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23
炎黃傳承火風鼎
三星堆的發(fā)現(xiàn)震驚了世界,被史學界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他曾經(jīng)是輝煌一時的文明,先進的青銅冶煉技術,給人帶來很大的震撼性。 中國西南地區(qū)的青銅時代遺址。位于四川廣漢南興鎮(zhèn)。1980年起發(fā)掘。在遺址中發(fā)現(xiàn)城址1座,據(jù)認為,其建造年代至遲為商代早期。已知東城墻長 1100米 ,南墻180米 ,西墻600米 ,為人工夯筑而成。清理出房屋基址 、灰坑、墓葬、祭祀坑等。房基有圓形、方形、長方形3種,多為地面木構建筑。自1931年以后在這里曾多次發(fā)現(xiàn)祭祀坑,坑內(nèi)大多埋放玉石器和青銅器。1986年發(fā)現(xiàn)的兩座大型祭祀坑,出土有大量青銅器、玉石器、象牙、貝、陶器和金器等。金器中的金杖和金面罩制作精美。青銅器除罍、尊、盤、戈外,還有大小人頭像、立人像、爬龍柱形器和銅鳥、銅鹿等。其中,青銅人頭像形象夸張,極富地方特色;立人像連座高2.62米 ,大眼直鼻,方頤大耳,戴冠,穿左衽長袍,佩腳鐲,是難得的研究蜀人體質(zhì)與服飾的資料。祭祀坑的年代約當商末周初,被認為是蜀人祭祀天地山川諸自然神祗的遺跡。 記載古蜀國的史料,以《華陽國志》最為靠譜,他這么說的:“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次王曰柏灌。次王曰魚鳧?!?/p> 三星堆文化的時間分為三段。早期是距今4800年的寶墩文化,早期對應的是《華陽國志》記載的蠶叢朝、柏灌朝。蠶叢是一個氏族、一個王朝的名稱,并不是個人,因為蠶叢經(jīng)歷了數(shù)百年。 中期又分為二、三期,第二期距今4000-3600年;第三期距今3600-3200年;二、三期時間和夏朝、商朝相當,對應的是《華陽國志》記載的魚鳧朝。 之后還有個金沙遺址,已經(jīng)是三星堆的四期,第四期距今3200-2800年,略等于中原的西周,金沙鄰近的十二橋遺址,對應的是望帝杜宇。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蠶叢氏草創(chuàng)了古蜀國,而魚鳧則將古蜀文明推向至顯赫的巔峰。在三星堆出土的大量青銅器之中,大多數(shù)是祭祀用品,他們有一個嚴密的宗教體系。他們以金杖作為神權(包括王權)的最高象征,金杖和中原的商人、周人以九鼎為最高象征不符合。最高象征的不同,反映出這是兩個文明系統(tǒng)。可以這么說,商、周都屬于中原的文明體系,而魚鳧的古蜀是另一套文明體系。 三星堆不但有青銅器出土,還有大量的海貝,以及一些象牙。這些海貝經(jīng)過鑒定來自于印度洋,商朝人也是以貝殼為交易貨幣,二者應該是有共性的,這些海貝既可以做外匯儲備,也可以做交易之用。象牙被發(fā)掘于祭祀?yún)^(qū),說明象牙是被蜀王祭祀用的,象牙是地位很高的祭品。 三星堆之謎1:文明起源何方 三星堆文化的發(fā)現(xiàn)將古蜀國的歷史推前到5000年前。 三星堆文化來自何方?這里數(shù)量龐大的青銅人像、動物不歸屬于中原青銅器的任何一類。青銅器上沒有留下一個文字,簡直讓人不可思議。 出土的“三星堆人”高鼻深目、顴面突出、闊嘴大耳,耳朵上還有穿孔,不像中國人倒像是“老外”。四川省文物考古所三星堆工作站站長陳德安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三星堆人有可能來自其他大陸,三星堆文化可能是“雜交文明”。 三星堆之謎2:神秘的器具文化 三星堆出土的大量青銅器中,基本上沒有生 三星堆出土文物 三星堆出土文物 [pagebreak] 活用品,絕大多數(shù)是祭祀用品。表明古蜀國的原始宗教體系已比較完整。這些祭祀用品帶有不同地域的文化特點,特別是青銅雕像、金杖等,三星堆文化與世界上著名的瑪雅文化、古埃及文化非常接近。三星堆博物館副館長張繼忠認為,大量帶有不同地域特征的祭祀用品表明,三星堆文化曾是世界朝圣中心。 在坑中出土了5000多枚海貝,經(jīng)鑒定來自印度洋。有人說這些海貝用做交易,是四川最早的外匯 三星堆之謎3:文字或圖畫 在祭祀坑中發(fā)現(xiàn)了一件價值連城的瑰寶———世界最早的金杖。其權杖之說早已被學術界認同,但所刻的魚、箭頭等圖案卻引起了一場風波。 一個民族必備的文明要素,三星堆文化都已具備,只缺文字。學者們對此的爭論已有些歷史,《蜀王本紀》認為古蜀人“不曉文字,未有禮樂”,《華陽國志》則說蜀人“多斑彩文章”。 至于金杖上的圖案是圖是文,仁智各見。有的已在試圖破譯,另一些專家則認為刻畫的符號基本上單個存在,不能表達語言。不過如果能解讀這些圖案,必將極大促進三星堆文化之謎的破解。三星堆在文字方面尚存問號,也是它吸引人的地方之一。。[pagebreak] 三星堆之謎4:消失的古都 古蜀國的繁榮持續(xù)了1500多年,然后又像它的出現(xiàn)一樣突然地消失了。歷史再一次銜接上時,中間已多了2000多年的神秘空白。關于古蜀國的滅亡,人們假想了種種原因,但都因證據(jù)不足始終停留在假設上———水患說。三星堆遺址北臨鴨子河,馬牧河從城中穿過,因此有學者認為是洪水肆虐的結果。但考古學家并未在遺址中發(fā)現(xiàn)洪水留下的沉積層。 戰(zhàn)爭說。遺址中發(fā)現(xiàn)的器具大多被事先破壞或燒焦,似乎也應證了這一解釋。但后來人們發(fā)現(xiàn),這些器具的年代相差數(shù)百年。 遷徙說。這種說法無需太多考證,但它實際上仍沒有回答根本問題:人們?yōu)槭裁匆w徙? 成都平原物產(chǎn)豐富,土壤肥沃,氣候溫和,用災難說解釋似乎難以自圓其說。那么,古蜀國消失在歷史長河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而有的人則說這是朝圣者帶來的祭祀品。還有60多根象牙則引起了學者們“土著象牙”與“外來象牙”的爭議?!安慌c秦塞通人煙”的古蜀國,居然已經(jīng)有了“海外投資”,不可思議 三星堆之謎5:何時能揭密 三星堆博物館里展出的文物,是長達70年考古發(fā)掘的成果。目前,已發(fā)掘出了涉及數(shù)十個朝代的碎陶片。 三星堆的神秘面紗不會就這么輕易被揭開。余秋雨看過三星堆后說:“偉大的文明就應該有點神秘,中國文化記錄過于清晰,幸好有個三星堆文化?!?/p> 三星堆文化不但有東方的、還有西方的,是一個大雜燴,這個源于他是一個開放的文化。雖然三星堆有東方的玉牙璋、玉琮文化、漢服服飾、龍雕塑、饕餮紋,但也有西方的特色,例如青銅神樹、怪異的金面具、象征太陽的圓輪形器、大立人像、黃金權杖,在金沙遺址出土了金蛙、裸男跪像,這些都是中原沒有出現(xiàn)過的。相對來說,還是西方的元素多一些。也可以這么說,三星堆是帶東方色彩的青銅文化。 與天溝通是一切原始圖騰的主題,中原通天的辦法可能是玉璋,體如苗向天申告,清晨總有來自天[而非土地]的甘露。握柄的齒狀象征地表界線,持璋人以自身自心為大地,通過玉璋向蒼天祈求和申告。這方式更偏象征手法,上邊稍接近“實”。但按原理說中土的辦法對心的認識更深、應該效果更好,比較直接;靠鳥就多隔了一層。兩種方法相遇后有人簡單拼接--持玉璋+騎神獸。[經(jīng)驗中無有能馱載人的大鳥]西藏與三星堆文明有悠久交流史,看鳥形人壁畫。符號也與升天相關,三星堆文化的物質(zhì)生活層面只為存活,個人與那小社會的生活意義主要是去天國。若單說太陽崇拜可以自生,但青銅面具的相象將三星堆與西亞給出了明確的關聯(lián)痕跡。三星堆升天的信仰與佛教后出的西方極樂世界同源。將三星堆文化與老子和關尹的去向聯(lián)系起來研究;也留意關尹子將道家思想傳授給釋加牟尼、那之后佛教出現(xiàn)了般若空性思想。[見佛教自己典籍《阿差末菩薩經(jīng)》。這些是意義極其重大的文化史頂級事件。 三星堆帶有東西方色彩的元素,那么可推出他必然是古蜀人和西來者結合的產(chǎn)物。先說古蜀人的成分,根據(jù)重慶大溪文化得出的Y染色體,得出古巴國的Y染色體是O3、O2,具體為O3a4-M7、O2a-M95。漢中的李家村文化也是O3、O2。大溪文化距今約6000年,李家村距今約7000多年。雖然時間上有差距,但根據(jù)分子人類學得出,這條是03北上的路線。又因為巴蜀是鄰近的,所以古蜀人的成分也應該和O3、O2有關,O2a為百濮部落,O3為炎黃部落。另外古蜀土著的成分還有老亞洲的D類型,D是以古氐族為代表的群體。 因為據(jù)說彝族人能解讀巴蜀圖語,所以特別研究一下彝族。但各地彝族的Y染色體數(shù)據(jù)差距比較大,分別以R1a、N、D三種類型為主的都有。R1a應該是西來者的基因,R基因常見于印歐語系的主要群體。D前面有介紹,N可能是彝族的原始成分。 所以,古蜀人的成分:O3、O2、D、N。 西來者的成分呢,青銅器技術是一個線索。最早的青銅器是馬家窯文化的青銅刀,馬家窯在西北方向,距今5000年。而且,西邊新疆來的吐火羅人、月氏就是R1a成分。所以三星堆文化的西方元素,可能是R1a群體傳播來的。另外,說明一下Q類型于距今3000年才進入中國,三星堆那時還沒他的蹤影。 那么,三星堆人的成分大致就是:O3、O2、D、N、R1a。 三星堆人是古蜀人加上西來者的組合。三星堆文化的主力是二、三期的魚鳧王朝,魚鳧的意思是一種捕魚的水鳥,這是一個東方色彩的名字,所以魚鳧氏是以古蜀人為主體的,雖然文化上吸收西方的比較多。 魚鳧氏的迅速崛起,對中原的商王朝構成了重大威脅。在甲骨卜辭中出現(xiàn)大量‘至蜀’、‘征蜀’、‘伐蜀’的字眼,商王朝開始注意到川西平原的蜀國,并多次發(fā)動征討戰(zhàn)爭。商王朝的武丁時代攻蜀更盛,有“王供人正蜀”(正通征),“登人征蜀”的記載。商王武丁還曾經(jīng)“敦缶于蜀”,后又“乎多臣伐缶”——派上大臣去攻打,甚至“丁卯卜,王敦缶于蜀”——商王親自出征。 而川西也曾出土“覃父癸觶”和“牧正父已觶”,觶是商朝特有的盛酒容器,懷疑是古蜀人和商人戰(zhàn)爭獲得的戰(zhàn)利品。商王也對蜀人恨之入骨,“示蜀不用”,把古蜀人拿去做祭祀的犧牲品。 最終,魚鳧的古蜀國在武力上不是商朝的對手,在商朝削弱下迅速衰落。 同樣被商朝打擊的還有周部落,周文王西伯雖然是商王朝諸侯的一支,但是文王的國力同樣發(fā)展很快,遭到了商紂王猜忌,紂王囚禁他于羑里。文王死后,他囑咐兒子武王報仇,于是武王發(fā)動反商之戰(zhàn)!同為受害者,三星堆的古蜀國派出大隊人馬去強力支援武王?!度A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渡袝つ潦摹吩敿氂涗浟酥芪渫跹埖陌舜蟛柯洹坝?、蜀、羌、 髳、微、盧、彭、濮”??梢钥闯觯舜蟛柯涠际前褪裰畮?,有些小部落都和濮是近親,所以統(tǒng)稱為百濮。此次大規(guī)模的反商戰(zhàn)役獲得了勝利。 吐火羅人(R1a)又分出了很多分支,主要以月氏和塞種為主,月氏和塞種本來在河西走廊居住,但各自建立了自己的國家,這要從西域諸國的恩恩怨怨說起。 月氏,又叫月支、《穆天子傳》里面叫禺知,月氏就是中國化了的吐火羅人。月氏原本居在敦煌以西的河西走廊,本來對匈奴的戰(zhàn)爭處于上風,后來被完成突厥化的匈奴王冒頓所敗,分為大、小月氏,小月氏和羌族雜居。 失去了根據(jù)地的大月氏,向西打敗了塞種,占據(jù)了塞種的巢穴。但隨后又被臣服于匈奴的烏孫(塞種之一)打敗,大月氏唯有南下印度了。 小月氏繼續(xù)和青海的羌族雜居,東漢末的史書還記載了他們,《后漢書·西羌傳·湟中月氏胡》:“ 湟中月氏胡……又數(shù)百戶在張掖 。號曰義從胡 ?!?/p> 塞種,西方叫斯基泰,中國古籍里面的“嶲人”、“叟人”懷疑是“塞人”、“塞夷”的短讀音,塞種之一烏孫也是居于河西走廊,后來也被匈奴打敗。塞種的另一支東遷到寧夏,然后南下蜀滇。 這支塞種的文化還影響到了云南的青銅文化。古滇文化課題組這么曰的:“在戰(zhàn)國至西漢時期,叟人或塞人已經(jīng)分布在云南滇西、滇北及滇池區(qū)域廣大地區(qū),成為云南古代常住民族之一。云南青銅文化的出土文物如動物搏斗紋圖像、騎馬獵手圖像、圓柱形石墜、雙旋紋與神獸紋金飾、銅柄鐵劍及金劍鞘、牛角酒杯與二人共飲習俗等,反映出斯基泰文化的強烈影響。” 三星堆的西方文化可能和塞種或者月氏的一支有關。還原一下:在4000多年前,根據(jù)R1a在4000多年前從西北進入中國,推測他們?yōu)槿N或者月氏的一支,他們從西北而來,南下到三星堆發(fā)展,由于他們經(jīng)絲綢之路而來,所以帶來了西方元素的文化。而古蜀的土著吸收了他們,使三星堆顯示出中西合璧的特色。雖然三星堆消失了,但云南還留下了他們的痕跡。而今天的彝族也保留了R1a類型。三星堆文化和南亞是相關的,上古的文化交往比我們想象中要密切得多,四川通往印度那邊有一條南方絲綢之路。三星堆人的海貝,就是和印度人商貿(mào)交易所得來的。海貝怎么確定是印度的呢?因為三星堆中發(fā)現(xiàn)有一種環(huán)紋貨貝,上面有齒形的槽,這種海貝是印度洋獨有的。而云南大理地區(qū)也出現(xiàn)過這種齒貝,說明南絲綢之路是存在的,齒貝的確是南亞過來的,而三星堆人對南亞輸出他特有的絲綢,來換取海貝。 說到絲綢,蠶叢氏就是最古老的養(yǎng)蠶部落,黃帝的老婆螺祖可能就來自蠶叢氏。西漢揚雄的《蜀王本紀》說過:“蜀之先,名蠶叢,教民蠶桑?!秉S帝部落很早就會了養(yǎng)蠶技術,《路史-后紀五》記黃帝“命西陵氏勸蠶稼?!蔽髁昕赡芫褪切Q叢部落的一支后裔。而且,黃帝部落和蜀女世為婚姻,《山海經(jīng)-海內(nèi)經(jīng)》“黃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處若水,生韓流,韓流娶淖子名阿女,生帝顓頊”,而史記又說昌意娶的是蜀山氏女,所以黃帝父子二人都是娶了蜀女。中原的蠶桑技術,應該就是蜀地傳來的。 象牙反而未必是印度過來的,而是本土的。四川一帶在上古時期曾經(jīng)是產(chǎn)象的,有山海經(jīng)為證。 《山海經(jīng)-海內(nèi)南經(jīng)》:“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 《山海經(jīng)-中山經(jīng)》:“岷山,江水出焉……其獸多犀、象,多夔牛。” 除了山海經(jīng)說的,有國語為互證,《國語-楚語》:“巴浦之犀,犛、兕、象,其可盡乎?”。但是中國象的產(chǎn)量或者不太多,也有向外地需求的可能。當然,今天中國的象是完全滅絕了。 三星堆人青銅器的原料:錫和鉛,很可能是來自云南的。因為鉛這種高放射性的原料,大多出自滇東。云南就在南絲綢之路的通道上。 南絲綢之路上有一批矮黑人,按照基因學,矮黑人是D類型人種?!渡胶=?jīng)·大荒南經(jīng)》記載:“有小人名曰僬僥之國?!崩ǖ刂菊f僬僥身高不到三尺,古三尺約為一米,括地志可能是夸張的說法。但僬僥可能就是矮黑人,今天印度洋的安達曼島土著、馬來土著還有分布。當時緬甸的土著也有相當部分的矮黑人,叫尼格黎多人。緬甸正在中國和印度之間,他們可能起了一個中轉商貿(mào)的作用。后來中國西南的少民不斷南下,打敗了矮黑人,形成今天緬甸的多民族格局,這些民族很多和中國都有淵源,詳見“緬甸民族的前世今生”。雖然三星堆和夏朝不是一回事,但三星堆早期的“寶墩文化”和夏朝之前的五帝是相關的,可以稱之為先夏時期。從分子人類學來看,基因O3從巴蜀之地北上甘青,然后在陜西一帶形成炎黃部落。所以,三星堆的一期文化和先夏是一體的,也就是說,夏蜀是同祖的。 從考古上來看,三星堆文化的陶器、玉器,深受二里頭夏文化的影響。三星堆的陶器以夾砂與泥質(zhì)陶為主,二里頭也一樣,證明了夏文化在三星堆的陶器中占據(jù)主導的地位。玉器的話,三星堆璋、戈、琮的形制,也和二里頭的一樣。夏文化是通過三峽傳播到三星堆那里的。 從史料上來看,《華陽國志-蜀志》說:“蜀之為國,肇于人皇,與巴同囿。至黃帝,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陽,是為帝嚳,封其支庶于蜀,世為侯伯?!彪m然華陽國志把顓頊誤作帝嚳,但巴蜀人世代相傳自己是人皇后裔,和先夏同源,這個說法應該是有依據(jù)的。這個“人皇”應該就是指伏羲,即太昊。 大禹的身世也和蜀地有關,司馬遷在《史記·六國年表》說:“禹興于西羌”。古羌人和炎黃部落是息息相關的,但范圍還比較廣。揚雄在《蜀王本紀》進一步說明:“禹本汶山廣柔縣人也,生于石紐?!睋P雄認為大禹生于四川汶山,《吳越春秋》也認可西川說。這個說法雖然有爭議,先聊備一說。 蠶叢王朝是屬于先夏部落的,先夏基因是O3。蠶叢下層則是一些氐人,古氐基因是D。在三星堆中期開始盛行鳥圖騰,而蠶叢之后是柏灌,柏灌可能是柏鸛的訛音,鸛和鳥有關,它是一種水鳥,形似白鶴,可惜的是柏灌留下的事跡很少。前面探討過,鳥圖騰是百濮部落的主要圖騰,百濮基因是O2a。 柏灌之后是魚鳧王朝,魚鳧的意思就是一種捕魚的水鳥,和柏鸛一致。先夏占主導的架構在魚鳧朝發(fā)生了變化,魚鳧朝興起了大規(guī)模的祭祀、人殉,還涌現(xiàn)了西方特征的文化。所以魚鳧王朝是由百濮、以及一支西北的外族構成的,這支外族的基因是R1a(或為小月氏、塞種),他們帶來了西方的文化。三星堆部落結合的產(chǎn)物是彝族,彝族的基因顯示出多樣性,各地不一,包括N、O3、少量的R1a。 魚鳧王朝由于被商朝打壓(見前文),而遷徙到金沙發(fā)展,與十二橋的杜宇鼎足爭衡,杜宇是云南昭通人,杜宇禪讓給鱉靈,鱉靈創(chuàng)立了開明王朝,鱉靈為百越的一支,基因是O1。最后開明滅掉了魚鳧。推斷鱉靈為O1,是因為鱉靈的后人在亡國后逃跑至百越的地域。 寶雞的弓魚國和魚鳧是相關的,弓魚國君魚伯用的尖底罐是巴蜀文化色彩的。尖底罐剛好也出現(xiàn)三星堆第三期文化。 魚伯是魚鳧部落的一個旁支,他和周文王交情不錯,于是在渭北成立了一個小國,周室承認了他的地位,冊封他為非姬姓諸侯國。但到了周穆王時期,就被滅掉了。 弓魚國對應的是百濮O2a才對,文明程度略低于三星堆、華夏。 蠶叢、魚鳧、開明代表的是三個不同的部落。柏鸛是蠶叢到魚鳧的過渡,但偏魚鳧一些,杜宇則和開明血緣接近。 至于兩河流域的漁夫王,距離太遠。很難說有什么關聯(lián)。 人類學與考古學已經(jīng)證明,十五至二十萬年前,線粒體夏娃出現(xiàn)在非洲,十萬年前,現(xiàn)代智人走出非洲,他們進入中國的通道不可能是阿富汗的瓦罕走廊至喀什,也不能從伊里塞湖畔進入阿克蘇。而是沿著溫暖的路線從中亞進印度,再至緬甸,然后,沿兩條路線進入中國,一條是沿橫斷山脈的三條主脊進入青藏高原,其中一支染色體突變者留在了羌塘鹽地,受嚴寒壓迫,向東遷徙至青海湖東南方向的繞茶卡鹽湖的河湟地區(qū),這是比流淌著奶與蜜的巴勒斯坦富饒一百倍的人類伊甸園。這一民族就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古老的羌族,此民族最先馴化牦牛和羊,與其它民族交換鹽與畜類,進入山西鹽池,融匯成漢民族的祖先華夏族;另一條,沿越南沿海進入中國廣西,沿海岸線上溯,到達中國東部,形成了百越族。 1986年兩個祭祀坑出土了1200多件青銅器、玉器等文物,但作為祭祀重要組成部分的祭臺卻不見蹤影。從青龍包方位及地勢看,這里最有可能是三星堆古國構筑祭臺之處。在三星堆12平方公里的遺址范圍內(nèi),考古學家還發(fā)現(xiàn)了大面積平民房屋基址,但三星堆古國宮殿卻不知深藏何處。在距今約3700年~4500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一支較為發(fā)達的新石器文化已經(jīng)存在于成都平原,考古學界將其稱為“寶墩文化”。居住在此的寶墩人,便是這里最早的拓荒者。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江章華告訴記者,考古發(fā)現(xiàn),寶墩時期的成都平原分布著許多大大小小的定居村落,其中,較大的村落還修筑了夯筑城墻。然而令人費解的是,這些帶有夯筑城墻的聚落,使用時間并不很長,都是有規(guī)律的周期性廢棄。 究竟是什么迫使寶墩人不得不作出這樣的選擇? “在當時,最大的可能還是生存的需要?!苯氯A分析認為:在大約800年中,寶墩人祖祖輩輩都沿襲了同一種生產(chǎn)方式?!皬目脊虐l(fā)現(xiàn)的生產(chǎn)工具看,幾乎沒有什么變化?!痹谒麄兛磥?,這樣的生產(chǎn)方式已經(jīng)足以維持令他們心滿意足的幸福生活,自然沒有改變的迫切需要。他們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nèi)砍伐森林,從事著簡單的農(nóng)業(yè)耕種。然而,一段時間過后,土地也因消耗而變得貧瘠,當無法承載寶墩人的生活的時候,他們便不得不離別故土,另覓一塊富饒之地,重建家園。 “如果不是特別緊迫與特殊的原因,或許寶墩人將會繼續(xù)著他們平靜的日子。然而,在距今3700年左右,情況發(fā)生了變化??脊抛C實,一股外力沖破了這種沉寂,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到來了。” 距今3200年左右,盛極一時的三星堆文化發(fā)生突變,其衰落的原因困擾著考古學界。 據(jù)江章華介紹,所說的“新的歷史時期”,始于約3700年以前。一支新的文化進入成都平原。這被學術界普遍認為是夏文化。成都平原的文化因此發(fā)生巨變,形成了三星堆文化。 我國考古史上最有影響的一次發(fā)現(xiàn)便發(fā)生在這里。1986年夏天,震驚世界的兩個埋藏坑被發(fā)現(xiàn),出土文物近2000件之多,包括了各種金器、青銅器、玉器、象牙器等。盡管學界對于兩個坑的年代與性質(zhì)尚存爭議,然而,文物所折射出來的三星堆高度發(fā)達的文明已是不爭的事實。 可是,距今3200年左右的商代晚期,生機盎然的三星堆文化發(fā)生突變,繁榮數(shù)百載的三星堆都城也一時化為廢墟。“考古發(fā)現(xiàn),具有典型的三星堆文化風格的陶器在此時開始消失,代之而來的是大量的尖底陶器。圜底釜,用龜甲占卜的習俗也是三星堆沒有的現(xiàn)象?!苯氯A說。 究竟是什么導致了這一切?三星堆都城為何被廢棄?是文化創(chuàng)新,是社會變革,還是政局變化? 他告訴記者,尖底杯等曾在商代早、中期大量流行于鄂西地區(qū),是早期巴人所使用的典型陶器,而用龜甲占卜也是巴人的習俗。 據(jù)他介紹,三星堆文化最強盛時,東達鄂(湖北)西地區(qū),不過中心仍然在成都平原,川東長江沿岸和鄂西地區(qū)的勢力很弱。此時的鄂西,一支以使用尖底杯和圜底釜為代表的文化發(fā)展壯大,他們盛行占卜,這就是早期的巴人。漸漸地,巴人將三星堆的勢力擠出了鄂西地區(qū)。在三星堆文化末期,不知何故,巴人突然放棄了鄂西這塊生長已久的故土,沿長江舉族西遷,占據(jù)了川東…… 三星堆后,古蜀國都邑遷往何方?“金沙林遺址”的發(fā)現(xiàn),使得答案浮出水面。 三星堆都城廢棄后,古蜀國的都邑到底遷至何處?一直以來,考古人員被這一謎團深深困擾著。 2001年2月8日,中房集團成都房地產(chǎn)開發(fā)總公司金沙村下水道的施工現(xiàn)場,玉琮、玉璧、玉璋、玉戈、石人、金箔、青銅器和大量的象牙等文物的發(fā)現(xiàn)令考古人員激動不已。 “這絕對不是一般性的聚落。從已經(jīng)出土的大量用于祭祀的禮器分析,只有古蜀的都邑才配得上?!苯氯A說。他介紹道,考古人員將這一遺址命名為“金沙村遺址”,并對其開展了慎重的調(diào)查。歷時2年多的艱苦發(fā)掘,大量的前所未有的文物、遺跡被揭露出來。 遺址的規(guī)模更是超出人們的想象,目前能確認的就已超過4平方公里。在這4平方公里的范圍之內(nèi),分布著大大小小的不相連屬的居住區(qū)、墓地以及中心的宗教祭祀活動區(qū)。 經(jīng)研究人員推斷,商代晚期至西周的古蜀都邑下落終于浮出水面。 船棺葬,是戰(zhàn)國時期巴人和蜀人特有的葬俗。揭開船棺葬,蜀國王室成員大多夭亡…… 經(jīng)歷了三星堆、金沙的輝煌,歷史進入了七雄爭霸的戰(zhàn)國時期。大批這一時期的古蜀墓葬被考古工作者們發(fā)現(xiàn)了。 江章華告訴記者,這一時期,最具有特征的葬具是船棺。所謂船棺,即將整木先鋸去約三分之一,然后雕鑿成獨木舟形,作為葬具,尸體及隨葬品均裝殮其中。這種船棺一般都是豎穴土坑中單棺或雙棺,長度多在5米左右。 1954年,這種獨特的船棺最早被發(fā)現(xiàn)。而后,在四川陸陸續(xù)續(xù)發(fā)現(xiàn)了大量這樣的墓葬。這是戰(zhàn)國時期巴人和蜀人特有的一種葬俗。 迄今為止,所發(fā)現(xiàn)的最大規(guī)模的船棺葬是于2000年7月在四川省委在成都市商業(yè)街修建機關食堂時意外發(fā)現(xiàn)的。這是戰(zhàn)國早期蜀王家族的墓葬,墓坑有30.5米長,20.3米寬,在同一墓坑內(nèi)放著30多具用楠木做成的棺木。最長的一具有18.8米,大的船棺是用直徑達1.5米左右,生長了上千年的楠木制成。 據(jù)介紹,在商業(yè)街船棺墓中,共出土了30余個個體的人骨,據(jù)初步鑒定,有男有女。然而,讓考古人員深感困惑的是,“墓主人年齡普遍偏小,除了2位女性約35歲,2位男性在30歲左右外,其余大多在15~20歲之間,還有未成年者”。 |
|
來自: RK588 > 《古玩收藏、鑒寶和文物考古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