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瀏覽器不支持播放音樂或語音,請在微信或其他瀏覽器中播放 飄雪 付娜 - 梅花引 雪景是大自然的精彩杰作,沒有任何人工雕飾的痕跡,千姿百態(tài),隨物賦形,令人心曠神怡,遐思聯(lián)翩,在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中,雪景山水是最受人喜愛和最有影響的題材之一。 提到古代的雪景山水,大家熟知可能就是各名家的《雪景寒林圖》《雪景山水圖》《雪山行旅圖》《雪霽圖》之類的那么十幾二十幅,其實,古代流傳下來的經(jīng)典雪景山水還有不少呢,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欣賞一些傳播度不高的作品,也是一樣的精彩。
宋 佚名 雪峰圖 絹本設(shè)色
這幅設(shè)色絹本立軸的雪峰圖的時代與作者個人風格,當屬北宋早期。它是雪峰全景,萬徑人蹤滅,連個孤舟蓑笠翁的點綴都沒有,具備了山水畫脫唐入宋的特征,也近似荊浩的 《匡廬圖》、關(guān)仝《 秋山晚翠》的大氣,山形中的皴紋,少許小青翠設(shè)色,在宋畫中屬于常見并難以摹仿的。此畫究系何人所作,畢竟已是 “舟人指點到今疑”,可以確定無疑的是它所表達的宋初北派山水真趣。北宋賢相寇準有一首 《書河上亭壁》詩,與《雪峰圖》的畫意 就十分相象,叫做 :“暮天寥落凍云垂,一望危亭欲下遲,臨水數(shù)村誰畫得,淺山寒雪未消時”。“誰畫的”已不重要, 重要的是畫魂綿延,把千載依然的純凈與高寒,傳達給偏于浮躁的今天。
宋 范寬《雪山蕭寺圖》頁 (美國波士頓美術(shù)館藏)
此畫傳為范寬作品,大致因為構(gòu)圖及用筆特征近于范寬所畫雪景山水一路。從筆墨特質(zhì)看,更接近于南宋時期范寬畫風的追隨者,是宋室南渡之后師法范寬的精品。清初以來,此畫與宋理宗之《楷書七言絕句》團扇合裱在一起。
宋 范寬《寒林圖》團扇 (美國波士頓美術(shù)館藏)
宋代山水畫家真正得李成荒寒骨氣的,最可稱范寬、郭熙二人,以致在北宋時形成了以李、范、郭為主的喜畫雪景寒林、推崇荒寒畫風的潛在繪畫流派。郭若虛以李、范之作為一文一武,而二家皆以寒稱。范寬的雪景足稱高格,清惲格說:“雪圖自摩詰以后,惟稱營丘、華原、河陽、道寧?!?/span>
宋 劉松年 《雪溪舉網(wǎng)圖》冊頁 設(shè)色絹本 25.4×29.3cm 這幅《雪溪舉網(wǎng)圖》構(gòu)圖嚴謹,點染精妙,人物雖小不盈寸,但神態(tài)生動。樹石樓舍的寫法與《四景山水圖》的《冬景》相似,巖上積雪皚皚,天冷山孤,寒氣襲人,更可與《冬景》相映發(fā)。圖左邊有小楷書署款,瘦硬剛健,與傳世所見的款書筆法相同,且畫絹潔密,保存完好,兼有明內(nèi)府及耿信公等藏印,收藏家所要求的“真、精、新”,此圖俱備。朱省齋譽之為“無上神品”,實為確論。
宋 夏圭《寒林對雪圖》絹本 154x70cm 《寒林對雪圖》以空濛的山林為背景,在筆法上,多用濃筆,轉(zhuǎn)折方硬,富于力度感。山石用大斧劈皴,畫筆峭拔剛勁,充分表現(xiàn)了夏圭獨特的風格,墨色渾厚古樸,耐人尋味。左邊的兩棵樹經(jīng)歷了風雪的洗禮之后,堅毅挺拔,山下懸壁勁樹橫枝,與遠近重疊的峰巒相互輝映;山頭茅屋、圍柵信手揮就,線條富有變化和張力。樹葉與點苔用赭色和墨色交替點綴,樹干瘦硬如鐵,多呈橫斜曲折之態(tài),與右邊探頭而望的小樹枝遙相呼應,充滿了無限的生機。山林中的茅廬里,兩位長者促膝暢談,渾然不知窗外的寒冷早已凝固。整幅畫面寧靜安詳,神韻精致,氣脈貫通,格局新穎。夏圭有意留出右上角的空白,整個畫面中心靠左半邊,進一步把北宋重巒疊嶂式的繁復構(gòu)圖改變?yōu)榫植客怀龅拿枥L。畫面留較多空白,“計白當墨”,虛中有實,使境界顯得很開闊。他善于大膽地概括和剪裁,用精練的筆墨把觀者引入詩一般的境界、開創(chuàng)了以少勝多、空靈深邃的格局。《寒林對雪圖》體現(xiàn)了夏圭特有的風格,也是最富有特色的“夏半邊”構(gòu)圖方式。寥寥數(shù)筆,表現(xiàn)出一個異常廣闊、曠遠的空間。作品個性鮮明,粗看意境深邃,細品回味無窮。
元 佚名《雪麓行旅圖》團扇 (美國波士頓美術(shù)館藏) 絹本水墨 25.4x24.3cm
《雪麓行旅圖》畫的是冰天雪地之中,一位文人騎著毛驢將要過橋的情景。畫面的中央是一條斜穿冰封的河,河對岸有村舍,遠處的連綿起伏白雪皚皚的群山。 《雪麓行旅圖》舊傳為戚仲所作。戚仲,宋代畫家,畫院祗候。畫山水平遠頗工,常于畫上反手題其名字。史籍關(guān)于這位宋代畫家的記載很少,他在后世的名氣是因為他的名字出現(xiàn)在一首廣為流傳的詩里。宋朝詩人李洪專門寫了一首品畫詩《題戚仲騾綱圖》,其中“北風吹雪飛千山,雪深山徑難往還”句精彩絕倫。由此可見當時李洪看見的戚仲《騾綱圖》也是一幅雪景山水畫,也就是說在戚仲在宋代畫雪景山水已經(jīng)很有名氣。 《雪麓行旅圖》采用的是平遠法構(gòu)圖,這和記載的戚仲“畫山水平遠頗工”頗為相符。不知道這幅畫是元代畫家臨摹的戚仲作品,還是元代學戚仲的畫家自行創(chuàng)作的。
元 唐棣《朔風飄雪圖》 立軸 設(shè)色絹本
題跋:雪花片片舞癹旋,半著寒流半著船。曠野天低山樹暝,朔風凜冽聳吟肩。苕郡唐吳江,仆之親長也。唐侯又從松雪翁游,其畫親承翁之指示,故其筆意殊出眾史之上。丙子春暮,因訪子宜契家,承唐侯之孫以其祖之飄雪圖求題,因想像當時追游之盛,俯仰之間,歲月如此,令人慨然嘆息者久之。華溪老人沈孟麟識。 郭熙素以善作千態(tài)萬狀而名重畫壇,唐棣頗得其法,他運用卷云皴法勾勒出了圓潤突起、石似云根的群峰,初看,似乎因裝飾味道過重而顯得有些夸張無度,甚至還有鬼面妖形之嫌。再細觀之,則不但消解了突兀怪異的視覺效果,而且從曲折回旋的線條中發(fā)現(xiàn)了獨特的審美趣味。山腰間飛奔直瀉的泉水,如筆如劍,插入林壑,在這漫卷成團的千巖萬岫中,產(chǎn)生了頗為強烈的線性對比。當然,它與山腳下的緩坡,與江面上的蘭舟,亦形成一種柔婉的呼應。有人認為,唐棣畫師叔達(董源),或曰近於松雪(趙孟俯),其實,古今凡有成就的畫家,又有哪個不是博采眾長、轉(zhuǎn)益多師呢。
元 馬琬 《喬岫幽居圖》 絹本淺設(shè)色 119.9x57.8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馬琬作品在當時享有盛名。這幅《喬岫幽居圖》以輕松的筆調(diào)生動地表現(xiàn)了雪景山林之氣象,是馬琬山水畫中的精品。此畫以高遠法構(gòu)圖,描繪了深山里隆冬積雪后的壯麗景色。畫面中,白雪覆蓋下的高嶺、斷崖、平崗層層疊疊,錯落有致;山腳下老松傲然挺立;在左下方的山道上,一位隱士賞雪歸來,正騎著毛驢拾級而上,前后有二仆相隨而行;中間的半山腰筑有屋宇,可能是隱士的居所;屋宇的后上方,從更高的山崖的縫隙間涌出—股飛瀑,直墜而下……通幅氣象潔凈清幽、肅穆凝寒。 《喬岫幽居圖》用筆簡練,皴筆少,暈染多。天與水的部分用淡墨渲染;山石部分勾染結(jié)合,先用松動、靈活的線條勾出山石的輪廓與結(jié)構(gòu),再以深淺不同的墨色將其暈染得秀潤、空凈。這種處理方法恰當?shù)乇憩F(xiàn)出了雪后山石明潔晶瑩的感覺,極具藝術(shù)感染力。 馬琬的山水畫從黃公望那里學了很多東西,不僅是具體的技法,如山石的皴法、苔點的點法等,還在畫的立意上,直接受他影響。比如這幅《喬岫幽居圖》,從立意到構(gòu)圖,都非常像黃公望的《九峰雪霽圖》。同樣的形式、同樣的畫面,只不過黃公望的藝術(shù)處理手段更加高明,刻畫出來的“九峰雪霽”好似人間仙境。而到了馬琬筆下,景物變得瑣碎,趨向生活化,畫面也熱鬧了許多。這正是因為兩人的藝術(shù)感悟與思想境界不同造成的。
明 文徵明《溪山冬雪圖》 文徵明好作雪景,細皴干擦,密樹層巖,略作敷染而雪色滿目。此圖寫曲溪幽徑,層林盡染,漫天皆白。一丈著紅衣扶筇度橋出游歸來,隔岸山莊人跡闃然,嶺麓轉(zhuǎn)處有蘭若隱隱露于密樹重崗之間,其后危峰重迭,嵯峨險峻而極目難盡矣。圖中樹干石廓皴以淡渴筆,以密林濃葉界之以分層次、烘雪色,復以赭色染坡石,清冽幽深之中自有入世的暖意,不一味以蕭條荒寒距人以千里之外,與文徵明之溫和的性格有關(guān),故益顯其格調(diào)之高。是其精作。圖上七律一首,多次用于他畫的雪景之上,當是他滿意的題畫詩了。 題識:雪壓溪南三百峰,溪流照見玉昽嵸。等閑十里溪山勝,都落幽人短策中。徵明。
明 文征明《寒林晴雪圖》(上海博物館藏)
《寒林晴雪圖》雖然畫了高山積雪的環(huán)境,卻山崖滋潤,樹木舒挺,籠罩著溫馨寧靜的氣氛。構(gòu)圖以高遠之法,布影極繁,用筆淡而精細,幾可算得上小楷入畫,其嚴謹處讓人驚嘆。
明 謝時臣 《溪山品茗圖》立軸 設(shè)色絹本
畫面上千山萬壑,松澗路橋,白雪皚皚,掩映在一片美麗的潔白之中的草堂,兩位遠離塵囂的高士正烹茶清談。 《溪山品茗圖》表現(xiàn)的是雪后初晴溪水流淌,文人逸興壯思遄飛的意境。畫面上部占據(jù)了一大半幅面的是一片聳立的崇山峻嶺,高山突兀而起,峰巒層層疊疊,遮斷視線;云層在其下方繚繞,山頭在霧氣中出沒;把無限的遠方留給人們?nèi)ハ胂?。峰巒以曲折輕重富于變化的長線條勾勒輪廓,再以濃淡不同的墨色點染凹部,峰巒突起部分留出或多或少或強或弱的白色,把雪后遠山的清新滋潤感覺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稍近處的山峰走向呈“之”字形曲折蜿蜒奔向遠方,雄強中不乏渾厚;山石棱嶒怪異,稍作左抱之勢,與下方的近景互為呼應,呈現(xiàn)出山勢起伏,綿延不絕的飛動氣勢。 《溪山品茗圖》的近景山石以一片谷地和溪澗作為分隔,又以古松、梅樹掩映遠方的山峰,把遠近景在畫面上連為一體,體現(xiàn)了畫家在手法上的精巧熟練。近處山石勾勒之后以小斧劈皴表現(xiàn)凹部,山石更顯得硬朗勁健。近景的下部,在一片竹林的半掩之下,嵯峨的巨石旁邊,一棟茅屋成為畫面的點晴之筆。茅屋窗牖之內(nèi),二人怡然自得,品茗。茅屋之外修竹與梅花在白雪中欺霜傲雪。即便是遠處的高峰之上,梅花也迎風綻放,儼然“一片峰巒成梅嶺,雪地紅花分外香”的景象,這大概反映了畫家的情思所在。封建社會的文人畫家常常寄情山水,有出世之想;他們又常常以松樹和梅花作為君子品格的象征,這漫山遍野的梅花也許正抒發(fā)了畫家傲世獨立,不隨俗流的情懷。
明 謝時臣《江雪晚歸圖》立軸 設(shè)色絹本
謝時臣善山水,得沈石田之雄渾而霸悍過之。擅巨幅,愈大愈壯。此幅即如此,用濃墨鉤皴樹石,復以淡墨滃染,山隈林間,蒼郁有華滋之氣溢出。作雪景而仍有渾滿雄遠氣象,頗不易。自題作于嘉靖乙巳年,迄今四百六十余年,精氣神猶能奕奕撲面,令觀者神旺,尤難得。是其精作無疑。
明 仇英《程門立雪圖》 此軸絹本《程門立雪圖》縱140厘米,橫74厘米,約9.32平尺,取材于宋代理學家楊時拜訪師長程頤,頤偶冥坐,故侍立于門,不覺門外雪深一尺矣,贊尊師重道之美寓??v觀全軸,畫面工而不佻,構(gòu)圖層次分明,布局精妙。遠景取勢雄奇,近景準確細膩,人物形神兼?zhèn)洹_h處叢山積雪,方硬嶙峋,山石背陰處,兼用斧披皴,長披麻皴烘托雪景,山勢當空出,卻又俊秀無邊。近景蒼松皚皚白雪覆蓋,庭院書屋掩映于其中。畫中央作有人物形態(tài)各異,師長程頤憩于案上,楊時及同窗游酢侍候于旁,神情恭敬,書童倚門向外窺探,惟妙惟肖。
明 仇英《雪棧圖》絹本設(shè)色
此圖畫雪中高嶺、層崖、雪山層層疊疊,錯落有致,潔凈、清幽,宛如神仙居住之所。畫面采用了荊浩、關(guān)仝、李成和黃公望遺意,并參從己法而成,用筆簡練,皴染單純,淡墨烘染的群山與濃重的底色相輝映,映襯在潔白如玉的雪地上分外突出。意境十分深遠,恰當?shù)乇憩F(xiàn)出隆冬季節(jié)雪山寒林的蕭索氣氛,極具藝術(shù)感染力。圖中的中、近景以干筆勾廓疊石,坡邊微染赭黃,遠處群峰留白,以淡墨襯染出雪山。
明 藍瑛 仿王維雪景山水 紙本設(shè)色
題識:王右丞積雪之法,于城曲茅堂。七十四叟藍瑛。此畫當為藍瑛成熟期的力作,全畫以水墨暈染寒山天地為主,以淺朱磦及淺赭石,為主樹屋宇著色,寫出一派秋末初冬霜降景致,最后在木橋之上,刻劃旅人身著厚衣,且行且游,令觀者有冷風襲人之感。此畫構(gòu)圖采取“吳派”最擅長的“左右堆推深遠法”,樹石由右下向左中堆起推進,再由左中向右上斜堆推進,直至頂峰作結(jié),繁復緊密,高潮迭起:山樹氣脈來去清楚,動勢一貫,其間點綴溪橋人物,館舍回廊,疏林高亭,池塘煙霧,可得水石虛實互補,林屋開合掩映之妙。加之以水墨陰陽渲染,得山樹渾厚之體;濃墨點苔著葉,提氣脈轉(zhuǎn)折之神,更增全畫氣韻,生動一出,精彩倍顯,讀畫細心者,當不會錯過。
明 趙左 仿王維雪蕉圖立軸 設(shè)色絹本
趙左此幅《雪蕉圖》作于萬歷庚戌年,即萬歷三十八年(1610),當趙左的藝術(shù)風格已然成熟之時。仿作亦取“袁安臥雪”題材,體現(xiàn)出趙氏的特殊繪畫技巧,如烘染法的使用、兼用焦墨枯筆等。近景以數(shù)株梅花傲雪綻放,袁安則徘徊于雪徑之上;中景為一樓閣,旁植芭蕉數(shù)株,蕉葉之上有白雪覆蓋,甚為突出。遠山之皴法“似米非米”,簡單勾勒之間,山高勢遠,情景畢現(xiàn),意境深遠,淡雅寧靜。
明末清初 蕭云從《寒山雪霽圖》
和新安派很多畫家一樣,蕭云從的山水亦得黃山奇境的熏沐,畫境險峻,氣象崢嶸。又善用渴筆,故險絕之中又有淡泊之致。此圖即是如此,嵯峨幽奇而又冷寂清潤,令人仰觀可見山勢之崇高,細察可賞筆墨之幽微,是其佳作。
清 章聲《雪山行旅圖》
章聲(公元17世紀),清代畫家。字子鶴,錢塘(今浙江杭州) 人,章谷次子,章采弟,生卒年不詳。畫能紹父藝,父子俱名噪西泠。善畫山水,筆墨嚴謹工細,結(jié)構(gòu)氣勢雄偉,宗法五代荊浩、關(guān)仝而無宋、元以來婉媚之習。所作雪山大幅,枯木寒林錯落有致,崖雪晶瑩高潔,意境深遠。
清 髡殘 《快雪時晴圖》 立軸 紙本
《快雪時晴圖》作于康熙元年(1662)夏,石溪于此圖中用極其精煉嫻熟的筆墨,把雪后山林、麗日初升、萬物蘇醒之景描繪得淋漓盡致,立于畫前可感寒意襲人。他大面積地采用了之前罕用的水墨渲染法來烘托畫面,使雪后初晴的河流山川,水氣升騰之感躍然紙上。畫上枯木寒林、山石婉轉(zhuǎn)處李成遺韻展現(xiàn)無余。畫中筆法,依然是其喜用的禿筆焦墨法,細看一處粗頭蓬服,整而觀之神韻俱佳,心行處只可意會不待言傳也。再覽通篇布局,亦獨乎奇妙。左上角之山輕描淡寫,只存其輪廓,此可謂虛。右下角山道婉轉(zhuǎn)處,有高士倚仗前行,此可謂實,可謂氣,可謂眼。噫!山之靜之虛、人之動之實,有無相映、虛實相生,畫自登逸品矣。
清 朱耷 《快雪時晴圖》
根據(jù)題跋,此畫作于1690年12月20日晚,“浮白呵凍一夕乃成”,時年朱耷65歲,此畫構(gòu)圖簡略奇突,孤松傲雪而立,松針簇簇尖硬精神,倚樹危石上大下小,搖搖欲墜,造型極度夸張,物象特點和情感鮮明突出,用筆凝重清潤,墨色淋漓流動。
清 張宗蒼《雪霽圖》
人評張宗蒼所繪山水,多用干筆累積山石,再用淡墨干擦而得林木蔥郁可觀之處,故以淡墨干皴、筆致沉著名世。這些風格特征,在本幅《雪霽圖》中能清楚顯見。此畫描繪山林雪霽之景色,用墨濃淡間層次分明,遠處所繪崇山迭嶂、層巖遼整,掩映轉(zhuǎn)折處幾間屋宇,倏忽人境;近處林木蕭疏,江水初萌,一葉痩舟翩然而逝,描繪出一個水光山色共一處的幽境,而皚皚雪色就隱于其中。令觀者仿若進入畫面之中,人畫如一,神氣頗覺蔥蔚可觀,其人用墨運筆之情性已躍然紙上,其院派之匠心與儒雅之書卷氣相映成輝。畫左下角署“臣張宗蒼恭(繪)”,可知這是他在如意館中所作,畫成并署“臣”字款,表明是經(jīng)皇帝核準的“應制之作”,故而本幅《雪霽圖》所成時間或在乾隆題詩前不久。 自“斜風細雨不須歸”名句一出,漁父形象便成為淡泊世事、寄意高遠的象征。乾隆命張宗蒼繪制此圖的目的,也就在指涉漁父、隱居這些中國詩、畫史上著名的傳統(tǒng),以便宣示皇帝是有高度修養(yǎng)的文化人并有清澈的胸襟。《雪霽圖》就是如此展現(xiàn)了乾隆與清代院畫的美學理想,畫主體雖未“山巒”、“江水”、“雪霽”之景色,但其點綴之扁舟及山中屋宇,很清楚地指出畫中的母題及意境,為了更有效地宣示這樣的身份與心境,畫中甚至不畫吳鎮(zhèn)作品中有篷的漁船,只畫一葉不避風雨的扁舟;又畫一位文人坐在舟頭靜觀流水,正與臺北故宮藏吳鎮(zhèn)《漁父圖》中文士如出一轍。此幅圖畫是如此貼合乾隆皇帝的喜好和心境,故而在看到作品時便欣然御題:“紅樓迭樹玉交枝,石面皴銀瘦益奇。習靜己看僧石閉,沖寒偏有客舟移。飛流破凍垂深澗,積素因風墮側(cè)陂。想象行人迷竹塢,幽居何處認茅茨”句,其語也點出了恬淡幽隱的畫中意境。
清 董邦達《雪后悅心殿詩意圖》 本幅乾隆御題:嘉平瓊島景清妍,積瑞凝華靄霽煙。剛覺天膏希邇?nèi)眨慌D雪慶迎年。粥香惟祝農(nóng)祥應,冰戲還思士氣騫。正值伊犁傅悔罪,佇看露布共春旋。乙亥臘日,雪后悅心殿即事一律,并命董邦達為此圖。書之。鈐印:乾隆宸翰、惟精惟一、妙意寫清快。 此圖乃董邦達奉命為乾隆《雪后》詩補圖之作。雖屬寫意,實寫北海一帶景物。瓊林密雪,殿閣臨水,白塔高峙,每一個老北京都會覺得似曾相識,境物宛然。所用明代佳紙,光潔如玉,故筆雖秀而墨煥然,是董氏的用意之作。
清 關(guān)槐《雪寺探梅圖》
按照關(guān)槐的題款“王詵雪寺探梅圖”,可知畫的是宋代王詵的故事。圖中雪山密布,寒柯交互;竹林掩映,樓閣儼然;溪岸設(shè)罾,未見漁民勞作,溪上架橋,卻有行人往來;騎驢高士在前,追隨童子于后……“兒定山圃當收栗,僧約溪橋共探梅”,陸放翁之詩意也??v觀此圖,用筆蒼勁渾圓,布局寬遠豐滿,初覺并非李成風貌,倒有幾分范寬形態(tài)。尤其是樹木的干姿、枝形,李成多用“雀爪”屈曲有致,范寬喜用“鹿角”,槎丫茂密。
清 黃鼎《蒼苔積雪圖》 紙本設(shè)色 黃鼎(1660~1730),字尊古,一字曠亭,號閑浦、又獨往客、晚號凈垢老人,江蘇常熟布衣。擅山水,臨摹古人,咄咄逼真,而于王蒙法為尤長。初學畫于邱嶼雪(園),繼而師王原祁,一變舊蹊。兼得王翚意,生平好游覽,杖履所到,凡詭奇殊之狀,一一寄之于畫。
當代 趙春秋《快雪時晴圖》
春秋哥檢索古之《快雪時晴圖》,得小文一篇。此文既成,夜色已深,抬頭看日歷,陰歷乙未年臘月20日,正是八大山人325年前創(chuàng)作《快雪時晴圖》之夜,內(nèi)心激蕩,于時晴堂潑墨揮毫,作此《快雪時晴圖》,至寅時方成,以記其事。
努力打造實用的書畫欣賞、學習、交流平臺,國畫藝術(shù)(微信號quicksnowfall)期待您的關(guān)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