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表于2016-01-13 11:09:33
文:羅近月丨壹心理專欄作者 在所有的情感問題中,遇到危機的伴侶,都好像走進了一個死胡同,前面沒了選擇,沒了機會,沒了路,除了墻還是墻,這是大多數的人的狀態(tài)。若是能先轉過身,讓我們在這個黑暗的胡同中,看到墻角的一些光亮,我們會更清楚該何去何從。 1、那個一勞永逸的辦法,可能并不存在 在情感問題咨詢中,有50%的求助者是抱著希望咨詢師給建議來的。 如果是我的求助者,我會一開始調整這樣的期待。因為當咨詢師每說一句話,求助者都會想是不是這個方法,這樣有沒有用的時候,這個咨詢很大程度上是失敗的。 就好像我們站在這個死胡同的尾巴上,前面是厚厚墻,你不斷問我,這個墻有多厚,穿過去的可能性有多大,怎樣可以過去,有沒有辦法保證可以過去? 或許,當你曾經嘗試過無數辦法,頭破血流,精疲力盡的時候,我們是否可以思考,這或許本是一堵堅硬無比的墻,而我們期待的越獄,只發(fā)生在了理想化的電影當中,敢不敢設想一下:那個一勞永逸的辦法,或許并不存在。 2、“對錯”,是潛藏在愛情里的幕后殺手 在初診面談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伴侶,彼此指責,互相攻擊,不分高低,然后都期待咨詢師去改變自己另一半,自己可以坐到咨詢室外悠閑地看手機,一會兒工夫,咨詢師就能像組裝機器人一樣讓對方變個樣。在這個階段,他們都希望咨詢師是一個“明辨是非”的智者,而這個智者一定是要滿足自己是對的,對方是錯的。 對錯的淵源,一開始是保護自己的需要,這樣我們想要解釋清楚,想要為自己辯護,后來,對方不接受的時候,我們也開始不接受對方,到最后,就成了相互指責和攻擊。 為什么對錯顯得如果重要呢?因為如果你是對的,就意味著在感情中處于至高無上的位置,只需要別人改變,而自己不需要任何調整,盡管這種狀態(tài)都會另對方深惡痛絕,但是大家都愿意樂此不疲。 3、有沒有,在用理解的名義,傷害最愛的人 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對話: “我完全能理解你,但是你……?!?/p> “因為我理解你,所以我這么做也是為你好,但是你……” 看到這樣的“但是”夫妻,你會不會想,他們如此理解,為什么會有問題呢? 其實,理解對他們而言,只是增加說服對方、挫敗對方的籌碼而已,真正的理解,不是口頭上的叫板,而是知道對方的不容易,知道自己這句話說出去對方會很痛,所以我們小心翼翼地保護著對方的弱小,當我在你的眼里,顯得如此謙卑,僅僅是為了跟你好好的相處。 而那些將理解一直掛在嘴上的人,卻經常用理解的名義,去傷害最愛的人。 4、統(tǒng)一戰(zhàn)線越完善,感情越快完蛋 我們經常說感情是兩個人的私密地帶,愛只有兩個人經營才會越來越好。 有很多父母不放心自己的孩子,經常插手去幫助處理問題,殊不知自己越管孩子的感情越糟糕。 一些遇到情感危機的男女,特別是受委屈的一方,經常會覺得自己很在理,所以慫恿孩子、拉攏父母,跟自己站在一起,共同聲討對方,希望對方更快地回心轉意,結果卻南轅北轍。 因為感情不是打仗,人多,七嘴八舌,結局注定是無盡的省略號。 5、承認自己的脆弱,是一個全新的開始 有很多人告訴我:老師,我沒轍了,所有的辦法都用盡了!我一聽就覺得蠻好。 承認自己脆弱,是一個全新的開始,意味著我們不再幻想可以拯救這段感情,意味我們接受自己無法主宰對方的決定。 當這樣一個烏托邦的氣泡破裂之后,我們發(fā)現,突然間,視野變得開闊,因為我們只需要決定自己的那一部分,要負責的部分變小了,更多的能量就會出來,你會發(fā)現原來自己還可以做很多事情,原來還可以有這么多的成長空間,這樣自己就獲得了的更多的機會。 有時候,當我們深陷問題中,并不是我們有多么差勁,更多是因為我們聰明的思考,覺得自己無所不能,所以現實才會挫敗自己。 原題:如何走出情感困擾的死胡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