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個星期都在出差,不一定能保持每天更新,不更新的時候,大家可以去看一下歷史文章 目錄、菜單、歷史信息、Menu 收到讀者 @瀟湘木兒 投稿,分享了她在閱讀上的探索和嘗試,跟我一直強調(diào)的觀點類似,不動筆紙不讀書。以前也就這個話題寫過一些文章,閱讀之后可以把擴展閱讀中的文章也都一起閱讀一遍,可以文章中的建議去行動。 正文 作者:瀟湘木兒 微信公號:多情筆記(soulwrite) 身邊幾個朋友最近都感嘆,為什么我每次啃完一本書,沒多久就忘光光? 唉,誰沒在這個老大難問題前死命掙扎過呢? 想想自己那些年讀過的書,說起時大多就剩下一句:這書我看過,賊好! 人家好奇地問,哪兒好?講啥的? 當時一翻兩瞪眼,回憶加支吾半天,也沒說出個一二三來。 要么就是跟人聊天,突然靈光一現(xiàn):你講的這個我前兩天看到書里也寫過一句,特精辟!咦……怎么說來著?額……噢!就是那個,那個那個誰說的?就在嘴邊的——哎? 搜刮半晌,你終于掃興地投降?;丶也桓市牡匕褧瓉淼谷ト灞?,愣是沒找著。 艾瑪,一想都是淚。 最近一年多嘗試 N種辦法集中攻堅,最后算是基本拿下了這個小山頭。整理了一下作戰(zhàn)心得和破解路線圖,慰勞忘光族屢敗屢戰(zhàn)的勇士們。 一切不做筆記的讀書,都是耍流氓 光讀不記,怎么可能記得?。靠繚撘庾R和被動接受能達到的理解和記憶顯然是有限的,必須經(jīng)過有意識地咀嚼和自主加工后,書上的信息才會真正變成屬于我們的知識。 很多人不做讀書筆記,要么是不知道怎么做,要么是嫌費時費力。 網(wǎng)上現(xiàn)成的讀書筆記模板多得是,我綜合了幾個版本的長處,目前采用的版本如下: 信息(作者、出版社、出版年、頁數(shù)、作者簡介、閱讀起止日期) 標簽(即關(guān)鍵詞)——方便以后檢索 價值(總體評分,1-10)——是否推薦的參考指標 綱要(按順序列出全書重要部分)——可復(fù)制目錄或自己擬出綱要 主題(簡要說明本書在談些什么,主要觀點)——自己用一句話概括 評點(贊同或不贊同作者觀點的理由+本書對我的啟發(fā))——能否記住這本書的關(guān)鍵 記取(精華摘抄)——方便日后引用 相關(guān)(其他人的精彩書評、思維導(dǎo)圖或PPT)——作為補充資料備用 簡單說明一下。其中前4項都是基礎(chǔ)信息,復(fù)制粘貼5分鐘即可搞定。 第5項主題,就和小學(xué)概括中心思想差不多。只要自己用一句話提煉過,下次就能簡明扼要地介紹給別人。 第6項自己的評點,是最為關(guān)鍵的部分。但凡是過了腦子寫下來的,基本都不會忘。一本書好不好,究竟好在哪,作者的哪些觀點最觸動你,你是否認同,對你有怎樣的啟發(fā)。這些都可以成為書評的內(nèi)容。 如果是很水的書或一般的小說,寫一二百字的簡評即可。稍有價值的,我最少會寫三點。比如讀錢穆的《中國歷代政治得失》,我花半小時總結(jié)了讀史的三大價值:戳破歷史幻象、打破制度迷信、認清進步規(guī)律,每一點分別花二三百字展開。就算別的方面不記得了,以后說起來,至少這三點就可以言之鑿鑿與人分享。 第7項摘抄,通常比較費時,大家都懶得做。這里推薦幾種親測的方案: (1)電子書建議用Kindle看。不管我依然多么愛紙質(zhì)書,自從買了啃豆神器,還是被它的輕便徹底降服。將無限的書放在你的手掌上,那隨時隨地都可以是博爾赫斯所說的天堂——沒有Kindle的人生實在不值得一過! Kindle邊讀可以邊標注(Highlight),之后用剪貼神器Clippings,就可以把這些標注的句子按書目歸類,還可以一秒導(dǎo)出到印象筆記或 Word文檔。 真是方便省時到感天動地啊有木有!萬字摘抄都是這么做的。具體操作參見此鏈接:http:///post/20.html (手機打開有時不能完全顯示,建議用電腦訪問) (2)紙質(zhì)書,邊讀可以邊劃線,加上一些重點或星形符號標注,也可以在空白處寫上自己的評注,但這些摘句之后最好電子化。有以下幾種選擇。 A、利用網(wǎng)上現(xiàn)成資源。豆瓣讀書里有筆記摘抄,直接篩選并Copy,效率非常高。手腳利索的話,一本書摘抄大概半小時即可完成。雖然省時,不過記憶效果較差,需要后期重溫復(fù)習(xí)。另外根據(jù)大家的整理和欣賞口味的不同,有些句子會重復(fù)整理,有些句子會漏掉。 B、利用訊飛等語音輸入軟件。依次讀一遍摘抄句子,90%的內(nèi)容即可準確轉(zhuǎn)化為文字,之后標點和識別的錯別字再花點時間改一下。時間成本和記憶效果較平衡。 C、自己打字整理一遍。時間成本較高,但記憶效果最好。 D、個人不喜歡用涂書筆記,只能一條條筆記分享,不利于統(tǒng)合,搜索和導(dǎo)出都不方便。 第8項是其他相關(guān)資源可作為補充,特別是一些好的導(dǎo)圖和PPT。當然也可以自己做,效果更很好,但相應(yīng)地花費時間就更長。不過得失總是相匹配的,別人整理的貼來記十遍,效果可能也不如自己親自加工做一遍。 讀完一本書還要做筆記,表面看來確實費事。但通過工具的優(yōu)化,一本書除評點之外的時間可以控制在1小時以內(nèi),加上書評2小時也足夠了。而一旦積累起來,就成為自己的資料庫。以后不但重溫一本書將變得高效易行,而且寫文章引用時也可以信手拈來。所以這筆投入還是極為劃算的。 從書里領(lǐng)悟的道理,也可以主動與人分享。讀書本質(zhì)還是聽別人講,故事永遠是人家的。只有自己主動兜售,那才會內(nèi)化成自己的。去年聽完明朝那些事兒,對知行合一的幾條原則極愛,一有機會就不厭其煩地講給各種人聽,念叨過三五遍,想忘都難。 一字一句慢撿芝麻,小心丟了西瓜 一遇到好書,不少認真的小伙伴就和我一樣,恨不得把每句話掰成八瓣,揉碎吃透,怕錯過了一點點精華。結(jié)果芝麻最后撿了一筐,但因此導(dǎo)致讀得很慢,到后來已經(jīng)記不得前面講了什么,很難把握最核心的觀點和全書脈絡(luò)。 陶淵明讀書“不求甚解”,諸葛亮習(xí)慣“觀其大略”,我們也切不可指望一次榨干某本書。 第一,萬一是本很水的書,細讀就太虧了。 第二,即使是好書,也不會每一部分都是精華。根據(jù)二八定律,80%的價值是由20%的內(nèi)容創(chuàng)造的。 第三,只精榨一遍的收益-時間比還不如高效地多榨幾次。 第四,無論第一遍讀得多仔細,100%榨干也不可能,沒有宏觀的理解,對細節(jié)的吸收也會打折。 因此一定要保持基本的讀書節(jié)奏和速度,可行辦法包括: (1) 宏觀視角 隨時提醒自己所讀部分在全書中的角色和分量,當判定它并非那決定性的 20%而是較不重要的80%時,就不必都搞懂,大致能理解即可。這樣就不會糾結(jié)于某一頁或幾頁的閱讀困難和低效。 (2) 清醒專注 閱讀低效往往發(fā)生在自己陷入困倦或走神時,可以用規(guī)定時間和頁數(shù)的辦法自我提醒。設(shè)定番茄鐘、起身站立閱讀等有助于保持清醒和專注。除非特別艱深的書,我一般盡量保證1分鐘1頁,每天2個番茄鐘(1小時)即可完成60頁,平均1周一本書應(yīng)該沒問題。如果是比較輕松的書,1小時應(yīng)當做到80-100頁。一周即可讀大約2本。 (3) 先易后難 一個領(lǐng)域入門書的選擇很重要,如果第一本書太枯燥生澀,不僅會讀得很慢,還可能完全毀了這方面的探索興趣。去年對曾國藩很感興趣,先讀梁啟超編的《曾文正公嘉言鈔》,滿篇文言,雖配有譯文,但由于對曾公的人生經(jīng)歷不了解,很多良言的背景和人物往來一無所知,所以讀起來就很吃力。后來閨蜜推薦了唐浩明的《曾國藩》,雖然三卷本有1000多頁,但歷史小說的寫法很好讀,10天就搞清了文正公的人生歷程、主要事件和相關(guān)人物。這時回頭再去翻《嘉言鈔》,2天就讀完了,方覺其中妙處。 想看一遍就記住,當自己是鳩摩智嗎? 年初讀《耶路撒冷三千年》,歷史人物琳瑯滿目,可惜我一個都沒聽過。作者講得再精彩,我也搞不清大衛(wèi)王、希律家族、薩拉丁都是什么鬼。 就記得耶路撒冷很悲催,原來修個圣殿挺高大上,結(jié)果各個宗教打打殺殺都爭這一塊寶地,把它搞得傷痕累累。結(jié)怨最深的是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這倆最能打,猶太人真可憐。 還有阿拉伯人、波斯人、希臘人、羅馬人、土耳其人在中東和歐洲你來我往,他們之間啥關(guān)系,看完還是滿腦子漿糊。當時真以為白讀了。 結(jié)果最近看《西方哲學(xué)史》,講到中世紀經(jīng)院哲學(xué),看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爭斗之時的歷史人物,頓覺親切,不時蹦出的一個個名字似乎都很臉熟。再重聽羅胖講猶太復(fù)國之路,一些歷史就能串起來了。 所以,讀了記不住,往往是因為我們開啟了一個知識新領(lǐng)域,過去自己在這方面的積累太少。 既然咱不是神童,無非兩條道: (1)好書要重讀 (2)做主題閱讀 有人說,沒讀過的還看不過來,哪有空去讀舊書?那么多新領(lǐng)域還沒觸碰過,還在舊話題上兜圈子,犯得著嗎? 去年有一本暢銷書《重讀》的腰封上寫著:唯有重讀,才是真正的閱讀。這話我并不完全同意,但我的體會確實是,思想和信息大多不是一下記住的,不僅需要像背課文那樣記了忘忘了記,而且需要多角度的認知、熟悉和理解。第一遍只能像撒胡椒面一樣留下一點朦朧的印象,之后再次出現(xiàn)時才能形成概念作為知識支點,圍繞這個主題多讀幾本書,反復(fù)強化才能形成連出邏輯線索。 至于如何做主題閱讀,建議移步去看《如何閱讀一本書》,讀書方法論中的絕對精品,比我講得清楚一百倍。當你圍繞某個主題精選并至少讀過10本書,就能在這個領(lǐng)域形成基本的知識框架和體系,之后再讀獲得的信息能很快歸類整合到既有體系中,自然就記住了。 一些人看上去的過目不忘,真相就是這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