《世醫(yī)得效方》中,灸法治療占了針灸部分的十分之九。他受《肘后》、《千金》的影響較大,對陰證、陽證、寒證、熱證,多采用灸法。灸治常根據(jù)病證和部位而用艾炷灸,艾炷有竹筋大、麥粒大、綠豆大、雀糞大等,并指出“大小以意斟量”。 所灸壯數(shù)并不多,多數(shù)為7~21壯,僅在俞、募穴和膏肓穴有灸至百壯者。同一穴位灸的壯數(shù)也因病而異,例如諸氣灸膏肓百壯,而癆瘵灸膏肓僅9壯;又如反胃灸足三里7~9壯;而胃中積熱灸足三里30壯。灸法除艾炷灸外,還有隔鹽灸、隔蒜灸、隔物灸等。灸治有“以柳枝煎湯洗后灸之”,也有灸后“以溫湯浸手帕拭之”等。 危氏施針刺,大多用于實熱證。如喉病,“治頰腫及纏喉風等,又氣急者,實熱針足三里,虛熱灸足三里”。又如治瘧疾、腰痛、腳氣等實邪為患,多用針刺或刺絡瀉血法。 他取穴少而精。在56個病癥中,用穴計194個,其中經(jīng)外奇穴(尺、臣覺、天憑、手疰注、疰市、氣端、外陵、神光、天倉、交儀)9個。每個病癥僅用1~2個穴。 他取穴按臟腑而分經(jīng)取之。例如諸氣:凡上氣冷發(fā)、臍中雷鳴轉(zhuǎn)叫、嘔逆不食,灸太沖;心腹諸病堅滿煩痛、憂思結(jié)氣心痛、吐下食不消,灸太倉;(針推醫(yī)學網(wǎng))臍下攪痛、流入陰中、發(fā)作無時,此冷氣,灸關元、膏肓;短氣不語,灸大椎、肺俞、臍中;乏氣,灸神道。 另有“針灸傷”一節(jié),用內(nèi)托黃芪丸治針灸傷經(jīng)絡膿流不止。由黃芪、當歸、肉桂、木香、乳香、沉香組成,研末糊丸內(nèi)服。 二、臨證經(jīng)驗 危氏對56個病癥都載有針灸療法,茲選錄于下: (一)頭面疾患 頭痛:灸囟會。 鼻病:灸囟會、通天,左臭灸右,右臭灸左。 口眼?斜:灸耳垂下,左灸右,右灸左。 中風失音:灸天倉(在頸大筋前曲頰下,扶突穴后動應手)、百會。 目痛:灸上星、風池。 目不明:針承泣。 喉?。横橈L府、少商、合谷、上星;如頰腫及纏喉風等癥,實熱針足三里,虛熱灸足三里:如根腳咽喉常發(fā)者,于耳垂珠下半寸近腮骨灸,或灸足三里。 瘰疬:灸肘骨尖,左灸右,右灸左,或蒜片貼疬上灸之。 項癭:灸大空穴、肩髃;或灸兩耳后發(fā)際。 (二)胸腹疾患 奔豚:灸氣海、關元、期門;或灸章門;或灸中極。 癥瘕:灸太溪、氣海;或灸天樞;或灸中脘。 心痛:灸上脘;或灸中脘;或灸陰都。 嘔吐:灸尺(在肘約上動脈)、乳根;或灸神光(在兩肋旁二寸),或灸石關。 霍亂:隔鹽灸神闕和灸氣海。 咳逆:灸乳根,男左女右。 反胃:灸乳根、水分、內(nèi)踝下三指稍斜向前、中脘、足三里。 咳嗽:灸肺俞或乳根;或灸天突、膏肓俞。 喘急:灸肺俞、天突。 下?。壕钠⒂?;或灸陰交、神闕、關元;或灸肓俞。 脹滿:灸脾俞;或灸肝俞;或灸水分;或灸氣海;或灸大腸俞;或灸承滿;或灸三焦俞。 吐血:灸中脘;或灸肺俞;或灸大陵;或灸上星和足大指節(jié)橫理三毛。 腸風下血:灸二十椎;或灸命門、腎俞。 乳癰:以灸炷四枚圍著所作處,同時下火,各灸7~1壯;或隔蒜灸其中心。 肺癰:灸肺俞。 (三)腰背四肢疾患 腰痛:針委中出血;或灸命門、腎俞。 臂痛:針肩髃。 腳氣:灸風市;或灸三里;或灸絕骨、犢鼻、肩髃;或灸曲池和氣湍(足十趾端)。 (四)其他疾患 尸厥:灸百會、氣海、石門。 疝氣:灸足大指次指下中節(jié)橫紋當中;或量口角為一邊成等邊三角形,上角于臍中,兩邊是穴,左偏灸右,右偏灸左;或灸風市、氣海、外陵(臍旁一寸半)。 脫肛:灸臍中;或灸橫骨和長強。 諸痔:灸命門;或灸脊中;或灸長強。 痼冷腎虛:灸腎俞;夢遺灸三陰交;虛極灸膏肓、氣海。 心恙(神志病):灸百會;或灸天憑(在頸大筋前曲頰下扶突后動應手);或灸天樞;或灸手逆注(在左右手腕后六寸);或灸中脘;或灸間使;或灸臣覺(在背上夾內(nèi)側(cè),反手所不及者,骨芒穴上捻之);(針推醫(yī)學網(wǎng))或灸上星;或灸合谷;或灸左右脅下對屈肋頭兩處;或灸人中、少商、隱白;或針足大指爪甲下。 癆瘵:灸腰眼;或灸四花;或灸膏肓。 陰脫:灸關元、大敦。 腫滿:灸足第二指上一寸半或兩手大指縫頭;或灸太沖、腎俞。 小兒龜背:灸肺俞、膈俞。 橫生逆產(chǎn):灸至陰。 產(chǎn)后小便不通:于神闕穴隔鹽和蔥白,用艾炷灸。 崩漏:灸小腹橫紋當臍空直下和三陰交;或灸交儀(在內(nèi)踝上五寸)。 疔瘡:灸掌后橫紋后五指,男左女右。 針灸單穴治病36絕招 1、穴 名:下都(經(jīng)外奇穴、八邪穴之一) 取穴方法:手背四、五指縫尖上五分處。 主 治:發(fā)燒。 手 法:連續(xù)不斷掐按1—2分鐘。 2、穴 名:少海(手少陰心經(jīng),合穴) 取穴方法:屈肘,肘橫紋尺側(cè)端與肱骨內(nèi)上髁連線的中點處。 主 治:心動過速。 手 法:揉按1-2分鐘。(60-70/分) 3、穴 名:通里(手少陰心經(jīng)、絡穴) 取穴方法:神門穴上一寸。 主 治:心動過緩。 手 法:按揉1—3分鐘,300-500次。 4、穴 名:大陵(手厥陰心包經(jīng)、原穴) 取穴方法:腕關節(jié)掌側(cè)第一橫紋正中,兩筋之間, 主 治:失眠癥。 手 法:點按1—2分鐘,直按斜上頂。 5、穴 名:神門(手少陰心經(jīng)、原穴) 取穴方法:掌側(cè)腕橫紋尺側(cè)上方凹陷處。 主 治:多汗癥。 手 法:直按斜頂向內(nèi)關1—2分鐘。 6、穴 名:涌泉(足少陰腎經(jīng)、井穴) 取穴方法:足底前、中三分之一交界處,屈足卷趾時呈凹陷處。 主 治:足心熱。 手 法:揉按36次。 7、穴 名:盲俞(沖脈、足少陰之會穴) 取穴方法:肚臍旁開五分。 主 治:頭痛。 手 法:拇、中指按后,斜向上頂,左治右,右治左。 8、穴 名:列缺(手太陰肺經(jīng)、絡穴、八脈交會穴,通于任脈) 取穴方法:兩手虎口相交叉,食指尖所指筋骨凹陷處。 主 治:頭頂痛。 手 法:直按斜向上頂。 9、穴 名:懸鐘(足少陽膽經(jīng)、八會穴之髓會) 取穴方法:足外踝尖直上三寸,腓骨后緣。 主 治:偏頭痛。 手 法:按揉3—6分鐘,左治右、右治左。 10、穴 名:定喘(華佗夾脊) 取穴方法:在大椎旁開五分處。 主 治:哮喘。 手 法:斜向肩部頂1-2分鐘。 11、穴 名:止瀉(任脈上,關元、石門中間) 取穴方法:臍下二寸半取之。 主 治:腹瀉。 手 法:直按稍斜上頂。 12、穴 名:降壓(足厥陰肝經(jīng)上) 取穴方法:在大敦與太沖之間, 主 治:高血壓。 手 法:震顫點按1-2分鐘。 13、穴 名:足三里(足陽明胃經(jīng);合穴、胃下合穴) 取穴方法:外膝眼下三寸,四橫指。 主 治:腹部疾患、高血脂癥,止胃痛。 手 法:直按斜向下1-2分鐘。胃痛時,用雙拇指按揉患者雙腿足三里穴(位于膝蓋下三寸,脛骨外側(cè)一橫指處),(針推醫(yī)學網(wǎng))待有酸麻脹感后 3一5分鐘,胃痛可明顯減輕。 14、穴 名:大骨空穴(經(jīng)外奇穴) 取穴方法:拇指近節(jié)指骨與遠節(jié)指骨連接橫紋橈側(cè)面中點赤白交界處。 主 治:白內(nèi)障。 手 法:用力點刺,重手法效果好。 15、穴 名:神庭(督脈) 取穴方法:前發(fā)際正中直上0.5寸。 主 治:腦疲倦,(醒腦) 手 法:中指點按刺激。 16、穴 名:血海(足太陰脾經(jīng)) 取穴方法:髕骨內(nèi)上緣二寸。 主 治:眼皮浮腫。 手 法:拇指強力度按壓。 17、穴 名:肩痛穴(足陽明胃經(jīng)上,) 取穴方法:足三里下約三寸左右,脛骨邊緣。 主 治:肩周炎。 手 法:強力度按壓1-2分鐘,左治右,右治左。 18、穴 名:扭傷穴(經(jīng)外奇穴) 取穴方法:曲池(手陽明大腸經(jīng))與陽池(手少陽三焦經(jīng))聯(lián)線的上1/4與下3/4交點處。 主 治:急性腰扭傷。 手 法:強力度,同時按壓兩臂的扭傷穴。 19、穴 名:坐骨穴(新穴) 取穴方法:大轉(zhuǎn)子與尾骨尖聯(lián)線中點下一寸處。 主 治:坐骨神經(jīng)痛。 手 法:拇指用力直按,斜向下頂。 20、穴 名:足跟點(手針穴位) 取穴方法:大陵穴與勞宮穴聯(lián)線上找痛點。 主 治:足跟痛。 手 法:按揉1-2分鐘。 21、穴 名:承漿(任脈,) 取穴方法:唇溝之中央凹陷處。 主 治:小兒厭食癥。 手 法:中力度按揉3-5分鐘。 22、穴 名:遺尿點(手針穴位) 取穴方法:手小指末節(jié)橫紋中點。 主 治:小兒遺尿(腎虛) 手 法:輕按揉1-3分鐘。 23、穴 名:天柱(足太陽膀胱經(jīng)) 取穴方法:頸部大筋外緣之后發(fā)際五分凹陷處,啞門旁開1.5寸。 主 治:喉頭腫痛。 手 法:輕揉按2-4分鐘。 24、穴 名:太沖(足厥陰肝經(jīng),腧穴、原穴) 取穴方法:足背一、二趾縫間上一寸五分處。 主 治:鼻出血。 手 法:垂直用力點按。 25、穴 名:上迎香(經(jīng)外奇穴) 取穴方法:在眼內(nèi)眥下五分處。 主 治:鼻竇炎。 手 法:按揉1-2分鐘。 26、穴 名:少澤(手太陽小腸經(jīng),井穴) 取穴方法:手小指尺側(cè),距指甲0.1寸。 主 治:急性結(jié)膜炎。 手 法:拇指重掐法。 27、穴 名:大抒(足太陽膀胱經(jīng)) 取穴方法:第一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處。 主 治:麥粒腫。 手 法:直按斜向頸椎用力頂按。 28、穴 名:冠心穴 取穴方法:左足背解溪穴(足太陽膀胱經(jīng))至2、3趾骨聯(lián)合處聯(lián)線中點。 主 治:冠心痛,止痛。 手 法:指端或用圓珠筆芯按壓5分鐘。 29、穴 名:元駿穴 取穴方法:位于左手手掌心中指指關節(jié)下。 主 治:冠心病,心絞痛。 手 法:一指禪推法點揉。 30、穴 名:關元(任脈,小腸募穴) 取穴方法:臍下四橫指,中線。 主 治:失眠。 手 法:半臥后揉100-200下,45℃水泡足,按揉涌泉穴200下。 31、穴 名:四白(足陽明胃經(jīng)) 取穴方法:目正視,瞳孔直下,當眶下孔凹陷中。 主 治:便秘。 手 法:按揉腹部自右向左推200下;(針推醫(yī)學網(wǎng))排便時按雙側(cè)四白加長強穴(長強尾骨端凹陷處)。 32、穴 名:安眠穴(經(jīng)外奇穴) 取穴方法:翳風(手少陽三焦經(jīng))與風池穴(足少陽膽經(jīng))邊線中點。 主 治:失眠、偏頭痛。 手 法:中度點按。 33、穴 名:牽正穴(經(jīng)外奇穴) 取穴方法:耳垂前5分至1寸。 主 治:面神經(jīng)麻痹、口腔潰瘍。 手 法:中度向前斜刺,(口腔潰瘍加小腸反射區(qū))。 34、穴 名:失眠穴(經(jīng)外奇穴,足底) 取穴方法:足底足跟正中點。 主 治:失眠、足跟痛。 手 法:重度力點按。 35、穴 名:閃腰穴(足太陽膀胱經(jīng)上) 取穴方法:在小腿肚上,承山穴(足太陽膀胱經(jīng))與昆侖穴(足太陽膀胱經(jīng))連線上三分之一與中三分之一交點附近有一壓痛點。 主 治:腰扭傷又稱閃腰。 手 法:點按。患者俯臥,醫(yī)者找出雙側(cè)“閃腰穴”后,用雙手拇指猛然點按患者雙側(cè)穴位,壓放三至五次后,再平揉一至三分鐘,以患者忍受且微有出汗為度。接著輕柔、和緩地按摩腰部數(shù)分鐘結(jié)束治療。一次手法完畢后,患者多有明顯好轉(zhuǎn),每日或隔日一次,一至四次治療后,腰痛癥狀就會消失。 36、穴 名:落枕穴(經(jīng)外奇穴) 取穴方法:位于手背側(cè),當?shù)?、第3掌骨間,指掌關節(jié)后約0.5寸處。 主 治:落枕。 手 法:落枕穴在手背上。在手背上食指和中指的骨之間,用手指朝手腕方向觸摸,從骨和骨變狹的手指盡頭之處起,大約一指寬的距離上,一壓,有強烈壓痛之處,就是落枕穴。用食指指腹,或圓珠筆頭(不是筆尖)按在此穴上,稍微用力刺激它,落枕的脖子便會變得輕松多了。 不要自私,轉(zhuǎn)發(fā)朋友圈,朋友愛死您 |
|
來自: DrGeorge > 《醫(yī)學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