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興山古建筑

 陸安橋1871 2016-01-16

 

記載于志書的興山古建筑,最遠可追溯到興山立縣之前。

高陽古鎮(zhèn)西南一里(即后來的陳家灣),漢代即有昭君廟(又名昭君祠),宋代的《與地紀勝》對此有記載“漢在此立有昭君廟,廟庭之中,有大柏樹,周圍六丈五尺,枝葉蓊郁?!闭丫龔R后來更名為昭君院。當?shù)氐牡孛山ㄖ妹唇姓丫?。歷經(jīng)數(shù)百年之后,宋開寶元年(968年),興山縣治從古夔子城(原香溪古鎮(zhèn))移于昭君院。至端拱二年(989年),興山縣治才從昭君院遷往香溪河北岸高陽鎮(zhèn)。原昭君廟,在歲月中逐漸毀圮。光緒十年《興山縣志》記載有昭君祠,縣南一里,漢建久廢。據(jù)《陳氏族譜》稱,明代弘治年間,江西填湖北的人口遷徙來興山,陳氏家族十數(shù)戶人家遷到昭君院落戶,使昭君院周圍陳姓人家迅速發(fā)展起來。明代之后,昭君院地名改為陳家灣。前幾年,陳家灣重建昭君院,取名昭君別院。

興山古建筑非常多,遍布全縣各地。

興山老縣城高陽古鎮(zhèn),古城墻雖已不在,古城留下的望山門,依然豎立在西門;漢代唐宋時的古民居雖已不在,但建設(shè)街老天井屋、勞動街民居群都還透著清代以前的古色古香。小闖王李來亨離開我們已經(jīng)三百多年,但他留下的古建筑:圣帝行宮碑、黃糧百城池、茅麓山石甕橋、百羊寨點燈臺、三十六步上天梯、軍事設(shè)施七步半……數(shù)不勝數(shù)。

興山古寺古廟頗多,志書上記載的有:南關(guān)外的玉皇廟、東關(guān)外的曠公祠、城東的水府廟、陳家灣的昭君廟(院)、峽口鎮(zhèn)的普安寺、仙侶山的神女觀、云臺觀、女媧廟,榛子的財神廟、板廟、萬朝山的靈武當廟、建陽峽口滴水觀、建陽坪的洪山寺、石柱觀、黃家山的夏元寺……同名寺廟亦有:泰山廟三座,蔡家埡的泰山廟、龔家村的泰山廟、豐邑坪的泰山廟;二郎廟三座,峽口下包的二郎廟、夏陽河的二郎廟、馬糧坪的二郎廟……

興山的古橋亦不少:跨彈子溪的三里溪橋、青華觀下老水橋、黃糧坪的七里橋、水月寺的近月橋、水月寺的南溪橋(橋頭釣月樓)、北溪橋、郭家臺的雙渡橋、龍頭坪的龍門橋、界牌埡的長壽橋、黃糧公坪的壽民橋、獅子埡的眾善橋、深渡河上深渡橋等,這些古橋梁多是明清建筑。

興山的古民居,一任歲月滄桑,依然還保持著明清風格的有:大茶埡驛站、吳翰章老屋、陳伯炎老屋、吳宜堂老屋、黃糧余家花屋、黃家河文家大院、水月寺鎮(zhèn)道路坪村鄭子芬老屋、古夫鎮(zhèn)平水村甘明雨老屋、峽口鎮(zhèn)建陽坪村舒家老屋……

下面介紹部分興山古建筑。

 

 

 

 

興山古城

興山古城,位于興山縣高陽古鎮(zhèn)。

興山古城,始建于康熙十年(1671年),以土壘城,周長334丈(約1113米)、高1丈(3.3米)。土城建有三座城門,分別是“迎恩門”、“觀瀾門”、“來遠門”。嘉慶九年(1804年)改建為石城,周長擴大到522丈(1740米),改建城門為三門:開泰門(東門)、迎勛門(南門)、望山門(西門)。至上世紀八十年代,舊有城墻大部分被拆除,只有西門樓尚在,但被泥沙淤積,不能通行。西門上“望山門”三字,仍清晰可見。

夢回三峽:興山古建筑

興山縣高陽古鎮(zhèn)的西門樓

夢回三峽:興山古建筑

興山縣高陽古鎮(zhèn)西門樓城墻

 

 

昭君臺

昭君臺,位于興山縣高陽古鎮(zhèn)妃臺山。

昭君臺初建于宋代開寶年間,立有石碑,碑文大字為宋體“鄉(xiāng)人憐昭君,筑臺望之”。昭君家鄉(xiāng)人經(jīng)常思念遠嫁匈奴的王昭君,在高山頂修此臺,以示懷念??上?,因碑面剝落,碑文小字難辨。明、清以來,由于屢遭兵燹,毀損嚴重。清咸豐年重新修繕,同治初年又建。1980年,興山縣政府在原址上復(fù)建昭君臺,重新立碑,碑文是“鄉(xiāng)人念昭君,筑臺望之”。

昭君臺位置居高,視野開闊。登臨其臺,抬頭遠山重疊,滿目青翠;俯首香溪清水,蜿蜒如畫。光緒十年《興山縣志》記載:“臺在縣南山頂,下臨清溪,朝暉掩映,嫣然如畫?!庇纱?,此景納入“興山八景”之首,名“妃臺曉日”。

夢回三峽:興山古建筑

興山縣高陽古鎮(zhèn)昭君臺

 

 

楠木井

楠木井,位于興山縣寶坪村(現(xiàn)改名昭君村)。

楠木井,相傳為漢明妃王昭君及鄉(xiāng)鄰用水的井。因井上放有一根楠木,作踏腳取水之用,故而得名楠木井。這根方形楠木,長2米多,寬0.15米,楠木何朝何代由何人所置,無從考證。專家稱,此楠木于井邊,已愈百年以上。原水井呈不規(guī)則圓形,四周用鵝卵石砌筑而成,直徑約0.7米,深0.4米。由于井口低,原水井東南角已堆積淤泥。1979年,鄉(xiāng)人重修此井,以青石將水井砌壘成六角形,井寬、井深各1米許。井外有石水槽,槽的盡頭有石盆,更加方便鄉(xiāng)民用水。井的東面石臺上,立有一石碑,高1.7米,寬1米,豎刻“楠木井”三字。井北的石坎中央,鑲嵌有棣書鐫刻“楠木井”三字為于立群手題。

夢回三峽:興山古建筑

興山縣昭君故里楠木井

 

 

圣帝行宮碑

圣帝行宮碑,位于興山縣百羊寨東端的半山腰。

明朝末年,李自成犧牲后,李來亨(李自成侄兒李過的養(yǎng)子)聯(lián)明抗清,駐軍興山縣百羊寨。順治八年(1651年),被南明永歷帝封為臨國公。順治十二年(1655年,即南明永歷九年),南明皇帝朱由榔欽旨兵部尚書右侍郎毛登壽撰文在碑坪關(guān)帝廟前為李來亨所立。該碑為青石質(zhì)料,方座,圭形首,通高4.48米,寬0.96米,厚0.2米。毛登壽為碑撰文“大將軍印太子少保臨國公清澗李來亨鼎建”碑帽正面雕刻著二龍戲珠,額篆書為建興山縣圣帝行宮碑記,正文楷書1130余字,紀錄興建圣帝行宮事,并附各營總兵官職及姓名。

此碑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夢回三峽:興山古建筑

興山圣帝行宮碑

 

 

百羊寨

百羊寨,位于興山縣南陽鎮(zhèn)百羊寨。

明末清初,“小闖王”李來亨在興山縣聯(lián)明抗清留下許多動人的故事與傳說。百羊寨地名,就得名于李來亨打擊清兵的事跡。寨內(nèi)尚存李來亨時的古建筑:圣帝行宮碑、抗清營寨百城池、觀望敵情的瞭望臺、士兵閑暇時對弈的棋盤亭、茅麓山石甕橋、點燈臺、三十六步上天梯、軍事設(shè)施七步半等。

 夢回三峽:興山古建筑

興山縣百羊寨李來亨抗清遺址七步半(高光成攝)

夢回三峽:興山古建筑

興山縣百羊寨李來亨抗清遺址三十六步上天梯

 夢回三峽:興山古建筑

興山縣百羊寨棋盤亭

夢回三峽:興山古建筑

興山縣百羊寨千年石拱橋

 夢回三峽:興山古建筑

興山縣李來亨抗清遺址

夢回三峽:興山古建筑

興山縣李來亨抗清遺址城門

 夢回三峽:興山古建筑

興山縣李來亨抗清遺址

 

 

洪山寺

洪山寺,位于興山縣峽口鎮(zhèn)建陽坪村夏陽河畔,此寺始建于明代崇禎年間,清代重修。

洪山寺為磚木結(jié)構(gòu),坐北朝南,有門廳、天井、側(cè)屋及堂屋,平面呈縱長方形。堂屋的明間用抬梁式木構(gòu)架,硬山屋頂,小青瓦屋面,封火山墻的墻頭脊飾為如意式和人字式。建筑立面檐口下及門楣處有一些彩繪,其紋飾為幾何紋和卷草紋飾等。洪山寺的排水系統(tǒng)非常講究,出水口裝飾別致。該寺大門兩旁的墻上嵌有清咸豐、光緒年間石碑各一塊,分別記載著寺廟的歷史和修繕該寺的功德人員。

明清時,洪山寺香火旺盛,多次修葺。同治版《興山縣志》對洪山寺亦有記載:“洪山寺,縣東六十里,舊在建陽溪旁。溪水泛漲,廓宇傾圮,明崇楨年間邑人文煥然遷于山麓。寺前有古柞,高百尺,圍丈許,干葉長青,碧蔭左右?!痹撍率桥d山縣佛教圣地,各地僧人來此學經(jīng)交流,文人墨客游覽后亦留下許多詩詞。

此寺保護不周,后來改為民宅(前面是公路,后面是學校,左右皆是民房),部分屋面被石棉瓦所代替。

 

 

 

普安寺

普安寺,清代建筑,位于興山縣峽口鎮(zhèn)。

光緒十年《興山縣志》載“縣南三十里,普安寺”。普安寺坐北朝南,進山門即一方形大天井,面積約為200平方米。天井中央,置一座高約3米呈八角形的石質(zhì)化錢爐。天井左上方,植有一株合抱粗的木樨樹,終年常綠,芬芳四溢。碑樹之間,有寬4米的石階,計12級。登階畢,即大雄寶殿,中塑有一尊高3米的釋迦牟尼佛像,雙膝端坐,兩手合抱胸前,疊掌,掌心向上。佛像通體金身,頭戴五佛冠冕,身披紅綾袈裟,容貌端正怡然。兩旁弟子塑像,合掌恭敬肅立朝向佛祖。左側(cè)下,即鐘鼓地,懸有高1.6米的生鐵鐘,架上橫放著直徑約1.6米的革鼓。駐寺和尚早晚撞鐘,聲徹云霄,環(huán)寺二十里,清晰可聞。左右側(cè)塑有12元爵,莊嚴可觀。從大雄寶殿向后,是一縱形天井,兩旁側(cè)廊各為九尊羅漢,形態(tài)各異。走完天井,即三佛殿。再進,最后是玉皇殿。

寺東約200米,名曰塔坪,即普安寺高僧德意和尚葬身之地。德意和尚遺體放一甕內(nèi),甕上建一寶塔。塔用熟磚砌成,石灰粉飾,顔料描繪,高8米,八角玲瓏,聳峙向天,莫可攀登。環(huán)塔用磐石砌一圓形羅圍如槽碾狀,直徑約20米。沿羅圍外一周,植有兩人合抱粗的櫟樹。每當盛夏,濃蔭蔽日。羅圍東,為2畝面積的大堰塘,池水清澈見底。

抗戰(zhàn)期間,此寺尚完好。

 

 

 

官井

官井,始建年代不詳,位于興山縣高陽古鎮(zhèn)民主街西端,東城墻內(nèi)側(cè)。

官井原貌不得而知,后來所見長0.67米,寬0.5米,深1.4米,水質(zhì)良好。官井前面即興山縣古衙門,此井應(yīng)該是官吏為取水而建。后來,人們在井旁城墻上曾陰刻“官井”二字,可惜隨著城墻傾圮而埋于地下。

 

 

 

竹溪橋

竹溪橋,位于興山峽口鎮(zhèn)秀龍村一組,始建干明代,清代咸豐元年(1851年)重建。

據(jù)清光緒十年《興山縣志·卷九·水志》記載竹溪:“竹溪水源出歸州草池坪,東流五里經(jīng)獅子坪入興山界,又東流五里經(jīng)孫家灣為竹溪,又東流五里經(jīng)竹溪橋入香溪。”此志卷十五《營造志》記有此橋“竹溪橋,在泗湘溪西,明知縣鄒守謙建,久廢,咸豐元年(1851年)邑人吳善興等重建,以石為之,長五丈,廣四尺,鉅工也?!?/span>

竹溪橋為石梁結(jié)構(gòu),兩孔一墩,兩頭搭在用石塊壘砌的河岸上,橋墩用4層條石錯疊挑出,以減少石梁凈跨。以前石橋墩上還有雕刻的龍頭龍尾,現(xiàn)已蕩然無存。竹溪橋年久失修,橋面僅存二分之一,已無法渡河,其功能被近處的公路橋所取代?,F(xiàn)存橋面為三塊長8米、厚0.53米的條石組成,橋面寬1.48米,橋面距橋底高2.75米。

夢回三峽:興山古建筑

興山縣峽口鎮(zhèn)竹溪村竹溪橋

 

 

川漢鐵路遺址

1904年,清政府成立官辦川漢鐵路公司,計劃從成都修建鐵路連接成都-重慶-宜昌-武漢。后多次修改路線。1909年按詹天佑提議,川漢鐵路在宜昌段,由宜昌-宋家咀-霧渡河-大峽口-香溪-歸州-巴東進入四川。后來由于多種原因,川漢鐵路反復(fù)停工-恢復(fù)建設(shè)-停工,終未完成。因此,興山縣留下多處川漢鐵路橋墩,保存最完好的是峽口鎮(zhèn)峽口村的川漢鐵路遺址。

峽口村川漢鐵路遺址,由三個混凝土橋墩組成,相互之間距離約6米,橋墩高約10米。該橋墩經(jīng)風雨侵蝕多年,仍然堅固。解放后,糧管所曾在此橋墩上鑿槽筑樓。

除此之外,據(jù)興山2013年對境內(nèi)川漢鐵路遺址補充調(diào)查,在原6處川漢鐵路遺址上,新發(fā)現(xiàn)了十來處:店子鐵路橋、廟灣口鐵路橋墩、保管室鐵路橋、史家臺川漢鐵路一號橋、史家臺川漢鐵路二號橋、史家臺川漢鐵路三號橋、鴛鴦水川漢鐵路橋、里村坪川漢鐵路橋、馬頸項川漢鐵路橋等。

 夢回三峽:興山古建筑

興山縣峽口川漢鐵路橋墩

 

 

園欽石塔

園欽石塔,位于興山縣古夫鎮(zhèn)中陽埡村黃家山。

此石塔建于明嘉靖元年(1522),是夏元寺住持園欽骨塔。塔七級實心,高4.9米,青石壘砌。每層塔沿均為八角棱形。第一層和第四層為四面體。每面均鐫刻一厘米見方的楷書銘文,字跡雋秀,方正有力,記錄夏元寺的歷史規(guī)模和園欽的生平、功德等。第二層、第三層塔身為八面體,每面分別刻有人物、馬、梅花鹿及花草。第五層、第六層為八方體,每面陽刻有梅花圖案,第七層為圓柱體。蓋瓦頭為八面三層蓮花。頂部為珠狀寶頂。

2008年因地質(zhì)變化,園欽石塔塔基左側(cè)塌陷出一個20多米深的天坑,石塔側(cè)倒于天坑中。2010年,有關(guān)單位將石塔構(gòu)件從天坑底部起吊上來后,整體搬遷到原址西北15米處重建。

該塔不僅是研究明代興山宗教、文化、歷史的實物資料,也是興山目前僅存的明代古塔,該塔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夢回三峽:興山古建筑

興山縣古夫鎮(zhèn)夏元寺園欽石塔

 

 

大茶埡驛站

大茶埡驛站,位于興山至保康的古驛道上的高陽古鎮(zhèn)響龍村。驛站,由于提供驛運官兵食宿,也稱為驛棧。

大茶埡驛站依山勢建于古驛道兩側(cè),早間尚存寬1.52.5,長200米的古道。古驛道前,立有青磚砌牌樓式方形大門為驛站總驛口。古驛道兩側(cè)有一木架構(gòu)雜貨鋪,后有兩間木架構(gòu)廂房,內(nèi)有天井,上有馬頭墻。另有一棟三開間食鹽倉庫,殘存茶館廂房。在驛站盡頭,有兩棟三開間土房,已殘破。

 夢回三峽:興山古建筑

興山縣高陽古鎮(zhèn)大茶埡驛站總驛口大門

夢回三峽:興山古建筑

興山縣高陽古鎮(zhèn)大茶埡驛站

 

 

王家祠堂

王家祠堂,清代建筑,位于興山縣峽口鎮(zhèn)建陽坪村王家?guī)X。

王家祠堂始建于六百多年前,多次重修,最后一次大修是清道光年間。祠堂三面環(huán)山,一面臨谷,占地面積420平方米,建筑面積672平方米。祠堂布局為長方形,由門廳、堂屋、廂房、天井組成。磚木結(jié)構(gòu),外由青磚斗砌合圍,內(nèi)由木結(jié)構(gòu)支撐。屋面鋪小青瓦,屋脊為鏤空花脊,后墻為如意山墻。正立面用灰塑牌樓裝飾貼面,有門枋、貼柱、字牌、如意、文字、彩繪等裝飾,文字右邊為恭友,左邊為親慈。正面、側(cè)面、背面檐口均飾彩繪圖案和灰塑如意、壽桃、蝙蝠等。大門石門枋上刻有對聯(lián)一幅,上聯(lián)追宗祖源流槐蘭譜系太原始,下聯(lián)閱子孫綿衍書畫家傳司徒先。在祠堂內(nèi)還發(fā)現(xiàn)有兩塊石碑,一塊是咸豐元年王氏宗祖歷代昭穆位碑,記載了王氏第一世自明末,從山西太原遷移到興山至咸豐元年的歷世祖宗;另一塊是乾隆三十一年王氏第十一世王堯祚的墓碑。

 

 

 

余家花屋

余家花屋,名伏龍莊,位于興山縣黃糧鎮(zhèn)店子坪村余仕坡。余家花屋在興山很有名,由于它是余仕坡地標性建筑,人們常稱其為余仕坡花屋。

余家最早來興山落戶者,是祖藉山東平都縣的余登榮。歷經(jīng)幾代人,逐漸發(fā)跡。花屋的建筑者是余登榮第六代孫余文鋆,其家產(chǎn)分布于興山、宜昌、鐘祥三地,擁有20個莊子,61個佃戶,良田1092畝,山林9740畝。

余家花屋建于清朝末年。余文鋆從宜昌請來設(shè)計師與泥瓦匠,歷經(jīng)16年分兩期建成。此建筑雕梁畫棟,古色古香,主人命名為“伏龍莊”。余家花屋建筑面積為2610平方米,房屋39間,天井5個,石院墻長240米,高5米,厚2米。此建筑有八字大門、側(cè)大門、大廳、客廳、中堂等。該莊園有花園、場壩、溜冰場和其它一些功能的附屬建筑。整個建筑依山而建,青磚灌斗砌墻,木架結(jié)構(gòu)。建筑裝飾非常講究,屋頂堆塑,馬頭墻高翹,檐下彩繪花邊。門窗雕刻內(nèi)容嚴格考究,有龍鳳呈祥、二龍戲珠、岳母刺字、割股啖君、黃番溫席、臥注求鯉、縣梁刺股、鑿壁借光、桃園結(jié)義、程嬰托孤、舉案齊眉、麒麟送子等傳說故事圖案。

此建筑于上世紀8090年代逐漸被毀,殘存部分遷建于縣城。遺址上建有一所希望小學。

夢回三峽:興山古建筑

興山縣黃糧余仕坡花屋

 

 

甘民雨老屋

甘民雨老屋,清代建筑,位于興山古夫鎮(zhèn)平水村大嶺山腳下,俗稱星屋

老屋建筑坐北向南,二層,其中第二層為木樓。面闊三間12.6米,進深三間16.3米,中為天井,磚木結(jié)構(gòu)。大門正上有舊學澤長四字,后堂大門上有節(jié)介稀齡匾額,右書甘府袁太子孺人七十大慶,傳為康熙年間朝廷所贈。

 

 

 

黃家祠堂

黃家祠堂,位于興山水月寺鎮(zhèn)龍頭坪村,清同治年間建。

祠堂坐西向東,整體平面呈字形,面闊三間15米,進深二重19.3米,由門廳廂房正屋組成。正屋高于其它建筑0.6米,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前有四根方形木立柱,后有兩根圓形木立柱,保存完好。

 

 

 

吳翰章老屋

吳翰章老屋,清代建筑,位于興山縣高陽鎮(zhèn)響灘村。

吳翰章老屋為磚木結(jié)構(gòu),平面呈縱長方形布局,坐東朝西,沿坡地而建。老屋基本格局為兩個天井,總共兩進院落,有廳屋、堂屋與廂房,建筑面積為294.5平方米。山墻皆為五花屏風墻,高低錯落。構(gòu)筑方式為磚墻支撐山面屋頂,并四周圍合。中軸線上的木構(gòu)架皆為穿斗式梁架。邊屋均為二層樓,巡回相通,亦稱為走馬轉(zhuǎn)角樓。屋面用小青瓦鋪蓋,正脊用小青瓦疊壘而成。該建筑由于年久失修,第一進天井已毀,僅存后半部分。

老屋裝修的雕刻,布置都十分得當,很好地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除木構(gòu)件以外,建筑的檐口下還繪有許多花卉、動物及其它錦紋圖案,使整個建筑顯得富麗而有活力。五花風火山墻的裝飾簡捷明快,墻頭沒有過多的曲線。瓦頭均為白灰粉飾,整個檐口輪廓線顯得潔凈而富有韻律。

吳翰章,字星橋,為興山縣同治甲子舉人,家族為官紳。翰章年少博學,曾外出游學,專心著述所游山川險要??蓢@英才早逝,年方三十。他的住宅,平面布局十分清楚,藝術(shù)構(gòu)件制作也很精致講究,有一定觀賞與借鑒價值。

夢回三峽:興山古建筑

興山縣響灘吳翰章老屋屋面與山墻

 夢回三峽:興山古建筑

興山縣響灘吳翰章老屋堂屋的轉(zhuǎn)堂子

 

 

陳伯炎老屋

陳伯炎老屋,清代民居,位于興山縣高陽鎮(zhèn)響灘村,建筑面積264平方米。

該建筑建于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為磚木結(jié)構(gòu),平面呈縱長方形布局,坐東朝西,沿坡地而建。老屋基本格局為經(jīng)過一個窄條形前院,到廳屋,然后通過天井到堂屋,天井兩邊是廂房,總共兩進院落。山墻與構(gòu)筑方式,與吳翰章老屋相同。

陳伯炎老屋使用木裝修,堂屋正面的高窗花格及隔斷裝飾等,做工講究,圖案精致。廳屋五花風火山墻與堂屋五花風火山墻加上廂房的人字坡屋面組成一個整體,高低錯落,長短結(jié)合,灰墻黑瓦,白灰皮裝飾過渡,使整個側(cè)立面富有層次和空間感。墻面不對稱的鏤空花窗布置,給平板的墻面平添了生趣。老屋的勾頭滴水無業(yè)為陶質(zhì)燒制,扇面勾頭,三角滴水均刻有花飾圖案,制作精細,裝飾感強。另外,該建筑內(nèi)還保存有清代的雕花架子床,也是很珍貴的文物。

夢回三峽:興山古建筑

遠眺興山縣響灘陳伯炎老屋

夢回三峽:興山古建筑

興山縣響灘陳伯炎老屋

夢回三峽:興山古建筑

興山縣響灘陳伯炎老屋前檐與高墻

 

 

吳宜堂老屋

吳宜堂老屋,清代建筑,建筑面積291平方米,位于興山縣響灘村。

該建筑與前面介紹的同村陳伯炎、吳翰章老屋結(jié)構(gòu)與朝向基本相同。略不同之處在于,吳宜堂老屋是一個前院,一個天井,兩進院落。廳屋正面做成重檐,雙層墀頭,構(gòu)筑形式較為新穎。該民居保存不是太好,兩邊的房屋改動較大。梁架及木裝修損壞嚴重。

老屋的堂屋正面格扇門,雖與先前的布置有所不同,但格扇門的形式仍古色古香,頗有特點。再如廂房的格扇窗,其圖案與格扇門既相呼應(yīng),又有變化。老屋的側(cè)立面造型,一改當?shù)厥⑿形寤L火山墻的形式,采用人字形風火山墻,尤顯精煉和簡捷。后檐墻的封護檐及前檐檐口下的墨繪花卉和紋飾,具有建筑裝飾的藝術(shù)特色。

夢回三峽:興山古建筑

興山縣響灘吳宜堂老屋側(cè)面

夢回三峽:興山古建筑

興山縣響灘吳宜堂老屋后檐墻

 

 

文家大院

文家大院,位于興山縣峽口鎮(zhèn)黃家河村,始建于1911年,十年乃成。

文家大院主人文運久,曾赴日本留學,歸國后從上海請來建筑師設(shè)計此建筑。因此,文家大院建筑既有中國風格,亦有東洋風格,是一幢中西合璧的大宅子,當?shù)厝朔Q“洋房子”。大院地處五指山半山腰一個山嶺上,三面皆為懸崖,地勢十分險要。

此建筑系青磚所砌,高二層,由一幢正屋和二幢廂房組成,形成一個“冂”形,氣勢十分宏偉。臺階和正屋的走廊,全系數(shù)百斤重的青石砌成,十分平整。門窗上精雕細刻著許多花紋,頗為講究。正屋有上、下兩道走廊,間間相通,故又稱“走馬轉(zhuǎn)閣樓”。屋內(nèi)的天花板上,均用木板吊頂,十分講究。窗戶為百葉窗,分里外三層,下面裝有拉手,保存完好。每間房屋的四角各安置一根柱子,使房屋十分堅固。

解放后,政府將該房子分給了九戶農(nóng)民居住。

夢回三峽:興山古建筑

興山縣峽口鎮(zhèn)黃家河村文家大院(洋房子)

 

 

還有一些古建筑:夢回三峽:興山古建筑

興山縣高陽古鎮(zhèn)建設(shè)街天井屋

夢回三峽:興山古建筑

興山縣高陽古鎮(zhèn)勞動街民居天井屋

夢回三峽:興山古建筑

興山縣響灘陳明清老屋原貌

夢回三峽:興山古建筑 

興山縣峽口鎮(zhèn)建陽坪村舒家老屋

夢回三峽:興山古建筑

興山縣榛子鄉(xiāng)板廟老院子內(nèi)院燕子樓與木板壁

 夢回三峽:興山古建筑

興山縣榛子鄉(xiāng)板廟老院子壁畫

 

 

 

因三峽大壩工程蓄水,昭君臺、妃臺鄉(xiāng)公所、陳明清老屋3處已復(fù)建修繕。興山縣文物局對全縣6處地面文物遷建,在古夫鎮(zhèn)(新縣城)組建成興山縣民俗博物館。陳家灣村復(fù)建一座祠堂、吳宜堂老屋和洪山寺。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