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書是漢字的一種字體,其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形成于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草書推崇“一筆書”,即上下連綿,一氣呵成,筆勢狂放不羈。今天我們就王羲之與顏真卿的書法賞析,看看哪個的筆勢更加妙哉? 王羲之的用筆有兩個特征:一個是新體出現之前傳承舊體的“篆隸遺韻”筆法;另一個是“新體”形成之后善于用筆鋒絞轉筆法和側鋒取妍的收筆筆法特征。 【釋文】 羲之頓首:喪亂之極,先墓再離荼毒,追惟酷甚,號慕摧絕,痛貫心肝,痛當奈何奈何! 雖即修復,未獲奔馳,哀毒益深,奈何奈何!臨紙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首頓首。 此帖用筆挺勁,結體縱長,輕重緩疾極富變化,完全擺脫了隸書和章草的殘余,成為十分純粹的行草體。書寫時先行后草,時行時草,可見其感情由壓抑至激越的劇烈變化。 《喪亂帖》面目近于《頻有哀禍帖》,然轉折更為圓活流縱,字側仄更甚,墨色枯燥相間而出,至紙末行筆更為快疾。可以想見作者當時啜泣難止、極度悲痛之情狀。 【釋文】 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蛉≈T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 其妍美流便的風神,被后世視為行書的典范和楷模。數百字之文,無字不用牽絲、俯仰裊娜,多而不覺其佻。 【釋文】 羲之白不審尊體比復 何如遲復奉告羲之中冷無 賴尋復白羲之白 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 不多得 《何如帖》整體看起來比較端整,三個“復”字,均不相同,要么異其偏旁,要么變其轉折,都鮮活生動,結構精密,神思凝淀。 王羲之“新體”成熟的書法作品中,善于用筆鋒,增加線條起收筆的動作和轉筆動作。為使得書法達到承上啟下及變化的目的,凌空趨勢,從不同的側面下筆或收筆或出鋒,一側取妍,達到因勢生勢、因勢立形的目的,在節(jié)奏上和角度上產生無窮盡的變化,鋒的妙用,不僅起訖筆更趨完整、精微、同時也使得線條的中間狀態(tài)變得精致,健朗。 【釋文】: 人心。方期戩穀。何圖逆賊開釁。稱兵犯順。爾父竭誠。(□制涂去改被脅再涂去)。常山作郡。余時受命。亦在平原。仁兄愛我。(恐涂去)。俾爾傳言。爾既 《祭侄文稿》有三大特色: 一、圓轉遒勁的篆籀筆法;二、開張自然的結體章法;三、渴澀生動的墨法。 由于書者當時心情悲憤交加,難于平靜,錯桀之處許多,時有涂抹,且并不是作為作品來寫的。但就是因為如此,此幅字寫得凝重峻澀而又神采飛動,筆勢圓潤雄奇,姿態(tài)橫生,純以神寫,得自然之妙。通篇波瀾起伏,時而沉郁痛楚,聲淚俱下;時而低回掩抑,痛徹心肝,堪稱 動人心魄的悲憤之作。 【釋文】 聞之,端揆者,百寮之師長。諸侯王者,人臣之極地,今仆射挺不朽之功業(yè),當人臣極地。豈不以才為世出,功冠一時。挫思明跋扈之師,抗回紇無 該作品是顏不滿權奸的驕橫跋扈而奮筆直書,通篇剛烈之氣躍然紙上,氣勢充沛,勁挺豁達,字里行間橫溢著粲然忠義之氣,無不顯示顏真卿剛強耿直、樸實敦厚的性格。 【釋文】 州刺史上輕車都尉丹楊縣開,國侯真卿謹以清酌庶羞之,奠敢昭告于,亡伯故朝議大夫豪州刺史府君之靈日者羯,胡祿山俶擾河洛生靈涂炭 此作品書于乾元元年(758年)十月顏真卿被酷吏唐誣劾, 以蒲州刺史左遷饒州刺 史,途經洛陽時,倉促奠告于伯父墓前的祭文稿本。該文一氣相通,而頓挫郁勃似稍遜之《祭侄文稿》。 顏真卿用筆,采取直起直落的手法,這打破了藏鋒與露鋒的界線,直接藏鋒芒于筆畫中間,增加筆觸的力量。 真可謂“書無成法, 篇不定格, 章段跌宕, 構造天成”,是成我國行草書之“壯闊史詩, 巨制交響”。王羲之與顏真卿并稱為“行書里德兩個里程碑”,顏在行草書的創(chuàng)作上引用篆籀古法,并將其精華發(fā)揮的淋漓盡致;而王在在創(chuàng)作上則多吸取篆隸遺韻。 兩者風格迥異,但也有相似之處:其一,在創(chuàng)作吸取上,均是對“漢魏”古法的繼承和發(fā)展;其二,顏的書法“納古法于新意之中,生新法于古意之中,陶鑄萬象,隱括眾長......”,說明顏的書法,有繼承于王的書法,又在其長處之上進行創(chuàng)作,比如其作品中某些字的用筆,正是取王的“凌空取勢,側鋒取妍”的特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