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詩一則:自傳 —— 五短章 第一章 我走到街上。 行人道有一處深坑。 我掉了下去。 我迷失…… 我無助。 那不是我的錯。 仿佛永遠都找不到出路。 第二章 我走到街上。 行人道有一處深坑。 我假裝沒看見。 我又掉了下去。 真難相信我竟跌落在同一地方。 但那不是我的錯。 又是花了很長時間我才爬了出來。 第三章 我走到街上。 行人道有一處深坑。 我看見了它。 可我還是掉了下去…… 那是一種習慣。 我睜著眼睛。 知道自己在哪里。 這次是我的錯。 我當即爬了出來。 第四章 我走到同一條街上, 行人道有一處深坑。 我繞了過去。 第五章 我走到了另一條街上。 —— 鮑莎·尼爾森 鮑莎·尼爾森的這篇短詩,其實是每個人每次成長的細致描述,也是無數人期貨交易生涯的描述。在交易中很多人總是受到情緒的影響一錯再錯,一直犯同樣的錯。鮑莎·尼爾森的人生有五章,被情緒所主宰的期貨人往往只有前三章,反復循環(huán)的三章而已。有一位進入期貨市場已經有一段時間的朋友,描述自己交易期間“像是兩個我在打仗,每次都是沖動的我打敗了理智的我,當沖動的我把賬戶破壞的一塌糊涂后,理智的我又占上風,然后收拾殘局慢慢開始盈利。但過一段時間后那個沖動的我又跳了出來,如此周而復始,在這場與自己的戰(zhàn)爭中一次次敗下陣”,無奈之下向廣大網友求助在期貨交易中該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以下是七禾網小編整理的一些網友的建議。 市場真的不需要這種自我感動式的殉道。“必須通過強度極大的情緒控制來保證判斷和執(zhí)行”我只能說,不妨再看看你的系統(tǒng)是否有問題。有一點比較諷刺的是,很多盲目鉆情緒牛角尖的人,往往都是逃避自己在系統(tǒng)建設上的懶惰和力不從心。 心態(tài)不好是沒有摸清市場本質。交易無理無據,那么這就是完全的押寶心態(tài),所要發(fā)生的事你完全心理沒譜,必然會造成思緒上過大的波動。 對于不確定的事物人們會產生恐懼在心理學上非常正常不過的,因為會疼,我們才會減少自身傷害,因為對未知的畏懼,我們才能避免跌入深淵,這些都是好的,有利于交易的,是不需要戰(zhàn)勝的,有沖動我們才能進行交易,有畏懼我們才能規(guī)避風險,但是沖動要有理有據,畏懼也要畏懼的有理有據,那如果說我們無畏了,什么單都敢做了,那叫胡鬧,我們敬畏市場,而總是觀望,那進入市場的意義又何在。 降低沖動和恐懼的負面性,那么就弄明白市場,同樣也弄清楚自己交易模式的概率。大于50%,去執(zhí)行,小于50%反向執(zhí)行。 要知道每一個交易者都有情緒化的問題,但是這并非沒有解決方法。首先是,在交易中的錯誤應該被定義成違反交易規(guī)則,而不是事后看交易的盈虧得失。交易者不是上帝,我們只能根據規(guī)則行事,規(guī)則可以經過實踐后改變。其次,交易的主體是人,必須意識到人的情緒控制是交易的核心問題之一。交易者在大幅度虧損的情況下非常容易情緒失控,而在大幅度盈利的情況下非常容易過度興奮。情緒失控意味著大量的負面情緒,這會大大傷害交易者的思考能力。但過度興奮產生的情緒也不會提高交易者的思考能力。因此,從交易的結果——贏和虧而言,對交易者后面的影響實際上是不對稱的。贏很難讓交易者繼續(xù)贏,但是輸卻很容易讓交易者繼續(xù)輸,一直到交易者情緒上恢復了正常。 我的建議是,你應該第一步,限制自己每天的損失,一個交易者情緒失控時自己可能比較清楚,但是無法控制自己挽回損失的本能,然而情緒化的問題會讓這種本能完全是一種自殘行為。因此,最好在每一天設定一個最大損失限度,超過這個限度就完全停止任何交易。而這個限度最好是你能夠容易接受的,因此你沒有那么強烈的本能去立即挽回損失。你首先要學會這一點,這一條幫助你盡量在自己情緒正常的時候交易,避免大幅度虧損或者盈利回吐的情況出現(xiàn),于是避免那種超級情緒化。很多交易者可能會覺得,如果每天輸那么一點,如何贏很多呢?也許是這樣,但是初學者首先要在市場中實現(xiàn)生存,因此最好保證大部分時間是情緒平穩(wěn)的。一天就輸太多很容易很快被市場吞噬。當交易者在很多方面取得進步,才可能做到贏時贏的很多,輸時輸的很少。但是如果一開始,交易者就不能控制自己的損失,那么他根本就無法生存。 把你的系統(tǒng)手動回測十年,證明是可以賺錢的,你的心態(tài)就自然好了。 某些有天賦的高手,確實可以靈活處理倉位,確實可以在任何時候都很好地把握自己的心態(tài),但這樣的人,在高手群體中也是少數。很多高手也會遇到倉位問題和心態(tài)問題,他們并不是完全把問題解決了,而是巧妙地把問題推給了別人。 很多成熟的投資者,深知完美的資金管理和心態(tài)管理難以企及,因此用了取巧的辦法,即把資金管理模式固化,同時把心態(tài)問題規(guī)避。他們會選擇一套不錯的加減倉規(guī)則和資金規(guī)模大小變化的規(guī)則,并把它相對固化,而不是不斷尋找最優(yōu)的資金管理模式;他們會選擇一套能夠約束自己的紀律,并嚴格執(zhí)行,而不是不斷去追求心態(tài)的至高境界。他們把無法完美解決的問題固化了或規(guī)避了,自己就不再承受這些問題的干擾,別人則依然在這些問題中煎熬,由此建立起來的對比優(yōu)勢是十分強大的。 雖然資金管理和心態(tài)管理在盈利要素中占大頭,但它們可以通過規(guī)則來固化,通過紀律來規(guī)避;雖然技術掌握在盈利要素中占比小一些,但卻必須不斷完善,必須花很多時間去提升,必須適當調節(jié)自己的交易方法讓它和行情節(jié)奏保持適當的共振。 交易技術是永無止境的科學,也是永不完美的藝術,把資金管理固化、把心態(tài)問題規(guī)避后,多花點時間研究技術、提升技術不但是值得的,也是非常有效的。在對抗性競爭中,它會讓你取得能夠勝出的相對優(yōu)勢。 提高自信。提高對系統(tǒng)的自信;建立生活中的自信,不用吊死在期貨一棵樹上。 尋找系統(tǒng)方法也許能走走捷徑,自控能力的修煉沒有捷徑,該受的苦躲不掉,不在交易中受苦就在生活中受苦,交易中受苦來的更快速頻繁,因此做交易的人會比普通人更早的看透人生。 人很難沒有情緒波動,但是有一個方法可以遠離情緒控制,就是使用量化策略進行交易。 你這種灌什么雞湯都沒有用的。咋辦?兩個字:體罰 以前很不理解為什么舊社會師傅教徒弟都是有體罰的,尤其是學戲曲、學武術,師傅拎著大竹條做錯了就打,這也太不人道了?,F(xiàn)在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多,漸漸理解了體罰包含了一定的智慧和合理性。人這種東西就是賤皮子,就是有惰性。對于資質一般的人來講,體罰能保證少走彎路,最大的調動人的主觀能動性,雖然不人道,但比起日后成功的收獲,還是值得的(當然首先師傅確系為了徒弟好)。 你每天寫兩個字條:第一個字條寫上今天的操盤計劃;第二個字條上寫如果違反如何懲罰,(別像你現(xiàn)在這樣靠心靈懺悔,那玩意對有天賦的有用,對你無用)比如寫如果我今天違反了,我就抽自己100個大嘴巴,然后違反了你就抽。當然,你如果舍不得抽,那就沒招了。 我的情況是:有一定交易經驗,幾乎只專注做同一種產品,且只根據過去的波動結合近期必定會產生的風險事件做趨勢交易??梢钥闯觯业慕灰紫到y(tǒng)內本身沒有任何技術支撐,所以當下單后如果走勢和預期不同,心理承受的壓力還是蠻大的。 當然你可以說設一個止損不就好了嘛,我確實嘗試過,但對我這種完全憑經驗下單又做事瞻前顧后的性格來說,這么操作下來效果并不滿意。所以經過無數次的摸索和失敗后,我終于明白了幾點:一、我確實沒有這方面的天賦;二、我不但沒天賦,而且性格上確實不適合做交易;三、但我依舊享受交易帶給我的樂趣。 于是首先,我放棄了依靠投機來暴富、致富的想法。其次,理解了再有樂趣的愛好,也永遠不要為之沉迷,并且適時的需要學會放棄。最后,我學會了“放下”,學會了不再苛責自己,明白了,即使哪一天不再交易,我一樣可以生活得很好。 所以,我目前的交易策略是固定下自己的本金(永不增加),并以此計算好心理上最大程度能接受的“破產”底線,把每一次投機交易當做人生中最后一次。有一種孤注一擲的感覺,但實際上我操作時的心情真的是明鏡止水,因為我不再考慮如果實際盤面走勢與預期進一步擴大后是加倉還是止損,也不用考慮當前走勢不同下是應該反向下單,還是等待機會投機一下次的趨勢,因為對我來說已經沒有了下一次,所以題主所提到一切痛苦感也就沒了,唯一要做的就是慎重得開倉,平靜得接收結果。但是如果按照這樣的策略把時間周期拉長后,不是注定“破產”嗎?沒錯!畢竟我連一次失敗的機會都沒有。但是,這又如何?時間周期拉長的話,我還注定會死呢,但不代表我要去自己尋死啊。我所做的也并不是自暴自棄,而是認清自己后的一種坦然。還記得我之前就所說的嗎?我只是一個沒天賦、性格上也不適合交易的普通人,所以我的結局必定殊途同歸,我只是提前找到了一種適合自己的退場方式而已。 無法控制情緒很大程度是因為你承受了與能力不相匹配的風險。賺能力范圍內的錢說起來容易其實很多人都做不到。 提問收到了眾多熱心網友的回復,其中有位網友不禁問:“人家是叫大神回答!網絡上有這么多期貨大神嗎?期貨市場的大神比例到底多高啊?”小編倒是認為大部分的回答都是有理有據,只不過“知道”與“做到”表面上來看只不過是一步之遙,但事實上卻遠隔千山萬水。有人提議嘗試程序化交易,但是程序化交易過程中依然會有人忍不住進行人工干預;有人提議回測十幾二十年的歷史數據,可這也難以形成信仰來支撐未來每一次方法暫時失效的低谷。控制自己情緒的過程沒有人可以幫助自己,只有自己慢慢訓練自己,別無他法。交易注定是孤獨者的游戲。 以上內容為七禾網編輯根據網絡信息整理而成,僅供參考,不作為投資建議。 如何才能控制交易情緒呢?如果您有好的建議或者感悟,可以在下方留言參與互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