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在正式出山之前,就憑借《隆中對》這一方案匯報,為劉備確立了明確的戰(zhàn)略愿景,并成功說服了劉老板!也奠定了諸葛亮在中國歷史乃至大眾心目中智慧的形象,并被稱為天下奇才! “隆中對”是《三國志》中劉備三顧茅廬拜訪諸葛亮時的談話內容,在這次談話中諸葛亮精辟而深刻的分析了天下大勢,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幫劉備一統(tǒng)天下的總方針,并最終促成了三國鼎立的戰(zhàn)略決策。其全文如下: 大概的意思是諸葛亮分析了各方勢力,建議不要動曹操和孫權,因為他們倆太牛逼了,可以去滅領導比較差的荊州和益州,從而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再圖時機復興漢室。 那么身居草廬中的諸葛亮是如何對天下大勢做出系統(tǒng)全面的分析? 如何根據(jù)各方勢力幫劉備做出這樣高瞻遠矚戰(zhàn)略方針? 如何言簡意賅把方案匯報給未來老板并成功說服對方? 天下奇才諸葛亮,到底是如何思考問題的呢? 一種強調先總后分的立體化思維方式。 這也是我們當代的管理者和任何一個職業(yè)人都應該跟諸葛亮學習的思維方式。 諸葛亮在分析問題時沒有拘泥于細節(jié)只關注劉備一方的情況,而是從全局出發(fā)??v觀全局,是一種鳥瞰式的觀察,由于站位高,自然可以把事物的全貌看得更完整,從而做出有效的決策。他從整個大勢入手分別對曹操、孫權、劉表(荊州)、劉璋(益州)依次進行分析,并得出曹操和孫權太牛B不能動,劉表的荊州和劉璋的益州是不錯的機會可以拿下的結論?;诖朔治?,便得出了“取荊、益二州,與曹操、孫權三足鼎立”的戰(zhàn)略構想。 作為當代的管理者和職業(yè)人如何具備這種縱觀全局的能力呢?需要的就是運用了結構思考力先總后分的立體化分析問題的方法,使用MECE原則保證橫向上能看清、看全。 所謂MECE原則即“相互獨立、完全窮盡”,也就是在看待問題時要保證橫向上分類清晰互相不能有交叉還不能有遺漏。比如下圖,只有第一情況符合MECE原則(也許你不認同,認為我沒去過泰國哈哈,這里是從原始的生理結構劃分的)。 諸葛亮分析了四方的優(yōu)劣勢后,又運用MECE原則按照利弊對其進行分類,從而得出結論。因此,在思考問題的時候(比如工作總結、市場分析等等)不要直接進入細節(jié),而是從大局出發(fā),找到符合MECE原則的維度清晰且全面的進行思考。而且隨著一個人職務的提升對這種縱觀全局的結構思考力要求會越來越高。 諸葛亮僅僅憑借對上述大勢的分析,還不足以說服他的未來老板。一個觀點是否能站住腳,不僅僅要取決于觀點本身,受眾更關注你在鐘向尚有哪些事實和依據(jù)支撐你的觀點。比如諸葛亮在上述四個方面的分析過程中,縱向結構上就全部都有明確的數(shù)據(jù)和事實支撐。 曹操方面:列舉其擁有有上百萬的軍隊,挾天子以令諸侯,以此得出劉備此時不能和曹魏爭鋒,要避其鋒芒的結論。 孫權方面:列舉占據(jù)江東已經(jīng)三世了,那里地勢險要,百姓歸順,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等事實得出“此可用為援而不可圖也”的結論。 荊州方面:列舉了荊州靠漢水、沔水,南邊可以直達沿海一帶,東面和吳郡、會稽郡相連,西面和巴郡、蜀郡相通,這是個戰(zhàn)略要地,以及劉表不能守等事實,得出劉備可以利用這個機會的結論。 益州方面:列舉了益州地勢險要,有廣闊肥沃的土地,是個富饒的地方,高祖憑借著它建立了帝業(yè),劉璋昏庸懦弱等事實,得出劉備未來可以取而代之的結論。 其實這個觀點和事實并不出奇,比如東吳的魯肅和甘寧都曾跟孫權建議過說,曹操一時難以滅掉,因此都建議拿下荊州與曹形成鼎立之勢,再謀取機會。包括諸葛亮當時在荊州交友甚廣,很多人也都有這樣的觀點和言論。那為什么從諸葛亮口里說出來,就能把劉備這位老江湖說的服服帖帖的呢?原因在于諸葛亮運用結構思考力的思考框架(經(jīng)濟、政治、軍事三個方面),給出了比別人更系統(tǒng)全面的分析,這種分析結合上面的大視角和具體數(shù)據(jù)就非常有說服力。 經(jīng)濟、政治、軍事是評價一個政權最主要的三個維度,諸葛亮直接調用這樣的思考結構來收集信息和闡述問題。運用現(xiàn)有思考結構進行分類的方式,在結構思考力中被稱為封閉式分類,這個定義與上面用MECE原則分類的開放式分類概念相對應的。 作為管理者和職業(yè)人,這種方法非常重要,比如在分析戰(zhàn)略問題時可以調用3C模型(顧客、競爭對手、公司)、營銷問題調用4P模型(產品、價格、促銷)等等。這些模型都是前人總結下來的思考結構,分析問題時可以直接調用。在各個領域和專業(yè)中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舉了。 有效的行動方案要以目標為導向,立足當下現(xiàn)實情況進行設計。首先,諸葛亮基于“三足鼎立、以圖天下”的目標,為劉備制定了清晰、明確的戰(zhàn)略規(guī)劃。 第一步,先取荊州為根據(jù)地,再取益州建立基業(yè),然后成三國鼎足之勢; 第二步:以圖合適的機會,兵分兩路進取中原來光復漢室,一統(tǒng)天下。 其次諸葛亮立足于現(xiàn)實,確定了奪取荊、益州二州之后的安排,對內革新政治積蓄力量、后方搞好少數(shù)民族關系、對外聯(lián)合孫權等。 像諸葛亮一樣設計行動方案時條理清晰、計劃周全有說服力呢? 所謂時間順序就是按照事情的先后,諸葛亮大戰(zhàn)略的兩個步驟就是按照時間順序進行總結。 工作中可參考的時間順序有: ·過去、現(xiàn)在、未來 ·階段一、階段二、階段三 ·短期計劃、中期計劃、長期計劃 …… 在每個步驟的詳細方案中,諸葛亮均運用了結構順序,來確保計劃的周密。比如后方、外部、內部是結構順序,荊州、益州兩地出兵也是一種結構順序。 工作中可參考的結構順序有: ·北部、中部、南部 ·最近的車站、房屋的位置、周邊的設施 ·加工區(qū)域、組裝區(qū)域、包裝區(qū)域 …… 結構思考力橫向結構中的第三種邏輯順序是重要性順序,在前面的分析大勢的環(huán)節(jié)諸葛亮先后分析曹操、孫權、劉表、劉璋運用的算是重要性順序。 在工作中可參考的重要程度順序有: ·經(jīng)營者、管理者、員工 ·大型企業(yè)、中堅企業(yè)、零碎企業(yè) ·優(yōu)秀、良好、一般 當你以目標為導向確立行動方案,行動方案的細節(jié)能夠符合一定的邏輯順序(時間、結構或重要性),那么聽得人會更容易的理解和記憶你的觀點,也更容易的被說服。 也許不是因為關羽大意、自大擅自出去打仗而失了荊州;也許劉備沒有非常不理智的要為兄弟報仇而跟東吳干了起來,最后不僅被打敗還丟了性命。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幫助劉備復興漢室而確定的戰(zhàn)略規(guī)劃也許就能夠實現(xiàn),當然歷史沒有也許,不過在劉備當時的處境下能夠高屋建瓴的得出這樣的戰(zhàn)略目標和詳細規(guī)劃已經(jīng)非常值得贊嘆。 工作中我們也經(jīng)常會需要跟老板或者客戶呈現(xiàn)自己的方案、報告、提案等等,但往往在洋洋灑灑講了30頁PPT后,對方指著鼻子問你說“到底想說啥?”;或者滔滔不絕的講了30分鐘,對方完全不知所云,聽得特不耐煩。 如何在短時間內清晰的表達觀點,并有效說服他人? 如何在讓你的報告不堆砌文字、不再混亂? 讓我們從結構思考力的角度,對這次提案做個總體分析和總結。首先結論非常清晰,建議劉備“三足鼎立、以圖天下”,然后完全從劉備關心的角度出發(fā)分別從“為什么”和“如何做”兩個方面開始闡述,整場提案的匯報言簡意賅,橫向結構條理清晰、縱向結構有理有據(jù),完全符合結構思考力的原則,說服力極強! 《諸葛亮傳》中另外一段對諸葛亮的描述:“初,亮在荊州,與元直及汝南孟公威、穎川石廣元游學,三人務于精通,而亮獨觀其大略?!敝攸c看后半句“而亮獨觀其大略”,一幫人在一起唯獨諸葛亮不拘泥于細節(jié)一眼就能看出大略來,這是典型的運用結構思考力審視問題。 然而,在現(xiàn)實的工作生活中,為人領導者、為人父母者、為人下屬者,有多少人可以像諸葛亮一樣一眼看出大略呢?一定少之又少,不過可喜的是,這種結構思考能力是可以后天訓練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