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春嶧 瀾滄古茶公司董事長,“全球十大普洱茶杰出人物”最高獎茶馬獎獲得者,其傳奇事跡,登上了中央電視臺熒幕。 不少人說,當年那個15歲的小姑娘如今已兩鬢霜白。不知她聽了這話,作何感想。 最先寫下這一行文字的人,想必也并非這位老阿媽的同齡人,不過是聽了她的故事,聯(lián)想當時的少年音容,再看到眼前這白發(fā),感嘆曾經滄海難為水。 在人群熙攘的會場看見她,一身本色的茶人服裝,高高瘦瘦,皮膚黝黑,異于旁人。那是一種說不清的純樸,仿似她的純樸就是天生的,自帶的,那么自然。 她就像普洱茶,黝黑,沉穩(wěn),淵博。有著不必急切傾吐的悠悠故事。 她笑著,擺了擺手,意思是我不上臺講話了。 四月,春茶飄香時,瀾滄公司一年一度的“回家之旅”又開始了。 歡迎會上,來自五湖四海的茶人、經銷商、客戶、合作伙伴擠在一堂。每一位上臺致辭的人,都會先向她致意,稱呼她為“茶媽媽”。 吉林省茶文化研究會會長徐鳳龍,說他與茶媽媽的緣分在十年前就開始了。他說第一次與茶媽媽去瀾滄縣,問還有多遠。茶媽媽說不遠了,還有110多公里。結果這110多公里,他們開車用了五個多小時才到。其后,茶媽媽不好意思地跟他說:“這里的路太難走了。一般情況下,有客人來瀾滄,我都是說從景洪到瀾滄100多公里,不敢說多長時間能到,那樣會把客人嚇跑的。”那該是2005年時候的事情,那時候瀾滄縣政府剛開始要修路。也正是這條當年磕磕絆絆的路,讓徐鳳龍覺得,他要探訪的,是一片原生態(tài)、沒有任何污染的茶園,也是一群原生態(tài)的人。 她在臺下,聽著十年前這些陳年往事,時不時露出安靜的笑容。 這十年,中國的普洱茶市場歷經跌宕后,重復煥發(fā)出新的光彩。瀾滄古茶也隨之香飄四溢,成為云南農業(yè)的龍頭企業(yè),并以其獨特的“瀾滄味”,成為中國茶葉的一個傳奇。 人們?yōu)闉憸婀挪璧拇己耥嵨端?,也用盡可能多的望遠鏡與放大鏡打量著這個50年中國民族品牌企業(yè)背后傳奇的老阿媽。 她的真名,叫杜春嶧。 地道的云南普洱瀾滄人。 在云南省瀾滄縣城東南的惠民鄉(xiāng)景邁、芒景兩個村委會境內,距縣城70公里,有一片已知并可考的二千多年種植歷史的古茶園——景邁山千年萬畝古茶園。 1966年,在這個云南瀾滄縣偏遠的山寨,時任瀾滄縣縣長的李光華創(chuàng)辦了云南省第一批茶葉培訓班并成立了瀾滄縣古茶山景邁茶廠。當時,15歲零2個月的杜春嶧便是其中的一名學員,也是這一期學員里唯一的女性。那時候一行人是100多人,因為當時條件艱苦,沒有住的地方,大家只好去蓋房、開荒,每天早出晚歸。 由于條件有些艱苦,當時上山的100多個人,能堅持到三個月畢業(yè)的只有30多人。 “30多個人就守著那個陣地一直守到了1975年,就開了幾十畝幾百畝的茶園。不知道那個時候是怎么過來的,真的!”想起當年的種種,她恍然如夢。 上山兩三年以后(1970年),除了開辟茶園,只有二十來歲的男女青年們硬是把柴油機、烘干機、揉茶機抬上了萬畝古茶山,當時景邁山甚至還未通路。 1972年,“土法上馬,土洋結合,瀾滄古茶壓了瀾滄第一批機械加工茶葉、萬畝古茶園的第一塊普洱生磚,自己臘刻印制包裝紙,外面的包裝還印上“毛主席語錄:抓革命,促生產”。而當時的茶訓班,也是為了毛主席 “以后山坡上要多多開辟茶園”這句話辦起來的。 “想象呢,上去的時候蠻快樂的,每天唱著歌到古茶林里采著茶,走回到那個住的地方也蠻累的,但是通過這樣的磨練呢,真的,今天想回去感覺是不一樣的。”快樂的“茶姑娘”杜春嶧,在古茶林里的磨練中開啟了新的征程。 1998年,當時的瀾滄縣茶廠由于新任班子經營不善,加之從計劃經濟轉入市場經濟,很多貨款收不回來,資不抵債,并于3月被宣布破產,雪上加霜。 “發(fā)不出工資,領不到工資。大家淋著雨到老百姓那個打谷場里,去抖那個草啊。抖回來,那個人家潑掉的、漏掉的那些東西回來吃。甚至,小學生都把早點錢省下來,說要捐助給瀾滄縣茶廠的工人,很慘,很慘!” 茶葉是幾代人賴以生存的生活之源。她想著,既然自己與大家大半輩子都做茶,今后仍然從茶葉做起,從哪兒跌倒就從哪兒爬起來。 通過兩個月的努力,在縣體改委、經貿委等部門積極參與、指導下,由82名自身能力較弱的失業(yè)老工人(平均年齡50多歲)自籌資金,于1998年5月組建了瀾滄古茶有限公司,杜春嶧,被大家推選為董事長。 剛剛成立的公司,底子弱,很多東西都不完善,不論經營、管理、銷售,很多事情都需要杜春嶧事事躬親。大家入股后,公司賣的第一單茶葉,怎么賣、找誰買,都是杜春嶧親力親為。 “大概一個小時以后,我股東打電話來了。‘杜姐你是把茶葉賣啦?’我說是啊,他問賣了多少錢?我說賣了(多少)錢,是這樣的。” 對于杜春嶧,自己與公司所走的每一步,都關系到所有股東和員工的生計命運。“當時還是挺緊張的,因為大家都是用棺材錢,我認為是棺材錢啦。那些錢給你的時候,你壓力也很大的。” “人家說心里的滋味是不能言說的,自己跟自己在那里默默流淚的時候,真的是很苦的,那一刻真的很痛,很痛。” …… 這一晚的歡迎會上,有人熱情地提議,讓茶媽媽上臺說幾句話吧。她笑著,擺了擺手,意思是我不上臺講了。 也許,有些往事,不需要言說,只可品味。 她看到一根斷了的茶枝,過去把它折了下來,很心疼的樣子。 4月20日,山康節(jié)祭祖。 山康節(jié)是布朗族最盛大的節(jié)日,布朗族是云南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其先民最早居住在瀾滄江西岸的保山一帶,因不服哀牢人(傣族先民)的統(tǒng)治,逐步向南遷徙到鎮(zhèn)康、鳳慶、臨倉一帶的深山中。 也是在這一天,“回家”的瀾滄古茶人集體回到他們引以為豪的茶園——景邁山。 陽光穿過樹木間隙,斑駁地灑在這片古老的大地上。滿山的茶樹,蔥蔥郁郁,鳥兒淺飛,仿佛在向到來的人們,訴說這里的千年古茶樹,哺育了世世代代的育茶民族。 人流像是一條長龍,從山腳一路朝圣,來到這山中。 她依然穿著黑色的茶人衣服,與眾人一起,回到了這個陪伴她多年的地方。 有人說,“多年來,她踏著驕陽,腳裹晨露,親自走遍進瀾滄江流域大大小小的茶山,以自己的雙腳,丈量古老茶山的寬度與厚度,為天下愛茶人探索發(fā)掘出滋味獨特的茶葉原料。” 也有人說,“從小在古茶林長大的她,總是毫不吝嗇地表達出自己對這山這茶的愛。每次上山,她的車的后備箱里總裝著一把釘錘,遇到有人把釘子釘進古茶樹里,她馬上把釘子拔出來,釘子就像釘在她的身上。” 她臉上溝溝壑壑的歲月,記錄著這大山的每一棵樹,每一壟土,每一片葉子。 “公司成立之初,面臨著重重困難。杜春嶧深知公司擁有的208萬元固定資產都是廠房設備,沒有自己投資的一片茶園,公司靠代加工不可能穩(wěn)步持續(xù)發(fā)展,公司運作不好又會回到原來縣茶廠的老路。2001年,她在云山村投資種植500畝生態(tài)新植茶園,茶苗種植下地沒幾天就下了一場大雨,山地滑坡把新植茶地沖毀,趕到現(xiàn)場看到此境,她大哭了一場,她想的是這里投資的每分錢是姐妹們失業(yè)的補償金和幾個退休職工的喪葬撫血金,損失如此慘重,如何交代。她沒有想到姐妹們得知情況后,二話沒說就投入了抗災保苗中。在她的帶領下,全廠職工趕到30公里以外的茶地奮戰(zhàn)三天,在泥土中用手一棵一棵把茶苗刨出來,為了多收回一棵茶苗減少幾角錢的損失,有的同事手都扒出了血,仍堅持保苗。幾天下來,勞累操心使她本來瘦弱的身體更加顯得虛弱,但她卻以自己的意志與信念,始終堅持著,沒有倒下。” “她將景邁山作為投身耕耘之地,一步步建立起初制所和生產鏈,給茶山、茶農帶來了財富。她與初制所、原料基地建立起穩(wěn)固的合作關系,待茶農兄弟如家人,帶領他們走出大山,到北京、上海、浙江、廣州、重慶等地參觀考察,讓兄弟們拓寬眼界,見識普洱茶世界的廣闊天地,樹立信心,大膽作為。” …… 景邁山,在普洱市瀾滄拉祜自治縣惠民鄉(xiāng),東鄰西雙版納勐??h,西鄰緬甸,是西雙版納、普洱與緬甸的交界處。這里,以幫改村、籠蚌村、南座村、那耐村、景邁大寨村、勐本村、芒埂村、糯干村、芒洪村、翁哇村、翁基村、老酒房村等10多個自然村組成了占地面積2.8萬畝的景邁山萬畝古茶園。 在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她常常只身一人,穿插于這片樹林之間。 曾經的暗無天日,如今氣勢如虹。 有人說,你看茶媽媽,她看到一根斷了的茶枝,便走過去把它折了下來,很心疼的樣子。 回到大山前,她還是那個采茶、愛茶的小姑娘。 她的手酸了,肩膀也倦了,那已是晚上的十二點鐘。 2003年,她一個人帶著咸菜,坐數(shù)十個小時的火車到廣州參加茶博會,滿懷希望的她,在廣州一落地,卻要面對人生地不熟、居無定所等諸多問題,沒有人指點道路,她只能一個人摸索;沒有人安排住宿,她只能自己打點;沒有人提供車輛,她以腳代步。 瀾滄古茶,在她的從容、隱忍下,一步一步地走著。 2007年的一場普洱茶風波,瀾滄古茶的市場發(fā)展也遇到了巨大危機。 2008年,形勢逐漸扭轉,公司百廢待興。她頂著壓力,四處奔走,曾經夜晚擠在芳村茶葉市場一個云南朋友店里的閣樓,回首當年創(chuàng)業(yè)的情景。 2009年,她因事故導致右腳腳踝韌帶拉傷加撕裂性骨折,仍帶傷輾轉瀾滄、西雙版納、昆明、廣州四地,坐著輪椅出席合作伙伴會議;杵著拐杖參加“邦崴茶王節(jié)”祭祀活動,與全國茶友翻越山路。 公司快速發(fā)展時,這位60多歲的老太太,每天起早貪黑,一天輾轉五個城市,來回東莞、中山、珠海、陽江、湛江等地。 每一個茶博會、茶友會,她都忙著給各地慕名而來的茶友簽名合影,常常沉醉其中,樂此不彼。 她說,這是她與茶友更加貼近交流的一種方式。 她很執(zhí)著,就像她身后的那片土地一樣。 人們問她,做茶五十年,最辛苦的是什么?她說,最苦就是品牌不響,茶無人知。 她愛茶,愛到骨子里,她不愿那些茶樹,只蒼翠于林間,而無人欣賞。 2010年,云南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她發(fā)起“古樹保護供養(yǎng)活動”,倡議天下愛茶人積極捐出供養(yǎng)款,保護古茶樹。從此,景邁山88棵形態(tài)各異的古茶樹,有了來自四方八面的牽掛。 她建議給車馬難行的景邁山修路,但為了給古茶樹足夠的呼吸空間,她力勸放棄使用瀝青,改鋪石子。那最終修成一條蜿蜒平坦的石路,拉近了山與人的距離。 她向政府提出意見和建議,以立法的形式保護古茶園,更親自上山下寨,指導茶農留采,保證景邁山一年整體采2季留1季,夏茶不采,并實現(xiàn)了瀾滄古茶景邁山的合作社80%的茶樹連續(xù)兩年能夠遵循這個方法,讓這1000多年的活化石健康地延續(xù)下去。 來自不同地域、不同山頭、不同茶樹上的葉子,經過她的妙手拼配,互相接納、汲取、相長,苦中有甜、甜中帶柔。 “以前想都不敢想,不知道這成績是怎么來的。”她還是認為:“一個就是堅持,一個就是誠信,一個就是不要怕苦、不要怕累,一個就是不要太自私。只要你想著不是為你自家而做的,是要為這個事業(yè)做的,是要為這個行業(yè)做的,是要為這個公司做的,我想呢,只要這樣想的話,不管什么人,不管能力大、能力小,都會成功的。” 在她的審評室里,永遠擺放著一個盛水的大盆子。無論毛茶還是半成品的茶樣,她都堅持仔細審評。因為常年審茶,茶湯頻繁入口,各種強弱不一的茶氣聚合產生的效應已經大大超出了她身體所能承受的范圍,因此茶湯入口即吐,并且常常是每天吐出三大盆。 她在發(fā)酵車間里,清楚地知道什么時候該灑水,灑多少水;什么時候該開窗通風透氣,窗戶該開多大;什么時候該蓋被子,被子該蓋多厚;什么時候要重新翻茶堆,堆子要多高等等。 如同照顧自己的孩兒般。 廠里的保安師傅曾經受到過一次處分,記錄本上說:某天早晨有一個人不知道怎樣進入了廠區(qū),并且進入了核心區(qū)域熟茶發(fā)酵車間。是她,因為保安師傅巡點去了,凌晨6點到大門口叫人不得進入,她著急發(fā)酵車間里她的0085的熟茶要蓋被子了,凌晨氣溫低,怕堆子的溫度不夠,所以等不及爬門進去了。她在會上檢討了,但說管不住自己。 …… 她已年近古稀,燈光下,依然為前來的茶人簽名。有人勸她,用蓋章代替,她說那沒有誠意。 她的手酸了,肩膀也倦了,那已是晚上的十二點鐘。 她的斑白雙鬢,在這夜色里,美麗如斯?!?/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