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裝裱師 一件裝袖完整的書畫,各部位有一定的名稱。鑒定書畫時,必須對書畫每個部位的名稱術(shù)語,有全面的了解。 1、命紙:就是畫心的托紙,無論畫心是紙的還是絹的都有一層托紙。如果把畫心的托紙揭掉,畫心則減色無神了,即無生命,故名“命紙”。 2、二層:揭下的托紙,有時稍加勻填,即能謂其真畫者,叫“二層”,又叫“魂于”,因其是畫心二層,是命紙畫的靈魂。也叫“混子”,是以假亂真的意思。在收購書畫時,有可能通到這種情況,應(yīng)特別注意。 3、讓局: 就是畫心四邊和裱邊之間留有一分寬的空隙。謂之“讓局”。 4、覆背:就是畫幅背后整個的裱紙。 5、隔界:就是在條幅的上下或者手卷的前后,裱工加上一條不同顏色的綾或絹叫“隔界”成叫“隔水”。 6、詩堂:就是直幅畫心上端,掛上一塊紙方叫“詩堂”。一因器心短,經(jīng)過襯托后比較得體;二是為了題詩贊畫,所以叫“詩堂”,有人亦稱“玉池”。 7、畫桿:就是卷畫用的圓木桿,畫上端較細(xì)的叫“天桿”,下端較粗的叫“地桿”, 8、軸頭:就是在地桿兩端按的軸頭,軸頭多數(shù)是用紅木、紫檀、牛角、象牙制品,軸頭不僅增加畫軸的美觀,而且展卷靈活。 9、絆:在畫幅背后地桿兩邊有兩條綾或絹,如葫蘆或云頭樣式的廂邊叫“絆”。是為了保護(hù)畫桿不致下落而設(shè)的。 10、包首:就是在畫上首袖裱紙背后加架裱一段絹或緬綾。卷好后能包住畫軸之首,故叫“包首”。 11、畫簽:在包首上端天桿粘有一段紙條叫“畫簽”。它是題寫作者姓名和畫的內(nèi)容以及收藏者的姓名、年、月。 12、曲圈:就是畫的天桿上燈的銅鼻,用它拴絲A,以便懸掛。 13、扎帶:就是絲A中間搶的絹帶,用來捆札畫軸的。 14、燕帶:就是畫幅裱工的上端,粘有兩條對稱的直帶叫“燕帶” 一色裝 二色裝 三色裝 詩堂裝 間隔一色裝 錦眉裝 集錦裝 宋式(宣和)裝 裝框兩色裝 對幅 由二條字?jǐn)?shù)相等、內(nèi)容相連、畫心尺寸與裝裱規(guī)格完全相同的書畫作品而組合。 如果是畫,就稱為“畫對”;是書法,則稱為“書對”,或稱對聯(lián)。 條屏、通景屏 條屏畫心由一色畫綾等鑲料裝飾,排掛在一起。其形制與立軸一樣,只是多了幾幅,一般為4條,也有6條、8條、12條的。通景屏則由若干條尺寸相同、同空連貫的字或者畫,分別由一色花綾等鑲料裝飾并排掛在一起。 四屏條 通景屏 鏡片 亦稱鏡心,是托裱后的畫心,適用于夾放在鏡框內(nèi),故稱鏡心。其形式橫、豎皆可,是一種簡化了的立軸裝裱形式,可裝在鏡框里懸掛欣賞。中國的鏡框設(shè)計講求簡練,不重雕飾。 冊頁 將繪畫裝裱成書的形式,攜帶、欣賞和保藏均較方便。有的冊頁是頁頁相連的,有的則是活頁。因畫幅不大,亦稱“小品”。 橫披 主要用于橫式構(gòu)圖,畫幅多不太大,鑲邊、空白視畫幅的大小而定,但左右鑲邊、空白一般應(yīng)寬于上下鑲邊、空白,如上下鑲邊、空白為一寸,則左右為五寸,橫披不裝軸桿,兩側(cè)均裝楣條。 手卷 主要用于在桌面上欣賞,體積較小。畫幅的前、后,特別是后面留有相當(dāng)長的空白,供欣賞者題寫贊語或鑒定意見。外有“包首”,“包首”之上貼有“題簽”。前有“引首”,中為“畫心”。緊連畫心兩邊的是“隔水”,后有“拖尾”。 俗語有言:人靠衣裝 同樣,古書畫的美 時常不僅僅在其本身 更在于作品與裝裱的渾然天成 裝裱以后的字畫披一身華裳 顯得更加雅致精巧 讓人駐足遠(yuǎn)觀,久久不能散去 配圖來源:中國書畫 月雅書畫中國網(wǎng)編輯整理推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