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鵑梅(Exochorda racemosa ),薔薇科白鵑梅屬落葉灌木,高達(dá)3~5米,枝條細(xì)弱開展;小枝圓柱形,微有稜角,無毛,幼時紅褐色,老時褐色;冬芽三角卵形,先端鈍,平滑無毛,暗紫紅色。葉片橢圓形,長橢圓形至長圓倒卵形,長3.5~6.5厘米,寬1.5~3.5厘米,先端圓鈍或急尖稀有突尖,基部楔形或?qū)捫ㄐ?,全緣,稀中部以上有鈍鋸齒,上下兩面均無毛;葉柄短,長5~15毫米,或近于無柄;不具托葉。總狀花序,有花6~10朵,無毛;花梗長3~8毫米,基部花梗較頂部稍長,無毛;苞片小,寬披針形;花直徑2.5~3.5厘米;萼筒淺鐘狀,無毛;萼片寬三角形,長約2毫米,先端急尖或鈍,邊緣有尖銳細(xì)鋸齒,無毛,黃綠色;花瓣倒卵形,長約1.5厘米,寬約1厘米,先端鈍,基部有短爪,白色;雄蕊15~20,3~4枚一束著生在花盤邊緣,與花瓣對生;心皮5,花柱分離。蒴果,倒圓錐形,無毛,有5脊,果梗長3~8毫米?;ㄆ?月,果期6~8月。產(chǎn)河南、江西、江蘇、浙江。生于山坡陰地,海拔250~500米。
以上五圖是博友“老張看世界”所拍,特此說明。
石斑木(Rhaphiolepis indica ),薔薇科石斑木屬常綠灌木,稀小喬木,高可達(dá)4米;幼枝初被褐色絨毛,以后逐漸脫落近于無毛。葉片集生于枝頂,卵形、長圓形,稀倒卵形或長圓披針形,長 (2~) 4~8厘米,寬1.5~4厘米,先端圓鈍,急尖、漸尖或長尾尖,基部漸狹連于葉柄,邊緣具細(xì)鈍鋸齒,上面光亮,平滑無毛,網(wǎng)脈不顯明或顯明下陷,下面色淡,無毛或被稀疏絨毛,葉脈稍凸起,網(wǎng)脈明顯;葉柄長5~18毫米,近于無毛;托葉鉆形,長3~4毫米,脫落。頂生圓錐花序或總狀花序,總花梗和花梗被銹色絨毛,花梗長5~15毫米;苞片及小苞片狹披針形,長2~7毫米,近無毛;花直徑1~1.3厘米;萼筒筒狀,長4~5毫米,邊緣及內(nèi)外面有褐色絨毛,或無毛;萼片5,三角披針形至線形,長4.5~6毫米,先端急尖,兩面被疏絨毛或無毛;花瓣5,白色或淡紅色,倒卵形或披針形,長5~7毫米,寬4~5毫米,先端圓鈍,基部具柔毛;雄蕊15,與花瓣等長或稍長;花柱2~3,基部合生,近無毛。梨果核果狀,球形,紫黑色,直徑約5毫米,果梗短粗,長5~10毫米。花期4月,果期7~8月。產(chǎn)安徽、浙江、江西、湖南、貴州、云南、福建、廣東、廣西、臺灣。生于山坡、路邊或溪邊灌木林中,海拔150~1600米。日本、老撾、越南、柬埔寨、泰國和印度尼西亞也有分布。木材帶紅色,質(zhì)重堅韌,可作器物;果實可食。
本種形態(tài)變異很強(qiáng),葉片大小、寬窄、葉邊鋸齒深淺、網(wǎng)脈顯明下陷與否,差異很大,苞片和萼片線形或披針形,萼筒外面無毛或被絨毛,花瓣倒卵形或披針形,雄蕊或長于或短于萼筒,因此有人描寫為多數(shù)變種變型,甚至三個不同的種,現(xiàn)在合并為一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