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名醫(yī)高忠英治療萎縮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潰瘍性結腸炎

 恬淡虛無212 2015-11-05


慢性萎縮性胃炎,是胃黏膜上皮和腺體萎縮,數(shù)目減少,胃黏膜變薄,黏膜基層增厚,如果伴有腸上皮化生和異型增生,這實際上是癌前病變。西醫(yī)尚無有效療法,只能靜觀其變,定期復查,一旦發(fā)生癌變就手術切除。

幾個術語:胃寒——胃有寒氣:如胃部怕冷胃怕吃涼的,口淡不渴,即使口渴也不喜歡喝涼的,喜歡喝熱的東西就叫胃寒,舌淡苔白。

胃熱——胃熱胃火旺,像燒心、口干、口臭、舌紅苔黃。

胃燥——癥狀:有熱的舌象,舌紅黃苔,無內熱的癥狀:例如:沒有口干,沒有吃涼的特別舒服,也沒有大便干、小便黃。

一般的胃炎既有怕涼的胃寒癥狀,又有反酸燒心、舌紅苔黃的胃熱癥狀,屬于寒熱錯雜,虛實交雜脾虛胃燥型。

   國家級名老中醫(yī)高忠英教授,治療此類病人可以說是妙手回春,逆轉腸上皮化生和異型增生癌前病變,使其基本恢復正常。詳見視頻:“通過細節(jié)養(yǎng)脾胃”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Q5NDEwMjI4.html

                                                       “胸背疼警惕重病降臨  http://una./5087738 

基本處方為:

太子參25g, 白術15g , 吳茱萸5g, 黃連5g , 海螵蛸10g ,浙貝母10g, 天花粉10g , 連翹15g ,

這是一個基本方,根據(jù)胃鏡結果和每個人的癥狀加減。比如堵脹,可加點萊菔子、雞內金、枳殼、蘇梗來消脹健脾。大便干結加一點酒制大黃,肝郁者加柴胡、香附。

 藥對分析:

太子參健脾補氣不燥不上火  白術健脾祛濕 。

胃熱胃燥用海螵蛸、浙貝,這兩個藥叫烏貝散,治療反酸燒心,修復粘膜。

天花粉、連翹過去是外用,皮膚長包、長疙瘩或者有個潰瘍,用這個藥以后可以修復,胃黏膜的炎癥也是一種癰腫,不過是內癰不是外癰,就是把治外科的藥引用到治療消化道黏膜發(fā)炎,效果非常好。有修復潰瘍糜爛的作用。

白芷 白及 這兩個藥都是修復粘膜生肌斂瘡的作用。

三七粉修復潰瘍炎癥同時還可以活血化瘀,可以散結治療異型增生、腸化的作用。

吳茱萸、黃連丹溪心法中左金丸的組成, 為清肝泄火, 降逆止嘔作用, 治療脅肋脹痛, 嘈雜吞酸,嘔吐口苦,脘痞噯氣之證。苦寒之黃連, 入心、肝經, 既能清肝火, 使肝火得清自不橫逆犯胃; 又能瀉胃火, 使胃火得清胃氣自降; 若肝經郁火, 純用苦寒之品又恐涼遏難解, 故少佐辛熱之吳茱萸, 開肝郁、降胃逆、既可助黃連和胃降逆止嘔, 又能制約大量黃連的苦寒傷胃之性, 是為佐藥。在辨證中, 如若熱證明顯, 可多用黃連至10g, 若熱證不明顯, 可適當少用黃連。

 典型病例 

 病案一、患者, 女, 53歲, 初診, 2008 年7月24日, 慢性萎縮性胃炎2年余, 現(xiàn)反酸, 呃逆, 胃痛, 口干咽燥, 不欲食, 飯后堵悶, 大便偏干, 睡眠不佳, 舌紅少津, 脈細。胃鏡檢查黏膜為慢性萎縮性炎癥, 病理組織學檢查腺體萎縮、腸上皮化生和異型增生。辨證脾虛胃燥, 運化失健。治法健脾益氣, 和胃安中。

處方:太子參25g, 白術15g , 吳萸5g, 黃連5g , 海螵蛸10g ,川貝10g, 花粉10g , 連翹20g , 雞內金10g, 半夏曲10g, 莪術10g , 木香10g , 7 劑。水煎400ml, 分2 次,飯后溫服, 每日1 劑。

二診:2008 年7 月31 日, 服上方7 劑后, 胃痛、反酸癥狀明顯好轉, 口干略有好轉,進食量較前增多, 前方去木香, 加麥冬20g, 繼服14劑。

三診:2008 年8 月14 日, 由于飲食不節(jié), 偶作胃痛, 前方加減去雞內金, 加黃芪25 g , 囑其注意飲食,上方連續(xù)服用30 劑。四診:2008 年10 月11 日, 患者因外感前來就醫(yī), 訴其慢性萎縮性胃炎癥狀已消失,胃鏡復查黏膜慢性炎癥明顯好轉, 病理組織學檢查證實腺體萎縮、腸上皮化生和異型增生基本恢復正常。

   病案二、患者, 女, 57歲, 初診, 2008年9月6日, 慢性萎縮性胃炎一年余?,F(xiàn)胃痛呃逆, 胃脹滿, 時有燒心,大便干多日未行, 納差, 舌淡暗苔白根黃膩, 脈沉滑。辨證為脾虛胃熱, 運化失健, 治法為健脾益氣, 清胃和中。

處方: 太子參25 g , 白術15 g, 吳萸5 g, 黃連10 g, 海螵蛸20 g, 川貝10 g, 花粉15 g , 連翹20 g , 半夏曲10 g , 萊菔子12 g , 枳實10 g , 酒制大黃5 g, 莪術10 g, 當歸10 g , 白芍15 g, 瓦楞子10 g, 7 劑。水煎400ml, 分2 次, 飯后溫服, 每日1 劑。

二診2008年9 月13 日, 服前方后, 癥狀明顯好轉。加減前方如下: 黃芪25 g, 太子參30 g, 白術15 g, 川貝10 g, 天花粉15 g , 麥冬15 g, 半夏曲10 g , 海螵蛸10 g, 吳萸5 g , 黃連6 g , 玉竹10 g, 萊菔子10 g。連續(xù)服用本方月余, 癥狀基本消失, 隨訪無復發(fā)。

  反流性食管炎胃炎的治療

反流性食管炎胃炎典型的癥狀:燒心、反酸、胸骨后灼痛,胸骨后疼痛或不適、噯氣反流等典型反流癥狀)

名老中醫(yī)高忠英教授提出本病的基本病因病機為脾虛胃燥,運化失健。

胃食管反流病病因復雜,其主要發(fā)病機制是食管抗反流防御機制下降,反流物對食管黏膜攻擊并作用的結果。反流存在的時間越長,對食管黏膜造成的損傷糜爛越重。因此,及時正確治療胃食管反流病具有重要意義。

治療方法治療組采用益氣健脾、和胃降逆法,由太子參、白術,黃連、吳茱萸、海螵蛸、天花粉、川貝、雞內金、瓦楞子,萊菔子,半夏曲等組成。伴膽汁反流者,加用枳實,郁金,白芍;反酸嚴重且舌紅者者加用旋復花,代赭石;大便干燥者加酒大黃;肝郁者加柴胡、香附。每日1 劑,水煎服,早晚各1 次,飯后0.5h服。

 全方共使中焦健運、氣機調暢、燥熱亦清而反流自止。胃氣和降,食管黏膜破損得以修復。本方切中病機,故臨床取效良好。臨床實踐證明,益氣健脾和胃降逆法治療胃食管反流病有良好療效,可明顯改善臨床癥狀。我們在治療中也發(fā)現(xiàn)在改善胸骨后燒心感和胸口痛兩個方面,結束治療初期,中藥組無明顯優(yōu)勢,但停藥1 月隨訪,中藥組的遠期療效比西藥組明顯。

 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

高忠英教授應用烏梅丸加減治療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突出體現(xiàn)以下特點: 本證為本虛標實,療潰止血以治標為急。當歸,白芍是本病治療之要藥,古有治痢“紅痢( 血多) 用當歸,白痢( 膿凍) 用芍藥”的說法,根據(jù)大便情況,出血多用當歸,黏液多用白芍。若血止,膿退重用白芍在潰瘍面上“加膜”,即在腸黏膜表面形成一層保護層,保護再生之上皮及肉芽組織。其二隨癥狀主次變化,酌加補虛藥,有利整體的恢復。根據(jù)患者寒熱的不同程度,調整涼藥和熱藥的比例,并且根據(jù)患者虛實情況,酌情選擇清補藥物,如熱象明顯,補虛藥選用清補之品的太子參。若寒證明顯,選用黨參以溫中補氣。其三因其久病正虛,故治標之藥多選用炭藥,如姜、芩、連及銀花等皆用炭,其優(yōu)點既保存藥力,又可緩解寒熱之性,使之無傷正之慮,且炭藥善于收澀,固腸止血又有療潰之功。其四、肉桂與赤石脂在本方加減運用是高忠英教授用藥的一大特色。肉桂既能溫暖臟腑、散寒止痛,又能助潰瘍愈合,作用特殊。且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肉桂能加速潰瘍面愈合。血便過多時當合用赤石脂以澀腸止血。高忠英教授在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時常以二藥同用,臨床效果很好,有待進一步研究其藥理機制,但畢竟為十九畏,七情之相反藥,不可隨意效仿。

 典型病例

病案一、 潰瘍性結腸炎(寒熱錯雜,寒輕熱重型)

患者李某某,女,43 歲,于2011 年2 月19 日,就診北京同仁堂大柵欄門診部。罹患慢性潰瘍性結腸炎20 余年,近2 周加重?,F(xiàn)便不成形,便前腹痛,便中帶血,日行5 ~ 6 次,納差,乏力,面色蒼白。舌淡苔白,脈沉細。中醫(yī)診斷為泄瀉。西醫(yī)診斷為潰瘍性結腸炎。觀其脈證,辨為陽虛運化失健,寒熱混雜損傷腸絡。治以溫陽逐寒,清腸止血為法。予烏梅12 g,黨參15 g,姜炭10 g,黃芩炭10 g,炒黃柏10 g,銀花炭10 g,炒槐花10 g,赤石脂10 g,枳殼10 g,地榆炭10 g,當歸10 g,白芍15 g,肉桂6 g。經四診,服藥2 月余,病情明顯好轉。3 月后隨診,患者情況穩(wěn)定,大便次數(shù)每日1 ~ 2次,便已成形,無腹痛,便血已除,精神尚佳。

按: 本例患者久病,納差、乏力、便溏,面色蒼白、舌淡為久病脾腎虛寒之象; 便中帶血,示寒熱混雜傷于腸絡。寒熱混雜,寒重熱輕。故用烏梅酸澀止瀉、止痛,黨參、當歸、白芍補氣調氣養(yǎng)血; 姜炭、肉桂溫腎散寒; 黃芩炭、銀花炭、地榆炭、炒槐花清熱止血,因患者久病體虛,恐清熱之力太過傷正,故四藥皆用炭炒,緩其性,用其效,用赤石脂澀腸止血,斂瘡生肌,收效甚佳。

 病案二、潰瘍性結腸炎(寒熱錯雜,熱重寒輕型)

張某某,男49 歲,2011 年3 月19 日初診?;紳冃越Y腸炎病史14 年,膿血便1 年,間斷治療至今。2011 年11 月始加重。每天膿血便7 ~ 8 次,便前腹痛,瀉后痛減。飲酒后加重。納后無不適,自述耳鳴,聽力下降。舌紅,苔薄黃,脈細滑。電子腸鏡: 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直腸均現(xiàn)潰瘍面。

中醫(yī)診斷: 便血。西醫(yī)診斷: 慢性潰瘍性結腸炎。辨證: 大腸濕熱日久,損傷陽絡。立法: 化濕和中,安絡止血。方藥:烏梅丸加減。烏梅15 g,蒼白術各15 g,赤石脂10 g,銀花炭15 g,升麻炭10 g,黃芩炭10 g,白頭翁10 g,炒槐花10 g,枳殼10 g,白芍15 g,當歸10 g,肉桂6 g 為基礎方,經三診,服藥80 劑,排便正常。2 月后追訪,未復發(fā)。

 以上內容摘自:

1、《高忠英教授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臨床經驗》史成和,浙江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8年11月第6期;

2、《健脾和胃法治療胃食管反流病56 例》史成和等,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1年3月第6期;

3、《高忠英教授應用烏梅丸加減治療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經驗》李燕,史成和,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

   2012年7月第14期。 史成和是高忠英教授的博士,北醫(yī)三院中醫(yī)科,也是治療脾胃病人的高手。

 ----------------------------萎縮性胃炎逆轉病案記錄

一親友患萎縮性胃炎吃了國家級名醫(yī)何曉暉的學生陳建章醫(yī)生幾個月的中藥,萎縮性胃炎逆轉。

病歷及處方:

201522

胃鏡檢查:1、胃竇部小潰瘍;2、慢性萎縮性胃竇炎。病理:(胃竇)中度慢性萎縮性胃炎伴糜爛。

癥:胃脘脹悶疼痛,食后更甚,伴反酸。大便溏軟,一日行。舌質紅,苔黃膩而干,脈細緩。

15 炒白術15 川楝子5 延胡索15 姜半夏10 黃連4 吳茱萸3木香6 砂仁5后下 竹茹10 茵陳20 萊菔子10 太子參15 白芨15 佩蘭12         3

201525

反酸減輕,胃脘脹悶疼痛,大便糜,一日二行,舌質紅苔黃膩而干,脈細緩。

上方去萊菔子、白芨,加大腹皮12 干姜4 茵陳改20 竹茹改20 姜半夏改12   4

201529

胃脘食后脹悶痛,噯氣。大便溏軟,一日一行。舌質紅,苔黃膩而干,脈細緩。

15 炒白術15 川楝子5 延胡索20 姜半夏12 黃連4 吳茱萸3木香6 砂仁5后下 竹茹20 茵陳20太子參15 大腹皮15 佩蘭15 干姜6    7

2015-2-16

胃脘食后脹悶,夜寐易醒,大便尚可。舌質紅苔黃膩,脈細緩。

上方去川楝子 延胡索,加萊菔子15  夜交藤30   7

2015-2-26

噯氣,食后更甚,多食脹悶,夜寐易醒,大便尚可。舌質紅苔黃膩,脈細緩。

29日方去川楝子、佩蘭,加萊菔子20  夜交藤35 茵陳改15 砂仁改8   4

2015-3-2

病情同前。舌質紅苔黃膩,脈細緩。

12 炒白術15 延胡索15 姜半夏12 黃連3 吳茱萸2木香6 砂仁8后下 茵陳20 竹茹20 茯苓30干姜6  太子參15大腹皮15 八月扎12    7

2015-3-9

胃脘食后脹悶,偶有噯氣,二便尚可。舌質紅苔黃膩,脈細緩

上方去大腹皮,加川楝子5 茯苓改20 八月扎改15   7 

2015-3-15

胃脘尚舒,多食噯氣,二便尚可。舌質紅苔黃,脈細緩

32日方去大腹皮、茵陳,加雞內金4 白芨20 茯苓改20 竹茹改15 砂仁 6      10

2015-3-26

胃脘尚舒,多食作脹,二便尚可。舌質紅苔黃,脈細緩

12 炒白術15   姜半夏12 黃連3 吳茱萸2 萊菔子15 雞內金6八月扎12木香6 砂仁5后下 太子參15 大腹皮15竹茹20  干姜6  丹參12     10  

 2015-4-6

多食作脹,二便尚可。舌質紅苔黃,脈細緩

去竹茹大腹皮 砂仁,加茯苓15 香附6 旋覆花10   10

2015-4-16

進食稀飯有時噯氣,精神尚可。兩側臉緣時有作癢,舌質紅苔黃,脈細緩

326日方去大腹皮,加夏枯草12 佩蘭12 茯苓改20 丹參改15  10

2015-4-27

胃脘尚舒,偶作脹悶。舌質紅苔黃,脈細緩

12 炒白術15   姜半夏12 黃連3 吳茱萸2 萊菔子15八月扎12木香6 砂仁5后下 太子參15 佩蘭15石見穿15 干姜3  雞內金4 丹參10     10

2015-4-30

左肋時有作脹,偶有噯氣,舌質紅苔黃,脈細緩

上方加竹茹15 香附8 旋覆花12 茯苓20 , 去佩蘭 石見穿  7 

2015-5-13

左肋時有作脹,舌質紅苔黃,脈細緩

12 炒白術15   姜半夏8 萊菔子15 八月扎12 木香6 砂仁5后下 太子參15 佩蘭15  香附8

竹茹15 石見穿15 干姜3  合歡皮15 山藥15  4

2015-5-20

左肋脹悶消失,食后胃偶有 舌質紅苔黃,脈細緩

上方竹茹改12 香附改6 萊菔子改12 石見穿改20  4

2015-6-24

胃部尚舒,多食稍脹或嘈雜,舌質紅苔黃,脈細緩

513日方去香附,加淮山20  合歡皮改20   4

2015-7-1

胃部尚舒,多食稍噯氣,大便溏軟,一日 行,舌質紅苔薄黃,脈細緩

12 炒白術15  萊菔子15麥冬15 八月扎12姜半夏12竹茹15石見穿15 米仁20 白芍15合歡皮15太子參1木香6砂仁5后下  干姜3   4

2015-7-8

胃部尚舒,偶作脹,舌質紅苔薄黃,脈細緩

上方去木香砂仁竹茹,加葛根30 夜交藤30 雞血藤15  4

2015-8-10

胃鏡:“慢性淺表性胃竇炎”,病理診斷:中度慢性淺表性胃竇炎

胃部尚舒,偶作脹,舌質紅苔薄黃膩?,脈弦滑

姜半夏12 黃連3 吳茱萸2 萊菔子12 竹茹15 云苓12 太子參12 木香6 砂仁5后下 佩蘭12 ?6  白茅15


討論:治療處方中包含:枳術丸(12 炒白術15),左金丸(黃連3吳茱萸2),金鈴子散(川楝子5 延胡索12-15),香砂六君子丸:(木香6砂仁5太子參15炒白術15茯苓20姜半夏12),半夏瀉心湯(姜半夏12、干姜3、黃連3、太子參15),

參苓白術散(太子參15白術15茯苓20山藥、薏苡仁)四逆散(枳實15、白芍)

八月札12-15、石見穿20、丹參,有抗癌防癌逆轉萎縮性胃炎的功效


摘錄何曉暉、陳建章醫(yī)生論文 《三步法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120例》如下:

  1.2 治療方法 本組病例按患者臨床表現(xiàn)及胃鏡、病理檢查情況,分三步(三個階段)辨證論治。

第一步:舍病從證,辨證除癥。對于胃鏡、病理檢查確診為“CAG”,并且臨床癥狀較為突出的患者,何老師認為應不為病拘,根據(jù)患者臨床癥狀各異及輕重不同,舍病從證,辨證除癥。臨床以寒熱虛實挾雜、肝胃不和、脾胃濕熱、胃陰(氣陰)虧虛證為多,常用方為半夏瀉心湯、左金丸、四逆散、連樸飲、金鈴子散等,該階段約需11.5個月。

   第二步:病證結合,標本同治。經過第一步(階段)治療,患者大部分臨床癥狀得以解除,常消除了癌變的恐懼心理,治療信心得以增強,此時進入第二治療階段,采取病證同治。一方面以辨證論治用藥,另一方面針對“CAG”的基本病理變化,益氣養(yǎng)陰、活血化瘀、清熱殺菌、養(yǎng)胃護膜等,常用方藥為香砂六君子丸、參苓白術散、沙參麥冬湯、逍遙散等配合丹參、八月札、蒲公英、黃連、大黃、五靈脂、白及等。

   第三步:無證從病,逆轉病機。對無癥可辨或通過第一、第二階段的治療,大部分病人的癥狀得以消除,處于無癥可辨狀態(tài),此時,應無證從病。何老師認為本病的病理基礎是脾胃虛弱、氣陰兩虛,氣滯、血瘀、濕阻為病理因素。因此,此階段治療采用健脾益氣、養(yǎng)陰益胃、理氣活血、化瘀抗化、清熱化濕等,以逆轉萎縮的胃粘膜腺體,改善病灶處血液循環(huán),消除炎性細胞浸潤,促進病理性組織向正常方向轉化。常用方有參苓白術散、沙參麥冬湯、六味地黃丸等,配伍刺猬皮、五靈脂、莪術、九香蟲或石見穿、半枝蓮、白花蛇舌草等化瘀抗化。


  3 典型病例


    患者,男,49歲。初診日期:2003122日,有胃病史20年,胃脘痞悶不適,時輕時重。3月前上海某醫(yī)院胃鏡病理切片報告為萎縮性胃炎,HP陰性,久治效差。目前胃脘痞悶,灼熱嘈雜,得食稍緩,但多食則加劇,口苦,口干不思飲,時有噯氣,頭暈,消瘦,面色萎黃,大便稀溏,舌質偏紅,苔黃膩,脈細弦而滑。辨證為濕熱蘊結,脾胃虛弱,治宜化濕清熱、健脾和胃,方擬連樸飲合六君子湯、左金丸加減。藥用黃連4g,厚樸8g,石菖蒲12g,梔子12g,蘆根15g,姜半夏10g,吳茱萸3g,干姜4g,太子參12g,白術15g,茯苓15g,陳皮5g,蒼術8g,萊菔子15g,7劑。二診:灼熱嘈雜、口苦口干減輕,大便溏軟,前方梔子改8g,蘆根改12g。三診:灼熱、口苦已失,苔黃膩見減,前方去梔子、陳皮,石菖蒲改10g7劑。四診:胃脘仍感痞悶,食后更甚,饑時緩解,大便成形,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帶滑,此濕熱證除,治當結合辨病。前方去石菖蒲、蘆根,加白芍15g,枳殼15g,刺猬皮10g,石見穿12g7劑。前方進退至八診時,胃脘脹悶已除,能正常飲食,無頭暈,不噯氣,精神好轉,舌淡紅,苔薄黃,脈細弦,治宜健脾益氣養(yǎng)陰糾其體質,行氣活血改善胃粘膜血流,化瘀抗化防腸上皮化生,方取參苓白術散意合左金丸及行氣化瘀抗化之品。處方:太子參30g,白術15g,茯苓15g,山藥20g,白芍15g,百合20g,北沙參12g,姜半夏10g,黃連4g,吳茱萸3g,干姜3g,枳殼15g,萊菔子15g,刺猬皮10g,石見穿15g,7劑。九診時,前方合黃芪、枸杞子、扁豆及胃康4號丸(院內制劑)服藥20天,在上海長海醫(yī)院復查胃鏡淺表性胃炎,病理切片:胃竇粘膜淺表性胃炎,未見腸上皮化生。隨訪半年,胃無所苦,飲食如常,體重增加5kg。

討論:常用處方如半夏瀉心湯、左金丸等。方中半夏一般用姜半夏以和胃,左金丸中黃連、吳茱萸用量宜小,常在35g之間,做到苦寒不敗胃,疏肝以和胃。對有些病人即有胃陰不足之癥,又見濕阻中焦之象,應注意養(yǎng)陰不滋膩,燥濕不傷陰,臨床尤為推崇茯苓、山藥、薏苡仁、蘆根等一組既可養(yǎng)胃,又可滲濕的藥物。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