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干姜湯類方 甘草干姜湯 里虛寒證治劑,有益胃生津,溫中止嘔的作用 【方證要點】四肢厥冷,吐逆,咽干煩躁。 上述癥候即為本方主治,但須兼有胃脘不適,涎唾多而小便頻數(shù),口淡不渴,舌質淡,苔薄白等旁證方可準確辯為本方證。 【組成用法】炙甘草20克,干姜(炮黑)10克。以水10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30分鐘,取湯液300ml,分2~3次溫服。 干姜一藥對于此證不用不行,用之又嫌燥熱太過,對于咽干煩躁之陰虛現(xiàn)象確實不利。故炮黑使用,炮黑變辛為苦,使溫中而不傷陰,方為穩(wěn)妥 【胡老點撥】方中甘草益胃氣而滋津液,干姜溫中逐飲以治嘔逆,故此治胃虛有飲、嘔逆、或吐涎沫或小便數(shù)者。若出現(xiàn)下利清谷當予四逆湯為宜。 【適證加減】胃脘痛,得溫則減者,加白芍;血證者,加血余炭、阿膠;過敏性鼻炎者,加白芷、防風;胃脘嘈雜、吞酸者,吳茱萸、黃連;咳喘者,加細辛、五味子、茯苓、半夏,名苓甘五味姜辛夏湯。 【體質特征】患者代謝低下、惡寒明顯、面色白,舌體淡白,苔潤,手足冷,脈遲弱緩。分泌物及排泄物明顯增多,清稀而無臭穢氣味。 【適用疾病】小兒流涎、唾液分泌過多癥、尿失禁、遺尿、腹瀉、過敏性鼻炎、夜尿癥、老年虛弱尿頻、萎縮腎,勞淋、花粉癥、鼻淵,口瘡等;鼻衄、吐血、崩漏、咯血等;嘔吐、吐酸、胃脘痛、眩暈、咳喘、肺氣腫、肺不張、胃潰瘍、消渴等。 【藥理研究】具有抗?jié)儭⒈8?、止咳、解除腸痙攣、鎮(zhèn)痛、抗炎、解熱等作用。 【注意事項】原方劑量甘草倍于干姜,但臨床也可兩者相等或干姜倍于甘草。沒有咽干煩躁陰虛熱證現(xiàn)象的厥冷證,不可使用本方。因力小不能勝任。 理中湯 理虛寒治劑,有溫中祛寒的作用 【方證要點】 (1)吐清水,大便稀溏,腹?jié)M而痛。 (2)胸痛滿悶,或脅下氣逆沖心胸。 上述兩項均為本方主治,但見一項即可考慮使用本方。但須兼有腹不拒按、口不干不苦、小便清少、不喜冷性飲食、舌體胖大、舌苔水滑、脈沉遲無力等旁證方可準確辨為本方證。 【組成用法】干姜15克,白術15克,人參10克或黨參15克,炙甘草10克。以水10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40分鐘,取湯液300ml,分2~3次溫服。 【胡老點撥】本方于甘草干姜湯加人參、白術,故治甘草干姜湯證見心下痞硬而小便不利者。治心下痞、胃虛主用人參,故本主又名人參湯(丸)。本方臨床應用較廣,可見于慢性肝炎、胃腸炎、腸功能紊亂等病,主要證候是心下痞。以心下痞,大便溏瀉,小便清少為辯證要點。 【適證加減】嘔吐者,加半夏;黃疸者,加茵陳蒿;心悸眩暈者,加茯苓;腹痛者,加木香;心悸腹痛、或自汗、身痛、惡風者,加桂枝,名桂枝人參湯;口瘡、腹瀉者、加黃連,名連理湯;腹脹滿拒按者,加枳實、茯苓,名枳實理中丸;胃脘脹氣者,加青皮、陳皮,名治中湯;全身狀況更差,脈微弱,精神萎靡者,加附子,名附子理中湯。理中湯去干姜,換茯苓,名四君子湯,適用于脾胃虛弱的食欲不振、面色萎黃、大便溏薄等征,因沒有干姜,故方證無明顯的惡寒、吐清水、腹瀉、苔白膩等表現(xiàn)。 【體質特征】膚色暗無光澤,精神較萎靡,畏寒,無渴感,唾、涕、尿、胃酸等分泌物清稀量多,腹脹,大便清稀不臭,舌體胖大,舌苔水滑,脈沉者。 【適用疾病】急慢性胃腸炎、消化性潰瘍、功能性消化不良、膽道蛔蟲癥、腸易激綜合征、慢性結腸炎、潰瘍性結腸炎、慢性痢疾、小兒多涎、嬰幼兒營養(yǎng)不良、小兒腹瀉、過敏性鼻炎、口腔炎、前列腺增生癥、膽汁反流性胃炎、慢性支氣管炎、陰道炎、盆腔炎、急慢性濕疹、皮炎、支氣管擴張、上消化道出血、過敏性紫癜、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失血性休克、功能性子宮出血癥、心絞痛、風濕性心臟病、冠心病。 【藥理研究】具有增強實驗小鼠的耐寒能力、鎮(zhèn)痛作用,拮抗腎上腺素所致的回腸運動,抵制乙酰膽堿所致的回腸痙攣等。 【注意事項】喜冷者忌用,腹拒按者也忌用。日本漢方家大塚敬節(jié)經(jīng)驗,本方用后三四日,可出現(xiàn)浮腫,這是藥中病的好現(xiàn)象,繼續(xù)服用本方,浮腫可自然消失。若患者擔心其浮腫,也可再用五苓散治之。(《現(xiàn)代日本漢方處方手冊》) 大建中湯 里寒熱治劑,有溫中、止痛、殺蟲的作用 【方證要點】陣發(fā)性心腹劇痛不可觸,嘔不能食。 上述癥候即為本方主治,但須兼有手足逆冷,口內清唾,或腹皮腸形起伏,或聞及腹鳴,或冷汗,舌淡苔白膩或滑,脈虛弱等旁證方可準確辯為本方證。 【組成用法】 蜀椒10克,干姜20克,人參10克,膠飴45克。以水10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煮30~40分鐘,取湯液350ml,納入膠飴,微火更煮取300ml,分2~3次溫服。服藥待30分鐘時,飲粥2杯。當日只能進稀飯,不可食干飯和不易消化食物。 【胡老點撥】蜀椒、干姜祛寒止嘔,人參,膠飴補中緩痛,故此治胃虛有寒,腹痛呃逆不能食者。本方應用腹痛比較重,小建中湯側重于腹肌拘攣,大建中湯則重在溫里驅寒凝。凡心腹痛劇、嘔逆不能食,確知其里之虛寒者,即可用之。又以蜀椒殺蟲,若蟲積而心腹痛劇者,本方亦有驗。 【適證加減】痛甚拒按者,加芍藥甘草湯效更佳。 【體質特征】瘦人腹皮薄,腹痛便溏,手足逆冷,或有冷汗,口內清唾,舌質炎或淡紅,舌上有膩苔,苔多白膩,或灰黑膩,或白滑。 【適用疾病】慢性胃炎、胃潰瘍、胃腸神經(jīng)癥、胃擴張、胃下垂、膽道蛔蟲、腸黏連、腸梗阻等。 【藥理研究】具有增強膽汁分泌作用,保護胃黏膜、降低應激性刺激所致胃黏膜損傷,小劑量對腸管平滑肌有興奮作用,大劑量則有抑制、鎮(zhèn)痛作用。 【注意事項】若腹痛較劇,而大便秘結、身熱有汗、舌苔焦黃者,則與本方證完全相反,證屬熱痛,應用大黃類方才對證 吳茱萸湯 里虛寒證治劑,有溫中補虛,祛寒止嘔的作用。 【方證要點】干嘔吐涎沫,胸悶腹痛,頭痛,或煩躁。 上述癥候即為本方主治,但須兼有手足厥冷,不喜冷性飲食,口淡不渴,或食谷欲嘔,或煩躁,舌淡苔白滑,脈沉弦等旁證方可準確辨為本方證。本方證胸悶腹痛,或頭痛均為寒飲自下上迫之候。煩躁而因嘔而起,嘔止則煩燥也緩解。 【組成用法】吳茱萸10克,人參10克或黨參12克,生姜20克,大棗20克。以水10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40分鐘,取湯液300ml,分2~3次溫服。 【胡老點撥】方中吳萸辛溫,《神農本草經(jīng)》謂“溫中下氣、止痛、除濕血痹?!蔽橐陨?、人參、大棗健胃止嘔之品,故治胃虛寒飲沖逆、因食谷欲嘔者,或嘔而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或干嘔吐涎沫而頭痛者,或嘔而胸滿者。本方主治寒飲沖逆,如食谷欲嘔者;嘔吐、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干嘔吐涎沫、頭痛者,嘔而胸滿者,均屬其證,亦即運用本方的要點。應用于胃腸及頭腦諸癥,均有驚人的療效,今略舉數(shù)端以供參考。劇烈頭痛或頭暈而嘔吐,或惡心欲吐,無熱象者(即排除小柴胡加石膏湯證),本方俱有捷驗。西醫(yī)所稱的美尼爾氏綜合征亦多見本方證,宜注意。偏頭痛,尤其偏于左側者,大多屬于本方證。胃脘疼,嘔而不欲食者,宜本方。若更腹鳴、大便溏頻者,可于半夏瀉心湯加吳茱萸治之,即本方與半夏瀉心湯合方,無論胃腸炎、胃潰瘍依證用之,均有良驗。劇痛的青光眼而嘔惡者,也多有應用本方的機會。 【適證加減】吐水、眩暈,合小半夏加茯苓湯;頭痛頭暈、胃部脹滿,有振水聲者,合苓桂術甘湯。 【體質特征】患者體力比較低下,四肢常冷,易生凍瘡,易肩凝,易惡心嘔吐,易頭痛,心窩部有膨滿痞塞感,多伴有振水聲者。 【適用疾病】神經(jīng)性嘔吐、妊娠惡阻、食管癌、急性胃炎、賁門痙攣、幽門痙攣、瘢痕性幽門梗阻、更年期頑固性嘔吐、高血壓腦病、顱內壓增高性頭痛、結核性腦膜炎、血管神經(jīng)性頭痛、習慣性頭痛、顱內血腫、頑固性頭痛;高血壓病、梅尼埃綜合征、視疲勞癥、角膜潰瘍、急性結膜炎、急性充血型青光眼、急性視神經(jīng)乳頭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慢性膽囊炎、癲癇等。 【藥理研究】具有調節(jié)神經(jīng)系統(tǒng)功能、止痛、止嘔、改善胃腸功能等作用 【注意事項】一切熱證,如口苦、喜冷等均不可使用本方。吳茱萸有毒,大劑量使用要慎重,而且煎煮時間要長 【方證要點】腰以下冷重酸痛,小便頻數(shù)。 上述癥候即為本方治劑,但須兼有浮腫、便溏、疲倦、口中多清涎,飲食如故,舌質淡、苔白膩或滑或厚,脈沉等旁證方可準確辨為本方證。 【組成用法】炙甘草5克,白術15克,干姜20克,茯苓20。以水10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30分鐘,取湯液300ml,分2~3次溫服。 【胡老點撥】本方來自于甘草干姜湯加味而成。茯苓白術并用,故反治小便自利。干姜重用伍苓術反更治濕痹,因本方能治腎著而腰以下冷痛,故又稱腎著湯。腰冷重為本方的主證,用于腰痛水腫以及遺尿等證均有驗。 【適證加減】乏力、頸項腰背酸痛,合葛根湯;浮腫多汗者,合防己黃芪湯;惡寒無汗、關節(jié)疼痛者,合麻黃湯;心下痞硬、食欲不振者,加人參;心功能不全者,加桂枝;腰背關節(jié)疼痛嚴重,并有惡寒、腹瀉、四肢厥冷、脈沉者,加附子;血虛者,合當歸芍藥散。 【體質特征】體型肥胖,平素身困體重,腰部多松軟、冷重,全身關節(jié)肌肉易于酸重,易浮腫便溏,易汗出,分泌物多,清稀不臭。 【適用疾病】急性腰扭傷、腰肌勞損、腎結石、腰椎間盤突出癥、慢性盆腔炎、妊娠浮腫、坐骨神經(jīng)痛、風濕性關節(jié)炎、骨性關節(jié)炎、過敏性鼻炎、慢性支氣管炎、前列腺增生癥、急性胃腸炎、慢性結腸炎、急慢性濕疹、皮炎、肛瘺、遺尿、尿失禁、自汗、盜汗、厭食癥等。 【藥理研究】具有鎮(zhèn)痛、抗炎、免疫調節(jié)及對腸管有輕微興奮作用。 【注意事項】火熱型體質慎用。本方應用時一般不得刪減其中任一藥物。 里虛兼挾外邪證治劑,具有溫中健胃,滋陰補血,疏風散邪的作用。 【方證要點】慢性病見消瘦、神疲乏力、貧血貌、微有寒熱。 上述癥候即本方主治,但須兼納食減少,頭暈目眩,心悸氣短,自汗咳嗽,腰背強痛,骨節(jié)酸痛,肌肉麻木,舌淡苔薄,脈虛弱等旁證方可準確辨為本方證。 【組成用法】山藥30克,當歸10克,桂枝10克,神曲10克,熟地10克,大豆黃卷10克,炙甘草6克,生曬參10克,川芎10,白芍10克,白術10克, 麥門冬15克,杏仁10克,柴胡10克,桔梗10克 茯苓10克,阿膠10克,干姜10克,白蘞10克,防風10克,大棗30克。以水15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40分鐘,取湯液400ml;再中水800 ml左右,文火再煎30分鐘,取湯液200ml,與前次的400 ml混合,取湯液600ml,分4次2日溫服。也可按原書劑量做成蜜丸或膏滋藥長期服用。 【胡老點撥】本方重用薯蕷、大棗、甘草補中之虛,又用人參、白術、干姜、茯苓理中之氣,虛勞諸不足,以建中最為重要。另以當歸、地黃、川芎、芍藥、麥冬、阿膠補血滋陰,以桂枝、曲、杏仁、柴胡、桔梗、白蘞、防風解風氣諸邪,煉蜜為丸,治宜緩圖也。本方適用于各種慢性病氣血俱不足者,虛勞體弱,最易感受外邪,虛邪相搏,久難自已,既不可峻補其虛,更不可著意驅邪,這種情況,惟有以本方補虛卻邪緩緩圖治。 【體質特征】體形消瘦干枯,貧血貌,疲憊乏力,頭暈眼花;多伴有低熱,心悸氣短,食欲不振,骨節(jié)酸痛,容易感冒,大便易不成形,舌淡嫩,脈細弱。多見于高齡老人,腫瘤手術化療以后、胃切除后、肺功能低下、大出血以后、極度營養(yǎng)不良者。 【適用疾病】惡性腫瘤手術放療后、貧血、血小板減少癥、白血病、慢性胃腸病、結核病、肺結核、肺癌、矽肺、肺氣腫、肌肉萎縮、高齡老人營養(yǎng)不良、老年性癡呆、周期性麻痹、重癥肌無力早期、產后受風、虛人長期反復感冒等。 【藥理研究】具有提高免疫力、強壯、補血、健胃、祛痰、鎮(zhèn)咳等作用 【注意事項】本藥作用較緩,可做成丸藥用于慢性病患者的體質調理。岳美中先生認為,凡一切慢性衰弱病均可使用,但服藥時間要長,每一療程總要2~3個月以上 里虛寒性失血證治劑,婦科良方,有補血養(yǎng)血,調經(jīng)安胎的作用。 【方證要點】持續(xù)性出血或反復發(fā)作。 上述癥候即為本方主治,但須兼有面色萎黃,兩目干澀,所出之血皆暗淡,或挾有少許血塊,或腹痛隱隱、喜溫喜按、按之軟弱無力,舌淡苔白潤,脈沉細或沉滑無力。 【組成用法】川芎10克,阿膠6克,艾葉10克,當歸10克,芍藥15克,干地黃20克,甘草6克。以水700 ml,清酒或黃酒300ml合煮,煮沸后調文火再煎40分鐘,取湯液300ml,阿膠另烊后兌入,分2~3次溫服。不能飲酒水煎亦可。 【胡老點撥】芎歸膠艾湯,為四物湯加入阿膠、甘草、艾葉三味。生地、阿膠、艾葉協(xié)力以止血,當歸、川芎、芍藥、甘草調血脈而治腹痛,故此治失血證,腹中痛,而有脫血的虛候者?!督饏T要略·婦人妊娠病》:“婦人有漏下者,有半產后因續(xù)下都不絕和,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為胞阻,膠艾湯主之”。但本方的應用并不限于婦人諸病,凡諸失血,屬虛而腹中痛者,不問男女均可用之。又芎歸地芍四味,后世名之為四物湯,為補血的要藥。芍藥除血痹而主腹痛,當歸、川芎、生地,均不外是強壯性的祛瘀藥。不過芎歸性溫宜虛于寒,生地性寒宜于虛熱。補虛定痛則川芎較遜于當歸,行瘀開郁則當歸稍次于川芎。生地除煩熱,并有止血的特能。 【適證加減】口舌干燥、煩躁者,加石膏;心悸明顯者,加酸棗仁、龍眼肉;半產后出血不止,若因瘀血內停者,加桃仁、紅花。 【體質特征】面色萎黃或蒼白,形體消瘦,肌膚不榮或枯憔,兩目干澀,心悸失眠,頭暈目眩;左腹直肌攣急,腹部一般軟弱無力,下腹部知覺鈍麻,四肢煩熱,下腹疼痛;唇舌淡、苔薄,脈虛弱。 【適用疾病】功能性子宮出血、先兆流產、習慣性流產、人工流產后子宮出血、月經(jīng)多,妊娠子宮出血、產后惡露不盡,產后子宮恢復不良(復舊不全)、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消化性潰瘍、外傷出血等伴有腹痛、貧血者。 【藥理研究】具有鎮(zhèn)痛、止血等作用。 【注意事項】功能性子宮出血,因血熱妄行者,不宜使用本方。 里虛寒證治劑,古代的養(yǎng)胎方,有止痛、養(yǎng)血、調經(jīng)、利水及調理婦性血虛體質的作用。 【方證要點】腹痛拘急,頭暈心悸,小便不利。 上述癥候即為本方主治,但須排除無出血證,同時兼有臉色萎黃,或有浮腫貌,少氣乏力,腹痛綿綿,不甚劇烈,喜溫喜按,渴不多飲,舌淡苔白膩,脈弦細等旁證方可準確辨為本方證。 【組成用法】當歸10克、川芎15克,茯苓12克、白術12克,澤瀉15克,芍藥30克。以水11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30~40分鐘,取湯液300ml,分2~3次溫服。也可按書比例打粉,用米粥、紅酒或酸奶調服,每次5克,每日2次。 【胡老點撥】方中芍藥緩攣急而治腹痛,當歸、川芎調經(jīng)血并兼補虛,茯苓、白術、澤瀉利小便而逐水氣,故此治瘀血性的腹中急痛癥,其人或冒眩,或心下悸、或小便不利而有血虛的表現(xiàn)者。仲景所述證治僅“婦人懷娠,腹中絞痛。”(二十) 及“婦人腹中諸疾,痛。”(二十二),很不完備。本方主用芍藥,伍以歸芎,其治瘀血性和腹中急痛當無問題,但婦人懷孕腹中絞痛,和婦人腹中諸疾痛,雖暗示有瘀血的一面,亦不定必須本方主之。因本方有大量蒼術,澤瀉等利尿藥,應有頭冒眩、心下悸、和小便不利等證候,不可不知。 【適證加減】腹痛、下肢皮膚干燥、舌暗者,合桂枝茯苓丸;口渴、小便不利、浮腫者,合五苓散;四肢冷、腹痛者,合四逆散;月經(jīng)延期,容易疲憊,頸項強痛者,合葛根湯;水腫伴有精神萎靡、脈沉微者,合真武湯;免疫性疾病長期刮遷延不愈、伴有抑郁者,合小柴胡湯;伴有嚴重惡寒感或極度疲倦感、脈沉者,合麻黃附子細辛湯;浮腫伴有關節(jié)疼痛或多汗者,合桂枝加附子湯。 【體質特征】中年女性為多,面色黃,或有浮腫貌,或有眼袋,或有黃褐斑,皮膚干燥,缺乏光澤。腹壁無力,但經(jīng)常腹痛,大便先不成形后便秘,或有腰腹部重墜感。常有浮腫、頭痛頭暈、心悸、肌肉痙攣跳動等。常感下肢無力,或有抽筋或麻木等。痛痙、月經(jīng)量少、周期紊亂或閉經(jīng)。 【適用疾病】妊娠腹痛、胎位不正、慢性盆腔炎、子宮及附件炎、子宮肌瘤、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多囊卵巢綜合征、經(jīng)前緊張綜合征、痛經(jīng)、閉經(jīng)、不孕癥、習慣性流產、月經(jīng)不調、硬皮病、黃褐斑、痤瘡、過敏性紫癜、貧血、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甲亢、甲減、干燥綜合征、肝炎、肝硬化、多囊腎、腎結石、膽囊結石、尿路結石、習慣性便秘、慢性疲勞綜合征。 【藥理研究】促進胎盤發(fā)育、調節(jié)內分泌,松弛子宮平滑肌、調節(jié)性激素,抗衰老,增強巨噬細胞結合免疫復合物的活性,抑制血凝、增加血液流變性、抑制血小板聚焦,改善微循環(huán),降血壓、降血脂、抗動脈硬化,抗炎、鎮(zhèn)痛和鎮(zhèn)靜,促進電解質的排泄,調整植物神經(jīng)功能等。 【注意事項】腹瀉者,方中白芍的用量可酌減。 里虛寒兼血虛血瘀證治劑,有溫中、養(yǎng)血、祛瘀及調理瘦弱干枯女性體質作用。 【方證要點】 (1)月經(jīng)不調、血色暗淡,或痛經(jīng),或閉經(jīng),或崩漏。 (2)婦人年五十,下血數(shù)十日不止。 (3)婦人少腹寒,久不受胎。 上述三項均為本方主治,凡見一項,即可考慮使用本方。但須兼有消瘦,皮膚干枯發(fā)黃,唇口干燥而不欲飲,或但欲潄水而不欲咽,手掌干枯;自覺手足心熱而又惡風、自汗、午后有發(fā)熱感,或有頭痛、惡心;腹壁薄而無力,小腹部拘急、疼痛、或腹脹感;舌質暗淡、苔薄白,脈沉或遲等旁證方可準確辨為本方證。 【組成用法】 當歸10克,吳茱萸5克,川芎10克,人參10克或黨參15克,麥門冬20克,炙甘草10克,桂枝10克,制半夏10克,白芍10克,牡丹皮10克,生姜10克,阿膠10克。以水12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40分鐘,取湯液300ml,化入阿膠,分2~3次溫服?;蚣尤爰t棗、桂圓肉等熬成膏滋長期服用。 【胡老點撥】本方既用吳茱萸湯去大棗加桂枝降逆止嘔以驅胃之寒,又用麥門冬湯去大棗滋枯潤燥以補胃之虛,另以當歸、川芎、芍藥、阿膠、丹皮行瘀和血以調經(jīng)脈。胃為生化之本,氣血之源,胃氣利則津血生,此為生新祛瘀兼?zhèn)涞闹蝿?。故帶下崩中、月事不調、久不受孕者,并皆主之。本方的應用面很廣,并不限于此證。以其含有芎歸膠艾湯、當歸芍藥散、吳茱萸湯、麥門冬湯、桂枝湯諸方義及諸方的合并證,即本方的適應證。證情相當復雜,宜參照各方證而活用之,即可不誤。 【適證加減】出血者,加生地黃;大便干結、皮膚如鱗甲者,加桃仁;閉經(jīng)、基礎體溫低,可加鹿角膠、制附子;為使藥味可口,可加大棗。 【體質特征】體型中等或偏瘦或消瘦,皮膚干枯發(fā)黃暗,缺乏光澤,或潮紅,或暗紅;口唇干燥干癟而不紅潤,或疼痛或熱感。毛發(fā)出現(xiàn)脫落、干枯、發(fā)黃、易于折斷。腹壁薄而無力,小腹部有拘急、疼痛或腹脹感。有些患者的手掌、腳掌干燥,摩擦后沙沙地響,容易裂口或有毛刺,或有疼痛或發(fā)熱感。小腿皮膚干燥,無毛。月經(jīng)周期紊亂或閉經(jīng),不規(guī)則陰道出血,或多或少,色淡或黑色?;蛴型疮d,或難以懷孕,或易于流產。陰道干澀或外陰皮膚干燥或瘙癢,白帶少。性欲低下,容易疲勞,容易腰痛膝軟、容易頭痛、容易午后面部或身體有發(fā)熱感,容易失眠、煩躁等。大多有產后大出血、過度生育或流產、或過早作子宮切除,或長期腹瀉、或久病、或營養(yǎng)不良、或絕經(jīng)年老等既往史。 【適用疾病】虛寒性痛經(jīng)、不孕、閉經(jīng)、月經(jīng)不調、子宮發(fā)育不良、子宮萎縮、功能性子宮出血、慢性盆腔炎、卵巢囊腫、老年性陰道炎、老年陰道下血、更年期綜合征、產后體弱、習慣性流產、不明原因腹瀉、血管神經(jīng)必頭痛、睡眠障礙、十二指腸潰瘍、心悸、失眠、舌痛、脫發(fā)、帶狀皰疹后遺神經(jīng)痛、急性感染性多發(fā)性神經(jīng)炎、指掌角皮癥、手足皸裂、蕁麻疹、黃褐斑等。 【藥理研究】能多靶點作用于下丘腦-垂體-卵巢性腺軸,并對下丘腦-垂體系的內分泌異常具有雙向調節(jié)作用。具有改善血液流變,降低血黏度,改善末梢血液循環(huán)、子宮及周圍組織的生理效應,促進新陳代謝,促進造血,鎮(zhèn)痛等作用。 【注意事項】體形肥滿壯實,營養(yǎng)狀態(tài)好,面色紅潤者慎用。不孕癥患者服用本方至妊娠后應停服。濕盛胸腹脹滿及嘔吐者,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的同時要多食用豬蹄、雞爪、牛筋等富含膠原蛋白的食物。 表虛寒證治劑,治療手足厥寒的專方,有溫經(jīng)止痛的作用。 【方證要點】手足厥寒、麻木、冷痛、甚至青紫。 上述癥候即為本方主治,但須首先排除不嘔不利的里寒證,同時兼有猝被寒邪侵襲而見頭痛、身痛,或腰痛、腿痛、腳痛,或少腹痛而牽引睪丸,或四肢抽搐,舌淡苔白,脈細欲絕等旁證方可準確辨為本方證。 【組成用法】 當歸15克,北細辛10克,桂枝15克,白芍15克, 炙甘草10克,通草10克,大棗30克。以水11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30~40分鐘,取湯液300ml,分2~3次溫服。 【胡老點撥】方中通草(古時通草即現(xiàn)在的木通)有通利血脈的作用,加入桂枝湯,同時加入細辛、當歸,去生姜,故治血氣虛滯于內、榮衛(wèi)不利于外,因而表虛手足涼而里寒不甚者。此為桂枝湯的加減方。故主榮衛(wèi)不利的外寒。與四逆湯、通脈四逆湯專以里寒為治者大異。此所謂厥寒,也為傷寒之寒,以示寒之在外,與厥冷不同。本方治凍瘡有驗,也由于寒傷于外也。 【適證加減】平素不敢服冷性飲食,偶服之或腹痛或吐瀉,或喜溫惡寒者,加吳茱萸、生姜,名當歸四逆加呈茱萸生姜湯;月經(jīng)不調、痛經(jīng)、閉經(jīng)、不孕以及女性皮膚枯黃、唇干、脫發(fā)、貧血、性欲低下者,合溫經(jīng)湯。 【體質特征】神情萎靡,懶于言語,手足涼,指尖為甚,多伴有麻麻、冷痛,甚至青紫,覆被加熱不易轉溫,夏天也陰冷異常,甲色、唇色、面色較蒼白。多伴有頭痛、腹痛等,女性多有痛經(jīng)。 【適用疾病】雷諾病、血管神經(jīng)性頭痛、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凍瘡、紅斑性肢痛、硬皮病,手足皸裂、精索靜脈曲張、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冠心病、大動脈炎、高血壓頭痛、腦外傷頭痛、三叉神經(jīng)痛、消化性潰瘍、腸痙攣、輸尿管結石、肩周炎、慢性腹膜炎、腰肌勞損、子宮附件炎、子宮內膜異位癥、閉經(jīng)、痛經(jīng)、膽囊炎、膽道蛔蟲癥、坐骨神經(jīng)痛、梅尼埃綜合征、過敏性紫癜、慢性蕁麻疹、急慢性前列腺炎、附睪炎、縮陰癥、陽痿、腱鞘炎。 【藥理研究】鎮(zhèn)靜、鎮(zhèn)痛、補血、強壯等。 【注意事項】本方有細辛,不用散劑;通草一般不用,不影響全方效果。 上熱下寒證治劑,治療便血專方,有調和寒熱、止血的作用。 【方證要點】 (1)先便后血,便溏血黑紫,腹痛隱隱,喜溫喜按。 (2)吐血衄血。 上述兩項均為本方主治,凡見一項即可考慮使用本方。但須兼有面色萎黃或蒼白,瘦弱乏力,心煩熱、或手足心煩熱,肢寒怕冷或痹痛,腹痛或大便微溏,舌淡苔薄白,脈沉遲乏力等旁證方可準確辨為本方證。 【組成用法】甘草、干地黃、白術、制附子、阿膠、黃芩各10克,灶中黃土30克。以水1500ml,先煎黃土40分鐘,澄清去滓留湯煎余藥,煮沸后調文火再煎40分鐘,取湯液300ml,分2~3次溫服。 【胡老點撥】方中灶中黃土,也稱伏龍肝,為溫性收斂藥而有止血的特能,伍以生地、阿膠協(xié)力止血,佐以甘草、白術理中燥濕。既用附子之大溫,又用黃芩之苦寒,故治諸失血陰陽寒熱交錯互見而陷于虛證者。仲景述證簡略:“下血,先便后血,此遠血也,黃土湯主之”(十六),遠血在臟,雖以止血為先務,但不定即用本方。若就各藥主證言之,生地、阿膠皆兼補虛,當有羸瘦、面色蒼白等極虛貧血等證,有大量附子可能有肢寒,或厥冷脈微等陰寒征候。附子伍白術當有水氣痹痛、或大便微溏等證,與生地為伍,亦或有麻痹不仁。生地與黃芩合用而治熱煩,尤其四肢當苦煩熱。以上諸證,雖未必一時俱見,但亦絕不能一無所見。應用時,伏龍肝常用至50~150克,可先煮數(shù)沸,澄清去滓留湯煎余藥。本方不僅治下血,也主吐血、衄血。 【適證加減】胃寒較甚而食欲不振者,黃芩宜炒用;腹痛甚者,加肉桂;出血甚者,加人參、三七、炮姜。 【體質特征】羸瘦、面色蒼白等極虛貧血貌;肢寒、或麻痹不仁,腹痛或大便微溏;心煩、或四肢苦煩熱;舌淡苔薄白,脈沉遲乏力。 【適用疾病】 上消化道出血,柏油樣大便者。其他的以出血為特征的疾病,如功能性子宮出血、先兆流產、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白血病、出血性休克、腸傷寒出血、壞死性小腸炎、潰瘍性結腸炎、直腸痛、直腸潰瘍、痔瘡、尿血、吐血、鼻衄、前列腺毛細血管破裂所致的血精、性交出血等。 【藥理研究】具有縮短凝血時間,使血液黏度增高,促進血小板聚集等作用。 【注意事項】若無黃土時,可用赤石脂來代替。從臨床實際來看,不用黃土及替代品仍然有效。黃土湯中,黃土可去而黃芩不可去。李時珍說黃芩擅治“諸失血”,
主治吐衄、下血、尿血以及崩中漏下等,廣泛應用于各種出血病癥。 里虛寒證治劑,有溫陽利水強壯的作用。 【方證要點】 (1)虛勞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 (2)腰膝冷痛,下半身常有冷感,或小便失禁,或夜間多尿或遺精。 (3)短氣而小便不利。 (4)煩熱不得臥,而反倚息,此名轉胞,小便不得出。 (5)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斗,小便一斗。 上述五項均為本方主治,凡見一項,即可考慮使用本方。但須兼有神情倦怠,肌膚松軟,飲食正常,畏寒,手足不溫,或少腹不仁,或陽痿,舌淡而胖、苔白,脈沉弱等旁證方可準確辨為本方證。方證第5項中“煩熱不得臥” 原因有二,半由于津血枯燥,半由于小便不利,水不得下行,上壓胸膈膜,阻礙呼吸,因而倚息不得臥;“轉胞”, 即輸尿管、膀胱、尿道等排尿系統(tǒng)糾結、折疊而致使小便不得出,宜以本方使排尿系統(tǒng)機能恢復正常,小便利即愈。 【組成用法】澤瀉15克,茯苓15克,牡丹皮15克,山萸肉15克, 山藥15克,生地黃20克,附子5克,肉桂5克。以水11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40分鐘,取湯液300ml,分2~3次溫服。也可做成丸藥。 【胡老點撥】本方主用生地,佐以補中益氣的山藥,和收斂固脫的山萸肉,以滋精氣壯血脈。復以茯苓、澤瀉利小便。以丹皮祛瘀血,桂枝通利關節(jié),附子振興沉衰,故此治瘀血水毒交互為患而陷于陰虛證,以至下焦痿痹、少腹不仁、小便不利、或失禁、或腰腿酸軟、或痹痛、或虛熱煩者。排尿不暢順,多由于腎氣虛,氣化不利所致。本方強壯補虛,使腎氣旺,氣化正常,而使排尿正常。用本方治子宮下垂也常有驗。他如老人小便失禁、男子陽痿、婦人帶下等亦多用本方??傊陆固撟C多用之,名為腎氣丸,即由于此。 【適證加減】口渴、小便不利者,合五苓散;氣短、自汗,合并糖尿病者,合黃芪桂枝五物湯;腰痛、下肢浮腫者,加懷牛膝、車前子,名濟生腎氣丸。 【體質特征】中老人多見。神情倦怠,易疲勞,肌膚較松軟,腰膝酸軟、下半身尤其下肢常感寒冷,或有浮腫,時常出現(xiàn)煩熱感。小腹部松軟無力或拘急不適感。多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動脈硬化、白內障、前列腺肥大等。 【適用疾病】甲狀腺功能減退癥、醛固酮增多癥、糖尿病病、尿崩癥、阿狄森病、腎上腺皮質激素副作用、糖尿病腎病、腎病綜合征、慢性腎炎、腎盂腎炎、腎結核、腎結石、輸尿管結石、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產后水腫或尿閉、術手尿失禁、脊髓性尿潴留、肺氣腫、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老年性或糖尿病性白內障、青光眼、玻璃體渾濁、高血壓病、動脈硬化癥、慢性鼻炎、慢性偏桃體炎、梅尼埃綜合征、神經(jīng)性耳鳴、耳聾、復發(fā)性口腔潰瘍、齒痛、濕疹、老年性皮瘙癢癥、苔蘚樣皮炎、陰門瘙癢癥、黑變病、陽痿、遺精、早泄、不育、不孕、帶下病等。 【藥理研究】具有降低糖尿病人血清膽固醇、血清甘油三酯,提高血漿胰島素均值,降低空腹血糖濃度和尿糖濃度,預防健康老人的動脈粥樣硬化,改善血清脂蛋白,增強免疫,抗脂肪肝,補充微量元素等作用。 【注意事項】形體狀實,臉色暗紅而有油光,脈滑數(shù)者慎用,誤用本方可有皮疹、惡心、腹痛等副作用。 津血枯燥證治劑,經(jīng)典的溫補性滋陰方,有止血強心強壯的作用。 【方證要點】 (1)心動悸,脈結代。 (2)咳吐粘痰,痰涎較多,惡心劇甚。 上述兩項均為本方主治,但須兼有消瘦倦怠,面色憔悴,貧血貌,皮膚干枯,不喜冷性飲食,頭昏,多夢或失眠,手足煩熱,便秘,舌淡或暗,苔薄或無苔,脈虛無力等旁證方可準確辨為本方證。 【組成用法】 炙甘草10克 人參10克或黨參15克 麥冬15克 生地黃50克 阿膠10克 桂枝10克 生姜15克或干姜5克 火麻仁10克或甘杞子15克 大棗30克。以水1500ml,加入黃酒或米灑5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50分鐘,取湯液300ml,化入阿膠,分2~3次溫服 【胡老點撥】本方又名復脈湯。以生地、麥冬、麻仁、阿膠滋津血于內,以桂枝去芍藥湯調榮衛(wèi)于外,尤其增量甘草、大棗,更加人參大補中氣以資血氣之源。此治津血枯燥而心動悸、脈結代的良法,不過重用甘寒,方后雖有復脈之名,若虛脫的陰虛寒重證,脈微欲絕、或無脈者,本方不可與之。本方證常見于冠心病心律失常。煎藥用酒很重要,不用酒煎效果差。原用藥說明用酒煎(酒∶水比為7∶8),臨床改煎成后兌入黃酒20~30毫升同服效也佳。本方補虛潤燥,若肺結核后期骨瘦如柴,往往有用之的機會。勞熱咯血不止,以本方去桂姜治之有效。 【適證加減】心悸、動則氣促,加龍骨、牡蠣;食欲減退,加山藥、砂仁;消瘦乏力,加天冬;惡心嘔吐,加制半夏;勞熱咯血不止者,去桂枝、生姜或干姜。 【體質特征】羸瘦,面色憔悴,皮膚干枯,貧血貌。這種體質狀態(tài),多見于大病以后,或大出血以后,或營養(yǎng)不良者,或極度疲勞者,或腫瘤患者經(jīng)過化療以后?;颊呶?,有明顯的動悸感,并可伴有早搏或心房心室顫動等心律失常。 【適用疾病】各種原因導致的心律失常、病態(tài)竇房結綜合征、腫瘤惡液質、肺癌、低血壓、各種出血性疾病、貧血、血小板減少紫癜、便秘、失眠、口腔潰瘍、老年性皮膚瘙癢、崩漏、閉經(jīng)、圍絕經(jīng)期綜合征、老年性陰道炎、高齡老人營養(yǎng)不良等。 【藥理研究】具有止血、促進造血、抑制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增強高級神經(jīng)活動,旺盛新陳代謝等作用。 【注意事項】食欲不振者,宜減少服藥量,一劑藥服用2~3天。喜冷惡熱之心悸脈結代證不可使用本方,因熱性病不宜使用溫補藥。 血虛失眠證治劑,有除煩助眠的作用。 【方證要點】心煩悸而不得眠。 上述癥候即為本方主治,但須兼有消瘦,皮膚干枯,咽干口燥,指甲、唇口蒼白,頭暈目眩,或手足煩熱,或耳鳴,舌紅少苔,脈弦細數(shù)等旁證方可準確辨為本方證。 【組成用法】酸棗仁30克,川芎10克,茯苓10克,知母10克,甘草5克。以水11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40分鐘,取湯液300ml,分2~3次溫服。 【方藥巧記】棗甘兄服知。聯(lián)想:棗甘芎茯知。 【胡老點撥】酸棗仁為一收斂性的強壯藥,尤其有強壯神經(jīng)安神作用。本方用為主要藥,取其補虛斂神以安眠,復以川芎、甘草和血緩急,知母、茯苓解煩安悸,故治虛煩不得眠而心悸者。失眠的原因多種,豬苓湯證的失眠因水郁化熱上擾而致神不安,利水則安。本方證是血虛,故養(yǎng)血則已。又本方證的虛煩不得眠,與梔子豉湯證形似而實非。本方證的虛煩,雖煩而無熱或少熱,而梔子豉湯證的虛煩,則煩而多熱。又本方證確屬虛證,而梔子豉湯證只是胃中不實而其人并非真虛也,臨證時須細辨之。因虛而發(fā)煩心悸,夜不能眠,可服本方。無論嗜睡、失眠,無論生、熟酸棗仁皆可治之,若病非因虛起,百試無一驗。 【適證加減】多夢驚悸眩暈,合溫膽湯;腹脹、咽喉異物感者,合半夏厚樸湯;胸悶、心悸、乏力者,合柴胡加龍骨牡蠣湯;煩熱甚者,加山梔、連翹、黃芩等。 【體質特征】形體消瘦,皮膚干枯,指甲、唇口蒼白,容易疲勞。情緒不穩(wěn)定、易激惹,精神恍惚,不定愁訴,可有輕度焦慮或抑郁,舌紅少苔,脈弦細數(shù)。以中老年婦女多見。 【適用疾病】更年期綜合征、焦慮癥、抑郁癥、癔癥、疑病癥、夢游、精神分裂癥、失眠癥、嗜睡癥、神經(jīng)衰弱、冠心病、心絞痛、偏頭痛等。 【藥理研究】具有催眠、鎮(zhèn)靜等作用。 【注意事項】酸棗仁、知母有緩下作用,有腹瀉或大便溏者應減量使用 里濕熱證治劑,有清熱燥濕,止痛止利的作用。 【方證要點】腹痛泄瀉,或痢疾。 上述癥候即為本方主治,但須兼有口苦,身熱喜冷,肛門灼熱,或泄利下重,舌紅苔黃等旁證方可準確辨為本方證。 【組成用法】黃芩15克,芍藥15克,甘草10克,大棗20克。以水10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40分鐘,取湯液300ml,分2~3次溫服。 【胡老點撥】方中黃芩去熱解煩兼治熱利,用為主藥。甘草、芍藥治腹攣痛且緩急迫,大棗安中,故本方治下利有熱、腹攣痛而急迫者?!疤柵c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172)。即太陽病之發(fā)熱惡心寒與少陽病之口苦咽干同時出現(xiàn),稱為“太陽與少陽合病”,若此合病自下利者,宜黃芩湯。本方證多見于急性腸胃炎、急性痢疾。發(fā)熱腹泄,或痢疾而腹攣痛者,即可用本方,不必限于太陽與少陽合病。若里急后重,或便膿血,則以白頭翁湯或白頭翁加大黃湯為宜。 【適證加減】腹痛拒按者,加制大黃;腹瀉、煩熱者,加黃連;出血多者,加阿膠;嘔吐者,加半夏、生姜。 【體質特征】肌肉較堅緊,唇紅舌紅目紅,煩躁身熱,失眠多夢,或潰瘍周邊紅腫、淋巴結腫大者,或腹痛、腹瀉、小便灼熱、月經(jīng)淋漓者,其人黏膜易于充血發(fā)炎,如有出血則血色多鮮紅而質地黏稠,舌紅唇紅,脈數(shù)數(shù)。 【適用疾病】痢疾、急性腸炎、潰瘍性結炎、克羅恩病、直腸炎;肛裂、痔瘡、子宮內膜炎、盆腔炎、附件炎、月經(jīng)過多、痛經(jīng)、胎動不安、先兆流產等。 【藥理研究】具有抗菌、抗病毒、解熱鎮(zhèn)痛、緩解平滑肌痙攣等折作用。 【注意事項】倦怠,脈沉緩者慎用。一切喜熱性飲食的寒證瀉痢絕對禁用。 里熱合并血虛血熱證治劑,有解熱除煩,養(yǎng)血涼血的作用。 【方證要點】四肢灼熱、或腫脹、或瘙癢、或疼痛。 上述癥候即為本方主治,但須兼有心煩失眠,手足心熱,入夜尤甚,倦怠,頭不痛,口干舌燥,口渴欲飲,舌紅苔薄而少津等旁證方可準確辨為本方證。 【組成用法】黃芩15克,苦參15克,生地30克。以水10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40分鐘,取湯液300ml,分2~3次溫服。 【胡老點撥】方中三物均有解熱除煩的作用,同時黃芩、苦參二藥還能燥濕。由于生地的用量獨多,故尤宜于有發(fā)熱心煩之血證。《金匱要略》記載:“婦人草褥自發(fā)露得風,四肢苦煩熱、頭痛者,與小柴胡湯;頭不痛但煩者,與三物黃芩湯”(二十一)。本方與小柴胡湯列在一起,其主要意義是,產婦患草褥初可是小柴胡湯方證,不久便傳陽明呈里實熱,并因失血多還出現(xiàn)血虛血熱,因此在用黃芩苦參清熱的同時用大量的生地養(yǎng)血涼血。虛勞及諸失血后多見此證,宜注意。本方全是苦寒清熱涼血藥,如胃虛者不宜服用。 【適證加減】口腔潰瘍者,加茜草,甘草;皮膚濕疹者,加蒼術、薏苡仁、地膚子、白癬皮;子宮頸炎者,加牛膝、黃柏。 【體質特征】體質虛弱、身體煩熱、手足膚色紅、甚則灼熱疼痛、入夜尤其;倦怠、唇舌干燥、口渴欲飲;舌質紅而苔薄燥。 【適用疾病】產褥熱,肺結核、灼熱足綜合征,神經(jīng)官能癥、自主神經(jīng)功能失調、失眠、紅斑性肢痛癥、凍瘡、蕁麻疹、頑癬、陰癢、陰腫等出現(xiàn)手足煩熱時用本方。 【藥理研究】具有解熱、抗炎作用。 【注意事項】淺田宗伯經(jīng)驗,治婦人血證頭痛也有奇效??鄥⑽稘鈽O苦,脾胃虛弱之人有難以下咽之感,若服后胃內不適,心下痞悶,可改用小柴胡湯加生地黃。 里濕熱證治劑,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痢的作用。 【方證要點】大便赤痢,里急后重。 上述癥候即為本方主治,但須兼有喜冷惡熱,渴欲飲水,肛門灼熱,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沉或數(shù)等旁證方可準確辨為本方證。 【組成用法】黃柏10克,黃連10克,白頭翁10克,秦皮10克。以水10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煮30~40分鐘,取湯液300ml,分2~3次溫服。 【胡老點撥】方中四物均屬苦寒收斂藥而有除熱煩、止下利等作用,白頭翁更能逐血止痛,合以為方,故治熱利下重、心煩腹痛等。 【適證加減】里急后重者,宜更加大黃;便血者,加阿膠;所下皆是血水者,加甘草、阿膠,名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見少陽證者,合大柴胡加石膏湯。 【體質特征】體格較強健,面紅有油光,身熱,心煩、或心悸、或失眠,口渴,心下痞、腹痛,便膿血,肛門灼熱,小便短赤,舌質堅老而紅,苔黃或膩,脈沉或數(shù)。 【適用疾病】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等消化道炎癥。結膜炎、淋菌性尿道炎、盆腔炎、痔瘡、黃水瘡、淋巴結核、癔病性震顫等。 【藥理研究】具有抗炎、解熱、抗菌等作用。 【注意事項】不喜冷性飲食者,或雖喜冷性飲食,但兼有外感發(fā)熱惡寒之表證者均不可使用本方。 表虛里熱治劑,有解表、清熱、止瀉的作用。 【方證要點】泄瀉或痢疾,汗出而喘。 上述癥候即為本方主治,但須兼發(fā)熱,微惡寒或不惡寒,喜冷性飲食,腹痛,大便粘滯不爽,或臭穢,或肛門灼熱,上脘痞痛,舌邊尖偏紅,苔黃膩或黃白相兼而膩,脈浮數(shù)等旁證方可準確辨為本方證。 【組成用法】葛根40克,黃連10克,黃芩10克,生甘草10克。以水10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30分鐘,取湯液300ml,分2~3次溫服。 【胡老點撥】方中葛根解肌熱于外,黃芩、黃連除煩熱于內,三物合用有治下利的作用,甘草和諸藥而緩急迫,故治熱壅內外,喘而汗出、下利不止者。本方證常見于急性胃腸型感冒或痢疾初期,以下利、汗出、不惡寒、脈浮數(shù)為辯證要點。 【適證加減】煩躁、頭痛、便秘或大便黏臭者,或高血壓、出血傾向,或牙周膿腫、牙痛者,加制大黃;糖尿病導致的腰腿無力、下肢皮膚變色,或性功能障礙者,加懷牛膝;心下痞、惡心嘔吐者,合半夏瀉心湯。 【體質特征】大多體格比較壯實,肌肉相對發(fā)達厚實,肥胖傾向,唇舌暗紅,滿面油膩,大便不成形或腹瀉,全身困重,尤其以項背強痛不舒為特征。體檢多見血糖高、血壓高。應酬多、工作壓力大的中年男性多見。 【適用疾病】急性腸炎、痢疾、小兒中毒性腸炎、腸傷寒、麻疹、乙型腦炎、流行性感冒、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脂肪肝、腦中風、心律不齊、頸椎病、口腔潰瘍、牙周炎、牙周膿腫、醉酒后。 【藥理研究】具有解熱抗菌,抗心律失常,抗缺氧等作用。 【注意事項】精神倦怠,脈沉緩者慎用。身不發(fā)熱,脈無力,喜熱不喜冷者,不可使用本方。 上熱下寒證治劑,有調理寒熱、兼有補虛的作用。 【方證要點】心煩、心下痞滿、腹痛、嘔吐。 上述癥候即為本方主治,但須兼有口苦,不能食冷性飲食,腹部喜按,或心動悸,或惡風、發(fā)熱、汗出,或泄瀉,舌質紅或暗紅,舌苔膩較厚,或前半部苔薄、后半部有白厚苔等旁證方可準確辨為本方證。 【組成用法】黃連15克,炙甘草15克,干姜15克,桂枝15克,人參10克,半夏15克,大棗20克。以水12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40分鐘,取湯液450ml,晝三夜一,分四次溫服。 【黃師點撥】黃連湯可以看作是半夏瀉心湯去黃芩加桂枝再把黃連加量的變方,去黃芩可能是心下痞不明顯,加桂枝可能有表證或氣上沖,黃連加大可能是上熱較甚。本方證的“上熱”常表現(xiàn)為煩躁甚、兼動悸或氣上沖胸、嘔吐、頭昏眩暈;“下寒”表現(xiàn)為或腹痛,或泄瀉。黃連湯證可以理解為在半夏瀉心湯證的基礎上兼有惡風,發(fā)熱,汗出、氣上沖等桂枝證。而腹痛和舌苔多而白厚是二者的重要鑒別點。黃連湯證也可理解為桂枝體質患有黃連病。所謂的黃連病,就是心中煩,就是不得臥,就是心下痞,就是下利。 【適證加減】腹痛重者,加生杭芍最效;兼下利者;用干姜最良;嘔吐者,或兼用生姜。 【體質特征】其人消瘦,膚色暗,唇舌多暗紫而淡,舌質多偏紅,或舌邊尖紅,舌苔較厚,或黃白相兼,或底白罩黃,或干膩,特別是舌苔后半部較厚且色白。其腹部多扁平,腹壁薄而無力,腹肌比較緊張。其脈多弱,或有心悸、自汗等。 【適用疾病】慢性萎縮性胃炎、慢性淺表性胃炎、胃黏膜脫落、胃術后傾倒綜合征、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肝炎、慢性膽囊炎、胃神經(jīng)官能癥以及腸胃癌變等。 【藥理研究】具有抑制胃酸分泌,降低胃蛋白酶活性,提高胃黏膜前列腺素E2的含量,增加胃黏膜血流,促進腸胃運動和抗炎鎮(zhèn)痛而對胃黏膜起到保護作用,抗?jié)?,?zhèn)吐,提高免疫功能,對幽門螺旋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注意事項】凡腹痛,嘔吐,口不苦者,或喜冷性飲食者,或脈滑數(shù)者,或腹部拒按者,均不可使用本方。黃連湯中的桂枝,以肉桂為佳。肉桂氣味濃烈,擅長治療腹中冷痛以及心悸不寐等,正是黃連湯的主治之證。如桂枝量需大至15克以上者,人多畏之,藥房也或有微詞,不妨肉桂桂枝同用,藥效也可。黃連湯中的人參,一般用黨參,但瘦弱不食者,也可以用生曬吉林參,如黨參就嫌力薄了。還需要強調,黃連湯不宜亂加減。 上熱下寒證治劑,有調理胃腸寒熱、兼有補虛作用。 【方證要點】心下痞滿、嘔吐、下利。 上述癥候即為本方主治,但須兼有口苦,心煩,多夢或失眠,胃腸部不拒按、但滿不痛或有輕度脹痛,腹鳴,舌苔薄膩或黃膩,脈象無力或服單溫補藥無效等旁證方可準確辨為本方證。 【組成用法】 姜制半夏12克,黃芩10克,黃連3克,干姜6克,人參12克,炙甘草6克,大棗20克。以水11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煮30~40分鐘,取湯液300ml,分3~4次溫服。 【胡老點撥】方中半夏、干姜祛飲止嘔,黃芩、黃連除煩解痞止利,飲留邪聚均由于胃氣的不振,故補之以人參,和之以草棗,此為嘔而腸鳴、心下痞硬的主治方。本方以上熱下寒見嘔而腸鳴、心下痞硬者為辯證要點。本方與生姜瀉心湯、甘草瀉心湯三方皆用于上熱下寒而有心下痞癥,本方重在嘔而腸鳴,常見于急慢性胃腸炎、腸功能紊亂等癥。 【適證加減】上消化道出血,舌苔黃膩,腹脹腹痛,大便不暢者,加制大黃;腹脹多氣,叩之如鼓者,加厚樸;胃病日久,舌質不紅,面色黃,消瘦者,加肉桂;咽痛充血、胸悶身熱者,加山梔、連翹;干噫食臭者,減少干姜用量,加生姜,名生姜瀉心湯。 【體質特征】多見于體質較好的中青所男子,其唇舌紅,多伴有睡眠障礙及腹瀉傾向,舌苔多見黃膩。 【適用疾病】慢性淺表性胃炎、蔞縮性胃炎、糜爛性胃炎、胃竇炎、反流性食道炎、反流性胃炎、胃潰瘍、二指腸潰瘍、腸炎、腹瀉、消化不良,腸易激綜合征、神經(jīng)癥、失眠、心律不齊、飲酒過量、口臭等。 【藥理研究】止瀉、抗幽門螺旋桿菌、抗胃潰瘍等。 【注意事項】本方證若熱痞為甚者,可以將黃連、黃芩的量調大;而以寒瀉為甚者,則應把干姜用量調大,不必機械地遵循原方比例。服用本方有效以后,需要小劑量守方常服,療程常在3個月以上,停藥以后,當常服生姜紅棗湯。凡沒有寒熱夾雜癥狀的痞滿吐利等者,都不可使用本方。 上熱下寒證治劑,有補虛,調理胃腸寒熱的作用。 【方證要點】半夏瀉心湯證見中氣更虛,或見口舌糜爛、腸鳴腹瀉、前后潰瘍。 上述癥候即為本方主治,但須兼有口苦,心煩不安,多夢或失眠,胃腸部不拒按、但滿不痛,舌苔薄膩或黃膩,脈象無力或單服溫補藥無效等旁證方可準確辨為本方證。 【組成用法】炙甘草20克,制半夏10克,黃芩15克,干姜10克, 黨參15克,黃連5克,大棗20克。以水12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40分鐘,取湯液300ml,分2~3次溫服。 【胡老點撥】甘草瀉心湯特別針對“心煩不得安”這一神經(jīng)癥狀,于半夏瀉心湯增量緩急安中的甘草,故治半夏瀉心湯證,中氣較虛而急迫者。去熱時多用生甘草代替灸甘草。就胃腸癥狀而言,本方證的下利程度要遠比半夏瀉心湯證為甚。方中甘草需重用,若量輕則無效。實踐證明,甘草瀉心湯對于口腔潰瘍確有明顯療效。曾治一產后患者,口腔及舌全部爛赤,飲食不入,痛苦萬狀,與本方一劑,滿口紅赤均生白膜,即能進粥。三劑后痊愈。臨床還常遇久久不愈的頑固重證,以本方加生石膏,或更加生地而多取捷效。 【適證加減】便秘、舌苔厚,或有高血壓、衄血者,加制大黃;伴有糖尿病頭昏、肩痛、口渴者,加葛根;自身免疫性疾病,并見大便干結、腹痛、腳攣急者,加白芍;口舌干燥者,加石膏;煩躁特甚者,加生地。 【體質特征】多見唇紅、舌紅、煩躁、心悸、失眠、脈滑等。 【適用疾病】復發(fā)性口腔潰瘍、口腔扁平苔癬、手足口病、白塞病、紅斑狼瘡、子宮頸炎、克羅恩病、潰瘍性結腸炎、直腸潰瘍、直腸炎、胃潰瘍、精神病等。 【藥理研究】具有抗炎、緩解胃腸道平滑肌痙攣,抗?jié)儾〉茸饔谩?/span> 【注意事項】方中甘草用量,一般多在12克以上,也有用至30克者,但甘草多用可能導致反酸、腹脹及浮腫等副作用。沒有寒熱虛三方面夾雜之證者,不可使用本方。 里熱證治劑,有清熱瀉火的作用。 【方證要點】身熱,煩躁不安,或神昏譫語,或出血發(fā)斑。 上述癥候即為本方主治,但須兼有喜涼惡熱,喜冷性飲食,心悸,心下痞而不適感,按之隱痛,面紅充血,失眠多夢,口干舌燥,頭痛頭重,舌質暗紅堅老、干燥、舌苔黃而干膩,脈滑數(shù)等旁證方可準確辨為本方證。 【組成用法】黃連10克,黃芩10克,黃柏10克,山梔子15克。以水10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30分鐘,取湯液300ml,分2~3次溫服。 【黃師點撥】黃連解毒湯是唐方,記載在《外臺秘要》。本方的藥物均是清熱解毒的重要藥物,黃連主煩躁不安,心下痞、下利;黃芩功同黃連,擅治心下痞痛、頭痛、腹痛、出血;黃柏擅治關節(jié)腫痛、黃疸、帶下;山梔能除煩躁、止血、消黃疸,與三黃相合,故全方的清熱瀉火作用十分顯著。黃連解毒湯是瀉火要方,原主治苦煩悶干嘔,口燥呻吟,錯語不得臥的熱病患者,但后世應用不拘于熱病,凡是煩躁易怒、口干口苦、心悸、失眠、舌紅堅老、脈滑數(shù)等為特征的體質的各種疾病都可以使用。 【適證加減】腹脹、嘔吐、反流、心下按之滿痛者,合大柴胡湯;出血便秘者,合三黃瀉心湯;出血傾向、月經(jīng)不調者,合四物湯,名溫清飲;皮膚發(fā)紅發(fā)干、脫屑者,合桂枝茯苓丸、四物湯。 【體質特征】體格較強健,面色潮紅或紅黑,有油光,目睛充血,或多眵,口唇暗紅或紫紅,舌質暗紅,質堅斂蒼老,舌苔薄黃或黃膩,脈象多滑數(shù)有力。腹部肌肉較緊張,按之有力或有不適感。易煩躁、焦慮,好動,易失眠多夢,平時喜涼惡熱,喜涼飲,皮膚常有瘡癤,或易于腹瀉,口干口苦,常有口舌潰瘍,咽痛,小便黃短,多有足癬,女性多有黃帶。 【適用疾病】急性傳染病及急性感染性疾病過程中的中毒性腦病、原發(fā)性高血壓、腦中風、腦損傷、腦血管性癡呆、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高纖維蛋白原血癥、精神分裂癥、焦慮癥、心動過速、動脈硬化、慢性膽囊炎、更年期綜合征、甲亢、失眠、毛囊炎、濕疹、皮炎、膿皰瘡、各種真菌感染、性病、癤、丹毒、帶狀皰疹、結膜炎、鼻癤、痤瘡、多汗癥、牙周炎、扁平苔癬、白塞病、掌足膿皰病、脂溢性脫發(fā)、血小板減少性紫癜、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流行性出血熱、敗血癥、血友病、倒經(jīng)、痛經(jīng)、盆腔炎、子宮頸炎、前列腺炎等。 【藥理研究】具有改善腦血流,抑制血小板凝集,降低血壓,改善糖脂質代謝,抗炎、止血等作用。 【注意事項】平素精神萎靡、喜熱畏冷者,貧血者,食欲不振者,肝腎功能不全者,均宜慎用。 里虛熱證治劑,有除煩、止血的作用。 【方證要點】虛煩心悸不得眠、心下痞,或久痢便膿血。 上述癥候即為本方主治,但須兼有面色蒼白,精神萎靡,喜冷,口苦咽干,手足心熱,耳鳴頭昏,小便短黃,或崩漏、肌衄,口舌糜爛,舌紅或深紅,苔黃薄或花剝、起裂,脈細數(shù)等旁證方可準確辨為本方證。 【組成用法】黃連5~20克,黃芩15克,阿膠15克,芍藥15克,雞子黃2枚。以水10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40分鐘,去藥渣,化入阿膠,稍冷,入雞蛋黃2個,攪和,取湯液300ml,分2~3次溫服。阿膠可以另放黃酒隔水蒸化或放微波爐中融化后,分2~3份攪入液中服用。雞蛋黃可以另服。 【胡老點撥】方中黃連、黃芩除熱止煩,芍藥、阿膠、雞子黃養(yǎng)陰補虛,故治虛熱而心中煩悸不得眠、手足心熱,或失血,或便膿血者。本方以虛熱心煩為主證,可活用于諸失血和久痢便膿血者俱有驗。 【適證加減】出血,加生地;腹痛拒按,加制大黃;小腹痛,加牡丹皮。 【體質特征】患者形體中等,皮膚白,煩躁身熱,失眠多夢,皮膚粗糙伴有脫屑,易出血,質黏稠,多見皮下此紫癜、鼻衄、便血、崩漏等,易口腔潰瘍,易關節(jié)疼痛。舌質多深紅如火呈草莓樣,中伴有舌體的糜爛、破潰、裂紋,舌面干而少津,或呈鏡面舌或花剝苔,唇紅,咽紅,脈多細數(shù)。 【適用疾病】細菌性痢疾、潰瘍性結腸炎、腸傷寒、熱性病后期的失眠、崩漏、便血、尿血、鼻衄、咯血、嘔血、皮下出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牙齦出血、精神分裂癥、焦慮癥、老年性癡呆、神經(jīng)衰弱、失眠癥、皮膚瘙癢癥、銀屑病、干性皮膚病、干性濕疹、手掌角化癥、掌跖膿皰癥、快速心律失常、糖尿病、腦溢血、高血壓、干燥綜合征、習慣性流產、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閉經(jīng)等。 【藥理研究】具有鎮(zhèn)靜、殺菌、止血、止痛、擴張末梢血管、促進造血等作用。 【注意事項】不兼口苦、喜冷,脈不細數(shù)的失眠證,不可使用本方。本方黃連的用量較大,煎煮后的藥液也相當苦,一般來說,不能長期用,等癥狀緩解后,即應減量。女性患者應注意保持良好的睡眠,經(jīng)期少食生冷,避免受涼,少劇烈運動。 里熱證治劑,是青年人腺病體質的調理方,有止癢、理氣、和血、瀉火、解毒的作用。 【方證要點】以紅、腫、熱、痛為特征的頭面炎癥和熱性體質。 【組成用法】荊芥10克,連翹15克,防風10克,柴胡10克,桔梗10克,白芷10克,枳殼10克,生甘草5克,薄荷5克,黃連5克, 黃芩10克,黃柏10克,山梔子10克,生地黃15克,當歸10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以水12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40分鐘,取湯液300ml,分2~3次溫服。 【黃師點撥】荊芥連翹湯是日本漢方流派一貫堂的經(jīng)驗方,雖不是經(jīng)典方,但其配伍嚴謹,其基本結構可以看做是黃連解毒湯與四物湯的合方,再加荊芥、連翹、薄荷、防風、柴胡、枳殼、桔梗、白芷、甘草等清利頭目的諸藥,使本方的治療范圍集中在頭面部。由于療效明確,方證實在,雖出于后世,但也不可忽視其臨床價值。荊芥連翹湯藥液極苦,但如果是火體熱病,剛開始服用此藥,尚可入口,但隨著疾病的好轉,藥液將越來越苦,到這個時候,就應該減量或停服。通常改為每劑藥服2~3天,每天僅服1次。荊芥連翹湯不能濫用,用不好,食欲下降,甚至肝功能異常。所以,辨清體質,這是安全有效使用本方的關鍵。 【適證加減】紅斑狼瘡者,加蟬衣、浮萍。 【體質特征】熱性體質。多見于年輕人。形體中等或偏瘦,面色潮紅或紅黑,或淺黑色,也有白里透紅者,一般面有油光,易發(fā)痤瘡,瘡體色紅易化膿。目睛充血或多眵,唇紅,咽喉充血,舌紅;胸脅部有抵抗感或壓痛,腹肌較緊張;入冬手足易冷,入夏手心熱。多易煩躁、焦慮或抑郁,容易失眠,容易頭痛頭昏,容易皮膚瘙癢,容易晨韁,容易鼻衄,容易鼻塞流濁涕,容易耳聾耳鳴,容易咽痛扁桃體腫大,容易口腔潰瘍,容易淋巴結腫大。女性多月經(jīng)周期短,量中等偏多,黏稠有血塊,易痛經(jīng),易有宮頸炎、宮頸糜爛,陰道炎等婦科炎癥。 【適用疾病】痤瘡、蕁麻疹、過敏性紫癜、單純性皰疹、帶狀皰疹、毛囊炎、銀屑病、玫瑰糠疹、多形性紅斑、急慢性中耳炎、虹膜炎、酒齄鼻、急慢性上腭竇化膿、鼻炎、鼻竇炎、鼻癤、急慢性扁桃體炎、脫發(fā)、肺結核、惡性淋巴瘤、支氣管擴張、肺炎、口腔潰瘍、硬皮病、干燥綜合征、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不孕癥、丹毒、癤痛、盆腔炎、附件炎、宮頸糜爛等。 【藥理研究】具有抗菌、抗炎、抗病毒、解痙、免疫抵制等作用。
【注意事項】食欲不振者、年老體弱、臉色發(fā)青、眼圈發(fā)黑者慎用。使用本方應注意檢查肝功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