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最全知識點總結(jié)
《金匱要略》知識點總結(jié)版本【一】 結(jié)合09本 鄭雪 1、《金匱要略》,是我國東漢著名醫(yī)學家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的雜病部分,也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論述診治雜病的專書。 北宋·林億等整理《金匱要略方論》。 2、以臟腑經(jīng)絡(luò)學說為辨證論治的基本理論。 3、共載方劑205首,在劑型方面,既有湯、丸、散、酒的內(nèi)服藥劑,又有熏、洗、坐、敷等外治藥劑。 臟腑經(jīng)絡(luò)先后病脈證第一 1、【2】夫人稟五常,因風氣而生長,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客氣邪風,中人多死。千般疢難,不越三條:一者,經(jīng)絡(luò)受邪,入臟腑,為內(nèi)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以此詳之,病由都盡。 【名解】①五常:即五行 ②客氣邪風:泛指外來的致病因素 ③千般疢難:一切的疾病 【要點】①核心思想:內(nèi)因為主發(fā)病學觀點 ②病因分類:內(nèi)所因、外皮膚所中、房室、金刃、蟲獸所傷 2、【1】問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師曰: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補之;中工不曉相傳,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藥調(diào)之。 肝虛則用此法,實則不在用之。 經(jīng)曰:“虛虛實實,補不足,損有余”,是其義也。余臟準此。 【名解】①上工:指高明的醫(yī)生 ②治未?。哼@里指治未病的臟腑。 【要點】①治未病的原則性和靈活性: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補之 ②治未病以肝病為例——肝實脾虛證治則: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 ③肝虛證的治則: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藥調(diào)之 3、【14】問曰:病有急當救里救表者,何謂也?師曰:病,醫(yī)下之,續(xù)得下利清谷不止,身體疼痛者,急當救里;后身體疼痛,清便自調(diào)者,急當救表也。 【要點】先解表后治里——表證重,里不虛; 先治里后解表——里證重,里虛者; 表里兼治——表里同病,相互影響 4、【15】夫病痼疾加以卒病,當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名解】①痼疾:指難治的慢性久病。 【要點】新舊同病,宜先治新病,后治舊病。 痙濕暍病脈證治第二 1、濕病的基本治法:微發(fā)其汗,利小便 “微發(fā)其汗”的原理:①微發(fā)其汗,用溫熱藥物,可振奮陽氣,蒸騰肌腠,使表濕化汗,隨風而出,令風濕俱去。②風為陽邪,其性輕揚,容易表散。濕為陰邪,其性粘滯,難以驟除,如汗出太多則風氣雖去而濕邪仍在,故病不愈。③濕為陰邪,易傷陽氣,陽氣存于汗內(nèi),汗出太多,有亡陽之虞,微發(fā)其汗,可防亡陽之弊,故治風濕之法,應(yīng)持續(xù)微微汗出,則風濕之邪自能盡去。 【18】風濕相搏,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醫(yī)云此可發(fā)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蓋發(fā)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風濕者,發(fā)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風濕俱去也。 2、寒濕在表:【20】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黃加術(shù)湯發(fā)其汗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3、風濕在表:【21】病者一身盡疼,發(fā)熱,日晡所劇者,名風濕。此病傷于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4、風濕兼氣虛:【22】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主之。 【病機】風濕在表,表虛不固 【治法】益氣固表除濕
中風歷節(jié)病脈證并治第五 1、中風?。骸?】夫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為痹。脈微而數(shù),中風使然。 【名解】①半身不遂:指病人的左側(cè)或右側(cè)肢體不能隨意運動。 ②但臂不遂:一般指上肢不能隨意運動。 【主癥】半身不遂 【病因病機】正氣不足、風邪入中,正虛邪中,經(jīng)脈痹阻不通,中風病 2、中風病的病機特點及分型:【2】邪在于絡(luò),肌膚不仁;邪在于經(jīng),即重不勝;邪入于腑,即不識人;邪入于臟,舌即難言,口吐涎。 在絡(luò)、在經(jīng)、入腑、入臟的不同癥狀 ①在絡(luò)——肌膚不仁——感覺障礙——較輕、淺 ②在經(jīng)——即重不勝——肢體運動障礙——較重、較深 ③入腑——即不識人——意識障礙,伴肢體活動障礙——深、重 ④入臟——舌即難言,口吐涎——語言功能喪失,神志癥狀伴肢體障礙——深重、急 另外,邪入臟,神昏之證亦是必備,故經(jīng)絡(luò)淺,入臟腑深。 3、風濕歷節(jié):【8】諸肢節(jié)疼痛,身體魁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 【主癥特點】關(guān)節(jié)疼痛,腫大變形,身體羸瘦 4、寒濕歷節(jié):【10】病歷節(jié),不可屈伸,疼痛,烏頭湯主之。
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 1、治則:仲景重視脾腎兩臟,治療上重視干溫扶陽 2、虛勞病總綱:【3】夫男子平人,脈大為勞,極虛亦為勞。 如何理解脈“大”與“極虛”為勞:①脈“大”——是大而無力,輕取脈大。重按無神無力乃外似有余,而內(nèi)實不足之象,屬陰虛陽浮之脈。②脈“極虛”——是輕按則軟,重按極無力,輕取、重按皆細弱少力之象,乃精氣內(nèi)損者的本脈。③脈大與極虛雖形態(tài)不同,但都是虛勞脈象,代表了陰虛、陽虛兩大類型。 所以說“脈大為勞,極虛亦為勞”是虛勞病的綱脈,是虛勞病總的脈象。 3、虛勞失精【18】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眩。發(fā)落,脈極虛芤遲,為清谷,亡血,失精。脈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桂枝加龍骨牡蠣湯主之。 4、虛勞里急【13】虛勞里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煩熱,咽干口燥,小建中湯主之。 【癥候分析】 主癥:里急(脘腹拘急空虛感),脈絡(luò)失養(yǎng)不榮; 腹中痛(脘腹痛,空腹甚)——為必備癥 兼癥: 心悸——脾虛及心,心脈失養(yǎng) 手足煩熱、咽干口燥——陰虛內(nèi)熱 鼻衄——陰虛內(nèi)熱 或然癥 四肢酸痛——脾虛不能營養(yǎng)四肢 夢失精——脾虛及腎,腎精不固 【病機】“建中八癥”的病機:脾胃虛弱,氣血虧損,陰陽失和,寒熱錯雜 【處方】小建中湯方: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三兩(炙) 大棗十二枚 芍藥六兩 生姜三兩 膠飴一升 【14】虛勞里急,諸不足,黃芪建中湯主之。 5、腎陽不足虛勞腰痛:【15】虛勞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腎氣丸主之。 【處方】腎氣丸方:干地黃八兩 山藥 山茱萸各四兩 澤瀉 牡丹皮 茯苓各三兩 桂枝 附子(炮)各一兩 【證候分析】虛勞腰痛——腰為腎之外府,腎虛,勞累后加重 少腹拘急,小便不利——少腹為腎經(jīng)所過,腎與膀胱相表里,腎虛而膀胱氣化失常 【病因病機】腎陽不足,不能化氣行水 【治法】溫腎化氣(補腎陽、助腎陽、利水濕) 【方用八味腎氣丸】:補陰之虛以生氣,助陽之弱以化水,滲利水濕以護正——乃補腎治腎,補下治下之良劑。 6、虛勞不寐——陰虛內(nèi)熱、虛煩失眠【17】虛勞虛煩不得眠,酸棗仁湯主之。 【病機】肝陰不足,虛熱內(nèi)擾于心 【治法】養(yǎng)血斂陰,清心安神 【處方】酸棗仁湯方:酸棗仁二升 甘草一兩 知母二兩 茯苓二兩 芎川芎二兩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 1、寒飲郁肺【6】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射干麻黃湯主之 2、飲熱迫肺【13】咳而上氣,此為肺脹,其人喘,目如脫狀,脈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湯主之。 【名解】目如脫狀:是形容兩目脹突,如將脫出的楊子 【麻黃+石膏】——辛涼配伍,宣肺散邪,兼清里熱 【特點】喘重于咳 【14】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
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九 1、【1】師曰:夫脈當取太過不及,陽微陰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責其極虛也。今陽虛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陰弦故也。 【名解】陽微陰弦:關(guān)前為陽,關(guān)后為陰。陽微,指寸脈微;陰弦,指尺脈弦。
陰弦——尺脈弦——太過——下焦陰寒內(nèi)盛 【基本治法】宣痹通陽,豁痰下氣 2、胸痹證治:【3】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guān)上小緊數(shù),栝蔞薤白白酒湯主之。 【典型癥候】基本癥候: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特點是痛與喘息短氣同時并見 【病機】胸陽不振,痰濁痹阻(臟腑定位:心肺同病,由心及肺,心脈痹阻) 【治法】宣痹通陽,豁痰下氣 【方藥】瓜蔞薤白白酒湯方:栝蔞實一枚(搗) 薤白半斤 白酒七升 重證:【4】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者,栝蔞薤白半夏湯主之 虛實并治:【5】胸痹心中痞,留氣結(jié)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人參湯亦主之。 急證癥:【7】胸痹緩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輕證:茯苓杏仁甘草湯證;橘枳姜湯證 3、心痛 輕證:【8】心中痞,諸逆心懸痛,桂枝生姜枳實湯主之。 重證:【9】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烏頭赤石脂丸主之。
腹?jié)M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1、寒疝:是一種陰寒性的腹中疼痛。 2、虛寒腹?jié)M和實證腹?jié)M的辨證要點:虛寒腹?jié)M——按之不痛,腹?jié)M時減,復如故 實證腹?jié)M——按之痛,腹?jié)M不減,減不足言 3、實證腹?jié)M證治 脹積俱重—【13】腹?jié)M不減,減不足言,當須下之,宜大承氣湯。 脹重于積—【11】痛而閉者,厚樸三物湯主之 里實兼表—【9】病腹?jié)M,發(fā)熱十日,脈浮而數(shù),飲食如故,厚樸七物湯主之 膽胃同病—【12】按之心下滿痛者,此為實也,當下之,宜大柴胡湯 4、陰寒內(nèi)盛寒疝【17】腹痛,脈弦而緊,弦則衛(wèi)氣不行,即惡寒,緊則不欲食,邪正相搏,即為寒疝。繞臍痛,若發(fā)則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脈沉緊者,大烏頭煎主之。 【病機】寒氣痼結(jié),陽氣不行,經(jīng)脈不通 【治法】破積散寒止痛 【處方】大烏頭煎 5、脾虛寒盛【14】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上沖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大建中湯主之。 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 1、【1】問曰:夫飲有四,何謂也?師曰:有痰飲,有懸飲,有溢飲,有支飲。 2、【2】問曰:四飲何以為異?師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飲后水流在脅下,咳唾引痛,謂之懸飲;飲水流行,歸于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重,謂之溢飲;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 四飲 :痰飲——飲停胃腸(廋、水、聲) 懸飲——飲停胸脅(咳、唾、痛) 溢飲——飲停四肢肌膚(疼、重、無汗) 支飲——飲停胸膈(咳、喘、短氣) 3、痰飲病的治療原則:【15】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 (1)用溫藥的原因:①以溫藥振奮陽氣 ②溫藥可暢達三焦,開發(fā)腠理,通行水道 (2)“和之”:①用藥不能過于溫燥 ②溫藥之中佐以行消開導之品。 4、痰飲證治 (1)飲停心下:【16】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術(shù)甘湯主之。 (2)飲及脾胃:【17】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術(shù)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 【治療】溫陽化氣利小便 中陽不足——健脾利水——苓桂術(shù)甘湯 化氣利小便,通過兩種途徑 腎陽不足——溫腎化氣利水——腎氣丸 (3)痰飲冒眩:【25】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 5、懸飲證治:【21】脈沉而弦者,懸飲內(nèi)痛 【22】病懸飲者,十棗湯主之。 6、溢飲證治:【23】病溢飲者,當發(fā)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 7、支飲證治:①主方【35】咳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 ②重證:【24】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脈沉緊,得之 數(shù)十日,醫(yī)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湯主之。虛者即愈;實者三日復發(fā),復與不 愈者,宜木防已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主之。(24) 木防己湯方:木防己三兩 石膏十二枚(如雞子大)桂枝二兩 人參四兩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并治第十三 1、消渴—消渴?。▋?nèi)傷雜?。靼Y:多飲多食多尿,身體消瘦 2、肺胃熱盛,氣陰兩虛(中上消)【12】渴欲飲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病機】肺胃熱盛,氣陰兩虛 【治法】清熱止渴,益氣生津 3、腎陽虛消渴(下消)【3】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斗,小便一斗,腎氣丸主之 【病機】腎陽不足,陰損及陽,致腎陽虛氣不攝水 【治法】溫補腎陽,蒸津氣化 4、小便不利(下寒上燥)【10】小便不利者,有水氣,其人若渴,栝蔞瞿麥丸主之。 水氣病脈證并治第十四 1、水氣病的基本分類:風水、皮水、正水、石水 2、風水的癥候特點:浮腫(面目先腫,繼則腫及四肢及周身;伴小便量少) 皮水的癥候特點:胕腫,按之沒指(外證);不惡風(外無風邪,說明以濕邪為主) 3、水氣病的一般治療原則: 【18】師曰: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fā)汗乃愈。
黃疸病脈證并治第十五 1、黃疸的主癥:身黃、目黃、小便黃 2、黃疸按病因分類:谷疸、酒疸、女勞疸 3、病機:【1】脾色必黃,瘀熱以行 病因:【8】然黃家所得,從濕得之 治法:【16】諸病黃家,但利其小便 4、濕熱發(fā)黃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第十六 1、驚悸【1】寸口脈動而弱,動即為驚,弱則為悸。 驚:脈動——驚恐等刺激——氣血紊亂——心無所依,神無所附——驚自外來 悸:脈弱——氣血虧虛——久病體弱,心脈失于充養(yǎng)——悸自內(nèi)生 【治療原則】“驚則平之,悸則補之”
2、吐衄下血 (1)里熱熾盛吐血衄血:【17】心氣不足,吐血、衄血、瀉心湯主之。 【病機】肺胃熱盛 【治法】清熱瀉火,涼血止血 【處方】瀉心湯(大黃、黃連、黃芩) (2)虛寒性吐血:【14】吐血不止者,柏葉湯主之。 【治法】溫中止血 側(cè)柏葉——苦寒清降止血 (3)下血·遠血【15】下血,先便后血,此遠血也,黃土湯主之。 【癥狀】下血,先便后血 【治法】溫脾攝血 (4)下血·近血【16】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當歸散主之。 【癥狀】下血,先血后便 【治法】清熱利濕,活血止血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1、胃反嘔吐【5】趺陽脈浮而澀,浮則為虛,澀則傷脾,脾傷則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脈緊而澀,其病難治。 【主癥】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 【16】胃反嘔吐者,大半夏湯主之。 【病機】胃中虛冷 【治法】補虛潤燥,和胃降逆 【方藥】大半夏湯方:半夏二升(洗完用) 人參三兩 白蜜一升 2、一般嘔吐 胃寒嘔吐:吳茱萸湯、四逆湯 胃熱嘔吐:【17】食已即吐者,大黃甘草湯主之?!C:腸熱犯胃 寒熱錯雜嘔吐:【10】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 痰飲嘔吐:【12】諸嘔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湯主之?!▏I吐的主方, 基本方)。半夏--開飲結(jié)而降逆氣;生姜--散寒和胃以止嘔吐。 3、噦 胃寒氣逆【22】干嘔噦,若手足厥者,橘皮湯主之。 胃虛有熱【23】噦逆者,橘皮竹茹湯主之。 4、下利 濕盛泄瀉:【31】“下利氣者,當利其小便”【治法】利小便以急開支河 腸滑泄瀉:【47】“氣利,訶梨勒散主之” 【治法】澀腸固脫 瘡癰腸癰浸淫病脈證并治第十八 1、瘡癰腸癰辯證關(guān)鍵:有膿無膿的鑒別 【4】腸癰者,少腹腫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調(diào),時時發(fā)熱,自汗出,復惡寒。其脈遲緊者,膿未成,可下之,當有血。脈洪數(shù)者,膿已成,不可下也。大黃牡丹湯主之。 【癥狀】腸癰膿未成 【治法】泄熱解毒,逐瘀消癰 【方藥】大黃牡丹湯方:大黃四兩 牡丹一兩 桃仁五十個 瓜子半升 芒硝三合 【3】腸癰之為病,其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腹無積聚,身無熱,脈數(shù),此為腸內(nèi)有癰膿,薏苡附子敗醬散主之。 【癥狀】腸內(nèi),膿已成 【病機特點】腸內(nèi)有癰膿 【治法】排膿消腫,助陽行滯 【方藥】薏苡附子敗醬散方:薏苡仁十分 附子二分 敗醬五分
婦人妊娠病脈證并治第二十 1、桂枝茯苓丸——消瘀化癥 2、膠艾湯——主治妊娠下血——拓展:用于治療①漏下(月經(jīng)淋漓不斷,量少) ②半產(chǎn)后下血(伴沖任不固) 3、溫經(jīng)湯——沖任虧虛兼瘀血;崩漏(辯證要點:在瘀血內(nèi)阻出現(xiàn)腹?jié)M痛,崩漏不止的基礎(chǔ)上,兼有氣血不足的癥狀) 婦人產(chǎn)后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一 1、婦人產(chǎn)后多虛多瘀易感 2、新產(chǎn)三?。函d病、郁冒、大便難 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 1、病因:虛、積冷、結(jié)氣 2、證治:月經(jīng)病--沖任虛寒夾瘀;沖任虛寒;瘀血內(nèi)阻;瘀結(jié)成實;水血并結(jié)血室 帶下病--濕熱帶下;寒濕帶下 雜病--腹痛:風血相搏;肝脾失調(diào);脾胃虛寒 梅核氣:【5】婦人咽中如有炙臠,半夏厚樸湯主之。 臟燥:【6】婦人臟躁,喜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shù)欠伸,甘麥大棗湯主之 婦人轉(zhuǎn)胞:【19】師曰:此名轉(zhuǎn)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 小便則愈,宜腎氣丸主之。 【病證】不得溺 【病機】胞系了戾 論治師曰: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補之;中工不曉相傳,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藥調(diào)之。 表里同?。簡栐唬翰∮屑碑斁壤锞缺碚撸沃^也?師曰:病,醫(yī)下之,續(xù)得下利清谷不止,身體疼痛者,急當救里;后身體疼痛,清便自調(diào)者,急當救表也。 痼疾加卒?。悍虿○蠹布右宰洳?,當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審因論治:夫諸病在臟,欲攻之,當隨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與豬苓湯,余皆仿此。 痙濕暍病脈證治夫痙脈按之緊如弦,直上下行。 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赤,獨頭動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若發(fā)其汗者,寒濕相得,其表益虛,即惡寒甚。發(fā)其汗已,其脈如蛇。 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沖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葛根湯主之。 痙為病,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必齘齒,可與大承氣湯(大黃、厚樸、枳實、芒硝) 濕病 利小便:太陽病,關(guān)節(jié)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名濕痹。寒濕在表: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黃加術(shù)湯發(fā)其汗為宜,甚不可以火攻之。風濕在表:病者一身盡疼,發(fā)熱,日晡所劇者,名風濕。此病傷于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風濕兼氣虛: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主之(防己甘草、白術(shù)、黃芪) 暍病傷暑熱盛:太陽中熱者,暍是也,汗出惡寒,身熱而渴,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百合狐蜮陰陽毒病脈癥 論曰:百合病者,百脈一宗,悉致其病也。百合病正治法百合病,不經(jīng)吐下發(fā)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黃湯主之。狐蜮?。汉庵疄椴。瑺钊鐐?,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不安,食于喉為蜮,食于陰為狐,不欲飲食,惡聞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食于上部則聲暍,甘草瀉心湯主之。 虐病脈證并治 虐母:病虐,以月一日發(fā),當以十五日愈;設(shè)不差,當月盡解;如其不差,當云何?師曰:此結(jié)為癥瘕,名曰虐母,急治之,宜鱉甲煎丸。 中風歷節(jié)病脈癥并治 1風濕歷節(jié):諸肢節(jié)疼痛,身體魁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桂枝 芍藥甘草 麻黃 生姜 白術(shù) 知母 防風 附子)2寒濕歷節(jié) 病歷節(jié),不可屈伸,疼痛,烏頭湯主之。 血痹虛勞病脈癥并治 重癥證治: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guān)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狀,黃芪桂枝五物湯主之。(黃芪 芍藥 桂枝 生姜 大棗)脈象總綱:夫男子平人,脈大為勞,極虛亦為勞。證治1虛勞失精: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眩,一作目眶痛。發(fā)落,脈極虛芤遲,為清谷,亡血,失精。脈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桂枝加龍骨牡蠣湯主之2虛勞里急:虛勞里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煩熱,咽干口燥,小建中湯主之(桂枝 甘草 大棗 芍藥 生姜 膠飴)3虛勞腰痛:虛勞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腎氣丸主之。(干地黃 山茱萸 薯蕷 澤瀉 茯苓 丹皮 桂枝 炮附子)4虛勞風氣百疾: 虛勞諸不足,風氣百疾,薯蕷丸主之5虛勞不寐:虛勞虛煩不得眠,酸棗仁湯主之(酸棗仁 甘草 知母 茯苓 川穹)6虛勞干血:五勞虛極羸瘦,腹?jié)M不能飲食,食傷、憂傷、飲傷、房室傷、饑傷、勞傷、經(jīng)絡(luò)營衛(wèi)氣傷,內(nèi)有干血,肌膚甲錯,兩目黯黑。緩中補虛,大黃蟅蟲丸主之。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癥并治 證治1虛熱肺痿:大逆上氣,咽喉不利,止逆下氣者,麥門冬湯主之。(麥門冬 半夏 人參 甘草 粳米 大棗)2虛寒肺痿: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尿,小便數(shù),所以然者,以上虛不能制下故也。此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湯以溫之。若服湯已渴者,屬消渴 肺癰證治1邪實壅滯:肺癰,喘不得臥,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 葦莖湯(葦莖 薏苡仁 桃仁 瓜瓣)2血腐膿潰:咳而胸滿,振寒脈數(shù),咽干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為肺癰,桔梗湯主之。(桔梗 甘草) 咳嗽證治1寒飲郁肺: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射干麻黃湯主之。(射干 麻黃 生姜 細辛 紫苑 款冬花 五味子 大棗 半夏)2痰濁壅肺:咳逆上氣,時時吐涎沫,但坐不得眠,皂莢丸主之。(皂莢) 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麻黃 石膏 芍藥 桂枝 細辛 甘草 干姜 五味子 半夏) 奔豚氣師曰:奔豚氣,從少腹起,上沖咽喉,發(fā)作欲死,復還止,皆從驚恐得之。 證治奔豚氣上沖胸,腹痛,往來寒熱,奔豚湯主之。(甘草 川芎 當歸 半夏 黃芩 生葛 芍藥 生姜 甘李根白皮)2 胸痹心痛短氣 證治主癥: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guān)上小緊數(shù),栝蔞薤白白酒湯主之。(瓜蔞實 薤白 白酒)重癥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者,瓜蔞薤白半夏湯主之。虛實異治:胸痹心中痞,留氣結(jié)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人參湯亦主之,急癥胸痹緩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心痛證治心中痞,諸逆心懸痛,桂枝生姜枳實湯主之 腹?jié)M寒疝宿食腹?jié)M時減,復如故,此為寒,當與溫藥。實熱證:病者腹?jié)M,按之不痛為虛,痛者為實,可下之,舌黃未下者,下之黃自去。 證治1里實兼表寒證:病腹?jié)M,發(fā)熱十日,脈浮而數(shù),飲食如故,厚樸七物湯主之(厚樸 甘草 大黃 大棗 枳實 桂枝 生姜)2里實兼少陽證:按之心下滿痛者,此為實也,當下之,宜大柴胡湯。(柴胡 黃芩 芍藥 半夏 枳實 大黃 大棗 生姜)3里實脹重于積:痛而閉者,厚樸三五湯主之。4里實積脹并重:痛滿不減,減不足言,當需下之,宜大承氣湯。5寒飲逆滿: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附子粳米湯主之(附子 半夏 甘草 大棗 粳米)6脾虛寒盛: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上沖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大建中湯主之(蜀椒 干姜 人參 膠飴)7寒濕積滯:脅下偏痛,發(fā)熱,其脈緊弦,此寒也,以溫藥下之,宜大黃附子湯(大黃附子 細辛) 寒疝證治 血虛內(nèi)寒;寒疝腹中痛,及脅痛里急者,當歸生姜羊肉湯主之。 五臟風寒積聚病脈癥 肝著,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時,但欲飲熱,旋復花湯主之。 趺陽脈浮而濇,浮則胃氣強,濇則小便數(shù),浮濇相搏,大便則堅,其睥為約,麻子仁丸主之(麻子仁 芍藥 枳實 大黃 厚樸 杏仁) 腎著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身勞汗出,衣一作表里冷濕,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甘姜苓術(shù)湯主之。 四飲與主癥問曰:夫飲有四,何謂也?師曰有痰飲,有懸飲,有溢飲,有支飲。 問曰:四飲何以為異?師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飲后水流在脅下,咳唾引痛,謂之懸飲;飲水流行,歸于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重,謂之溢飲;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行如腫,謂之支飲 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 痰飲1飲停心下: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術(shù)甘湯主之。(茯苓 桂枝 白術(shù) 甘草)2飲及脾胃: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術(shù)甘湯主之 3下焦飲逆: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4留飲欲去:病者脈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雖利,心下續(xù)堅滿,此為留飲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湯主之。(甘遂 半夏 芍藥 甘草)5腸間飲據(jù)稱實:腹?jié)M,口干舌燥,此腸間有水氣,已椒藶黃丸主之。(防己、椒目、葶藶、大黃) 懸飲脈沉而弦者懸飲內(nèi)痛。病懸飲者,十棗湯主之(芫花 甘遂 大戟) 溢飲病溢飲者,當發(fā)其汗,大青龍湯主之(麻黃 桂枝 甘草 杏仁 生姜 大棗 石膏):小青龍湯亦主之(麻黃 芍藥 五味子 干姜 甘草 細辛 桂枝 半夏) 支飲1膈間支飲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脈沉緊,得之數(shù)十日,醫(yī)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湯主之。虛者即愈;實者三日復發(fā),復與不愈者,宜木防已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主之。2狹義痰飲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3支飲腹?jié)M:支飲胸滿者,厚樸大黃湯主之。4支飲不得息:支飲不得息,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隨證施治咳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 消渴小便不利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沖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即吐下之不肯止 腎氣虧虛: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斗,小便一斗,腎氣丸主之。 渴欲飲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 小便不利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宜利小便發(fā)汗,五苓散主之。 渴欲飲水水入即吐著,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淋病淋之為病,小便如栗狀,小腹弦急,痛引臍中 水氣病脈癥并治 分類師曰:病有風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黃汗。風水,其脈自浮,外證骨節(jié)疼痛,惡風:皮水,其脈亦浮,外證膚腫,按之沒指,不惡風,其腹如鼓,不渴,當發(fā)其汗。正水,其脈沉遲,外證自喘:石水,其脈自沉,外證腹?jié)M不喘。黃汗,其脈沉遲,身發(fā)熱,胸滿,四肢頭面腫,久不愈,必致癕膿。 問曰:病有血分水分,何也?師曰:經(jīng)水前斷,后病水,名曰血分,此病難治:先病水,后經(jīng)水斷,名曰水分,此病易治。何以故?去水,其經(jīng)自下。 師曰: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fā)汗乃愈。 攻下逐水夫水病人,目下有臥蠶,面目鮮澤,脈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脈沉絕者,有水,可下之。 風水1表虛: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主之。腹痛加芍藥。2夾熱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xù)自汗出,無大熱,越婢湯主之。 皮水之為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防己茯苓湯主之(防己 黃芪 桂枝 茯苓 甘草) 問曰:黃汗之為病,身體腫,一作重。發(fā)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沾衣,色正黃如柏汁,脈自沉,何從得之?師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從汗孔入得之,宜芪芍桂酒湯主之 氣分 陽虛陰寧: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水飲所作,枳術(shù)湯主之。(枳實、白術(shù)) 谷疸 谷疸之為病,寒熱不食,食即頭眩,心胸不安,久久發(fā)黃為谷疸,茵陳蒿湯主之。(茵陳蒿、梔子、大黃) 黃疸 酒黃疸,心中懊憹,或熱痛,梔子大黃湯主之。(梔子 大黃 枳實 豉) 熱盛里實:黃疸腹?jié)M,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為表和里實,當下之,宜大黃硝石湯(大黃 黃柏 硝石 梔子) 濕重于熱:黃疸病,茵陳五苓散主之 黃疸兼證辯證 兼表虛證:諸病黃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脈浮,當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黃芪湯主之 兼少陽證:諸黃,腹痛而嘔者。宜柴胡湯。 虛黃:男子黃,小便自利,當與虛勞小建中湯。 驚悸吐忸下血胸滿瘀血病 證治 虛寒吐血:吐血不止者,柏葉湯主之。(柏葉 干姜 艾葉) 熱盛吐忸:心氣不足,吐血、衄血、瀉心湯主之。 虛寒便血:下血,先便后血,此遠血也,黃土湯主之。(甘草 干地黃 白術(shù) 附子阿膠 黃芩 灶中黃土0 濕熱便血: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當歸散主之。 淤血:病人胸滿,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無寒熱,脈微大來遲,腹不滿,其人言我滿,為有淤血。 病者如熱狀,煩滿,口干燥而渴,其脈反無熱,此為陰伏,是淤血也,當下之 嘔吐捓下利病證 證治 1寒證(1)肝胃虛寒:嘔而胸滿者,茱萸湯主之(吳茱萸 人參 生姜 大棗) 干嘔吐涎沫,頭痛者,茱萸湯主之。(2)陰盛格陽:嘔而脈弱,小便復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3)虛寒胃反:胃反嘔吐者大半夏湯主之(半夏 人參 白蜜)(4)陽虛飲停:干嘔,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 2熱證(1)熱郁少陽:嘔而發(fā)熱者小柴胡湯主之。(2)胃腸實熱:食已即吐者,大黃甘草湯主之(4)熱利兼嘔:干嘔而利者,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主之 3寒熱錯雜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 4寒飲(1)寒飲嘔吐:諸嘔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湯主之。(2)飲阻氣逆: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茯苓澤瀉湯主之(茯苓 澤瀉 甘草 桂枝 白術(shù) 生姜) (3)寒飲搏結(jié)腸胃: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徹心中憒憒然無奈者,生姜半夏湯主之(4)嘔后調(diào)至:嘔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與之,思水者,豬苓散主之。 噦證治 1胃寒氣逆:干嘔噦,若手足厥者,橘皮湯主之。2胃虛有熱:噦逆者,橘皮竹茹湯主之(橘皮 竹茹 大棗 生姜 甘草 人參) 虛寒下利膿血: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瘡癰腸癰浸淫病脈癥 腸癰1膿成證治:腸癰之為病,其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腹無積聚,身無熱,脈數(shù),此為腸內(nèi)有癰腫,薏苡附子敗醬散主之。(薏苡仁、附子、敗醬)2膿未成證治:腸癰者,少腹腫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調(diào),時時發(fā)熱,自汗出,復惡寒。其脈遲緊著,膿未成,可下之,當有血。脈洪數(shù)者,膿已成,不可下也,大黃牡丹湯主之。(大黃 木大牡丹桃仁 瓜子 芒硝) 陰狐疝:陰狐疝氣者,偏有大小,時時上下,蜘蛛散主之。 婦人妊娠病脈癥并治 婦人宿有癥病,經(jīng)斷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動在臍上者,為癥痼害。妊娠六月動者,前三月經(jīng)水利時,胎也。下血者,后斷三月,胚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當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桂枝 茯苓 牡丹 桃仁 芍藥) 惡阻1惡阻輕證:師曰:婦人得平脈,陰脈小弱,其人渴,不能食。無寒熱,名妊娠,桂枝湯主之,于法六十日當有此證,設(shè)有醫(yī)治逆者,卻一月,加吐下者,則絕之。2惡阻重癥:妊娠嘔吐不止,干姜人參半夏丸主之。 腹痛1陽虛寒盛:婦人懷娠六七月,脈弦發(fā)熱,其胎愈脹,腹痛惡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藏開故也,當以附子湯溫其臟2肝脾失調(diào):婦人懷娠,腹中絞痛,當歸芍藥散主之(當歸 芍藥 茯苓 白術(shù) 澤瀉 川芎) 胞阻.:師曰:婦人有漏下者,有半產(chǎn)后因續(xù)下血都不絕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腫痛,為胞阻,膠艾湯主之。(芎歸膠艾湯:川芎、阿膠、甘草、艾葉、當歸、芍藥、干地黃) 婦人產(chǎn)后病脈癥并治 產(chǎn)后三?。阂徽卟’d,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難 產(chǎn)后腹痛1血虛里寒:產(chǎn)后腹中絞痛,當歸生姜羊肉湯主之;并治腹中寒疝,虛勞不足。2氣血瘀滯:.產(chǎn)后腹痛,煩滿不得臥,枳實芍藥散主之。(枳實、芍藥)3淤血內(nèi)結(jié):師曰:產(chǎn)婦腹痛,法當以枳實芍藥散,假令不愈者,此為腹中有干血著臍下,宜下淤血湯主之。亦主經(jīng)水不利。(大黃 桃仁 蟅蟲) 虛熱煩嘔婦人乳中虛,煩乳嘔逆,安中益氣,竹皮大丸主之。(生竹茹 石膏 甘草 白薇) 熱利傷陰產(chǎn)后下利虛急,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主之。 婦人雜病脈癥并治婦人咽中如有炙臠,半夏厚樸湯主之(半夏 厚樸 茯苓 生姜干蘇葉) 臟躁婦人臟躁,喜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做,數(shù)欠伸,甘草大棗湯主之 月經(jīng)病1沖任虛寒夾淤:問曰:婦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數(shù)十日不止,暮即發(fā)熱,少腹里急,腹?jié)M,手掌煩熱,唇口干燥,何也?師曰:此病屬帶下。何以故?曾經(jīng)半產(chǎn),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證唇口干燥,故知之。當以溫經(jīng)湯主之(吳茱萸 當歸 川芎 芍藥 人參 桂枝阿膠 生姜 牡丹 甘草 半夏 麥門冬)2沖任虛寒:婦人陷經(jīng),漏下黑不解,膠姜湯主之。3瘀血內(nèi)阻:帶下,經(jīng)水不利,少腹?jié)M痛,經(jīng)一月再見者,土瓜根散主之(土瓜根 芍藥 桂枝 蟅蟲)4淤結(jié)成實:婦人經(jīng)水不利下,抵當湯主之(水蛭 蟲 桃仁 大黃)5水血并結(jié)血室:婦人少腹?jié)M如敦狀,小便微難而不渴,生后者,此為水與血并結(jié)在血室也,大黃甘遂湯主之 腹痛1風血相搏:婦人六十二種風,及腹中血氣刺痛,紅藍花酒主之。2肝脾失調(diào):婦人腹中諸疾痛,當歸芍藥散主之3脾胃虛寒:婦人腹中痛小建中湯主之 轉(zhuǎn)胞問曰:婦人病,飲食如故,煩熱不得臥,而反倚息者何也?師曰:此名轉(zhuǎn)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則愈,宜腎氣丸主之 婦人咽中如有炙臠,半夏厚樸湯主之。(半夏、厚樸、茯苓、生姜、干蘇葉)
⒈血痹的病因病機、主要癥候、治療方藥 ①病機:氣血不足,感受風邪,血行不暢,陽氣痹阻。②癥候:局部木和輕微疼痛。③治法:益氣通陽,和營行滯。④黃芪桂枝五物湯:方藥:黃芪、芍藥、桂枝、生姜、大棗。 ⒉痰飲病的分類、代表方劑 ①痰飲: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胸脅支滿,腹?jié)M,嘔吐,眩暈,苓桂術(shù)甘湯②懸飲:飲停兩脅,咳唾引痛,十棗湯。③溢飲:飲停四肢肌表,身體疼痛,無汗,大青龍湯或小青龍湯。④支飲:飲停胸肺,咳逆倚息不得臥,其形如腫。葶藶大棗瀉肺湯。 ⒊腸癰如何辯證治療,寫出治療方藥 ①急性腸癰:少腹腫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調(diào),時時發(fā)熱,自汗出,復惡寒,脈沉緊,膿未成,大黃牡丹湯(大黃、芒硝、桃仁、瓜子、牡丹) ②慢性腸癰:其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腹無積聚,身無熱,腸內(nèi)有癰膿,薏苡附子敗醬散(薏苡仁、附子、敗醬草) ⒋風濕表虛的臨床表現(xiàn)和治療方藥 癥狀: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方藥:防己黃芪湯(防己,黃芪,白術(shù),甘草,生姜,大棗) ⒌胸痹的病因病機和主證主方 ①病因:上焦陽虛,陰乘陽位,胸陽痹阻。②主證: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③主方:栝樓欔白白酒湯。 ⒍轉(zhuǎn)胞和下消一個小便不利一個小便自利,為何都用腎氣丸 小便不利是腎陽虛不能化氣行水,小便反多是腎陽虛不能化氣攝水,病機均為腎陽虛,故均用腎氣丸溫補腎陽。 ⒎胸痹如何虛實異治(枳實欔白桂枝湯與人參湯比較) 偏于實者多是陰寒痰濁偏盛,脈以陰弦為主,且干心胸滿悶,腹脹,大便不暢,舌苔厚膩,當以通陽散結(jié),降逆除滿,方用枳實欔白桂枝湯。偏于虛者,陽氣虛餒,陰霾不散,蘊結(jié)心胸,其脈以陽微為主,并覺倦怠少氣,甚則四肢厥冷,出冷汗等,當以補氣助陽,方用人參湯。 ⒏黃疸濕重于熱、熱重于濕的證治 ①濕重于熱:谷疸之為病,寒熱不食,食即頭眩,心胸不安,久久發(fā)黃,為谷疸,茵陳蒿湯主之(方藥:茵陳蒿、梔子、大黃)癥狀:食欲減退,頭眩,心胸不安。尚有腹?jié)M,小便黃赤而不利等癥。病機:外感邪毒,內(nèi)傷飲食,脾胃運化失常,濕熱內(nèi)蘊無從外泄。治法:清泄?jié)駸?。②熱重于濕:酒黃疸,心中懊憹,或熱痛,梔子大黃湯主之。(梔子、大黃、枳實、豆豉) 癥狀:心中郁悶煩亂,心中熱痛。 病機:濕熱積于中焦。治法:清心除煩 ⒐“治未病”的意義。 ①治未病是一條綱領(lǐng)性原則,從虛實兩面創(chuàng)立了治未病的具體方法;②知傳是治未病的先決條件;③整體調(diào)節(jié)是治未病的關(guān)鍵,要點在已病之臟、欲傳之臟、調(diào)控之臟,三者并治;④醫(yī)用五行是一個開放的自穩(wěn)調(diào)控系統(tǒng)。 ⒑百合病的病機表現(xiàn)。(“百脈一宗,悉致其病”) 百脈泛指全身血脈,心主血脈,肺主節(jié)而朝百脈,故心肺正常,則氣血調(diào)和而百脈皆的所養(yǎng),如心肺一病則百脈皆病,故宗指“心肺”,百合病的病機是心肺陰虛內(nèi)熱。 ⒒何為“肝著”病機、主癥、方藥 肝著“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時,但欲飲熱,旋覆花湯主之。”指邪氣侵襲,導致肝經(jīng)氣血凝滯,著而不行所致的疾病。其癥狀可見胸脅痞悶不舒,甚則脹痛刺痛。治法:行氣活血,通絡(luò)散結(jié)。(旋覆花,蔥,新絳) ⒓“腎著”的成因、主癥、治法、方藥 本病多起于身勞汗出之后,冷汗久漬腰部,以致寒濕痹著,陽氣不行,所以腰部冷痛而沉重。主癥:腰部沉重濕冷(.腎著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做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不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身勞汗出,衣里冷濕,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甘姜苓術(shù)湯主之。(甘草、白術(shù)、干姜、茯苓))治法:溫中散寒,健脾利濕。 ⒔理解為何叫腎著方,治脾而不是腎。 腎著,乃寒濕痹著于腰部,因腰為腎之外府,故名腎著。本病多起于身勞汗出之后,冷汗久漬腰部,以致寒濕痹著,陽氣不行,所以腰部冷痛而沉重。由于病在軀體下部,邪著腎之外府,留著于經(jīng)脈肌肉,尚未病及腎之本臟,故口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常,所以在治法上,不必溫腎,當燠土以制水,去除在經(jīng)之寒濕,則腎著可愈。 ⒕痰飲的治療大法(解釋“溫藥和之”)。 “溫藥和之” 是痰飲的治療大法。飲為陰邪,最易損傷陽氣,阻滯氣機,故用溫藥振奮陽氣,開發(fā)腠理和通調(diào)水道,使邪氣從表從下分消而去?!昂椭北硎緶刂豢商^,亦非專于溫補,而應(yīng)溫藥調(diào)和。 ⒖水分、血分和水分的概念。 ①所謂氣分,是由于陰寒內(nèi)阻,陽氣不行所致的,以手足逆冷,骨節(jié)疼痛,肌膚麻木為主癥。②所謂血分,是指月經(jīng)先閉,而后病水腫。經(jīng)水先斷的原因有二:一為血脈壅塞不通;二為沖任虧損,氣虛血少。③所謂水分,是指先病水腫,水濕壅閉,經(jīng)脈不暢,而后經(jīng)水斷絕。 ⒗如何理解“脾色必黃,瘀熱以行”? “脾色必黃,瘀熱以行”一句,為本條重點,一者強調(diào)黃疸的病位主要在脾胃,二者提示黃疸的發(fā)病與血分有關(guān)。 ⒘“諸病黃家,但利其小便”如何理解? 黃疸病的發(fā)病原因,多由于濕熱內(nèi)蘊,氣化失職,小便不利,導致濕熱無從排泄,日久發(fā)為黃疸,當利小便以排除濕邪,使熱無所依,但黃疸自除,故云“諸病黃家,但利其小便”。 ⒙了解近血和遠血。 便血在先,大便在后,出血部位距肛門較近,故稱為近血。先見大便,便后出血,出血部位來自直腸以上,距肛門較遠,故稱為遠血。 ⒚濕病的治療原則:發(fā)汗,利小便。風濕在表時正確的發(fā)汗法是微微發(fā)汗,使陽氣周流全身,緩緩蒸發(fā),營衛(wèi)暢通,則風邪和濕邪同時隨汗排出體外,利小便為治內(nèi)濕的基本方法,內(nèi)濕見小便不利,大便反塊,但當利小便。(濕性濡滯,非陽不化,故發(fā)汗,利小便還應(yīng)注意固護陽氣,不可大汗,火攻和下法) ⒛何為痙、濕、暍?。函d病,病位在筋脈,由外感風寒,津液不足,筋脈失養(yǎng)所致,以項背強直,口噤,甚至角弓反張為特征。濕病,為感受外濕并兼風夾寒,侵犯肌表,流注關(guān)節(jié)所致,以發(fā)熱身重骨節(jié)痛煩為主癥。暍:即傷暑,以發(fā)熱身重,汗出煩渴,少氣脈虛為主癥。 21.濕病表里虛實異治有何規(guī)律? 寒濕在表,表實濕病一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風濕兼氣虛一防己黃芪湯;風濕并重,表里陽虛一甘草附子湯。 風濕兼表陽虛(風重于濕一桂枝附子湯。濕重于風-----白術(shù)附子湯。) 22.何謂中風?其病因病機,主癥是什么? 中風:以猝然昏仆,半身不遂,口眼渦斜為特點,多因正氣虧虛,偶受外邪誘發(fā)致病。 病因病機:內(nèi)虛邪中,經(jīng)脈痹阻。 23.桂枝芍藥知母湯與烏頭湯比較? 同治歷節(jié)病,但兩者在病機,癥狀和治法上均有不同?!肮稹敝物L濕歷節(jié),證以關(guān)節(jié)腫痛,痛處游走發(fā)熱為主,故治療應(yīng)祛風除濕,行痹清熱;“烏”治寒濕歷節(jié),證以關(guān)節(jié)疼痛不可屈伸,遇冷加劇為主,故治以溫經(jīng)驅(qū)寒,除濕止痛。 24.如何理解“緩中補虛”? 為久病血瘀,內(nèi)有干血證之治法。方用大黃蟄蟲丸。潤以滋肝,攻中寓補,峻劑丸服,意在緩中淤血,達到淤血去新血生的目的。故謂之~ 25.治虛勞為何重在脾腎?如何認識虛勞側(cè)重甘溫扶陽? 一是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如脾胃病久,則營養(yǎng)之源不繼,氣血并虧;二是脾胃為陰陽升降之樞,中虛失運則陰陽升降失序。健脾胃,補中氣治勞虛勞病是張仲景又一特色。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氣,內(nèi)育原陰原陽,腎陰腎陽失調(diào)會導致全身陰陽失調(diào)。治療虛勞重視補腎是張仲景又一特點。因此,治療虛勞重在脾腎。 陰陽兩虛是虛勞的總病機,在陰陽兩虛的情況下,唯有用甘溫之劑以恢復脾胃鍵運功能,則氣血自生,升降自調(diào),偏寒偏熱的癥狀自然消失。所以治療虛勞當側(cè)重甘溫扶陽,并在治療虛勞的方劑中有多首甘溫調(diào)補之方。 26.咳嗽上氣的四證型之病機,主癥,代表方劑? 寒飲郁肺----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射干麻黃湯。 痰濁壅肺----時時吐濁唾,但坐不得眠----皂莢丸 飲熱破肺----咳而上氣,此為肺脹,其人喘,目如脫狀,脈浮大----越婢加半夏湯 寒飲夾熱----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龍加石膏湯 27.如何理解“陽微陰弦”? 陽微,指寸脈微,是上焦陽氣不足,胸陽不振之象;陰弦,指尺脈弦,是陰寒邪盛,痰飲內(nèi)停之癥?!瓣栁ⅰ迸c“陰弦”同時并見,說明胸痹心痛的病機是上焦陽虛,陰邪上乘,邪正相搏而成。 28.何為積、聚、谷氣? 積為臟病,結(jié)塊有形,固定不移,痛有定處,多屬血分,病情較重,病程較長,治療較難。 聚為腑病,聚散無常,聚時結(jié)塊,散時無形,走竄移動,痛無定處,時作時止,多屬氣分, 病情較輕,病程較短,治療較易;谷氣壅阻脾胃,木壅木郁,肝氣失于輸泄,氣結(jié)肋下而致脅下疼痛,按之暫緩,不久氣復聚而痛再作。 29.怎樣治微飲?從病機、癥狀,治療及方藥分析。 微飲指邪輕微者,但其本在脾腎之陽不化,因而由微飲在脾在腎之異。 其本在脾者,中陽不振,不能運華水濕,水停為飲。短氣,小便不利,必兼見胸脅支滿,頭暈目眩,心下悸等,治宜健脾滲濕,通陽利水,方用苓桂術(shù)甘湯;亦有下焦陽虛,不能化氣行水,以致水氣上泛心下者,其本在腎,兼見畏寒足冷腰酸,少腹拘急不仁等。治以溫腎化氣利水,方用腎氣丸。 30.大青龍湯和小青龍湯方在治湓飲上有何異同? 相同點:二者均為表里同病,病機均與外感風寒,肺失宣降,飲湓四肢有關(guān),癥狀均有惡寒發(fā)熱,身體重痛。不同點:大青龍湯證是外寒內(nèi)熱,表證偏重。癥狀無汗而喘,煩躁而渴,脈象浮緊,舌苔薄黃。治宜散寒化飲,清熱除煩。而小青龍湯證是外寒內(nèi)飲,表證較輕。癥狀咳喘痰多,胸痞干嘔,脈象弦緊舌苔白滑。治以溫里化飲,止咳平喘。 31.《金匱》里論述消渴的病機,治療代表方劑有哪些? 病機突出了胃熱,肺胃津傷,腎虛三個方面。上消:衛(wèi)氣不足,榮氣虧損;中消:胃熱氣盛,消谷耗津;下消:腎虛陽氣衰微,無力蒸津化氣。 代表方劑:肺胃熱盛,津氣兩傷----白虎加人參湯;腎氣虧虛-----腎氣丸 32.本篇治療小便不利有哪幾首方劑?各自病機是什么? 膀胱氣化不行----五苓散;上燥下寒水停-----瓜蔞瞿麥丸;濕熱夾淤。脾腎虧虛-----蒲灰散,滑石白魚散,茯苓戎鹽湯;水熱互結(jié)傷陰-----豬苓湯 33.四水的病機,主癥,治法是什么? 風水:外感風邪,肺氣不宣,水為風擊,泛湓全身;主癥:其脈自浮,外證骨節(jié)疼痛,惡風;發(fā)病急,頭面先腫,迅速遍及全身;治法:當發(fā)其汗。 皮水:外感水濕之邪,表證已罷,水濕停于肌腠之間,或脾虛失運,泛湓肌膚。主癥:其脈亦浮,外證膚腫,按之沒指,不惡風,其腹如鼓,不渴,發(fā)病緩,足踝部先腫,后遍及全身。 治法:當發(fā)其汗。正水:胃氣不足,氣化不利,影響肺脾功能;主癥:其脈沉遲,外證自喘,發(fā)病緩,腰以下腫甚;治法:溫腎化水;石水:腎陽虛衰,陰寒凝結(jié)于下焦。主癥:其脈自沉,外證腹?jié)M不喘,發(fā)病緩,下肢腫甚,遍及腰部。治法:溫陽散結(jié)。 34.水氣病治療的原則是什么? 發(fā)汗,利小便;攻下逐水。1因勢利導:腰以下腫,以利小便;腰以上腫,以發(fā)汗為主。2攻下逐水:在患者正氣不虛可耐受攻伐,水氣亢盛,癥狀急重,利水藥無效時可選用此法。 35.防己黃芪湯,越婢湯,防己茯苓湯病機,主癥,治法,方藥? 防己黃芪湯:病機:風水表虛。主癥:脈浮身重,汗出惡風,以腫為主。治法:益氣固表,利水除濕,防己,黃芪,白術(shù),生姜,大棗,甘草。越婢湯:風水化熱,雖汗出而表不盡解,表無大熱,郁熱在里。主癥:惡風,一身盡腫,脈浮不渴,續(xù)自汗出,無大熱。治法:發(fā)汗利水,兼清郁熱,麻黃石膏生姜大棗甘草。防己茯苓湯:病機:氣虛陽郁。主癥: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當有小便不利,脈沉。治法:通陽化氣,分消水濕。防己黃芪茯苓桂枝甘草。 【百合病】因為輕質(zhì)不遂,郁而化火或熱病之后余熱未消,致心肺陰虛內(nèi)熱,以致精神恍惚不定,,飲食行為異常,以口苦小便赤脈象微數(shù)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疾病。 【百脈一宗】百脈指全身血脈,宗本也,人體百脈同出一源(心臟) 【奔豚】一種發(fā)作性的疾病,病發(fā)時患者自覺有氣從少腹起向上沖逆至胸或達咽,沖氣下降,發(fā)作停止,發(fā)時痛苦至極,緩解后卻如常人。 【胞阻】妊娠下血伴腹痛的病癥。 【辟辟】口中干燥。 【不仁】肌膚麻木失去知覺。 【蟲行皮中】皮膚中出現(xiàn)癢如有蟲爬一樣的感覺。 【癉瘧】陽熱熾盛,表現(xiàn)為但熱不寒的瘧病。 【惡露】分娩后陰道流出的余血濁液。 【肺痿】因為咳喘日久不愈,肺氣衰微,津液耗傷或上焦陽虛而致的以氣短嗑吐濁唾涎沫,反復發(fā)作為臨床特征的一類疾病。 【鳳痹】以肌肉麻木和疼痛為主癥的疾病。 【風氣】自然界的氣候?;蛘叻褐覆⌒?,因為風為百病之長,風邪侵入人體,能引起多種疾病。 【風水】因風邪襲表,肺失宣肅,水溢肌膚而致的水腫病,謂之風水。以浮脈、外證骨節(jié)疼痛頭面眼瞼腫甚為主證。 【伏飲】潛伏于體內(nèi),根深蒂固,難于攻除,伺機而發(fā)的一種飲病。 【趺厥】一種足背僵直,行走不利,只能前行,不能后退的疾病。 【肝著】肝經(jīng)氣血郁滯,著而不行所致之病名。 【黃汗】營衛(wèi)郁滯,濕熱交蒸而致的以汗出色黃如柏汁為主癥的疾病。 【寒疝】因寒邪凝滯而致的以發(fā)作性繞臍冷痛為主癥的病證,常見于腸痙攣的病人。 【狐惑】因濕熱內(nèi)蘊感染蟲毒等所引起的眼赤咽喉及外陰潰爛且多兼有狐疑精神不安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一種疾病,與現(xiàn)代醫(yī)學的白塞氏病相似。 【梅核氣】病人自覺咽中有物咯之不出吞之不下對飲食一般無妨礙,還伴有胸悶嘆氣。 【將息】養(yǎng)息調(diào)養(yǎng)的意思。指服藥后護理之法。 【腳腫如脫】兩腳腫脹,似乎要和身體脫離一樣。 【浸淫瘡】皮膚病的一種,瘡面流黃水,可由一處染及他處。 【痙病】痙病的病位在筋脈,有外感風寒,津液不足,筋脈失養(yǎng)所致,以項背強急口禁甚至角弓反張為特征。 【靖言了了】精神安靜,語言不亂。 【咳逆倚息】咳嗽氣逆,不能平臥,須倚床呼吸。 【咳嗽上氣】以氣逆咳喘胸悶憋氣甚則不能平臥或喉中痰鳴為特征。 【里急】腹中有拘急感,但按之不硬。 【歷節(jié)病】肝脾腎精氣血虧虛,風寒濕邪流注關(guān)節(jié)閉阻氣血而致的以關(guān)節(jié)疼痛腫大,甚則僵硬變形不可屈伸為主癥的疾病。 【血痹】由氣血虛弱,外感風邪血凝于肌膚而引起的肌膚麻木不仁的一種病證。 【陽微陰弦】關(guān)前為陽,關(guān)后為陰。陽微,指寸脈微,陰弦,指尺脈弦。 【陰陽俱微】此指營衛(wèi)氣血皆不足。 【陰狐疝】一種陰囊偏大偏小,時上時下的病證,多指患者腹股溝內(nèi)一側(cè)或兩側(cè)有可復性腫塊突起。 【陰陽毒】感受疫毒所引起的發(fā)斑咽喉疼痛為主要表現(xiàn)的一種疾病,有陽毒和陰毒兩類型,屬急性熱病范疇。 【溢飲】水飲阻于四肢肌表,肺失宣肅,腠理開闔失司,當汗而不能汗,身體疼痛沉重者,謂之溢飲。 【郁冒】郁:郁悶不舒;冒,頭昏目不明,如有物冒蔽。郁冒即頭昏眼花,郁悶昏冒之意。 【臟躁】藏陰不足,虛熱躁擾所致,一般表現(xiàn)為精神失常無故悲傷欲哭頻作欠身,神疲乏力還伴有心煩失眠情緒易于波動。 【癥瘕】腹中有積聚痞塊的統(tǒng)稱。@指腹中有塊堅硬不移;瘕言腹中痞塊,時聚時散。 【轉(zhuǎn)胞】小便不通,臍下急迫有似膀胱倒轉(zhuǎn)不得明。 【聲喝】說話聲音嘶啞 【胞系了戾】 【目如脫狀】膀胱之系繚繞不順。 【脈脫】指一時性脈相乍伏不見,多由邪氣阻遏,脈中血氣一時不通所致。 【瘧病】感受虐邪引起的疾病,癥候以往來寒熱發(fā)作有時為其特征。 【瘧母】治瘧病久而不愈,邪氣與痰血結(jié)于脅下而形成@塊的一種病癥。 【平人】外形好像無病其實內(nèi)臟氣血已經(jīng)虛損之人。 【熱入血室】婦女在月經(jīng)期間感受外邪,邪熱與血相互搏結(jié)于血室而出現(xiàn)的病證。 【灑漸】形容如涼水灑淋身上一樣,感到寒冷從脊背發(fā)出,不能自持。 【少腹如扇】形容少腹惡寒猶如風吹狀。 【濕痹】濕邪流注關(guān)節(jié),閉塞筋脈氣血,出現(xiàn)關(guān)節(jié)疼痛的病證。 【太過不及】脈相勝過正常為太過,弱于正常為不及。太過主邪盛,不及主正虛。(關(guān)脈稍弦) 【痰飲】水在體內(nèi)運化輸布失常,停積于某些部位的一類病證。 【胃反】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的病證。 【五臟風寒】肝受邪而輸泄失職,其經(jīng)脈氣血郁滯著而不行所致,臨床以胸脅脹悶甚至疼痛為主癥的病證。 【脅下逆搶心】脅下氣逆上沖心胸。 【虛勞】以臟腑元氣虧損,精血不足為主要病理過程的一類慢性衰性疾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