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 1037—1101 ) ,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宋代著名文學家。
被稱為 “天府之國” 的富饒而美麗的四川省中部,距成都西南約一百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古老的縣城— — —眉山。我國北宋時期的一位杰出的大文學家— — —蘇軾,就出生在這里。 蘇軾從兒時起就對自己的故鄉(xiāng)無限熱愛。蘇東坡居家周圍的山岡長有茂密的樹林,他常與弟弟蘇轍登山涉水;家鄉(xiāng)的一草一木都與他們結下了深厚的感情。讀書、 嬉戲之余,還親手栽種松樹,看著小樹苗漸漸成長,真是其樂無窮,樂在其中。兒童時代的鄉(xiāng)間田園生活給蘇軾留下了終生難忘的美好的豐富的記憶。少年蘇東坡在家鄉(xiāng)對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勞動是有所了解和體驗的,這一點在他中年謫居黃州開辟東坡,參加生產(chǎn)勞動而不外行上,明顯地反映出來。蘇軾從政以后十分注意關心勞動人民,同情熱愛勞動人民,重視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減輕農(nóng)民勞動負擔,這一切都和蘇軾自幼熱愛生產(chǎn)勞動不無關系。對待農(nóng)民的同情態(tài)度,是蘇東坡政治生活的最基本傾向。 蘇軾對故鄉(xiāng)山水是如此執(zhí)著的熱愛,他對故土的山水云月、 一草一木、 花鳥蟲魚的眷戀,一方面是他從小受到故鄉(xiāng)山水大自然的陶冶,養(yǎng)成了贊美大自然,追求大自然的情性;另一方面也受惠于母親。蘇東坡的母親程氏頗有文化教養(yǎng),相當重視對子女的家庭教育,并有自己的一套思想觀點。當蘇軾的父親蘇洵離家游學四方時,程氏擔負起家庭教師的重任,盡心培養(yǎng)教育蘇東坡、 蘇轍兩兄弟。除去教他們勤勉讀書,奮勵有志之外,還教他們種樹、 愛鳥……總之,程氏對于蘇軾兄弟不僅是善良的慈母,而且是一位重要的啟蒙教師。她對他們的生活、 成長,以及后來的成功、 成名,都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名人故事]www.zhlzw.com 中華勵志網(wǎng) 名人傳記 巴蜀之地自古人才薈萃,多少文化名人、 杰出人才曾受這塊沃土的養(yǎng)育。山川俊秀的自然環(huán)境,豐富多彩的文化沃土對蘇東坡的陶冶與成長,無疑提供了良好的條件。蘇軾八歲時在著名的鄉(xiāng)塾天慶觀北極院讀書,三年間勤學好問,深受道學先生的賞識。一天,有一位書生從京城汴梁來到天慶觀,拿出當時文學家石介所作的《慶歷圣德詩》給道士先生看。詩中頌揚了當時的十一位大臣,其中有范仲淹、 歐陽修等賢良之士。年輕的蘇東坡在一旁觀看,默默記住了詩中的詞句,同時也悟出了一些道理。但是仍不甚清楚,于是便好奇地請教先生,詩中歌頌的十一位大臣究竟是些什么人。先生說: “小孩子何必知道這些 !” 蘇軾不服氣地問道: “難道他們都是些天上的人嗎 ? 那樣,我就不用知道;如果也是地上的人,怎么不可以知道呢 ? ” 先生見這小蘇東坡出言不凡心中暗自稱奇和高興,于是便一一告訴他范仲淹、 歐陽修、 韓琦等人都是人中的豪杰,當今政壇上的革新派。小蘇軾聽罷,對政治革新問題雖不甚懂得,然而對這些賢良之士、 國之棟材產(chǎn)生了無比強烈的敬慕。 長大以后,蘇東坡無論為人還是為文,始終都以范仲淹、 歐陽修等前輩為自己的楷模,在蘇軾中舉以后,都與他們有過交往,并對其政治生活和政治傾向產(chǎn)生重大影響。蘇東坡的少年時代較少有機會與名人往來,他說: “自己雖已20 歲,卻沒有什么朋友,四海之內只有同弟弟交游。 ” 其實,他很羨慕賢才良士,只是沒有機會交往。當時,唯一稱得上名流之士的似乎只有張方平,張方平較蘇軾年長,少時聰明過人,讀書過目不忘,人稱 “天下奇才” 。宋仁宗皇佑六年(公元 1054 年) ,張方平鎮(zhèn)守成都,第二年,蘇東坡前往拜見,受到張方平的禮遇,以 “國士” 相待。此行蘇軾受到很大鼓勵,不久,張方平又推薦蘇東坡兄弟進京應試,以后他們之間的友誼一直很深。 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 1057 年) 4 月,正當蘇軾兄弟同科進士及第名震京師, 父子三人興高采烈的時候,按照宋朝的科舉制度,蘇東坡、 蘇轍中舉后就可以授官。但是,不幸的是蘇軾的母親程氏夫人于四月八日病故。 這個噩耗如晴空霹靂,父子三人來不及向親朋好友告別,即匆忙離京,回四川奔喪。 到得家中,一片凄涼景象,蘇氏父子懷著悲痛的心情把程夫人安葬在眉山安鎮(zhèn)方可龍里老翁泉旁,即后來所說的蘇墳。嘉佑四年初冬,蘇東坡服喪期滿,父子一行便又啟程,第二次同赴京師,于次年二月到達京師。 就在蘇軾準備走馬上任時,歐陽修等因蘇東坡才識過人,便大力推薦他參加秘閣的制科考試。嘉佑六年(公元 1061 年)蘇軾經(jīng)過一番準備, 參加了直言極諫科考試。考試前,蘇東坡上了 25 篇《進策》, 25 篇《進論》。秘閣考試時,他又作了《王者不制夷狄論》、《正禮以養(yǎng)人為本論》等六論(見《東坡后集》)。以前的秘閣考試不起草,所以一般文章都寫得平平。從蘇軾時起忽然放寬規(guī)定,允許起草,蘇東坡的文章大放異彩。最后,宋仁宗在崇政殿御試,蘇軾呈上一篇《御試制科策》。宋仁宗大為欣賞,于是蘇東坡以優(yōu)異成績“入三等” 。 “入三等” 很不容易,自宋王朝建立以來,制策入三等的只有兩人,一個是吳育,一個就是蘇軾。蘇東坡應制科試后不久,被任命為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今陜西鳳翔)判官,比起前次的官職來,提升多了。 上任以后,蘇軾蘇轍兄弟二人明確地表明了自己的政治見解。在所作的一些文章中,從政治到軍事,從經(jīng)濟到文化,上至皇帝下至百官他們都指出弊病提出批評,真是初生牛犢不懼虎。他們的這些觀點使保守派和激進派都很惱火。蘇東坡主張嚴格法制要從大臣開始, “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 ;主張打擊那些不法的高官貴族,只有這樣才能使百姓心服口服。蘇軾還指出當時國家有兩大隱患:一是立法不嚴;一是任人不當,并進一步指出朝廷用人不當是主要的。蘇東坡主張變革,但在變革方式上卻不同意王安石的那種驟變,應該循序而漸進。他毫不隱諱地指責仁宗皇帝無所作為,不會使用人,不懂得如何使用大臣。指出朝廷的大小官吏們因循守舊,對已有章法一點不敢變革,而且上下相安、 官官相護,這些人不考慮國家的安危和百姓的疾苦,只想保住自己的烏紗帽。這在某種程度上符合當時廣大人民的愿望。 由于蘇軾對人民寄予無限同情,后來人們稱他為 “蘇賢良” 。蘇東坡既主張革新,又反對激進。這樣一來,一些偏于保守的老臣和偏于激進的變法派人物都對他不甚滿意。 后來蘇軾被提拔離京為官,弟弟蘇轍一直送哥哥到鄭州。舉手勞勞,兩情依依,蘇東坡有詩表述這種惆悵不安的心境。兄弟倆第一次離別,情緒都很傷感,回憶起往昔二人同窗共讀、 同游同樂,極愜人意,以后哪一天復能如此 ? 想到這里,覺得高官厚祿不過是過眼云煙,并不值得追逐。相約日后一起退隱,縱情山水。從思想情緒上看,當時蘇軾是比較低沉和苦悶的,反映出一種自我斗爭比較激烈,思想意識又很復雜的精神狀態(tài)。在功名利祿面前他表現(xiàn)出一種矛盾心情,表現(xiàn)了儒家知識分子在個人追求得不到實現(xiàn)時出現(xiàn)的一種消極的逃避現(xiàn)實的思想意識。 但是,任職鳳翔后,蘇東坡在面對國勢的荏弱,人民大眾的生活疾苦時,他持一種比較正視現(xiàn)實的態(tài)度,他又批判了自己的消極逃避態(tài)度,一種崇高的責任感被激發(fā)起來。他認為大丈夫要積極處世,在困厄之中不應后退,而要勇敢向前。總之蘇軾的人生態(tài)度是奮發(fā)有為,銳意進取的。 蘇東坡的一系列政治主張同變法派的矛盾越來越深,惹得以王安石為首的變法派不滿。他的兩篇《上神宗皇帝書》,全面非難新法,更引起變法派不滿,決心對蘇軾進行報復。 宋神宗熙寧四年(公元1071 年)有人狀告蘇東坡,說他借父親去世返川時販運私鹽。 這應該說是蘇軾一生中遭多次誣陷中的一次。蘇東坡面對這些握有實權的人物難以為辯,何況當時好多朝臣皆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而離開朝廷,如司馬光、 歐陽修、 曾鞏等。 蘇軾別無良策,也要求出任地方官躲開這些人。變法與反變法斗爭的情況是復雜的,蘇東坡是一個溫和的改革派,溫和的改革思想決定了他在政治上總是傾向進步的;但也正因為他是一個溫和的改革派,其政治主張中的落后因素有時也會突出出來,表現(xiàn)出濃重的保守色彩。同年四月,蘇軾接到通判杭州的任命書,他當時帶著憤懣與消極的情緒離開了汴京。他先到陳州(今河南淮陽)探望弟弟蘇轍, 而后同弟弟一道去潁州(今安徽阜陽)拜謁了歐陽修老先生。十月渡灘河經(jīng)楚州、 揚州等地抵杭州。 蘇東坡在通判任上,雖然郁郁不得志,寫了不少游山玩水的詩,但由于擔任助理官員,經(jīng)常出差處理解決一些具體工作,使他有機會深入下層、 了解人民,特別是農(nóng)民的疾苦。 廣大農(nóng)村,天災人禍交織在一起,民不聊生。這個時期他寫了《山村》、 《吳中田婦嘆》等詩,一方面深刻同情人民疾苦,一方面揭露新法的弊端。蘇軾曾做過統(tǒng)計:兩浙地方,一年之中竟有 17000余人因犯鹽法而入獄。他對這些采取了揭露和批判的態(tài)度,引起改革派強烈不滿,幾乎遭到殺身之禍。蘇東坡對社會各階層人民大眾的廣泛接觸,為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提供了廣泛的創(chuàng)作題材。在蘇軾傳世的三百多首詩中含有政治、 諷喻、 理趣、 景物等諸多方面。 宋神宗熙寧九年(公元1076 年)年底,蘇東坡奉詔派往山西西南端的河中府(今山西永濟)。這時政事將有大動蕩,王安石革新派先后垮臺,政局如何發(fā)展實難預料。蘇轍出京迎接哥哥時說,去河中府的新職已取消,改派徐州太守。徐州當時是大城,也是軍事要沖,且風光秀美,物產(chǎn)豐富,蘇軾一到就說這里是 “暫住” 的好地方。不幸的是,他剛剛上任三個月徐州就發(fā)了大水,黃河大水泛濫,在徐州被高山阻擋,水位猛漲。九月已接近三丈,人心惶惶百姓憂慮。蘇東坡日夜指揮,舍身救城,好幾十天沒有回家,他住在城墻頂上的木棚內,監(jiān)督加固外墻。洪水圍城45 天,狂暴的黃河終于歸了故道,徐州周圍的洪水漸漸退去。 水退后,蘇軾回到城中。此時市民們欣喜若狂,萬分感激,蘇東坡也作詩《答呂梁仲屯田》以慶祝徐州得以保全。但他并沒有沉浸在詩酒之樂中,沒有沉醉于防洪勝利的喜悅之中。為了防止以后的水患,他上表給朝廷,請求朝廷撥款,允許他調集役夫,以便增筑徐州城堤。但他的數(shù)次陳請如石沉大海,他只好修改奏議,要求不建石墻,改用木塊工事。直到第二年二月朝廷才同意了蘇軾的請求,蘇東坡在城東南建了一道木壩。完工后,他在東門上修了一大樓,以黃土刷墻,名曰黃樓, 黃樓是抗水力量的象征。宋神宗元豐元年(公元1078 年)重陽節(jié),蘇軾在黃樓之上舉行盛大的開幕儀式,百姓傾城而出,人山人海前往祝頌。酒酣之時,蘇東坡想起去年今日的水災,人們驚恐萬狀;今日平安無事,可以歡度佳節(jié)。于是吟詩助興,題目是《九日黃樓作》。他站在黃樓之上,眺望四野風光,遠處漁村、 廟宇歷歷可見;耳聞樓下流水、 槳聲、 鴨聲打成一片。這段時間,蘇軾時常與賓客登樓宴游,飲酒作詩。后來,在徐州寫的詩集就叫做《黃樓》集,由此可見,詩人的成長與他的生活和事業(yè)是分不開的。 蘇東坡在宋神宗元豐二年(公元1079 年)三月,從徐州遷知湖州(今浙江吳興)。湖州雖然是風景優(yōu)美的魚米之鄉(xiāng),但由于近幾年來這一帶自然災害嚴重,連年的饑疫死人很多。在蘇軾看來,這種民不聊生的境遇,一方面是自然災害造成的,同時也是 “拙政” 造成的。他在《次韻周開祖長官見寄》詩中談到 “拙政” 表面上是自責,實際上是指變法,字里行間流露出對時政的不滿。反映人民疾苦,不滿變法的詩這時期寫了不少,如: 凜然相對敢相欺,直干凌空未要奇。 根到九泉元曲處,世間唯有蟄龍知。 — — —《王復秀才新居雙檜二首》之二 這是一首對檜樹的贊歌,蘇東坡想以此來說明自己有如檜樹一樣挺拔向上傲然不屈的品格,沒想到竟遭到別人的歪曲。 王安石雖然下臺,但革新派人物仍居要職,他們把蘇軾的四本詩集連奏狀一起送了上去。另一位革新派人物李定也送了另一份奏狀,列舉了蘇東坡一連串該殺的理由,如: 罪惡昭著,死不悔改;傲慢荒謬的話天天在朝廷內外傳聞;言語荒謬而且詭辯,行為荒唐而且頑固;對陛下為政廉明他不滿,認為全然不重用他,罪不容赦。皇帝看了確實很不高興,于是下旨查辦。革新干將何正臣也彈劾蘇軾愚弄朝廷,妄自尊大,謗訕譏罵,無所不為。最初神宗不愿追究,但在御史眾口一詞的圍攻下,神宗只好命令把蘇東坡拘捕入京審訊。蘇軾得到蘇轍從京城送來的消息,思想有所準備,不過他不知道罪行有多大,罪責有多重。官差到后,蘇東坡與家人告別,和結發(fā)妻子臨別時,蘇軾很鎮(zhèn)定地安慰哭得死去活來的王氏夫人,并作詩相送。家里決定由長子蘇邁陪蘇東坡進京。蘇軾被捕入獄后,獄卒得知其身份頗為照顧,蘇邁每天到獄中探望,為他送飯。 蘇東坡在獄中不知事態(tài)變化,以為難逃一死,便寫了《獄中寄子由》詩,請獄卒轉交。 詩意極其悲切,說他一家十口都要靠弟弟子由撫養(yǎng),而自己的靈魂將躺在荒郊聆聽凄風苦雨。詩中還感謝皇帝的恩德,說這次獲罪全怪他自己。這首詩后來轉到皇帝手中,皇帝一看,果然大受感動。朝廷內外,對這樁詩案所持的態(tài)度錯綜復雜,有人欲置其死地而后快;有的乘人之危,落井下石;有的明哲保身,擔心受累;敢于出來營救蘇軾的人也不少。如老臣張方平曾憤然上書,稱蘇東坡是 “天下奇才” ,就連退居金陵的王安石也上書說: “安有圣世而殺才士乎 ?” 神宗好名而畏議論,對老臣,特別是王安石的話比較重視,加上神宗本來也很賞識蘇軾的才華。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正式結案:貶蘇東坡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蘇轍、 王詵也受貶謫;司馬光等人因與蘇軾關系密切, 各罰銅 20斤,這就是北宋有名的 “烏臺詩案” 。蘇東坡出獄后又寫詩表述自己的心境。 蘇軾自宋神宗元豐二年(公元1079 年)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進入他又一次政治上的失意時期。元豐三年蘇東坡帶著 21 歲的長子蘇邁離開京師,前往謫居地黃州。初到黃州,他頗有一種矛盾的、 又難以言表的心情,在詩中自我嘲笑說:自笑平生為口忙,老來事業(yè)轉荒唐。(《初到黃州》)為了養(yǎng)家饣 胡口,一生忙忙碌碌,可越來越覺得荒唐可笑;想干一番事業(yè),到頭來卻受誣陷遭貶謫。不過也好,官微身輕,有時間欣賞長江的 “魚美” ,和山中的 “筍香” 了。這實際上是自我嘲解、 滿腹牢騷。黃州是當時漢口附近江邊小鎮(zhèn),蘇軾一家住在黃州城南長江邊上的臨皋城。他在這里建有南堂,可俯瞰長江,眺望千帆往來。蘇東坡在這里住下后不久,老朋友馬正卿為他請得城東過去的營防廢地數(shù)十畝,讓他墾荒種地。這里就是因蘇軾而著名的東坡。由于仕途失意,壯志難酬,他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歸田” 的思想,沒想到真的當了 “農(nóng)夫” ,于是他自號 “東坡居士” 。并寫詩《東坡八首》描述在這里墾荒的滋味:一年到頭辛勤勞苦,費盡力氣,但是得不到應有報酬。 功夫不負有心人,荒地終于開墾出來了。蘇東坡夏季在東坡種稻,冬季種麥;而且在房前屋后栽了樹,養(yǎng)了竹,一寸土地也不讓它閑置。地開墾好了,蘇軾還在這里修房子,給房屋命名 “東坡雪堂” 。雪堂北面是北山之微泉, 南面是四望亭之后丘;堂前有景,柳樹成蔭;堂后有松樹、 桑樹、 桃樹、 棗樹,還種有蔬菜。這些既解決生活之需,也美化了環(huán)境。蘇東坡常把他的雪堂比作陶淵明的斜川,他在《江城子》詞中寫道: “夢中了了醉中醒,只淵明,是前生。走遍人間,依舊卻歸耕。……都是斜川當日境,吾老矣,寄余齡。 ” 蘇軾經(jīng)常讀陶淵明的《歸去來辭》及其它陶詩,他愈讀愈覺得詩中反映了自己的情感和目前的生活。他每天在田里干活時,時常把陶詩字句配上民歌,教農(nóng)人唱。他雖然深感墾荒之苦,但也體會到勞作之樂。 宋神宗元豐五年五月、 七月和十月, 蘇東坡與友人一起先后三次游覽黃州附近的赤壁,寫下了千古名篇《赤壁賦》、 《后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表達了他那種俯仰古今,超然曠達,不以個人得失為懷的積極態(tài)度;同時也流露出他隨遇而安,消極自處的生活態(tài)度。赤壁之戰(zhàn)的赤壁在湖北蒲圻縣西北,長江南岸,這里的 “赤壁” 在黃州西邊突入大江的一個山腳,石色發(fā)紅,名曰赤鼻磯。后人誤以為這里便是赤壁之戰(zhàn)的赤壁。蘇軾知道這里的赤壁是傳說,所以他在《念奴嬌》的詞里寫道: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 他不是寫史,只是借題發(fā)揮而已。五月,蘇東坡等來到赤壁,面對緩緩東去的大江,雄視千古,贊美江山,贊美英雄,本希望像這些英雄一樣,少年得志,成就功名;而現(xiàn)實卻是非常殘酷的,自己壯志未酬受誣遭貶,華發(fā)早生。他不禁懷古傷今,慷慨激昂地高聲吟誦: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遙想公瑾當年, 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念奴嬌·赤壁懷古》)。 此次赤壁之游,是蘇軾與川籍道人楊世昌同行的,時間是舊歷七月十六傍晚,蘇東坡及朋友們坐著船在赤壁下面的江面上游玩。陣陣清風吹來,江面上風平浪靜,蘇軾舉杯暢飲,并吟誦古詩《月出》。酒興之余,面對眼前仙境般的美景他們高興地敲著船幫唱起歌,一位會吹蕭的客人吹蕭伴奏助興?;丶抑螅K東坡寫下了膾炙人口的《赤壁賦》。過了三個多月,蘇軾同兩位客人從東坡雪堂返回臨皋,只是月白風清,人影在地。面對這良辰美景三人不約而同覺得不能辜負它,于是帶好酒和菜又游赤壁了。這次重游已是深秋,水位下降,許多江石露了出來,赤壁更顯得雄偉高聳。 “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 好像沒過幾天時間,風景卻變化這么大。興盡而歸后,蘇東坡又揮筆寫下了《后赤壁賦》。由于時間的推移、 江山易貌,詩人的心緒也從上次的歡樂自適變?yōu)槠嗲寮拍耍?“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 ? 其不可留。 ” 這正表現(xiàn)出蘇軾在貶謫黃州期間孤寂悲涼的心情及艱難的政治處境。然而,這不幸的遭遇與深刻的感受使他寫下了眾多不朽的詩文。 宋神宗很欣賞蘇東坡的才華,在貶謫黃州期間曾多次打算起用他。最后,神宗親筆下詔,把蘇軾從黃州調到離京城較近的汝州(今河南臨汝)任職,蘇東坡猶豫再三,才決定拋下東坡農(nóng)莊,準備收拾起行。元豐七年(公元 1084 年)三月調令下達,當?shù)卮笕汗倮羿l(xiāng)紳前來餞行,眾多友人前來道別,百姓更是依依不舍。蘇軾也對黃州感情很深,幾年后他還寫詩表達這種心情。赴汝途中,他先到筠州看了弟弟蘇轍,然后又到廬山游玩了幾天。著名的《題西林壁》詩就寫于此時: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 詩寫得很富理趣,啟發(fā)人們怎樣才能全面、 完整地觀察事物。 六月,路經(jīng)鄱陽湖,在長子蘇邁陪同下游覽石鐘山,又寫下了著名的游記散文《游石鐘山記》。七月到達金陵,在金陵與王安石誦詩說佛, 縱論天下大事。在泗州時遇到了青年時期家鄉(xiāng)故人劉仲達,老友重逢頗多感慨: “三十三年,飄流江海,萬里煙浪云帆。故人驚怪,憔悴老者衫。 ” (《滿庭芳》在泗州時,蘇東坡仍不想前去汝州任職,因他 “有薄田在常州宜興縣” ,準備長期歸隱田園。于是上書皇帝《乞常州居任表》,未見答復,只好繼續(xù)前行。其實,神宗答復得快,蘇軾到南都(商丘)接到詔旨, 恩準他久居常州,蘇東坡很高興,立即返回常州。 元豐八年(公元1085 年)三月神宗駕崩,當時繼位的哲宗趙煦年僅 10 歲,全由高太后聽政。高太后反對王安石變法,掌權后立即啟用保守派代表司馬光為相,起用政見上反對過王安石的人,蘇軾自然也包括在內。人的命運有時也難以琢磨,蘇東坡定居常州的計劃剛剛付諸實踐,復官的消息又來了,他被任命為登州(今山東蓬萊)太守。家人高興,蘇軾卻心亂如麻,他把自己比作顛峰已過的駿馬,跑不動嘍 ! 蘇東坡十月十五日到達登州,五天后又奉詔到京城。蘇軾很受太后恩寵,短短幾個月,他從七品跳升為三品的翰林,負責起草詔書,時年 49 歲。這一時期,他先后起草八百多道詔命,都收集在《蘇東坡全集》中,文辭優(yōu)美、 古雅、 精當。 “翰林學士知制誥” 是封建時代著名學者的最高職位,下一步往往是拜相了。蘇東坡雖是三品,但已極人臣,第二年蘇軾就兼任了侍讀。 蘇東坡這次回京不同以往,連連升遷,名氣達到最高峰。文人友人都極崇拜他。司馬光死后,他成為第一學者,盡管不適宜作宰相,但大家都公認他的聲望一時高于百官。 于是許多人慕名而來,有拜訪、 有求教、 有拜為門生的。幾年前和他通信的大詩人黃庭堅也來見他,正式拜在他的門下。秦觀、 張耒、 晁補之也都先后拜師,黃、 秦、 張、 晁被世稱 “蘇門四學士” 。后來又收了李薦和陳師道兩人,成為蘇門 “六學士” 。一天,蘇軾率弟子秦觀、 黃庭堅,和佛印漫游,走到郊外一座荒廢的寺院時,見到院東墻上有一首唐代大詩人杜甫的《曲江對雨》詩。吟罷,大家都贊不絕口, 遺憾的是第三句 “桃花著雨胭脂□” ,最后一個字沒了。這時蘇東坡建議大家各補一字,看誰補得準,四人各自琢磨,按自己的體會各補了一字。黃庭堅補的是 “老” 字;秦觀補的是 “嫩” 字;佛印補的是 “落” 字;蘇軾補的是 “潤” 字。幾個人回到翰林院查閱杜甫詩集,都沒有補對,原詩第三句最末一字是 “濕” 字。雖說都未補對,但相比較來說,蘇東坡補的最貼切,也可見蘇軾學問之深了。 歐陽修死后,蘇東坡已成為北宋文壇領袖,他的文名、 詩名早已聞名遐邇,有的傳到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或國外。契丹、 西夏不用說, 就連高麗乃至日本也都流傳他的作品。 “公元1089年, 宋蘇轍使遼,既主,遼人問大蘇學士安否 ?” 蘇轍經(jīng)涿州,寄詩蘇軾: “誰將家譜到燕都,識底人人問大蘇……”www.zhlzw.com 中華勵志網(wǎng) 名人傳記 蘇東坡的政治主張既得罪了新黨,也得罪了舊黨,結果引起新舊兩黨對他的不滿和攻擊。由于蘇軾反對司馬光廢除免役法、 恢復差役法的主張,司馬光準備把他趕出朝廷。 另外,蘇東坡還受到已經(jīng)失勢,但勢力仍不小的新黨的攻擊。對此,他連連上疏,要求出任地方官,哲宗元四年(公元 1089 年) ,蘇軾以龍圖閣學士身份出知杭州。再次來到杭州后,蘇東坡又為百姓做了許多好事,其中一樁就是興修水利。他到杭州后,訪問民間疾苦,得知杭州城內運河情況不佳, 就請教專家,視察水位,制訂出清理整個運河區(qū)的計劃。運河工程大約半年時間就完成了,百姓們高興極了,既解決了交通問題,更解決了百姓的飲水和供水系統(tǒng)問題。十年前,蘇軾任杭州通判時曾協(xié)助知州修建水管,如今又組織人力開始修建,不僅修了管道,而且清理了老水庫,修建了新水庫,將西湖的清水引入北郊的兩個新水庫以后,當?shù)剀姞I也可以受益西湖水了。完成了杭州的運河系統(tǒng)和城內的六個水庫(古稱六井)后,馬上開始整治西湖。蘇東坡不但上書給太后,而且給 “政府” 各部門上書,要求解決資金問題。上書請求獲準后,開始整治西湖。 蘇軾招募了幾千名工人和船夫動工修湖,開工后幾日,蘇東坡天天親臨湖上視察,不辭勞苦地工作到工程結束。杭州人民為了紀念蘇軾的功德,至今把西湖中的長堤稱為“蘇堤” 。時至今天,杭州成為世界馳名旅游城市,其中也應該包含有蘇東坡的歷史貢獻。 蘇軾認為西湖的整治,必將使杭州更繁榮,他寫道: “古岸開青葑,新渠走碧流,今看光滿萬家樓。 ” (《南歌子·杭州端午》)。蘇東坡一年后調離杭州到潁州,他又整治潁州西湖,他仍不忘疏浚杭州西湖盛況,不忘與民同甘共苦的動人景象。 正當蘇軾忙于為杭州人民興利除弊之時,有一位做法曹的小吏要辭官回家,這位法曹就是毛滂。毛滂是北宋末年著名詞人,他早年科舉失意,于是寄情筆墨,寫了不少詩詞。雖有才華,又在蘇東坡治下做官,但未被發(fā)現(xiàn)。毛滂因懷才不遇,經(jīng)常借酒澆愁,還寄情于青樓煙館。當時,他結識了一個叫瓊芳的歌妓,兩人一寫一唱相得益彰,情投意合。 毛滂打算回家另謀出路時,為瓊芳賦詞一首《惜分飛》,然后揮淚上路。后來蘇軾在湖濱宴請賓客,酒席間有幾名歌妓助興,瓊芳也來了,并在席間唱了毛滂贈給她的那首《惜分飛》。蘇東坡聽罷,感到詞寫得情真意切,言盡而情不盡,酷似秦觀之作,絕不是等閑之輩所能寫出的。于是問瓊芳所唱的調出自何人之手,瓊芳如實相告。 “本府僚屬中竟有如此才華出眾的詞人,我怎么一點也不知道 ? ” 蘇軾不禁頓足而嘆,立即行文,令公差將毛滂追回來。 毛滂回來以后,蘇東坡向他表示歉意, 并為他洗塵。此后兩人成為詞壇摯友,詩文往來頗多,毛滂因此名聲大震。蘇軾贊揚毛滂的文章 “閑暇自得,清美可口” ,表現(xiàn)了蘇東坡對后學的熱心獎掖態(tài)度。毛滂從一個默默無聞的法曹,一舉成為聞名天下的詞人,其中有個人努力的因素,同時也有蘇軾這樣的 “伯樂” ,才未被埋沒。后來,在蘇東坡的舉薦下,先后做了武康(今浙江吳興)縣令,嘉禾(今浙江嘉興市)太守,并且深得哲宗皇帝的器重賞識。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蘇軾這種獎掖后學,舉薦人才的伯樂精神,一直成為藝林中津津樂道的佳話。 早年,蘇東坡帶著懷才不遇的心情離開京城到了杭州,擔任既無地位又無實權的小官— — —杭州通判。到任之后經(jīng)常與同僚、 詩友一起游山玩水,飲酒賦詩之外,還常與僧侶、歌妓往來。宋代的士大夫喜歡與歌妓往來,蘇軾也不例外。許多名重一時的文人也常寫詞贊美某些名妓。原因大概是宋代對民妓的態(tài)度比較寬容,這段時間不但韓琦、 歐陽修曾留下詠妓的詩詞,就連以嚴謹聞名的宰相范仲淹、 司馬光都寫過這種情詩。蘇東坡在和這些歌妓的往來中,尊重她們的人格,憐惜她們的遭遇,有時幫助她們擺脫困境。當時和他往來較多的有二人:名妓琴操與朝云。在與朝云相識以前,蘇軾已兩次成婚,兩位夫人都姓王,是堂姐妹。 第一位夫人王弗,與蘇東坡是四川同鄉(xiāng)。二人于宋仁宗至和元年(公元 1054 年)結婚,當時蘇軾19 歲,王弗16 歲?;楹蠛苊罎M,蘇東坡讀書她便陪同終日不去,蘇軾偶有遺忘,她便從旁提醒。她細心侍奉公婆,很恭謹,也常以君子處世交友之道勸誡蘇東坡??上н@樣一位好內助同蘇軾結婚才 11 年,年僅 27 歲就病故了。蘇東坡對王弗之死很悲痛,10 年后他在一天夜里忽然夢見王弗,醒來寫了一首詞,感情真摯動人: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v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蘇軾的繼室是王弗的堂妹王潤之,她于熙寧元年(公元 1068 年)同蘇東坡結婚,宋哲宗元八年(公元1093 年)卒于京師。與蘇軾朝夕相處 25 個年頭。蘇東坡在杭州任通判時,結識錢塘名妓朝云后,蘇夫人收朝云為侍女,后蘇軾正式納朝云為妾。此后,朝云一直服侍蘇東坡,朝夕相伴,情感極深。蘇軾很喜歡朝云的品格,認為朝云 “敏而好義” ,常引為知己。據(jù)毛晉所輯的《東坡筆記》記載:一次蘇東坡退朝回來,吃過飯,捂著肚子邁著方步走?;仡^對侍從們說, “你們知道這里邊(指著肚子)是什么東西 ? ” “都是文章,” 一個侍女搶著說。蘇軾不以為然。又一人說: “滿腹都是機倫智慧。 ” 蘇東坡也認為不合適。朝云胸有成竹,不慌不忙地說: “學士你一肚子裝的是不合時宜的東西 !” 蘇軾聽后捧腹哈哈大笑。蘇東坡主張改革,但又反對激進,先后當權的新舊兩黨他都得罪了。朝云說他裝了一肚子不合時宜的東西,再確切不過了。 元豐六年朝云生了一個男孩,名叫遁兒,三日洗禮,蘇軾寫了一首自嘲詩: “人皆養(yǎng)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唯愿孩兒愚與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困境知友。在蘇東坡貶官黃州,特別是貶官嶺南期間,朝云終日相伴隨,使蘇軾深深感動,他說: “予家有數(shù)妾,四五年相繼辭去,獨朝云者隨予南遷。 ” (《朝云詩序》)年輕美貌的朝云隨蘇東坡到惠州的那年只有 31 歲,而蘇軾已年滿 57 歲了,兩人白發(fā)紅顏,情深依舊。蘇東坡一生中所遇到的女子,朝云是最聰明、 最活潑、 最善良、 最講義氣的一位;也是最了解和最理解他的一位。朝云無比尊重、 敬仰自已丈夫的高尚人品,出眾才華,在精神和生活上無微不至地體貼照料年長的蘇軾。蘇東坡晚年有朝云相伴,過著謫居生活,他寫詩感激她、 贊美她,把彼此的相知相愛化作不朽的友情。 哲宗紹圣二年(公元 1095 年)七月, 朝云患瘟疫而死,年僅 34 歲。朝云死后, 蘇軾十分悲痛,除寫了《朝云墓志銘》外,還寫了三首詩來悼念她。在一首《悼朝云》中寫道: “傷心一念償前債,彈指三生斷后緣。 ” 對她一去不復返,抒發(fā)了自己無比悲痛的心情。 朝云之死給蘇東坡的打擊是相當大的。他想在惠州安度晚年,但由于一句詩而又遭貶,紹圣四年四月,蘇軾被貶到比惠州更遠的儋州。 蘇東坡剛到儋州時,太守張中就來看望,還把他安排在客舍住下,不久張中因此罷官,蘇軾也被趕出了官舍。蘇東坡被趕出后,只好在儋州城南買地造屋,以避風雨。新居在檳榔樹叢中,周圍百姓特別是幾位窮學者紛紛趕來幫他蓋屋,新居命名為 “檳榔庵” 。 就物質生活講,蘇軾父子在這里的確過著 “苦行僧” 般的生活;但精神生活并不貧乏, “超然自得,不改其度” 。有一天,一位農(nóng)家老婆婆正在田間挖芋頭。只見蘇東坡頭上頂著一個大西瓜,邊走邊唱地走在田埂上,便笑著對他說: “你昔日在朝廷的富貴,有如一場春夢吧 !” 認為官祿、 金錢都屬身外之物的蘇東坡此后就風趣地喊這位農(nóng)家婆婆為“春夢婆” 。在儋州,蘇軾結交了當?shù)氐乃奈焕枳迮笥?,他?jīng)常與朋友們一起在外面吃酒,有時醉了迷了路被黎族朋友送回家。這都充分說明蘇東坡在當?shù)剡^著十分艱苦樸素的生活,與少數(shù)民族人民大眾的關系是和諧友好的。蘇軾對大自然的熱愛一直沒有減弱,在他生活最貧困的時期,他仍然熱情歌頌大自然的美好。元符二年(公元 1099 年)立春日他寫下《春詞》。蘇東坡晚年,特別是貶官儋州期間,更加喜歡陶淵明的詩。他說自己對前代詩人沒有什么特別愛好,唯愛陶詩。他說,陶淵明作詩不多,然其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他不僅喜好陶淵明的詩,而且佩服陶淵明的為人。陶淵明臨終時說: “吾少而窮苦,每以家弊,東西游走。性剛才拙,與物多忤。 ” 蘇軾一生也是 “性剛才拙,與物多忤” ,所以他說: “吾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愧淵明,欲以晚節(jié)師范其萬一也。 ” (蘇東坡《追和陶淵明詩引》) 元符三年(公元1100 年)哲宗去世,前半年新太后(神宗皇后)攝政,元大臣全部獲赦;七月她還政給兒子,但一直庇護元黨人,流放的學者大都內遷升官,至少可以獲赦就地養(yǎng)老。五月秦觀等人就帶信給蘇軾,告之被赦,不久,正式得知被命內遷廉州(廣西合浦)。蘇東坡略做準備就離開儋州,于六月二十日渡海北還,渡海時充滿了興奮之情。 他揮筆寫道: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本絕勝平生。 ” 他認為坎坷的生活,困苦的遭遇使他能更廣泛地接觸社會,更深刻地認識人生,從而豐富了文學創(chuàng)作的題材。 蘇軾過雪州投奔在雷州的秦觀,但沒有找到,便直往廉州。在廉州小住后,同年八月改為舒州(今安徽安慶)團練副使,永州(今湖南零陵)安置。八月底他離開廉州經(jīng)梧州到廣州。一路上不少朋友和敬慕他的人紛紛款待他,陪同他看山游廟,他也為友人寫字題詩不少。十月抵達廣州,與兒孫家人團聚,次年蘇迨也由北方趕來探望父親。在廣州他自然受到家人、 友人的熱誠照顧、 招待。當他正要離開廣州時,便收到可以自由定居的消息,為了 “安晚節(jié)” ,不再挨整,決定定居,但究竟定居哪里,頗費一番腦筋。后來,蘇東坡一行北上翻越了大庾嶺?;兆诮ㄖ芯竾?公元1101 年)五月,他抵達南京。他曾寫信給好友錢世雄,要他在常州幫忙找一間房舍。由于正月太后病逝,由一切跡象看來,政治風云會轉回原狀。蘇軾懼怕引起麻煩, “老病唯退為上策” ,他不愿居處京師太近。這時候,子由已回到潁昌(今河南許昌市南)老農(nóng)莊,寫信叫哥哥同去居住,蘇東坡一時拿不定主意。經(jīng)過反復考慮,他覺得常州在湖泊地區(qū)是魚米之鄉(xiāng),又風景宜人,且有田地在鄉(xiāng)下,維持生活比較容易些,所以最終還是決定久居常州。說明決計不去潁昌而定居常州,主要出于政治原因,他非常擔心政局不穩(wěn),千萬別再惹事,避開政治,躲得遠點住下為好。 蘇軾在行途中身體開始感到不適,抵達常州后病情不見好轉,吃不進東西,一個月內大部分時光是在病床上度過的。他似乎預感到自己的死期即將降臨,幾次寫信給朋友敘述病情說: “病情有增無減” , “虛乏不能食” , 甚至整天整夜地睡不著覺。到后來漸漸難以站立,行走更為困難,常常自言自語地輕聲念叨: “在嶺南沒有死,回來反而起不了床啦 ! 唉 !” 除了家人,錢世雄幾乎每隔一天看望他一次,蘇東坡和錢世雄友情很深,他貶居南方的時候,錢世雄不斷地寫信帶藥給他。待病情稍微好一點時,就叫蘇過邀錢世雄過來聊天。一天蘇軾對錢世雄說: “我很高興從南方回來了,最難過的是歸途沒有見到子由,自從雷州一別,就再沒有見到他。 ” 七月十五日他病情惡化,當晚發(fā)高燒,次日牙床出血,全身無力。后來,叫三個兒子到床前交待后事,指名讓弟弟子由為自己寫墓志銘,要求和妻子合葬在嵩阻峨嵋山。 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七月二十八日,一代文豪蘇東坡卒于常州,享年六十六歲。蘇軾的死引起多方人士,尤其是讀書人的巨大悲哀,蘇東坡死后,許多士大夫為他寫了祭文,以示哀悼。 蘇軾雖然病逝,但他的事業(yè)與名聲卻永遠光照人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