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的母親談中國傳統(tǒng)文化 很多年前,我母親剛結(jié)婚,有一天在趕場(逢圩)回家的山路上,歇腳時身邊的一個陌生人看到她一個姑娘家挺不錯,就問她是哪家的,她回答說XX家的,那個人聽說后,就說:“哦,是那家啊,不過……”。我母親聽出了這個人口中的遲疑,就問他怎么了,然后,那個人說,我父親還欠了他做木工活的工錢沒有還。我母親就問欠了多少,其實,也就一兩塊,我母親立刻掏出錢來還了那個人,那個人就驚訝了:你不認識我,我也就這么一說,而且也不是你欠的錢,你怎么就這樣還了呢?我母親回答他:“做人就要講究一個仁義,信譽,欠了錢就得還。” 仁義、信譽是我父母親做人的標準,其實我一直是不懂的。我們家以前住在大路邊,過往人的很多,在我的印象里,過往的人里總是有人進家里來吃飯,而我家并不富裕,我父母親只是說做人要講究仁義。村里來的各種匠人、藝人也總是喜歡住在我家里。我們家里一年四季無論什么時候來了客人都會端出來招待客人的零食果脯,這當然是自己舍不得吃,留著待客用的。 最神奇的是我母親居然懂醫(yī),我自學了一二十年的中醫(yī)都弄不明白的事情,她都知道。他懂五運六氣、刮痧、艾灸、草藥甚至祝由之術(shù),據(jù)說我小時候突然死了,是她用艾灸給我弄活過來的。村里各種疑難雜癥都是請我母親去幫忙解決,比如耳朵里進了蟲、眼睛進了刺,生個急病什么的,甚至那些各種神鬼之事…… 我最想說的還是她的“中”的文化,這最能夠解讀中國的“中”字的意義,也能從側(cè)面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特點:一碗水端平。我母親的“中”的文化應該是人生的方方面面的,但是,我想說的還是她的待人。我母親嫁給我父親的時候,由于歷史的原因,我父親非常窮:我父親14歲當家,長子當?shù)鶕狃B(yǎng)弟弟妹妹成人,照顧老母親。我母親嫁給我父親后,與父親一起繼續(xù)支撐起這個家,長子當?shù)㈤L嫂當娘:照顧妹妹出嫁,幫助弟弟成家,在我父母建了自己的新房(一直,與人合建,一家半邊)后,將原先的老房子給了叔叔,分家單過。在這些事情上,我姑姑和叔叔似乎從來就沒有過什么埋怨,唯獨有一件事他們心存怨恨:那就是他們認為我爺爺給這個家留下了古董寶貝值錢的東西,沒有拿出來分。其實引起這個懷疑的原因也非常簡單,我父母憑什么能夠撫養(yǎng)我叔叔、姑姑還有自己的一個大家,他們認為光憑我父母親的勤儉是不夠的。這個事情吵了很多年,我叔叔還借著酒勁耍酒瘋過,但是也沒有解決。直到我母親去世,我問我父親,到底有沒有東西,他說沒有。我就說,叫上叔叔、姑姑等一起去看我母親留下的箱子,大家一起參加分那些寶貝。當我父親打開那個箱子,一件一件數(shù)那些寶貝時,我叔叔和姑姑再也沒有說什么,也沒有要求分這些家產(chǎn)。我母親確實是按照她做人準則對待弟弟妹妹:一碗水端平。我爺爺?shù)拇_沒有留下什么值錢的寶貝,除了一大堆清朝和民國時期的山林土地地契,而這些地契除了給村里與外縣打官司,別的什么用也沒有。 一碗水端平,就是我母親的“中”的文化:她不僅僅在對待弟弟妹妹是這樣的原則,對待自己的孩子也是一樣。我父親脾氣爆燥,重男輕女,可是我母親卻沒有,她幾乎是用自己的生命護著自己的子女。為了讓我大姐讀書,沒有少挨打,最后我大姐怕自己被打死,也怕媽媽被打死,不去上學了……。到我母親老了的時候,我大姐還是計較自己讀書少了,埋怨我媽一句話:“如果不是我不去讀書,你早就被打死了……”,我媽只有暗自傷心流淚,心里一直還是放不下啊。我們家里,除了兩個姐姐由于特殊原因沒有上足夠的學外,其她五個都上學到自己不想上了……,這就是我母親的“一碗水端平”哲學。然后,我們兄弟姐妹們成家,我母親還是堅持她的原則:一碗水端平,誰都不會多給一點,誰也不會少給一點。 我母親是一個沒有讀過書的人,但是她的聰慧與賢德卻贏得整個村里人的稱道和敬重。她從來不會主動侵犯別人,但是如果有人敢欺負她,她其實是最好不惹的。曾經(jīng)有些人自以為讀過書,還當過官,想要言語上占上峰,我母親總是不動聲色,但是言語間刀光劍影,象武俠小說的高手對決,那些個自恃聰明的人往往甘拜下風,心悅誠服。 這就是我的母親,可為什么我就沒有遺傳到她的那份聰明與賢德? |
|
來自: 愛貓故事家 > 《網(wǎng)絡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