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位于現今山東半島一帶的齊國,由于齊桓公任用了一個很不一般的能人,結果時間不太長,國家就得到了振興,而且齊桓公竟然成為了各諸侯國的盟主。這個能人就是管仲。 管仲(?—前645年),名夷吾,字仲,謚敬,又被稱為管子。他是潁上(今安徽省潁上縣)人,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也被譽為春秋時期法家的代表人物。
管鮑之交 世代美談
管仲家道中落,家庭貧困,而同村的鮑叔牙家里就富裕得多。他們兩人年輕時常在一起。為了謀生,管仲做過當時被人們看不起的小商人,也與鮑叔牙一起合伙做過生意,但生意做得不成功。他還當過兵到過許多地方,也曾幾次做過官,但多不長久??傊?,他在生活上、事業(yè)上都很不如意。 鮑叔牙為人寬厚,對管仲一直很好,在交往中,管仲常常是占鮑叔牙的便宜,然而鮑叔牙卻總是諒解管仲,幫助管仲,從不計較。 公元前674年,齊僖公去世,留下三個兒子:太子諸兒、公子糾和小白。太子諸兒繼位以后(就是齊襄公),管仲與召忽輔佐公子糾,鮑叔牙則輔佐公子小白??墒钱敵觚R僖公讓鮑叔牙輔佐公子小白時,鮑叔牙卻不愿意,因而常常稱病不出。因為他覺得小白將來并沒有繼承君位的希望。管仲與召忽對此卻不以為然,說這種事情目前還難見分曉。在他們的勸說下,鮑叔牙才接受了任命,竭力侍奉小白。 齊襄公的一些錯誤做法,使得具有政治遠見的管仲和鮑叔牙都預感到齊國將來會有大亂。于是鮑叔牙就同公子小白逃亡到了莒國。公子糾和管仲、召忽則到了魯國,鮑叔牙與管仲就這樣分開了。 齊襄公十二年(前686年),齊國內亂終于爆發(fā)。齊襄公的堂兄弟公孫無知因為原有的特權被取消而惱怒,便勾結大夫殺死了齊襄公,自立為國君。公孫無知在位僅一年多,又被齊國貴族殺死了。齊國一時沒有了君主,形勢十分混亂。這時齊襄公的兩個弟弟公子糾與小白,都想趕回去繼承君位。當時的情勢是,誰能搶先回國,誰就能當上國君。 魯國支持公子糾,便派兵護送他回國。而小白所在的莒國離齊國比較近,返回齊國會快得多。為了奪得君位,管仲經魯莊公同意后,便帶人埋伏在路旁,以截殺小白,消滅這競爭對手。當小白經過時,管仲向他射出一箭,一下就射中了小白腰間的衣帶勾。聰明的小白就趕忙咬破舌頭,口吐鮮血,躺倒在地,裝死以麻痹管仲。管仲與公子糾以為小白被射死,便放慢了回國的速度,而小白在鮑叔牙的幫助下,迅速而秘密地回到了齊國,繼承了君位,這就是齊桓公。 據《國語·齊語》記載:小白繼位后,就要任命鮑叔牙為宰相。鮑叔牙推辭說:“我只是你的一個很平庸的臣子。你照顧我,使我不挨凍受餓,就已經很幸運了。如果想要治理國家的話,那就不是我所擅長的。要講治國之才,就只有管仲了?!彼\懇地對齊桓公說:“我有五個方面都不如管仲:以寬厚慈惠來安撫民眾,我不如他;治理國家不忘根本,我不如他;為人忠實誠信,得到百姓的信任,我不如他;制定禮儀足以使天下效法,我也不如他;立在軍門之前擂鼓指揮,鼓舞士氣,我還是不如他?!?br> 聽了鮑叔牙這番話,齊桓公沉思起來,接著說道:“管仲用箭射殺我,他是我的仇人啊。”言下之意,哪能用這仇人來當宰相呢? 鮑叔牙很嚴肅地解釋說:“那是為他的主子出力啊。您若赦免了他,讓他回來,他也一定會為您盡力的?!?br> 魯莊公聽到小白當上了國君,使他們的計劃破產后,非常憤怒。當即派兵向齊國進攻。齊國軍隊進行反擊,很快就打敗了魯軍。在勝利的形勢下,齊國讓魯國殺死了公子糾,并要求交出管仲與召忽。召忽見自己侍奉的公子糾被殺,憤而自盡。而管仲卻沒有死,他被囚禁起來送到齊國,等待著他的是接受齊桓公的嚴懲。 在這關鍵時刻,由于鮑叔牙的推薦,齊桓公終于赦免了管仲,并讓他擔任相國,而鮑叔牙則心甘情愿地在管仲手下任職。 據《史記·管晏列傳》記載:管仲曾很感動地對人說:“當初我貧困時,與鮑叔牙一起經商,自己總是多得利,但鮑叔牙不認為我貪財,而是知道我實在太窮。我曾經幾次做官,幾次被趕走,鮑叔牙不認為我無能,而認為我沒有趕上好的機會。我曾幾次參加戰(zhàn)斗,幾次逃跑,但鮑叔牙不認為我膽怯,而是認為我家中有老母。特別是公子糾失敗,我沒有自殺,鮑叔牙并不認為我茍且偷生,而是認為我不以小節(jié)為羞恥,乃是因功名不顯揚于天下為可恥啊。真是生我的是父母,而理解我的是鮑子啊!” 鮑叔牙與管仲這種深厚的友誼后來被世世代代傳為美談,并被概括為“管鮑之交”成了典故。它往往是指那種知心好友之間,互相信任,互相理解,從不計較得失的深厚友情。
推行改革 富國強兵
齊桓公用管仲后,對管仲非常尊重,常常聽取他的意見。 齊桓公面臨的是一個非?;靵y的局面,他很焦急,因而問管仲:“你認為國家能夠安定下來嗎?”管仲很直率地回答說:“那就看您了,如果您決心稱霸諸侯,那么國家就能夠安定富強,您要是沒有這個決心,那可就難辦了?!?br> 齊桓公一聽,就笑了笑說:“現在我哪敢說這種話呢?只能將來看形勢再說吧!” 管仲卻很嚴肅地請求齊桓公要下定這樣的決心,當齊桓公沒有肯定地表示時,他對齊桓公說:“您赦免我的死罪是臣的萬幸。臣之所以沒有為公子糾殉死,就是為了國家的安定富強。若不是這樣,那臣不就是貪生怕死么……”說完就想辭去職務。因為在管仲的心中,他的目標很清晰,那就是要使齊國富國強兵,稱霸于天下。 看到管仲這樣坦誠,齊桓公深受感動,他極力挽留管仲,并表示一定以霸業(yè)為己任。 又有一次,齊桓公對管仲說:“現在各國之間暫時還比較平靜,我想趁這時機加強軍備,你看怎么樣?” 管仲說:“不可以呀,現在百姓有困難,您應當首先想到百姓,先親百姓,然后再考慮軍備。與其重視軍隊,不如重視百姓。百姓安定了,軍隊才能可靠,您不把百姓放在首位而先加強軍隊,這在國外是對諸侯不親,在國內是對百姓不親??!”齊桓公接受了管仲的意見。 在多次的談話后,齊桓公覺得鮑叔牙的推薦是不錯的,管仲確實是一位難得的人才,于是很信任他,把他封為上卿,尊他為“仲父”,把大權交給了他,讓他來負責齊國的一切。 管仲是一個非常務實的人,他反對空談,力求實效。在齊桓公的支持下,他放手進行改革,這改革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發(fā)展經濟,要使人民富裕起來。管仲有一個明確的觀點:“國多財,則遠者來;地辟舉,則民留處;倉廩實,則知禮節(jié);衣食足,則知榮辱。”(見《管子·牧民》)這就是說,一個國家富裕了,就能吸引遠方的人才來;一個地方得到很好的開發(fā),老百姓就能留下來;倉庫里糧食充足,人們就會懂得禮節(jié);豐衣足食了,人們就會懂得廉恥。話雖不多,但確實是唯物的。因為經濟是基礎,只有奠定了物質基礎,才可能有社會的文明。 在這種觀點指導下,管仲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一是他突破了過去重農抑商的傳統觀念,主張士、農、工、商這些行業(yè)都要發(fā)展,讓從事這四種職業(yè)的人都能安居樂業(yè)。 二是“盡地利,官山海,正鹽策”。這意思是要充分地利用齊國的優(yōu)勢。因為齊國地理位置良好,背靠大海,盡享漁鹽之利。主張由國家來開發(fā)、管理礦產和海產資源,制定正確的鹽業(yè)政策,實行國家專賣。這話是管仲在與齊桓公一次對話中提出的。齊桓公問管仲:“吾欲征稅于房屋如何?”管仲說:“不可,那會妨礙百姓蓋房的積極性?!被腹謫枺骸澳钦鞫愑跇淠救绾危俊惫苤僬f:“不可,那會影響人們種樹的積極性?!被腹痔岢鲆魇丈蠖?、人頭稅等,也都被管仲否定了。當齊桓公提出“財用不足若何”這一難題時,管仲堅定地告訴齊桓公說:“唯官山海為可行耳!”意思是只有由國家來開發(fā)經營自然資源才是可行的。于是在管仲的組織下,齊國設立了鐵官、鹽官,實行鹽鐵專賣的政策。這樣既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又沒增加百姓的負擔,還能滿足百姓生活的需要。 三是發(fā)展商業(yè)與貿易,與諸侯各國之間加強經濟溝通與來往,開拓了齊國商品的外貿渠道。 在這些措施之下,齊國經濟得到較快的發(fā)展,百姓生活改善,國家經濟實力增強,成為了當時一個富裕的國家。 在內政方面,管仲也進行了改革。管仲談到君主與百姓的關系時說過這樣的話:“百姓與之則安,輔之則強,非之則危,背之則亡?!保ㄒ姟墩f苑》)這意思是說一個國家的興亡在于合乎民心還是違背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所以管仲就主張老百姓擔憂勞苦,就要給他們歡樂;老百姓厭惡貧賤,就要使他們富貴;老百姓憂慮后繼無人,就要養(yǎng)育好他們的后代。如果能滿足老百姓的愿望,那么即使身處遠方的人都會與你親近,反之,即便近在咫尺,也會想不到一起,所以他總是勸齊桓公要減輕賦稅,讓利于民。 為了加強社會管理,管仲還在行政區(qū)劃和機構方面進行了改革,制定了制度,頒布了法規(guī),強調要依法治國,使得齊國的社會秩序明顯好轉。 為了增強齊國的軍事實力,管仲還采取了寓兵于民的政策。齊國除了建立了由齊桓公、上卿高子和國子統率的3支軍隊共3萬人作為常備軍外,還把國都的4300家居民作為后備軍。平時各忙各的,戰(zhàn)時即能參戰(zhàn)?!秶Z·齊語》描述說:“居同樂,行同和,死同哀?!薄笆貏t同固,戰(zhàn)則同強”。這就是平常時日,大家歡樂地住在一起,辦起事來非常順暢,一到戰(zhàn)時就會同生共死。要防守時能固守,要進攻時能沖鋒。這樣,就穩(wěn)定了兵源,加強了軍事力量。 有一次,在談到要加強軍隊的裝備時,齊桓公問管仲該怎么辦。管仲就建議“薄刑罰以厚甲兵”。他具體地作了解釋。那就是用繳納贖金的辦法來解決增添裝備。也就是要作出規(guī)定,依據犯罪的輕重,用繳納武器、盔甲等裝備來減刑或抵刑。這樣裝備問題解決了,也沒有增加國家和人民的負擔。
尊王攘夷 齊國稱霸
管仲不僅經濟上、內政上和軍事上進行了改革,而且在外交上也提出了明確的主張。齊桓公繼位后,曾經與魯國作戰(zhàn),與一些國家也有過交戰(zhàn),但都遠沒有勝利。而管仲認真分析了天下的形勢,提出了“尊王攘夷”的主張。 此時周王室已經衰落,諸侯不再聽從周天子的命令,不再朝覲和納貢,所以必須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幟。所謂“尊王”就是尊重周朝王室,承認周朝天子是各諸侯國共同的領袖;所謂“攘夷”就是聯合各國諸侯,共同對付戎、狄等部族對中原的侵犯。打出這個“尊王攘夷”口號,就使得齊國名正言順,師出有名,使其霸業(yè)更加合理合法。這樣就使齊桓公可以用諸侯盟主的地位,挾天子以令諸侯。 當時中原各國處于混戰(zhàn)的狀況,覬覦中原地區(qū)的少數民族夷、狄、蠻、戎等常來進犯。在這種情況下,管仲就高舉“尊王攘夷”的旗幟,進行討伐,使得齊國占據了道義上的制高點。齊國曾經出動軍隊打退了山戎對燕國的侵略,又粉碎了北狄對邢國、衛(wèi)國的侵犯,保存了這幾個國家。大大地提高了齊國的地位與齊桓公的威望。其后,面對南方楚國向北擴張的威脅,又會合諸侯國的軍隊共同伐楚,解除了各方對中原的威脅,保護了中原地區(qū)經濟的發(fā)展,也保衛(wèi)了華夏的先進文化。 在管仲的輔助下,齊國強大了起來,齊桓公曾先后主持了三次武裝會盟、六次和平會盟,還輔助周朝王室一次,這就是歷史上所說的“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因此齊國成了春秋時期第一個稱霸的國家,齊桓公聲名赫赫,成為各國諸侯公認的霸主。
忠告桓公遠離小人
輔佐齊桓公的管仲,不僅是一位政治家,而且也是一位思想家。他的許多思想、理論、觀點體現在《管子》一書之中,這書雖然并非管仲所作,但記錄了管仲及管仲學派的言行事跡。書中有些篇集中了他的觀點,有些觀點還很有價值。如在《管子·牧民》中就提到了著名的“禮、義、廉、恥”的四維說。強調“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形象地說明道德的重要,沒有了“禮、義、廉、恥”就會國將不國。 管仲還很重視教育,重視人才。在《管子·權修》篇中提出“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百年之計,莫如樹人”。強調一個國家從長遠考慮,就得樹人,就得培養(yǎng)人才。這些觀點至今還仍然很有意義。 管仲輔佐齊桓公建立了豐功偉績,當他臨終之時,齊桓公去看望他,他對齊桓公還有所忠告。齊桓公委婉地問管仲他之后,誰可擔任相國時,管仲很坦誠地告訴齊桓公,他身邊的那幾個寵臣——易牙、開方、豎刁等都是奸邪小人,不可信任,并一一說明了理由。這易牙是王宮里的廚師長,很會逢迎國君。據說他為了討齊桓公的喜歡,竟將自己三歲的孩子蒸煮了給齊桓公吃,齊桓公認為這是特別地忠于自己。而管仲告訴齊桓公,這樣的人根本就沒有人性,決不能用。那個開方是個衛(wèi)國的公子,他舍棄衛(wèi)國太子的地位來侍奉齊桓公,一呆就是15年,連父母過世都不回去奔喪。管仲說這樣的人無情無義,哪還可能談得到忠誠呢?談到豎刁時,管仲也否定了,他說豎刁為了來王宮做事,便于接近您,竟然自殘身體,這樣的人違反人之常情,是別有用心,哪能相信呢?管仲勸告齊桓公,必須疏遠這些小人,若相信他們,則國家必亂。最后,管仲推薦了隰朋,認為他才是擔任相國的合適人選。 齊桓公開始還是接受了管仲的勸告,趕走了易牙等3個小人,任命隰朋為相國。但遺憾的是管仲去世后才10個月,隰朋也去世了。后來齊桓公又把易牙等人召了回來,寵信他們。兩年后,齊桓公病重,易牙、豎刁便開始作亂,他們堵塞宮門,假傳君命,致使齊桓公活活餓死。 齊桓公死后,幾個公子為爭奪王位互相殘殺,齊國大亂,直到宋襄公率諸侯的軍隊立太子昭為國君,即齊孝公,這齊國才開始平靜。經過這場內亂,齊國的霸主地位自然衰落了。 盡管管仲在世時沒有為齊桓公驅除易牙之類的小人、沒有解決好接班人的問題是一個遺憾,但是他在振興齊國,在幫助齊桓公的霸業(yè)上是功勛卓著的,所以孔子對他的評價很高。 據《論語·憲問》記載,子貢對管仲很不理解,有一天,他在與孔子談話時問道:“夫子,管仲不能算仁德之人吧?公子糾被殺,作為公子糾的助手,他不自殺殉難就罷了,竟然做了齊桓公的宰相,還去幫助他,這也太不應該了吧!” 孔子回答說:“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于溝瀆而莫之知也?!边@段話的意思是說:管仲輔佐齊桓公,使齊國稱霸諸侯,匡正了天下,老百姓到今天都還得到好處哩!要是沒有管仲,我們恐怕都要被外族征服了,披頭散發(fā),穿那左開襟的衣服啦。我們哪能要求管仲也像普通男女那樣守著小的信義,自殺在溪溝邊上,而讓誰也不知道呢! 孔子是從大處著眼的,他認為管仲幫助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保持了周朝的禮樂文化,這是大功大德,對保存華夏文明作出了重大的貢獻,所以評價很高。 東漢末年的諸葛亮隱居于南陽之時,也常自比于管仲、樂毅(燕國的大將),可見諸葛亮對管仲的敬佩與推崇。 近代學者梁啟超對管仲也贊揚有加,他說:“管仲者,中國之最大政治家,而亦學術思想界一巨子也?!边€說:“其以偉大的政治家而兼?zhèn)ゴ蟮恼螌W者,求諸吾國得兩人焉,于后則有王荊公(王安石),于前則有管子,此我國足以自豪于世界者。”
來源:《文史天地》雜志總第219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