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易經(jīng)證釋》(述圣講義否卦同人卦大有卦)

 昵稱30232863 2016-03-29

述圣講義(一)

子思

  周易一書,文王所本于連山、歸藏者,而復推衍其變,以與伏羲之作相證也;

  故卦象不異,而序異焉;文王六十四卦序,雖參伍錯綜,往復循環(huán),與本宮本卦之序異,而仍不變其宗。

  宗者伏羲八卦之序是也,伏羲八卦為各易根本。無論何易,皆由其序而推衍之;故連山、歸藏、周易三者,其所宗皆同;

  即本宮本卦,及六日七分、十二辟卦之序。亦自伏羲卦序所變,初無異也;其所異者,為其用耳。

  用者合于時宜,孚于人事;本于天道,翕于鬼神,而無間隔也;

  故夏有連山。商有歸藏,周有周易,時之殊也;

  有天地之序,日月之度,歲時之歷,人物之生,幽明之道,不相侔者,則卦用以變;

  故有本宮、本卦、六日七分、辟卦之異;及夫納甲、納辰、納音、運氣、占候之差也;

  蓋卦以象物事,物事不一,則卦用不同;而卦之為卦,仍止六十四;其應于變者,唯有異其序。序異則用殊,雖卦同,而為象不同;

  故各序皆有其象。以致其用,非重復也;亦別有他易,而異于伏羲文王之制也;

  制羲之制最古,時世簡樸,事物純?。还蕿樾蛘呱佼惱?,以不用也,遞降而時移世易,物繁事多,則必推其變,以窮其用;

  而后序之異例日加,為易亦日眾,此自然之理也;茍有賢者,能通其變,則卦序猶可推衍之以應于用;亦如文王之變連歸為周易也。

  故周易;文王之制,周代之作;為孚有周政教之用,應當時事物之變也;

三代之政教極于周,故夫子刪訂以周易為主;周鑒二代,崇五帝;明周之作,即足概以上之制;取周易,足以窺各易之用也;

  然周易之序,序周時之政教,即足概以上之制;取周易,足以窺各易之用也;然周易之序,序周時之政教,應事物之變者;以后有所傳者、亦可輔周易而廣其用。

  非僅限于周易也;故于各序之列。有由來者,亦宜習之;以廣易道,而神變化,此固夫子之微意也。

  本宮之序,以乾、坤、坎、離、震、巽、艮、兌相對之卦次;

  如乾本宮卦,一世為姤,二世為遯,三世為否,則變于坤,四世為觀,五世為剝,皆坤卦所變;六世游魂為晉,則乾附于坤;七世歸魂為大有,則乾反于乾;

  自本卦至三世,屬本宮所變;自四世至五世。屬對宮所變;六為附于對宮,故曰游魂,言在外也;七為返于本宮,故曰歸魂,言歸本也;

  此本宮之序例,以本位與對位,相生相變,次第以成;七世而終必有始,往必有復;故三變而易對宮,七變而還本位,與其本卦成一宮;

  八卦雖屬一宮,已見交錯往還之象;非純一宮卦也。

  蓋既有生化。必有陰陽;陽合于陰,陰交于陽,生化始成;陽還于陽。陰還于陰,循環(huán)始見;本來天地萬物生化,固如是也;

  故卦序象之,其異乎周易者,則所交錯往復,僅限于相對二宮,而不及他卦;

  故其所象者,先天初化,萬物始生;二氣初調(diào),五行未雜;其數(shù)簡,其氣純;與周易之錯雜循環(huán)者異矣!

  且本宮之序為縱,周易之序為橫;

  本宮八卦,為一宮卦屬,而不連他宮卦;

  如乾宮各卦,皆屬金;納甲納辰、皆同乾卦;唯游魂屬艮,歸魂屬坤,不同乎乾;

  以其氣變,數(shù)亦易也,氣變則改其情,數(shù)易則殊其名,此必至者也;然其大用,仍不離其宗;

  故所取者,仍本宮內(nèi)之所合卦;如晉取艮,則遯卦之所合;大有取坤,則否之所合;個二世三世之卦也。

  夫卦在后天,以下卦為主;而本宮卦以上卦為先,

  如姤卦乾上巽下;不從巽而屬乾,則以卦之變自下始也;

  乾之變初爻為陰,則成巽,而姤卦出;故以下卦明變也。

  二變則為艮,三變則成坤,四以后所變者,上卦各爻;

  故反以對宮為主,而坤不動也;迄七變歸魂,而始還于本來,

  而后后天之用見,如大有一卦,乾在下,與前一二三世相孚;而乾卦之氣乃完,生化循環(huán)之用乃盡;其序之次第,皆自然而然;

  亦猶天地生化之序也,乾宮如此,他宮亦然;其例皆同,不待盡述。

  本卦之序,有方圓二圖,即世傳之先天六十四卦方圓圖;

  宋人所得于道家者,實古人所留傳也;

  其序一依伏羲八卦位次之數(shù),既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全與河圖數(shù)合;

  乾與坤對,一始一終;離與坎對,一來一往;余卦順序,分陰分陽;以明氣之升降,數(shù)之消長也;

  自乾卦始,為一之一,屬乾卦者則為夬、大有、大壯、小畜、需、大畜、泰、八卦。

  順序數(shù)之,則夬為兌乾合,為一之二;

  大有為離乾合,為一之三;

  大壯為震乾合,為一之四;

  小畜為巽乾合,為一之五,

  需為坎乾合,為一之六;

  大畜為艮乾合,為一之七;

  泰為坤乾合,為一之八;

  是八卦皆屬乾卦所合而生者。乾之所生八卦,凡乾在下者,無論上卦何屬,皆歸乾,

  其次第則全依先天數(shù);自一至八,一為乾、八為坤、相循環(huán)也,故皆相對。

  其次則兌卦所屬,自履始,為乾兌,為二之一;

  次為兌卦,為二之二;次為離兌之暌,為二之三;次為震兌歸妹,為二之四;次為巽兌之中孚,為二之五;次為坎兌之節(jié),為二之六;次為艮兌之損,為二之七;次為坤兌之臨,為二之八;

  是八卦皆屬兌卦所合而生者,故為兌卦屬;而其數(shù)以兌屬先天數(shù)二,故皆統(tǒng)于二。猶乾所統(tǒng)于一也。以下各卦皆依此例;以迄于坤卦,為八之八,而殿六十四卦焉。

  乾始坤終,乾一坤八;氣數(shù)相得,而成全易之序,為圖或方或圓皆同也;

  蓋此卦序,純本先天之象,以明天地物事之序,有所定也;位有定方;至有定時;上下有次,左右有紀;升降有度,往復有制;

  不相差于黍粒,不相失于毫毛;故其致用不同后天,而異乎周易之序,且不同先天生化之例,而異乎本宮各卦之序;

  其象之所指,為明先天之物與事,俾知氣數(shù)之本源,而得生化之初象;方以象地,圓以象天,天地既立,萬有斯定;

  故其制為道家所重,實足以探先天之奧,明無為之道;超形跡之上,達天人之源者,惜乎世人未知其用耳。

  本卦序與本宮序,二者有可印證處;

  如本卦乾卦所生八卦,夬、大有、大壯、小畜、需、大畜、泰、諸卦。

  合之本宮;則僅本卦之乾,與歸魂之大有,屬乾宮;

  其泰、大壯、夬、需、四卦,則屬對宮坤宮;

  其小畜、大畜、二卦、則一屬巽宮,一屬艮宮;

  是八卦分屬四宮也。而所屬者,仍與本宮之例合;

  如對宮四卦,原由本宮變;乾坤對變,原定例也;

  大小畜二卦,雖非本對宮,而小畜由巽合,即本宮一世之所變;大畜與艮合,即本宮二世之所變;

  本宮一世為姤,亦變巽也;二世為遯,亦變艮也;卦雖不同,所合之例仍同。

  故本宮乾宮八卦,由對宮與對宮合變者,亦四卦;

  與巽艮合變者,亦二卦;是與本卦之變例,異而不異也,坤卦亦然;

  所屬八卦除本宮外,亦屬乾宮者四卦,屬震兌二者二卦,與本宮之變例皆同;

  故卦雖殊,氣之所合不殊也。乾之氣由西下,而與對宮坤合;

  坤之氣由東上,而與對宮乾合;無論何序,其例不差,蓋天地陰陽之氣,原來如是也;

  凡本卦各卦,皆以陰陽升降,本對合化,而生各卦,其例不亂,故其序有定,如指與臂;其象有數(shù),如線串珠;無或差池,無少凌亂。

  不過本卦之序,明先天之真,由下而上,以返本復始;

  故其卦以下卦為主;本宮序則為明后天之象,由內(nèi)而外,溯源達流,故其卦以上卦為本;

  一自下而上,一自上而下,其變化次序不同耳。

茍細按之,自得其故;如為人事吉兇,物理變化;

  則本宮之序,便于用也。如為天道往復,元氣動靜,則本卦之序,得其真也;

  故術家卜筮,必取本宮飛伏納甲之圖;而道家修恃,必重本卦方圓合數(shù)之象;

  皆易中精妙,非淺識可得;此不過舉其大要,以明其用耳。

  易之合歲時者,有辟卦序、有六日七分、歲象序;

  辟卦者,以乾坤二宮卦,除游魂歸魂二卦外,分配十二月;自四月起乾,五月乾之一世姤,六月二世遯,七月三世否,八月四世觀,九月五世剝;十月則為坤,十一月坤之一世復,十二月二世臨,正月三世泰,二月四世大壯,三月五世夬;

  周而復始,以象二氣之流行,明寒暑之迭更也。

  另有分各月屬春夏秋冬四時,而分各宮分配之者;即以震巽二宮分配四孟月,離坎二宮分配四仲月,艮兌二宮分配四季月,而循環(huán)交錯,以周一歲,與十二辟卦相應;

  其取義蓋本周天之數(shù),三百六十;天地主其綱,則半為天,半為地,各得百八十;故以乾坤二宮之卦,分主冬夏;自已至戌,屬天氣,即乾主之;

  自亥至辰,屬地氣,即坤主之;而更以六子,分象四季之氣;

  震巽為長,乾坤之長男長女,故震配春夏二孟月,即正月四月;

  巽配秋冬二孟月,即七月十月;

  坎離為中男中女,故配四仲月,即二五八十一月;

  艮兌為少男少女,故配四季月,即三六九十二月;

  如是乾坤二宮總主一歲,猶二氣之升降消息也。

  震巽六子分主四時,猶五行之分合生化也;故一年三百六十余日,合之于六子之爻,亦三百六十爻;

  乾坤二宮,則合十二月;雖綱目交錯,日月代嬗;若不相接,實則后天二五生化,固交錯而行,代嬗以成,非復先天之單純也。故卦象往復,爻象錯雜;

  氣數(shù)相間,循環(huán)無盡;雖以一歲為例,非限于歲月也。

  本來卦象,無所不包;其序既殊,其用自異;而一歲氣數(shù),恰符周天之數(shù);

  日月推行,恰符陰陽消息之度;遠者可譬于近,難者可喻于易;

  就其簡明者衍之,足以推于精微。極于高深;非日六十四卦,專為歲序用也;

  故此歲序之易,亦言易之一例,有不可不知者焉。

  六日七分歲象序者,以全易六十四卦分配一歲;

  而將坎離震兌四卦,當二至二分;震主春分,離主夏至,兌主秋分,坎主冬至,謂之四正;

  余六十卦,以每月五卦,一卦主六日七分;

  因一歲三百六十五日又四分一,則卦六十合三百六十爻;

  每日八十分,一卦合六日七分,恰當一歲之數(shù);

  其氣始于中孚,其時始于冬至之月;

  由復至咸,共半歲;為八十八陽爻,九十二陰爻;

  自姤至中孚,亦半歲;為八十八陰爻,九十二陽爻;

  恰當百八十爻,而主陰陽寒暑之數(shù)。

  而中孚至復,咸至姤,恰得六日七分;定為例,實天時之度數(shù),自然之序也;

  卦以交錯,爻以次第;一升一降,一往一復;象氣之周行,后天生化之例也;

  故其序可以紀歲候時,可以占天驗氣;即四正之卦,分管四時,以候四氣;春夏秋冬有其序,生長收藏有其令;木以長春,火以長夏,金以長秋,水以長冬;五行不失其常,二氣不亂其道;以往復循環(huán)無盡,而消息進退可見;其易之傳,蓋已久矣!

  蓋自黃帝造甲子,歷數(shù)漸明;堯舜之時,歷象尤備;其制仿于易卦,本于河洛之圖,合于日月之紀,非率爾之作也;

  易傳曰;“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日為陽,月為陰;后天之離坎,代先天之乾坤;故歲象以坎離為主,當冬夏二至;冬至為陽生陰消,夏至陰生陽消;

  實一歲寒暑之樞機,而四時氣候之中宰;震司春分,如日之升;兌司秋分,如月之上;為陰陽之管鑰,實歲時之道路;

  皆為氣數(shù)所至,而象最明;以之合時令,則足為歷家之所法;以之體天道,則足為生化之模范。

  蓋其序之取義;雖近辟卦,而尤善焉;不過辟卦法乎先天,故以乾坤二宮,為一歲之綜;而歲象法乎后天,故以坎離四正,為一歲之綱;

  先天乾坤對位。主于上下,此伏羲八卦之序;

  后天坎離震兌分主四正,此文王八卦之序;

  二者各有取義,而后者最宜于后天之用;以所象無不交錯往復,所配皆以消長平均;

  以合一陰一陽之道,而能會通日月之行也。

  故中國之歷法,實本此序;而后人以之占筮,亦無不驗;其為易之精妙,亦足與周易相證;

  即合之其他各易,不問為先天后天,亦無不貫通;要以后人多不明其用,忽其旨趣;門戶之見,以責難之,方技之辭,以鄙夷之;遂使上古流傳之易,反為俗人所訛,豈不惜歟!

述圣講義(二)

子思

  周易之用,在乎人之誠,不必一例;

  如周易之序,固為周時太卜所司;而太卜所用,兼及連、歸,不限文王之易也;

  則可知易之為用,不以序為限;但有是序,即有是變;有是變,即有是用;伏羲之易,有伏羲之用,文王之易,有文王之用;

  夫子合二者而作雜卦序,即夫子之易,亦有夫子之用也。

  推之連山之易,有連山之用;歸藏之易,有歸藏之用;

  八宮之易,有八宮納甲之用;歲象之見,有六日七分之用,分而言之,各有其用;

  合而通之,則易之用,廣無不包,變無可窮;

  而能通之為一者,則見天地之心;斯非圣知不克也!

  就其最簡易者,則但執(zhí)一易;審其象,參其數(shù),列其圖;而合其先后天,明其辭而衍之經(jīng)與傳,則亦可以得易之用矣!

  故易之種類雖眾,精其一者,能通其余;若一而未精,雖多奚益?目迷于象數(shù)之異,手迷于圖表之繁,能紀其粗,而遺其精;逐其物、忘其神;則為易百年,曾不得易道之一二;此后世有掃象之說也。

  夫易之本在象,而掃之,將何以見易?豈非以世人之馳于外,而遺其內(nèi);

  求其未,而棄其本歟!故習易者,必先去其蔽,所敝者,多而不精,博而不深;能于貌,而不及于神;以為能通習,而不知無一得也;

  故各易之序。夫子不錄;僅取文王者著為經(jīng),而集其他關乎易理者,述之為傅;

  做學者知所宗,而不紛其智,知所本,而不亂其思;庶由一以通其余,由易以達事難,由近以賅其遠;則習之有成,而易道亦不荒塞;此則夫子刪易之微旨也。

夫易之致用。非為卜筮也;若為卜筮,則巫祝在,夫子不以之首六經(jīng)也;

  夫子以易為六經(jīng)之首者,以其用明天人之道,類萬物之情;定日月之行,奠山河之度;可以致治平之業(yè),可以正性命之功;

  可以四達神鬼之情;可以敷教化之德;故其用在此,而不為卜筮也。

  然卜筮亦易所固有,卦爻之辭,吉兇之占;悔吝之途,君子小人之道;皆著于象數(shù),徵于言文;茍按其數(shù)而卜之,因其辭而決之;

  則所謂易逆數(shù)也。通變化而行鬼神者,皆在傳中揲卦之法,可見之也;故經(jīng)不備者,傳則補之;經(jīng)取其約,約而后尊;傳取其博,博而后宏;

  用宏而道尊,則易之精粗皆備;故傳所舉者,有各易之例;凡連山歸藏之類,八宮歲象之圖;上自先天,旁及河洛,無不徵取,以為周易之輔,而明易道之大也。

  故讀經(jīng)則專文王之制,雖伏羲之序不列;讀傳則必廣搜各易之圖,而不限于一種;此講易時必旁及各序也。

  人或疑其言之雜,不知正欲其雜也;人或謂異于經(jīng)文,不知正求其異也;

  雜則變例多,而用可廣;異則分類明,而道可通;此傳之本旨,夫子訂易之徵意也。故傳中之辭,各不相類;

  方位次序各不同;名類上下各不一,其所以然者,各易之原制如是也。

  各易皆可用于卜筮,而周易最善;其次則八宮納甲法,其次則歲象六日七分術;

  而伏羲先天本卦方圓序,則為示修養(yǎng)之道,明先天之氣;

  若用于卜筮則淺矣!然亦能通,不過難測耳;至俗傅各種卜易法,皆由數(shù)者變化而來,有當有未當也;

  與周易等者,前有連山、歸藏,后有夫子雜卦;皆以卦爻象數(shù)為本,不取甲辰,不用日月;其道簡而理微,人多難知;

  故卜者不用,而好八宮與歲象術;其實理數(shù)一也,茍通者無所忤焉。

  做周易之卜,古之史傳常見其例;其應甚靈,豈古可用,而今不宜哉?

  蓋用之在人,能誠而通神者,何易不可靈?否則雖俗淺之術,亦不得其效;

  故易之用,不在序之異也;序之所異,不為卜也;其理見前,可以知矣,周易之精,在以后天之物象,明先天之氣數(shù);

  一卦一爻,各有所象,而貫通先后天,以明其變化;故不枝不離,而獨來獨往;為最宜于時中之道,合于戒慎之教也。

  以文王作此,正囚辱之時;憂天下之亂,存革正之心;鑒前人之敝,立新教之意;故其辭巽而決。其旨正而中,其道極變化,而仍守常度;

  其志攘暴亂,而先重仁德,故與夫子中庸之教,修道戒慎為本;忠恕時中為用,立誠復始為成,其義正同。

  夫子取之以繼堯舜之傳,而明文武之治,即所謂祖述憲章者,易經(jīng)居其首也,中庸之書,繼易而作;皆言事而歸于道,言人而歸于天,原怡返終,正其性命,明物達情,通其精粗;

  故言博而約,辭詳而明;為古圣心傳之所存,而儒家至教之所寄也。后之學者當加意焉!

亞圣講述

孟子

  夫子刪定六經(jīng),取文王之易為首,同于尚書,為三代以上之遺;于此可見二帝三王之政教,神農(nóng)伏羲之制作也;

  而不取連山、歸藏,及伏羲神農(nóng)之易,獨采文王者;

  為文王之易,即各家之所傳;傳至文王變例已多,易道更明,易習易知也,伏羲神農(nóng)堯舜之時,有象無文,有文未備;連山、歸藏之易,有文異義,有變未全;唯文王之易,象仍古昔,文備義明;變推新例,體具用昭;

  故言易至文王,為最宜于時之制,而易道亦更發(fā)皇光大矣!

  此夫子序易,以周易為本者也;然周易雖善,舊制亦不可盡棄;伏羲之作,固為易之源,不可不知;即神農(nóng)堯舜夏商之易,亦不可不明;

  則將其說備載于傳,系之于經(jīng),故曰系辭。而以證諸經(jīng)文,廣其變,推其用也;

  故有先天乾坤上下之位序,為伏羲之遺,即天地定位一章所述也;有日月成歲,合乎天行之序,即揲蓍求卦象一歲之一章所述也;

  有納甲應爻,分宮飛伏之序,即出震齊巽,先甲后甲各所述也;

  有日月代行,水火上下之序,即后天卦位,三索得男女各節(jié)所述也。

  其他如地代有終,歸藏之羲也;艮為終始,連山之義也,方圓之圖,伏羲之制也;

  納甲納音,黃帝之制也;歲象辟卦,神農(nóng)之制,及于堯舜,而更推衍者也;

  九宮五行,五運六氣,河洛之遺,及于黃帝,而更發(fā)明者也。

  故易者成于各圣,傳于千古,而其義備于傳,以與周易證明也。夫子猶以為未足,更合伏羲文王之作,先后天之象,各家之制,而成雜卦傳;

  雜者合也,合各種而一之,以見其會通一貫之義也;

  故以之終諸書,而成夫子之易,是易雖取文王,而仍包各書,夫子之作亦附焉,此讀者所宜知也。

  易之致用,一而已;一者道也,故各易,皆為明道用;

  無論為伏羲,為文王,為先天后天,為連山、歸藏,皆不離于道;然道自一,何以各易不同?

  則為明道之方,有不同耳,道本無方無體,人之求之也,則有其方,以悟其體;

  是猶行路,或車或馬或步行,其行一也;所以行不同也,故各易各有其方,以明其用;在太上之時,道至簡,事至略;人樸物醇,生計至易;

  故象之者,亦直樸無文,而見道亦真;其后則漸降漸變,漸繁而文;而象之者,隨之而異;故易自古入今,自簡趨繁,人事使然;道之為道,固未改也。

  故一易之用,為應時之需;時之不居,易亦必變,此易之所以為易也;

  伏羲之易,名為先天,義為修道,政尚虛靜,教崇純樸,其時然也;

  神農(nóng)黃帝以迄堯舜,生息日眾,世事日新;政日以備,教日以詳;善惡以明,吉兇斯判;故其易亦由簡而繁,其用由純而雜;

  堯舜之后,文勝于質(zhì),政明于教;禮備于德,事增于物;變化既多,氣數(shù)以分;于是三代之易,更張其舊,名適時宜,以為新制;

  至文王而變益異,時勢既迫,事物乃非;道晦不明,教亡不復;政失其紀,俗失其常;善不敵惡,吉不侔兇;君子道消,小人在位;易道至是窮矣!

  窮則必變,敝則必革;此湯伐桀之時也;

  文王師之,以變?yōu)樾乱祝⒔逃谪韵笱桑还手芤渍?,革舊改新,正教明道者也;

  當時晦塞,值身窮因,而欲為此挽回教政,光復道德,其非易事。蓋可知矣。故其為象曲折反復,為辭宛委丁寧;

一變前日之作,而成獨有之制;此其與伏羲之舊大殊,與連歸之辭亦異;而成一后天之易也。

  蓋文王之易,與時相宜;后天者,奉時也;本無先后天之名,以別于伏羲,故曰后天;以能奉天時,故曰后天;其實易一也,

  用異耳;若分先后,則文王以前者,皆宜先之;伏羲以后者,皆宜后之;而獨先伏羲后文王者,以二易足盡易之體用耳。

  若推而言之,則連、歸各易,皆后天也;以其明伏羲之變,同于周易也;

  不過歸藏出,而連山亡;周易成,而歸藏息;時之既易,易亦隨之,由歷代之文物考之,則連歸可備參證;

  若以時之宜,變之極,明易之道,為后世之則;則唯周易足與伏羲表里,取周易而他易其中矣!此夫子以周易為輕。而博搜各易之義為傳也。

  周易之用,為救時明道,而本于易之原旨;易者以六爻三極,合天地人者也;天道陰陽,居上兩爻;地道剛?cè)?,居下兩爻;人道仁義,居于中央;此名三極,以人道為綱;

  故三四爻,人之位,善惡之門,吉兇之途,皆在是焉;人為天地之中,道之所存,時之所依;教政所出,生化所成;

  故天地之道,依人而明,時之敝,依人而新,教政之失,依人而復振;仁義之不講,時之亂也;教政之不明,人之責也;唯人能理亂救亡,正失止敝。

  故圣人則之,以負其任;而文王適逢之,乃明易之變,而濟道之窮;

  以教寓于象,而濟道之窮;以教寓于象,以心存于卦;

  故其易與前異者,應夫時也。道之不明。時之所為;時之不回,則人心失所主,而變生焉;變之亂者,時之咎也;變之治者,人之功也;人應時而為變。變乃通,通乃道;

  故道在時,而圣人乃能用時;用時變時,是曰時中;道之存也,時之隆也,則守其常;道之晦也,時之污也,則達其變;唯變乃復于中道,而道乃明。

  圣人在因時明道,非守死而忘時也;乃因時而變之,以存亡正失也;

  故文王之易在于是,其意若曰;伏羲之易,經(jīng)常之道,不可變也;時無明之者,易乃日晦;必以變而新之,則前者益光大;

  其義取在革卦,革以去故。言去時之污也;而其用取之鼎卦,鼎取新也;言新易之道,而光大伏羲之制也;

  故其序以往復循環(huán)為則,以吉兇相對,善惡相當;明世道之無往不復,而人心無時不動;必以善制惡,以新革故,以成循環(huán)之數(shù),而復歸于道;此則文王之易所以異也。

  夫連、歸遞嬗,夏商異代;其政教不一,制度各殊,故文王因之;

  而鑒于二者,成其新作,存其所長;尤能揭二代之善制,合兩易之成規(guī);以開有周之政教,為盡美盡善之禮樂制度;此夫子有從周之嘆也!

  故文王之易,為易道之大明;其旨在變,變以復道;乃宜于時之敝,道之衰,教之亡,政之失也;

  故夫子獨取之,以鑒于周道之微;春秋之亂,非重新易教,不克以復堯舜文王之道,而續(xù)伏羲神農(nóng)黃帝之德也。其意見于雜卦焉,

  茍有明哲之主,而取用之;以新政教,振仁義;以盡人道,合乎天地之原旨;而因時推變,以孚革故鼎新之義;則文武之治,周初之禮樂制度,固當復見于世。

  則夫子老安少懷之志,大同之愿,時中之智,皆將見于行事,非復微言之擬,文章之可知而已;

  觀夫雜卦傳末云:“君子道長,小人道消?!痹圃疲w已自言其效,或者他日必驗于世;時乎時乎,吾知之矣!運之流行,寧無極乎!請留吾言,以待后人之證之也。

  易道兼體用,統(tǒng)神形者也;先天卦象,可用以釋道之真體;而明神天之德,成誠明之功;

  后天卦象,可用以釋道之大用;而明人物之生,成位育之德;合而言之,則內(nèi)圣外王之道,大學之修齊治平,中庸之中和誠明,莫不在易中也!智者見之謂智,仁者見之謂之仁;以道無大小,所見者有大小耳。

  易之初,有象無文;象則隨人所解,文則泥于一詮;故以象用,而不重文字也;

  易之后,兼象與文;象存其真,文釋其例;二者并重,則后天物事可見;從文明象,則先天性亦知;故易在后天藏體于用,猶寓神于形也;

  以人言之,其未生也,無神形可分;迨其既生,形著神隱,神在形中,未嘗無也;神主其真,形達其用;知覺運動俱全,而生育以見焉;易之為用亦然,卦爻形也,氣神也;

  明其卦爻,得知其氣;知氣始終,得知生化;故必從象求之。

  一卦一爻,象也;合數(shù)卦爻,亦象也;總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無非象也;皆有其氣,則皆有其神;故一易有一易之序,序之異者,象之異;象之異者。氣之異;氣之異者,神之異;神之異者,用之異;用之異者,生與化也,消與息也,往與復也,去與來也,變與不變,靜動也,生與無生,成敗也,吉兇悔吝之事也,從逆反側(cè)之道也,上下終始之行也,大小分合之情也;

  而皆歸于陰陽,辨于五行;存于二氣,通于微顯;孚于人天,以究其性情;探其數(shù)命,而致其德;立其道,此易之大用。

  有各易,而無不通;用各象,而無不達者也;智者察同,昏者察異;異其初,同其終也;何哉?

  為其不越于道耳。道之用或有異,其本大同;易雖多種,原始反終,則歸于一;一者道也,故曰:易以道陰陽,言由陰陽而歸于道;二者為一,此則易之真用也。

  夫子以周易為本,而于各易略采其一二,列之于傳,明易之為用無二也;文王之易,所異于眾者,為其取象;極變化之例,明循環(huán)之道;

  言無道無往不復,而人事應之;人事無處不交,而天道順之;如人物生化,此往復也;氣候遞嬗,此交錯也;有陽必有陰,有陰必有陽,此交錯也;陰窮則陽生,陽盡則陰息,此往復也。

  日往則月來,寒往則暑來;一交一錯,而成紀焉;冬盡則春回,夜盡則朝回;一往一復,而成度焉;不得有失,有數(shù)可數(shù);不得有差,有氣可候;天道如是,萬物亦然;故今之是者,昨之非;往之得者,來之失;此成則彼敗,早生則晚殺;

  有見于前,必應于后;有開于舊,必復于新;日久則移,風久則改;滿者則傾,中者則側(cè);昔之壯者今則老,今之微者后則盛;盛衰倚伏,成敗推移;吉兇無定時,悔吝無定位;生死相續(xù),榮枯相聯(lián);莫不自成循環(huán)往復之象。自合交錯來去之數(shù);象數(shù)如是卦乃應之;故文王之易。純?nèi)〈肆x,而異乎各易也。

  夫文王作易,有為而作之也;當商紂無道,湯德既衰;暴政虐民,污吏干位;時非俗敝,上下交困;天怒民怨,神鬼同愁;文王身在憂囚,處地艱險;救民之志未已,切膚之痛且深;

鑒諸天道之推遷,欲期人事之改革;故明志于易,易者變易也,言當變易之際,必有以處變易之道,而成變易之功;

  時之變易,即天之變易;天之變易,則人事不得不變易之,以順承天。

  故其取義重于鼎革二卦,而明變足以適道;撥亂反正,足以順天應民;故明易之道,以寓其教,而在以天時示人事之則;如秋冬肅殺,萬物皆殘;若不易以春和,則生機且息;如子夜暗澹,萬物同昧,若不易以朝陽,則大道莫明;

  此皆天之必變易者,而人事亦當應之;故卦象重在明變,變則通,通則道,而往復循環(huán)者,變之所由來;交錯消息者,變之所自至。

  故綜論卦象之旨,不過明易之為易,而推衍其變;以教天下后世,知道在變;則變?yōu)榈?,不復以天不變,道不變?yōu)檠裕?br>
  蓋變者、變而復于不變,非永變不亡也;故變亦道也。試當桀紂之時,果無湯武之變?天下尚有人類乎?故其變,天也;

  天之宜變,則變?yōu)樘?,豈悖天哉?故易道至文王為一大變,自商湯至紂,為數(shù)之窮,窮則變耳;而夫子之時,周德既衰,諸候僣竊;人民涂炭,政教乖違;以易言之,毋亦應變之世乎!故夫子取其義也。

  夫周易之用,雖重明變,亦非有背于伏羲之旨;

  伏羲之易,重常道以道為本,而人事隨之;其用主常。

  文王之易,以用為本,其羲主變;然二者一也,一由上而下,一由下而上;文王以人事明天道,其終亦歸于天道;

  故變而不失其常,其卦序始乾坤,終坎離;始咸恒,終既未濟;仍以伏羲之序為本。

  乾坤定位,故首上經(jīng);坎離代用,故終上經(jīng);乾坤交錯,故咸恒首下經(jīng);坎離往來,故既未濟終下經(jīng);合而言之,仍以乾坤為經(jīng),坎離為緯,與伏羲卦象同;分而言之,則多一交錯之用,即所以見其變也。

  既未濟坎離二卦交錯,以終全易;而取未濟,不用既濟者;明人事雖合終分,雖交終離;以復于先天之不生不滅,猶本天道立言,為天道由無入有;

  雖人事紛紜,時時交錯,及其至也,終返其本來,有仍歸無;如首之乾坤定位,上下不侔;而終未濟之水火不相射,即伏羲八卦位次也;

  水自下,火自上;水火相離,天地大定;此由有反無之道,而不生不滅之觀;至此生機已息,天地終老;萬物入定,世界將傾。

  故全易之數(shù),至此乃終;而出于乾坤者,仍歸之乾坤;成于陰陽者,仍分于陰陽;坎離不交,而一切同歸于盡;

  此未濟一卦。為天地大結(jié)束;而由生化言之,為生化之氣絕;由修持言之,則因緣之業(yè)凈;了然無礙,闊然無罣,空然無存;是則無聲無臭之時,而將同于上天之載;故曰大終,以人事無可再續(xù)也。

  夫人事既盡,易義自終;既無生化可言,更何交錯之跡;故曰:未濟。明其濟則為生,未生將何用哉?

  文王之易,主于用者也;未濟用窮,故全易至此盡矣;果有續(xù)者,則再來天地,仍循環(huán)于初始之乾坤,則又一太極矣!

  此義與先天卦象,自乾至坤,各不相離,正同,如本宮卦,大終于歸妹,其羲亦然;以歸妹之象,地氣已盡;

  天地分離,與未濟之乾氣盡;水火分離,皆孤陰陽之象也;

  故傳曰;“未濟男之窮也,歸妹女之終也?!毖源硕?,為二氣之大終;終則生化息,而易道盡;易以道陰陽,陰陽既盡,更何易道之存?故易之終,必終于二卦也。

否卦

宣圣講義

孔子

  泰為正月卦。正月三陽上升。象如泰。而否為七月卦。七月三陰下降。象如否實皆乾坤各半之卦。泰為坤上乾下。三陽在內(nèi)。否為乾上坤下。三陽在外。陽貴陰賤。故泰為亨通。否為否塞。以氣交否為別。陽主升。在下則上升。陰主降。在上則下降。一升一降。轉(zhuǎn)相合。而成一陰一陽之道是泰之所以為亨通也。否則反是。陽升而在上。陰降而在下。上者益上。下者益下。兩相背馳。中道隔絕。是否之所以為否塞也。氣自絕而道不通故也。夫易者、重在交易。交必會陰陽。今陰與陽違。是失交易之旨。不交則絕。不易則窮。既絕且窮。天地閉塞。是寒冬之象也。而卦以七月當之。何也。則分一年為乾坤二氣。各領六月。乾自四月始。至七月恰為第三變。天地否卦。此八宮卦序所配合也。以時令言之。七月為秋。春秋中分陰陽。即半陰半陽也。泰否皆三陰三陽。故合春秋二季之象。泰以陰生陽。故配春。否以陽成陰。故配秋。此合于節(jié)氣者也。然無論所配為月為季為時。而最要辨明者。則否與泰恰相反耳。泰反為否。泰之上卦反為否之下。否之上卦反為泰之下。即往來卦也。言前日往。今復來。其道異也。故泰為亨。否則不亨。泰為交。否則不交。其象既反。其德亦相反。傳曰否泰反其類也。言無不反。故以類稱。類指陰陽言。泰為陽。否為陰。雖皆三陽三陰。而其行不同。其物亦異。以氣之升降殊也。道之往來別也。易卦六爻。上為外。下為內(nèi)。下主升。上主降。不問爻之為陰為陽也。故內(nèi)卦為始。外卦為終。今否以坤在下。坤陰也。本降而欲之升。乾在上。乾陽也。本升而欲之降。是亦反其道也。故成大反。言上下相反。內(nèi)外相反。陰陽相反。而成為否。為不交。為絕。為不通。為窮。此其所象固與泰大殊。不獨一卦爻之異也。

  論卦爻配合。否與泰卦。只上下不同。而實則上下既移。陰陽乃乖。蓋內(nèi)卦以二爻為中位。外卦以五爻為正位即內(nèi)外主位也否以陽外陰內(nèi)。兩不相抱。孤陰獨陽。勢成決絕。就互卦言。在泰為雷澤歸妹。而在否則為風山漸。亦相反也。二至四為艮。三至五為巽。故也。雖由五反初為兌。由上反二為震仍與泰之中互同。然巳為反互矣。在卦順行日正互。反行曰反互。即順逆與正反之道也。順者主也。逆者敵也。正者親也。反者仇也。否反即為泰矣。故反泰成否。反否為泰。二者只一順逆之途。而時系之。泰得時。故順而正。否非時。故逆而反此即用泰用否之異也。君子用泰。小人用否。君子取于正順。小人唯圖反逆。故亂政不仕。危邦不居者。君子也。而世運亦因君子之退而益亂。國家亦因小人之進而益危。人事之不齊。天變愈亟焉。故處否而行否。在君子只求其貞。在小人則得其利。非天之予小人。時為之也。天賅生殺之道。世有治亂之途。泰卦為亨貞。以道之行也。否卦為貞吉。以道之晦也。道行則同亨。而天下被其德。道晦則獨貞。而天下受其災。故在否之吉。以君子之貞。在否之亨。以小人之利。二者各有指也。人兼天地之道。而居其中。天覆地載。而人戴履之。故三者交。人道立。三者絕。人道亡。今否天地不通。氣交閉塞。是人道之危也。人道既危。人生乃苦。于是非人之道見焉。此彖辭所謂否之匪人也。言否不宜人道而及于匪人。匪人非人道也。不以仁義為用者、非人道也。傳曰、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此匪人二字。即示其非人道也。

  否卦辭義。亦有深意。否字上為不。下為口。不者非也。不然也。毋也。勿也。弗為也。皆示其不可為。不宜為。不能為之意??谡?、出好興戎者也。言語所自出。辭令所由辨也。不可為。不僅指言語。凡言行皆然。而否從口。則又重于慎言也。言募尤。則事易成。禍易避。辭立誠。則德可大。道可久。人之善惡。生于其心。發(fā)于其口。心藏不測??谥醒赞o。一聆而辨。故行道之士必擇言。修身之人必知言。言為心聲。利害隨之。吉兇共之。否以慎言為先。則可見君子之所事也。邦有道。危言足以牖世。邦無道。遜言足以保身。詩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明者耳目之事。哲者言辭之事。故哲從口。否世危殆。唯慎口以自晦。所謂遵養(yǎng)者。必先其口。善其言辭。養(yǎng)指養(yǎng)身而言。尤莫大于養(yǎng)氣。言辭傷氣。與非其人言。是不獨失言。且損其氣矣。蓋言之能人者。吾氣猶舒。言之不人反其惡聲。則氣之抑郁。心身受其病矣。故圣人教人處危亂之世。必謹于言行。而言在行先。此否字從不口之義也。反否為泰。泰互兌為說言。是泰為可言之時。否卦與之反。故為不口。明其為毋多口之時。其旨甚深遠矣。蓋觀此。即足以知時之為安危。國之為治亂。不獨于一己之宜守貞也。且將以此戒其他之君子。故觀辭明意。古人命名擇字。非茍焉者。讀者其識之。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

宣圣講義

孔子

  此全卦彖辭。總示否卦之用也。否之匪人。與前比卦、比之匪人。義大同。言否之為道。非人所宜。唯匪人所最適也。之字有相與、與字意謂否所以與匪人也。若曰當否之時。天所以與匪人耳。匪人非人道之人。亦即小人也。否之時世。小人道長、故也。夫否與泰反。泰宜君子。則否宜小人。此陰陽消長之義。善惡代謝之途。天道有固然者。當否而用否。以伸其志。以達其道。自非君子所能。君子不屑也。不為也。亦不許之也。否塞也。道之晦也。德之乖也。君子以道德成名。道晦德乖。安以為君子哉。故否之匪人一句。為全卦綱要。亦明示否之不利于君子也。不利者、不宜也。不順也。君子貞。與上不利應一氣讀。言不利于君子。而君子自貞也。古文簡約以一君子連上下句。果釋其義。則當曰、不利君子。君子貞。方明顯也。蓋不利云者、指君子。而非概論小人。若小人、則正所利矣。故上有否之匪人句。譬之邪淫奸盜之行。君子不為。小人則優(yōu)為之。處此世也。行此行也。不唯小人是利。將誰利乎。泰亦有不利者。則小人也。否之不利。專屬君子。故否與泰。不得以利害斷也。小人之利。正君子之害耳。唯君子處不利。尚有自全之道。以免于害。則守貞是也。否之所以為否塞也。以君子自貞。不用于世。而人道遂絕。所謂邪說詖行。充塞仁義之謂也。仁義充塞。世道困難。斯謂之否。人道不行。人生日苦。否塞之害。又不獨不利于君子已也。然君子茍能自全。道猶有托。遯世無悶。德猶自存。則否之為否。不過一時之困窮耳。天道好還。物極必反。此否之有終。而君子非竟絕也。在泰之世。小人猶有存者。泰極時遷。小人又起。否之世。君子亦有存者。否窮時復。君子仍出。故二卦、以大小往來四字象之。大往小來。小往大來之反也。大如大人。小如小人。泰則大人來。否則小人至。而以陰陽言。則陽往陰來。亦與泰之陰往陽來同。往者去也、退也。來者進也、升也。辭概天人言。故僅云大小往來也。夫否之世。匪人得用。君子退藏。利害皆人受之。而君子不來。其禍甚于福。是往來亦賅吉兇言。猶曰損者大。而益者小。即為兇咎者多。為吉祥者少也。往有減損之義。來有加益之義。大往小來。足見否世之非人道也。所謂君子貞者。人道也。其余皆指天道。以天道之否。唯貞足勝之。唯君子能之。故否之言人道。不外于貞。利貞相隨。小人之利。則失其貞。君子之貞。終獲其利。辭舉此二字。明人定足以勝天。此文王之心也。文王處紂之世。獨能自全。以開有周八百年之基業(yè)。非以其貞乎。非以貞而終利乎。非以人力勝天乎。故否可憂而不足憂。憂在君子不貞。不憂小人得利也。

宗主附注

  易卦泰否相反。而吉兇不與焉。蓋以正邪為辨耳。君子之吉。則小人之兇。小人之亨。則君子之否。此數(shù)使然。如夏宜葛。而冬宜裘,非時者殃。罪不在裘葛也。當泰之世。君子道長。非君子之所謀也。而皆得用焉。以時之宜也。當否之世。小人道長。非小人之幸也。亦時

  宜耳。故易彖以大小往來四字斷之。言天數(shù)之所致。而人事必因時以興廢焉。故在泰有吉有兇。在否亦然。君子所可者。小人或以為末可。而小人所可者。君子不屑興辨。蓋志不同也。君子志退。其進也亦退。小人志進。其退也亦進。君子求己。故以退為正。小人求人。故以進為榮。是二者之吉兇。又判然矣。順時迪吉。以達其道。君子之于泰也如是。如否也亦然。逆時僥幸。以徇其欲。小人之于否也如是。如泰也何莫不然。故吉兇之定,當視其人。非以卦爻斷也。而小大則得而分焉。往來則得而明焉。天理人欲之謂也。故在君子時保其貞。以致其亨。在小人時冀其亨。而忘于貞。一求諸中而有余。一取諸外而不足。此則君子小入所以異。而泰否之所以反其類。固正邪之別也。吉兇無與焉。

  彖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則是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也內(nèi)陰而外陽內(nèi)柔而外剛內(nèi)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也

宣圣講義

孔子

  此申釋彖辭之義。明否之時運全與泰反。以否卦上乾下坤。上陽下陰。是為內(nèi)柔外剛。內(nèi)陰外陽。內(nèi)順外健。內(nèi)偶外奇。內(nèi)外相背。而全失交易之用。故為內(nèi)小人。外君子。此內(nèi)外二字。當出納二字講。猶曰納小人、而出君子也。蓋否時小人之利。故能安居高位。而君子反逃亡在外。不能見用。故曰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也。所謂萬物不通。指一切言。不通者、不亨通也。無論何物。非能獨生獨存者。必與他物交。而后遂其生養(yǎng)。全其發(fā)育。故陽以陰為養(yǎng)。陰以陽為生。此定例也。今否陰陽背馳。生養(yǎng)皆絕。此所以為不通也。不通則生存不久。不久則窮且盡矣。無邦者不成國也。不相和合。不相友助。是猶散沙一團。雖聚不結(jié)。雖多不凝。是雖有民而無國也。故曰無邦。且邦國之本、民也。民之所歸,德也。上有德政。民心乃固。邦本乃立。今君子在野。小人在朝。政令淫亂。德教不行。是其本已傾。有邦亦無邦也。無邦不久。不久則亡且滅矣。此否之為時。已將由極亂而轉(zhuǎn)入治。由極危而轉(zhuǎn)入安。蓋勢之不可久。而事之不可持也。故君子之黜、無害于其身。雖窮無礙于其道。則唯以貞自保。以貞而守。則順時迪吉。以貞而行。則善與人同。故能終救否之災。而挽回無邦之害。通天地之塞。而育成萬物之亨也。此皆君子之責。亦文王著易之初心。故彖語申以君子貞三字也。

宗主附注

  否卦所指乃時運之否。其象包括一切。蓋天地不交、而陰陽背道也。故占得否者。君子則退。小人則進。正如暮夜為賊盜之利也。合之入事。宜于詭詐。而忌光明。宜于陰險。而忌坦白。以時勢然也。必終于大亂。則否塞不能亨通。不能大同。則唯各私其私。各黨其黨。以利相結(jié)。以欺相蒙。故不可持久。久則內(nèi)哄起。而團體散漫矣。小人為國。災害并至。人事所召。理數(shù)應之。故當否之世。道晦德亡。仁義不用。所得時者。皆慘毒淫邪之行。陰氣所發(fā)也。故彖辭天下無邦。邦猶幫也。相助也。今自私自利。是無邦也。無邦即無國。民不愛其上。則共棄其國也。豈真無國哉。有猶無也。故否之匪人一語。正明否之害于人國。而徒利于匪人之一時耳。君子當如之何。日遯世以存道。結(jié)友以蓄德。侍時而起。以救大眾。此彖辭之旨也。

  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儉德辟難不可榮以祿

宣圣講義

孔子

  此全卦象辭。申言君子之處否也。在泰為君子見用之時。得行其志。自宜出以善世。而光大其道。則高位厚祿。應有之分。報施之理然也。若在否時。君子道消。其道不行。其志不遂。是宜潛形遁世。自保其身。雖貧賤勿辭。故當斯時。唯安于儉素。以刻苦自勵。以淡泊自甘。故曰君子以儉德辟難。辟有二義。一為以身遠難。是避也。一為以德屏難。是辟也。古通用。原賅二義也。以能儉。則能安貧。能無求。則能自潔。而難不及焉。人之所賴以生養(yǎng)者。衣食居處。茍無貪圖肥美安逸。則隨遇而足。不復沾沾于利。規(guī)規(guī)于名。不干非分之財。不希難得之物。則雖敞衣粗食陋室亦足以自樂其樂。奚有榮于官祿哉。不可榮以祿者。重言之也。謂當退黜之時。不可役身為官祿。不可與小人同流合污。自遭其禍耳。在己自堅其節(jié)。不可以官祿為榮。在人以道不同。不可以官祿相誘。皆君子貞之義也。君子自貞。則無求于人。人亦不得而挽焉。故不可榮以祿一語。極言君子之守貞也。女守貞弗字。男守貞弗仕。一也。否泰指時勢言。皆政治進退之事。故專指君子小人之一消一長。而在否為不能仕。不能用時。若勉強求容。必終受其害。不傾其身。則毀其名。如附和小人。如脂如韋。以茍且偷安。是失節(jié)也。如主持正義。不撓不屈。以從容殉道。是危身也。危身而有益于時。忠盡之士。猶可為也。若徒殉時而不濟難。是昧惑之夫。不可為也。況明知其否。而為榮祿之圖。明知其艱。而忘堅貞之守。是于事于義。一無所可。故象辭明言其不可也。

  初六拔芽茹以其匯貞吉亨

宣圣講義

孔子

  此否初六爻辭。與泰初爻辭同而實異也。茅茹其匯。巳見泰卦釋義。所異者。泰為征吉。否為貞吉。蓋泰陽在下。主上升。主外發(fā)。故曰征吉。否為陰在下。主下降。主內(nèi)反。故曰貞吉。能貞始吉。能吉始亨。否本不亨。而貞則亨。以能順否之時。反否之道也。夫同一拔茅而時殊。同一用茅而利殊。則所得失已大異。如在春。志于長育。則拔之為培其生。如在秋。志于枯殺。則拔之為促其命。否者秋殺之令也。而初爻、其始動也。以殺為志。則不可亨。亨于物為亨。殺則不亨。今日亨者。有殺而亨。有不殺而亨。如乘時為亂。以行其暴。亦一時之亨也。如因時而晦。自安其貞。亦一人之亨也。蓋天道無常。而人道有定。春生秋殺。天之道也。行仁履義。人之道也。順天道之亨。則所謂否之匪人也。守人道之亨。則所謂君子貞也。故爻辭吉亨在貞字下。而吉屬貞言。亨則通釋一爻也。小人得志。小人之亨也。而非君子所宜。君子之亨。全在貞吉。以君子有道自亨其身耳。若曰亨于物。則誤矣。又初六氣之始也。君子道逍亦未甚也。果因時以貞。善道以藏。其亨亦宜。唯爻辭明言貞吉矣。則處此時唯貞乃吉。貞者自反以誠。堅固其節(jié)之謂。不求于外。所亨一已。倘違時求亨。是反貞也。安得亨乎。乾德曰亨。坤德曰貞。恰為因果。正相照應。必辨其先后也。先亨者由乾之道。泰之時。否則以貞為主。二者皆以君子言。以易教本人道也。人道寄于君子。而毀于小人。故先貞者。君子之分也。貞則重內(nèi)。其主為一國之君。為一人之心。以否關政治。是所貞在君子貞則否不害。且反吉亨矣。

象曰拔茅貞吉志在君也

宣圣講義

孔子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君為否泰之主。否泰由君致之。設時已否。求其挽救之道。仍在君也。君果艱貞自勵。亂賊是防。則吉亨猶可占也。且下爻之用應于上。卦上為乾。亦君象也。初六之貞。正望于上卦之君。言開示其道。冀君之省察也。譬如國之將亂。君子以去就悟君。不敢戀于位祿。而坐視危亡之至。唯自貞以善其君。故曰志在君也。

宗主附注

  否卦雖否塞。仍屬陰陽平均之卦。三陰三陽。各從其類。不相干亂。則君子與小人各異其趣。盡能自善其身。各行其是。故否亦有吉。占亦稱亨也。唯陰陽不抱。不得協(xié)和以生成萬物耳。故在否為個人計。原非大難。只要守堅貞之志。持潔白之行。仍能出處自如。不至進退失據(jù)。故初爻拔茅連茹。而得吉亨??梢娋幼跃?。小人自小人。不相混也。不混則吉亨矣。君子之仕。必求有益于時。當否之初。君子尚在位也。唯其趨勢日惡。凜然不可久留。履霜堅冰。識幾貴早。故決然以貞自矢。以退為志。而心不敢遽忘其君。思有以悟之,于是連類告休。竭忠諫諍。是出于不得已。非要君也。故挈群同退。不失其吉亨。正如拔茅不失其潔白。雖枯萎不辭。終能致其用予祭祀。貢其凈體。以待人摘取。其志可嘉。其行可重。故貞吉之

  語。釋文謂其志在君也。即所以明其忠盡、與堅潔之忱。究異乎小人之旅進旅退也。

宏教附注

  講義多切于亂時自處之道。而重在一貞字。貞與亨對。一內(nèi)一外能有諸內(nèi)。方形于外。故求亨必先貞。此人道之本也。貞字所包最廣。且為將來同人之基。救否必賴同人。是責在在野之君子也。勉哉君子。勖哉君子貞。

  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

宣圣講義

孔子

  此否六二爻辭也。六二爻之用、與初六爻畧異。初六為否之始。君子猶可連類自退。希悟其上。至六二、否已將甚。非復進退可爭。去就可救之時。而小人業(yè)已得志大用。傾軋排擠。不遺余力。君子更難立足其間。唯有浩然歸里。以自守其貞。不復作挽回匡救之圖。故在此時。為小人吉利之日。而君子否塞之秋。不君子言大人者。以曾在位也。去位曰君子。在位曰大人。今所稱大人。乃迫于時之否塞。小人之仇恨。不得不退。非有過去職也。非有心去位也。以不得不去之時。當不得不去之地。其志雖潔。其心良苦。故雖退休。仍以大人稱之也。包承者、言否時與泰相反。而其事有相同也。泰曰包荒。否曰包承。以陰陽皆半。而內(nèi)外異。泰之包荒。是君子包涵小人也。其義正而理順。否之包承。是小人包圍君子也。其義非而理逆。蓋小人得用。無不先包圍其主。以蒙蔽其耳目。使正言不入。忠諫不聞。而后為所欲為。無復顧忌。承者、順也。受也。小人包其君側(cè)。而順其意旨。受其寵信。又上下相比。內(nèi)外相串。如承流下泄。無所阻也。以否群陰構(gòu)難。朋黨相濟。故有此象。而國與君。皆受其害。是亡國喪君之禍。皆由小人一手包為之也。夫如是。則為君子者。尚能安于其職乎。舉凡君子所為、尚能見諸施布乎。所言尚能見諸信從乎。道不同不相謀。唯有自退以順其否而已。此所謂小人吉。大人否也。而曰亨者。薰蕕異器。邪正分途。君子有其類也。仍不失其志。故亨。且稱亨者。概全爻言。在君子亨于道。無往而不可。在小人亨于利。無求而不遂。皆亨也。唯一屬于人道。一屬于物利。亦如初爻之占也。周易重在人道。辭為君子立。故釋文解為君子亨也。以否而反得亨。非貞不能也。而六二之亨。當內(nèi)卦之正。值陰盛之時。其亨誠不易。而能亨者。以君子克同進退。不失其類也。亦有包象。與泰辭半同。泰為同進。否為同退。故皆以拔茅連茹為喻也。

宏教附注

  所講為否卦要義。否以陰包陽。邪包正。而內(nèi)卦三陰。皆志于包括外陽。故皆云包。惜其不正。徒求固位專權耳。泰之包為當。否則不當。君子小人之分也。而文王處否之時。受小人之嫉。幽囚羑里。身知其艱,而圖以人濟天。以貞求亨。設辭側(cè)重君子。非無由也。故謂之易教。不僅明數(shù)也。

  象曰大人否亨不亂群也

宣圣講義

孔子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言陰陽分居不雜。又當內(nèi)貞。正位不失。故能相連共退。不失其群而順時以亨也。唯六二一爻所宜注意者。在有知幾之明。而抱勇退之志。方不為小人所間。以成其亨。若觀察夫幾。進退不決。君子已不能暫待。小人必多方羈誘。是自亂其群。終受其否矣。

  六三包羞

宣圣講義

孔子

  此否六三爻辭也。六三處上下之間。值陰盛之地。全為小人之所主持。在卦言。系小人包舉措施之時。其所為固無吉兇可言。而事理之邪正猶可辨。包羞云者。邪僻無塞。廉恥道喪。以利相從。無所羞辱。故曰包羞。即藏垢納污之意。于人言。六三為人卦。而否之匪人。無人道可言。僅以小人肆行其志。人欲橫流。內(nèi)無所裁。外無所制。獨行其是。岡恤其非。是為道失政亡。倫傾法壞。雖有人、與無人同。雖有國、與無國等。是世間可羞之事。亦人類不幸之時。故曰包羞。以其包含一切羞辱也。然卦象如此。辭義尚多。羞者兼指饈也。小人當國。肉食是謀。是徒務于分肥而求逞其私欲也。又羞者玉食。亦珍寶之謂。小人為國。唯財用是務。聚斂之臣。掊克之吏。相引為奸。以求財物??玲绫┧鳌R燥勊侥?。亦包羞之謂也。古文陳義最寬。取辭必審。推而擴之。則知立名修辭之精細矣。

  象曰包羞位不當也

宣圣講義

孔子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夫六三在內(nèi)卦之盡。為眾陰之極。非健非順。不剛不柔。于位為不當。于時為不良。既無君子加其間。獨任小人據(jù)其職。是人地不宜。上下不協(xié)。在卦為兩截。在事為兩雕。其不當位。且賅一切矣。故釋象曰、位不當也。不當則名不正。言不順。則事不成。如此而主持國家。布施政令。其可羞明矣。故曰包羞。極言之也。

  九四有命無咎疇離祉

宣圣講義

孔子

  此否九四爻辭。而著其時用之義也。九四為外卦之始。當乾卦之初。位為陰。而爻為陽。陰陽相從。剛?cè)嵯鄳J怯兄戎?。有序之時也。上下有分。則號令可行。故曰有命。命者令也。在爻象上承九五為君。下俯群陰為眾。九四介乎其間。為傳命之地。如承宣之職司。故曰有命。又九四以陰順陽。以柔體剛。亦承命之象。而曰有命者。以否卦本亂離之世。無綱紀之秋。雖九四一爻。得上下之順。為承轉(zhuǎn)之官。究其上能否發(fā)令以正國是。其下能否遵令以一邦憲。皆末可定論。曰有命、明其可有而巳。若無之。則猶不順也。藉曰有命而非正令。不過亂命而巳。是泰上六之所謂命。終將不行于眾。則有命云者。僅許其可有耳。然既希其有命。自應盼其克行。故繼之曰無咎。言有正命以正眾。眾亦從之。是雖當否時。能免否之咎戾也。蓋小人當國。咎莫大焉。徒以一時正命。即得免于咎。足見命之重要也。在乾曰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以其行健克剛??刹徽T于邪?;笥诩椤6允仄湔病9诜窬潘亩娖涞卵?。此命字。即乾之正性命。以乾能正坤。其正己者。正以正人。正性者。正以為正命之源也。而在群陰之上。包眾志之前。以一正命。遂免眾咎。是則陽德之美。乾道之大。天行之健。有以致之。故又不獨免咎。且將因而獲福也。祉。福也。疇者、泉也離者、麗也。言以有命免咎。而加眾以福也。所謂一正君而國定。一人有慶。兆民賴之。此之謂也。又疇者孰也。離者戾也。言能正命孰復戾于福祉哉。

象曰有命無咎志行也

宣圣講義

孔子

  此申釋爻辭之義。明有命之要。而以君道之大。政令之尊。足以回利害于一時。轉(zhuǎn)吉兇于俄傾也。其最重者命之行也。行則為命。否則不成命矣。而命之行。當視其命之正。正則無不行。所謂身正不令而行。況命之乎。故曰志行也。言志在命之能行也。命行則福至矣。何患乎否哉。

  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宣圣講義

孔子

  此否九五爻辭也。九五為否卦最正中之位。而有挽救危亡之機?;謴偷赖轮靡病T诜裆县?。以五爻居正位。即乾之九五。君臨天下之象。所異乎乾者。下卦群陰構(gòu)難。紀綱久傾之時。雖得其位。無其輔。雖有其道。無其力。故仍不出于否。而當存亡一發(fā)之時。然易卦向主位言。以正位必有正用。九五得正位。乃有為之地。雖否不害。故曰休否。休吉也。否而曰休。則可見否不害矣。以九五之人。適當離亂之余。經(jīng)挫磨而自奮。歷艱苦而自警。則足發(fā)揮其堅卓之心。振作其貞固之志。則雖否而仍可為。雖亂而仍可止。是曰休否。亦可作休止講。蓋使否中止也。然負艱鉅者。必非常人。任危困者。必非常才。況九五居正位。躋堂皇。執(zhí)國鈞。超庶眾者乎。故以大人稱之。大人不獨以位言。兼其德與才、智與勇、而名之也。蓋丁此時。國危日迫。世亂日亟。如無迅奮之材。堅忍之士。能荷擔重大。跋涉艱險者。則不足以救于亡滅。而絕止其否也。曰大人吉。以大人始能應之也。其亡二句。則明示吉之由來。休否之所以占也。夫戒于亡。者則能存。怵于禍者則得福。此事理之必至也。乾之行健。而重在朝乾夕惕。況其非乾乎。以否九五體乾而行。故能先自戒懼也。其亡其亡者。因懼亡而自警惕不巳也。苞桑者。有本之木也。系于苞桑。則不亡矣。亡之大患在無本。桑而苞生。其本必固。從而系之。其安可知。故戒于亡。反能圖存。惕于亂。反能就安。可見大人之吉。休否之占。非幸致者。又苞桑苞字。與上包字相應。苞桑與茅茹相對。系與拔相反。足以證否至此為休。君子不利。至此為大人吉。時地既異。效用乃殊也。

  象曰大人之吉位正當也

宣圣講義

孔子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否本不宜于君子。以小人之勢盛也。至九五君子正位。一人足以服群小。此固時之遷變。亦由人之轉(zhuǎn)移。而最要則由位之正也。蓋九五之象。比于中興有為之君。雖不曰君。究系在上位之賢者。泰否皆緣政治。已否而泰。終賴仁政。政之不良。雖泰不久。況否而能回泰乎。故稱休否、以明其難。唯能乾惕不已。乃能否塞中休。茍一放縱。寧能自休哉。其亡二語。垂戒之旨深矣。以卦象言。中互巽震與艮兌。而上下四爻、為風山漸。漸者變也。由漸而變。是以六爻由變而否。亦漸通矣。又巽為風、為順。為進退。取象即在四五兩爻。爻辭所云。非獨明人道。而要重在人道耳。

  上九傾否先否后喜

宣圣講義

孔子

  此否上九爻辭也。在否九五以得位而乘時。實扶危定傾之會。故占大人吉。明其時、天方假在位者以機。俾能振奮以有為。若其成否。則視人事。故加以其亡二句。以見時不易得。事不易為。必戒惕自持。殷憂免咎。多難興邦。置之亡而后存。危而后安。非可僥幸茍免者也。故曰休否。休者、中止而已。休字從人。必盡人力。始能致之。人事末齊。休亦徒休。何益于否。然在天道。往者必復。否至此已極盡矣。世無終泰。時無久否。果順天而興。則救危免禍。固有其機在也。觀于上九爻辭。當更知之。上九爻曰傾否。先否后喜。言否至上九。時窮道盡。不克久侍。陂者平之。極者反之。是猶器之盈者必傾之。故曰傾否。傾者側(cè)也。倒也。瀉也。否原無物。唯小人是憑。小人不可久用。因恣而驕。因橫而仇。驕其內(nèi)。仇其外。親者且相妬矣。昵者且相害矣。安能長享貴富。克全祿位哉。故終傾也。小人之傾。即否之傾。否傾而小人不復留矣。小人既退。君子當起。否運既傾。治安且復。則前之否者。又將轉(zhuǎn)為泰矣。否泰一正反也。泰則亨.否則絕。反絕為通。豈非喜乎。故曰先否后喜。以否卦至此終矣。

  象曰否終則傾何可長也

宣圣講義

孔子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否卦六爻至上九為終爻。位終氣盡。否運亦窮。是否卦之終即否道之反。為世道之復。世道既復。否數(shù)斯盡。自不延長。長指否言世間無論治亂興衰。數(shù)盡則變。不獨否之不能再長。而以人情好安惡危。樂治憂亂。則于否世、尤望其早止。爻辭明揭不長之語亦以慰眾民之心。而證小人之不久。以善成者。尚有余福。以惡成者。只有余殃。不長者、指小人祿位之不永也。此按天理人情而言。至此小人必將自敞矣。然人之為禍。必人解之。否雖天道所不免。而救否必因人力。蓋無小人。不得成否既有小人。為之禍亂。天不克去之。仍待人以正之。則君子之責也。若否運已極。而人事不齊。小人既難久持。君子又畏葸不進。則否之不長而長。非天之咎也。故終上九。不外于否。先否后喜。必賴人有以致之。非喜之自至也。鑒諸往史。當可證明。時既否也。必有小人應運而生.時將泰也。必有君子應時而起。天人相合。世道斯?jié)H籼熘炼瞬磺?。為失時。人起而天末應。為失人。二者皆不足以成事也。在泰否。君子小人互為消長。而易辭則專重君子。以人能濟時也。否雖極。天不與其害也。泰雖至。天不與其利也。利害皆人受之。故非人不成否泰。亦非人不能反否為泰也。周易之旨。先盡乎人。人有末盡。徒言天道。故九五明指大人。望其克成休否之業(yè)。而啟后喜之占也。愚者昧于此義。徒責天時。寧有豸乎。總之否之后。繼以同人。同人者君子之群也。君子陽也。同人五陽一陰。正君子集合之象。故能承否而救時。有志之士。宜留意焉。

宗主附注

  否卦六爻。爻各異占。以氣之盛衰。位之高下殊也。本來陰陽相求。剛?cè)嵯鄳?。而否則否者。以地勢乖隔。時日懸殊。不得相洽也。然六爻遠近不同。主客異勢。果接近而能感通。亦足化仇為友。而轉(zhuǎn)禍為福也。故至外卦爻辭多吉。正以外卦為乾為陽。善行而能包容一切,體物而能融化眾類。是雖否仍有亨通之望也。正如君子雖在野。仍能濟人。雖不過。仍能利物。其道德勝于小人。不因位勢而失其仁義之性、故也。乾至剛也。雖不得時。猶足被蓋萬物。況得時乎。故用有殊。體不改。天地雖閉塞。天地之道不易也。乾坤雖否隔。乾坤之德不移也。此其所以為大矣。

  又曰。否卦九五上九二爻。否已漸終。氣運將轉(zhuǎn)。人事且變。故爻辭多吉。實物極必返之理。前段在陰之時。小人得志。君子自全不暇。固無可為。而后段為陽。陰氣漸消。小人之焰漸殺。君子自可乘時漸起。以圖補救之道。故在九五曰大人吉。在上九曰后喜。足見時移世易。邪正消長之不同。雖均屬否卦。究有隆污之別。急緩之分也。然周易成于文王。又當幽囚之時。謗毀積身。動輒得咎。故其辭宛而飄。其意曲而伏。不敢明斥小人。不欲逕咎上。觀其貞吉之占。為志在君。休否之占。為大人吉。其忠盡不二之忱。巽言幾諫之志。巳昭昭不遺。蓋文王痛群小之誤國。而猶冀紂王之終悟。知時世之當否。而猶求君上之改圖。所謂忠臣不非其君。烈士不背其主。縱危禍及己。末以怨尤其上。雖瞼阻當前。總期挽敉于后也。在彖曰。否之匪人。此古文簡略。猶曰匪人之否。言否為小人所終始也。因小人用而成否。因否而小人愈肆。故曰小人之否。如明夷曰箕子之明夷。亦猶明夷之箕子。言當明夷時之箕子。而所以處明夷之世也。古文多此例也。即比之匪人。亦匪人之比換語。茍明此義。則知易辭之臭矣。

又曰、講易至否、為天道已窮之時。非如未擠。有關后天人事也。然天道之窮。人事可挽。否雖閉塞。乃天地不交。陰陽不和。人在二者之中。果有道以濟之。則否者復通。窮者復續(xù)。故周易序否之后。繼以同人。言人力足以回天。不似未濟之終全易也。夫未濟者、天地固窮。人事亦絕。故氣無余蘊。數(shù)達終盡。本后天之象。失人道之主宰。則世界且混沌矣。上經(jīng)所述。均屬天道。而周易為后天卦。仍重人事。時雖否極。若子末賞絕跡也。人道猶有存者。是否塞不過一時。人道既張。天運且轉(zhuǎn)。故同人承否。而后且見大有也。然人道非一人所能主持。世運非一人所能挽救。在上者既失其政。當?shù)勒咭逊瞧淙恕t天道所托。必徵于在野之君子。君子既在野。無行令施政之權。言難動群。力難役眾。則所以為道者。必連合同志。交納善人。以多助之功。成推廣之愿。是以重在能同人也。同人者善與人同之謂。同人而救時。時自免于亂。同人而救國。國自免于亡。蓋以德能濟眾。陽能代陰也。故天火同人。恰為否之繼起者。人定勝天。當天于此時見之。故泰否責在執(zhí)政。而同人責在大家。泰否之功罪。在朝者負之。而同人之動名。則在野君子所獲得也。二者上下相濟。君民相和。以避乎天時之窮。而保乎人類之業(yè)者。實周易序卦之微也。故否非終窮。若人事不力。則轉(zhuǎn)成未濟。天人且同盡矣。豈獨否而己哉。

同人卦

宣圣講義

孔子

  同人者、本于泰否之變。而明人事者也。天地泰否。而人居天地之中。順泰逆否。以孚天地之數(shù)。則人事尚矣。故同人以人名卦。見人與天地為三才。皆世運之主宰。人又能濟天地之窮。應泰否之變。而為萬物之領袖也。在泰與否。天地反復。運數(shù)雖及于人。人末與于運數(shù)之主。故泰否屬天地正變之象。唯同人則人也。人以處其正。順其變。齊其不齊。而安危治亂。以奠人物。及于天地。天地無終盡。人亦無已時。此三才皆世運之主。人又其中樞也。同人卦象。上乾下離。乾為老陽。離為中女。天火合明。同人乃光。以火之炎上。與天同明。而成天日之象。離為日。為后天之陽主。代乾而居正位。是為父子合德。先后孚道。以先天言。猶重乾也。以后天言。乾退居西北。與南方離火相映。天空而氣清。日升而光明。后天日居天中。為萬有之主。是以子代父。以后繼先。光大中正之象也。離本出于坤。坤為重陰。離則陽中陰。陽內(nèi)吸陰。為生成大用。故日出而大地光明。日升而萬物溫育。日照而云雨潤澤。日下而萬類昧息。此離之代乾有其道。而出坤有其德也。故天火之合。比于人道之用。人事之功。豈易言哉。含坤發(fā)乾。內(nèi)陰外陽。而以陽化陰。以剛翕柔。二德乃孚。二氣乃應。是為天下大用。而以同人象之。則同人者。天地合德。剛?cè)徭诨?。以成以育者也。神哉同人。至哉同人之用。非同人不克救否之危。不克啟大有之富。是同人繼否。亦天時人事當然者也。就卦爻言。五陽一陰。陰在第二爻。當內(nèi)卦中位。為得正位。陽多陰寡。以陰貴。眾陽從陰化。以陰得正位。為全卦主爻。則從之不失于正。是為以正示天下之象。陰陽相翕。同歸于正。是為撥亂反正之象。上為乾剛。剛健以行。下為離麗。麗明以守。內(nèi)明外剛。不迷不辱。得道多助之義也。上有九五。正位乎外。下與六二。相應相成。內(nèi)外同心。上下一德。合群濟難之義也。故同人為親。親其所親。不為外物所間。以親從親。不為他力所奪。則親親而尊賢之義也。同人以義。不茍于時。同人以情。不乖于位。時中而用。位正而安。乾惕無違。光明有孚。則善與人同之義也。故以象君子。以喻正直。以人為本。而能得人。以同為先。而致大同。此自古圣人、以人道治天下之始也。當鴻蒙初啟。草昧始開。人事末章。天道自適。人皆無為。事皆自然。故無待人道。而生化悠悠。以迄后世。是為道生。洎夫人類孳繁。事業(yè)豐有。天時遷變。地利分明。而爭訟以興。奸宄斯起。茫昧之世。易為文明。道德之倫。比于利欲。于是安危代謝。榮瘁紛陳。治亂循環(huán)。夭傷迭見。是世運有泰否。而天道不終久。于是圣人乃立人道。以人治人。以人濟天。以人孚人。以人救世。此同人之義所仿也。古昔嘗見其效矣。同人之至。是曰大同。大者泰也。由否反泰也。故同人之用。在反亂成治。復否為泰。否以陰逐陽。而君子遯世。同人乃以陽涵陰。而小人同化于君子。此君子救時濟難之象也。故同人者。人道也。

  同人之名。以象所成。而人在天地中。當三四兩爻。同人三四爻皆陽。恰與乾之九三九四同。乾九三為朝乾夕惕。九四為在淵。此同人之象。亦取貞利而涉川也。又乾九三九四以上從下。以己從眾。同人亦取同于眾人之義。蓋曰同人。不獨人眾也。貴在能同。以我同人。人亦與我同也。故名同人。世之最艱難者寡助耳。果得眾助。何為不克。同人能救時而挽否者。以能合大眾也。眾不必在位。不必有勢。而同人尤重在無位無勢之人。蓋當否之君子已去位而遁于野。小人亦難留于位而逃之他方。是國中可托者。尋常民眾。及野間君子耳。同人以君子為主。君子能率大眾以挽救危亡。則同人之所取義也。故昔虞舜善與人同。而卒成盛治。堯不得舜。則四兇不去。洪水不平。天下末即安也。是堯之治。舜之功也。舜之治。同人之功也。舜始于耕陶。末嘗有位也。伍于農(nóng)漁。末嘗有勢也。而能佐堯平治者。同人之效也。故君子不難。難在能同人。眾人求治不難。難在克。同于君子。此同人之要旨也。有心救時者。盍審諸。

  同人卦辭。以同為用。人為主。而同字有和同之義。有類別之義。蓋陰陽并存。同必有異。以異而同得名。若無異。亦無同。既曰同矣。其異已可知也。故在彼為異。在我為同。同是人也?;驗榫印;驗樾∪恕;驗橘F富?;驗橘v貧。因而同之。是曰同人。君子有類。小人有列。貴富自高。貧賤自劣。因而同之。是曰類別。夫同而別焉。何以名同。薰猶異臭。水陸異居。寒煖異時。高下異圖。方以類集。物以群趨。各同所同。始同于太初。故同者、同于不同而終同。非強之歸于一也。以一合眾。眾自若也。以同集異。異亦獲也。同人者。由己以同人。而人來同也。故同為動詞。亦為名詞。乃因果也。天氣也。火物也。而合焉。則物之原亦氣也。乾陽也。離陰也。而同焉。則離之用亦陽也。離以二陽中夾一陰。正以得陰成其陽也。乾得離以成同人之用也。乾剛健。君子之自況也。離光明。君子之示人也。以君子為主而非君子皆化矣。故同人自君子始。自君子利貞始。貞其守也。利其行也。有守則自強不息。有行則行地無強。忠信之道也。

  彖曰: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

宣圣講義

孔子

  此同人象辭。明全卦之體用也。同人于野四字。為全卦要旨。蓋當否之季。君子去位久矣。而救時止亂。必起在野之君子。故首言同人于野。與需卦辭一義。言所始必有自也。而后文爻辭。有于門于宗于郊云云。乃次第推行之地。終不出一野字。故彖曰于野。野包全卦地位。明其非在朝廷也。于野而曰同人。是在野有所集合也。非僅在野已也。將合眾以救難也。同人于野。乃君子為之主。君子以己同人。而人同之。于是乎同人之用可見矣。以在野而能合眾。必君子之孚眾望者。君子興起。眾人隨之。則雖在野。其號召之功。正未可量。故曰亨。亨通也。否之不通。民苦久矣。同人以君子起于野。而反否為亨。不獨君子也。天下同亨矣。以時當亨。而人能應之。其亨必矣。亨則所如能達。所至能利。道之阻者。莫如大川。今亨矣。則進可無阻。雖大川之險。涉之無礙。又以乾之剛健。離之光明。以健行險。以明照暗。則大川猶坦途矣。故曰利涉大川。陽以陰用。火以水成。大川水也。而離火乘之。得乾之天時。因同人之人事。天地人三者合德。而利涉大川。亦由同人之功也。同人之用。以眾志無二。而濟難涉險。無所畏避。雖云涉川。非止于一涉也。由此以進。無不利矣。且大川比于事之最艱難者。群策群力以赴之。無不濟矣。利君子貞四字、有數(shù)義。利為句。則言利涉之后。一切皆利。利君子句。則言同人利于君子。以助成其用也。君子貞句。則言君子雖進而利。仍自勉以貞。以否雖易。而時猶危。塞雖亨。而事猶困。非暢行之日。必朝夕戒懼。兢兢自勵。以貞固培其本也。利君子貞句。則言天與君子以利。君子答之以貞。利貞相孚。天人同應。而利者因其貞。貞者獲其利。利貞皆乾之德。以同人本乾為體也。同人以人為主。故以利貞為先。利貞內(nèi)也。亨外也。由內(nèi)達外。人道之大則也。故有利貞。而后應乎亨。即有君子。而后成乎同人。有人事。而后協(xié)乎天道也。

彖曰:同人柔得位。得中而應乎乾。曰同人。同人曰;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君子正也。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

宣圣講義

孔子

  此申釋彖辭之義也。蓋同人卦六二九五。上下相應。內(nèi)外正位。故曰得位。三四兩爻。皆與乾同故曰得中應乾。以人爻得中應。而上下得正應。故名同人。同主上下言。人主中爻言。此易卦例也。同者、和也、合也。上下內(nèi)外陰陽和合也。人者在天地之中也。天居上。而下離火坤所生。猶地也。又離代乾。亦如重乾。故三四中爻。稱為得中應乾。此卦之所以名同人也。名者、實之賓。以同人主賓相得。曰同人。猶曰人相同也。在天地卦后。而以人繼之??梢娙帕弧R字纠倘缡且?。故吉兇皆主于人即皆見于中爻也。中爻三四、已詳于乾三九四。為人道之本。人道之所見。一陰一陽。三四合則為七。人數(shù)也。坎離當之。在先天。艮當之。今同人以離承乾。故稱人。如家人以離承巽。亦名人也。凡曰人者。多重在此。茍失其位。則不稱人。不必貴賤也。唯得位。猶得時。時位同爻。乘時達用。乾之志也。故同人雖在野。而能救否以救國。則君子之任也。人指有人道之君子。若否之匪人。則失人道者。即失位也。雖貴不貴。唯能禍人。不足以保全人類。故曰匪人。不曰物而曰匪人明其已失人道。雖人形具存。猶非人也。同人之人。正以得位。而全人道也。故屬之君子。此彖辭首言利君子也。與否之不利君子恰相對。由此言之。可見易教之旨亦可徵易辭稱人之由來矣。

宗主附注

  同人卦象。以同人繼否。使天下危而復安。亂而轉(zhuǎn)治之象。非尋常事業(yè)可比。人類所以不滅。國家所以不亡。皆在于是??刹恢貧e。講易至同人,實為世紀上一大變革。而天地。而天地萬物隨之復生復育。以傳無窮。易雖主循環(huán)往復。而新者非舊。有如否之復。非泰而為同人。同人與泰異也。是謂進化。旋變旋進。愈轉(zhuǎn)愈化。以成此無盡之世運。天地不能為之。造化不能主之。則自然嬗遞之跡。在天地造化之中。而合人物以共進者。故曰同人。天地與人同其功也。

  同人二字。實含有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意義。如同一團體。名曰同人。非泛稱也。必相反助。相提構(gòu)。然后得同人之力。必先盡同人之誼。以同于人。然后人來同我。故同人上為天。下為火?;鸷嫌谔臁L熳曰鸪瞿?。乃明示由內(nèi)推外。由己及人微義。非昧昧然能同者也。今之自命同人者。恒以入之擁護為志。而不求其來同之道。詩書稱同,必曰來同。以我有招來之道也。不求其來。而望其同。是欲登而忘階梯也。甚者因同人而成仇怨。愈親愈離。揱近愈隔。終至同舟敵國。莫可挽敉。同人之利末見。而害己深。豈易教同人之旨哉。故離有附麗與分離二義。善則麗之。惡則離之。同此象也。猶敵對也。恩則婚媾。怨則寇仇。同此位也。是在人之自致之矣。

  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已見前講。乾行也三字。明上三句之取義也。以同人于野。本非亨象。而得亨者。本乾以行也。乾剛健而大。純陽不沉故能包舉天下。無所不通。利涉大川。尤為乾行之驗。古無大舟廣渡。堅橋遠濟。居恒所憚。不在山而在水。溪澗咫尺。方舟可航。而大川則不易涉。果不得已必涉者。先卜之。以審天時。而避風險也。故古易筮辭。皆明示之曰。利涉大川?;虿焕娲蟠ā4巳赘髫詫乙娬咭?。其曰利涉者。必先孚于行。行而吉。則涉之利。若不可行。遑間涉川。行必因乾。凡得乾之卦爻、猶乾也。以陽浮而升。故能遠行而涉水。此同人之利涉。本于乾行也。行猶德也。乾行猶天行也。以德成用。乾行即乾德也。乾德元亨為首。同人之亨。乾之亨也。以乾行野。且利涉大川。是同人之亨。始于足下矣。下離上乾。離為文明。乾為剛健。而上下得中正以相應。是君子而能正其位也。此位非官位。猶中庸素位之位。言君子能以正行其分內(nèi)事耳。君子居則為天下之望。行則立天下之功。同人君子以正位而出行。則所至無不正矣。正者定也。一人正而天下定。故曰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志同而皆應。則亨及天下。此同人之用。以君子成。君子之用。以乾行。外乾內(nèi)離。剛健文明。雖正天下之位可也。始于近。成于遠。發(fā)于野。兼乎天下。此全卦之始終也。故蒙曰利君子貞。貞正也。

宗主附注

  同人一卦。與大有為正反。有同人而后有大有。此明示人生不能無群。富強不能獨致。人如是。家如是。國亦如是。不有友助。不得成大業(yè)。不有規(guī)勸。不得成盛德。故易曰日新之謂盛德。富有之謂大業(yè)。盛德大業(yè)至矣哉。大有者。大業(yè)之獲也。同人者、盛德之成也。德者本也。財者末也。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是同人為大有之本。居大有之先也。而何以同人。則在干德。德小少同。德大多同。德普一國。一國來同。德及天下。天下來同。德有末足。是同而無本。雖群亦鳥合耳。安能濟大難。立大功哉。故同人之后。繼以大有。切望同人??顺淦涞露9叔柙?、得中而應乾。乾德之備也。中、德之誠也。外備內(nèi)誠。天下無不同矣。故曰同人。言凡人皆可同也、而必始于近、故首曰同人于野。野人近而易親。性情無偽。言行無闔。故最易同。由野推之。蠻貊可同矣。是故釋文曰、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

  象曰:天火同人,君子以類族辨物

宣圣講義

孔子

  此明同人之象辭也。夫同人非任意和同也。方以類聚。物以群分。此理之自然。事之自應也。故陰與陽。柔與剛。必相得而用始彰。仁與義。惡與善。必相校而德始見。天火同人。各有類也。乾健離明。各有適也。上下內(nèi)外。各有位也。大細遠近。各有職也。以類則同。以位則定。以適則從。以職則順。順以應時。定以孚道。從以廣權。同以擴教。故君子以之、而類其族。辨其物也。致之于齊也。行之以宜也。雖良莠不同用。好寙不同重。因材而器使之。酌行而利之。合功而序之。分效而劑之。則牛犬可致其能。土木可罄其才。正邪化于教。愚智全其材。是則天下治平。人民安康。恩怨無爭。利用無疆。天得其清?;鸢l(fā)其光。乾著其健。離昭其明。君子之道。與時偕行。此同人之大用。而義始于親親。故近者先從。遠者亦順。賢者先同。愚者亦定。是類之為化。而辨之為盡也。物不有異視。族不生歧志。則齊于不齊。異于不異。是君子治平之本也。同人之精蘊。天火之合德。明健之相應也。故象辭申其義耳。

宗主附注

  同人象辭曰。類族辨物。夫子已言其義矣。而最要者、為人道之大用。中國古代學說。與中古異。異即道儒之別也。而儒教之異于道。則自春秋戰(zhàn)國始。在夫子時猶同也。古代論性道德目。初分為二。即仁與義。繼分為四。即仁義禮信。而不及智。以智為外。而藏于不顯。故謂之用。易所謂顯諸仁。藏諸用。用即智也。仁則概四德。故乾坤四德。元體仁。亨體禮。利體義。貞體信。不言智也。在中庸曰成己仁也。成物智也.性之德也。合內(nèi)外之道也。始以仁智并舉。然猶分別內(nèi)外體用。與易義同。至孟子列舉四端。始以智配仁羲禮。

 而不及信。后人更演五常。以信居中。合五行之土。是混一內(nèi)外體用而言也,以視易教。巳有差別。易之藏智。非不知智也。以上古道德為重。不取巧,不尚智。故不明言之。然智為人生大用。天地大功。豈無所示于易乎。則乾之大知。坤之知往。與各卦爻言知者。皆明智也,不過稱為用。不名為德耳。知者以物為象。故禮曰物至知知。大學更序其次第、曰致知在格物。此皆本于易教也。在易之需訟二卦。業(yè)明示格致之要。而同人類族辨物。尤為簡切指出用知之道。知由物明。物由知定。后世所謂唯心唯物兩大派系。爭持不斷者。實皆失之偏也。無物無以見其知。無知無以別其物。知物同重。即心即物。脫去知物。非物非心。此心與物。相為因果。相成其用而已。類也、辨也、知也。族也、物也。以知格物。以物致知而己。故取象天火同人。有火之光明。始能盡其知。有天之健正。始能格其物。知盡而不害其明。則智既仁也。物格而不損其正。則體即用也。故心物兩得。而人己同成。成、誠也。誠、通也。通而無阻天下皆歸。此同人之始。在類族辨物。而人道之初。在格物致知也。

  初九。同人于門。無咎

宣圣講義

孔子

  此同人初九爻辭。言同人之始動也。同人以動成用。既曰同人。必有與也。由近及遠。由親及疏。凡我人類。皆可與也。則自最近親者始。是家門也。門者出入之地。出必由戶。今以出行。故稱門不曰家。門之人。即家人也。家有內(nèi)外。由內(nèi)及外。皆同于門。以會集而啟行之所也。在彖辭曰于野。乃總括之語。以后各爻所于。則就其所至而名之。初爻方動。行方舉步。則最先之地、門也。由門以同人。示將往也。以門為閑。入則闔。闔則不同人矣。今曰同人。是且出之象。而曰于門者。明其暫止也。將往且駐之意。以同人非獨也。非己也。必有合者。既約之矣。必有所集之地。門雖末廣。究利于行。一也。既有同人。必有所為。行雖以漸。進不宜滯。門之為地。僅足少竚。二也。同者以親。聚者以近。親近之與。皆非外人。首及于門。明其交密。譬之同居。不分畛域。三也。此君子所以同人而首于門也。我親彼近。情密志同。以其素知。尤堪心信。則其同也。更奚咎哉。蓋同人一卦。皆志于公。上下中正。皆孚于德。公德所發(fā)。又始于近親。則其本已培。其用必大。故雖無位。不憂其難號召也。雖無勢。不慮其弗服從也。言其無咎。以君子之行也。

  象曰:出門同人,又誰咎也。

宣圣講義

孔子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言既曰同人。且自門出。純由義合。自無所得咎也。所謂咎者。指在野言。今為君子。雖在野。而以德勝眾。故能免咎。其義易明也。

  六二:同人于宗。吝

宣圣講義

孔子

  此同人六二爻辭。言本爻之用。與同人之所徵。異于初九也。六二以得內(nèi)卦之正。處陰柔之位。當獨貴之時。五陽一陰。以陰統(tǒng)陽。若非得九五之應則不免遺害家國。優(yōu)亂紀綱。今有乾九五在上。而傍以群陽。俾陰洽于眾。而不失其正。故能遠害而保其邦家。唯以陰位陰爻。最易干出位之嫌。雖君子處之。仍不免于吝也。吝者惜也惜其位。而勖之以自惜也。易之稱吝者。皆此義也。明其位與時。末暢所欲為。事與力有不足于用。必自謹約以善處之。否則咎至也?;趤硪病9柿吲c悔對。知吝則無悔。不知用吝。悔且無及矣。六二爻辭。以同人言。既出家門。則其最近最親者。以宗為宜。宗者祭先之地。親族之所。尊親并重者也。言尊則宜敬。言親則宜愛。敬以致其誠。愛以廣其德。是同人之本也。而曰吝者。宗主族言。以同姓為本。人類眾矣。以姓集群。必有難廣者也。以族行事。必有不勝者也。故曰吝。有所不足乃吝也。今六二以同人于宗。在親親言。固無憾也。若推之于鄉(xiāng)黨、于國、于天下。是吝也。而同人者。人類已眾。非獨親親也。必由此而尊賢。而愛眾。而仁民。方達同人之用。而收協(xié)和于變之功。故曰吝者惜其狹也。然必因狹以盡其道焉。若為其狹而求廣之。則吝成悔矣。親親之末能。不足以言平章百姓。家之末齊。不能及于治平。此事勢所限。理論所然。不得踰越也。

  象曰:同人于宗,吝道也

宣圣講義

孔子

  此申釋爻辭之義。明為道之當然實同人之必經(jīng)階級也。夫同人之旨。為救時也。非一姓或一系之事。宗者一姓之尊。或一系之主。非大群也。而由小以至大者必先焉。所以厚其基。而蓄其勢也。故初九曰門。六二曰宗。皆循序漸進之義。雖吝無傷也。又六二以陰得位。在象有回旋中止之勢。亦吝也。蓋陽升陰降。初九升至此忽一頓也。然家族之安。不后于鄉(xiāng)黨。家為國本。同人宇宗。正為將大同也。寧可忽乎哉。

宗主附注

  宗字雖指宗廟宗族。實系包舉一宗之長。一方之主。非屬全部者。皆可目為宗。如一黨之總部。一教之總會。亦宗也。言為一姓、或一派人眾會集之地也。同人以類族辨物為先。故出門之后。即合其宗。以各有宗也。各合其宗。而致之大同。則無不同矣。族有宗。物有聚。以此集眾。近而易親。情易通。志易達。較之泛求其同者。事半功倍矣。然所謂吝道者、恐因此各自黨各立門戶,而不能大同也。故必由此推而同之,使宗與宗合。群與群親。則免于吝矣。是同人爻辭之微義也。世之欲救時者。必先知之

  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歲不興

宣圣講義

孔子

  此同人九三爻辭也。言九三爻象。有變異之虞。而君子處之之道。必謹慎。九三重剛不中。與乾九三同。下為六二。上為九四。剛?cè)嵯喈?。前后相妒。而本位過剛。輔弼不協(xié)。是險象也。同人之進。將有為也。陰處于內(nèi)。將與仇也。陽揚于外。將有憂也。其變?yōu)閹煛1笠?。其敵為比。黨之象也。而失離之光明。易坎之險陷互巽之伏入。非乾之剛健故有伏戎于莽之語。莽者草野也。粗率也。暗昧也。戎者兵也。害也。伏者猶末動也。伺隙者也。同人而曰伏戎。乃君子遭小人之嫉。而思所以害之也。為君子者宜以貞自矢。以光明示人。以乾惕為戒。則可兔戎莽之禍。故當去其蔽晦之地。就于高明之方。升其高陵。正與伏戎于莽相對。彼伏草昧。我升高明。彼以戎兵。我懷道義。彼為固位。我志貞潔。彼圖驕恣。我行安恬。則伏戎何傷。同人之功可致。險陷不害。同人之信愈孚。故曰三歲不興。以明其無求進之心也。升其高陵。人所共見。三歲不興。人所共望。則今之退者。以成后日之進。今之遠者。以為后來之近也。夫伏戎者。必有所恃于力也。若與之爭。勝負末可知也。唯離其伏地。上于高陵。以示無與爭強。則天下當共諒也。三歲不興。久也。非必三歲也。蓋示人以久。而勿櫻其忌也。我既為久隱之謀。眾尤切早起之望。則處之安穩(wěn)。而行之泰然。始之緩圖。而成之必速。是君子之進也。同人之漸也。辭旨深矣。

宗主附注

  同人之反為大有。乃往來相反也。而其對為水地比。則敵也。其對反為地水師。則真相反也。蓋陰陽位時。均反對也。地與天對。火與水對。而相敵視也。在同人為君子之朋。在比為小人之黨。在師則爭矣。爭則有勝負。既非一人之訟。則興大眾之師。師之與、比。為往來卦。而與同人為反對卦。故用同人者。必防師比之害也。比之進也則為升。升為地風。風水合化為渙。水風相激為井。渙則化仇為好。井則因恨成仇。此在人之進退應之。進而不富。或退而失宜。皆有咎。唯用升則無害。同人九三爻辭曰、升其高陵。而升之九三。則日升盧邑。既曰升。必自下上登也。虛同墟。即墟里也。而與高陵相差一間。然在同人。以漸進為志。九三因莽有伏戎。不得不升于高陵。以窺其藏。而避其害。此君子明哲保身之道也。加之比師相襲??艹痣y解。不升則有井之患。此升字不獨為升卦也。風波末已。豈能自陷旋渦中哉。必本離光明之態(tài)。而守乾惕之羲。以合于同人在野之旨也。故曰三歲不興以安行也。小人之氣焰末盡。君子之進取宜遲。故有三歲之語。三歲言其久也。若暫則三月三日亦同。三者眾也。視時地所宜而定之。此即同人要義也。

  象曰:伏戎于莽。敵剛也;三歲不興,安行也。

宣圣講義

孔子

  此申明爻辭原義。而教后世卜此爻者、所宜留意也。所謂敵剛者。以敵猶剛強也。故有伏戎之象。實本于六二在其下也。六二為陰。其下如陷。又以九三重剛。九四亦然。上剛下險。兩不相容。故曰敵剛。同人全卦。皆以光明乾惕為用。敵剛不宜與爭。故升其高陵。以孚卦義。而三歲不興。為行進安穩(wěn)計也。同人主進。主漸進。故曰安行。曰安則無虞于戎莽。日行則無礙于同人。以行而安。君子之道也。小人則不克矣。故明知莽有伏戎。而不履其險。明為求進。而必圖其安。此升其高陵。一則避禍。一則計功。一舉數(shù)得。果非然者。同人之用將窮。救時之義奚在。如恃我有眾。而與戎莽一較其力。必且先受其害。更妨于事。是以因敵之剛。則求策之全。因地之險。則求行之安。而人以暗昧。我以光明。人逞強力。我以坦白。德足以勝之也。故三歲不興。正興之備也。按卦象陽爻主進。九三進。于九四。皆陽也。亦升之象。光明之地。在乾九四曰、或躍在淵。無咎。此則主升。以乾下卦元陰爻也。然義亦須自反自貞。不得猛進。以犯驕恣之愆。而違乾惕之訓。故九四有弗克攻吉之辭也。

  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

宣圣講義

孔子

  此同人九四爻辭。明本爻之用也。同人主進。而起自野。則其終必及城墉。以國之政令必自都會出也。墉者城也。乘者薄也。進而至于城。猶末遂入也。然城為保民。君子之至也為救民。彼恃固以敵我。則雖乘墉。不克攻也。非不克也。義弗可也。以救民而傷眾。非義也。起于野而得眾。故能乘墉。因于民而慮殃及無辜。故弗克攻。然弗攻。非中止也。徐圖他道也。在卦九四本重剛。與九三同。城墉為守。剛之象也。而以資敵。則亦剛敵也。敵剛則宜柔取。避多所損害。以全其始終為民來之義。民無罪也。故勝而不攻。且以攻末必即克也。堅城易守。遠師難攻。若以力較。末見有功。弗克攻者勢也。亦義也。同人之旨。本于仁義。基于安徐。不行險以僥幸也。九三以安行。九四以弗攻。皆一義也。既弗以力服人。則人必為德所化。是弗克攻。正所以攻也。雖義弗克。而事則克也。故曰吉。吉指大眾言。無不吉也。同人之吉也。以善于用剛。故吉。亦猶乾九四在淵之意。自反以順眾。自抑以伸義。此全卦本于君子貞三字。而獲吉亨也。

  象曰:乘其墉,義弗克也;其吉,則困而反則也。

宣圣講義

孔子

  此申釋九四爻辭原義。而見君子處之之得吉也。夫乘墉豈不克攻哉。為義弗可也。義者謂準諸事理之宜。及人我之利也。乾卦曰、利者義之和也。利物足以和義。是義即利也。唯能利始為義。若有不利。非義也。以乘墉已勝也。人已困也。若遽攻之。于事或有功。而所損者大。損己固非義。損人亦非義也。義在盡其利。今有所損。義弗可也。按之事理。皆末宜也。我進而無所憑。敵困而有所恃、相持不決。必害于大者遠者。故曰義弗克。明其非不能攻也。乃利害之不均。而于義弗許也。然既不克攻。則奚有吉占。設淺躁之見。必謂其勞而無功。棄而不取。困而不入。徒失機宜。安有吉利。而不知君子之服人也。必待其心悅誠服。勢可攻而弗攻。墉可破而弗破。不爭一時之快。而懷柔其居民。不恃大眾之威。而錫恩于末順。是則君子攻心之策。抑亦軍法萬全之計也。曰吉者。蓋明知其終吉也。所謂困而反則也。則同側(cè)。反側(cè)者、不安也。居民被困。不安其處。勢將自變以投我。一也。敵雖困守。不安其位。勢將迫其臣下攜貳。以歸順大眾。二也。動于民者、則城無與守。動于下者。則主無與助。皆將自潰以迎我。寧待攻耶。此不攻而得。其吉可見矣。故曰其吉則困而反側(cè)也。言吉之由于反側(cè)也。困之不去。則反側(cè)必至之勢也。困而示恩。則反側(cè)尤易見也。故吉之由來。則在于困而使之反側(cè)也。夫反者與正對。側(cè)者與中對。于彼為反側(cè)。于我則正中也。九四以剛行柔。以陽居陰。故其效如是。此弗克之吉。較克尤大也?;蛟环磩t謂自反也。亦同。蓋待其自反而來歸也。故曰吉。

  九五:同人先號。而后笑。大師克。相遇

宣圣講義

孔子

  此同人九五爻辭。言同人之大成。及爻象之義也。九五居外卦之中。為得位。下與六二應。為得時。故爻辭言其吉也。然同人本無位。今九五曰得位。乃得地也。同人全卦至此。功用俱見矣。夫同人以六二一陰。與上九五應。先陰后陽。中而不順。正而難從。其終也。以君子之德。遇阻而亨。逢艱而利。固非一路順進也。必經(jīng)歷頓挫而漸通。必循撫貞固而漸達。其在九三九四二爻。已見其義。而九五以陽剛正位。本為亨利之時。亦由三四蹉跌。六二間隙。眾志難一。成功匪易。故曰同人先號咷而后笑。號咷哭呌也。同人經(jīng)九三之伏莽。遭九四之反側(cè)。前之為敵者亦成友好。相猜者亦共起居。所謂同人愈同愈眾。愈集愈多。而有不召來歸者。末告自至者。既會合之非原人。則猜疑必有不免。先號眺者。相畏忌。不敢遽親近而呼號也。相備戒。不敢即坦白、而憂泣也。然君子主之。眾人從之。以誠相交。則憂疑皆釋。以信相與。則呼喚亦忘。故破涕為笑?;顬橄病6鞒鸾糟?。遠邇同歡。而同人至此誠大同矣。既有大群。自增大力。而大師克相遇。不為我敵。且與我同進矣。大師言其眾也。相遇言其順也??搜云涑梢病4怂韵忍枂G而后笑也。在君子本無爭勝之心。固不欲與人之師戰(zhàn)。而今以德所感。師亦來歸。此相遇不號眺而相笑也。君子之進也。為救時。無奪位之謀。其起于野也。為應眾望。無自衛(wèi)之志。故不設兵卒。不較戰(zhàn)爭。人之以兵至者避之。以戰(zhàn)言者去之。而兵亦人也。明知為國用。則可服于德。而不附于勢。從于義。而不袒于私。故至九五君子之德大明。同人之功已著。遂有全師來從者。而君子初猶末允焉。待其既近。隔閡已除。則前末同者。至是亦同人矣。此九五之稱同。直括大師相遇言也。而三四兩爻、則不曰同人。以尚末同也。初二之同人。小同人也猶有敵友之分。九五之同大也。已消人己之界。故稱同人。明其用也。

 象曰:同人之先,以中直也;大師相遇,言相克也。

宣圣講義

孔子

  此申明爻辭之義也。所謂先者、出發(fā)有先后也。同人先行。而大師后遇也。先行末知。乃有號咷之情。后遇既明。遂成一笑之頃。言初疑而終信也。其信者、在同人之能中直。中則正。直則誠。誠正交至。何人不信。故曰相克。克者能也。人之不相得、曰不相能。相能即相得也。即克也。以至誠相與各克其私也。即克己也。非相勝之克也。蓋九五與六二應。一剛一柔。兩兩交孚。皆居正位。故有此象。中直之效也。不曰中正者、應下也。以直接于下。非獨正也。唯直能大。唯大能容。故大師不以眾相猜。而同人不以先相拒也。然在九五。系同人大同之時。設當之者、無中直之行。而起猜拒之念。則所謂克者反為勝。而笑者反為挪揄矣。蓋號咷情也。笑則易詐。遇者事也。克則為侵。利害一反掌耳。當之者、必以中直示人。以誠信接物。則號咷之情。易為歡忭。而相遇之后。皆能協(xié)和。此德之所化于事也。故應數(shù)為正。反數(shù)為變。如德以行。自孚象之正義。睽情而作。將違辭之大綱。利害吉兇。人自致之。天不與也。若德之不勝。則相克變?yōu)槭苤?。如五行之克也。君子于茲最宜慎之?br>
宗主附注

  同人卦自九三以上。雖進而有阻。雖利而有險。蓋所謂時位然也。其原因即在六二一爻。以陰居正位、而在內(nèi)。其勢尚盛。雖群陽環(huán)之。不易同化。此與乾卦之不同也。而又異于姤與履。姤履雖皆五陽一陰。其陰爻非正位。不得時。不能抗群陽。故隨陽而動。不相齟齬。同人則以正位居內(nèi)。以應乎乾。在一方言。為同人之友??墒雇栉摇T趦煞窖?。則其初乃相敵也。故時相忌妬。而驟難大同。故有伏戎乘慵號咷大師之象。皆不免于敵視也。然君子以德化人。不以力屈人。雖我眾彼寡。不以勢降之。雖我直彼曲。不以爭拆之。如禹討有苗。太王事獯鸞。以仁義示人。不憑其強力。此即先王耀德不觀兵之義也。況同人本起于野。其地已殊。其時又別。則委曲求全。理之宜也。事之順也。故能亨吉。而克成同人之用也。

  上九:同人于效。無悔

宣圣講義

孔子

  此同人上九爻辭。言全卦之終也。同人之同。以人為主。而終于上九之爻。曰于郊者。始志末伸也。雖志末伸。時所為也。既獲大同。有何悔哉。在前五爻。以進為志。而始于門。終于郊。進則進矣。于事業(yè)末達也。自九五之能大同。終不獲為國中主政者。始于野。終于野耳。故彖以同人于野四字。決定全卦。上九之郊。雖近國門。仍野也。君子末嘗以得失為懷。雖不得位。終無尤悔。卦例外曰悔。本作悔。內(nèi)曰貞。能貞者免悔。君子貞三字。已見彖辭。則無悔也。正其宜矣。況同人至郊。其眾其近。足以策其后矣。將何悔乎。

  象曰:同人于郊,志未得也。

宣圣講義

孔子

  此申釋爻辭之義耳。蓋同人既終。則其變者大有也。君子同人至郊。其所謂通天下之志者已達矣。而曰末得者。以君子之始于野。終于野。雖全國來同。而末能用其志于國政。故曰志末得。蓋物窮則不通。事極則不進。上九已窮極。雖有盈郊之同人。不能與進于國政之位。所謂有民無權。有眾無位。與乾上九恰相對。乾以高而無位。故曰亢。此以下而無位。故曰郊。郊下也。外也。言猶在外也。乾以居高無位。其下無輔。故曰有悔。此以在外無位。同人至眾。故曰無悔。以在外無位宜也。居下而得眾。必德之孚也。德至而位不與。雖志不得。而悔自無。況君子志不在位。雖事若末達。而心已安。志若末伸。而譽已積。則留以待時。正君子之行也。又何悔耶。故志末得三字。明時勢也。處否亂之余。依在野之身。無可憑藉。無能驟進。則志之不得。非人之咎也。君子于此。自無悔尤。若以小人。則必假外勢以遂其欲。因時亂以動其眾。則必干亢之害。而貽后來之羞。故無悔。指君子也。而全卦始終。皆以君予為主。雖不得大用。君子固自貞矣。故志末得非兇也。觀其變?yōu)榇笥小t可見其培植之厚也。合而論之。同人之復大有。乃因果也。與他卦為正反者不同。他卦皆反。唯二卦相成。豈非由同人之積德。而后占大有之收獲歟。故同人曰利貞。大有曰元亨。而皆為上下相應之象也。上下即內(nèi)外。在野當作內(nèi)外講。以無位也。同人本平等。故稱內(nèi)外為當。

 

大有卦

 

宣圣講義

孔子

  大有與同人為往來卦。同人之反即大有。然大有與同人雖反。究異他卦以反而吉兇互異也。大有同人反而相成。非泰否可比??梢暈榍昂筘浴R嗫擅麨橐蚬浴Iw同人之終。為大有之始。循環(huán)相繼。不相反。故在同人為親。在大有為眾。親之于眾。猶近與遠。昨與今也。時地之殊耳。按卦象言。上離下乾。一陰五陽。而陰爻居上。是與同人反也。以陰貴而陽從之。是與同人類也。同人陰在內(nèi)。故主于外行而進于內(nèi)。大有陰在上。故主于下始而歸于上。物所歸也。一陰獨尊。俯攜群陽。眾物備具以待用。眾材咸集以備采。故曰大有。其與同人相成者。同人始終在外而未達。至大有乃成其用。見其功。是大有即同人之應也。上離為明。下乾為健。離以麗物。物乃麗之乾以生物。物乃生焉。生者成之。麗者納之。如春種而秋獲之。前植而后收之。故比于年豐。資于物富。豐富即大有也。大有年即豐年。以物眾多也。物慨一切言。凡所以收獲而利用者、皆物也。在事為功。在材為用。在花為實。在產(chǎn)為育。故名大有。有者育也。大育則無不育矣。乾主大生。先天之父。離主明成。后天之主。一先一后。兩盡其德。此生成之本。發(fā)育之原也。離出于坤。而代乎乾。為后天之宰。凡物所資生長者。故象曰。如天地間無曰。則無生無長。不問何物。舉賴曰之光熱。而生長育成。曰不照者、無生物。曰不足者、生物枯萎。此人人所知也。春夏之時。溫熱之地。物盛生繁。冬秋之時。寒冷之地。物凋生絕。故曰之功用。以中天為著。大有曰在天上。象春夏之曰。溫熱之區(qū)。則其物之富。材之豐??梢砸娨印9蚀笥胁谎晕?。而知物之繁。不言生。而知生之盛。此由卦象可得其義也。同人曰在天下。猶冬與夜。所以懷育溫潤以待春與晝。是其先事培植之時。而大有則屬勃興奮發(fā)。以迄于成熟之象也。故曰同人大有。猶因果也。先后也。

  就爻象言。下卦全陽。上唯五爻為陰。五為正位。陰居之。以柔臨剛。以陰主陽。是六五一爻。為全卦主位。陽來輔從。如眾服主。而陰柔本下降。陽上升與陰相接。剛?cè)嵯嗟谩o往不通。故主成而得亨用也。蓋陽爻本乾九。陰爻本坤六。九六相孚。不失其正。則共成大用。以亨利天下。如同人陰在下。則處境多逆。末能大用。故不及利物。而止于同人。大有則升降均宜。進退無礙。上下相協(xié)。遠近咸從。故有亨通利物之功。說著謂大有以陽從陰。以柔伏剛。似為末順。是不明先后天體用之異也。先天乾為父。離為女。女宜從父為正。后天離為主。乾為從。則從宜隨主為當。乾在后天地居西北隅。而離乃進于正位。大有離恰得其正。乾順適其宜。故在先天為生。后天為成。先天為種。后天為獲。故乾為金。為秋氣。為西方之令。比于一歲之秋。而為萬物成熟之象。若猶執(zhí)先天之位以言易。是不明文王之心也。故離以中女而代父居尊。恰明后天交互之用陰陽配合。剛?cè)嵴{(diào)濟。而后生化以見。功用以明。是大有大用。全在離卦之六五一爻。離以光明。如火照物?;鹪谔焐?。如曰中天。曰雖有光熱。非燥物使之枯也。乃溫物使之育也。曰臨乾金。金能生水。水以滋潤。而物得其養(yǎng)。金主收成。而物得其時。故一陰主五陽。明萬物同遂其生成。而收獲富有也。自來爻象于物為陰。以物質(zhì)不似氣之輕清也。而大有則以陽象物。謂其明也。成用也。熟也。有財則有用。有物則有養(yǎng)。將以養(yǎng)天下而利萬物。是物之用。即生之原。物亦氣也。故比于乾金。乾主大生。金為堅成。乃世閑最神妙最仁慈者。佛稱西方為佛土。為極樂世界。以乾金之體用固然也。萬物因是以生以成。以長以歸。歸真于乾。而成用于坤。此神形之兩類。即天地也。地返于天為歸。天降于地為生此人物來去之原也。故大有以乾象物。象其歸也。以陽指物。指其成也。成則返于氣。歸則通于神。故火在天上曰大有。此有字。言其真實不虛也。唯無生有。唯有還無。人物生死之途也唯明道者知之。故一陰在上。比之既濟。修成之象也物生自成。人修乃成。其成一也。物成曰用。人成曰道。道用一也。故大有不獨指豐收也。

  大有卦象已如前所釋。其卦辭以大有名者。言天地萬物之生成。而具其才用也。天地生物。自無入有。唯無故名有。言初末嘗有也。既有矣。將何屬之。則名之曰物。物乃有所屬也。物之有屬。如業(yè)之有主。國之有君。家之有長。故有者非泛有也。乃明有之所有地也。猶天之有曰月。地之有山河。冬之有寒。夏之有暑。宇宙之有生成造化。凡有名者皆有也。不必有形之物。而人之淺見者。執(zhí)形為有。是忘其一。存其一耳。天地皆有也。太極既名。兩儀初判。有已著矣。其前者謂之無。真無者。無形無象且無名。故為至無。今之言無者乃乏耳。非無也。無乃無可省識?;蛑^之空??找喾菬o??照邔嵮?。乃不實。非無也。故無為一切無。天地尚無。況其他乎。而自無一動。動則變。變則有。故有自無出。如人情也。喜怒哀樂出于心。而為有。以有喜怒哀樂之名也。若無則心亦先。何況于情。故無之入有。以變動生成。而后有主以主物。而后物有其形。有其名。有其象。有其用。有其變化。此皆有也。而非大有。太極之化。兩儀之成。四象之分。八卦之名。由少人多。由寡入眾有矣。少有矣。多有矣。富有矣。而至于大有。夫豈一時之績。一地之功乎。蓋必經(jīng)過蕃生厚殖。廣覆深載。而后物皆生化。才皆成育。而后名曰大有。傳曰:曰新之謂盛德富有之謂大業(yè)盛德大業(yè)至矣哉。積之匪易。得之乃艱。植之末弘。收之乃僅。是富有大業(yè)乃明其生成之不易。而收獲之非偶然也。故曰至矣。天地覆載之功也。人物生成之道也。陰陽推蕩之用也。而后大有著焉。故大有者。至富有也。物之至也。用之大也。故曰大有。時地之宜也。

  大有:元亨

宣圣講義

孔子

  此大有彖辭也。四字表示明顯。以大有之德用、本于乾也。乾之德元亨利貞。而先元亨。乾下離上為大有。離之用隨乾而著。離以光明通天德。乾以剛健運離曰。如曰之行天。無物不照。無生不成。故曰元亨。明其通利萬物。使之自然生育成達也。同人以利貞為德。大有以元亨為德。合之為乾之全德。以同人發(fā)于己。起于細。故利貞。大有達于成。至于遠。故元亨。二者相須以用。其象往來。其道主賓。其功先后。其果初終。而大有者。同人所有也。同人者。大有之主也。故譬之農(nóng)耕。先種后獲之謂也。然大有為一切有。無偏無爭。故為無貧。而非必富也。蓋貧對富言。富于天下則為均。均則無貧。有貧有富。猶末富也。故不曰富而曰有。以有者皆有也。凡有名者、皆物。而同人類者、皆其主也。故大有以無貧為旨。而不曰富。富于彼者貧于此。富于我者貧于人。皆獨有也。而非大有。獨有雖富。不足稱也。必天下無貧。始為大有。是即均也。均業(yè)則安。均用則樂。均平者大同之世。大有同人。乃大同之運會也。人不私其財。物不私其力。天下同用同給。而無私積。均安均樂。而無私爭。是曰至富。是為大有。故名大有。而德體天而元亨。元者自然。亨者自通。言自然亨通。無不足也。無一物不得其所。無一人不遂其生。乃如天之覆也。曰之照也。無處不至。無方不被。是元亨之真用也。大有因其富于天下。用于一切。利于無盡。達于無窮。故曰大有元亨。亨者享也。烹也。古一字而含數(shù)義。有亨即有烹。有烹即有可享。故主于盡物之利。極物之用。欲明大有元亨之詳義。當從禮運大同一節(jié)中推求之。此大同所出也。大同必先有同人之道。而后成大有之用。二者失一。無由大同。故合之為乾元。為泰。為既濟。分之為同人。為大有。為大小畜。以眾陽統(tǒng)于一陰。既貴且樂。群而不妒。孚而自得。故曰大同。必基于共生。必先于共親。必達于共存。故大有以物利而供同人者也。

 彖曰: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應之,曰大有。其德剛健而文明,應乎天而時行,是以元亨。

宣圣講義

孔子

  此申釋彖辭之義。而明示全卦之大用也。大有以六五一爻、居外卦之中。得全卦之正。而下與九二相應。一陰一陽。一內(nèi)一外。以陽從陰。以柔領剛。而左右相翕。上下相同。與同人相似,而其體用相反相成。故曰大有。夫大之稱以乾。德如天也。最大莫過于天。大有始于乾。以為基業(yè)。故名大。有之號以離。物之麗也。最能利物而成養(yǎng)之。莫過于日與火。大有上合離。文明光耀。運行天下。生物成用。乘時阜財。以與乾合。故名大有。乾施其生而離養(yǎng)之。乾布其始而離成之。乾立其本。而離張其枝葉。乾固其基。而離發(fā)展其功用。本末相倚。先后相親。剛?cè)嵯嘀C。父子相協(xié)。取離麗之義。推乾健之道。猶草木之生育。而又培護之。山川之安徐。而又絢爛之。以底于大成。以明其大用。則大有之取義也。乾德剛健。宜乎生建。陽之動也。離德文明。宜乎育成。陰之榮也。內(nèi)動而外榮之。下動而上榮之。如春夏之華。及秋之實。無不成熟。無不繁美。無不豐盈。無不具備。此物之所由孳息蕃殖也。故曰大有。離象火與日。乾象天。合而言之。象歲時。剛?cè)嵯酀?。?nèi)外交孚。象四時之應天。溫涼寒燠之得其序。故曰應天時行。蓋天之德。依時而見。時之令。依日而行。大有既載天德。又循曰光。周行無已。以生長萬物。以化育一切。以達于成。故曰元亨。言其順也。天日之功也。凡天地之物。莫不如是生。如是成也。不假他力。故曰順。元者順之至也。亨者通也。順而推之。無不適宜也。如春之生。夏之長。秋之收。冬之藏。其序至順。時使然也。末有反于此也。固皆天之道也。日之功也。而萬有以為利焉。故元亨者、無不亨也。古字皆有深意。如元無二字。實由一字變出。在先為無。上中斷則成元。以元出于無。本來之象。即無一動成元。而一變二。遂成天。如元亨之元。其初為無。至無動生有。始名元。元即最初之氣。亦即有之始也故凡最始者名元后人或名玄玄亦無之化境唯玄乃虛唯虛乃無唯元乃天。唯天乃大。無生元。元生天。天成大。大有者、無所生。天所化。元所運也。大化為火火化為人皆此一氣嬗化而來。道書名氣曰炁。乃無火。言當無生有時。一氣所動。乃陽也。非如后世之火。至有火時。已合陰同化。故火從二點。象陰也。然最初之陽亦火也。不名火。名元陽。故曰炁。今大有以離火在天上為象。所用雖后天之火。所本實先天之陽。蓋曰之光熱。與火究別也。以其與天同出。則曰同人。與天同用。則曰大有。因天為元氣之本營。亦元氣最大之結(jié)合處。故得吸運離曰而不墜散。若非天非先天之火。必墜散矣。故離火雖在后天。而實能代乾元以行天道。先天為乾坤。后天即離坎。以離坎秉乾坤二元也。視為水火可。視為天地亦可。蓋乾之用在離。坤之用在坎。以體言為四。以用言止二。水火陰陽。即二氣之所代行者。而同人大有。尤見其運用之妙。天火同氣。而曰行于天空。凡曰之功用。皆天之功用。如風雨、雷電、霧露、明暗寒燠、溫涼。莫非天道。亦莫非曰之德也。故大有因天曰之合德。而生成萬有。有指一切有名言。則凡天地間者。皆由此生成。由此以昭其用。著其才。則凡善惡優(yōu)劣利害。莫不由此以辨之析之。以全天道。天道雖大。生殺二字可以括之。而皆假于曰。春生秋殺。熱生寒殺。此大較也。故成用者。不盡在生而在殺。不在生之無殺。而在生殺之得其時。栽者培之。傾者覆之。天道之常也。而在如其才用以為生殺耳。善者揚之。惡者遏之。利者推之。害者止之。乃天道也。去莠所以安良。袪邪所以全正。故利物者。必辨物。培物者。必審物。天道以生殺成物之用。人道以賞罰全人之生。此天下不易之則也。

宗主附注

  大有以有名、而不曰富者。明物之屬公也。富以人言。有以物言。實則有即富。物多不可勝用、非富而何。然富以天下。不專于私人。故曰大有。既無處無不富有也。一國之境皆豐收。曰大有年?;蚰系尽;虮丙??;蚝盗??;蛩N。莫不豐收。方名大有。若有一歉。非大有也。故大有為同人之富。富字從同田。同人之田也。同人言凡人類也。非指何人何地之民。人類皆得以其力。收其財物。即大有。故大有為太平之世。必基于生產(chǎn)之富也。田指一切土地。無論山水寒煖。地面土中。一切產(chǎn)物。皆富之源。皆可名田。皆人類所憑以生以養(yǎng)者也。故曰同田為富。同人以田產(chǎn)大有而致富也。故禮運大同。必及于財貨與物力之分取。以盡地利。地利盡。天時宜。而后人以安居。世以治平。無論何人治國。必先此道也。人之群處。為求生之全。而避害之至。故同人人之于大有。性情之所應也。唯能同人。始能大有。唯有大有。始養(yǎng)同人。此天地生物。為人類之養(yǎng)也。豈為一二人之富哉。故大有本乾德。如天之無不不覆也。推離用。如日之無不顯照也。人之應之、亦當如是。彖曰、應天時行。是以元亨。大哉此言。世人知之者蓋鮮矣。

  又曰、大有卦有字音與酉同。系八月之令。同人人字與寅近。系正月之卦。正月春生。萬物正啟發(fā)之時。八月秋收。萬物值成熟之會。凡收獲皆在秋季、麥之熟在四月。亦名麥秋。以秋主收也。故酉月為有。言萬物皆豐盈成熟。而天下富有也。在卦象、火在天上。七月流火。其時物正將熟。至八月則收成矣。農(nóng)夫一年辛勞。唯望秋收。以慰其所欲。有者足也。足其欲也。古人生活簡樸。得食則足。故八月秋收。天下同富。無論貴賤。莫不欣然自足。蓋古者計民受田。耕以得食。茍非荒年。則家家皆有收獲。皆有富足之象。此大有必以天年為準也。天年豐歉。多關政令。仁人在位。水旱以時。蟲害不生。史書大有年以紀之。明其德被民生。功參化育也。故大有系于天。而致于人。人事不齊。天道乃變?;那钢畾q。必國無賢君。故民貧。咎在政治。而非歲之罪。物之有。乃常也。不收。變也。圣王之世。歲無不豐。人無不富。末有民貧而國治者。故治國必先民生。傅曰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此易以同人大有二卦。喻治世之則。而推其極、則為大同之運。大同豈有他哉。亦唯人人安樂富足而已。故讀易必先求圣人命名之旨。

  象曰: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

宣圣講義

孔子

  此釋大有卦象之用。體天道而立人則也。天指吉言。命指兇言。善指利言。惡指害言。順者推之使廣。休者止之使退。揚者舉之使高。遏者抑之使下。皆本天之生殺予奪也。此即阜物利用之大道。而為大有生成之大則。人者天之所委以行道者也。能本天之行。以成物之才用。斯為君子。故大有不藉人力。而唯以人順天功。書曰:天功人其代之。此之謂也。天所生者生之。殺者殺之。予者予之。奪者奪之即代天也。即大有之人道也。

宏教附注

  此節(jié)含義至深微。昔人注釋。均末能透發(fā)其蘊。不知大有乃世治最高之則。大同之道。其所述多關治道。而文王又不便直說。委曲立辭。實為儒家明治要義。所謂人治本乎天治。堯舜性之也、皆在此卦所演述。以五陽尊一陰。陽化同陰。乃性命之間。有無之際。上通玄微。下覆萬物。以大平等。大公道。樹立人生準則。而解決一切糾紛。以安治天下。保全人類。其取象至妙。三代以下無知之者。故夫子特為闡發(fā)之。

  初九:無交害,罪咎,艱則無咎

宣圣講義

孔子

  此大有初九爻辭。明初爻之用。及其吉兇也。大有初九。乃乾之初爻。而其上卦為離。初爻之地。居潛龍之位為勿用之時。上應離之九四。離本附麗之義。而其名為離。皆取交互之用。初九既主勿用。是不可交也。故曰無交。乾以剛往。離以柔來。既成相交。則宜以誠相接。今爻以無交為用。是所值有害也。害而曰交。言妄交也。不宜交而交之。其害必至。故無交者免害。而交者遂害矣。匪咎者。無交害。自非咎也。交而被害。其咎奚辭。然咎在自己。果處之艱貞。不圖進取。則無咎矣。故曰艱則無咎。又按卦爻之情言。剛喜交柔。下喜交上。內(nèi)喜交外。大有初爻、居喜交之地。自易涉輕交之嫌。是其有咎在意中。唯能回省乾之潛龍勿用之訓。重察乾惕之義。而防九四之躍淵。以艱貞自持。以交害為戒。則免于咎。蓋大有本欲交。而初九又受離之內(nèi)附。最易成阿比之咎。阿則為奸。比則為匪。皆忘身徇欲之害也。君子所必慎焉。故艱貞自勵。乃免咎之道?;蛟粺o交害匪為一句。以害于身之匪也。即比附之小人。離急于求容。而自外來比。初九在內(nèi)應之。則成引匪自附之象。爻辭戒之。故曰無交害匪。以有咎也?;蛟缓磐?。義即何也。言無交何非咎戾。果交而末審。則咎戾不能幸免。故無交二字。乃圣人垂戒之辭。此二解義均通。大抵以初九居勿用之地。有潛退之思。履剛險之途。唯艱貞之尚也。故無交者。明其自潔不比于物也。害匪咎者。明其易干咎戾也。艱則無咎。語意最顯。艱言自知艱難。不輕率妄動。而守貞弗失也。大有卦原與比對。交害匪三字。皆取比與師義。比之匪人以輕交也。大有以物之盈。易動于欲?;蛞蛲庹T而失其內(nèi)貞。或因勢迫而違其守節(jié)。皆咎戾自召也。故以艱免咎。乃君子處物之要道。

  又按九四爻辭匪其彭匪字、正與此匪字對。亦含有盜匪之義。蓋慢藏誨盜。玩物喪志。徇財失節(jié)。好貨亡身。乃情欲之害。凡人所易犯者。大有以物豐而用足。恒易引起爭奪之諜。材良而獲多。恒至淪于敗覆之禍。故初九無交害匪四字。實寓警惕之訓誡也。害指物言。匪指人言。皆禍也。皆以有而生之禍也。匹夫懷璧。貪夫殉財。罪及其身。咎將誰任。故大有不難致。而處大有之難也。知其難。則免焉。夫害之于我。以物聚也。匪之加我。以欲役也。而咎戾似非在我。卻由我可免也。故仁人不專富。智士不貪多。今初九以乾交離之末可也。正如人之于其財物。尚末接觸。雖將來集。而不宣直取之。雖欲附從。而必須慎擇焉。此艱之謂也。若以時之末至。而進求之。位之非宜。而過謀之。是貪也欲也。害匪相偕。不期至而至。不亦危乎。是無交害。明其交則有害也。交猶受也納也。財物害匪。皆自外來故也。初九內(nèi)之至也。外來者無受納之。則咎亦無矣。

  象曰:大有初九。無交害也

宣圣講義

孔子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害字已括一切禍亂咎戾言。無交接其害。乃初九中正之道。然常人恒易犯之。貪其利而忽其害。徇其欲而忘其咎。是以易辭特垂戒焉。首句明揭大有者。正見害之所由至也。若非大有。害亦不生。而處之者。則貴在無交。即艱也。艱猶乾惕之義。以艱得之乃無害。如農(nóng)工辛勤所得。自無禍殃。不勞而擭。非有而取。皆違艱之義。即不免于咎矣。辭以示教。因爻象而垂戒。乃圣人之深心。亦君子之正道也。大凡大有卦。本物之富有。為用之豐盈。乃人生最亨樂之時。而禍害亦滋伏焉。故各爻多曰咎害。言無咎者正有咎也。以富易驕。以貨易淫。以物引欲。以亨樂忘性。即不為盜匪覬覦。亦足以毀道敗德。故君子于此必慎之又慎也。公之則安治。私之則害。遠之則亨樂。近之則咎也。此以后各爻之義大略也。讀者宜細昧之。

宗主附注

  大有初九爻辭。無交害句,昔人釋之。謂初九爻位在下。不得與上交。遂受無交之害。以卦爻象言。此未當也。蓋卦名大有。而上為離。離本附麗之義。其意最親近。初九主升。九四相應。正易相協(xié)。非無交也。而大有以物之豐富。為眾所樂從。亦非難于交友者。釋象曰大有初九。無交害也。特揭出大有卦名。即為使人知富有之交易濫。而禍患之來無窮也。茍以無交為害。則下文不當曰艱則無咎。艱者指交之難。謂宜慎交而守艱貞。勿悅?cè)朔暧?。而濫與附和也。財之所聚。人亦趨之。利之所在。眾必焉。大有初九。居富以行于世。因財以接于外、恒易為小人覬覦。而多方趨奉。巧言令色。引誘為非。設一未慎。身陷為匪。先受其害。故圣人因象示警。立辭明教。使人知濫交之害。不如無交。逐物之禍。不如棄物。不以有而忘艱苦。不以富而失貞潔。則雖居大有之地。行豐裕之時。仍保其本來。悠悠自得。人無妬其富,匪弗生其心、則禍害不侵咎。斯免矣。此無交害句。實指不交其為吾害者。如盜匪小人之類也。且害字包舉一切為害者言?;蛉嘶蛭??;蛴鸦虺??;驌p其身家?;驓涿?jié)。凡足以為害者。皆是也。皆宜遠之避之。毋與交近耳。誠以物欲易召其害。財富易傷其德。而人情忽焉。恒自履于險而不悟。故申之日

  艱則無咎。蓋處初九之際。本可特立獨行之時。善于附麗之離。尚遠而末即近。果能素位而行。自免流污之合。曰無交。明其本無可交也。非僅毋交而巳,夫子分句釋之。最符爻辭原義。讀者當細審之。

  九二:大車以載,有攸往,無咎

宣圣講義

孔子

  此大有九二爻辭。言本爻之用、與其吉兇也。九二居內(nèi)卦之中。值富有之時。本乾之周覆。得離之推進。故有車載之象。乾主生物而利天下。既有其載。自有所往。因物以利人。因利以成用。利用既時。攸往咸宜。故無咎也。夫九二居正位。主內(nèi)藏。猶人掌倉庫之主。司出納之官。財物既盈。利用孔亟。則所納者出之。積者散之。物之利。為人之用。我之有。濟人之無。此全依乾德周流。動變不居。天道普覆。生生不已之義。而克成大有之用者也。物之為物。厚人之生。濟人之急。成人之用。廣人之德。天所畀也。財貨之于天下也。不私于一人。功用之及于眾也。不止于一時。居中御外。揮之役之。使無留滯。轉(zhuǎn)之運之。使得平均。天道之所宜。人道之所仰也。故有物必有財。有財必有用。主政者物之司命。地無棄貨。田無棄材。倉無棄糧。庫無棄幣。凡為人所需者。即人之利也。人之不足。我則補之。人之有余。我則取之。調(diào)其虛盈。劑其通滯。一歸于均。而天下無貧。此大有之政也。而九二司其守。掌其職故大車以載。運輪之事也。有攸往。調(diào)劑之事也。皆在位之責也。無咎二字。亦如初九。以能聚能散。善出善納。乃免咎耳。天之豐物。不獨富也。物之成用。不獨利也。利之厚生。不獨享也。人皆有生。皆有所需。皆待于物。則物之所集者。眾情之所慕。財之所歸者。眾望之所依。富之所在者。眾志之所懷。為恩為怨。為友為仇。皆此介之。故君子主物而不私。盡利而不擅。致富而不專。理財而不侈。成用而不費。為恐其負咎也。私則害至。擅則妬生。專則惡歸。侈則行毀。費則信隳。皆咎之所由集也。故君子戒之以天下之物。利天下之人。成天下之用。然后咎戾免、而功業(yè)大。信譽成、而道德過人矣。此大有之大義。九二爻辭之微旨也。

  象曰:大車以載,積中不敗也。

宣圣講義

孔子

  此申明爻辭之義也。積同集。聚也物集中而富有也。藏于府庫者。謂之積也。言收獲之物藏于中也。然藏者將以用也。積者、將以散也。大車以載。明其來去之道。而能用能散也。故曰不敗。久藏必腐。久積必潰。是敗也。大有之富。在能不敗。是積之不厭多。藏之不厭深也。蓋始終成,物之用。供民之需。而不自私也。物之藏于家者曰私。藏于國者曰富。藏于地者曰棄。藏于民者曰利。視其所藏耳。圣人不諱居積。而惡私藏。不強取與。而求平均。雖大車以載。民無一其富也。利及于眾。雖取之至精不為貪。用及于公。雖積之至盈不為賄。故富以天下。財成一切。此小畜之所以貴有蓄也。天之生物。無論巨細。皆有其用。能遂其用者。圣人之治也。若貪多而不公于民。賄入而不推于眾。是雖藏之至密。猶無異棄于地。積之至盈。猶無異貧無所有。徒喪物之用。而悖天地生物之心。是敗之也。物敗由人。用得其宜。為物之功。用失其宜。為物之敗。故物以用為利。失物之用。反利為害。此九二爻辭。規(guī)規(guī)于積中不敗一語。見利之成敗在人也。而大有之義。亦視此為辨。獨富如桀紂。雖積財如山。積物成阜。非有也。終不免棄擲。是徒敗之也。故大有必人人皆有。必凡物皆得盡其用。此大同之旨也。貨不藏于己。力不藏于身。物盡其利。民得其生。此誠大有之世。唯堯舜之治至焉。故大有必本于天下為公。茍有一私。是非大有。茍有一夫之貧。是非富也。茍有一物之敗。是非積也。此圣人均財之大則也。大抵古人制度。以公產(chǎn)均財為極則。而不以貧富妬爭為法。必使天下無貧民。不欲天下有富者。必使物力皆得其用。不使田有曠土。人有閑夫。故井田之制。以田分授于民。而稅收之制。取民不過十一。君不私貨。庫不私財。民無獨利。物無廢用。天下乃長治久安。觀大有爻辭之義。當可得其成治之要道矣。

  九三:公用享于天子,小人弗克。

宣圣講義

孔子

  此大有九三爻辭。指九三爻之用。明其利害也。大有九三處下卦之末。為中爻之始。緊接上卦。介乾離之際。乃內(nèi)外之樞。中為人爻。合九四為用。亦居內(nèi)外之間。象交際之事。在下卦乾為先天主位。上卦離為后天主位。而皆迭為賓主。先天離當旁位。后天乾居隅坐。是分列主從。而合先后天言之。又同居尊位。則在卦象。有比于天子之于群公。天王之與侯國。雖有君臣之分。卻如賓主之交。九三以人事為本。故比之宴享重典。公言其來賓之象。享言其賜宴之情。而取喻于賞有勛勞。嘉其成績。非平曰宴會可比。古制諸侯朝于天子曰述職。為告成也。必其境內(nèi)安和。田土豐禳。物產(chǎn)饒益。人民樂育。上孚天時之令。下徵草木之祥。民生無虞。國用不匱。于是信無怠其職。無廢其事??梢愿娉捎谔焱?。而以慰其心焉。故按時入朝。為受命后最重之典。天子乃因而勞之。為人民答其勤勉之意。并召百官而告之。以為他國勸。此宴享之體。非為酬酢也。實考成之舉。果不及者。享不與焉。其有過失者。責之罰之。是凡受享者。必其國之治。民之安。而時和年豐。物用有余。百官供命。不違于王制者也。故天子享之。享其大有也。小人弗克者。小人自私其國土。自利其物產(chǎn)。不恤人民。不和于內(nèi)外。上悖天時。而荒歉自至。下拂民志。而叛貳時聞。則天子怒之。必獲誅譴。尚安得享。曰弗克、言不得受享也。此不以一人之富有為貴。而重在能利民也。故名之曰公。公、爵也。以其能公其國。公其物。公其利與用也。唯公乃能稱公。乃得錫享。唯君子乃公。唯公乃大乃有。乃孚大有之義。皆小人所弗能也。故九三爻辭。舉享于天子之典。明大有中正之義。以見大有必基于政治。必由于君子能治其國者。必得享于天子。為天下所同贊美者也。雖富有勝人。而民物不康。非大有也。雖祿位過人。而政教不逮。不足以致大有。故享不妄與。朝必有告。職不妄授。賞必有功。此古時王者之制也。

  古亨享二字一也。而享亦含亨義。以亨為物之成。享為物之用。亨為功之通。享為功之果。在乾坤元亨之德。亨以合禮為嘉會。即指宴享。蓋古人宴享。必有所慶?;蛞蚬χ??;蛞蛭镏@?;蛞騽谥?。或因貨之積。故積德積功。與積物同。物之成熱。與事功之成果同。其取義皆在亨也。唯亨能通利一切。乾坤之大。在能通利天下萬物。故稱為亨。王者因物之亨。而及人之功。因民之亨。而及上之功。故有賞功之享也。舊有仍釋為亨者。究末明享之與亨。一字二義。假借者也?;蛴兄^公非指人。乃指大眾。意義亦通。公即大眾所服之人。以得大眾擁戴。故曰公。公用用字亦包二義。以公因功而得享。一也。公眾所用之物。以備天子之享。一也。蓋公之得享。在平曰。因物之成、而敘其功。是享由功來。即物之利用也。在宴會。因物之備而著其禮。是享由禮出。亦物之利用也。皆不外乎物。不離乎用。故曰公用。明大有之重在用也。重在善用也。唯至公者、為最善用物。雖多不為糜費。雖少不為棄置。以其本于道。孚于理。宜于事。洽于情。得物之真用。而克全其利也。故小人弗克。不獨為不能得享。且以其不能成物之用。全物之利。是害物也。害物者大有之害。與初爻意義相應。初爻以無交害為大有之害。因物之不得其用。為物之害。成人之害。此爻以小人不得成物之用。為人之害。及物之害。正相對。

  象曰: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害也。

宣圣講義

孔子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以見小人之害。不但為人之禍。而物亦被其災。小人以貪為能。以欲為功。以多藏為富。以濫費為利。是其害于人民者已明。而由物之廢與費。更為其利用之害。亦可見矣。其終也。因罪受譴。因貨賈禍。則又自受其害矣。故釋文申明其義。意謂唯君子乃免害耳。此爻尚有最要一義。在文字外。向無人解及之。茲述其大晷如下。

  夫天之生物為人用。乃以獎有德。勸有功也。勤者得之。善者享之。仁義者利之用之。非可以私干也。故名曰天祿。凡衣食曰用一切之供給。無一非祿。無一非生前所定。不得多或少也。故凡用物者必惜物。有之必成其用。無之必安其分。王者制爵祿。仿于此義。非德不予。非功不錫。此本天道栽培傾覆之例。不得任意增減之也。九三爻引天子宴享之制。明人與物至中至正之道。人之于物。物之于人。恰有相宜。不過乎中。不失其節(jié)乃為大有之真象。亦即大同之大則也。故貧富不相懸殊。出納不相乖舛。生息相及。利用相衡。一如天之命人。王之命爵。亳無貪縱之念。干求之愆。則世道自平。人類自康。此治平真諦所在。而大學言治平。必納于明德。必始于格物者。正此義也。故禮曰:仁人不過乎物孝子不過乎物欲明何以為過即由失大有之道其詳見大小過。茲言大有。第求不過而已。此小人之害。害在過耳。不過何害。故克字與克己克欲克念之克一義。小人之過。以弗克也。此義宜細審焉。

 

  九四:罪其彭。無咎

宣圣講義

孔子

  此大有九四爻辭。指明本爻之用也。九四在上卦之始。居中爻之位。為離卦之初。接下卦之乾。而與六五近。與九二應。一陰一陽。夾輔其旁。身為陽乘陰陰者聚物而不流陽者載物而易動。陰陽交翕?;虺诨驈?。上下交通?;蛴蚪I。此大有九四之象。匪其彭者以物聚而不滿盆而不張相孚以交相得以合是大有之善于居積。正如九二之積中不敗也。然九二之象由內(nèi)生。其自處之善也。九四之象由外至。其應時之當也。物之聚者恒易滿。財之盈者恒易張。滿則害生。張則盜至。皆由于貪與侈之蔽也。彭者滿也。張也。太過之象也。義與彭亨同。亦即諺所謂膨脹之意。以大有至此。物集益眾。財斂益多。爭趨附之勢。如囊之納。有不勝。器之盛。有將溢。而陽動以周流。陰靜以收受。兩象俱備。遂成其彭之勢。而幸主物者。得其道。適其宜。雖聚之已豐。而納之不使?jié)M。雖來之已盈而盛之不使張。以度其量。而制其節(jié)。以迎其入。而去其過。以止其至。而應其時宜。以御其用。而孚其人事。故曰匪其彭。言雖有彭之慮。而竟不至于彭。是主之者有方也。以九四居陰陽之中。兼剛?cè)嶂谩9誓茏笥艺{(diào)協(xié)。取舍自如。中而不偏。正而無過。此爻辭明其為無咎也。無咎亦如上各爻、最易有咎。以處之得當乃免咎耳。

  象曰:匪其彭無咎。明辨皙也。

宣圣講義

孔子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言能具辨物之明。皙物之用。而得其中道也。辨以知物之情。皙以善用之途。明則物無遁情。用無悖道。各得其所。則多而無害。斂而非貪。藏而有為。役之不失其時。制之不違于理。則自免咎戾。此明之大用也。離為光明。九四為離初爻。故有能明之象。又或謂匪其彭。匪指小人。與初爻之匪同義。蓋言財物豐盈。盜賊覬覦也。彭猶旁也。匪在旁窺伺。欲以掠其財。奪其物也。而無咎者。以防之有道。而接之有方。雖在旁之近不足害。由能明辨哲于幾微也。辨其為匪。而先事備之。皙其不善。而早為遠避之。亦如初爻之無交害匪。則匪自不為禍也。此亦象中兼賅之義??蓵ㄑ?。蓋大有以富為象。慢藏誨盜。世所不免。而爻辭原貫通一切。如由上治言。則當如前義。如在撥亂之世。則后說亦可通。當視時而釋其意義。以易辭選擇精弘。非他經(jīng)比也。

  六五:厥孚交如。威如。吉

宣圣講義

孔子

  此大有六五爻辭。言本爻之義、及明大有全體大用也。大有以六五為全卦主爻。以居上卦中位。又系陰爻獨貴之際。眾陽環(huán)拱以相從。其用最大。其德最全。而陰陽交孚。上下相應。下與九二。一陰一陽。一外一內(nèi)。兩相交契。而易其用。陰以陽用。陽以陰用。陽居內(nèi)而志在外。陰居外而志在內(nèi)。內(nèi)外相從。剛?cè)嵯嗟?。故爻辭最吉。明大有之正用、固如是也。以其交孚于眾陽。備萬物之所歸。而德協(xié)于群下。待萬物之同化。比于圣人在位。富有天下而不私。利普萬民而不吝。順天道之自然。而信不渝時。體時義之大順。而物不空乏。故能生育萬類。德威并至。德玄而莫名。威立而不猛。乃無為之治。不化之化。不令之令。恰如天地之覆載生成。不言而品物自亨。不行而事功自著。故辭以交如威如象之。厥孚言其孚一切也。厥、至也極也。自然而然也。孚者中道也。中孚之謂也。孚如禽鳥孵雛。溫養(yǎng)化育。自然自在。不失其序。誠神化之效。有非人力所事也。交如者。往來交錯。生化繁榮之象。以六五善交眾陽。而不失其正也。威如者、德用俱備。生成同見之象。以六五以陰撫循天下。而獨用其中也。兩如字言其自然如此。非故為之。其交也、自交而不亂。如曰月代明。四時代謝。天地相抱。周流無垠也。其威也、自威而不暴。如雷霆震動。水火交焚。秋殺冬藏風鳴曰燥也。皆天道必至之德。元氣必徵之象。利及天下而不見其惠。用及一切而不見其功。德為玄德。威為玄威。故萬物不自知。而大小同大有。此其所以為吉也。凡用如字。必含假設之意。以有其事而不拘其跡。著其理而不限其行。故曰如。六五本陰以為用。純?nèi)嵋詾榈?。行之自然。至于大順。正大同之真諦。故禮運篇大同節(jié)后。有同乎大順語。即明。大同之德用也。

  象曰:厥孚交如。信以發(fā)志也;威如之吉,易而無備也。

宣圣講義

孔子

  此申釋爻辭之精義。而見大有之道與德也。以信能生成一切。天地之生化。莫不基于信。物之春生夏長。秋成熟。冬藏儲。皆信也。志孚信成。故曰信以發(fā)志。易者至順。唯順乃易。順其自然。一成皆成。天下大有。而生之與成。一德一威。一育一殺。威也殺也。順時自至。非有所為也。故曰無備。比人之坦易和平。亳無猜嫌之心于事先。天地之道。生之無亭毒之心。殺之無虔劉之志。即易而無備之謂也。推之人類。天下大有。人人皆樂其生。更何恩仇之念。忌妬之懷。相與親和。有如骨肉。自無仇害之見。即無防備之心。此六五爻辭之微義。而所以占其吉也。

  上九: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宣圣講義

孔子

  此大有上九爻辭。言上九之用。兼明全卦之大旨也。大有以離合乾。成文明富庶之象。而其德用。則在能孚天道。蓋離能體乾、以成其用也。離代乾主后天。為萬物父母。凡有生者。皆仰其覆育。賴其溫煦。得其恩澤。而為發(fā)揚。被其光明。而為文采。是離日之德。即乾天之德。大有之利。即天佑之利也。日以代天。天之有日。猶國之有君。日之德政。天所布也。天之生成。日之功也。天無日無以達其用。日行天無不褊。而遂其覆育之道。日經(jīng)天無不照。而致其高明之德。則日者、天之政令所出。德用所施。故后天以日為主。而大有恰見其象。昭其例。大有之離在上。以全成乾之行。而上九居離之終。當?shù)掠弥瘸?。值天道之極盛。則世間一切生成。一切安利皆于斯時著其道。顯其用。而皆宜原始要終。以溯其功業(yè)之自來。德用之自至。則返本復始。不忘天之恩惠。以誠以敬。重承天之寵施。則大有之終。必明天道。而使世間人物。皆知吉之所獲。利之所來。故爻辭指其意義如此。在人得享一切安富尊榮樂利。以至無盡。果奚致哉。非天之所佑乎。天之所佑。非日之所為乎。天日光明。人物康泰。則大有之世。一切皆樂其生。享其福。是其為吉利。蔑以加矣。非天之賜。孰能致之。夫大有之義。貴在公平普褊。無親疏遠近之殊。聰昏強懦之別。其得享有也。非一人所私。非一地所藉。乃大眾共獲共受者也。故爻辭指明為自天佑。而人人咸占吉利。處處咸樂大有。此彖辭所謂元亨也。

  象曰:大有上吉,自天佑也

宣圣講義

孔子

  此申明爻辭原義也。而稱曰上吉者、以上九之吉也。易卦例在上爻者。多與全卦相違。蓋處極地易變也。而大有上九則否。以大有本天下為公之道。孚乾之行健不息。離之日進光明之德。而合為用。以富于眾物。育為大利。非關一人之禍福。一方之得失。故上九雖極、而猶成其高明之象。雖變、而仍不失其福利之旨。則所謂吉。誠上吉矣。在履上九爻、曰元吉在上。大有慶也。明指元吉之屬上爻。系孚于大有之義。使天下知吉之真實。與利之大也。乾辭曰、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為其公而無私。利而無害也。大有之上吉。亦正是此義。且合而觀之。乾之利。天道也。履之吉。人道也。人道克孚天道。而后大有之吉利以成。故曰自天佑也。吉利之成。乃天人兩者所見。吉乃天佑。利為人享。大有之吉利。降自天而成于人。與乾履之占。正宜對參。有乾之道。始有大有之體。有履之道。始全大有之用。履之致治。在辨上下、定民志。大有則曰明辨皙也。履之成德。在元吉在上。大有則曰上吉天佑。是大有之始。固發(fā)于天功。而其終也。則成于人事。天道遠而微。人事近而著。則求天下大有。必先致力于履。履禮也。故大同之治。寓于禮運篇。而見易教之成。必自禮教中得來。禮主敬。大有上九之辭。雖明天功。以揭出吉利之原。亦在重人事。而促人知生成之德。敦敬天之念也。易教辭簡而旨深。意曲,而義廣。學者要當細玩昧之。又大有之上吉。在人為享利。在天為告成。有成必有敗。有利必有害。圣人欲其永成不敗。盡利無害。故示上爻之辭。而導人知天功之不可貪。天佑之必克承。則言外之意。尤為諄切。蓋果知吉利必自天佑。方無害。則言行必孚天道方無虞。天以致人物之吉利而高明覆育。達于無窮。則人物宜體天之生成。而勤慎公正。以常保其福佑。是則大有卦辭之微義。尤必詳為領會者也。

宗主附注

  大有卦與同人住來。而其對為比與師。比師為五陰一陽。同人大有為五陽一陰。四卦皆歸魂卦。即乾坤坎籬四宮歸魂之卦。乾坤坎離、先天四正。后天則坎離代乾坤。是又名先后天同位之卦。故皆有同聚眾大之象也。師眾也。比聚也。同人同也。大有大也。其義均近似。以其卦之本體。為先后天相合之象。而其屬類。又為陰陽共歸之象。師比以眾陰歸陽。由子返母。同人大有以眾陽歸陰。由母覆子。二者皆取歸附之義。故名歸魂卦。以卦名曰。同人大有。其德為剛為明。其用為大為生。秉乾之德。推離之用也。師比則與此反。以其本坤而用坎也。然其以類聚也則同。師比為陰類。為地與水。同人大有為陽類。為天與火。二者同氣相求。同物相附。自然而然。不假外力。是以帥比為陰朋從陽。同人大有為陽類從陰。卦別陰陽。各從其主。而得相合也。故大有之辭。多與比類?;蚣坝趲煛M酥o。多與師應?;蜻B于比。蓋正變相通。往來相及。以后天言。同人對比。大有對師。以先天言。同人對師。大有對比。蓋即二五兩爻。正對與錯對之異也。以后天之一陰一陽。為道之例。則凡陽爻與陰爻對為正也。若依先天以卦與卦對。外內(nèi)各自為對。則錯對者變也。須通所對四卦釋之。方得其意。故同人九五大師相遇正對也。而大有九三亨予天子。小人弗克。則錯對也。以義皆取師卦爻辭也??筛舶粗?。自明其意。

  又曰、易言天道。貴有人事應之。天道不虛行。必徵諸人事。人者天之寄也。事者道之例也,易之吉兇禍福。必藉人之行止進退以明之。若無人事。是天道不足言矣。果人事與天道相違。則天道亦不足信。天道虛而人事實。天道微而人事著。欲顯天道。必先人事。如易之卦爻象天道。而辭句則指人事。為人事之表率者。則君子大人。即德與位之屬者。易言大有。宜年谷豐登。民食裕足。則在治國者有以致之。若荒災遍地。人民流離。更何大有可言。則所謂有者。私人之聚斂而已。與大眾無興也。故圣人釋易。必先貴人事。明人既所以明天。易辭之稱天者。皆已著于人者。其稱吉兇利害。皆已見于人事者。乃合理兩興跡而論之也。非空談玄妙、而莫能徵驗者也。故習易者、不比他經(jīng)。而致用必侍政教。此君子大人之任也。又曰、大有卦之以有為判。而利分公私上下。在公為正。在私為非。在下為均。在上為獨。故爻辭辨之甚明。欲其成利。必先成物之用。使物無廢棄。財無濫費。始稱大有之義。蓋大有繼同人而來。同人言其眾。大有言其富。夫子所謂既庶之后。必富之者。于二卦之義見之。人求其庶。庶而不富。徒自亂也。故富庶二字。不可分離。圣人治天下。無非求其安。而人民之安。必先得其生息。禮樂政利。皆其后事。茍養(yǎng)生不足。贍家不能。雖導之不善矣。故王道必先富民。必使人人同富。即均也。人民同富。君乃安享其成。人民同貧。君不能獨享其樂。故國之富。指人民言。物之利。指成用言。非謂厚積于一人。寶藏于府庫也。故私非利。廢非用。后世之害。皆緣于私與廢。雖有眾庶。而上下離心。雖有貨財。而利用不給。故禍亂無己。而人類苦矣。有國者。不深體易象之羲。古人立教之旨。而盼長治久安。奚可哉。

宏教附注

  周易各卦。多重政治。文王鑒商政之衰。思堯舜之治。故托于易。以明平治之道。所述大同之義。太平之政。而多難明言。乃分寄之于各爻辭。并隱其名于卦。如大有同人是也。而一一細求所行之道。推諸人情物理。合之天道。無不備具。其在各卦所示。莫非此旨。后唯孔子能紹述之。傳于禮經(jīng)。門人或未盡達。故傳說末詳。此亦時之所為也。易壇所講。此點獨加詳盡。以與大學中庸運各篇相證。雖曰講易。實不止明數(shù)已也。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