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同靈丘古道峰回路轉(zhuǎn)青山疊疊 2016-02-25 人說山西好風光 靈丘古道是北魏時開鑿的由山西高原北部通往華北平原的交通要道。該道開鑿于公元五世紀,北魏拓拔鮮卑即由此路,沿唐河谷地出太行山,橫掃河北,問鼎中原。 峰回路轉(zhuǎn),河水彎彎,青山疊疊,風景迷人。僧寺、雄關(guān)、佛冢交相輝映。尤其是遼代營建的覺山寺,更有傳奇色彩。遠不見寺院隱山澗,近相看白塔矗云端。據(jù)說,寺內(nèi)的白塔、古井與旁依的小山高度、深度尺碼相同,號為一迷,稱為一絕。寺旁有北魏高宗拓拔浚與群臣比武的御射臺,《皇帝巡之頌碑》仍依稀可辨。 唐河從靈丘縣城南部開始繼續(xù)向西南方向流入山區(qū),最終從下北泉村進入河北地界,河道經(jīng)過的峽谷里,有一條公元五世紀北魏時開鑿的古道,是山西高原北部通往華北平原的交通要道,名叫“蒲陰徑”。這樣的峽谷通道在晉北高原地區(qū)一共有八條,稱為“太行八徑”,第六條就是這著名的隘門峽, 又稱“蒲陰徑”,清雍正版《山西通志·山川卷》中曾有如下記載:“由隘門山峽入,取道巖石間,路窄容跨,右壁峭插干霄,左則絕澗數(shù)百丈,下有怒湍(即唐河 激流),以晴雷起于足下”。正因為靈丘道地勢險要、歷代統(tǒng)治者都十分重視道路建設(shè)和維修,曾多次調(diào)民進行修治。據(jù)《讀史方輿紀要》記載,北魏道武帝天興元 年(398),拓跋珪曾發(fā)兵萬人修直道,從今河北望都經(jīng)倒馬關(guān),開鑿恒山,直到大同,共250余公里。太和六年(482),北魏又從各地調(diào)集5萬人“治靈 丘道,自代郡(郡址在今大同市),靈丘南越太行山至中山(今河北定州市)”,基本上是在以前修的直道基礎(chǔ)上重點整修靈丘至河北的一段路,以進一步打通河北 平原與山西北部各郡的通道。因徑靈丘,又稱靈丘道。靈丘古道見證了滄桑,見證了歷史。凝聚了太多的歷史,蘊藏了太多的人物故事,地域文化。這里有北魏時期的棧道、義倉、關(guān)塞、寺觀、碑碣等遺址,構(gòu)成一組以靈丘道為軸線的自然、古文化群遺址。眾多的北魏古文化遺址與峽谷峭壁、蒼山、奇峰、碧山等自然景觀渾然 一體。既是具有要價值的文物古跡,又為不可多得的旅游勝境。1992年,國防公路天走路(今馬走線)通車,一時間、天塹變通途,眾多的古文化遺址、寺觀,自然奇觀全部呈現(xiàn)到世人面前。 點擊展開全文
|
|
來自: 老劉tdrhg > 《十六、名勝/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