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里 橋 俗稱"安平橋",橫跨晉江安海鎮(zhèn)與南安水頭鎮(zhèn)之間的海灣。始建于宋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經13年建成。為花崗石砌成的石墩石梁橋,是我國古代首屈一指的長橋,素有"天下無橋長此橋"的美譽,馳名海內外,經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橋長2255米,有方形、船形、半船形的橋墩361個,橋面寬3-3.8米,橋板長度5-11米不等,最重達25噸,兩側有石護欄;橋上有亭5座:橋東"超然亭",橋西"海潮庵",橋中"泗水亭",兩頭各設路亭一座,供游人憩息。"泗水亭",俗稱"中亭",亭前石柱上有"世間有佛宗斯佛,天下無橋長此橋"楹聯(lián)一對,立有兩尊石雕將軍;亭側保存歷代重修碑記14方。西端橋亭留有清代重修碑刻,東端有五層六角樓閣式仿木結構白塔一座。歷經800年滄桑,安平橋成了"陸上橋"。1980-1985年國家撥款進行維修,宋代原貌得以恢復。 安平橋建鎮(zhèn)8年就開始建,從安海到水頭的這座橋用魯班尺算起來正好是5里,是世界上現(xiàn)在最長的海上大石橋,是由兩個人出錢,一個名叫黃虎,另一個是龍山寺的和尚,這兩個人每人出萬緡,緡字是古字,可能是一種繩子,用繩子穿錢,萬緡。民間有個傳說,說是有人問黃虎你要出多少錢,他說要出一頭牛,大家伙嘲笑他,那么富的人只出一頭牛。結果牽出來是一頭金牛,傳說錢沒用完,剩一條牛腿沉到海港里。 安海古鎮(zhèn)——鄭成功的第二故鄉(xiāng) 安海建鎮(zhèn)是1130年,建鎮(zhèn)時第一任鎮(zhèn)官,名叫朱松,他只做一年。朱松死后8年,他兒子又來這里講學就是朱熹。朱熹的兒子叫朱載,又來這里辦石井書院。 安海鎮(zhèn)位于福建晉江市東南頻海處,與臺灣隔水相望?,F(xiàn)有土地面積67平方公里,轄41個行政村和5個街道居委會,人口12.1萬人。安海鎮(zhèn)歷史悠久;自公元1130年建鎮(zhèn),至今已近874年,是閩南的文化古鎮(zhèn)和商貿重鎮(zhèn)。因朱松朱熹父子和鄭成功在此留下深刻足跡,故有“二朱過化”、“朱文鄭武”之謂,安平橋、石井書院、龍山寺、水心亭、白塔、星塔、忠義古廟等古跡,無不在訴說著安海歷史的輝煌。 安海古名“灣?!?,這是因為安海的海港彎曲之故。宋朝初期將“灣”改為“安”叫“安?!?,明朝稱“安平鎮(zhèn)”,清朝復稱安海。歷史上的灣海港憑借港灣深邃,交通發(fā)達,物產豐富,商人善賈等優(yōu)越條件,形成了一個很有特色的地區(qū)。宋元時期隨著泉州港海外交通發(fā)展的極盛,安海的商貿業(yè)繁盛。到明朝后期,安海不但因私商對外貿易而日趨繁榮,而且已晉升為泉州重要海港。 那么,鄭成功為什么會在安海留下深刻足跡呢?我們來聽聽對歷史頗有研究的安海籍作家許謀清先生的介紹:(出音響3) 許:鄭成功的祖籍是石井,他的父親鄭芝龍鎮(zhèn)守安海的頭一年建了鄭府,建鄭府后才把鄭成功接到這里,那時鄭成功7歲,他在安海住到大約19歲,就到南京讀一年書,然后回來。鄭芝龍到福州投降的第二年,清兵騷亂安海,鄭成功回避鋒芒,組織幾條船到海上。在海上看到鄭府著火,趕緊回來,把清兵趕走。但他的母親被清兵強奸,剖腹自殺。這時,鄭成功埋葬了母親,焚青衣然后起兵。(記:鄭成功離開安海大約是多大?)可能是32歲。這中間當然到過南京一年,和其他地方。但鄭府一直在安海。32歲時,他放火將鄭府燒掉,為什么要燒,就是破釜沉舟了,下決心了。然后將跟隨他的人包括親屬全部帶到廈門和金門,利用這兩個地方做根據(jù)地,重新組織力量在廈門大敗清兵。 聽眾朋友,安海是鄭成功讀書、成長的第二故鄉(xiāng)。 據(jù)記載,鄭成功九歲時讀完《四書》《五經》,十歲時能寫八股文,詞藻典雅,立意深遠,十一歲時熟讀《春秋》《左傳》《國策》古文集注等書。位于安海鎮(zhèn)星塔村的星塔,就是當年鄭成功讀書用功的地方,雖然這個塔并不大,但300多年來一直是安海人民心目中的“鄭成功紀念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