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高考語文必須掌握的10類文化常識清單

 率我真 2016-03-09


高考語文必須掌握的10類文化常識清單

 

1.人物姓名稱謂

(1)直稱姓名

用于自稱: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指南錄〉后序》)

用于所厭惡所輕視的人:

不幸呂師孟構(gòu)惡于前,賈余慶獻諂于后。(《〈指南錄〉后序》)

用于作介紹,為人作傳:

柳敬亭者,揚之泰州人。(《柳敬亭傳》)

尊者對卑者稱名:求,爾何如?(《論語》)

在尊者面前,卑者互稱用名:夫子何哂由也?(《論語》)

(2)稱字、號、謚號、齋名

這種情況是稱呼者出于對被稱呼者的禮貌和尊敬。

稱字: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xué)已二年。(《送東陽馬生序》)

稱號:五人者,蓋當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義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記》)

稱謚號:鄉(xiāng)先輩左忠毅公視學(xué)京畿。(《左忠毅公逸事》)

稱齋名:蒲松齡為聊齋先生,梁啟超為飲冰室主人

(3)稱官爵

稱官名:后人稱杜甫為杜工部,稱韓愈為韓吏部。

稱爵名:寧南南下,皖帥欲結(jié)歡寧南。(《柳敬亭傳》)

(4)稱籍貫

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南海代指康有為)(《譚嗣同傳》)

(5)兼稱

這種情況一般是先說官職,次稱籍貫,后稱姓名、字號。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游褒禪山記》)

(6)特殊稱謂

在姓氏后加上行第(或再加名號、官爵)

韓愈《同水部張員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

職業(yè)+人名:庖丁為文惠君解牛。(《莊子·養(yǎng)生主》)

姓+之+人名:

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左傳·僖公三十年》)

封地+人名:商鞅姓衛(wèi),商為其封地。

 

2.謙、敬及賤稱

(1)謙稱

王侯自稱:孤不度德量力。(《隆中對》)

臣子自稱:項伯殺人,臣活之。(《鴻門宴》)

一般人自稱:

愚以為宮中之事……(《出師表》)

某自幼熟讀兵書。(《失街亭》)

鄙人不慧,將有志于世。(《中山狼傳》)

女子自稱:妾不堪驅(qū)使,徒留無所施。(《〈孔雀東南飛〉并序》)

(2)敬稱

稱君王: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出師表》)

稱廟號,多稱已死的皇帝:

時世宗享國日久,不視朝。(《海瑞傳》)

稱師長:夫子哂之。(《論語》)

稱朋友、尊長: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史記·陳涉世家》)

(3)上對下或平稱

爾安敢輕吾射?(《賣油翁》)

(4)賤稱

豎子不足與謀!(《鴻門宴》)

(5)表特定關(guān)系

表示叔伯關(guān)系:

謝安,字安石,尚從弟也。(《謝安傳》)

表示長一輩:

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左忠毅公逸事》)

表示已經(jīng)逝世的尊長:

嫗,先大母婢也。(《項脊軒志》)

先考,指已逝的父親;先妣(bǐ),指已故的母親。

3

(1)謚號

古代帝王、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據(jù)他們的生平行為給予一種稱號以褒貶善惡,稱為謚或謚號。謚號是對死者生前事跡和品德的概括。謚號按性質(zhì)分為三類。

表揚性的

經(jīng)天緯地曰文 布義行剛曰景 威強睿德曰武

柔質(zhì)慈民曰惠 圣聞周達曰昭 圣善聞周曰宣

行義悅民曰元 安民立政曰成 布綱治紀曰平

照臨四方曰明 辟土服遠曰桓 聰明睿智曰獻

溫柔好樂曰康 布德執(zhí)義曰穆

批判性的

亂而不損曰靈 殺戮無辜曰厲 近內(nèi)遠禮曰煬

表同情的

恭仁短折曰哀 慈仁短折曰懷 在國遭憂曰愍

(2)廟號

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廟立室供奉時特起的名號,如高祖、太宗等。從漢代起,每個朝代一般第一個皇帝的謚號太長,不便稱呼,所以唐宋以來的皇帝都改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到了明、清兩代才用年號來稱呼。

(3)年號

是紀年的名稱,也是帝王用的,如貞觀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號。

(4)改元

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變紀年的年號,稱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時也可以改元,如漢武帝改了十一次年號,唐高宗用過十四個年號。到了明代以后,才規(guī)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號來稱呼皇帝。如清高宗的年號是乾隆,清高宗就被稱為乾隆皇帝

(5)尊號、徽號

為尊敬,為美好。尊號徽號都是為尊者加上的號,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尊號起于唐代?;实酆突屎笸谏熬陀凶鹛枴H缣菩陂_元二十七年受尊號為開元圣文神武皇帝,清代同治帝曾尊生母那拉氏為圣母皇太后,再加上徽號為慈禧。封建時代帝后的尊號可以加幾次,實際上都是臣子對他們的阿諛奉承。現(xiàn)代也有贈送徽號這種情況,但性質(zhì)和內(nèi)容已不一樣,如孫炳文曾贈給郭沫若一個徽號——“戎馬書生。

4.年齡稱謂

(1)襁褓 本義是包裹嬰兒的被子和帶子。語出《論語·子路》:則四方之民襁褓負其子而至矣。后以此來借指未滿周歲的嬰兒。

(2)孩提 指二三歲的兒童:

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孟子·盡心上》)

(3)齒齔·齠齔(tiáo chèn) 指兒童換牙時,五六歲:

有遺男,始齔。(《愚公移山》)

(4)總角·垂髫 指幼年兒童:

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桃花源記》)

(5)豆蔻年華 指女子十三四歲:

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杜牧《贈別》)

(6)(jī)年 指女子十五歲:

復(fù)有雙幼妹,笄年未結(jié)縭。(白居易《對酒示行簡》)

(7)束發(fā)·成童 指男子十五歲:

余自束發(fā)讀書軒中。(《項脊軒志》)

(8)·加冠·弱冠 指男子二十歲:

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送東陽馬生序》)

(9)而立之年 三十歲。

(10)不惑之年 四十歲。

(11)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 五十歲。

(12)花甲·花甲子 六十歲。天干地支按順次組合為六十個紀序名號,自甲子到癸亥,錯綜參互相配,故稱花甲或花甲子。

(13)(qí)艾 古指六十歲為耆,五十歲為艾:

耆艾而信,可以為師。(《荀子·致土》)

(14)古稀 七十歲:

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杜甫《曲江》)

(15)耆耋(qí dié) 指高壽,老年。耆指六十歲,耋指七十歲(一說八十歲)

(16)(mào)耋 指高壽,老年。耄指八十歲(一說九十歲)。

(17)(jī)頤 一百歲:

到處不妨閑卜筑,流年自可數(shù)期頤。(蘇軾《次韻子由》)

 四書:《大學(xué)》《中庸》《論語》《孟子》

五經(jīng):《詩經(jīng)》《尚書》《禮記》《易經(jīng)》《春秋》

四史:《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

四庫:經(jīng)、史、子、集

《詩經(jīng)》六義:風(fēng)、雅、頌、賦、比、興

六藝:也稱六經(jīng),即禮、樂、射、御、書、數(shù)

 三代:夏朝、商朝、周朝

三皇:傳說之一是伏羲、女媧、神農(nóng)

五帝:據(jù)《史記》載為: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

 

1.官職

(1)中央官職

秦設(shè)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組成中樞機構(gòu)。丞相管行政,太尉管軍事,御史大夫管監(jiān)察和秘書工作。漢朝大體上沿襲秦制稱為三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務(wù),后世又演變?yōu)槿×恐啤H橹袝?/SPAN>(決策)、門下省(審議)、尚書省(執(zhí)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宋代中書省職權(quán)擴大,同樞密院分掌文武大權(quán),門下省、尚書省遂廢。明代內(nèi)閣為最高政務(wù)機構(gòu),內(nèi)閣大臣稱為輔臣,首席稱首輔(即宰相)。清代有軍機處,王、公、尚書等為軍機大臣,掌握政府大權(quán)。

六部,是指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戶部,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事;禮部,管典禮、科舉、學(xué)校等事;兵部,管軍事;刑部,管司法刑獄;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長官為尚書,副職為侍郎,下設(shè)郎中,副職稱員外郎,下屬官員有主事等。

此外,中央還設(shè)有專門機構(gòu)和官員,負責(zé)管理圖書、編修歷史、制定歷法等工作。如司馬遷、張衡曾任太史令,高啟為翰林院國史編修等。

(2)地方官職

秦漢主要行政區(qū)是郡??さ拈L官,秦稱郡守,漢稱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區(qū)是州,州官稱刺史,屬官有長史、司馬等。唐代在一些軍事重鎮(zhèn)設(shè)節(jié)度使,屬官有行軍司馬、參謀、掌書記等。宋代州官稱知州,縣官稱知縣。明清改州為府,稱知府。

此外,漢代也設(shè)州,天下分十幾個州,基本上是監(jiān)察區(qū),中央派官員去刺探情況,稱刺史。隋唐全國分十幾個道,也稱監(jiān)察區(qū),中央派官員前往巡視,稱黜陟使。宋代全國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設(shè)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務(wù)。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機構(gòu)叫行中書省,明代改稱承宣布政使司,習(xí)慣上仍稱為。

2.表示官職變動的詞語

(1)授官

征 由皇帝征聘社會知名人士充任官職:

公車特征拜郎中。(《后漢書·張衡傳》)

辟 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薦舉,任以官職:

連辟公府不就。(《后漢書·張衡傳》)

薦、舉 由地方官向中央舉薦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職:

舉其偏,不為黨。(《左傳·襄公三年》)

韓琦鎮(zhèn)長安,薦知涇陽縣。(《宋史·侯可傳》)

拜 授予官職:

拜相如為上大夫。(《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安帝雅聞衡善術(shù)學(xué),公車特征拜郎中。(《后漢書·張衡傳》)

選 通過推薦或科舉選拔任以官職:

延祐、至治間……選丞相東曹掾。(《元史·賈魯傳》)

除 任命,授職:

余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指南錄〉后序》)

授 授予官職:

泰定初,恩授東平路儒學(xué)教授。(《元史·賈魯傳》)

賞 指皇帝特意賜給官銜或爵位:

八月初一日,上召見袁世凱,特賞侍郎。(《譚嗣同傳》)

封 指帝王將爵位或土地賜給臣子:

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鴻門宴》)

起 起用人任以官職:

魯居喪服闋,起為太醫(yī)院都事。(《元史·賈魯傳》)

(2)免官

罷 免去、解除官職:

竇太后大怒,乃罷逐趙綰、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傳》)

黜 廢掉官職: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賞。(《封建論》)

免 罷免:免官削爵。(《漢書·貢禹傳》)

奪 削除:使者遂逮守,脅服奪其官。(《書博雞者事》)

(3)升官

升 升官:升()臺都事。(《元史·賈魯傳》)

擢 在原官上提拔:擢為后將軍。(《漢書·趙充國傳》)

拔 提升本來沒有官職的人:山濤(人名)作冀州(長官),甄拔三十余人。(李白《與韓荊州書》)

遷 一般指提升:

孝文帝說之,超遷,一歲中至太中大夫。(《賈誼傳》)

陟 進用:陟罰臧否,不宜異同。(《出師表》)

加 加封,即在原來的官銜上增加榮銜:

平劇盜賴文政有功,加秘閣修撰。(《宋史·辛棄疾傳》)

拜 按一定的禮節(jié)授予官職,一般用于升任高官:

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4)降官

謫 因罪被降職或流放:

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岳陽樓記》)

貶 降職:貶連州刺史。(《劉禹錫傳》)

放 驅(qū)逐,流放: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復(fù)見。(《卜居》)

左除、左降、左轉(zhuǎn)、左授、左宦、左遷 降職:

予左遷九江郡司馬。(《〈琵琶行〉并序》)

一旦失恩先左降,三年隨例未量移。(白居易《自題》)

帝怒,乃罷()贄宰相,左除()滂等官。(《新唐書·裴延齡傳》)

出、出宰 離開京城外調(diào):

永和初,出為河間相。(《后漢書·張衡傳》)

出宰山水縣,讀書松桂林。(韓愈《縣齋讀書》)

罷 解除,免去官職:明年,大司空李通罷,以成行大司空事。(《后漢書·馬成傳》)

免 免職:遂免丞相勃,遣就國。(《漢書·文帝紀》)

廢 廢黜,放逐:

及留侯策,太子得毋廢。(《史記·呂太后本紀》)

黜 貶退:

公將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齊。(《國語·晉語一》)

(5)調(diào)官

遷 調(diào)動官職,一般指提升:

遷東郡太守。(《漢書·王尊傳》)

徙 一般的官職調(diào)動:

徙王信為楚王。(《史記·淮陰侯列傳》)

調(diào) 變換官職:調(diào)為隴西都尉。(《漢書·袁盎傳》)

轉(zhuǎn) 調(diào)動官職:再轉(zhuǎn)復(fù)為太史令。衡不慕當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后漢書·張衡傳》)

補 補充空缺官職:

太守察尊廉,補遼西鹽官長。(《漢書·王尊傳》)

改 改任官職:改刑部詳覆官。(《宋史·王濟傳》)

出 京官外調(diào):出為河間相。(《后漢書·張衡傳》)

(6)兼、代

兼 兼任: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指南錄〉后序》)

攝 暫代官職:

俄檢校侍中,攝吏部尚書。(《新唐書·杜如晦傳》)

守 暫時署理職務(wù)。多指官階低的人署理官階高的職務(wù):初平中,北??兹谡贋橹鞑荆馗呙芰?。(《三國志·王修傳》)

領(lǐng) 兼任:

桓溫鎮(zhèn)江口,復(fù)引()為司馬,領(lǐng)廣陵相。(《晉書·袁喬傳》)

行 代理官職:

太祖行奮武將軍。(《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署 代理,暫任:

太守奇之,除補書佐,署守屬監(jiān)獄。(《漢書·王尊傳》)

權(quán) 暫代官職:時韓愈吏部權(quán)京兆。(《劉公嘉話》)

判 高位兼低職:

除鎮(zhèn)安武勝軍節(jié)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韓琦傳》)

(7)辭官

懸車 辭官居家:

時年已七十,遂隱丘山,懸車告老。(《陳太丘碑文序》)

解官 辭去官職:

得監(jiān)和州稅,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歸養(yǎng)。(《宋史·包拯傳》)

致仕 交還官職,即退休:

永寧元年,稱病上書致仕。(《后漢書》)

乞骸骨 自請退職,意為請求使骸骨歸葬故鄉(xiāng):

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后漢書·張衡傳》)

乞身 古代認為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請求退職為乞身:故山桃李半荒榛,粗報君恩便乞身。(蘇軾《玉堂栽花周正孺有詩次韻》)

請老 告老,古代官吏請求退休:

祁奚請老,晉侯問嗣焉。(《左傳·襄公三年》)

移病 上書稱病,為官者要求隱退的委婉語:

使匈奴,還報,不合意。上怒,以為不能,弘乃移病免歸。(《漢書·公孫弘傳》)

(8)其他

視事 任職:

是時,茂陵守尹公新視事。(《漢書·游俠傳》)

下車 官吏初到任:自明府(對郡守的敬稱)下車以來,狗不夜吠,民不見吏。(《后漢書·劉寵傳》)

解褐 脫去粗布衣服,喻入仕為官:

紹懼不自容,將解褐,故咨之于濤。(《世說新語》)

 

1.概念

科舉制,即隋以后各封建王朝設(shè)科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于分科取士而得名。明清形成了完備的科舉考試制度。

2.發(fā)展歷程

漢代已有考試取士之法,但系臨時措施,并未形成定制。隋文帝廢除世族壟斷的九品中正制,于開皇七年(587)設(shè)志行修謹、清平干濟二科。煬帝時始置進士科。唐代于進士外,復(fù)置秀才、明法、明書、明算諸科,又有一史、三史、開元禮、童子、道舉等科。諸科之中,唯進士科為常設(shè),最為重要。宋以后各朝科舉制僅有進士科。唐宋進士科主要考詩賦。宋神宗熙寧時,王安石改用經(jīng)義。元、明、清均用其法。明清兩朝的經(jīng)義以四書”“五經(jīng)的文句為題,規(guī)定文章的格式為八股文,解釋須依朱熹的《四書集注》等書。光緒二十四年(1898),一度改變科舉辦法,廢止八股。變法失敗后復(fù)舊。光緒三十一年(1905)推行學(xué)校教育,科舉制度即被廢除。

3.古代學(xué)校

(1)古代學(xué)校有(xiánɡ)”“”“太學(xué)。是地方學(xué)校:又囑學(xué)使俾入邑庠。(《促織》)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寡人之于國也》)

(2)“太學(xué)是全國最高學(xué)府:因入京師,觀太學(xué),遂通五經(jīng),貫六藝。(《后漢書·張衡傳》)

(3)明清時最高學(xué)府稱國子監(jiān),入監(jiān)讀書的人稱監(jiān)(jiàn)生。國子監(jiān)掌管人員為祭酒、司業(yè);教學(xué)人員為教授、博士、直進、助教等:有司業(yè)、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送東陽馬生序》)

4.明清科舉簡表

 

科別

內(nèi)容

項目

院試

鄉(xiāng)試(秋闈)

會試(春闈)

殿試

考場

學(xué)政巡回案臨考場(府、縣)

京城和各省城貢院(省城)

京城貢院(禮部)

皇宮(宮殿)

主考人

各省學(xué)政

中央政府特派官員

欽差大臣

皇帝

參加者

童生(儒生)

生員及監(jiān)生 

舉人

貢士

中者名稱

生員(秀才)

舉人

貢士

進士

日期

三年之內(nèi)兩次  

子、卯、午、酉年八月,桂榜  

鄉(xiāng)試次年三月,杏榜  

會試同年四月,金榜 

第一名

案首

解元

會元

狀元

第二名

榜眼

第三名

探花

 

5.與科舉相關(guān)的內(nèi)容

(1)童生試 明、清兩代時取得生員(秀才)資格的入學(xué)考試。簡稱童試,亦稱小考”“小試。應(yīng)考者稱童生,未被錄取者雖至白首,不改童生之稱,童生試包括縣試、府(或直隸州、廳)試與院試三個階段。院試錄取者為生員,送入府、縣學(xué)宮,稱入學(xué)。歲考、科考則為考核已入學(xué)的生員的考試?!洞倏棥分?/SPAN>邑有成名者,操童子業(yè),操童子業(yè)是說正在準備參加童生試。

(2)進士及第 進士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舉考試應(yīng)試中選??婆e殿試時錄取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統(tǒng)稱進士。通俗地講,考中一、二、三甲都可以叫進士及第。及第后稱考官為座主、恩門,對座主自稱門生。同科及第的人互稱同年。例如:同年曰:君賜不可違也。”(《訓(xùn)儉示康》)

(3)連中三元 科舉制度稱鄉(xiāng)試、會試、殿試的第一名為解元、會元、狀元,合稱三元。接連在鄉(xiāng)試、會試、殿試中考中了第一名,稱連中三元。

(4)鼎甲 指殿試一甲三名狀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稱鼎甲。狀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別稱鼎元。

(5)諸生 明清時期經(jīng)考試錄取而進入府、州、縣各級學(xué)校學(xué)習(xí)的生員。有時也指進入國子監(jiān)學(xué)習(xí)的監(jiān)生。例如:今諸生學(xué)于太學(xué)。(《送東陽馬生序》)

(6)八股文 也稱時文”“制藝”“制義”“八比文,是明朝考試制度所規(guī)定的一種特殊文體。文體有固定格式,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組成。每個部分都有一定的字數(shù)的限制,人們只是按照題目的字義敷衍成文。文章內(nèi)容空洞,形式死板。

 

1.地區(qū)名

(1)江表 指長江以南的地區(qū):

江表英豪咸歸附之。(《赤壁之戰(zhàn)》)

(2)江東 指長江以南的地區(qū):

亮兄瑾也,避亂江東。(《赤壁之戰(zhàn)》)

(3)關(guān)中 指函谷關(guān)以西的地區(qū):自以為關(guān)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過秦論》)

(4)山東 指崤(Xiáo)山以東的地區(qū):

沛公居山東時,貪于財貨,好美姬。(《鴻門宴》)

有時山東也指太行山以東的地區(qū):

山東多魚、鹽、漆、絲、聲色。(《貨殖列傳》)

(5)河北與河南 分別指黃河以北和黃河以南的地區(qū):

將軍戰(zhàn)河北,臣戰(zhàn)河南。(《鴻門宴》)

(6)中國 指中原地區(qū):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赤壁之戰(zhàn)》)

(7)三江 泛指長江中下游地區(qū):

襟三江而帶五湖。(《滕王閣序》)

2.政區(qū)名

(1)九州 古代天下分九州,即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一般地說,九州泛指中國:

九州生氣恃風(fēng)雷,萬馬齊喑究可哀。(《己亥雜詩》)

(2)八州與八荒 泛指中國:

序八州而朝同列。(《過秦論》)

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并吞八荒之心。(《過秦論》)

(3)郡 行政區(qū)域。秦分天下為三十六郡:

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過秦論》)

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過秦論》)

(4)國 漢代諸侯王的封域,也是行政區(qū)。國的區(qū)域略大于郡,所以郡國連稱:時國王驕奢,不遵典憲。(《張衡傳》)

(5)道 唐代的道是監(jiān)察區(qū),相當于漢代的州。唐代先分天下為十道,后又分為十五道:

陳明選下騎搏戰(zhàn),至兵備道前被殺。(《閻典史傳》)

(6)路 宋代的路最初是征收賦稅、轉(zhuǎn)運漕糧的,后來帶有行政區(qū)和軍區(qū)的性質(zhì):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7)省 本是官署名稱。元代以中書省為中央政府,又在路之上分設(shè)行中書省,簡稱行省。后來行省成為正式的行政名稱,簡稱?。阂源耸〈烁丝h而憎彼省彼府彼縣。(洪秀全《原道醒世訓(xùn)》)

(8)縣 地方基層行政區(qū)域:

欲開道置縣,以靖鄉(xiāng)土。(《海瑞傳》)

3.山川、關(guān)隘名

(1)江 指長江: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念奴嬌·赤壁懷古》)

(2)河 指黃河: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過秦論》)

(3)崤 指崤山:崤有二陵焉。(《左傳》)

(4)函 指函谷關(guān):秦孝公據(jù)崤函之固。(《過秦論》)

(5)岱 指泰山: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望岳》)

(6)五岳 指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夢游天姥吟留別》)

(7)四岳 指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

(8)四瀆 指長江、黃河、淮河、濟水。

(9)大澤 指云夢、洞庭、彭蠡(今鄱陽湖)、具區(qū)(又名震澤,今太湖)。

(10)五湖 一般指具區(qū)、洮滆(即太湖附近的洮湖和滆湖)、彭蠡、青草(在洞庭湖東南)、洞庭湖。

4.別稱

(1)南京 又稱建康、建業(yè)、金陵、江寧、白下、石頭城等:

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桂枝香·金陵懷古》)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石頭城》)

(2)杭州 又稱臨安、錢塘、武林等:

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臨安春雨初霽》)

(3)福州 又稱三山:

自海道至永嘉,來三山,為一卷。(《〈指南錄〉后序》)

(4)鎮(zhèn)江 又稱京口:

去京口,挾匕首以備不測,幾自剄死。(《〈指南錄〉后序》)

(5)開封 又稱東京

余讀《東京夢華錄》《武林舊事記》。(《柳敬亭傳》)

(6)揚州 又稱廣陵、淮上、江都、維揚:

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揚州慢·淮左名都》)

(7)蘇州 又稱姑蘇、吳郡: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楓橋夜泊》)

(8)武漢 又稱夏口、江夏:

西望夏口,東望武昌。(《赤壁賦》)

(9)北京 舊稱燕京、大都、北平。

5.其他

(1)三都 東漢的三都指東都洛陽、西都長安、南都宛。唐代的三都指東都洛陽、北都晉陽和京都長安。

(2)兩都 漢代指長安、洛陽。又叫兩京。

(3)三輔 漢太初元年,置京兆尹、左馮翊(Pínɡ yì)和右扶風(fēng)三個相當于郡的政區(qū),因為是管轄京都及其附近地區(qū),故合稱三輔

 

1.宗法 古代以家族為中心,按血統(tǒng)遠近區(qū)別親疏的法則。它包括封建社會規(guī)定的嫡庶、系統(tǒng)的法則和家族中祭祀、婚嫁、家塾、慶吊、送終等事情的家法。這種制度是為維護封建等級制度、鞏固貴族世襲統(tǒng)治服務(wù)的,因此得以在封建社會中長期保存。

2.嫡子 封建宗法社會中指正妻所生的兒子。有時也指正妻所生的長子,即嫡長子。從周代起,王位一般都由嫡長子世襲,直至清末。

3.宗子 指嫡長子。依宗法,嫡長子要繼承大宗,為兄弟族人所共尊。他有祭祀始祖的特權(quán),要繼承特別多的遺產(chǎn),應(yīng)受小宗的尊敬。宗子也是一宗之祖,地位特別高貴,故又叫宗主。

4.庶子 封建宗法社會中指妾(小妻)生的兒子。周代以后王位由嫡子世襲,諸侯的君位也如此。宗法社會以殺嫡立庶為非法。

5.眾子 指嫡長子以外的諸子。包括長子以外正妻所生的嫡子和小妾()所生的庶子。

6.親戚 在古代,表示的親屬關(guān)系比較廣泛,兒女對父母可以稱,父母對兒女也可以稱。前者如《送東陽馬生序》:其將歸見其親也。后者如《左傳·隱公四年》記載衛(wèi)國大夫石碏(què)殺掉謀殺國君的兒子石厚時,說石碏是大義滅親。表示親屬關(guān)系時比疏遠些,使用頻率極低。漢代以后,主要表內(nèi)親,表外親。連用時,有時指父母兄弟等本宗同姓親屬,有時指內(nèi)外親屬,包括本宗與外姻,即同姓本族與異姓外族姻親。如《廉頗藺相如列傳》: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

7.六親 泛指親屬。但具體說法不一:按《左傳》說,指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婭;按《周易》說,指父子、兄弟、夫婦;按《漢書》說,指父母、兄弟、妻子;等等。

8.三黨 指父黨、母黨、妻黨,亦即父族、母族、妻族。

9.考妣 舊時父親死后稱,母親死后稱。如《禮記·曲禮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嬪。《項脊軒志》:室西連于中閨,先妣嘗一至。

10.昭穆 古代宗法制度下宗廟排列的次序。始祖廟在中間,以下各代按照輩分,分別列于兩側(cè):二世、四世、六世居左,為昭;三世、五世、七世居右,為穆。后由宗廟的次序,又推廣到墳地葬位和祭祀時的排列順序,后又泛指一般宗族的輩分。

11.喪服 舊時居喪時穿戴的服飾。根據(jù)與死者關(guān)系的親疏,分為五等,稱作五服,包括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喪服制度反映了男尊女卑的觀念,也反映了血統(tǒng)親疏的等級。習(xí)慣上以五服之內(nèi)為親,五服以外為疏。

12.期功 古代喪服的名稱。期,服喪一年。功,指大功和小功,分別為九個月和五個月。如:外無期功強近之親。(《陳情表》)

13.七廟 歷代帝王為維護宗法制度,設(shè)七廟供奉七代祖先,太祖廟居中,左三昭,右三穆。后以七廟為王朝的代稱。如:一夫作難而七廟隳。(《過秦論》)

14.太廟 天子的祖廟,如: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傳序》)

15.三綱 封建時代的一種道德規(guī)范,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合稱。意思是臣要絕對服從君,子要絕對服從父,妻要絕對服從夫。最先由漢代董仲舒提出,后經(jīng)歷代封建統(tǒng)治階級加以系統(tǒng)化,成為禁錮人們思想的一套封建教義。

16.五常

(1)五倫,是封建禮教所規(guī)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間的倫理關(guān)系,即君臣有義,父子有親,長幼有序,夫婦有別,朋友有信。這些人倫關(guān)系,反映了封建社會的等級觀念。五倫中君臣關(guān)系居于首位,故又叫大倫。如《論語·微子》:長幼之節(jié),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

(2)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zhì)。

(3)指仁、義、禮、智、信。

17.五教 是父、母、兄、弟、子五者之間的封建關(guān)系準則,即父義、母慈、兄友、弟共()、子孝。

18.七出 封建社會遺棄妻子的七種借口:不順父母,無子,淫,妒,有惡疾,口多言,竊盜。有其中之一就可以遺棄。又叫七去”“七棄,是為維護夫權(quán)而制定的迫害婦女的禮教。

19.三從四德 三從四德的合稱。三從指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指婦德、婦言、婦容、婦功。三從四德是封建倫理道德奴役婦女的精神枷鎖。

20.伯仲叔季 古代兄弟或姊妹間依長幼排行時,習(xí)慣上以伯、仲、叔、季為序。一般來說,是老大,是老二,是老三,是最小的。如《左傳·文公十八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奮、仲堪、叔獻、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貍。次序依伯、仲、叔、季并循環(huán)使用。兄弟姊妹中年紀最大的稱,有時也稱,但二者有區(qū)別:嫡長子稱,庶出長子稱。另外,因指老大,指老二,所以后代常用伯仲指兄弟或表示不相上下。如陸游《書憤》: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1.禮俗 即禮儀習(xí)俗。泛指婚喪、祭祀、交往等各種場合的禮節(jié)與習(xí)俗。

2.五禮 五種禮的合稱。古代以祭祀的事為吉禮,冠婚的事為嘉禮,賓客的事為賓禮,軍旅的事為軍禮,喪葬的事為兇禮。

3.六禮 有兩種解釋:

(1)指冠禮、婚禮、喪禮、祭禮、鄉(xiāng)飲酒禮、相見禮。

(2)指婚姻成立的手續(xù),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

4.冠禮 古代男子成年時舉行加冠的禮儀。古代未成年的男子束發(fā),不戴冠,行過加冠禮后則標志著進入成年了。舉行加冠禮的年齡,有20歲和19歲兩種說法。后代冠禮雖廢,但仍保留加冠”“已冠”“弱冠”“未冠等說法。如《送東陽馬生序》: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祭妹文》:予弱冠(初加冠,體還未壯,故稱弱冠)粵行。

5.笄(jī)禮 古代女子到了成年時舉行的盤發(fā)插笄(即簪子)的禮儀。舉行笄禮的年齡一般在15歲時,表示年屆成人,可以結(jié)婚。后來女孩子到了成年又稱及笄”“笄年

6.合巹(jǐn) 指結(jié)婚。古時把一個匏分為兩個瓢叫,舉行結(jié)婚儀式時,一對新人各執(zhí)一瓢而醑(xǔ)(用酒漱口),就叫合巹。后世遂以合巹為結(jié)婚的代稱。

7.妻 男子的配偶。在宗法時代指正式的配偶、嫡妻。從等級上看,當是指諸侯以下男子的正式配偶,因為諸侯的正式配偶稱夫人,帝王的正式配偶稱。如《鄒忌諷齊王納諫》: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8.妾 最初指家庭的女奴,后指貴族娶的小妻,實際上小妻是女奴隨社會的發(fā)展而發(fā)展的結(jié)果,但地位仍極其低賤。如《鄒忌諷齊王納諫》:妾之美我者,畏我也。舊時正式婚配的妻子、夫人有時自己也稱”“賤妾,這是自謙的說法。如《〈孔雀東南飛〉并序》:賤妾留空房,相見常日稀。”“妾不堪驅(qū)使,徒留無所施。

9.姬 原是古代的顯姓。如周王族姓姬。后來成為貴族婦女的代稱,再進一步泛化,便成為婦女的美稱,進而成為美女的通稱。如《鴻門宴》:沛公居山東時,貪于財貨,好美姬。后來又成為富貴人家婢妾的美稱。

10.媵(yìng) 指古代諸侯的女兒出嫁時隨嫁或陪嫁的人。它是古代一夫多妻制的一種形式。其方式是,諸侯娶一國之女為嫡夫人,女方以侄女、妹妹隨嫁。此外,還有兩個和女方同姓的國、家送女兒陪嫁,也各以侄女、妹妹相從。這些隨嫁、陪嫁的人統(tǒng)稱為。但這些被稱為的貴族婦女,其間雖有輩分、嫡庶之分,但都是主子,不是奴才,她們都是經(jīng)過的,都有資格成為夫人。后來隨著媵女制度的逐漸消亡,的地位逐漸降低,在只有妻妾之分的時代,就與成了同義詞。如《阿房宮賦》: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于秦。

11.青廬 用青布搭成的棚,古代舉行婚禮的地方,東漢至唐有這種風(fēng)俗。如《〈孔雀東南飛〉并序》:其日牛馬嘶,新婦入青廬。

12.文定 相傳周文王卜得吉兆納征訂婚后,親迎太姒至渭濱。后世因此以文定代稱訂婚。

13.朝(cháo) 周代各國的諸侯,按規(guī)定的時間覲見周天子,叫?!锻踔啤罚?/SPAN>五年一朝天子。另一種說法是《左傳·昭公十三年》杜預(yù)注:三年一朝。每次朝見天子,都要帶著玉帛、獸皮、珍玩和土產(chǎn)等貢品,叫作朝貢。如《左傳·隱公八年》:鄭伯以齊人朝王,禮也。如果不按時朝見天子,就被認為是不尊敬天子,天子就要出兵討伐。如《左傳·隱公九年》:宋公不朝,鄭伯為王左卿士,以王命討之,伐宋。

14.覲 朝拜皇帝。古代諸侯朝見天子稱覲。諸侯春見曰朝,秋見曰覲。諸侯朝見天子的儀式稱覲禮。覲禮規(guī)定,天子不得下堂見諸侯,下堂而見諸侯天子失禮。如《譚嗣同》:至七月,乃扶病入覲,奏對稱旨。

15.聘

(1)天子派卿大夫見諸侯叫。如《禮記·王制》疏:其天子亦有使大夫聘諸侯之禮。諸侯德風(fēng)方面有突出成就的,天子往往也派人去聘問。如《左傳·隱公七年》:冬,天王使凡伯來聘。凡伯是天子的大夫,周王派他來見魯隱公。

(2)諸侯的國君即位,強大的諸侯國來賀見,也叫聘。如《左傳·襄公元年》:九月,邾(Zhū,即鄒)子來朝,禮也。”“冬,衛(wèi)子叔、晉知武子來聘,禮也。邾是小國,所以叫朝;衛(wèi)、晉是大國,就叫聘。

(3)諸侯派大夫見別國諸侯也叫聘。這是諸侯之間邦交的禮節(jié)?!锻踔啤罚?/SPAN>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左傳·隱公七年》:齊侯使其弟年來聘。諸侯相聘,使者還帶著玉帛,表示尊敬對方的意思。所以《左傳》注曰:諸聘皆使卿執(zhí)玉帛以相存問。

(4)相互來往朝聘,也有一定名稱。此國往彼國的聘叫。例如《左傳·襄公二十年》:冬,季武子如宋,報向戍之聘也。季武子自魯去宋,叫作。反之,在襄公十五年時,宋派向戍來魯國,就說成宋向戍來聘。也就是由彼國來此國,叫作。所以說:內(nèi)適外言如,外適內(nèi)言朝聘。意思是:由本國到別國去叫如,由別國到本國來叫朝聘。

16.誓 用語言相互約束表示決不違背信約叫?!肚Y》:約信曰誓。諸侯之間舉行這種儀式,叫誓禮。舉行這種儀式,不用殺牲、歃血(以牲血涂抹口上)

17.盟 兩國以上或兩人以上互相宣誓約定來協(xié)同辦事叫。會盟時殺牲、歃血,并且宣讀盟書,誓于神,叫作盟禮?!肚Y》:涖牲曰盟。盟與誓不同之處就在于舉行儀式時要殺牲、歃血。遇有急難,諸侯之間會見,舉行盟禮,共同約定,相互援助,就叫會盟。如《過秦論》: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

結(jié)盟以后,雙方就有義務(wù)約束。如《左傳·襄公三十年》記宋國在五月間遭特大火災(zāi),冬,與宋同盟的十一個諸侯會于澶淵,共同以財貨來援助宋國。

18.遇 諸侯之間不在規(guī)定的時間或地點忽然相見,就叫。如《左傳》疏云:遇者,草次之期,二國各簡其禮,若道路相逢遇也。事先沒有約定,偶爾相逢,猶如人們在路上偶然相遇一樣,在禮節(jié)上要比簡單。

諸侯途中相遇,以距各自的都城遠近來劃分主賓,地近的一方為主,地遠的一方為賓,雙方用主賓之禮接待。如《左傳·隱公八年》:春,宋公、衛(wèi)侯遇于垂。

19.免胄 胄,盔。按古代禮法,諸侯的軍隊過天子門,戰(zhàn)車上的左右衛(wèi)士必須脫胄卷甲,收好兵器,下車步行而過,以示對天子的尊敬。如《殽之戰(zhàn)》:左右免胄而下。

20.祖 古代餞行時的儀式,即出行之前祭祀路神,引申為在半路上為別人設(shè)宴送別。如《荊軻刺秦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21.封禪(shàn) 古代統(tǒng)治者不僅重視祭宗廟,也重視祭天地、山川?!栋谆⑼ā吩疲?/SPAN>禮曰:天子祭天地,諸侯祭山川。

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典禮叫作封禪。一般都是由帝王親自到泰山上舉行。古時認為泰山是五岳之長,稱為岱宗。泰山高,離天近,所以先要到泰山頂上舉行祭天的儀式,以報答天之功,叫封。然后再到泰山腳下的一座小山——梁父山上舉行祭地的儀式,以報答地之功,叫作禪。如《史記·秦始皇本紀》:二十八年,始皇東行郡縣,上鄒嶧山。立石,與魯諸儒生議,刻石頌秦德,議封禪望祭山川之事。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下,風(fēng)雨暴至,休于樹下,因封其樹為五大夫。禪梁父。

22.齋戒 古人在祭祀或進行重大活動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葷,潔凈身心,表示虔誠。如《廉頗藺相如列傳》:于是趙王乃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書于庭。

23.釁鐘、釁鼓 用牲血涂器祭祀。古時新鐘鑄成,必殺牲口取血涂在鐘的孔隙上,并舉行祭鐘儀式,稱釁鐘。這是一種禮制,凡重要器物(鐘、鼓等)制成,定殺牲取血涂在上面。如《殽之戰(zhàn)》:不以累臣釁鼓。”“釁鼓在這里是處死的意思。

24.社稷 古代帝王、諸侯所祭的土神叫,谷神叫。后來就以社稷代表國家。如《陳涉世家》:將軍身被堅執(zhí)銳,伐無道,誅暴秦,復(fù)立楚國之社稷,功宜為王。《五人墓碑記》:故予與同社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為之記,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25.犧牲 古代祭祀時把宰殺的牛、羊、豬等牲畜叫作犧牲。做祭祀用的毛色純一的牲畜叫;體全叫。古代又有三牲之說,指祭祀用的牛、羊、豬。后來也以雞、魚、豬為三牲。如《曹劌論戰(zhàn)》: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6.太牢 古代祭品,指牛、羊、豬各用一頭。

27.少牢 古代祭品,指豬、羊各一頭。如《伶官傳序》: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

28.崩 本指山倒塌。古時用來比喻帝王和王后的死。如《戰(zhàn)國策·趙策四》: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出師表》: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29.薨(hōnɡ) 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死了叫;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叫。如《信陵君竊符救趙》: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為信陵君。

30.死 古代社會不同地位的人的死有不同的稱謂。《禮記·曲禮下》: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祿,庶人曰死。

31.棺槨 是裝殮死人的器具,即棺材。是外棺,即棺材的套棺,用以保護棺材。上古貴族的墓里大多有槨。

32.殉葬 指古代用活人或器物從葬的一種風(fēng)俗。即人死以后,逼迫死者的妻妾、奴隸等隨同埋葬。周代以后多用代替活人,有時也把死者生前用的飲食器、兵器、樂器、裝飾品等作為隨葬物品。

33.殮 指給尸體穿衣下棺。也叫入殮

34.殯 古代指殮而未葬。后世把送靈柩到埋葬的地方叫出殯”“送殯。

35.七七 舊俗人死后每隔七天祭奠一次,到七七四十九天為止。

36.喪禮 古代兇禮之一。舊時處理死者殮殯奠饌和跪拜哭泣的禮節(jié)。

37.墳?zāi)埂÷裨崴廊说牡胤?。古時高出地面的葬人土堆叫,與地面相平的葬人場所叫。后世并稱,不再有所區(qū)別。舊時放在墓中刻有死者傳記的石刻叫墓志;立在墓旁,刻載死者生平、表揚其功德的石碑叫墓表。

38.合葬 指夫婦死后葬在一起。如《〈孔雀東南飛〉并序》:兩家求合葬,合葬華山傍。

39.稿葬 庶人死了至多用稿葬。稿葬就是用草苫子裹住尸體埋葬。《促織》:日將暮,取兒稿葬。

40.廬?!∫沧?/SPAN>廬墓。指古人在服喪期間,為守護父母或師長的墳?zāi)苟w的房舍。,房屋;,墳?zāi)?。如《游褒禪山記》: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

41.坐 以兩膝著地,兩股貼在腳跟上,是。兩膝著地,直身,股不著腳跟,是。跪而挺腰聳身,叫作”(jì)。

坐席也有講究,所謂虛坐盡后,食坐盡前。盡后,是盡量把身體往后坐一點,表示謙恭的樣子;盡前,是盡量把身體往前挪一點,不因飲食而玷污坐席。

42.跪 與坐不同,往往在有急事或表示謝罪之時,直身,兩股也離開了腳跟。所以前人指出跪與坐二者的區(qū)別是跪危而坐安。如《史記·刺客列傳》:荊軻見太子,言田光已死,致光之言。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跪又表示對長者的尊敬?!墩撜Z》:“‘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這里的舍瑟而作,就是指曾皙放下瑟,從席地而坐到聳身直起腰來,與跪著相同,表示尊敬。

43.長跪 指挺直上身而跪,表示恭敬。如《〈孔雀東南飛〉并序》:府吏長跪告:伏惟啟阿母,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fù)?。?/SPAN>’”

44.跽 跪起,準備起身,膝尚在地上。如《鴻門宴》中寫樊噲進帳,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跽,是受驚而聳身欲起的樣子。這種動作因與跪的動作相似,因而也叫長跪。如《戰(zhàn)國策·唐雎不辱使命》: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

45.箕踞 兩股著地伸直兩腿,形似畚箕,叫作箕踞。這種姿勢是表示傲視對方的意思。如《史記·刺客列傳》寫荊軻刺秦王不中,身被八創(chuàng),軻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罵?;?,就是這種兩股著地伸直兩腿的樣子。

46.拜 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禮節(jié)的方式,就是行禮叩頭。不同的場合,用不同的拜禮?!吨芏Y·春官·大?!罚?/SPAN>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動,五曰吉拜,六曰兇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肅拜。

拜禮中,禮節(jié)最重的是稽首。稽首與頓首、空首不同。一般說來,稽首是臣拜君之拜,頓首是地位相等者互相之拜,空首是國君回禮臣下之拜。

頓首是拜跪于地,引頭至地,頭頓地即舉起,所以叫作頓首。

空首是拜跪于地,先以兩手拱至地,再以頭至手,因其頭不至地,所以叫作空首。

稽首是拜跪于地,引頭至地,多時方起,因為頭叩地多時,有所稽留,因此叫作稽首。

肅拜是拜禮中禮節(jié)最輕的。《周禮·春官》注:但俯下手,今時撎(yī)是也。只是拱手行禮,就是現(xiàn)在的揖。軍隊中有這樣的肅拜。婦人行禮,主要也是肅拜。褒拜是手持符節(jié)行的禮。喪禮中先作頓首后作稽顙(sǎng),叫吉拜;先稽顙后頓首,叫兇拜;振動,是戰(zhàn)栗變動之拜。

47.揖 古代作揖與后世不同,古人作揖是推手?!秲x禮·鄉(xiāng)飲酒禮賓厭介注》:推手曰揖。古人作揖,根據(jù)對象的不同,推手時有高平下之別?!吨芏Y·秋官》:土揖庶姓,時揖異姓,天揖百姓。對庶姓,沒有親屬關(guān)系,推手時稍微往下,叫土揖。對異姓,是指有婚姻關(guān)系的,則用時揖,平推手。對同姓,是同一個族的,就用天揖,推手時稍微舉高。

48.執(zhí)手 表示親昵的行禮方式,和現(xiàn)在的握手相似。最先見于《詩經(jīng)》: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如《雨霖鈴·寒蟬凄切》: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49.壽 以酒或物向別人祝福。如《鴻門宴》:沛公奉卮酒為壽。

50.趨 臣見君時的禮節(jié)。小步快走,表示恭敬。如《觸龍說趙太后》:入而徐趨。

51.郊迎 到郊外等候迎接,以表敬重。如《戰(zhàn)國策·秦策一》:父母聞之,清官除道,張樂施飲,郊迎三十里。

52.萬?!∨f時婦女對人行禮,口里說著萬福,后來用萬福作為行禮的代稱。如《魯提轄拳打鎮(zhèn)關(guān)西》:看那婦人,雖無十分的容貌,也有些動人的顏色,拭著眼淚,向前來深深的道了三個萬福。

53.九賓 也稱九儀,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一種禮儀,由九名儐相(迎賓贊禮人員)立于殿廷,接引賓客上殿。如《廉頗藺相如列傳》:秦王齋五日后,乃設(shè)九賓禮于廷,引趙使者藺相如。

54.百姓 古代奴隸社會對貴族的總稱。貴族有姓,平民無姓,這種狀況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仍然存在。到了漢代,自天子以至于一般平民才皆可以有姓了。百姓遂隨之指稱一般平民了。

55.布衣 即平民。古代平民穿麻布葛衣,故布衣成了平民的代稱。如《廉頗藺相如列傳》: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56.臣 最初指男性奴仆,跟女性的相對。后來成為君主時代官吏和百姓的統(tǒng)稱。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另外,又是表示謙卑的自稱?!赌?/SPAN>·公輸》: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殺之。

57.黎民 即平民”“眾民之意。也稱黎庶”“黎元等。

58.士 商、周時最低級的貴族階層。卿大夫下面是士,這種通常擔任卿大夫統(tǒng)治區(qū)域(即家)的家臣。春秋以后又成了武士、文士的稱謂,再以后便逐漸成了統(tǒng)治階級中知識分子的通稱了。如《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子為人,仁而下士。指南錄后序》:縉紳、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計所出。

59.奴隸 為奴隸主勞動而無人身自由的人,常常被奴隸主任意買賣或殺害。最初的”“”“”“”“都是奴隸。

60.黔首 戰(zhàn)國時秦國及后來秦王朝對平民的賤稱。黔,黑色。黔首,猶如黑頭。據(jù)說秦尚黑色,當時平民皆用黑布包頭,故名。如《過秦論》: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61.庶人 也叫庶民。西周以后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者的稱謂,其身份比奴隸高。

62.小人 西周、春秋時代對被統(tǒng)治的勞動人民的稱謂。又指道德低下的人。前者與大人相對,后者與君子相對。如《出師表》: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另外,小人又是舊時地位低的人對上自稱的謙辭。如《林教頭風(fēng)雪山神廟》:李小二便拜道:自從得恩人救濟,赍發(fā)小人,一地里投奔人不著,迤邐不想來到滄州,投托一個酒店主人,姓王,留小人在店中做過賣。

1.紀年法

(1)干支紀年法

干,即天干,共十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即地支,共十二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兩字相配,用以紀年,如辛亥、戊戌之類。十和十二的最小公倍數(shù)為六十,因而經(jīng)六十年,周而復(fù)始,循環(huán)不已,經(jīng)久不亂,永無窮盡:

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記》)

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書。(《與妻書》)

(2)帝王年號紀年法

皇帝即位,都要改元,稱元年。從漢武帝起有年號,后多用年號紀年:

宣德間,宮中尚促織之戲。(《促織》)

陽嘉元年,復(fù)造候風(fēng)地動儀。(《張衡傳》)

(3)王公年次紀年法

這種紀年法大多用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

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廉頗藺相如列傳》)

(4)年號和干支兼用

順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圍急。(《梅花嶺記》)

2.紀月法

(1)序數(shù)紀月法

古代紀月,常用序數(shù)。一年分為春夏秋冬四季,后來又按夏歷把一年分為正月、二月、三月、四月等十二個月,并以此來紀月:

四月初五日辰刻。(《三元里抗英》)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游褒禪山記》)

(2)時節(jié)紀月法

有的用”“”“分別表示一季中的三個月份。如孟春(1)”“仲秋(8)”

孟冬寒氣至,北風(fēng)何慘栗。(《古詩十九首》)

(3)地支紀月法

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稱十二個月,每個地支前加特定的字:荒村建子月(農(nóng)歷十一月),獨樹老夫家。(《草堂即事》)

3.紀日法

(1)干支紀日法

元豐七年六月丁丑。(《石鐘山記》)

(2)序數(shù)紀日法

初八日,始開靖海門及大南大東二城門。(《三元里抗英》)

(3)特定稱謂紀日法

朔 農(nóng)歷每月的第一天:

諸生許用德者以閏六月朔……(《閻典史傳》)

望 農(nóng)歷每月的十五叫望,十六叫既望: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賦》)

適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篩月影。(《與妻書》)

晦 農(nóng)歷每月的最后一天:

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登泰山記》)

(4)傳統(tǒng)節(jié)日紀日法

元日 農(nóng)歷正月初一日。

人日 農(nóng)歷正月初七日:

人日題詩寄草堂。(高適《人日寄杜二拾遺》)

三元 上元,農(nóng)歷正月十五日。舊俗以元夜張燈為戲,所以又叫燈節(jié)。歐陽修《生查子》: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jié)。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jié)。合稱為三元。

社日 農(nóng)歷中農(nóng)家祭社祈年的日子,在春分前后,杜甫有詩:田翁逼社日,邀我嘗春酒。

花朝 農(nóng)歷二月十二,相傳為百花的生日: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琵琶行〉并序》)

寒食 農(nóng)歷清明前二日,冬至后一百五日,又謂之寒令,須禁火三日。因此,有人以一百五寒令的代稱。溫庭筠《寒食節(jié)日寄楚望》詩:時當一百五。

端午 農(nóng)歷五月初五。屈原投江日。

伏日 農(nóng)歷夏至后第三個庚日是初伏的第一天,第四個庚日是中伏的第一天,立秋后第一個庚日是終伏(末伏)的第一天,初伏、末伏各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總稱三伏

初七、下九 初七,農(nóng)歷七月初七日,這天晚上叫七夕。傳說每年此夜牛郎織女在天河鵲橋相會。下九,指農(nóng)歷每月十九日。二十九日為上九,初九日為中九。漢時,初七、下九是婦女歡聚的日子:

初七及下九,嬉戲莫相忘。(《〈孔雀東南飛〉并序》)

中秋 農(nóng)歷八月十五日。人們以為這時的月亮最亮,所以是賞月的佳節(jié)。

重陽 農(nóng)歷九月九日。古人認為九是陽數(shù),日月都逢九,所以稱為重陽: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過故人莊》)

冬至 冬至節(jié),古人把冬至看成是節(jié)氣的起點,從冬至起,日子一天天長起來,叫作冬至一陽生。

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揚州慢》)

臘日 農(nóng)歷十二月初八。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風(fēng)俗。

除夕 農(nóng)歷一年最后一天晚上,除日是除舊布新之意。一年的最后一天叫歲除,所以那天晚上叫除夕。

4.紀時法

(1)特定稱謂紀時法

古人主要根據(jù)天色把一晝夜分為若干段。一般地說,日出時叫旦、早、朝、晨,日入時叫夕、暮、昏、晚,太陽正中叫日中,將近日中時叫隅中,太陽西斜叫作昃(太陽偏西)。

古人一日兩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這段時間叫食時或蚤食;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這段時間叫晡時。日入以后是黃昏,黃昏以后是人定,人定以后是夜半,夜半以后分別是雞鳴和昧旦,這是天將亮的時間。此后是平旦、平明,這是天亮的時間:

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木蘭詩》)

奄奄黃昏后,寂寂人定初。(《〈孔雀東南飛〉并序》)

雞鳴外欲曙,新婦起嚴妝。(《〈孔雀東南飛〉并序》)

(2)十二地支紀時法

古人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恰好等于現(xiàn)在的兩個小時。這兩個小時,古人把第一個小時叫作初,第二個小時叫作正。例如子時兩個小時就叫子初、子正。

 

1.髡(kūn):髡又稱髡首,剃去犯人頭發(fā)的刑罰。

2.黥(qínɡ):黥是古代的一種刑罰,即墨刑,是古代五刑之一。即用刀刺刻犯人額頰等處,再涂上墨,作為懲罰的標記,用來懲治犯有輕罪的人。古書記載臣不正君,服墨刑,鑿其額,涅以墨,指的就是墨刑,即黥刑。

3.劓(yì):劓也是古代五刑之一,是一種割鼻子的刑罰。這種刑罰大約起于商代。《史記·商君列傳》記載:行之四年,公子虔復(fù)犯約,劓之。

4.笞:笞刑也是古代的一種刑罰,是一種用小荊條或小竹板抽打臀、腿、背的刑罰。隋代把它定為五刑之一,一直沿用到清代。

5.杖:杖刑是一種用大荊條或大竹板打臀、腿、背的刑罰。隋代把它定為五刑之一,沿用到清代。

6.刖(yuè):刖刑是古代的一種酷刑,是一種砍掉腳的刑罰。昔卞和獻寶,楚王刖之一句中記載的就是這種刑罰。

7.臏(bìn):臏刑是古代的一種剔去膝蓋骨的酷刑?!稘h書·司馬遷傳》中孫子臏腳即指臏刑。

8.宮:宮刑是破壞人的生殖機能的一種酷刑。司馬遷曾受宮刑。(黥、劓、笞、杖、刖、臏、宮這幾種刑罰比較起來,一個比一個殘忍。黥刑最輕,宮刑最重。)

9.大辟:大辟是古代五刑之一,是一種砍頭的刑罰。周、商、春秋、戰(zhàn)國等時期,為死刑的通稱。

10.炮烙:炮烙相傳為商代紂王所用的一種酷刑。用炭燒銅柱使之熱,令有罪者爬行其上。人墮入火炭中被燒死。

11.湯鑊:湯鑊也是古代的一種酷刑,是把人投入到滾湯中煮死。

12.車裂:車裂也是古代的一種酷刑,即將人頭、四肢分別拴在五輛馬車上,同時分馳,撕裂肢體。也稱轅裂,俗稱五馬分尸,秦惠王車裂商君,商鞅就是受車裂之刑而死的。

13.凌遲:凌遲是古代最殘酷的一種死刑。五代時開始在刑法外另設(shè)立凌遲一條。宋代凡是犯所謂大逆逆?zhèn)?/SPAN>等罪的人多用此刑,元代將凌遲(俗稱剮刑”)正式列入刑法之內(nèi),明清兩代沿用。

14.腰斬:腰斬也是古代的一種酷刑,即將罪人從腰部斬斷?!妒酚?/SPAN>·商君列傳》:不告奸者腰斬,告奸者與斬敵首同賞。

15.棄市:棄市是古代在鬧市執(zhí)行死刑,并將尸體暴露在街頭的一種刑罰。秦、漢、魏、晉各代,這種刑罰極為流行。隋唐兩代以后,雖然沒有列為刑罰種類,但是執(zhí)行死刑,一般都用棄市。

16.梟首:梟首,將斬下的首級懸于高處示眾。

17.菹醢:菹醢(zū hǎi),一種酷刑,把犯人剁成肉泥。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