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宿是中國古代針對特殊天區(qū)(黃赤道混合帶)的分劃方法。必須提到的是,二十八宿的分劃,是主觀的,并沒I有什么深刻的含義——如果說有,也是文化上而非自然科學之客觀規(guī)律的。
比如今天我們說一個天體,時角多少,赤緯多少。古代當然不這樣說,可以說是,在牽牛初度,去極多少多少度。 來自沈括《夢溪筆談·象數(shù)一》: 星有三類:一、經(jīng)星,北極為之長;二、舍星,大火為之長;三、行星,辰星為之長。 舍星就是二十八宿,實在是天上的刻度啊。 天事本無度,推歷者無以寓其數(shù),乃以日所行分天為三百六十五度有奇。(日平行三百六十五日有余而一期,天故以一日為一度也。)既分之,必有物記之,然后可窺而數(shù),于是以當度之星記之。循黃道日之所行一期,當者止二十八宿星而已,(度如傘橑,當度謂正當傘橑上者。故車蓋二十八弓,以象二十八宿。 天上本來沒有刻度,但是天文工作者要標定位置,就需要有讀數(shù)。于是把天平均分成360度(中國古法,365.25度)分開之后,以二十八宿的主星(距星)作為參考星,來對比得到讀數(shù)。就想用傘骨來分割傘面一樣。 按漢永元銅儀,以婁為十二度,唐開元游儀十三度。舊去極八十度。景佑測驗,婁宿十二度,距中央大星去極八十度,在赤道內(nèi)十一度?!端问贰ぬ煳摹?/span> 二十八宿是誰發(fā)明的? 二十八宿是中國獨有的么?
(本文內(nèi)容來源于網(wǎng)絡 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