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講 第一百七十一條,“太陽少陽并病,心下硬,頸項強而眩者,當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得了太陽病又傳到少陽病,太陽病還沒好。頸是脖子兩邊的少陽經(jīng),項是脖子后邊的太陽經(jīng),前面是陽明胃經(jīng)。少陽禁下、禁汗、禁吐,但可以用柴胡桂枝湯一起解決??梢源檀笞岛头坞蚪馓栔?,刺肝俞解少陽之表,治療少陽要想到厥陰上。我喜歡用奔豚湯,像小柴胡湯或四物湯,這就是厥陰和少陰合方。再加上通大便的藥就可以治療直腸癌,直腸癌百分之九十會轉(zhuǎn)移到肝上,庚金克乙木了?,F(xiàn)代醫(yī)學發(fā)現(xiàn)肝臟和直腸的血管是直通的,中間沒有瓣膜,兩面垃圾可以相互傳遞。所以大柴胡湯能把肝臟的毒素從大腸排出去了,所以治療直腸癌一定先把肝臟護好,不傳臟、只在腑上是要不了命的。我治療的一個直腸癌病人,做完手術后用中藥,排出來的大便又紅又黏還惡臭。這些東西不排出來還會復發(fā)的,熱證化療后就搞成寒了,體質(zhì)寒但腸道是熱的。重病就是寒熱錯雜,本虛標實的,白細胞四千以上就是面黃肌瘦又黑的少陰證了。用大柴胡湯合上治療少陰的方子,控制少陰還得下陽明,到現(xiàn)在七八年了沒事,體重從一百一時斤長到一百六十斤。能形成腫瘤就證明人體能把它包起來,要不早擴散到血液里就完了,人體正氣把它固定到一個地方帶著也沒關系。帶瘤生存的人很多,有些人一輩子都不知道,癌癥不可怕,恐慌造成的過度治療才可怕,六經(jīng)的主方就是恢復經(jīng)絡功能的方子。 第一百七十二條,“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主之。黃芩湯方,黃芩三兩(味苦寒)甘草二兩(炙,味甘平)芍藥二兩(味酸平)大棗十二枚(掰,味甘溫)。右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若嘔者,加半夏半升,生姜三兩”。沒有用瀉藥就拉稀就是自下利,葛根湯是太陽和陽明的下利。風寒在太陽是寒化,到少陽就化熱了,熱迫腸液下漏。一定有發(fā)燒、口苦、咽干、腹痛、大便不爽而臭的少陽癥狀,結(jié)合到厥陰就會大便黏膩、里急后重。后世治療赤白痢疾的白芍湯就是在黃芩湯的基礎上的,黃芩湯是一個純陰補陽的方子。黃芩可以清肝膽之火,苦藥有燥濕清熱的作用,白芍養(yǎng)肝、平肝木,所以厥陰、少陽也是同治的,加上甘草、生姜、大棗補脾??匆娤吕治鍪歉鸶鶞C、黃芩湯、葛根芩連湯還是理中湯證啊,黃芩湯是少陽的濕熱利,這也叫協(xié)熱利。理中湯是寒性的下利,葛根湯證是表邪引起的下利,純里證引起的下利白頭翁湯證就在厥陰了。陽明的下利就是大承氣湯了,下利黑水、熱結(jié)旁流了,是從燥屎邊上擠出來的臭水。還有寒熱錯雜的甘草瀉心湯證、桂枝人參湯證也有下利,一般腹疼都加白芍。純陰的白芍能平肝,肝木就不克脾土了,腸道不疼了下利就是止住了,白芍還能養(yǎng)肝血、滋脾陰。 第一百七十三條,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黃連湯方。黃連(味苦寒)甘草(炙,味甘平) 干姜(味辛熱)桂枝(去皮,味辛熱)各三兩 人參二兩(味甘溫) 半夏半升(洗,味辛溫)大棗十二枚(掰,味甘溫)。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夜二服。這又是一個上熱下寒,再熱就臉紅了,口干苦。胃中有寒氣、水濕了就肚子疼了,這和那五個瀉心湯證病機差不多,這里沒有說心下痞。古人經(jīng)常用它治療吐瀉、舌苔干黃、拉稀的霍亂證或者食物中毒。這里面就黃連是個涼藥,如果把桂枝換成黃芩就是半夏瀉心湯了。桂枝可以溫通上下、內(nèi)外,能強心陽、溫小腸,因為心火在上面就小腸下面就是寒的了,就拉稀了。桂枝降沖逆小腸的溫度就被提上來了,桂枝和黃連合用解決上熱下寒,再溫中陽,氣機升降就調(diào)和順了。嘔吐時熱證比較多,也有寒癥的吳茱萸湯證,口吐涎沫,口水較多。吃壞東西或者腸胃里面有腐敗的東西了,又吐又瀉的時候不要止。腸道有熱拉不下去就會吐,一吐一身汗,吐得要死。難受是正常反應,打止吐針后馬上就肚子脹,毒素沒有出的地方就不行了。然后把干屎排泄完了就是稀水,那就是自己洗胃腸道了。人體發(fā)現(xiàn)來了毒素就從里往外開始滲水,沖刷后避免你把這些毒素吸收,這時喝糖鹽水注意補水就行了。用瀉心湯和黃連湯都可以,瀉完了利自然就止住了,喝點小柴胡湯清少陽的火止吐,又能補充腸胃的津液。不腹痛就用瀉心湯,嘔吐用半夏瀉心湯,下利用甘草瀉心湯,腹中腸鳴、水走腸間用生姜瀉心湯。
本詞條缺少名片圖,補充相關內(nèi)容使詞條更完整,還能快速升級,趕緊來編輯吧!
【功能與主治】治傷寒汗出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噫氣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不利者。
目錄
奇效良方 編輯【處方】生姜、黃芩、人參(去蘆)、干姜(炮),各二錢;半夏、黃連、大棗(三枚)
【用法與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鐘,煎至一鐘,不拘時服。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傷寒論 編輯【來源】《傷寒論》。
【組成】生姜12克(切) 甘草9克(炙) 人參9克 干姜3克 黃芩9克 半夏9克(洗) 黃連3克 大棗12枚(擘)
【用法】上八味,以水2升,煮取1.2升,去滓,再煎取600毫升。每次溫服200毫升,一日三次。
【功用】和胃消痞,散結(jié)除水。
【主治】傷寒汗后,胃陽虛弱,水飲內(nèi)停,心下痞硬,腸鳴下利;妊娠惡阻,噤口痢。現(xiàn)用于胃下垂、胃擴張、慢性胃炎等屬胃陽虛弱,水飲內(nèi)停者。
各家論述 編輯1.《傷寒大白》:瀉心湯五方,三方皆用干姜、半夏、黃連、黃芩,兩熱兩寒,豁痰清熱。此方因汗出表解,胃陽虛,不能敷布水飲,腹中雷鳴而下利,故用生姜佐干姜和胃陽,此以痰熱方中化出逐寒飲之法。
2.《傷寒論本義》:雷鳴下利,亦是中氣運行不健之故,鳴則為虛,利則為實;痞硬少氣為虛,干噫食臭為熱。虛熱二字,合成此證。此生姜瀉心以苦治熱,以甘補虛,以辛散痞,為對證之劑也。
3.《古方選注》:瀉心湯有五,總不離乎開結(jié)、導熱、益胃,然其或虛或?qū)崳行盁o邪,處方之變,則各有微妙。先就是方胃陽虛不能行津液而致痞者,惟生姜辛而氣薄,能升胃之津液,故以名湯。干姜、半夏破陰以導陽,黃芩,黃連瀉陽以交陰,人參、甘草益胃安中,培植水谷化生之主宰,仍以大棗佐生姜發(fā)生津液,不使其再化陰邪。通方破滯宣陽,是亦瀉心之義也,
4.《醫(yī)宗金鑒》:名生姜瀉心湯者,其義重在散水氣之痞也。生姜、半夏散脅下之水氣,人參、大棗補中州之土虛,干姜、甘草以溫里寒,黃芩、黃連以瀉痞熱。備乎虛、水、寒、熱之治,胃中不和下利之痞,未有不愈者也。
臨床醫(yī)案 編輯1.胃脘痛:楊某,女,17歲,始見胃脘疼痛,繼則嘔腐吐酸,發(fā)作無常,已4年余。今春以來,胃不受納,進食即吐,面色蒼白,神倦腰痛,四肢痠楚,舌苔薄白而滑,右脈強,左脈沉細。診斷為肝胃不和,治以本方和胃降逆。
2.胃下垂:某女,消瘦,胃下垂,喜飲酒,不斷噯氣,予生姜瀉心湯5劑,噯氣消失。
3.胃擴張:某人,年約40余。宿嗜酒,初則晨起吐清水,噯氣顯之,繼則胃中有振水聲,腸鳴下利,偶食不消化物或葷膩,則下利頻繁,致消瘦無力,諸治無效。某醫(yī)院診斷為胃擴張、腸弛緩。脈滑數(shù),苔反膩,心下痞硬。乃用生姜瀉心湯,連服10劑而愈。
4.慢性胃炎:胡某某,男?;悸晕秆祝杂X心下有膨悶感,經(jīng)年累月,飽食后噯生食氣,腹中常有走注之雷鳴聲,形體瘦削,面少光澤。符合仲景生姜瀉心湯證。疏方:生姜12g,炙甘草9g,黨參9g,干姜3g,黃芩9g,黃連3g(忌用大量),半夏9g大棗4枚(擘),以水8鐘,煎至4鐘,去滓再煎,取2鐘,分2次溫服。1周后所有癥狀基本消失,唯食欲不振,投以加味六君子湯,胃納見佳。
中藥方劑 編輯【處方與加減】生姜12克,半夏10克,干姜10克,大棗10克,黃連6克,黃芩10克,黨參15克,白芍20克,炙甘草10克。
【功效與用法】水煎服。主治慢性結(jié)腸炎。癥見腹痛,腹瀉,心下痞滿。舌質(zhì)淡,苔黃微膩,脈濡緩。本方以生姜、半夏散結(jié)開痞,降逆止吐;干姜辛熱祛寒;黃芩、黃連苦寒清熱;黨參、大棗、甘草補益脾胃,黨參與半夏相伍,可使脾氣升,胃氣降,而脾胃調(diào)和;白芍、甘草緩急止痛。九藥合劑,寒熱并用,苦辛并施,使升降復,腸胃和,則痞結(jié)自除。
詞條標簽:
|
|
來自: 事不宜急緩則圓 > 《王四進講經(jīng)方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