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心意六合拳“十六字訣”與“十法摘要”、“十二起落”同為心意門指導性法則。 “十六字訣”又稱“十六陰陽法”、“十六處練法”,即譜曰“壹寸,二踐,三鉆,四就,五夾,六合,七疾,八正,九脛,十警,十壹起落,十二進退,十三陰陽,十四五行,十五動靜,十六虛實”。習心意拳者需將這十六法貫穿於習拳練意中,方可神、氣、勁、力、功內(nèi)外貫通,其藝方能精。 現(xiàn)將十六陰陽法淺析如下: 一寸之法:包括寸步、寸身、寸勁。如距敵二、三尺遠,則用寸步,前腳略上半步,后腳緊跟,步要疾快,壹步可到,稱起寸步也。進步束身而上,臨敵方可展身擊敵,束身如伏貓,方可展身如放虎,如此上下束而為壹,稱其寸身也。所謂寸勁,即指的是顫勁。撞勁太直,而難起落;攻勁太死,而難變化;蹭勁、崩勁太促,而難招展,惟顫勁出沒快捷,可使日月無光而不見形,手到勁發(fā),天地交合而不費力。“發(fā)於壹顫之傾,如虎抖爪不見爪,而物不能逃;龍之用力不見力,而山不能阻”。 二踐之法:即踩、踏踐步腿法。距敵較遠,或遇對手人多,持有器械時,則采用賤步,連腿帶腳并踐而上,進前腿帶后腳,如鷂子鉆林,燕子抄水,所謂“踩腳而起之說”。或遇敵疾退時,以燕形踐步追擊,即“壹蓋二撲三踐”,并配合燕子抄水式由下節(jié)擊敵。但踐步并非跳躍而往。仍需前步進,后跟,以達到“上法先上身”的目的。這樣方能腰際發(fā)勁,形成整勁,以渾身之質(zhì)量沖擊對方中節(jié),必然使其重心不穩(wěn)而傾跌而出。因其步大勢疾,故又“馬奔虎踐之意”。但非藝精,不可輕用。 三鉆之法:即指的鉆身而入,進身發(fā)勁。強調(diào)身法先束后展,先開后合,先吞后吐。心意六合拳每壹拳勢不外乎束展二勁,鷹熊兩藝。鷹勢專向攻取,故為展;熊勢專向防守,故為束。每壹拳勢壹開,束身束翅而起,展身展翅而落,上下起落,束展開合,“起如浪翻,落如浪絕,收如伏貓,縱如放虎”,能大能小,忽大忽小,上下有縮漲之勢,左右有開合之勁。故鉆不可不急。 四就之法:就即是束,指身體上下束而為壹,靠近對方。束身為蓄抱丹田,以練氣充實丹田,上下相就,周身束緊,以練束勁;起身時,身勢快捷,如同放箭,有“就如蛋,去如箭”之說。心意六合拳講究避虛擊實,棄空打中,專打敵之防守堅實之處,出奇不意,攻其不備,故要求束身蓄勁,縮身以待,以束身之勢配合步法,腰際發(fā)勁,擦地前涌,貼身而入,可以減少身體對敵面積,同時身體如盤龍縮首,可蓄而后發(fā),進敵時方能展得開,有利於全身發(fā)勁,硬沖硬打,無遮無攔。 五夾之法:要想身體束而為壹,減少自身對敵面積,鉆身而入,就需要身、手、腿外夾以及谷道上提,兩股夾緊的內(nèi)夾。心意六合拳拳勢緊湊,無論是翻身、挑領,還是鷹捉、虎撲,都要求含胸拔背,手肘摩肋而出,兩腿摩脛而出,形如絞剪,力點集中,手腳齊到。如將自身胸、肋亮開,此為拳勢之壹大忌。谷道夾緊配合含胸拔背,內(nèi)勁自然實於腰腹。兩股夾緊踩雞步前行,兩腿曲而相距短,快捷而穩(wěn)健,進身速似風馳。 六合之法:心意六合拳要求內(nèi)三合(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外三合(手與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六合歸為壹體。內(nèi)三合是意勁的源泉,手足之動,莫不聽命於心,動之於意,心意所發(fā)謂之氣,氣之表現(xiàn)於力,力借手足四肢方能達於外。外三合是手足形藝的體現(xiàn),合於盤拳練藝中,方能鍛煉出那股勁力、神意和速度。手足合,手腳齊起齊落,外形互相配合壹致,同時勁力相合,這樣手足出入常相隨,勁氣力量不分散,靈活而沉穩(wěn)。肘膝合,使動作姿態(tài)緊湊完整,氣勢飽滿,攻防特點突出。肩胯合,則重心穩(wěn)固,上下勁力收於腰腹,匯聚壹氣形成整勁。此外,心意六合拳之六合,也指每壹拳勢中皆含有雞腿、龍腰、熊膀、鷹捉、虎報頭、雷聲六式,六式合為壹體,以七拳應敵。因此內(nèi)外三合始終貫穿於每壹拳勢中。 七疾之法:指飛快,但又不同於快。常曰:壹膽,二力,三急,四快。因此,快,指出手速度快,打擊到對方的時間短。這里的急(也就是疾)不僅僅指的是動作的快捷,更重要的是腦子反應快,神經(jīng)系統(tǒng)反應快,對於對方的攻擊產(chǎn)生的猝然反應,猶如火星乍落於肌膚時的驟然壹驚,故有“遇敵好似火燒身”之說。疾者有七,拳經(jīng)曰“七疾者,腿要疾,手要疾,腳要疾,意要疾,出勢要疾,進退要疾,身法要疾也”??v橫往來,目不及瞬,拳打三節(jié)不見形,此令人不可捉摸者就全賴壹個疾字。但疾必須使上下周身團結(jié)如壹,方能疾而不散。 八正之法:正即是直。不偏不倚,不仰不俯,即看正卻是斜,看斜卻是正。這里所謂的正斜是相對而言的。正指的是脊椎中正,不偏不倚,虛靈內(nèi)合,中氣自然貫於脊中,上達百會,下貫長強,全身氣脈婿通,勁力方能順達,意氣方能合壹。脊椎通於腦,四肢皆聽命於腦,脊為壹身之師,指揮脊背手足無不聽命。脊正則腰固,腰為壹身支點,腰若傾斜,人必易於跌倒。斜是有參照方位角度的,如側(cè)身、返身皆可謂之斜,但無壹不是身法正直,故有看正卻是斜,看斜卻是正之說,緣因所觀察的角度不同。練拳盤藝時,要避免低頭貓腰這種斜,同時也要註重腰脊僵直這種正。此外,在對敵實戰(zhàn)中,還要求敵正我斜,敵斜我正,無處非正,無處非斜,此乃以正己,以制人之道。 九脛之法:即摩脛也。手起手落,手、臂摩擦肋、腹、胸,兩手相互擰轉(zhuǎn)互相摩擦小臂內(nèi)側(cè),稱為手摩內(nèi)五行。有搓把專練於此,心意拳之決勁之驟發(fā),含勁之運用,皆由此搓把功夫?qū)б?。下肢摩脛比較單壹,重點在踝關節(jié)上下,仿雞形腿法在過步中的壹種特殊練法。雞有獨立之能,踩雞步時前進足與支撐足相摩,進步低而步幅大,兩腿并於壹線,能增強進擊力量,同時兩腿封閉,不予敵以可乘之隙。因此摩脛是速度與力量的感應。在摩脛的瞬間,能使人萌發(fā)增加速度與力度的思想,促進運動神經(jīng)興奮,促使勁力爆發(fā),產(chǎn)生勇往直前,勢不可擋的良好感覺。與人交手是配合丹田內(nèi)勁,心動意隨,磨脛而出,拳腳著人之身,直如摧枯拉朽,旁若無人。 十警之法:即警起血、肉、筋、骨之四梢。遇敵腦子反應快,即心急,心壹戰(zhàn)而內(nèi)動,氣自丹田發(fā)。舌(肉梢)抵齒,牙(骨梢)咬緊,指(筋梢)如戟,發(fā)(血梢)沖冠,四梢齊而內(nèi)勁發(fā),如虎之狠,蛇之驚,氣隨聲發(fā),手隨聲落,“壹枝動而百枝搖”,“四梢齊,而內(nèi)勁無不出也”。同時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此為警也。 十一起落之法:起為上、鉆、橫、去;落為下、翻、順、打,結(jié)合身法的束展,高低起伏,起如浪翻,落如浪絕,收如伏貓,縱如放虎,能大能小,忽小忽大,如同水中翻騰,壹波未平壹波又起。如拳勢中猴縱身,沉劈挑領等尤為突出。起落的練習,既是攻守轉(zhuǎn)換之練習,又有攻擊對方不同部位之功用。如沉劈,勢如閃電,形如天塌,由上而下,連格帶劈,斜肩鏟背,猛擊對方之臉、頸、臂、肩,打的是落勁;緊接挑領,由束到展,由下而上,進敵中門,以“恨地無環(huán)”之勢,挑打?qū)Ψ礁?、胸、下頜等處,打的是起勁。同時,兩足由沉劈之刮踢到挑領之前踩,打的又是壹個上下起落之勢??傊?,練至純熟,起是打,落也是打。 十二進退之法:起落主指手法,進退則主指步法,但與身法、手法有相通的聯(lián)系。進為進步,進步要低,當進則進,但壹進無不進,步進身隨,手足齊落,方為真進。退為退步,退步略高,當退則退,但壹退無不退,步退身隨,手足齊回,方為真退。進步有遠近,近可用寸步,遠則用踐步,這是為了攻近擊遠之便利,但均需前步進,后步跟,腰際發(fā)勁,形成整勁,以達到“上法先上身”的目的,貼近對方,手足齊到方為真。進步當“急如風,快似箭”,身如弓之外弦,拳似箭之脫弦。退步亦有遠近,后腳先退,前腳跟退,可退半步,可退壹步,長身而退,遠離對手。但壹俟退后,亦須立即縮身塌腰下墜,穩(wěn)固重心,以防敵人沖擊力大,被其撞倒。進退須講吞吐,壹吞壹吐正合於“看正是斜,看斜是正”,上身不可過分僵直。同時,進退亦是相對的,要進中有退,退中有進,把握時機,克敵制勝。因此進退之法,當如“虎行之無聲,龍飛之莫測”。 十三陰陽之法:從總體方面看,事物或現(xiàn)象的對立的兩個側(cè)面的屬性(即陰陽)是不變的,是絕對的。但是對具體事物或現(xiàn)象來說,如果按不同的概念或范圍劃分,可以具有不同的陰陽屬性,是相對的。內(nèi)家拳講究剛?cè)嵯酀?,陰陽相合。但具體來看,其中既有陰,又有陽,陰陽如何相合,才能形成壹個整體呢?表現(xiàn)形式有二:其壹,從內(nèi)氣、內(nèi)勁來說,有內(nèi)勁不能無內(nèi)氣,有內(nèi)氣不能無呼吸,吸則為陰,呼則為陽,氣之下降為陰,氣之上升為陽,然而氣分為二,實貫為壹,凝而為球,始成內(nèi)勁之根源,此陰陽相合也;其二,從肢體、動作來看,心意六合拳以“鷹、熊”兩藝貫穿全拳,鷹勢攻取,為陽;熊勢防守,為陰。動作上,動為陽,靜為陰;實為陽,虛為陰;伸展為陽,縮束為陰;勢高者為陽,勢低者為陰;進為陽,退為陰;起為陽,落為陰;開為陽,合為陰,不壹而足。但總要壹束壹展,壹開壹合,動靜分明,虛實相兼,起落、進退有序,陰陽相生。同時陰中有陽,陽中有陰,轉(zhuǎn)接有序,配合內(nèi)勁的運使,必能克敵制勝。所以拳勢千變?nèi)f化,實為陰陽之具體體現(xiàn)。故曰“陰陽暗合,心意之源”。心意六合拳之精髓,蘊涵於此,所以“十六字訣”以“十六陰陽法”稱之,實指“十六字訣”莫過陰陽二字也。 十四五行之法:心意六合拳之五行分內(nèi)五行與外五行。內(nèi)無行為心、肝、脾、肺、腎,外五行為金、木、水、火、土。內(nèi)五行統(tǒng)練內(nèi)五勁:蹲、擰、搖、涮、插,此五勁屬陰,形蓄於內(nèi),以練氣,養(yǎng)精,調(diào)理三體之中節(jié)為主,使得統(tǒng)領三體中節(jié)之勁道順暢而發(fā)於梢節(jié)。外五行統(tǒng)練踩、撲、裹、束、決五勁,以練習貫穿全身的三梢九節(jié),身法的靈活性為主,使得三節(jié)有起、落、追的密切相合。拳曰“內(nèi)五行要動,外五行要隨”,可見此十勁要陰陽轉(zhuǎn)化,內(nèi)外合壹方可稱勁之善全。因此要求發(fā)拳擊掌氣自丹田生,以腰摧肩,肩催肘,肘催手,三節(jié)合壹,并與內(nèi)外三合緊密配合,以中節(jié)為主統(tǒng)管全身,即蓄之中節(jié),固於根節(jié),達於梢節(jié)。這樣內(nèi)外五行、十勁相合,勁力才能充分發(fā)出,才為心意六合拳之真意。總之,心意六合拳之五行,不同於形意拳之五行有動作,不可牽強附會,它是提出了拳寓五行,即拳沉如土,拳硬如金,拳急如火,拳活如水,拳穩(wěn)如木也。 十五動靜之法:動是指情感、力量的外部運動;靜則指情感、力量的內(nèi)部運動。靜是相對的,動是絕對的;靜為本性,動為作用。動靜是相對和絕對的對立統(tǒng)壹。體現(xiàn)在:若言其靜,未露其機;若言其動,未見其跡,動靜乃在正發(fā)而未發(fā)之間,稱其動靜。若以拳勢來說,身體有位移,實為外動,然而心明神清,實內(nèi)靜如止水;身體無位移,實為外靜,然而意動氣生,實內(nèi)勁鼓蕩。故曰:看靜實是動,看動實是靜,靜未露其端倪,動未露其形跡。此方可稱動靜無始,變化無端,令敵難以捉摸。 十六虛實之法:虛是指動作的變化過程,實是指變化的終點和結(jié)果。人的情感和力量皆蘊藏在這壹變化的過程中。虛是情感和力量的積累,實是情感和力量的高潮和飛躍,又是力量和速度的最高點。故曰“虛為精,實為靈”。沒有虛也就無所謂實,沒有實也就無所謂虛,精靈俱在則為虛實,體現(xiàn)了內(nèi)變是外變的根據(jù),外變是內(nèi)變的表現(xiàn)。壹個拳勢動作的完成就是壹個虛實相互轉(zhuǎn)化的過程,是壹個矛盾的統(tǒng)壹體。這個過程瞬息萬變,難以捉摸。有時看是虛,實際為實;有時看是實,實際為虛。動作的起落進退,動靜變化,陰陽剛?cè)?,無不包含著虛實之法。虛實莫測,真假難辨,聲東擊西的錯綜變化,也是心意六合拳搏擊的重要法則。 此十六法,并非各自孤立存在,而是要求習者在盤拳練意中,每壹拳勢無不貫穿此十六字,這樣方能求得心意六合拳之精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