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公元1498—1573年)字壽承,號三橋,江蘇蘇州人。是明代著名的吳門畫派中有影響的畫家和書法家,也是最早見于記載的篆刻家。文彭的治印初以牙章為主,后發(fā)現(xiàn)一種硬度較低的被稱為燈光凍石的青田石。他曾聽到過王冕用浙江的青田花乳石作印章材料,就想用燈光凍石代替不易雕琢的銅、玉等作為印章的材料,經(jīng)過操刀試驗,青田石較易受刀,使作品更為靈動流暢,效果很好,從此篆刻治印成為他的一項創(chuàng)作活動。在此之前,雕刻印章被認為是卑賤的工匠的手工勞動,文彭不畏社會偏見,使之成為高雅的藝術創(chuàng)作,并帶動了一批具有較高社會地位和文化修養(yǎng)的人參加,開了流派藝術印章的先例。 文彭在文字學方面曾作過深入的研究,主張篆刻應以六書為印文規(guī)范,提倡學習漢印傳文彭文彭之印統(tǒng),以典雅莊重的法度,矯正宋元印風中不合篆法、故作佶屈盤回的風氣。文彭的篆刻風格被公認為典雅秀潤,所刻白文印取法于漢印,朱文印取法宋元并參照小篆結構。他還創(chuàng)造了在印章側面鐫刻邊款的作法,用雙刀刻行書邊款,署明創(chuàng)作時間和作者。這一作法為后來的篆刻家延續(xù),成為篆刻作品的一項固定格式。 何震(公元1515—1604年)字主臣、長卿,又號雪漁。新安人。最初以畫竹著名。投入篆刻創(chuàng)作后,長期與文彭合作,曾一起倡導以六書為篆刻準則,共同的理論主張和創(chuàng)作志趣,使他們結成了篆刻史上第一個藝術流派,史稱“文何”。 何震又是“皖派”的開創(chuàng)者,主張師法漢印,并廣泛吸收先秦各種篆書的藝術特色,師古而不泥古,力求變革創(chuàng)新,故其作品具有多姿多彩的風貌,被公認為篆刻的“集大成者”。他所制的印章篆法簡潔質(zhì)樸、章法平正自然,尤其在刀法上有過人的功力,能自如地把握刀與石的性能,揮刀直入,或沖或切極其犀利??贪孜挠〉逗埏@露不加修飾,益增蒼勁樸厚的氣勢。他制邊款,用單刀刻行書,講究起駐筆的意態(tài),力造手寫體的韻味。何震的篆刻作品以生辣蒼勁的藝術個性為當世所推重,追隨者很多。更多資訊關注:篆刻微刻 蘇宣(生卒年不詳)字爾宣,號泗水。安徽歙〔she社〕縣人,是何震開創(chuàng)的“皖派”篆刻藝術的中堅。蘇宣在古文字學方面有過長時間的研究,制印廣泛取法于秦漢印和碑碣石刻。篆法自然生動,章法吸收漢印鑄造并筆和急就章率意欹斜的手法,寓巧于拙,刀法參用切刀、沖刀和削刀,切中帶沖。還首創(chuàng)了以單刀刻草書表現(xiàn)飛舞奔放的筆意。蘇宣的作品節(jié)奏明快、氣勢壯偉,形成豪放雄健的風格。
朱簡(生卒年不詳)字修能,號時臣。安徽休寧人。朱簡曾潛心研究過古篆,對古鈢印的考證研究頗多創(chuàng)見。他的篆刻作品也深得古鈢印的神韻,形成與世迥異的風格。他的治印特點是以草篆入印,以切刀表現(xiàn)書寫用筆的效果。他還首創(chuàng)了短刀、碎切刀互參的運刀方法,使印文線條具有粗細、輕重、光毛等變化。朱簡在刀法上的多種嘗試,吸引了許多篆刻家對探討刀法的重視,推動了篆刻刀法技法的形成和完備。
汪關(生卒年不詳)原名東陽,字杲叔。因得到一方有“汪關”字樣的漢銅印,遂更名關,字尹子。安徽歙縣人。汪關對秦漢印有深入的研究,力倡篆刻吸收秦漢印的精華,在明清兩代篆刻家中有很多響應者,對篆刻藝術的健康發(fā)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汪關治印章法嚴謹,擅長用沖刀,運刀穩(wěn)健,其刀法具有精巧利落的制作美感。汪關刻的白文小印,善將筆畫拼合,以其智巧引人注目。因其家居婁東,得“婁東派”之稱。 程邃(公元1605—1691年)字穆倩,號垢道人。安徽歙縣人。是明末清初知名的畫家,善長枯筆焦墨山水。對金石、書法的造詣也很深。程邃生活的時代,正值文何篆刻高峰后,許多從事篆刻的人都學習保守的文何的風格,程邃努力改變因循模仿的風氣。他的朱文印,以鐘鼎古文入印,刀法也很有創(chuàng)造性,除常用的切刀、沖刀還參以澀刀,在印邊處理上吸收戰(zhàn)國缽印風格,在藝術形式上獨具特色。白文印吸取漢印的明確穩(wěn)定,尋求表現(xiàn)自己的藝術個性。程邃和他的追隨者的創(chuàng)作,推動了清初康雍時期篆刻風格的形成。其特征為篆文結構嚴整緊湊,規(guī)格化中顯示一種雍容典雅的氣度。被推為“徽派”的創(chuàng)始人。
丁敬(公元1695—1765年)字敬身,號硯林、鈍丁。浙江錢塘人。他生活在印風矯飾綺麗的乾隆時代,為了扭轉風行的審美習尚,他主張從篆文和刀法兩方面入手。認為入印書體與篆書有別,要因印制宜,根據(jù)印文內(nèi)容、布局進行結字體勢的處理。因而要廣取歷代印人的創(chuàng)造,不能“墨守漢家法”,他在精研歷代印章的基礎上,參入隸書筆意創(chuàng)造出格調(diào)清新、質(zhì)樸無華的印體。在刀法上發(fā)展了朱簡以純切刀表現(xiàn)書寫用筆韻味,達到用刀代筆表現(xiàn)書寫運筆的頓挫和流動筆勢,使印文線條古樸勁健,有“鐵筆”的韻味。作品書意極濃,風格質(zhì)樸、剛勁。丁敬在篆刻藝術上取得的成就,在他活動的以杭州、揚州為中心的江浙地帶影響很大。他的追隨者形成強大的篆人陣容,依據(jù)籍貫稱為“浙派”。繼起的蔣仁、黃易、奚岡、陳豫鐘、陳鴻壽、趙次閑、錢松等篆刻家,被稱為“西泠八家”。浙派篆刻家藝術個性和作品風格不同,但在創(chuàng)作上相互影響、相互借鑒,他們在文字學上有著廣泛的涉獵,重視學習傳統(tǒng),又富于創(chuàng)造精神,逐漸在篆法、刀法和章法上形成共同的特色。浙派自清代乾隆、嘉慶時期形成后,代有傳人,一直活躍了近200年。至今杭州尚有“西泠印社”,發(fā)展著浙派篆刻藝術。 鄧石如(公元1743—1805年)初名琰〔yan演〕,字石如、頑伯。安徽休寧人。鄧石如生活在一個清苦的知識分子家庭中。幼年失學,在勞動之余隨父親學習書法。青年時代得到一個接近古代金石碑帖書籍的機會,便數(shù)年如一日地刻苦臨摹。對每種碑帖都臨摹百次以上,從而使文字學修養(yǎng)和書法造詣有了深厚的功底。他在真、草、篆、隸四體書上的成就被當時的評論家稱為清代第一。在篆刻創(chuàng)作上,主張“印外求印”,以堅實的篆書功力,汲取漢碑額篆法,融隸書筆意,形成自己獨特的印文風格。鄧石如擅長運用沖刀,行刀穩(wěn)健,追求表現(xiàn)以刀代筆的書寫神采,所刻邊款無論篆、隸、草、行均能湊刀自如,心手相應。他的印作書法與刀法互補融會,有流暢之美,既可當靈動具有氣勢的印章欣賞,又可體味到書法作品的意韻。布局流轉多姿,面貌一新。魏稼孫評論鄧石如“書從印入,印從書出”,這可作鄧石如書法篆刻作品內(nèi)蘊的評語,也是對他在書法篆刻藝術上探索成功道路的總結。鄧石如和他的弟子兩代人所帶動的龐大藝術群體,使“鄧派”篆刻藝術聲勢浩大,影響所及,使江浙地區(qū)始終是中國篆刻藝術最發(fā)達的地區(qū)。更多資訊關注:篆刻微刻 吳熙載(公元1799—1870年)字讓之,江蘇儀征人。是“鄧派”篆刻的傳人。他在篆刻上的成就,使“鄧派”藝術在鄧石如逝世半個多世紀后,繼續(xù)發(fā)揚光大。像鄧石如一樣,吳熙載也具有深厚的四體書造詣,因而他能實踐鄧石如“印外求印”的創(chuàng)作主張,將自己的篆書風格與治印結合,在學習鄧石如沖刀法的基礎上又參以切刀披削,印面大多留下刀痕,意有延伸,豐富了“鄧派”技法的表現(xiàn)力。他的作品保留著鄧石如式的流動舒展,重視布局疏密對比,有許多富有藝術匠心的處理,使作品書寫意味更濃,婀娜多姿,樸厚而有立體感,受到人們的高度評價。他的藝術成就,孕育了晚清吳昌碩、黃士陵等一代篆刻大師。 趙之謙(公元1829—1884年)字偽〔hui揮〕叔、號悲盦〔an安〕、無悶。浙江紹興人。是清代后期富于創(chuàng)造性的書法家、畫家,曾開創(chuàng)了寫意花卉畫法。在篆刻藝術上也作出開創(chuàng)性的貢獻。趙之謙在篆刻上師法鄧石如,他對前輩藝術家的學習,不在形式、技法、風格上作亦步亦趨的因襲,而在發(fā)展創(chuàng)作經(jīng)驗上努力。他深得鄧石如“印外求印”的啟發(fā),將自己在碑帖書學和金石學的學養(yǎng)與寫意花鳥畫創(chuàng)作的筆情墨趣,融入治印活動。當時金石考證學很盛行,趙之謙廣泛搜集漢鏡、錢幣、權量詔版、銅器銘文及漢碑篆額作為取法素材,在運用這些資料豐富自己的創(chuàng)作時,不是刻意求似,作金石碑版的縮臨移寫,而是取其風骨神韻,融會為自己的藝術語言。對前人積累的藝術技法,他視為創(chuàng)作作品的借鑒,力求集眾法之長,在創(chuàng)作時又不為墨守某流派的看家技法所拘。治印時為了表現(xiàn)書畫用筆的筆墨韻味,他將各派的刀法變換交替使用。使作品格調(diào)清新、風格獨特。在刻治邊款上也有一些新手法,如將漢畫像、六朝造像及魏碑書體的神韻融入款識,更增強了印章的觀賞價值。趙之謙在篆刻藝術上獨立求索、敢于創(chuàng)造的精神及其成就,提高了篆刻藝術的美學品味,對篆刻藝術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更多資訊關注:篆刻微刻 吳昌碩(公元1844—1927年)初名俊、俊卿,字昌碩、倉石,別號缶廬、苦鐵。浙江安吉人,是近代杰出的藝術家。在繪畫、書法、篆法藝術上成就斐然,為一代宗師。吳昌碩在成就為書法家、篆刻家后才開始繪畫創(chuàng)作活動,他的寫意花卉畫法得力于書法、篆刻方面的修養(yǎng),被認為用筆富有金石韻味。同時他在篆刻藝術上的成功,也與吸收繪畫藝術特色密切相關。吳昌碩的篆刻創(chuàng)作,將自己在石鼓文、封泥、瓦當、碑碣等方面的學養(yǎng),以及寫意花卉中磅礴開張的氣勢相融和,使作品呈現(xiàn)渾厚雄偉的格調(diào)。在用刀技法上也大膽創(chuàng)造,以自制的出鋒鈍角刻刀、融切刀、沖刀的特性為切中帶削的刀法,運刀猛、準,造成獨特的藝術效果。他還重視印章邊線的處理,吸取封泥的意趣,在審視印面藝術效果時,作敲殘、擊邊處理,以增強章法上的封閉或開合效應。吳昌碩開創(chuàng)了篆刻藝術中沉雄豪放美的境界,豐富提高了篆刻藝術的表現(xiàn)力。他主張篆刻藝術要“不鼓努以為力,不逞姿以為媚”,追求平易自然,重視篆刻藝術的書法意蘊,開創(chuàng)了風格古拙渾厚的篆刻流派。 黃士陵(公元1849—1908年)字牧甫,號黟〔yi醫(yī)〕山人。安徽黟縣人。清代后期的工筆花鳥畫家。他的繪畫有著牧歌式的優(yōu)雅恬靜的意境,在篆刻藝術方面,曾作過數(shù)十年的勤奮探求。初師吳熙載,追求“印外求印”的意境,除從古代金石碑帖臨摹各種篆體,還從古印和名家印作中吸取藝術養(yǎng)分。治印以鐘鼎金文入印,章法平順自然,善用沖刀表現(xiàn)篆文線條的暢達,追求用刀光潔精確。提倡以藝術意境和藝術功力精心創(chuàng)作,力主不做敲邊擊角等意外效果作修飾印面的手段,以防失之狂怪。他的篆刻作品于平正樸實中蘊寄著俊逸秀雅,具有自然含蓄的美。在當時雄強渾厚印風盛行的印壇,恰似一股和煦的春風,令人耳目清新。黃士陵在50歲后,即返回環(huán)境閉塞的故鄉(xiāng),因此他的藝術聲望遠不及同時代的篆刻家,但他在篆刻藝術上的貢獻是不能磨滅的。 齊白石(公元1863—1957年)名璜,號瀕生、阿芝。湖南長沙人。現(xiàn)代著名畫家。齊白石在繪畫上的成就,使他獲得人民藝術家和世界文化名人的榮譽。他在自評藝術成就時曾作過“詩詞第一、篆刻第二、書法第三、畫第四”的評定。自認其篆刻藝術上的成就在繪畫之上。就創(chuàng)造性而言,這種評定是頗有見地的。齊白石從鄧石如、趙之謙、吳昌碩成功的途徑中,悟出他們無不在篆法和刀法上尋求突破,從而形成具有獨特風貌的藝術風格。他結合自身的創(chuàng)作個性,從《天發(fā)神讖碑》、《三公山碑》吸取篆法神髓,形成雄奇奔放、氣勢縱橫宏大的篆書風格。在刀法上發(fā)揮腕力過人的特點,鈍刀沖刻,用刀如筆,下刀肯定,一氣呵成。在單刀陰刻白文時,一刀刻過,任石崩落,呈現(xiàn)用筆漲墨的韻味。他的篆刻作品,方寸天地有尋丈之勢,開創(chuàng)雄強壯美的風范,在篆刻發(fā)展中作出開創(chuàng)性的貢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