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道,損有馀而補不足,是故虛勝實,不足勝有馀。退則進,弱則強。虛為盈,無為有,以反為正,以減為增。故學之進與不進,惟視心之忘與不忘耳。思定則情忘,體虛則氣運,心死則神活,陽盛則陰消。
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亂目,使目不明;二曰五聲亂耳,使耳不聰;三曰五臭薰鼻,困 中顙;四曰五味濁口,使口厲爽;五曰趣舍滑心,使性飛揚。此五者,皆生之害也。是以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行將至正。必靜必清,無勞其形,無搖其精,乃可以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其神將守形,形乃長生。慎其內(nèi),閉其外,使遂於大明之上矣,使至陽之原也。而入於窈冥之門矣,使至陰之原也。天地有官,陰陽有藏;慎守其身,物將自壯。謂其心養(yǎng)者,徒處無為,而物自化。墮其形體,吐爾聰明,倫與物忘,大同乎 溟,解心釋神,莫然無魂。形勞而不休則弊,精用而不已則勞。純粹而不雜,靜一而不變, 而無為,動而以天行,此養(yǎng)神之道也。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於靈府。使之和豫,通而不失於兌,使日夜無 而與物為春,是接而生時於心者也。休則虛,虛則實,實則倫矣。虛則靜,靜則動,動則得矣。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 易筋鍛骨篇
骨者,生於精氣,而與筋連,筋之伸縮,則增力,骨之重者,則髓滿。筋之伸縮,骨之靈活,全系鍛煉。頭為五陽之首,尾閭為督脈之門,頭宜上頂,尾閭中正則精氣透三關入泥丸,背胸圓開,氣自沈下歸丹田,兩肱抱撐,肩窩吐氣,開合伸縮,力達指心。象其形,龍墩目之精,爪之威,虎坐,搖首怒目,胯坐挺膝腰。腰似車輪轉,身有平準線;兩足心含虛,抓地如鉆鉆;兩股形似弓,進退要連環(huán),骨靈河車轉,筋絡伸縮如弓弦;身勁動發(fā)若弦滿,手出如放箭,運動如抽絲,兩手如撕綿;手足挺勁力,扣齒骨自堅;形其意搖,首攪尾閭,動如飛龍升天,剪似猛虎出林,縱跳靈空象猿猴.步法輕妙如貓行,得此要素神乎技矣。
內(nèi)與外對,壯與衰對。壯與衰較,壯可久也。內(nèi)與外較,外勿略也。內(nèi)壯言見堅,外壯言勇。凡練內(nèi)壯者,其則有三,一曰守此中道,專於積氣也。積氣者,專於五蘊。其下手之要,妙於用揉。掌至中處,乃存氣守地。守之之法,在乎和合四象。逸其身勞,鎖其意弛,一念冥心,先存想其中道,後絕其諸妄,漸至如一。斯為合式。蓋揉在於是,則一身之精氣神具注於是,久積自成庚方一片矣。設若雜念紛紜,神氣隨之而不凝,則虛其揉矣。二曰勿他想。人身中則精氣不得自主,悉聽於意。守中之時,意隨掌下,是為合式。若或弛意於各肢,其所凝積之氣神,即隨走於各肢,成外壯而非內(nèi)壯矣。揉而不積,又虛其揉矣,有何益哉。三曰待其充周。凡揉於守,所以積氣。氣既積矣,精血悉皆附之守之不弛
,揉之且久,氣惟中蘊而不旁溢。氣積而力自積,氣棄而力自周。此之謂至大之氣也。設未及充周,弛意外走,散於四肢,不惟外壯不全,而內(nèi)壯亦屬不堅也。
功決∶兩足開立,十趾輕如地,足心涵空。 一段功 以氣練力,身手對爭。
下壓式。手掌上翹,十指分朝兩側,掌心向下。平穩(wěn)呼吸。呼氣時,兩手掌跟下按,十指上翹,爾時頭往上頂。又吸氣,後呼氣,重復頭上頂手下壓之姿。
前推式。兩手前推,掌心朝前,十指朝上,虎口斜相對。兩掌前推,十指後拗。兩手前推與背部後爭成爭力。後又復上述呼吸,兩手再度前推,重復此姿。
上舉式。兩手臂上舉於頂,掌心朝上,十指斜相對,兩手向上推,十指向下拗。如此重復。
分推式。兩手左右直臂分推成直線,掌心朝外,十指朝上。兩手左右分推,十指回拗。兩手左右分推成對爭,頭上頂與腳下沈成對爭。
後推式。兩手從兩胯向後推,十指斜相對,掌心向後。兩手向後力推,十指前翹,兩手後推時,腰部不得後屈,腰部應與兩手形成對爭。
二段功 以力練力,兼顧柔和
手屈伸式。全身俯臥,以十指尖和兩足尖著地,全身 空挺直。兩手肘緩緩彎曲,使身體接近地面,兩肘力伸,使兩臂挺直,重復上述之姿。
腳屈伸式。單足站立,另一足前伸擡平,兩手前伸或左右平分起平衡。支撐足緩屈膝下沈,直至臀部輕觸到腳後跟為止。支撐足緩挺膝上擡,直到膝部即將挺直為止。重復上述之姿。
腹屈伸式。人坐椅上,兩足前伸,夾柱子。上身往後舒展,後仰至極點,十指輕觸地,上身從原路蜷回,前俯兩手前伸至尖。緩緩呼氣。重復上述之姿。
腰屈伸式。兩腳并立,膝挺直,兩手握拳別於後腰兩腰腎處。頭徑脛骨處靠攏,上身緩擡起并向後仰至極限。重復上述之姿。
三段功 練力入髓,筋骨隨和
收筋縮骨法。兩臂側平舉成一字。兩手握成拳漸緊。兩手腕內(nèi)屈漸緊,屈肘,大小臂夾漸緊,靜用勁不放松。手臂緊夾兩脅漸緊,上身前屈,胸部緊貼膝部漸緊,屈膝,大小腿夾漸緊。重心前置,使腳腕拗漸緊,頭部往胸部扣漸緊,全身蜷成一團。靜靜用勁,功畢。
放松法。自然姿勢,兩腳輕跳,兩手輕抖,意守合一,鉛汞收藏,意守丹田,通章門穴。心平氣和,練功結束。
療傷篇
第一步∶呼氣注意心窩部。第二步∶意息相隨丹田趨。第三步∶調息凝神守丹田。第四步∶通督勿忘復勿助。第五步∶元神蓄力育生機。
閉目冥心坐,握固靜思神。攢簇五行,扣齒三十六,兩手抱昆侖。左右鳴天鼓,二十四度聞。微擺撼天柱,赤龍攪水津。鼓漱三十六,神水滿口勻。一口分三咽,龍行虎自奔。閉氣搓手熱,背摩後精門。盡此一口氣,想火燒臍輪。左右轆轤轉,兩腳放舒伸。叉手雙虛托,低頭攀足頻。以候神水至,再漱再吞津。如此三度畢,神水九次吞。咽下汩汩響,百脈自調勻。河車搬運畢,想發(fā)火燒身。五心始朝天,子後午前行。行七日周天,心靜神閑,閉目內(nèi)視,將內(nèi)息運至尾閭,後從尾閭升至腎關,從夾脊、雙關升至天柱、玉枕,後升至頂心的泥丸宮,稍停片刻,舌抵上顎,內(nèi)息從正面下降,自神庭下降鵲橋、重樓,再落至黃庭、氣穴,緩緩降至丹田。勤行無間斷,萬病化為塵。
點穴要訣
周身之血有一頭,日夜行走不停留;遇時遇穴若傷損,一七不治命要休;子時走往心窩穴,丑時須向泉井求,井口是寅山根卯,辰到天心巳鳳頭,午時卻與中原會,左右中宮分在末,鳳尾屬申屈井酉,丹腎俱為戌時位,六宮直等亥時來,不教亂縛斯為貴。
致命穴位三十運,三十六處鬼神愁。一亦頭額前中線,二亦兩眉正中間。三亦眉外兩太陽,四亦枕骨腦後邊。五亦腦後芷血穴,六亦耳後厥陰言。七亦華蓋心口上,八亦黑虎偷心眼。九亦巨厥心口處,十亦水分臍上緣。
十一臍下汽海穴,十二關元下腹間。十三下腹四寸處,亦名中極斷陰泉。十四左乳上六寸,亦名左鷹窗命關。十五右乳上六寸,右鷹窗穴位當然。十六左乳下六寸,左乳根穴連命關。十七右乳下六寸,右乳根穴牽命連。十八十九兩期門,乳下寸六旁寸然。二十臍下左幽門,巨厥之旁五分算。二十一亦右幽門,若能點中斷肺源。二十二即左商曲,亦名血門主命關。二十三即右商曲,點中五月喪黃泉。二十四并二十五,左右章門定為然。二十六亦左腹結,二十七右腹結眼。二十八為命門穴,十四腰椎下中間。二十九即左腎俞,命門兩旁一寸許。三十亦名左志室,點中三日歸西天。三十一亦氣海俞,三二鶴口刻心間。三三陰囊後海底,三四足底是涌泉。三十五亦右志室,又名一計害三賢。三十六亦右腎俞,點傷絕氣閉雙眼。三十六穴切記牢,點打不可半絲偏。
點打枕骨穴。歌訣∶餓虎撲食招雖兇,猿猴來身可避風;轉身點他枕骨穴,能使金爪應手崩。
點打啞門穴。歌訣∶劈拳善破壁,轉身打架宜,吾急轉身走,回頭尋良機,點他啞門穴,致他枯接梨。
點打風池穴。歌訣∶豹子出林如猛虎,猿猴束身急閃躲,乘他撲空根未牢,甩擊銅捶準且狠,點他風池大筋外,降龍伏妖送陰門。
點打神闕穴。歌訣∶迎面飛掌來似箭,金鉸剪法速擋前,乘機換把點神闕,當場肚開血水濺。
點打膻中穴。歌訣∶揣掌迎胸來,疾接掌撩開,騎上赤兔馬,剎時取他懷,點他膻中穴,致他氣絕塞。
點打斷喉穴。歌訣∶他上右馬猛撲來,右手撩格撥云開,我退右腳右手擋,乘機穿喉倒當場。
點打中 穴。歌訣∶飛拳來砸頭,云拳擊對手,換把取中腹,致他肚澆流。
點打中極穴。歌訣∶偷施陰捶最難防,銳目快手防遭殃,虛實兼施迷誘他,點破中極當場亡。
九、點打水分穴。歌訣∶鷂子鉆林猛沖肘,若失戰(zhàn)機實發(fā)愁,不及來個虛架勢,明防暗攻開泉流,偷取水分臍下眼,暴徒腹中開紅口。
手秀手出於四方符金打直勁。兩手在胸前挽手後沈肩墜肘,右手由胯眼出,腰眼送,向前猛發(fā)抖勁,發(fā)力時右手變實,手稍低頭,腳到手到,上下一音,著力點是中指和食指,但必須為空,點對方中心穴。速發(fā)速回,回時變手,回到原來的位置有柔過勁剛之說。
無極拳出於南方符火攥勁。沈肩墜肘,兩手在胸前挽手變空拳,拳心向上,同時向前上方猛發(fā)抖勁,著力點是拳,點擊對方血海穴,氣海穴,速發(fā)速回,回到原來的位置,腰、腳到拳到,上下一致。
混眼手出手東方符木打抖陰。左猛轉身,右腳向前跨一步,同時右手從胯眼出,拳心朝下拳眼朝上,手腕上挑,向前上方變空拳猛發(fā)抖勁。著力點是中指和食指,點擊對方海穴、肺花穴、血海穴、氣血復合穴,速發(fā)速回,回到原來的位置,腰、腳到拳到,上下一致。
無極手出於北方符水打瀉勁。右腳向前跨一步,同時體左轉,目視對方。右手隨右腳稍上提運動勁變空拳,拳眼向下,隨右腳跟發(fā)抖勁,左手在胸前立掌,腳到拳到,上下一音。點擊對方丹田、水分、關元、中極。 閉氣要決
閉氣於氣海,謂之閉氣也,或曰勒陽關也。以丹田之氣存守不令其散,以意守之,且之五氣朝元;以勁微而束緊,引至肛門內(nèi)束上提,尾椎微下沈而內(nèi)。時丹田微勒鼓脹,真氣後生而盈氣海.
若至腰間,尤難過之,當稍以氣閉,努之三兩間,突然便過,過後即氣常至腰踵。 解穴秘訣
所謂解穴,是以不同之手法,使閉穴者由表及里疏通血道、掃除閉塞也。解穴手法分內(nèi)力點解及按摩解穴兩種。
解點休克。閉穴者仰臥,取人中、合谷、百會、十宣、目窗、涌泉等穴位,以人中穴、十宣穴、百會穴、目窗穴為主。解穴者氣運手掌拇指、中指指尖,分別點按上述穴位,將內(nèi)氣由穴位傳至,而使閉穴者復醒還陽。
解點暈厥。閉穴者仰臥。取人中、內(nèi)關、足三里、合谷、百會、大敦等穴位。解穴者氣運拇指、中指指尖,利用點、按結合之手法在上述穴位上點按可恢復正常。
解點眩暈。閉穴者平躺。取太陽、風池、合谷、足三里等穴位。解穴者氣運拇指和中指尖,利用點按結合之手法,點按上述穴位可恢復正常。
解點啞穴。取少商、前頂、膻中、人中、啞門、合谷等穴位。解穴者氣運中指尖,用中指肚按壓閉穴者上述穴位可恢復正常。
解點氣急欲絕。取膻中、肺俞、神門等穴位,解穴者氣運中指尖,以指代針按壓上述穴位可恢復正常。
解點走火入魔。取巨厥、足三里、中魁等穴位,解穴者氣運中指指尖,以指代針按壓上述穴位,將內(nèi)氣由穴位傳至,可恢復正常。
解點全身癱瘓。取百會、風府、足三里、陽陵、風市、環(huán)跳等穴位。解穴者氣運拇指和中指尖,在上述穴位上點按可以恢復。
解點上肢癱瘓、肩臂疼痛。閉穴一側在上。取肩鵐、肩井、天宗等穴位。解穴者氣運中指尖,在上述穴位上點按可恢復正常。
解點腦脈疼痛。閉穴者坐直。取上星、百會、風池、頭維等穴位。解穴者氣運中指指尖,用中指肚按壓上述穴位。
解點閉氣耳鳴。取合谷、膻中、聽宮、翳風等穴位。
解點下肢癱瘓。取腎俞、腰奇、承山、昆侖等穴位。
解點全身僵硬。取合谷、曲池、陽陵泉、涌泉、承山等穴位。
解點內(nèi)臟損傷或吐血。取魚際、尺澤、太淵、勞宮、曲泉、然谷、太溪、肺氣、肝俞、脾俞等穴位。
解點鼻衄不止。閉穴者仰面直坐。取合谷、上星、風門、百會、涌泉等穴位。
解點足部紅腫、疼痛、麻木。取傷者膝眼、足三里等穴位。
解點手部紅腫、手指麻木。取傷者八邪、落枕、中渚、後溪等穴位。
解點腰部扭傷。取阿是、委中、腎俞、大腸俞等穴位。
解點胸肋疼痛。取支溝、陽陵泉、期門等穴位。
解點傷風哮喘。取定喘、天突、內(nèi)關、肺俞等穴位。
解點面部神經(jīng)麻痹。取四白、迎香、太陽、下關、地倉、頰車、人中、合谷等穴位。 八力旋風手
要以鉆、沈、滾、旋、插、按、拉、壓八力之合用,出手如旋風,渾身若皆手,處處丹田,全身渾圓一體,而觸人即發(fā)。
定位樁樁架∶立于馬步,呼吸于初,虛領頂勁,含胸拔背,舌抵上腭,兩眼微合。意守下丹田,兩掌外旋掌心向外,由側擡至頂後方內(nèi)旋下落。落至膻中穴而兩掌心相對,十指稱開,十指稍力而其馀皆放松。三花聚頂,意守下丹田養(yǎng)氣內(nèi)斂。
勁意∶此功主練內(nèi)氣聚集,神、氣、意念合一,丹田聚氣可行成周身無處不丹田之功境。一旦功成,內(nèi)氣可隨意而收發(fā),能達渾身無處不彈,觸人即發(fā)之高深境界。
活樁樁架∶定位樁稍刻,掌心合攏時轉為正對前胸。指尖朝天,右手於上五指而力撐;左手五指亦張,手背緊貼內(nèi)關穴。以右掌由下向上斜行插出,即而沈左肩含胸拔背,左掌自右掌根部直上插至右指尖,觸及左背腕處,兩手同而外旋翻掌向下猛拉壓至襠前,掌心向地,掌指向前。兩掌翻腕擠壓下按同時右肩下沈腰、膀、胯、膝及兩臂隨之螺旋下壓。兩掌按、壓、拉、旋勁同時運用。後兩掌再下壓一寸,同時手掌外旋翻掌,右手向前上方撩出插至胸前,左手隨右手外旋撩擊,手背貼右小臂內(nèi)關,當至胸前是左手續(xù)貼右手臂插擊當右手指尖觸及左手腕部內(nèi)關穴而兩手同時內(nèi)旋翻掌猛力拉至襠前,掌心向下,掌指向前,如此反復。
勁意∶此樁架同練鉆、沈、旋、拉、壓、按、插、滾八力混合使用。
樁架歌訣∶虛領頂勁若懸梁,松肩墜肘想處子,空胸活腋暢心懷,活肋束腋藏玄機,斂臀提肛正尾閭,含胸拔背尋自然,柔腰坐胯松中緊,扣膝扒腳趾抓地,滾腕圓掌松十指,舌舔齒扣將口閉,生清降濁內(nèi)氣生,巧修陰陽練太乙,精氣充盈神安逸,渾然一體形隨意,氣貫三田九宮滿,道法自然乃真諦。 陰陽掌
中者渾身發(fā)熱,如墜煉獄。功法∶第一段。每日子時,面向北方,鉛汞收藏,呼氣下蹲,兩手平胸擡于肩平。微停,意有冰水至百會達兩掌,由兩掌貫穿于丹田再運於兩掌。吸氣,意念丹田之氣沿兩臂將冰水逼出,爾時蹲作坐盤之姿,兩掌向地緩於胸前合并。吸氣,兩掌緩向前推出,意用內(nèi)氣將水流逼出。微停,吸氣,左掌緩向左側推出,右掌向右推出,爾時意念將寒流逼出體外,意念頂有清新之氣,自百會達全身至兩掌,身體緩起後兩手下放,左跨一步而立,意念使此氣由兩掌貫穿於全身,吸氣,而運丹田之氣將此氣流逼出,爾時收功。
第二段。每日午時,面南而立,兩手自胸緩上舉至頂而掌心向上,掌指相對,爾時呼氣,斜視兩掌,意念一暖流自百會至兩掌,後兩掌下放,於肋下吸氣,兩掌前推,運丹田之氣將暖氣逼出,呼氣,兩掌外翻,掌心向上,意念太陽之火,引入丹田至兩腳後,後兩掌收於胸前,兩掌合十,爾時呼氣引入丹田,微停,運丹田之氣使太陽之火至涌泉逼出。
第三段。每日完功,即用掌打石,子午練陽掌,將五支水洗掌而後收功。子時練陰掌,將五支水洗掌後收功。 手揮五弦
對敵要害,五指掃穴,無不應效。
懷月抱木式∶面東南站樁,沈肩垂肘,松腰開胯,呵氣。爾後左橫跨一步,足膝微曲,雙掌心相對曲肘,爾時均彈十指,作吞氣、咽氣、噴氣。意守姹女及勞宮穴。
仙鶴亮翅式∶面東南站樁,沈腰含胸拔背,左跨一步,呈大弓步形,左膝與跟對齊,右膝微曲,左掌拇指對左肚角,右掌前伸直呈水平,掌心朝地,吞氣咽氣噴氣意守中指,左右式輪換。
宣子拜神式∶面東南站樁,左橫跨一步,呈馬式膝微曲,雙手合掌,距胸前半尺,兩拇指對任脈,全神貫注,意守丹田作吞氣咽氣噴氣,內(nèi)運氣于周天。
嫦娥奔月式∶面東南站樁,左橫跨一步,呈馬式松腰開胯,含胸拔背,垂肩沈肘,意守命門穴,兩手伸直於胸前、雙掌上下呈陰陽手,勞官相對。以內(nèi)勁作按勢徐徐彈動十指,作吞氣咽氣噴氣。
芙蓉出水式∶面東南站樁,十指張開雙手向腰外左右伸出,挺肘距腰一尺,掌心向地,虛頸頂勁,目視鼻尖,意守勞宮穴,吸大地之氣,然後吞氣咽氣噴氣。 奔雷掌
修成後出手如雷動九天,受之者如遭雷擊,必心神震動而徹底崩潰。
雷掌樁功∶站時身架不可過低,身體重心位於前三後七處。站左式時左足於前足尖向前,膝蓋有前挺之意,右族在後足尖斜向右前方。上身上挺,身斜向右前方而首直視左手,使右頸側大筋撥起下頜微收,左臂向前伸成弓形,左手掌心斜向右前方高與鼻齊,肩松肘,左手五指自分,中指與拇指有雙勾之意,掌心含而欲吐;右臂彎曲高與右頜部相齊,掌心斜向前下方,中指與拇指仍有對勾之意。右式要求相同唯手足互換而已。意念前手如撥烏云後手如持霹靂,要有隨時都可發(fā)出驚雷之意,意守三田,呼吸平靜。
雷掌運勁∶此運勁乃一含一吐而已。緩吸氣而腹收胸隆,意念將丹田之氣提至胸中,兩手心微內(nèi)收,後緩呼氣意念將胸中熱氣運至掌心,同時掌心外吐,胸中氣團隨呼氣降歸入丹田。如此重復。
雷掌松擊∶所謂松擊者,後手擊時肩、臂、肘、腕皆成放松,掌擊物時切記不得挺掌根而應以整掌松擊在樁,前手則下壓後捋收回。吸氣到胸而後以配呼氣擊掌,擊中後又即放松隨呼氣回復原樁式。意念出手即發(fā)霹雷。
雷掌實擊∶此步功夫極重腰腿之功。練時雙掌撐開虎口相對置於腹前,目視虎口內(nèi)圈,調平呼吸後貫氣一口,始在腹處作鼓蕩之姿。松氣念哈三次,後始做雷掌擊地之姿,爾時小腹外彈氣歸丹田。雙掌由下向右向上翻掌上托至頂;而由頭向左向下直擊于左腳外側之地。擊時雙掌腕根放松此為左式,右式再起身雙掌仍保持不變,經(jīng)左至上到頭部翻托再向右擊,下?lián)綮队夷_外側之地。久練此式可將全身前後左右之大筋全數(shù)拔開,并使氣血貫通,雙掌沈實有雷震之力。
雷掌空擊∶向前空擊後掌,擊時以配呼吸。前手下壓後捋收回,同時氣沈丹田。意念後手持火雷發(fā)出,一擊一炸響。後手一擊即回仍以鼻吸氣到胸收腹,後再隨聲噴氣擊出。 大伏魔拳法
第一路
起式雙抱拳、五花坐山架、陽手掠面掌、叉步摘襠陰砍掌、雙穿掌、猛虎坐洞、單切掌、恨腳海底炮.金雞獨立打虎勢,金剛搗臼,燕飛型,順手推碑,鷂子鉆天,獨立出陰錘,攔手海底炮,挽手沖天炮,連三錘,鷂子鉆林劈心錘,跳步切金斷玉,腕手馬步?jīng)_心錘,童子拜佛,趕馬三拳,翻身摸魚,雙手捧月,三盤落地,叉步托天,腕手劈心錘,蝎子卷尾,連三錘,二起飛腳,回頭望月,五花臥枕,旋風腳,猛虎出洞,恨腳海底炮,跳步五花山架.
第二路
雙抱拳,云頂恨腳海底炮,弓步劈心錘,拉弓式,單彩腳,打虎型,擰手單踢,劈心錘,雙摘,雙分掌,虎頭劈心錘,雙叉蓋手,雙風耳,老虎大張嘴,雙分大鵬展翅,里擺腿,小提鞋,沖心肘,撩襠腿,外擺蓮,跳小單叉,頂心肘,鷂子鉆天,五花坐山架.
第三路
雙抱拳、五花坐山架、跳步地錘、後扳手、雙風貫耳合手雷、旋風腳、單推掌、提插掌、海底撈月、跳步邪行、交叉手、虎出洞、掠手雙分、回頭望月、沖天炮、單拍膝雙抱、提腿沖天炮、磕干腿、十字腳、白鶴亮翅、順手牽羊、仙人摘茄、雙耳貫風、抗肘、單彩腳、以推、迎面撒、肋下肘、撩襠腿、外擺蓮、旋風腳、踢干腿、鷂子鉆天、縱跳下叉手、地錘、後蹬腿、枯樹盤根、弓步七星、蹲樁單開門、十字腳、劈心錘、坐山架。
第四路
雙抱拳、抓地入泥、迎面撒、沖心肘、扳手、雙風貫耳、老虎大張嘴、合手、倒擺蓮、小束身、擊步腕手、弓步劈心錘、耳後聽風撩陰錘、就地拔蔥、二起腳、擺蓮腿、震腳劈心錘、大跨虎、云頂海底炮、跳步五花坐水架。 蛇行貍翻
蛇行貍翻,利在底攻,身輕若燕,兼固精明。伸可成曲,住亦能行。曲如伏虎,伸比騰龍。行住無跡,伸曲潛蹤。身柔如絲,法密如龍。翻若貍貓,行疾狡蛇。倒分前後,左右分明.門有變化,道無定形。前攻用手,二三門同.後攻用足,踵膝同攻.遠則追擊,近則接迎.大胯著地,側身成局.仰倒若坐,*尾單憑.高低任意,運近縱橫。 移魂大法
是以無上止觀法門,以心攝敵,以意敵念。施者摒慮絕思、寧神歸一,心無旁騖。由制心止而至體真止。五氣朝元,心息相依,綿綿密密。心神若有意,若無意。心若定時,精氣由丹田上腦門,直激瞳子髎,忽睜雙眼,意念直射對方,以心攝其眼,神若迷離,而收其神,直下目內(nèi)眥。復又射其神于對方,如此反復,目若琉璃絢爛,對方心神即為之所攝也。其法憑心力攝敵,若敵神強於己,其功反噬。 飛絮勁
以靜制動、後發(fā)制人、犯者應手立仆。修練時尚意不尚力,柔化剛發(fā);貴化不貴抗,以柔克剛,旨在於柔化綿力、積柔成剛。
行功時平心靜氣,意注玄關,上虛而下實,虛外而實內(nèi),輕推柔化,忌用拙力。隨搭即粘,粘之即化,化之即發(fā),滔滔不絕,反復潛心推化。運勁務須似如飛絮,綿而不斷,動作亦要輕柔圓活,隨腰而動,柔化時勁當沈穩(wěn)纏綿,推發(fā)時力應剛堅脆短,隨化而發(fā),隨發(fā)而化。化時勁隨腰轉。發(fā)時力沈丹田,此勁接彼勁,終無間斷,隨屈就仰,曲中求直,此即飛絮功用矣。一旦功成,彼勁方至,我勁即隨之粘上,柔化而剛發(fā),就勢用意一吐,仿佛并未用力則已將彼擊出,所謂犯者應手即仆是也。 功訣∶
無極渾元勢。兩足平行開步,五趾抓地,足心涵空,繼之,微屈膝下坐,兩臂上擡,松肩沈肘。兩掌指分開,平擡於胸前。下頜微內(nèi)函,唇齒輕合,舌舐上腭。呼吸平和自然,收心入靜,五氣朝元。目視祖竅穴,凝神片刻,後吸氣,意想先天之氣從百會穴源源貫入;氣吸足後呼氣。意想由百會穴貫入之先天之氣,沿任脈緩緩下降、沈入丹田,一吸一呼,息息歸根,意注丹田。如此往復。
纏綿柔化勢。承接上勢。兩臂自然徐徐下落,掌心向內(nèi),兩拇指向上、十指相對地置抱於腹前。繼之意調呼吸,務須緩緩行之。吸氣時腹部當隨吸氣徐徐內(nèi)收,呼氣時腹部應隨呼氣慢慢挺放,意沈丹田,兩眼下視少腹部,兼收嬰兒。如此一吸一呼,三十六次為度。隨之右腳向右前方處邁出半步,重心前移,右掌同時隨邁步之勢,向左前、正前、右上方弧形運掌。繼而以腰為軸,身體向右緩緩旋轉,右掌同時隨轉腰之勢,用纏綿之暗勁,以右掌掌背傾意想之敵向後方向牽撥柔化,左掌位置仍不變,眼視右掌。
倏然飛滑勢。承接上勢。身體後坐,右掌復以腕部為軸,隨身體後坐之勢,向外、向右、向後翻掌變?yōu)樨Q掌,掌心向前,掌指向上,拇指向左,左掌位置不變,眼視右掌。繼之重心前移,右掌以柔綿之勁,繞意想之敵之側。左掌位置仍不變,眼視右掌。
銜接轉換勢。承接上勢。擊畢,重心隨之後移,右掌同時隨身體向後坐之勢外運,復以掌背觸抵意想之敵,繼而變?yōu)槔p綿柔化勢復練習,如此反復柔化推發(fā)。
無極渾元勢。承接上勢。右掌推擊完後,重心後移,右側踏身體後坐之勢向後退回半步,右掌同時運弧收回腹前,兩掌掌指相對,掌心向內(nèi)陸端置於腹前,眼睛下視少腹部。繼之,身體緩緩上升少許,兩掌同時隨身體。上升之勢,以腕為軸地翻掌外旋,旋至掌心向下時,復徐徐上擡至肩平,兩掌拇指、食指相對,平擡於胸前,似抱球狀,眼視兩掌之間。如此凝神調息九次。繼而以左掌進行推化練習,仍反復柔化推發(fā),如此左右兩掌交替練習,全功即告完畢。 白蟒鞭
此鞭法速急而出沒無常。凡鞭法者莫過於兩大形,五體用。兩大形謂之抖、揮,五體用謂之抖、劈、撩、掃、纏。其抖者尤勝。此鞭法易乎尋常,從形至力點。。
鞭決曰∶八極逢源,青龍纏脖,金絲纏腕,鷂鷹翻身,孔雀落架,力劈華山。倒提楊柳,孔雀開展,青龍轉身,金豹跳澗,風卷烏云,項王背鞭,鸞鳳還窠。八極逢源,青龍出海,白鶴擊浪,桂英舞劍,二踢飛腳,龍虎盤頭。青龍出海,鷂鷹擒獵,十字披紅,畫龍點晴,十字披紅,桂英背劍。
八極逢源,天馬行空,金豹摔尾,雪花蓋頂,懸崖勒馬,白蛇吐信,萬蟒抖尾,晴蜓點水。孔雀落架,鷂鷹翻身,雪花蓋頂,懸崖勒馬,白蛇吐信,毒蟒入穴,鸞鳳還窠。八極逢源,老君封門,玉帶纏身,木蘭蹬天,鏇子飛腳,烏龍絞柱,鴻雁隱形,穿龍過甲,風擺荷葉,獅子滾球,鯉里打挺,雙管齊上,游刃有馀。 .摧堅神爪
第一段:五指著物,力在剛陽.以氣御力,以力克物.第二段:化剛為柔,以陰生陰.筋肌若柔催陽行陰.第三段:手拉日月,陰柔功成.手合日月,氣行筋絡。
蓋以其內(nèi)玄氣,由中達外,煉外之功,概以拉,揪,抓,擰.依此四法,努力行之,周而復始,不計其數(shù).亦準六香,日行而三,力充周身.對時照法取力,無不回應,無堅不摧,駭人聽聞.其法以次相及,更為精專,任從其便。
要決∶一、采氣筑基。頭懸沈肩,五心向天,三花聚頂。屏棄雜念。
二、內(nèi)功法。和合四象,意守丹田。雙手手指微曲成爪,掌心向上置於小腹兩腿處,吸氣時雙爪提至胸前,爾時意領真氣自丹田至膻中穴,呼氣時雙爪內(nèi)旋成掌心向外緩推,意念真氣自膻中穴分兩股沿臂內(nèi)側至勞宮穴,自勞宮穴與十指尖猛烈急吐,意想內(nèi)氣發(fā)出無限遠;吸氣將推出之雙爪緩緩收回,意想如拉千斤之物,爾時意想真氣自無限遠收回勞宮穴,再沿手臂內(nèi)側到膻中穴,然後呼氣時雙手外旋或掌心向上,下按至丹田,爾時真氣沈入丹田。
守丹田以補內(nèi)氣大量消耗。
三、戳指功。直身立於堅物,意念將意氣勁凝聚於右手,吸氣時將真氣提至膻中穴,爾後右手猛插破堅,意念真氣迅達手掌勞宮穴,充達手掌及十指,手下插時身微向左轉,成左弓步,手收回時意念將真氣沿臂外側回至頸後大椎穴匯於此沿頂返于丹田。時換左手如法習之。完功采氣靜養(yǎng)。
四、陰陽相濟。朝對旭日,凝神定氣,雙爪置於腰間隨著吸氣提至胸前,意念內(nèi)氣提至膻中。呼氣,雙爪內(nèi)旋成掌心向外向胸前緩緩推出,意想內(nèi)氣注向勞宮穴向外發(fā)至無限遠。吸氣雙爪緩緩收回,意想發(fā)出之內(nèi)氣和日精而成混和真氣自無限遠收回進勞宮穴沿臂內(nèi)側到膻中穴,呼氣時沈于丹田。如此反復修習。夜對月也如法練功。若修至伸張五指向日月作抓拉之狀,能氣隨意注,力隨指行,則功成。 九陰白骨爪
行功之後.馀力煉手.以意努氣,自腕至掌,至於指尖,徐伸縮三十六,是以生力之法.遂五指箕張,以手插抓,取其磨礪,堅其筋骨,厚其皮膚.如此功久,則所積之氣行至於手,其皮肉筋膜骨髓相得合一,無絲毫之浮游,而力充矣.然兩堅著骨,若與常時.當使之際,意隨努動,
五指發(fā)勁,無堅不破,摧敵首腦,如穿腐土。猶勝摧堅。蓋此力自骨中而出,與世謂外壯迥不相同.內(nèi)壯既得,骨力堅凝,然則引達於外。
撐字訣。撐者,指尖之力向外撐抗之意也。其訣主練爪功指尖撐按之力,以用於擒拿。運用之法,則以爪點石功行之是也。運用之時,要求手似利爪,三指指尖垂直觸壁,虎口圓撐,勁意貫指,如指破堅壁,心手相應,神氣合一。運全身之力,由丹田而催氣至指端也。倘行功百日,氣即由丹田,而漸達指端,血行舒暢,內(nèi)勁及指力亦即大增矣。
提字訣。提者,手臂之力提起之意也。其快主練手臂上提之力,以用於實戰(zhàn)之時,抓敵首腦,引動對方失衡,配合爪功實行擒拿。其訣至簡,惟行功之時有向上提拉之意即可。但行功之時肩部不可上聳,否則難以貫勁於指。
縮字訣??s者,手指如利爪向內(nèi)用力扣緊,如囹撰物之意也。其訣主練之爪手指抓扣之力,以用於擒拿,分筋錯骨。其法運用之時,以大中食三指依角形而扣於物處,向上提起。然而在提之際,尤須虎口國撐,勁意貫指,以陰勁內(nèi)縮、扣牢,視物為敵骨,勁到骨碎,意、氣、力三者合一。如此心手相印,形神兼?zhèn)洌娇墒帐掳攵Ρ吨б?。但練習之初,指力不堅,提物尚甚吃力,故不宜立即按訣行之。一月之後,其氣漸凝,指勁日增,方可漸次加力緊縮內(nèi)扣,以練爪鎖
扣之力。入手之初,切勿即驟然加力內(nèi)扣,否則欲速不達也。
擰字訣。擰者,手腕向左向右或向上向下旋擰之意也。其訣主練手腕旋擰之力,以配合爪施以分筋錯骨。其訣乃為在手爪提物行功之時,配合提、縮二勁,手腕左右或上下擰轉。惟入手之初,需以陰柔之勁。擰緩運求功,意如擰敵千斤之臂,勁意貫於腕,再運臂勁,勁從脊發(fā),事旋擰之力,重擰快旋,勁意貫於腕指,純發(fā)陰、寸、明三力,力沈而猛,并同時加大旋擰幅度,大小臂一起擰轉,臂如擰繩是也。至此旋擰之力已足驚人,施之於人。鮮有不筋斷骨折者也。 摧心掌
雙手下垂,雙目輕閉,任其自然。內(nèi)視右足涌泉穴,意念此處如嘴般開;爾時內(nèi)視左足涌泉類同。爾後意念二足心同張。復內(nèi)視百會穴,想此處若開,天之清氣直貫而入,逼盡其內(nèi)污濁之氣,濁氣由涌泉穴而出。盤坐於地,舌抵上腭,雙掌向推出,掌指向天掌心向外。吸氣,緩提肛收腹,雙掌回收,意念氣自雙手合開沿勞宮吸入,自手臂直入丹田。呼氣,雙掌前推,意念氣自丹田由手臂自勞宮外釋。如此一呼一吸,次數(shù)不限力盡為止。運氣,呼氣 空距一尺之距以氣擊物,吸氣時意念其物隨氣牽回。如此反復力盡為止。此功既成,可於五尺之內(nèi)將人五臟擊裂,而外如初也,此功多練左手。
吾將全功畢露,生等須努力修持,以慰吾師之望焉。切勿妄泄,自干罪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