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人、己、利、損”進行排列組合,至少有以下這些選項—— 一,毫不利己,專門利人; 二,毫不利人,專門利己; 三,為了利己,不惜損人; 四,只是利己,并不損人; 五,既不利人,也不利己; 六,既不損己,也不損人; 七,利人利己,人己兩利; 八,害人害己,人己兩害; 九,損了別人,沒利自己; 十,毫不利己,專門害人。 哈哈哈,可能性竟有如此之多,而且還沒說全。比方說,就漏掉了“先人后己”和“舍己為人”。“先人后己”不等于“毫不利己”,只不過先利人,后利己;“舍己為人”也不等于“專門利人”,它往往只發(fā)生在特殊時刻(比如生死關(guān)頭)。這就不能歸到第一類,更不能歸到其他。也許應(yīng)該再列兩類:先利別人,后利自己;犧牲自己,幫助別人。 那么,我們應(yīng)該怎樣取舍呢? 按照道德的標(biāo)準(zhǔn),最高尚的,應(yīng)該是“毫不利己,專門利人”。這樣的人,世界上有沒有?有,比如墨子就是??上В@是極少數(shù)。大多數(shù)人,怕是做不到的。《莊子·天下》就說:“墨子雖獨能任,奈天下何!”也就是說,你可以自己這樣做,但不能要求天下人。因為這不符合人的天性,也不符合多數(shù)人的想法。用《莊子》的話說,就是“反天下之心”。其結(jié)果是什么呢?是“天下不堪”——很少有人做得到,也很少有人受得了。 顯然,只有極少數(shù)人做得到的,決不能作為普遍的道德標(biāo)準(zhǔn)提出來。何況“毫不利己”,未必就“專門利人”,也可能“專門害人”,比如某些具有“獻身精神”的恐怖分子。這樣的“毫不利己”,難道就要得嗎?也要不得吧? 可見問題的關(guān)鍵,不在是否“利己”,而在是否“損人”。因為“利人”不可強求,“利己”則是天性。也就是說,你不能要求人們“毫不利己”,只能要求他“決不損人”。這就是底線。 底線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實際上,一個人,只要守住了道德的底線,那他就還是好人。好人不等于“君子”,更不等于“圣人”,好人也是分層次的。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是“圣人”;面對利益,先人后己,是“君子”;危難當(dāng)頭,舍己為人,是“英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是“良民”;只是利己,并不損人,是“常人”;毫不利人,專門利己,是“小人”。小人不是壞人,只不過境界和格調(diào)不高。境界和格調(diào)不高,你當(dāng)然可以“看不起”,批判就免了吧! 真正應(yīng)該批判的,是“損人利己”,即“為了利己,不惜損人”。真正應(yīng)該提倡的,則是“互利雙贏”,即“利人利己,人己兩利”。比方說,通過提供優(yōu)質(zhì)的產(chǎn)品和服務(wù)來獲取利潤,消費者滿意,自己也賺錢?;蛘?,我取我之長補你之短,你也以你之余補我不足。這就是“聰明的自私”。聰明的自私,于人于己、于國于民,都有利,那又何樂而不為呢? 由此可見,利己未必要損人,也可以利人。同樣,損人未必能利己,也可能虧了。比如,害了別人,自己卻沒撈著好處。這叫“損了別人,沒利自己”。又比如,害了別人,自己也牢底坐穿。這叫“害人害己,人己兩害”。再比如,沒害著別人,只害了自己。這叫“偷雞不著蝕把米”。 這三種,不但“缺德”,而且“不智”,屬于“愚蠢的自私”。誰要堅持這么做,如果不是精神病或偏執(zhí)狂,那就只能叫做“愚不可及”。 所有的賬,現(xiàn)在都算清楚了。何去何從,諸位三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