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動物小說的言說方式教《最后一頭戰(zhàn)象》 ——兼評何捷老師同名教學 干國祥 有幸在杭州的千課萬人活動現場聆聽了何捷老師《最后一頭戰(zhàn)象》一課,當時同課異構這篇課文的,還有來自馬來西亞的黃先炳先生和來自臺灣地區(qū)的葛琦霞老師。 我在評課議課的環(huán)節(jié),說何捷老師此課是咬開了文本這個硬核桃的一道縫,透出了文本內在的一縷清香,但可惜沒有繼續(xù)咬下去,把文本真正地“咬開”。 當時我并舉的另一個評課比喻是:黃先炳博士的那一課,是咬開了文本的核桃殼,可惜最后把核桃仁也一并咬碎了。 評課之后,來自湖北省的周銀浪老師當即撰文表示,“(干國祥老師)對于何老師這堂課的評價,我覺得并不認同,讓我忍不住想說幾句自己的看法:老師帶著孩子讀文本,就要掌握好打開核桃的度,就是要帶著孩子們砸開一條縫的山核桃”。 我想這不僅僅是周老師一個人的看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這是目前小語絕大多數一線教師和一半以上名師的語文教學觀。 我想,理解和評議閱讀教學,是有不同的維度的,如果大家沒有澄清言說的前提,那么各執(zhí)一詞的自說自話固然“百花齊放”,但真正的百家爭鳴卻并沒有產生,有價值的“共識”或“臨時性共識”就不可能在言說中形成。在評課現場,我在應邀答復葛綺霞的課“有沒有咬開文本的核桃仁”這個問題時曾說:“葛老師的教學計劃本就沒打算咬開文本的核桃殼,她把此課的教學重點,放在課堂形式的探索、變革與展示上。如果這個目的也是合理的,那么她舍棄咬開文本,而致力于小組討論這一種新的教學流程的探索自然也是合理的,這只能從另外的角度來討論了。” 而何捷老師此課,何老師事先擬定的教學目標除學習生字新詞外,主要就是兩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3.感受戰(zhàn)象嘎羧善良、忠誠,學習作者表達情感的方法。 何老師的課當然是相當完美地達到了以上目標。我們發(fā)現,這里并沒有涉及到文本理解的問題,也就是沒有涉及到要不要咬開文本這個核桃的話題。也許,何老師設定以上目標,或者是假設文本已經被孩子們正確理解了,或者是認為文本深處與背后的含義,是沒有必要作為教學內容的,而且學生沒有對文本有較深層次的理解,是不會對閱讀教學構成妨礙的。 假如要我勉強為這類教學歸個類,我是不是可以稱之為“無需分類的,以感受與表現為重的閱讀教學”呢? 就我本人而言,我是習慣于先對文本進行一個“判”定的:記敘文和小說不同,寓言和童話不同,游記和風景介紹不同,古詩和現代詩不同,習慣于用典的古詩詞和興發(fā)感動的古詩詞不同…… 譬如此文,我會首先判定:這是一篇動物小說。而裁定是動物小說也就意味著: 1.不同于記敘文,它不是真正的,也無需是真實的; 2.它不是要講述一個傳奇的故事、新鮮的見聞,而是要通過“人物形象(動物形象)”來傳達人類內心某種較為普遍的價值; 3.不同于童話,它要傳達的主人公的“德性”,一定是要和該動物的某些真實的習性是有關聯(lián)的,哪怕是傳說中的相似性。 也就是說,我得讓學生知道這些,假如學生信以為真地把小說當成事實接受,那么無論是因此產生的錯誤認知,或反轉到極點,產生對文本虛構的反感,甚至極力批判,都可能是源于教師“判”錯文本或不加辨析的結果。 我認為,一類文體就是一類有共通游戲規(guī)則的閱讀游戲,譬如讀童話時,我們不應該發(fā)現動物在說話、聲音被凍住、影子想造反,就宣布說:這都是騙人的,假的,沒價值的。而在讀晚唐、宋朝的詩詞時,我們也須注意到,詩句中出現的“柳”、“松”、“菊”也并不是說作者在現實中看見的就一定真的是這些植物,而乃是作者想借此來表達自己意趣的某種“密碼”:離別、高潔、隱逸…… 竊以為,不懂得這種游戲的教學有可能變得荒謬或膚淺,而閱讀教學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進入這種游戲,熟悉這種游戲,洞察這種游戲。 不懂這種游戲,便是連“知其然”的層次也沒達到;熟諳這種游戲,便進入到“知其所以然”的境界。 我再度強調:動物小說的教學,在小學中高段及以上,應該是一種同時揭示動物小說這一文體的游戲規(guī)則,以及具體這篇小說擁有怎樣的“形象-意蘊”的語文活動。 前面我講了不少動物小說的這一文體的游戲規(guī)則,這里再簡單講講《最后一頭戰(zhàn)象》這個文本特有的“形象-意蘊”。小說依據幾大要素的輕重,有重情節(jié)的,有重人物形象的,有重環(huán)境與人物互動的,毫無疑問,這個小說重的是人物形象(動物形象)。小說刻畫的是嘎羧這最后一頭戰(zhàn)象的晚年生活、臨終生活,以及對自己死亡的安排。那么,它打動讀者的原因是什么?是人們對大象這種生活習性的敬畏? 拋開細讀的過程,我可以簡單描述如下: 大象嘎羧的晚年生涯和臨終前后,和抗戰(zhàn)老兵們的晚年生涯是極其相似的;小說打動我們的,是戰(zhàn)士對部落(家國)的忠誠守護,是普通百姓對寂寞老兵的由衷敬意,是“忠誠與犧牲”這一人類普遍的人性、崇高美借著嘎羧這一形象,在每一個讀者心頭的再度涌現,甚至進而完成一次對讀者的精神上的“卡塔西斯(洗禮)”。 我們的教學,除了抓住大的這個文體游戲規(guī)則和文本主旨外,應該再做些什么呢? 試答曰:像何捷老師一樣帶著孩子們進行文本細讀!因為何捷老師的課堂做得很扎實,師生們對文本的咀嚼是細致與實實在在的。如果我們不把閱讀教學定位得不像我企望的那么深,那么這是一堂扎實而美妙的課。只是,如果我們想對語文教學再有高一點的企望,那么我們就可能需要學生不像在課外閱讀小說、觀看電影那樣,僅僅是被感動,是在消費著文本和情感,而要成為創(chuàng)造者、理解者、清楚游戲規(guī)則的游戲者,要“知其所以然”。 也就是說,要理解作者的“運思”,理解作者是如何塑造嘎羧這個人物形象(動物形象),進而打動讀者的。 其實,因為有了動物小說文本的自覺,所以我在初次接觸這個文本時,頭腦里盤旋的,就不是異國情調的大象形象,而是自己幼時,住在偏僻村頭的老兵形象:他們的性格因為漫長的戰(zhàn)爭,因為親眼目睹無數戰(zhàn)友的傷亡而一定程度地扭曲了,變得孤僻乖戾,甚至無法跟村民們正常交往。有時候,他們活在一個自己出生的村莊里,活在故鄉(xiāng),就仿佛是異鄉(xiāng)的游魂。我有時甚至忍不住想像:在他們年邁的夢里,會不會依然響起戰(zhàn)場的號角,槍炮的轟鳴,和當時自己的恐懼、悲憤,以及奮然而起的剛毅…… 所以我在評課時建議,在最后一次朗讀這篇課文時,我們能不能用這樣的形式來進行: 所讀的,還是這個文本。但圖片全部采用抗戰(zhàn)老兵的照片:那從中國遠征軍九死一生幸存下來的老兵,那從南京保衛(wèi)戰(zhàn)、長沙保衛(wèi)戰(zhàn)、衡陽保衛(wèi)戰(zhàn)……無數場巨大的戰(zhàn)斗幸存下來的寥寥無幾的老兵們,他們的滄桑的臉,他們哪怕戰(zhàn)爭早已經結束,卻依然被戰(zhàn)火折磨著心靈的寂寞與痛楚的漫長歲月……因為他們,就是我們這個民族的“最后的戰(zhàn)象”。 2015年11月18日于罕臺 附: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23課《最后一頭戰(zhàn)象》 23 最后一頭戰(zhàn)象 沈石溪 西雙版納曾經有過威風凜(lǐn)凜的象兵。所謂象兵,就是騎著大象作戰(zhàn)的士兵。士兵騎象殺敵,戰(zhàn)象用長鼻劈敵,用象蹄踩敵,一大群戰(zhàn)象,排水倒海般地撲向敵人,勢不可當。 1943年,象兵在西雙版納打洛江畔和日寇打了一仗。戰(zhàn)斗結束后,鬼子扔下了七十多具尸體,我方八十多頭戰(zhàn)象全部中彈倒地。人們在打洛江邊挖了一個巨坑,隆重埋葬陣亡的戰(zhàn)象。 在搬運戰(zhàn)象的尸體時,人們發(fā)現一頭渾身是血的公象還在喘息,就把它運回寨子,治好傷養(yǎng)了起來。村民們從不叫它搬運東西,它整天優(yōu)哉(zāi)游哉地在寨子里閑逛,到東家要串香蕉,到西家喝筒泉水。 它叫嘎(gǎ)羧(suō),負責飼養(yǎng)它的是波農丁。 二十多年過去,嘎羧五十多歲了。它顯得很衰老,整天臥在樹陰下打瞌(kē)睡。有一天,嘎羧躺在地上拒絕進食,要揪住它的鼻子搖晃好一陣,它才會艱難地睜開眼睛,朝你看一眼。波農丁對我說:“太陽要落山了,火塘要熄滅了,嘎羧要走黃泉路啦?!?/span> 第二天早晨,嘎羧突然十分亢(kàng)奮,兩只眼睛燒得通紅,見到波農丁,歐(ōu)歐(老百曉注:正確應為口+歐)地輕吼著,象蹄急促地踏著地面,鼻尖指向堆放雜物的閣樓,像是想得到閣樓上的什么東西。 閣樓上有半籮谷種和兩串玉米。我以為它精神好轉想吃東西了,就把兩串玉米扔下去。嘎羧用鼻尖鉤住,像丟垃(l?。┗╦ī)似的甩出象房,繼續(xù)焦躁不安地仰頭吼叫。破篾(miè)席里面有一件類似馬鞍的東西,我漫不經心地一腳把它踢下樓去。沒想到,嘎羧見了,一下子安靜下來,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塵,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suō)著,眼睛里淚光閃閃,像是見到久別重逢的老朋友。 “哦,原來它是要自己的象鞍啊。”波農丁恍然大悟,“這就是它當年披掛的鞍子,給它治傷時,我把象鞍從它身上解下來扔到小閣樓上了。唉,整整二十六年了,它還記得那么牢?!?/span> 象鞍上留著彈洞,似乎還有斑斑血跡,混合著一股皮革、硝煙、戰(zhàn)塵和血液的奇特氣味;象鞍的中央有一個蓮花狀的座墊,四周鑲著一圈銀鈴,還綴著杏黃色的流蘇。二十六個春秋過去,象鞍已經破舊了,仍顯出凝重華貴;嘎羧披掛上象鞍,平添了一股英武豪邁的氣概。 波農丁皺著眉頭,傷感地說:“它要離開我們去象冢(zhǒng)了?!?/span> 大象是一種很有靈性的動物,每群象都有一個象冢,除了橫遭不幸暴斃(bì)荒野的,它們都能準確地預感到自己的死期,在死神降臨前的半個月左右,會獨自走到遙遠而又神秘的象冢里去。 嘎羧要走的消息長了翅膀似的傳遍全寨,男女老少都來為嘎羧送行。許多人泣不成聲。村長在嘎羧脖子上系了一條潔白的紗巾,四條象腿上綁了四塊黑布。老人和孩子捧著香蕉、甘蔗(zhè)和糯(nuò)米粑(b?。?,送到嘎羧嘴邊,它什么也沒吃,只喝了一點水,繞著寨子走了三圈。 日落西山,天色蒼茫,在一片唏(xī)噓(xū)聲中,嘎羧開始上路。 我和波農丁悄悄地跟在嘎羧后面,想看個究竟。嘎羧走了整整一夜,天亮時,來到打洛江畔。它站在江灘的卵石上,久久凝望著清波蕩漾的江面。然后,它踩著嘩嘩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塊龜形礁(jiāo)石上親了又親,許久,又昂起頭來,向著天邊那輪火紅的朝陽,歐──歐──發(fā)出震耳欲聾的吼叫。這時,它身體膨(péng)脹起來,四條腿皮膚緊繃繃地發(fā)亮,一雙眼睛炯(jǒng)炯有神,吼聲激越悲壯,驚得江里的魚兒撲喇喇跳出水面。 “我想起來了,二十六年前,我們就是在這里把嘎羧抬上岸的。”波農丁說。 原來嘎羧是要回到當年曾經浴血搏殺的戰(zhàn)場! 太陽升到了檳(bīng)榔(láng)樹梢,嘎羧離開了打洛江,鉆進一條草木茂盛的箐(qìng)溝。在一塊平緩的向陽的小山坡上,它突然停了下來。 “哦,這里就是埋葬八十多頭戰(zhàn)象的地方,我記得很清楚,喏(nuò),那兒還有一塊碑?!辈ㄞr丁悄悄地說。 我順著他手指的方向望去,荒草叢中,果然豎著一塊石碑,鐫刻著三個金箔(bó)剝落、字跡有點模糊的大字:百象冢。 嘎羧來到石碑前,選了一塊平坦的草地,一對象牙就像兩支鐵鎬(gǎo),在地上挖掘起來。它已經好幾天沒吃東西了,又經過長途跋涉,體力不濟,挖一陣就喘息一陣。嘎羧從早晨一直挖到下午,終于挖出了一個橢(tuǒ)圓形的淺坑。它滑下坑去,在坑里繼續(xù)挖,用鼻子卷著土塊拋出坑;我們躲在遠處,看著它的身體一寸一寸地往下沉。 太陽落山了,月亮升起來了,它仍在埋頭挖著。半夜,嘎羧的脊背從坑沿沉下去不見了,象牙掘土的冬冬聲越來越稀,長鼻拋土的節(jié)奏也越來越慢。雞叫頭遍時,終于,一切都平靜下來,什么聲音也沒有了。 我和波農丁耐心地等到東方吐白,走到坑邊查看。土坑約有三米深,嘎羧臥在坑底,側著臉,鼻子盤在腿彎,一只眼睛睜得老大,凝望著天空。 它死了。它沒有到祖宗留下的象冢。它和曾經并肩戰(zhàn)斗的同伴們躺在了一起。
課后問題: 生字:劈 寇 蕉 筒 躁 革 遭 泣 浴 搏 碑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2、默讀課文,提出不懂的問題和同學討論。如:嘎羧要離開寨子時,為什么要披掛象鞍? 3、課文許多地方對嘎羧的行為進行了具體的描寫,如:“它什么也沒吃,只喝了一點水,繞著寨子走了三圈?!痹購恼n文中找出類似的描寫,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小練筆:嘎羧告別村寨的場面,駐立江灘回想往事的情景,都十分感人。選擇其中的一個場景,想象嘎羧內心的感受,并寫下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