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為了理清思路,我們還是應該把你所提出的疑問改為“臨床中我們應該重視補陰還是補陽?” 首先,我認為這個問題應該從中醫(yī)基本理論找答案。 對于陰和陽,不應該把它們看做是﹢和-即正數(shù)和負數(shù)這樣一類對稱的等量齊觀的概念,因為陰和陽就其生理病理意義的重要性上說并不是對稱的概念,雖然它們確實是對立的概念。 什么是陽?凡是向上的,溫熱的,運動的,都是陽。什么是陰?凡是向下的,寒冷的,靜止的,都是陰。這樣看來,陽和陰可以理解為一個東西的兩個不同狀態(tài),安靜不動叫做陰,動起來就是陽,陽是生命的標志,陰卻不具備這個意義。醫(yī)學家們研究生命,如果這個宇宙里面沒有了陽,也就沒有了生命,但是那時候陰還是照樣存在,——當然這只是一個假設(shè)?;蛘哒f,沒有了生命也就沒有了天地之間的活力,也就沒有了醫(yī)學,而這個物質(zhì)世界卻還照舊存在,因此顯然二者不可等量齊觀,不可同日而語,它們其實只是一個事物的兩種狀態(tài)而已。如果一定要問“究竟是陽重要還是陰重要?”正確的回答應該是:動起來最重要,不動就是死物,死物就不是我們的研究對象了。 正因為如此,我們應該注意到,在傷寒論這樣的中醫(yī)經(jīng)典著作中,凡是熱邪所導致的后果,首先損傷的是陽氣而不是陰津,其救治方法,首先是溫陽扶陽,讓陽氣生發(fā)陰津自生,而不是厚味填充陰血,這一點值得我們深思。 下面是我的《傷寒論講稿》講解第112條的一段摘錄: “這里有必要討論一下《傷寒論》的崇陽觀點問題。 首先我們應該明白,中醫(yī)傳統(tǒng)的崇陽觀點來源于《素問》、《靈樞》這樣的經(jīng)典著作,而不是后世的一家之言,這是一個基本事實,不容否認。其后的《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難經(jīng)》、《脈經(jīng)》莫不如此。為什么呢?前人對于陰陽的關(guān)系講得很多,這里引用慎齋遺書幾段論述: “凡病不起于先天,即起于后天,是先天后天,皆為人身萬化之本矣。然其真本,又惟在元陽一氣。經(jīng)云:蒼天之氣清凈,清凈之氣者,陰陽五行先天后天之化原也。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本是一氣,一而分之,則為二耳。但有質(zhì)而凝靜者為陰,無質(zhì)而營運者為陽,無陽則陰無所衛(wèi),無陰則陽無所附,陰陽之相需,如天地相交,不得相失也。但其間有輕重之別,蓋陽能生陰,陰不能生陽?!兑住吩唬杭獌椿诹呱鮿?,陽則動而不靜者也。凡陰之病,皆陽動失其和而致之也。故扶陽為治病要訣,然知扶陽而不知顧陰,天生而地不成,亦非治病之全法也”。 “治傷寒,其要只在扶陽。病之所在,皆陽之所不至也,不知扶陽之義,無論汗、吐、下不能如法,即治法無差,而他病復起,亦恐不能全安也。扶陽者,冬陽在內(nèi),引而外之,夏陽在外,引而內(nèi)之;春陽初發(fā),引而發(fā)之;秋陽欲入,引而入之。陽之所至,陰寒自息。如物受陰寒之氣而傷萎,一遇太陽則復其原矣,此為治傷寒之要法,不惟寒證為然,而風淫、暑熱亦多類此,不過陰盛扶陽,陽盛扶陰。扶陽者,扶原陽也;扶陰者,扶真陰也。真陰所以配真陽,真陽亦人之原陽也。后之論陰陽者,以火為陽,而不知真陽非火;以水為陰,而不知真陰非水。蓋一言水火,即系后天有形,必有過不及之弊,乃是先天一陽真氣耳。純得之則為仙,純失之則為鬼,一有不到即為病。故治病必求其本。本者,元陽也。經(jīng)云:蒼天之氣清靜,蒼者無他雜色也,純乎陽者也;其余則為青、黃、赤、白、黑,分屬五行而為后天矣。至于蒼天之氣,則為純陽之本,扶之可以有生無死,此傷寒所以必顧真陽也”。 這里最關(guān)鍵的是“陽能生陰,陰不能生陽”,陽主動,主化氣,這就決定了陰陽不同的性質(zhì),其理顯而易見,所以最后的結(jié)論就是: “人身以陽氣為主,用藥以扶陽為先”。 從陽氣主動主生發(fā)的觀點來看,從一切治療的根本目的無非是使陽氣得以流行生發(fā),即使是應用補養(yǎng)陰液的藥物,其目的也是如此,因此,這個結(jié)論當然是無可非議的。 自從溫病學派產(chǎn)生以來,有鑒于溫熱病邪耗散陰津的臨床事實,有一些溫病學家過分地強調(diào)了陰津的在病理方面的重要性而忽視了陽氣在生理方面的根本意義。尤其是到了溫病學派的末流,又產(chǎn)生了喜好補陰畏懼溫熱藥物的趨勢。在上一世紀二十年代以后,受到了近代科學的影響,近代以改革中醫(yī)為使命的中醫(yī)人士,在編著新中醫(yī)教材時候,對于中醫(yī)傳統(tǒng)的陰陽理論作出了不盡準確的含混的解釋,以至于造成了今天中醫(yī)基本理論的混亂局面,這是我們今天學習中醫(yī)理論時候應該注意的問題”。 上面說的是在理論上崇陽是中醫(yī)的本來傳統(tǒng),下面再說一下在臨床實踐中用藥如何體現(xiàn)這一個原則。 在傳統(tǒng)中醫(yī)五行理論中,一年四季中土各占最后一個月,這一點很重要,因為這就說明了土在其余四行中都占有位置,說明了其余四行都是依賴于土得以生長?!端貑枴の迮K別論》說:“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養(yǎng)五藏氣”《靈樞·五味第五十六》:“胃者,五藏六府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藏六府皆稟氣于胃。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腎。谷氣津液已行,營衛(wèi)大通,乃化糟粕,以次傳下”,都是這個意思。這樣看來,以脾胃為中心的五臟理論是中醫(yī)的固有傳統(tǒng)觀念,因此重視脾胃的運化功能是自然的事情,一切補益都必須是在脾胃功能不受妨礙的前提下進行,任何不顧及這個前提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補陰不妨害脾胃功能,這是我們在在臨床實踐中必須注意的原則,否則就是臨床實踐水平不高的表現(xiàn)。 至于尺脈弱是不是腎虛,恐怕問題不是這么簡單。傷寒論有寸部無脈是胸中實的說法,又有第357條:“傷寒六七日,大下後,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喉咽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者,為難治。麻黃升麻湯主之”,這是陽氣上行,導致了下面尺下部無脈。還有一種尺部特長的情況,多半是陰虛陽氣陷于下面??傊I虛尤其是陰虛的治療必須兼顧脾胃,如果在這種情況下脾胃也弱,那就要采取補土生金或者補金生水等方法。如果是腎氣不足而納差便溏,那就要通過小量藥物溫補脾胃才能溫煦生發(fā)腎氣,金匱腎氣丸之類決不可用。 |
|
來自: 清茶清清 > 《醫(yī)話 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