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獨”一詞,出自《禮記·中庸》:“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焙喲灾褪窃讵毺幓驘o人注意的時候,行為也必須謹慎、一絲不茍,它是個人品行的最高評判標準。看似簡單,確實人生最高境界。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誘惑無處不在,慎獨,是面對美色的坐懷不亂,是面對金錢以不貪為寶,是面對不義之財以不占為本。 慎獨是一種良心的坦蕩 《后漢書·楊震傳》記載了一則故事:東漢安帝時,荊州刺使楊震赴任途中,道經(jīng)昌邑。昌邑縣令王密曾受楊震提攜之恩。為表感謝,王密“至夜懷金十斤以遺震”。楊震拒絕接受,說:“我舉薦你是因為我了解你,而你這樣做卻太不了解我?!蓖趺苷f:“暮夜無知者?!睏钫穑骸疤熘?,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王密聽后“羞愧而出”。這就是著名的“四知”箴言。 世間口若懸河,信誓旦旦之人太多,但像楊震這樣做人坦蕩,話從口出后即使沒人監(jiān)督,心卻一如既往的遵從自己的良心的人,已寥寥無幾。 慎獨是一種修身之道 立志“立德、立功、立言”實現(xiàn)“三不朽”的曾國藩非常注重“慎獨”的修煉。 曾國藩在他的家書中這樣寫道:“慎獨則心安。自修之道,莫難于養(yǎng)心,心既知有善知有惡,而不能實用其力,以為善去惡,則謂之自欺。方寸之自欺與否,蓋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獨知之......”曾國藩說了那么多就是告訴家人要潔身自好,這樣就可以讓內(nèi)心坦蕩,心中無愧疚之事,人也就可以泰然處之,這是自強之道,也是修身之本。 曾國藩32歲那年,給自己訂了個日課冊,名之曰《過隙集》:主敬、靜坐、早起、讀書不二、讀史、日知所亡、月無忘所能、謹言、養(yǎng)氣、保身、作字、夜不出門。每日一念一事,皆寫之于冊,以便觸目克治。凡日間過惡,身過、心過、口過,皆記出,終身不間斷。天天寫《過隙集》,就是為了念念欲改過自新。曾國藩還曾給兒子寫信,反省自己的不足。他說:“一家能勤能敬,雖亂世亦有興旺氣象;一身能勤能敬,雖愚人亦有賢智風味。吾生平于此二字少工夫,今諄諄則訓吾昆弟子侄,務宜刻刻遵守。至要至要。” 慎獨是一種至高的境界,曾國藩正是憑借自己這種嚴格的修身成就功名,并樹立了為人的標桿。 慎獨是一種情操 慎獨,是深谷幽蘭,是夜空星辰,是云外明月,不會因為沒為深處幽谷而不芬芳,不會因為沒人看見而不散發(fā)它的光芒。柳下惠坐懷不亂,許衡不吃無主之梨,許由清溪洗耳,屈原被流放仍然“沐后彈冠,浴后更衣”無不凝聚人性的光輝。 所以,“慎獨”,就是要老老實實的面對良知,清清白白的面對自己,坦坦蕩蕩的面對這個世界,用一顆干干凈凈的心靈,換來自己高貴的人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