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名相房玄齡
在中國歷史上,能夠輔佐君王,實現天下大治與君臣間互相成就的,除了傳說中殷商時期的伊尹、傅說之外,當數唐朝初年的房玄齡。房玄齡與“貞觀之治”相輔相成:唐朝開國背景與唐太宗勵精圖治的時代精神,為房玄齡提供了歷史舞臺;而房玄齡作為唐太宗治國理政的主要助手,為貞觀時期制度規(guī)模的奠定、政治格局的開創(chuàng)、社會經濟的恢復發(fā)展,以及各項對內對外方針政策的制定和落實,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房謀杜斷,良相典范 “房謀杜斷”的主人公房玄齡和杜如晦在唐朝歷史上享有盛譽。雖然二人并稱,但房玄齡的角色更重要。他跟隨李世民時間最長。房玄齡和杜如晦都是在隋末動蕩之際投奔李世民而成為貼心謀士的。二人原本都是隋朝官僚的子弟,在隋朝都屈居下僚。李淵起事時,房玄齡是隰城縣尉,杜如晦是滏陽縣尉,屬于最低級別的地方官。但是,他們又很有政治抱負,想要成就一番事業(yè)。投奔李世民成了改變他們政治命運的轉折點。當李世民帶兵圍攻長安時,房玄齡“杖策謁于軍門”,就是帶著早已想好的計謀,來到李世民的軍中自薦。同時,房玄齡還以其才華得到李世民屬下溫彥博的推薦。李世民正在尋求發(fā)展自己的勢力,對于計謀之士,自然是一見如故,當即任命他為“渭北道行軍記室參軍”。按當時制度規(guī)定,記室參軍掌表、啟、書、疏,就是為領導人起草和處理各種表奏文書的機要秘書。杜如晦則是在李淵軍隊進入長安后,房玄齡把他招羅到李世民身邊的。就這樣,形成了房玄齡、杜如晦這對著名的“黃金搭檔”。杜如晦在貞觀四年(公元630年)病逝,享年46歲。房玄齡則一直活到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享年70歲,輔佐唐太宗達32年之久。 唐朝人推崇房、杜,有不同的角度,后人引述最多、發(fā)揮最廣的是所謂“房謀杜斷”,大體是說房玄齡善于謀劃,杜如晦善于決斷,二人之間的密切配合和優(yōu)勢互補,成就了李世民的帝王事業(yè)?!胺恐\杜斷”與“蕭規(guī)曹隨”一起,成為歷史上著名宰相輔佐皇帝治國理政的典范。不過,后來“蕭規(guī)曹隨”用得很多,而“房謀杜斷”用得卻很少。其實,要真正做到“蕭規(guī)曹隨”也很不容易,新官上任三把火,都想有所建樹,做出成績,“蕭規(guī)曹隨”就等于把自己埋沒了。即便如此,人們還是愿意說自己要“蕭規(guī)曹隨”,以表示對前任的尊重,也表示自己的謙虛??墒?,很少有人用“房謀杜斷”,這里面有幾個原因。一則“蕭規(guī)曹隨”說的是繼任者和前任之間的關系,而“房謀杜斷”說的是同僚之間的關系。說尊重前任總是容易的,而要尊重同僚,同事之間互相欣賞卻不易得多。二則“房謀杜斷”的前提,是皇帝對宰相班子的信任,房也好,杜也好,他們都是忠心為皇帝謀和斷,都得到皇帝的充分信任。其實他們都是謀,真正的斷交給了皇帝本人。三則,所謂“房謀杜斷”,并不像后來人們理解的那樣是李世民當了皇帝,房、杜擔任宰相時候的事情,而是在李世民武裝奪權的過程中,房、杜發(fā)揮了謀和斷的作用。也就是說,“房謀杜斷”的歷史背景是武裝奪權。由于這幾個原因,后人就很難用“房謀杜斷”來表達自己的行政理念和執(zhí)政風格了。 然而,“房謀杜斷”仍然有著非常正面的意義,那就是宰相班子的團結。維護宰相班子的團結,對于輔佐君王來說,是提高工作效率、營造良好政治氛圍的重要前提。對于宰相班子自身建設,尤其是對于班子中的領導者,更是一種難能可貴的修養(yǎng)?!杜f唐書·房玄齡杜如晦傳》的“史臣曰”便特別強調輔佐班子的團結,房杜二人,一謀一斷,“相須而成,俾無悔事,賢達用心,良有以也”,所謂“笙磬同音,唯房與杜”。
孜孜奉國,知無不為 據《貞觀政要·任賢》記載,貞觀二年(公元628年)的一天,唐太宗與宰相班子成員一起宴飲,令王珪點評一番各位宰相的長處。王珪首先說到的就是房玄齡,評價他“孜孜奉國,知無不為”。這個評價,道出了房玄齡的勤勉和擔當。 從擔任李世民渭北道行軍元帥府的記室參軍開始,房玄齡就一直陪伴在李世民的左右。李世民做秦王,他是秦王府的記室參軍。《舊唐書·房玄齡傳》說“玄齡在秦府十余年”,這十余年之中,房玄齡作為李世民的機要秘書,“常典管記,每軍書表奏,駐馬立成,文約理瞻,初無稿草”。在許多重要而緊急的關口上,房玄齡以其高超的文字水平和杰出的參謀能力,為李世民出謀劃策、應對時艱。這個時期,除了在軍政事務中幫助李世民謀劃決策之外,房玄齡的另外一個重要貢獻是搜羅人才?!杜f唐書》載,“賊寇每平,眾人競求珍玩,玄齡獨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謀臣猛將,皆與之潛相申結,各盡其死力”。 玄武門之變后,李世民做了太子,房玄齡隨之擔任太子右庶子。不久,李世民做了皇帝,房玄齡取代老臣蕭瑀擔任中書令,功列第一等。這兩個職位分別是太子東宮和皇帝朝廷之中的首席秘書。房玄齡繼續(xù)在首席秘書的崗位上為李世民處理權力交接前后的復雜軍政事務。貞觀三年以后,擔任了尚書左仆射,作為行政首長,任職達15年之久。在這個位置上,房玄齡“虔恭夙夜,盡心竭節(jié),不欲一物失所。聞人有善,若己有之。明達吏事,飾以文學,審定法令,意在寬平。不以求備取人,不以己長格物,隨能收敘,無隔卑賤。論者稱為良相焉”。見于《貞觀政要》和新舊《唐書》中的這段概括,是王珪評價房玄齡“孜孜奉國、知無不為”的最好注腳。遍看貞觀一朝史事,房玄齡被記載下來的事跡并不多,而“良相”“賢相”的桂冠,又非房玄齡莫屬。其中的奧秘就在于“孜孜奉國、知無不為”。房玄齡在擔任宰相期間所作出的貢獻,主要包括制度層面的機構改革和人事改革,制定法令,并省州縣,裁減官員,整頓財政等,還包括協助唐太宗指揮消滅東突厥的戰(zhàn)爭。所謂“臺閣規(guī)模,皆二人所定”,誠非虛言。房玄齡的作用與貢獻,是當時任何大臣都不可比肩的。 房玄齡作為唐太宗的首席輔佐,其器識是超越群倫的,尤其是他寬厚待人的胸懷。唐太宗賦予了房玄齡很大的用人權,但他在用人方面卻從未受到批評。這不得不歸功于他“聞人有善,若己有之”的胸懷。唐太宗曾經批評宰相封德彝錯誤的人才觀,說他總是用自己的長處去量別人的短處,所以選拔不出任何人才,并以“豈借才于異代”來責問他。房玄齡深知不可向其他時代借用人才的道理,所以能夠做到“不以求備取人,不以己長格物,隨能收敘,無隔卑賤”。
輔贊彌縫,而藏諸用 唐人柳芳對房玄齡有一段評價:“玄齡佐太宗定天下,及終相位,凡三十二年,天下號為賢相;然無跡可尋,德亦至矣。故太宗定禍亂而房、杜不言功,王、魏善諫諍而房、杜讓其賢,英、衛(wèi)善將兵而房、杜行其道,理致太平,善歸人主。為唐宗臣,宜哉!”《新唐書·房玄齡杜如晦傳》史臣“贊曰”所引柳芳之言,還有如下一段:“持眾美效之君。是后,新進更用事,玄齡身處要地,不吝權,善始以終,此其成令名者。”完整地理解柳芳的評價,可以看出房玄齡低調行事、嚴于律己的品格。《新唐書》史臣“贊曰”進一步總結這個品格:“宰相所以代天者也,輔贊彌縫,而藏諸用,使斯人由而不知,非明哲曷臻是哉?彼揚己取名,了然使戶曉者,蓋房、杜之細邪!”大意是說,君王越是信任,宰相就越不能有優(yōu)越感和特權感,要努力使得周圍的人都愿意為君王效力,而不是自己把君王包圍起來。宰相要盡心竭力輔佐君王,但不可貪天之功,既要敢于承擔責任,又要有做無名英雄的境界,“善歸人主”。至于那些揚己取名,喜歡利用和君王的密切關系吹噓炫耀、把自己宣揚得家喻戶曉的人,相比于房玄齡、杜如晦這樣的大臣來說,無疑是小兒科了。 正是由于房玄齡的律己,長孫皇后在臨終前對唐太宗叮囑說:“玄齡事陛下最久,小心謹慎,奇謀秘計,皆所預聞,竟無一言漏泄,非有大故,愿勿棄之?!币舱怯捎谒牡驼{,唐太宗對其極為信任,并因此培養(yǎng)出君臣之間無與倫比的默契。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太宗親征遼東,命玄齡留守京城。正好有人上訪,稱有秘密要告發(fā),房玄齡問是什么,那人回答說:“此事與您有關?!庇谑?,房玄齡派人將他送到太宗行在所?;噬下犝f留守房玄齡送來一個告密人,十分憤怒,命人持長刀站在旁邊而后見之,問那人所告謀反之人是誰,答:“房玄齡?!碧谡f:“果然是這樣。”命令拉出去腰斬。然后給房玄齡去信,給他授權:“更有如此者,得專斷之?!保ā端逄萍卧挕罚┴懹^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唐太宗到翠微宮暫住,任命司農卿李緯為戶部尚書。房玄齡當時在京城留守,正好有人從京師來,太宗問曰:“玄齡對李緯拜尚書有什么意見嗎?”來人回答說:“玄齡只是說李緯的胡須長得很好看,就沒說別的了。”太宗聽后馬上改授李緯為洛州刺史,不讓他當戶部尚書(《貞觀政要·擇官》),對房玄齡信任之深可見一斑。
房玄齡作為貞觀朝的第一功臣,作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作為唐太宗長期的首席秘書,可以說人生得意。但他并沒有得意忘形,而是一貫嚴于律己、低調為人,從而得到了唐太宗的無比信任和君臣之間的默契。而這種信任和默契,正是“貞觀之治”局面得以形成并維持較長時間的重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