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表于2016-04-23 09:18:56
文:劉傳|壹心理專欄作者 我有一個方法,讓你書架上沒時間看的書增長你的知識。 我的讀書原則轉變:認知迭代 我曾站在書架前,想這一件事:買了這么多書,怎樣才能看完? 一種解釋是,沒時間。但我意識到這個解釋不夠徹底。 沒時間的原因是看書速度趕不上買書速度,于是我把思考焦點放在了看書速度和買書速度上。 買書速度是無非是用買書數(shù)量/時間的方式計算,但看書速度就有點蹊蹺了。 看書速度該如何衡量?我能一個上午讀完一本《如何高效學習》,但《物演通論》買了一年多,至今很難讀懂,更不要提讀完。 于是我在《為什么說讀書量計劃是一種懶惰的勤奮?》提出了,用認知迭代這個概念來替代看書速度,從關注單位時間看了多少本書,到關注單位時間完成多少次認知迭代。 認知迭代是靠知識點或概念來完成的,迭代發(fā)生時通常會有一種“我要是早幾年知道就好了”的遺憾,以及“啊哈”的快感和“幸好我現(xiàn)在知道了”的竊喜。 如此看來,看書速度反而不重要。 現(xiàn)在我讀書時,只要發(fā)現(xiàn)其內容無法讓我產(chǎn)生認知迭代,我就會開始泛讀和跳讀。這樣的內容通常是在我認知范疇之中,并不能給我?guī)硇轮?/p> 有一次,我一天“讀”完了5本經(jīng)管書籍,但這5本書沒有給我?guī)砣魏涡轮?,只是舊知識的重復。 但我不會寫一篇《我是如何一天讀完5本經(jīng)管書》,一本正經(jīng)地列出操作步驟,然后去一本正經(jīng)地去發(fā)布吸引眼球。這是一種自我欺騙的行為。 每個人的背景知識結構完全不同,對于一個程序員來說,讓他一天讀完5本財務管理的書籍是不可能的,反之亦然。 對你來說是蜂蜜的書,對別人來說興許是毒藥。 有了認知迭代這個概念,解決書看不完的問題,就得跳出“看書速度大于買書速度”這個維度,到另一個維度上思考。 認知迭代指導下的閱讀技巧:錨定 我?guī)еJ知迭代這個概念,站在書架前看著那些買了但一直沒有看的書,想到一個很管用的閱讀方法,讓我不用花額外的時間,也能掌握這些書中所講的內容。 首先,我得向各位闡述一個心理學上的概念:錨定效應(Anchoring Effect)。 1、什么是錨定? 錨定效應(Anchoring effect)是指當人們需要對某個事件做定量估測時,會將某些特定數(shù)值作為起始值,起始值像錨一樣制約著估測值。在做決策的時候,會不自覺地給予最初獲得的信息過多的重視。 如果沒理解上述定義,可以來看這幾個例子。 例如,你今天買了一件紅色的新衣服,開心地上街遛彎兒去。奇怪的是,接下來幾天你會發(fā)現(xiàn)怎么會有這么多人穿紅色的衣服。 你買了一輛大眾汽車上街,然后會發(fā)現(xiàn)路上怎么會有這么多人跟你開同款大眾汽車。 實際上,這些事件的客觀發(fā)生概率基本恒定。 我們覺察到系列事件的連續(xù)發(fā)生,是因為一個早先的事件A開啟了我們的視角,讓我們主動觀察到了類似事件。 這個事件A,可以稱之為錨(Anchor)。 上例中,你生活中看到A款大眾汽車的概率基本恒定,你每天都能遇上N輛,但你卻視而不見,對于你來說,這個事件就像從來沒發(fā)生過一樣。 后來,你之所以會發(fā)現(xiàn)這么人開A款大眾汽車,是因為你自己購買了A款汽車,才讓你有意識地去關注和覺察,并非此車出現(xiàn)的次數(shù)變多。 很多人可能會將這理解為第一印象,我們都知道,對一個人所產(chǎn)生的第一印象,會一直影響其他人對他的評價。 第一印象只能說是錨定效應在人際印象上的一種體現(xiàn),是錨定效應的子集。 在我的老本行市場營銷專業(yè)中,錨定效應的使用極廣,尤其是在定價上。 例如,你會見到有的餐廳推出138元一個漢堡,現(xiàn)場吃完可以免單。但大部分人去這個餐廳并不會去吃這個漢堡,而是會去點38元一份的漢堡,因為看上去更便宜。 便宜?38元的漢堡便宜嗎?你會不自覺地這樣思考,并不是有人給你下了迷幻藥,你是被138元這個數(shù)字錨定了,從而抬高了你的消費金額。 這還只是價格錨定應用的冰山一角。 錨定效應的應用范圍極廣,甚至概念本身也可以用來做錨定。同時,認知迭代的載體是概念,這兩者之間似乎存在一個共同的支點,我們可以將它撬動起來。 2、我是如何在閱讀中應用錨定的? 以《窮爸爸富爸爸》為例。 我先應用檢視閱讀,將這本書的目錄和主要章節(jié)的開頭結尾過了一遍,然后上豆瓣簡單看了下書評,前后花費的時間不超過十分鐘。 這點時間只為搞清楚一件事,作者想與讀者達成的共識是什么。 我通過檢視閱讀獲得了《窮爸爸富爸爸》最核心的觀點: 富人買入資產(chǎn),窮人買入負債。 但此時,我并沒有讀書的內容,也并不理解作者如此推論的緣由是什么,作者對資產(chǎn)和負債的定義是什么。 然后我將這個觀點變成一個錨,開始在日常生活捕捉相關的現(xiàn)象。 舉個例子,周末我去參加研習社的收費課程,發(fā)現(xiàn)到場的均為企業(yè)創(chuàng)始人,他們不去娛樂,將閑暇投入到學習中。 我再觀察多家公司的普通員工,他們通常將周末閑暇用于娛樂和放松。 無論是學習還是放松,都需要花錢。從這樣的客觀現(xiàn)象,自然可以看到兩類人群的現(xiàn)金流去向。 有一次聽芬尼CEO宗毅的演講,他提到,他買了一輛特斯拉就是資產(chǎn),而普通白領買特斯拉就是負債。 為什么?他說,他開著特斯拉去打通南北充電線,一路有媒體報道和資源贊助,不僅讓他自己獲得了更大的知名度,也讓他的公司被更多人知道,吸附而來的資源所產(chǎn)生的價值,早已填平買特斯拉的支出。 而普通白領,貸款分期買車,主要用途是交通和泡妞,帶來的價值填不平支出,這就是負債。 這些不斷積累的案例和背景知識,讓我后來真正開始閱讀《窮爸爸富爸爸》時效率很高,理解更深。 受益于此,我將這種方法論用在了想讀但沒讀的書上。例如,兩年前對我來說是天書一般的《失控》,現(xiàn)在讀起來卻很合適。如果沒有采用這種方法論,即便當時我花幾周看完了《失控》,無非是完成了心中的KPI,實際沒有理解其核心思想,無法獲得新知。 總結一下這個方法論的流程: 通過檢視閱讀獲取書籍核心觀點,形成錨定。 帶著錨去觀察生活中相關的現(xiàn)象。 嘗試自我解釋現(xiàn)象背后的因果關系。 讀原書,將自己的思考與書本內容相互印證、調整。 我給這種方法起了一個名字:錨定閱讀法。 由于是在認知迭代的思想下實踐,我并不關注讀了多少本書,我只關注獲得了多少新認知,所以采用錨定閱讀法后你會發(fā)現(xiàn),很多書甚至不用讀原書,你就慢慢懂了這本書的核心觀點,其實也就是讀完了這一本書。 我就是這樣讀完大部分買了但沒時間看的書的。 買這么多書,看得完嗎? 有了這個方法論,我反而覺得自己的書不是買太多了,而是買太少了。 世界讀書日,我又買了一大箱書。 現(xiàn)在仍有人會看著我的書架說,書買這么多,看完了嗎? 我說,看完的不到20%吧。 他說,那不挺浪費錢的。 我只能笑笑不作回答。 很多書我正在“讀”,只是表面上看不見。 我也很清楚什么是資產(chǎn),什么是負債。 誰會嫌資產(chǎn)多呢? 版權聲明 本文原創(chuàng)且首發(fā)自微信公眾號:千古劉傳(qiangulc) 轉載時自覺保留以上版權聲明即默認授權 責任編輯:黃小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