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詩詞天地(shicitiandi) 1、自知之明 【成語出處】《道德經(jīng)》第33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成語含義】對自己的優(yōu)點(diǎn)和缺點(diǎn)都有透徹的了解。指了解自己的情況,對自己有正確的估計。多用于指人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 【智慧精髓】 自知,就是要知道自己、了解自己?!稇?zhàn)國策·齊策》中的鄒忌就很有自知之明,沒有被旁人的吹捧搞昏了頭腦,他說:“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span> 自知之明來源于自我修養(yǎng)和自我慎獨(dú)。一個嚴(yán)于自省和自律的人,往往是有自知之明的。但人要做到這一點(diǎn),往往是比較難的,要求別人易,要求自己難。 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長處和短處,避己所短,揚(yáng)己所長,才能對自己的人生坐標(biāo)進(jìn)行準(zhǔn)確定位。當(dāng)你認(rèn)識到自己的不足之時,也正是進(jìn)步的開始。 2、禍福相依 【成語出處】《道德經(jīng)》第58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成語含義】禍能夠生福,而福也能夠生禍。比喻壞事可以引出好的結(jié)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壞的結(jié)果。 【智慧精髓】 3、天道好還 【成語出處】《道德經(jīng)》第30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qiáng)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 【成語含義】指天可主持公道,善惡終有報應(yīng)。 【智慧精髓】 有一句非常流行的網(wǎng)絡(luò)語: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這就是天道好還。 事物發(fā)展到非常強(qiáng)力的狀態(tài)之后,勢必逆反,因為物極必反,所以不管不顧地將強(qiáng)力推行到底,一定是“不道”的行為,這種“不道”的行為就一定會很快衰亡、滅亡。 暴力必然引來暴力,只有用柔性的策略才能化解暴力。不要用暴力去解決問題,對人要做到仁至義盡,不要逞強(qiáng)好勝,取得了成功不要居功自傲。不要做過頭之事,要有一份仁慈的心,以人為本,以和為貴。 4、大巧若拙 【成語出處】《道德經(jīng)》第45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訥。 【成語含義】指真正聰明的人,不顯露自己,從表面看,好像笨拙。 【智慧精髓】 5、被褐懷玉 【成語出處】《道德經(jīng)》第70章:是以圣人被褐而懷玉。 【成語含義】身上披的是粗布衣服,胸前卻揣著寶玉。比喻懷抱大才而深藏不露,或出身貧寒而懷有真才實學(xué)。 【智慧精髓】 一個人的真實價值,終歸還是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得到體現(xiàn),時間不會蝕去珍寶的光華,而只會把它打磨得更加璀璨。 因此,真正的智者和圣人不會介意世俗外物,更沒有興趣用自身的寶物換取浮名。我就在這里,不管你承認(rèn),或者不承認(rèn)。圣人是寂寞的,因為他能夠體味到生命中那揮之不去的孤獨(dú),并且在堅守當(dāng)中完成價值的沉淀。 平庸的人往往會在隨波逐流中沉淪和迷失,我們很難有勇氣為了保有那一份真實自我,而去抵抗寂寞蝕骨的滋味,因而也就沒有機(jī)會去領(lǐng)略圣人的境界。 6、虛懷若谷 【成語出處】《道德經(jīng)》第15章: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 【成語含義】胸懷像山谷一樣深廣。形容十分謙虛,能容納別人的意見。 【智慧精髓】 7、大器晚成 【成語出處】《道德經(jīng)》第41章: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成語含義】原指大的材料需要長時間才能成器,后指能擔(dān)當(dāng)大事的人要經(jīng)過長期鍛煉,成名往往較晚。 【智慧精髓】 擔(dān)當(dāng)大事的人的確要經(jīng)過長期磨練,最著名的便是姜子牙,72歲才出山輔助文王武王父子完成滅商立周大業(yè)。有年少成名者,除了天賦高,也往往因為他們所做的事還不夠大。 成功是日趨豐盈、等待蓄勢后的絢麗震撼。唐代賈島說“兩句三年得,一吟淚雙流”,司馬遷寫《史記》用了18年,曹雪芹寫紅樓“批閱十載,增刪五次”……先賢的智慧不是體現(xiàn)在頃刻間閃現(xiàn)的靈感與筆下流淌的華麗,而是他們的謙遜與艱苦,以及對于知識虔誠而持久的吸納。他們等待骨骼的完整、血肉的豐滿,他們等待時機(jī)。 朱自清說:“我要一步步踏在泥土上,打上深深的腳印。”成功沒有捷徑。用拼搏的血汗與頑強(qiáng)的韌性換來的成果,才是歷久彌香。 8、知足常樂 【成語出處】《道德經(jīng)》第46章: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成語含義】知道滿足,就能長久快樂。 【智慧精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