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另一位則是橫掃歐亞大陸、讓歐洲人聞風喪膽的蒙古帝國締造者——成吉思汗 ●●●假如這兩位“一代天驕”遇上了,誰能更勝一籌,筆者這里重點從兵器兵種方面,讓兩位PK一下。 (一) 成吉思汗 1. 優(yōu)勢裝備武器:馬鞍、馬鐙與火藥 中國的馬鐙最早出現(xiàn)在西漢,后來逐漸傳入西方。而在公元前四世紀,亞歷山大大帝的重騎兵也不得不坐在墊毯和鞍毯上(文末有圖),甚至沒有馬鞍而騎在馬的光脊背上,兩腿懸空的夾緊馬腹、揮動長矛,戰(zhàn)斗力自然打了折扣。 對于騎手,鞍提供了更舒適的座椅,更大的仰角,支持有凹槽和凸起的后盾。有了穩(wěn)定的坐騎,騎兵可以裝備更重的盔甲與武器,獲得更好的沖刺效果,甚至可以站在馬鐙上更嫻熟地運用弓箭,這讓作為馬背上民族的蒙古軍隊如虎添翼。 火藥于唐末開始運用于軍事,宋朝時,政府設專門機構生產(chǎn)相關兵器,軍隊已經(jīng)開始利用“突火槍”。 成吉思汗非常熟悉中國武器,在征服中國北方的金政權后,吸收很多攜帶火藥武裝的士兵進入他的軍隊。 蒙古軍隊已基本能使用火炮、火箭發(fā)射器和火焰石油投射器等先進武器。 2.弓騎兵 弓騎兵一直是步兵部隊的克星。他們的弓箭射程超過500米,100米以內的敵人則會被完全射穿盔甲(事實上不論是成吉思汗還是亞歷山大的騎兵,主要防具都是皮甲,蒙古騎兵只有一少部分裝備著繳獲的鎖甲)。 戰(zhàn)場上蒙古人的典型策略是保持一定的距離,并在馬背上不斷地用箭頭消耗,直到敵方陣型被突破,然后一沖而上擊潰敵軍。 弓箭對于古代以步兵為主構成的、難以橫向移動的大型方陣來說,有很強的殺傷力與威懾力。 弓,始終是古代中國軍隊最重要的手提兵器,但對古希臘、馬其頓、古猶太人和古羅馬軍隊來說,只是輔助性的兵器。而弓手的弱點機動性被馬匹很好的彌補,弓騎兵也成為冷兵器時期極難克制的兵種。 成吉思汗驍勇善戰(zhàn)的弓騎兵部隊更是他戰(zhàn)場上戰(zhàn)無不勝的法寶。 筆者認為對成吉思汗與他的蒙古大軍的評價無需多言,那遼闊的領土與不敗的戰(zhàn)績,正是他們強大輝煌的最佳證明。 (二)亞歷山大帝 1. 馬其頓方陣(Macedonian Phalanx) ▲ 上圖:《FateZero》中的亞歷山大帝。▲ 下圖:影視劇中的馬其頓方陣。 亞歷山大大帝軍隊的標志——馬其頓方陣,與現(xiàn)代軍隊的編制極其相似。 通常64名甲兵組成一個排,128人組成一個連,256人組成一個營,1024人組成一個團,4096人組成一個師(即初級方陣),自成體系,是主要由步兵組成的多兵種作戰(zhàn)部隊,其中由一個團的騎兵在兩翼提高機動性與保護,彌補方陣不靈活的缺點。 亞歷山大大帝正是將重騎兵運用得駕輕就熟,才一路攻城奪隘、旗開得勝。 后來的馬其頓方陣在與羅馬的戰(zhàn)役中側翼被沖散之后,殺傷力與威懾力銳減,失敗漸成必然。 2. 伙伴騎兵(Hetairoi) ▲ 伙伴騎兵 又稱馬其頓禁衛(wèi)騎兵,馬其頓的重裝騎兵部隊,是方陣的實際輸出核心。裝備著長長的馬其頓長矛,部隊成員幾乎全是和皇帝一起長大的貴族子弟。 在當時歐洲騎兵以輕騎兵為主的當時(因為沒有馬鐙),戰(zhàn)斗力強大的馬其頓伙伴騎兵橫掃強大善騎的波斯騎兵。 (PS:相傳古代波斯男子一生只學三件事:射箭、騎馬、說真話。) 亞歷山大主要戰(zhàn)術是利用重騎兵率先突擊,來打擊敵人的左翼,然后中軍巨大方陣跟進摧毀敵方中軍主力。 戰(zhàn)斗力較弱的左翼則咬住對方右翼,有時左翼甚至抵擋不住,但隨著右翼和中軍的勝利而反過來對敵人進行反擊,最終擊潰敵軍,獲得全面勝利。 更有趣的是在亞歷山大時期有一批斯泰基人(有人認為他們就是匈奴的老師),是有史記載最早的游牧民族,與蒙古人一樣善騎,也有著極其相似的強大弓騎兵,并創(chuàng)造了烏克蘭大草原上靠著機動性成功壓制50萬波斯大流士一世的軍隊、擊垮4倍兵力的羅馬帝國軍的戰(zhàn)爭神話。而擊敗這支難纏的斯泰基弓騎兵的正是亞歷山大大帝。 至于伙伴騎兵與蒙古弓騎兵,在同等條件下遇上孰強孰弱,筆者也難以斷言,但相信勝負將更取決于兩位軍事天才的運籌帷幄了。 西方有學者這樣評價 “沒有亞歷山大的天才,希臘人就不可能征服波斯帝國;但是,亞歷山大對突擊騎兵的出色運用,對征服行動的成功做出了重要乃至決定性的貢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