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于1952年,1968年參加工作,現(xiàn)已退休。從出生到退休,我一直生活在北方的一個小縣城。想曬一曬我身邊的工資和物價,但只介紹六、七十年代的情況,不談現(xiàn)在,不做置評,僅供有心人參考。 工資情況: 六十年代,剛參加工作的學徒工月工資18元,第二年20元,第三年22元。后來對特殊工種做了調(diào)整,我們鑄造工種比一般工種提高工資2元,按20元、22元、24元執(zhí)行。每月要扣除0.20元的房費(后來才規(guī)定學徒工不扣房費),病假有醫(yī)生開具的病假條并經(jīng)批準可以不扣工資,事假曠工均按日扣工資。那時的工資是“裸工資",沒有其他任何補貼,1969年五一以后開始執(zhí)行夜班津貼,上一個夜班補助0.20元。年底一次性給予糧價補貼4.50元,每年的12月是高興的日子,一月增加4.50元是一個相當不小的數(shù)目! 三年學徒期滿,第四年執(zhí)行見習工資,無論什么工種,均為一級工工資27.50元。第五年正式定級,也就是執(zhí)行二級工工資32.50元。到此為止,沒有國家的調(diào)資文件,工資也就沒有希望再動了。 1976年10月,國家下發(fā)文件給工人調(diào)工資,調(diào)資比例40% 。我有幸進入第一批調(diào)資人員名單,工資上升為三級工標準,每月37.60元。沒有資格調(diào)資的人仍然執(zhí)行二級工工資,但是調(diào)整為每月36.00元。也就是說,我這三級工只比二級工工資高1.60元,但能夠在40%以內(nèi),也是對自己工作的肯定,心里真是美滋滋的! 1979年10月,國家再次調(diào)整工人工資,調(diào)資比例仍為40%,而且文件明確指出,原則上上次調(diào)過資的人不再連續(xù)調(diào)資。結果是這次調(diào)為三級工的工資執(zhí)行41.10元,我們上次調(diào)過資的人同樣是三級工卻仍然執(zhí)行37.60元的工資標準 ,相同的級別每月少拿3.50元。上次有幸調(diào)資的大部分都是生產(chǎn)骨干,落到這個下場,心里真是酸甜苦辣五味俱全! 心里不是滋味的還大有人在,我父母由于是集體廠子,廠里工人工資相對更低,有的老工人干了十幾年,月工資還是一級24.00元??墒切氯霃S的學徒工執(zhí)行統(tǒng)一標準,第四年見習工資就是27.50元,已經(jīng)比這一部分老工人的工資高了。歷史遺留問題,心里雖然不痛快,也是無可奈何。所幸這時各種津貼如副食補貼等等陸續(xù)開始執(zhí)行,工資越來越亂,可比性也越來越差了。 入廠后我就存有一個夢想,希望我這一輩子能夠達到我?guī)煾档墓べY水平,也就是四級工每月44.10元。廠里雖然也有個別的五級工六級工,但都是干了一輩子并且技術高超的老人,對我們這些當時的小青年來說還是連想都不敢想的事。廠里分配來一個大學本科畢業(yè)生,當?shù)弥脑鹿べY是51.50元時,我們都驚奇的舌頭半天縮不回去。 無論是新三級工的41.10元,還是我心中的奮斗目標四級工的44.10元,這就是六、七十年代 一個小縣城國營工廠大部分工人的工資水平。手邊沒有準確的統(tǒng)計資料,我的感覺就是那時國營工廠工人的平均月工資是40多元不會到50元。 物價情況: 面粉:國家對糧食實行統(tǒng)購統(tǒng)銷,私人賣糧是“投機倒把",抓住一律罰沒還要開批斗會,所以市場上沒有光明正大的糧食可買。農(nóng)村是生產(chǎn)隊分糧(1975年我在縣里幫忙做年終統(tǒng)計,看到個別村每年每人才分小麥5市斤,真不知那個村的人怎么生活)。非農(nóng)業(yè)人口是吃國家供應糧,實行定量制,一般成年人每人每月27-30市斤,我們鑄造工是重體力勞動,月糧食定量43市斤(好多人唾棄我們的工作,但羨慕我們的糧食定量)。每月的糧食定量中,面粉、玉米面、地瓜干都有固定的比例,記得幾經(jīng)調(diào)整后,最后的比例是70:20:10。春節(jié)前每人供應一市斤花生(帶皮)。當時到糧站憑居民糧油供應本(我現(xiàn)在還保存著)買糧,面粉0.18元一市斤,到工廠食堂憑定量買飯票,饅頭0.20元一市斤(按面粉算,一斤面粉出1.5斤饅頭)。這個價格,一直到九十年代初取消糧食定量為止,一直沒有變化。 豬肉:生豬也是實行國家控制,農(nóng)村可以自宰自食,不得到市場上公開出售豬肉。商業(yè)局下屬的食品公司負責生豬的收購、調(diào)撥、宰殺、出售。那時由于缺食用油,越肥的肉越受歡迎,瘦肉幾乎無人愿買。無論肥瘦,一律0.72元一市斤,這個價格一直到生豬市場全面放開沒有發(fā)生任何變化。頭蹄下水不太受歡迎,價格很低(六十年代末有一次我們上夜班,值班的李姓食堂炊事員長懶,從外邊買來熟豬蹄頂替夜餐做菜,雖然一個熟豬蹄0.10元,夜班工人仍然嫌貴連夜告到廠領導那里,逼得炊事員當場做了檢查和道歉-----當時的工廠食堂一般是幾分錢一個菜,五分的菜就已經(jīng)見肉了)。牛羊肉一般不見(宰殺耕牛是犯法的大事,只有病死的牛才可以出售),因化不出油來也不受歡迎,價格一般在一市斤0.50元左右。 雞蛋:雞蛋的供應渠道全靠市場,小縣城的供銷社只收不賣(收購后調(diào)撥城市市場)。市場上雞蛋論個不論斤,根據(jù)大小一般在0.55元10個左右。也是多年價格不變,即便是淡旺季,價格起伏也不大(需要指出的是,那時都是本地雞,雞蛋比現(xiàn)在的小,大約10個也就一市斤多點)。 自行車:除了四大名牌上海的”永久“、”鳳凰“和天津的”飛鴿“、”紅旗“以外,我們山東地區(qū)比較喜歡能載重的青島”大金鹿“(原來叫”國防“牌),價格都在150元左右,但相當不好買。 手表:無論是上海的”上?!氨磉€是天津的”東風“表,一律是120元。我第一塊手表是上海的”春蕾“,價格就改為125元了。進口表以瑞士表為主,價格較高,小縣城里基本無人問津。 縫紉機:上海的”標準“、”蜜蜂“、”飛人“等是名牌,價格在150元左右。由于同是結婚的”四大件“之一,很難買到(”四大件“又稱”三轉一響“,即自行車、縫紉機、手表和收音機)。 收音機:晶體管收音機從七十年代初在小縣城出現(xiàn)后,價格一直不算太高,一般六個管的單波段收音機在40元左右。電子管收音機由于受交流電所限,小縣城很少見。 電視機:七十年代出現(xiàn)在小縣城,從9英寸黑白電視迅速發(fā)展到18、20英寸彩電。18英寸彩電1440元,20英寸彩電1650元,不論是進口的彩電還是國產(chǎn)的彩電,價格相同,但是都不好購買,后來發(fā)展到必須用”僑匯券“才能買得到。 香煙:以0.09元一盒的"勤儉“、”葵花“為常見,境況較好的人和農(nóng)村結婚宴席上吸0.15元的”金魚“,工廠四級以上工人也有吸0.20元的”海濱“的,后來的0.20元的”豐收“因一般人難以買到被稱作”干部煙“。還有0.065元一盒的”?!芭疲忻嫔虾茈y買到。0.39元的”大前門“一直不缺,但鮮見有人購買(我第一次正式到岳父家,岳父就準備了一盒,但也僅限這第一次)。我一位師傅因具有高超的正骨技術,時常被極為少見的小轎車接去淄博的幾個大礦山為人正骨,由于不敢收取貨幣報酬,因而身邊有時有”大前門“煙,只要被工人們發(fā)現(xiàn),必然動手強搶,只有這樣,才得以品嘗一下”兩撇胡“的滋味(”大前門“煙條上的圖案很像兩撇夸張的胡須,被形象地稱為”兩撇胡“煙)。 白酒:一般為散裝的瓜干酒,0.60元一市斤,1.10元的瓶裝”景芝白干“就算比較高檔的”門面酒“了。曾經(jīng)驚奇的在周村百貨大樓的”僑匯專柜“看到茅臺酒,8.00一瓶,汾酒和竹葉青各為3.00元一瓶。1977年國慶去北京旅行結婚,在前門燒麥館(即有名的”都一處“)狠狠心品嘗過一兩竹葉青(那里瓶裝酒可以拆零賣),0.27元。(旅行結婚時在北京吃過三次”奢侈飯“,除了”都一處“外,在前門烤鴨店和西單還各有一次,每次都要花去10元錢左右,也就是說,兩個人一頓飯就花去一個人一個月的全部生活費。) 火柴:0.02元一盒。 食鹽:0.13元一市斤。 醬油:0.20元一市斤。 食醋:0.08元一市斤。 郵票:平信0.08元,掛號信0.20元。 還有一些生活用品,由于記憶不準,不敢在此羅列了。 附帶介紹一下汽車的發(fā)展變化:當時的惠民地區(qū)一共12個縣(東營還沒有分出去,桓臺高青也還沒有劃給淄博),僅桓臺縣有一輛小轎車,被老百姓稱為”鱉蓋子“,其他縣最好的也只有一輛帆布頂棚的老式北京吉普。載重汽車七十年代開始陸續(xù)出現(xiàn),以4噸的解放車以及2.5噸的躍進車和俄式嘎斯51為主,后來出現(xiàn)了大頭車,這已經(jīng)是當時單位領導最體面的座駕了。這種情況基本持續(xù)到八十年代中期才發(fā)生了改變。 那個年代,物資奇缺,品種單一,但是價格卻是穩(wěn)定少變。九十年代開始,市場供應越來越豐富,品種也變得五花八門,價格隨之出現(xiàn)了經(jīng)常的變動,已經(jīng)令人難以有個深刻的印象和記憶了。 再說一遍,本文只想曬曬六、七十年代我身邊的工資和物價情況,不談現(xiàn)在,不做置評,僅供有心人參考。 二零一三年元月十二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