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zhuǎn)載]【原創(chuàng)】敗醬草種類(附:墓頭回)
華北、西北等地區(qū)及京津兩地習(xí)用北敗醬(苣荬菜)作敗醬草用;江南地區(qū)習(xí)用蘇敗醬(菥冥)作敗醬草用。這兩種植物均無陳醬氣味,恐非古代所用之?dāng)♂u草。應(yīng)以敗醬科植物黃花敗醬及白花敗醬的全草入藥為正品。墓頭回則是與敗醬草類似的另一種藥。
1.敗醬草:
別名:敗醬、鹿腸(《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鹿首、馬草、澤敗、(《名醫(yī)別錄》),苦菜(《本草綱目》),野苦菜(《植物名實圖考》),苦豬菜(《江西中藥》),苦齋公(《四川中藥志》),龍芽敗醬(《中藥材手冊》)。
來源:始載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列為中品。為敗醬科多年生植物黃花敗醬或白花敗醬的干燥全草,全國大部分地區(qū)有產(chǎn),主產(chǎn)于四川、河北、河南、東北三省等地。均為野生。
藥性:辛、苦、微寒。歸胃、大腸、肝經(jīng)。
功效:清熱解毒,消癰排膿,祛瘀止痛。
應(yīng)用:①腸癰腹痛、肺癰吐膿、癰腫瘡毒 ②瘀阻腹痛。
2 .北敗醬:
別名:荬菜、野苦菜、野苦荬、苦葛麻、苦荬菜、取麻菜(《中藥志》),苣菜(《河北中藥手冊》)。
來源:為菊科植物苣荬菜及其同屬多種植物的干燥全草,鮮品含全株乳汁。主要分布于我國西北、華北、東北等地,系野生于荒山坡地、海灘、路旁。
藥性:《河北中藥手冊》:苦、寒。
功效:清熱解毒,補虛止咳。
應(yīng)用:治菌痢,喉炎,虛弱咳嗽,內(nèi)痔脫出,白帶。
3.蘇敗醬:
別名:大薺(《爾雅》),蔑菥、大蕺、馬辛(《本經(jīng)》)、析目、榮目、馬駒(《吳普本草》)、老薺(《爾雅》郭璞注)、遏藍菜(《救荒本草》)、花葉薺、水薺(《植物名實圖考》)、老鼓草(《中國藥植志》)、瓜子草(《中藥志》)、洋辣罐(《遼寧經(jīng)濟植物志》)。
來源:為十字花科植物菥冥帶果穗的地上部分。我國大部分地區(qū)均有分布。產(chǎn)江蘇、浙江、湖南等地。
藥性:《本草綱目》:“甘,平,無毒?!薄陡=ㄖ胁菟帯罚骸捌?、微苦?!比敫?、腎。
功效:清肝明目,和中,解毒。
應(yīng)用:目赤腫痛、消化不良、脘腹脹痛、肝炎、闌尾炎、瘡癤癰腫。
4. 墓頭回:
別名:追風(fēng)箭、腳汗草、銅班道、虎牙草、擺子草。
來源:始載于《本草綱目》。為敗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異葉敗醬及糙葉敗醬的根。主產(chǎn)于山西、河南、河北、廣西等地。
藥性:辛、苦,性微寒。歸胃、大腸、肝經(jīng)。
功效:與敗醬草相似,兼有止血、止帶。
應(yīng)用:多用于崩漏下血、赤白帶下等。
5.剪刀股(《救荒本草》)
別名:假蒲公英(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蒲公英(《廣州藥用植物名錄》),鴨舌草(《廣東惠陽中草藥》),鵝公英(《潮陽草藥》)。
來源:始載于《救荒本草》。為菊科苦荬菜屬植物剪刀股的全草。原植物又名:低灘苦荬菜(《中國高等植物圖鑒》)。主要分布于東北、華東及中南。
藥性:苦、寒。歸胃、肝、腎經(jīng)。
功效:清熱解毒,利尿消腫。
應(yīng)用:主治肺膿瘍,咽痛,目赤,乳腺炎,癰疽瘡瘍,淋病,水腫,小便不利。
附圖(圖片自網(wǎng)絡(luò)搜索整理):
黃花敗醬及白花敗醬
北敗醬(苣荬菜):
蘇敗醬(菥冥)
墓頭回(異葉敗醬)
剪刀股(《救荒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