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夏】的甲骨文金文篆文字形演變含義

 鐘離絕遐之方可 2016-02-28

【夏】的甲骨文金文篆文字形演變含義
 
簡體字:夏繁體字:夏
讀音:xià注音: ㄒㄧㄚˋ
筆劃為:共 10 劃部首是:夂
字結構:上下結構造字法:會意
倉頡編碼:MUHE筆順:橫撇豎折橫橫橫撇折捺
 (說文解字 篆體字) 

甲骨文金文篆體象形字的字形演變

(金文 ) 
甲骨文金文篆體象形字的字形演變甲骨文金文篆體象形字的字形演變甲骨文金文篆體象形字的字形演變甲骨文金文篆體象形字的字形演變

 

甲骨文密碼

 ”字的篆體字:金文和小篆 : 字的中間是‘頁’部件,表示人頭,左右兩旁有代表雙手的部件,下方是代表兩足的部件,整個字表示一個高大威猛的人。后來借為指示我國第一個朝代夏朝,又借用為四季中的夏季。
  • 金文大篆體夏字

  • 漢儀小篆體夏字

  • 方正小篆體夏字

  • 經(jīng)典繁角篆夏字

  • 葉根友新篆夏字

  • 迷你娃娃篆夏字

”字的金文:
  • B08503
  • B08504
  • B08505
  • B08506
  • B08507
  • B08508
  • B08509
  • B08510
”字的甲骨文:
  • J13961
  • J13962
  • J13963
  • J13964
  • J13965
  • J13966
  • J13967
  • J13968
  • J13969
  • J13970
  • J13971
  • J13972
  • J13973
  • J13974
  • J13975
  • J13976
  • J13977
  • J13978
  • J13979
  • J13980
  • J13981
  • J13982
  • J13983
  • J13984
  • J13985
  • J13986
  • J13987
  • J13988
  • J13989
  • J13990
  • J13991
  • J13992
  • J13993
  • J13994
  • J13995
  • J13996
  • J13997
  • J13998
  • J13999
  • J14000
  • J14001

 





























【甲骨密碼】
夏:食人。
 
 【其他解讀】
夏,甲骨文像一個人,字形突出了人的頭部、兩手、腳(趾)。金文=(頁,頭,表示思慮、琢磨)+(爪,抓)+(執(zhí),操持)+(刀,工具)+(卜,表示占卜,觀測天象)+(耒,翻地的農(nóng)具)。有的金文省去"刀"和"耒"。篆文=(頁,頭,思慮)+(兩手,忙碌)+(倒寫的"止",腳)。篆文省去"刀"、"耒"等農(nóng)具。晚期隸書省去篆文字形中的兩手,簡化為"夏",字形線索消失。
 
 
,甲骨文像一個赤著腳的人手持尖嘴鋤下地勞動,字形突出了人的頭部、兩手、腳(趾)和勞動工具。(頁,頭,表示思慮、琢磨)(爪,抓)(執(zhí),操持)(刀,墾荒的工具)(卜,表示占卜,觀測天象)(耒,翻地的農(nóng)具),表示觀測天象與勞作。有的金文省去“刀”和“耒”。篆文簡化字形,省去了“刀”、“耒”等農(nóng)具,(頁,頭,思慮)(兩手,忙碌)(倒寫的“止”,腳),表示手腳忙碌,農(nóng)耕勞作。造字本義:手持刀,腳踩耒,觀測天象,應季農(nóng)忙。晚期隸書省去篆文字形中的兩手,簡化為“”,農(nóng)耕忙碌的字形線索消失。古人常以部落或聯(lián)盟首領的特長、及前所未有的歷史貢獻來敬稱他們的首領——最早系統(tǒng)利用火的首領為帝” ;最早教練射箭習武的首領為帝”*  ;最早采摘種植的首領為*  ;最早農(nóng)耕生產(chǎn)的首領為;最早和泥制陶的首領為*  ;最早推行熟食制度的首領為*  ;最早捕漁垂釣的首領為*  ;最早治蛇治水的首領為*  。人建立了最早的農(nóng)業(yè)制度;*  代開始了最早的貿(mào)易交流;*  朝開始了最早的封建模式。

附   文言版《説文解字》:夏,中國之人也。從夊,從頁,兩手;夊,兩足也。

附   白話版《說文解字》:夏,中原之國的人。字形采用"夂、頁"會義。 表示兩手;夊,表示兩足。
 

文言文名句摘抄


①動詞:觀測天象,應季農(nóng)忙。    夏歷   
②名詞:最早利用天文知識農(nóng)耕生產(chǎn)的人。    夏朝 夏代         夏侯 夏禹          夏后氏       /       華夏 西夏      諸夏  
              春秋內(nèi)其國而外諸夏。------《公羊傳 . 成公十五年》  
              構木鉆燧于夏后氏。------《韓非子 . 五蠹》 
③名詞:日照充足的農(nóng)忙季節(jié)。   夏播 夏鋤 夏收 夏耘 夏種      夏初 夏末       夏季 夏日 夏天      夏令 夏至       夏糧 夏苗 夏畦  夏秋      夏熟     夏汛   夏衣 夏裝       夏令營     /     初夏 仲夏 季夏 孟夏      春夏秋冬    秋冬春夏     

四月維夏,六月徂暑。------《詩 . 小雅 . 四月》     
秋染夏。------《周禮》 

 
 

夏字從造字之初就不是代表一個季節(jié),因為夏商時代沒有夏這一季節(jié)名稱;夏字在它誕生的春秋戰(zhàn)國時代就沒有一個標準的“配置”,因為從金文到簡書夏的寫法五花八門。

   破譯甲骨文字之六十九:夏 金文     破譯甲骨文字之六十九:夏 壐印·簡書 

    夏字未見于甲骨文,而始見于春秋時代的金文。它的組成就像是用手腳頭顱等人體組織隨意拼湊成的一個漢字。不細心琢磨和思考是很難看出其中蘊含的深刻的信息的。這些夏字里面最早也是最為學界接受的是上圖中左上角秦公簋中的那個夏字,不僅恐怖,而且血腥。這個夏字里只有一只手,兩條腿一個頭顱,但是其中卻藏有兩把刀。顯然這個夏字表示的是一個人,那么這個人的左臂已經(jīng)不知去向。兩條腿中右腳自膝下被砍掉了,左腿自大腿以下也被砍掉了。(參見《破譯39》刖刑)但是,當我們在東漢許慎的《說文》中看見這個夏字的小篆和相關解釋的時候,它已經(jīng)被演化修復得如此完美,以致作為華夏子孫的我們?yōu)檫@個夏字感到幾分自豪了。我認為小篆的夏字掩蓋了或者說遺忘了一件殘暴而血腥的歷史事實——商湯誅夏桀。

 破譯甲骨文字之六十九:夏小篆夏 《說文》“夏,中國之人也。從夊從頁從臼,臼,兩手。夊,兩足也?!碑斎?,許慎這里描述的是小篆的夏字。段注:“以別於北方狄,東北貉,南方蠻閩,西方羌,西南焦僥,東方夷也。夏引申之意爲大也。”

一個大寫的人字!我們會發(fā)出這樣的由衷的贊嘆。但是隨之我們也會產(chǎn)生一個疑問:最早那個恐怖而又血腥的夏字為什么被修復、篡改得如此完美了?這種修正是不是掩蓋了一些歷史事實(或者這件歷史事實在東漢時已經(jīng)被史家們"為賢者諱"了)?這個夏字的本義到底是什么?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中國人,就常常自稱為夏:

《論語》“狄夷之有君,不如諸夏之無也?!?/strong>

《荀子》“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夏?!?/strong>

《左傳定十》“孔子曰'裔不謀夏,夷不亂華’?!?/strong>

不過這些自稱為夏的人大多是西周以后的人,因為周人是夏的后代。商代的統(tǒng)治者絕不會以夏自稱的。因為他們滅了夏王朝并取而代之成為中原的主宰力量。

據(jù)我的考證,系統(tǒng)化的甲骨文字產(chǎn)生于盤庚之后的小辛朝,秦公簋里的這個夏字是從晚商甲骨文里繼承的呢,還是春秋時人們自己創(chuàng)造的現(xiàn)在難有定論。但是,創(chuàng)造這個字的人一定不會無緣無故地造出這樣血腥的一個字來。

這個夏字表示的是一個人,那么這個人的左臂已經(jīng)不知去向。他的右手撐著已經(jīng)被砍掉了右腳的腿部,左腿自大腿以下也被砍掉了。身邊丟著兩把刀。按照甲骨文的造字規(guī)律,刀上應該滴下幾滴血。金文很少這么造字。

我的答案是:這個人應該就是夏桀。這個夏字就是夏桀被殺死時的慘狀的記錄。造字者使用這樣一個符號作為夏桀的專用名詞,在那個時代是通俗易懂的,人人明白的。所以這個夏字很自然地被引申用來稱呼一個已經(jīng)漸行漸遠的時代——夏王朝。

《周書》謂桀之敗,南徙千里,至於不齊,又南徙至於魯。

《淮南子·脩務訓》“湯整兵鳴條,困夏南巢,譙以其過,放之歴山?!?/strong>

《荀子·解蔽篇》“桀死於亭山?!?/strong>

我們從上述文獻看到。在春秋以后,夏和桀實際上是指同一個人:夏桀。而桀只是謚號,夏的末代王名叫帝履癸,死后才被叫作桀的。那么他死后為什么叫做桀呢?見《康熙字典》桀條有如下:

“集韻:巨列切。傑,磔也。……古人稱,桀,黠者。其兇暴若桀也。又謚法:賊人多殺曰桀?!?/strong>

關于夏桀的兇暴很少有歷史文獻可以證明,所以夏桀成為了兇暴的代名詞可能有冤屈之處。夏王朝其實是一個很少對外發(fā)動戰(zhàn)爭的王朝。之所以用這個桀字作為夏桀的謚號,極有可能就是夏桀的慘死之狀作出的。而秦公簋的這個夏字其實就是對這樣一個慘死者的白描。

長期以來,學界在研究夏字本義時很少重視到桀字在古漢語中有一個重要的義項:《辭源》桀條下“桀 ②古代分裂犯人肢體的酷刑。通磔?!墩f文》'桀,磔也?!边@個義項的來源是什么?難道和秦公簋里的這個金文夏字不是如出一轍嗎?夏,正是夏桀臨終時被施以的一種酷刑——左臂已經(jīng)不知去向。他的右手撐著已經(jīng)被砍掉了右腳的腿部,左腿自大腿以下也被砍掉了。夏桀的死正是被肢解了。請重視《說文》的這個詞條,它證明桀字在東漢時代還僅僅只有一個解釋,其本義就是肢解這一酷刑。我認為它的這一本義正是來自夏桀之死。不是夏桀太殘暴,而是夏桀被殘暴;不是夏桀肢解人,而是夏桀被肢解。這也許正是金文夏字要保留的歷史真相!

如果以上考證屬實,夏字作為夏王朝的名稱是在它滅亡以后才被創(chuàng)造。在此前口口相傳的歷史中,它只是簡單地被稱作夏或者桀。夏王朝是因夏桀而得名的,這一點會給今天的夏文化考古帶來很多的新思路。

在甲骨文里,我們沒有發(fā)現(xiàn)這個夏字。即使發(fā)現(xiàn)了,這個夏字也還是對夏桀的專用名詞。并不能證明晚商時代有夏季,從而據(jù)此推論出晚商時已經(jīng)有了春夏秋冬四季歷法的結論。作為晚商只有春秋沒有冬夏還有另外兩個文獻證明:一是《詩經(jīng)·豳風·七月》,其中的月份歷法是十月和十二月兩種并行,正是顯現(xiàn)出兩種歷法過渡時期的痕跡。因為在十月歷法中只有一種可能,就是每年分為春秋兩季,每季五個月,而不可能出現(xiàn)每個季度只有兩個半月的情況。二是從《夏小正》里看出夏代實行的是十月歷法。最簡單的證明是在《夏小正》中最長的白天(養(yǎng)日)和最長的黑夜(養(yǎng)夜)分別出現(xiàn)在夏歷的五月和十月。有關考證參見我的相關文章?!断男≌氖職v法》

【甲骨文字本義小結】

夏始見于金文,甲骨文中未見

夏的金文本義:夏桀。引申義:夏王朝。

 
 
甲骨文的夏字與現(xiàn)代的夏字

在甲骨文中已經(jīng)有春、秋、冬三字來表示季節(jié)。引用張展先生言:甲骨文典籍中,遺憾的是至今仍未發(fā)現(xiàn)“夏”字形體,也尚未見有關“夏”字的考釋文章。按理說,商代貞人們?nèi)绨船F(xiàn)代科學門類分類,他們應是當時多門學科的專家、學者兼文字學家、書法家、篆刻家,對天文學、氣象學領域的時令、季節(jié)、干支紀年、星象變化等研究很深,記載翔實、準確,令美國的現(xiàn)代天文學家折服、敬佩。既然他們創(chuàng)造出春、秋、冬的文字記載季節(jié),則“夏”字應當有,只是記綠卜辭“夏”的甲骨片沒有出現(xiàn)(發(fā)現(xiàn))罷了。按張展君所言甚是,唯其曰:記綠卜辭“夏”的甲骨片沒有出現(xiàn)(發(fā)現(xiàn))罷了。按甲骨文至今發(fā)現(xiàn)月15萬片之多,其文字約5000余,既然春、秋、冬三字頻繁出現(xiàn),卜辭占卜的時間于占卜的事件不可能只限于在春、秋、冬三個季節(jié),那么我們肯定甲骨文中“夏”字必定有,在這約5000字的甲骨文中,我們至今認識尙不到甲骨文字總數(shù)的三分之一,那么在剩余的三分之二多的文字中必定有夏字。那么甲骨文的夏字究竟是什么形狀的呢?與金文及《說文》夏字的篆書是一個系統(tǒng)的嗎?

    帶著這兩個問號,余仔細的閱覽了郭沫若先生主編的《甲骨文合集》40000片甲骨拓片,在這些拓片中,余發(fā)現(xiàn)了一個文字,其與甲骨文春、秋、冬三字的出現(xiàn)頻率相媲,且為紀時之字,經(jīng)過再從卜辭內(nèi)容的對證,余確定其即為甲骨文的“夏”字,其字形如下:

   

  ①          ②          ③         ④

    這四個字形,在甲骨文叢書中,諸家多說為一字繁簡之異,按其之說甚是,今加以確信。因為這四個字形,在卜辭中用法一直,從字形上亦可確定。

    余將其定為“夏”字的考釋文章通過信函發(fā)給國內(nèi)20余名甲骨文字學者定論,遺憾的是只有北京師范大學的賈書晟教授給予回函。雖然賈書晟教授予以否定,但余認為可能是本人信函中尚未說清,以至于如此。其后余投入1年半的時間來考證這個字,增加釋為“夏”字的可信度。今終能十分的確信。

    我們先分析一下字形②,其像草木之葉延伸茂盛之形,已不容置疑,字形①則為其之簡寫(即省去樹木主干及根之形),字形④在字形②的基礎上增口,其口必為坎坑,即植樹的樹坑。字形③則為字形①增口。這個字從字面明顯的是表示樹木枝葉茂盛之形。

       我們再從甲骨文春、秋、冬三字的造字根源看,甲骨文“春”以幼草初生之形,以為表示春季;“秋”字則為蝗蟲之形,秋天正為蝗蟲患發(fā)的季節(jié),故表示秋季;“冬”字增像居室屋檐垂掛冰凌之形,以為表示冬季。從甲骨文春、秋、冬三字我們可以得出,其皆以季節(jié)變更,生物變化來造字,的那么甲骨文“夏”字必定與季節(jié)的變更,生物變化有關。

     綜上所言,大家自然想到,本字像樹木枝葉茂盛之形,樹木茂盛之形正為夏季所屬。故本字按甲骨文四季的造字理論可以說通,其即為甲骨文的“夏”字。

    我們再從文字訓詁方面來看:

    《釋名》【夏,假也。寬假萬物,使生長也?!?/font>其可以證明夏字的本義;

    《爾雅》【夏,大也?!?;《詩·秦風·權輿》【于我乎夏屋渠渠?!秱鳌罚合模笠?。】;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夏,此字本誼訓大也。萬物寬假之時也?!?/font>其皆訓“夏”字為:大也之義,可信,蓋樹木至夏季枝葉茂盛則為大也。

     《方言》【自關而西, 秦晉之間,凡物之壯大者而愛偉之,謂之夏。】按其所說正與甲骨文“夏”字形體吻合。

     又《說文》“廈”字篆書從“夏”,《集韻》【廈,大屋】其正取夏本大之本義。《玉篇》【廈,今之門廡也。】按《說文》訓“廡”為【堂下周屋。從廣無聲。,籒文從舞。】可知“廈”字取“夏”字之樹木之下四周也。《說文》以此字為廡之籀文,又及甲骨文無、舞本一字,像人手持飾物舞蹈之形,故其手持之飾物正若夏季樹木枝葉茂盛之意,亦可證“廈”字從“夏”之緣由也。:“夏”與“廈”自古亦可通。

      又“嗄”字從夏,《玉篇》【嗄,聲破。】《集韻》【嗄,聲變也。】《廣韻》【嗄,聲敗】即聲音嘶啞的意思,按其所訓可信,蓋夏季樹木枝葉茂盛,鳳吹之則沙沙作響,若人之聲嘶啞也。此說非為無稽之談,《集韻》【嗄,或作?!靠勺C,蓋字所從之欠,欠像人張口氣啎之形。

      綜上所述,甲骨文“夏”字像樹木枝葉茂盛之形,與字義之訓詁亦可吻合。

      我們再來探討一下甲骨文“夏”字的得聲之源:

形本,像草木枝葉之形,甲骨文“屮”象草木之枝干形,故甲骨文“屮”與“木”旁在形聲字中每可通用無別。按《說文》【屮,丑列切?!?;【夏,胡雅切?!靠芍跋摹弊謴摹板钡嚷曇?。

     我們再將“夏”字置于卜辭中,看看是否通順:

    在胡厚宣《甲骨續(xù)存》2.154甲骨拓片上有:乙卯卜,貞:今夏泉來水辭例。白話:乙卯這一天占卜,貞問:今年夏天泉來水會泛濫嗎?我們可知夏季正為水災泛濫之季節(jié)。這不言而喻將本字釋為“夏”于卜辭時間對應。註:卜辭中春、秋、冬每以今春、今秋、今冬稱之,與本字在卜辭中亦以“今”字作引相同,可知本字即為四季之一“夏季”也。

    又《甲骨文合集》6412甲骨拓片(附圖):辛巳卜,爰貞:今夏王共人乎(呼)婦好伐土方,受有之。五月。白話:辛巳這一日占卜,今夏天商王與大臣召喚婦好討伐土方這個部落,能受到神祗的保佑嗎?五月。我們從卜辭中的記載占卜時間的“五月”二字可以得出,其正為夏季。

又《甲骨文合集》6413甲骨拓片(附圖):辛巳卜,完貞:今夏王從乘伐土方,受有之?完貞:今夏共正土方?十一月。白話:辛巳這一天占卜今夏天商王隨從軍隊討伐土方這個部落。今天夏天聯(lián)合其他部落一起討伐土方這個部落,禾黍能豐獲嗎?十一月。

    其占卜時間為“十一月”,說明了在冬季占卜,其占卜是的明年夏天的事情,按照冬季為一年最后的季節(jié),稱呼來年為今無可厚非。

    又《甲骨文合集》6461甲骨拓片:庚寅卜,完貞:今夏王勿步伐人;庚寅卜,完貞:王其步伐人?……等等,記載時間亦為“五月”。

    等等,皆可證明本字釋為“夏”字的正確性。

    本字:孫仲頌釋為和、禾,疑并叚為秋。其所釋不可據(jù),諸家已否定。蓋甲骨文已經(jīng)秋字,且其與甲骨文禾、和自信相去甚遠。

      葉玉森謂:方春之木,枝條抽發(fā),阿儺無力之狀。下從口,即從日,為紀時標識。紬繹其義,當為春字。按其所說亦不可據(jù),蓋甲骨文已經(jīng)有春字,且本字下從口與日子不可混談。

    另外作它釋者尚有,不一一舉例,皆無所據(jù),或不確。

    綜上,本字釋為“夏”字于形、義、聲、訓詁、等等方面證據(jù)確鑿。

    那么甲骨文“夏”字與金文“夏”(附圖)及《說文》之“”字有相承的關系沒有。

        

金文:秦公簋      《說文》篆書

    從金文秦公簋的“夏”字與《說文》篆書可以得出,金文與《說文》篆書屬一脈相承,然其與甲骨文之“夏”字當非一脈相承之字。

    《說文》【夏,中國之人也。從夊從頁從。,兩手;夊,兩足也?!?/font>許君所說后人不知其義,今暫作一說。

    其從“頁”,“頁”乃像人之側視之形;其從“”,“”像人兩手下垂持之形;其從“夊”,“夊”本象人腳趾之形,其為下行之義。故我們不難想象,此形正與古人兩手持衣襟欲跪之形(附圖),此乃華夏民族古人之坐下息止之形,蠻夷則不論也。

婦好墓出土的玉人像

    綜此,可知金文與《說文》篆書之“夏”字,實乃像人兩手提衣襟欲跪坐之形,以此華夏之俗表示華夏之人也,故方有《說文》【夏,中國人也?!恐f,其已不再具備“夏”字訓為“大也”之本義。故甲骨文之“夏”字與金文及《說文》篆書之“夏”造字非一源也。

夏禹——真實的人物

   學界除了對夏朝的疑惑之外,對夏禹的疑惑也是廣泛存在的。但是,隨著我對甲骨文本義的研究逐步深入,我這才發(fā)現(xiàn)夏禹也是真實存在的人物,而三星堆直立銅人就是帝禹的形象。這也是事關夏族特點研究的問題。

   在前面我多次解釋了“夏后”一詞的本義,并說明“夏后”實際上應是夏、后分開的兩個字,夏是神,后是主祭司,而且,指出夏朝是神權統(tǒng)治。在三星堆恰恰出現(xiàn)了神、祭司分開的現(xiàn)象,我之所以認為三星堆直立銅人就是帝禹的形象有以下幾點證據(jù):

   證據(jù)一:被誤讀的禹字。從今文禹字追溯到金文禹字,只要我們耐下心來仔細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禹字是象形字,是手持蛇這個動作的象形。

[轉載]甲骨文新釋讀15——夏字研究(三)

   自三星堆直立銅人出土以來,人們就開始猜測他的兩只環(huán)手中握著的究竟是什么,一直也沒有定論。如果,我們把巨蟒作為對象,放到直立銅人的兩只環(huán)手中,從象形的角度看,首先得到的就是禹字的象形含義——手持蛇。這個直立銅人之所以衣著華麗是因為他是“夏后”,三星堆還有幾個小的環(huán)手銅人,以及古魚國環(huán)手銅人,他們很可能是“后”,而其它那些頭飾簡單的銅人很可能是“子”,且六種形態(tài)甲骨文“子”字其一也有龍的痕跡。

   那么,由此回溯,甲骨文的龔字([轉載]甲骨文新釋讀15——夏字研究(三))、萬字([轉載]甲骨文新釋讀15——夏字研究(三))很可能是從禹字派生出來的,甚至在商代不排除這兩字仍與禹字通用,并未完全分化的可能。龔字的供、奉之義,很可能源自“龍”崇拜部族的祭祀儀式;而萬字的蟲名、舞名很可能就是源于先民的祭祀活動。所以,禹字并不是“大禹”的名字和稱號,而是祭祀背景和當時的社會背景。前文已經(jīng)說過黃帝、顓頊、高辛都含有的祭祀背景,這里再次申明堯、舜、禹這三個字完全是當時社會背景的抽象化,并非名姓和稱號。

   執(zhí)蛇祭祀的習慣,《山海經(jīng)·大荒東經(jīng)》載:“東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鳥身,珥兩黃蛇,踐兩黃蛇?!薄渡胶=?jīng)·大荒西經(jīng)》載: “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兩青蛇,乘兩龍,名曰夏后開?!薄拔骱j曋校猩袢嗣骧B身,珥兩青蛇,踐兩赤蛇,名曰弇茲?!?《山海經(jīng)·大荒北經(jīng)》載:“有山名曰成都載天。有人珥兩黃蛇,把兩黃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痹凇渡胶=?jīng)·大荒經(jīng)》中這種“珥蛇”、“乘龍”、“把蛇”的記載很多,特別是多次提到 “人面鳥身”。而《列子·湯問》也載:“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張湛為此注釋時也說:“《大荒經(jīng)》山海神皆執(zhí)蛇。”這些記載從一個側面說明操蛇祭祀很可能是早期一種盛行的祭祀方式,人面鳥身則是一種圖騰。

   雖然,是我把人面鳥身像和直立銅人解釋為夏、禹二字,但這不等于事先我就知道人面鳥身像和直立銅人就是夏、禹二字,我首先是發(fā)現(xiàn)秦公簋的夏字與人面鳥身像是對應的;發(fā)現(xiàn)直立銅人與禹字對應是在發(fā)現(xiàn)子字實為祭司之后,二者分別是我研究不同的甲骨文字系時發(fā)現(xiàn)的,并非直接聯(lián)系到的。

   證據(jù)二:被誤讀的蜀字。我們在周甲骨中發(fā)現(xiàn)了蜀字,它的字形[轉載]甲骨文新釋讀15——夏字研究(三)和今天的蜀字完全一致,甚至連蜀的異體字[轉載]甲骨文新釋讀15——夏字研究(三)、蠋也與甲骨文[轉載]甲骨文新釋讀15——夏字研究(三)所差無幾。這說明今文蜀字一直保留的是它的字形,那它的字義是什么呢?

   《說文》釋“葵中蠶”,以及《山海經(jīng)》中的獸名、《詩·豳風》中的“蜎蜎者蜀”都是借形而論,但是,《管子·形勢篇》中的“抱蜀不言而廟堂既修”,《字匯補》釋“祠器也”的解釋的確與蜀字的本義接近。我在前文曾經(jīng)提示過“伣”字之義,而甲骨文見字的字形[轉載]甲骨文新釋讀15——夏字研究(三)很可能是“伣”字的初文,它由人和見組成。所以,蜀字是一種祭祀活動的抽象化,也是從禹字衍生出來的字,原本在某一地區(qū)或某一族群中祭祀習慣的表現(xiàn)字,久而久之變成了地名了。

   這方面在“傳說歷史”中也存在一些痕跡,《竹書紀年》:“生禹於石紐?!?《史記·六國年表》:“禹興于西羌?!薄妒裢醣炯o》:“禹本汶川郡廣柔縣人也。生于石紐,其地名痢兒畔?!啊度龂尽な裰尽?/strong>秦宓傳》:“禹生石紐,今之汶山郡是也?!?《吳越春秋·越王無余外傳》說:“(大禹)家于西羌,地曰石紐。石紐在蜀西川也?!薄度A陽國志》:“廣柔縣,郡西百里。有石紐鄉(xiāng),禹所生也?!碧啤ね醪肚铐灐沸颍骸膀噪娔帲l(fā)皇明於石紐。”《帝王世紀》: “生禹于石紐。名文命,字高密,長于西羌,西夷人也?!币陨线@些都是歷史上傳承記錄下來的,記述了禹與蜀地之間的關系,以及禹與古羌人之間的關系,

   既然,禹、蜀二字都與“龍”祭祀、龍圖騰有關,禹生活在羌地,甚至禹就是古羌族。今天,我們在羌族生活中龍崇拜幾乎沒有,據(jù)《山海經(jīng)·海內(nèi)經(jīng)》:“伯夷父生西岳,西岳先生龍,先龍始生氐羌?!边@或許是古羌族和今天羌族的差異,從甲骨文羌([轉載]甲骨文新釋讀15——夏字研究(三))、姜([轉載]甲骨文新釋讀15——夏字研究(三))二字的字形看,羊角、牛角形頭飾清晰,羌、姜二字明顯是象形字,對此三星堆、古魚國、新干大洋洲的商周文物引起了我的注意,見下圖:

[轉載]甲骨文新釋讀15——夏字研究(三)

   這三張圖片頭冠皆有角狀裝飾,而從三星堆、古魚國這兩件文物看,頭飾與信仰并沒有矛盾,反而可以并存,尤其是三星堆文物的表現(xiàn)更為突出。

   另外,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大禹的相貌,《竹書紀年》:“(禹)虎鼻大口,兩耳參鏤,首戴鉤鈴,胷有玉斗,足文履已?!边@究竟是一個什么形象,在三星堆文物出土之前連想象的空間都很狹窄,但隨著三星堆和金沙文物的驚天現(xiàn)世,為大禹的形象提供了許多可以想象的余地。見下圖:

      [轉載]甲骨文新釋讀15——夏字研究(三)

   從上面三星堆、金沙文物的這些文物圖片,可以看出虎鼻、大口、兩耳穿孔的特征極其穩(wěn)定。而且,就連符合“兩耳參鏤”的頭像都有。這些面部特征與直立銅人的面部特征也是一致的。 

[轉載]甲骨文新釋讀15——夏字研究(三)

   至于“首戴鉤鈴”是不是下面三張圖片冠飾所代表的,還是鉤鈴是分開的鉤、鈴,我真不敢確定,就作為值得關注和進一步研究的線索吧。

[轉載]甲骨文新釋讀15——夏字研究(三)


   最費解的是“胷有玉斗,足文履已”,玉斗有一種解釋是玉衡,一種觀測天文的器具,“胷有玉斗”就是胸前佩戴玉衡;履已的“已”就是蛇,“履已”就是腳踩蛇,“足文”或應是紋足,或應是繡滿花紋,“足文履已”或是腳上紋滿花紋,腳下踩著蛇,或是衣著繡滿花紋,腳下踩著蛇。

   在此或許有朋友會疑惑,禹的地位何其之高,為什么這么多頭像都是他的形象呢?這個問題不難解釋,前文我已經(jīng)分析過了,帝、后、子、帚都是祭司,只是地位高低不同。三星堆青銅人都屬于祭祀群,青銅立人地位最高,也是族人敬仰的對象,他的形象自然會成為標準像。

   如果,我們從這一點入手繼續(xù)研究下去,就會發(fā)現(xiàn)三星堆文物看上去雖有些凌亂,但等級之別是明顯的,這絕對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望族,否則,不會有這樣發(fā)達的禮制。

   我對夏字的研究到這里就結束了,但是,關于夏族與三星堆人的研究遠沒有結束,那是一個關于更廣闊地域、更大范圍的話題。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