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縮性胃炎,是胃黏膜上皮和腺體萎縮,數(shù)目減少,胃黏膜變薄,黏膜基層增厚,如果伴有腸上皮化生和異型增生,這實際上是癌前病變。西醫(yī)尚無有效療法,只能靜觀其變,定期復查,一旦發(fā)生癌變就手術切除。
幾個術語:胃寒——胃有寒氣:如胃部怕冷胃怕吃涼的,口淡不渴,即使口渴也不喜歡喝涼的,喜歡喝熱的東西就叫胃寒,舌淡苔白。
胃熱——胃熱胃火旺,像燒心、口干、口臭、舌紅苔黃。
胃燥——癥狀:有熱的舌象,舌紅黃苔,無內熱的癥狀:例如:沒有口干,沒有吃涼的特別舒服,也沒有大便干、小便黃。
一般的胃炎既有怕涼的胃寒癥狀,又有反酸燒心、舌紅苔黃的胃熱癥狀,屬于寒熱錯雜,虛實交雜脾虛胃燥型。
國家級名老中醫(yī)高忠英教授,治療此類病人可以說是妙手回春,逆轉腸上皮化生和異型增生癌前病變,使其基本恢復正常。詳見視頻:“通過細節(jié)養(yǎng)脾胃”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Q5NDEwMjI4.html
“胸背疼警惕重病降臨” http://una./5087738
基本處方為:
太子參25g, 白術15g , 吳茱萸5g, 黃連5g , 海螵蛸10g ,浙貝母10g, 天花粉10g , 連翹15g ,
這是一個基本方,根據(jù)胃鏡結果和每個人的癥狀加減。比如堵脹,可加點萊菔子、雞內金、枳殼、蘇梗來消脹健脾。大便干結加一點酒制大黃,肝郁者加柴胡、香附。
藥對分析:
太子參健脾補氣不燥不上火 白術健脾祛濕 。
胃熱胃燥用海螵蛸、浙貝,這兩個藥叫烏貝散,治療反酸燒心,修復粘膜。
天花粉、連翹過去是外用,皮膚長包、長疙瘩或者有個潰瘍,用這個藥以后可以修復,胃黏膜的炎癥也是一種癰腫,不過是內癰不是外癰,就是把治外科的藥引用到治療消化道黏膜發(fā)炎,效果非常好。有修復潰瘍糜爛的作用。
白芷 白及 這兩個藥都是修復粘膜生肌斂瘡的作用。
三七粉修復潰瘍炎癥同時還可以活血化瘀,可以散結治療異型增生、腸化的作用。
吳茱萸、黃連是丹溪心法中左金丸的組成, 為清肝泄火, 降逆止嘔作用, 治療脅肋脹痛, 嘈雜吞酸,嘔吐口苦,脘痞噯氣之證。苦寒之黃連, 入心、肝經, 既能清肝火, 使肝火得清自不橫逆犯胃; 又能瀉胃火, 使胃火得清胃氣自降; 若肝經郁火, 純用苦寒之品又恐涼遏難解, 故少佐辛熱之吳茱萸, 開肝郁、降胃逆、既可助黃連和胃降逆止嘔, 又能制約大量黃連的苦寒傷胃之性, 是為佐藥。在辨證中, 如若熱證明顯, 可多用黃連至10g, 若熱證不明顯, 可適當少用黃連。
典型病例
病案一、患者, 女, 53歲, 初診, 2008 年7月24日, 慢性萎縮性胃炎2年余, 現(xiàn)反酸, 呃逆, 胃痛, 口干咽燥, 不欲食, 飯后堵悶, 大便偏干, 睡眠不佳, 舌紅少津, 脈細。胃鏡檢查黏膜為慢性萎縮性炎癥, 病理組織學檢查腺體萎縮、腸上皮化生和異型增生。辨證脾虛胃燥, 運化失健。治法健脾益氣, 和胃安中。
處方:太子參25g, 白術15g , 吳萸5g, 黃連5g , 海螵蛸10g ,川貝10g, 花粉10g , 連翹20g , 雞內金10g, 半夏曲10g, 莪術10g , 木香10g , 7 劑。水煎400ml, 分2 次,飯后溫服, 每日1 劑。
二診:2008 年7 月31 日, 服上方7 劑后, 胃痛、反酸癥狀明顯好轉, 口干略有好轉,進食量較前增多, 前方去木香, 加麥冬20g, 繼服14劑。
三診:2008 年8 月14 日, 由于飲食不節(jié), 偶作胃痛, 前方加減去雞內金, 加黃芪25 g , 囑其注意飲食,上方連續(xù)服用30 劑。四診:2008 年10 月11 日, 患者因外感前來就醫(yī), 訴其慢性萎縮性胃炎癥狀已消失,胃鏡復查黏膜慢性炎癥明顯好轉, 病理組織學檢查證實腺體萎縮、腸上皮化生和異型增生基本恢復正常。
病案二、患者, 女, 57歲, 初診, 2008年9月6日, 慢性萎縮性胃炎一年余?,F(xiàn)胃痛呃逆, 胃脹滿, 時有燒心,大便干多日未行, 納差, 舌淡暗苔白根黃膩, 脈沉滑。辨證為脾虛胃熱, 運化失健, 治法為健脾益氣, 清胃和中。
處方: 太子參25 g , 白術15 g, 吳萸5 g, 黃連10 g, 海螵蛸20 g, 川貝10 g, 花粉15 g , 連翹20 g , 半夏曲10 g , 萊菔子12 g , 枳實10 g , 酒制大黃5 g, 莪術10 g, 當歸10 g , 白芍15 g, 瓦楞子10 g, 7 劑。水煎400ml, 分2 次, 飯后溫服, 每日1 劑。
二診2008年9 月13 日, 服前方后, 癥狀明顯好轉。加減前方如下: 黃芪25 g, 太子參30 g, 白術15 g, 川貝10 g, 天花粉15 g , 麥冬15 g, 半夏曲10 g , 海螵蛸10 g, 吳萸5 g , 黃連6 g , 玉竹10 g, 萊菔子10 g。連續(xù)服用本方月余, 癥狀基本消失, 隨訪無復發(fā)。
反流性食管炎胃炎的治療
反流性食管炎胃炎典型的癥狀:燒心、反酸、胸骨后灼痛,胸骨后疼痛或不適、噯氣反流等典型反流癥狀)
名老中醫(yī)高忠英教授提出本病的基本病因病機為脾虛胃燥,運化失健。
胃食管反流病病因復雜,其主要發(fā)病機制是食管抗反流防御機制下降,反流物對食管黏膜攻擊并作用的結果。反流存在的時間越長,對食管黏膜造成的損傷糜爛越重。因此,及時正確治療胃食管反流病具有重要意義。
治療方法治療組采用益氣健脾、和胃降逆法,由太子參、白術,黃連、吳茱萸、海螵蛸、天花粉、川貝、雞內金、瓦楞子,萊菔子,半夏曲等組成。伴膽汁反流者,加用枳實,郁金,白芍;反酸嚴重且舌紅者者加用旋復花,代赭石;大便干燥者加酒大黃;肝郁者加柴胡、香附。每日1 劑,水煎服,早晚各1 次,飯后0.5h服。
全方共使中焦健運、氣機調暢、燥熱亦清而反流自止。胃氣和降,食管黏膜破損得以修復。本方切中病機,故臨床取效良好。臨床實踐證明,益氣健脾和胃降逆法治療胃食管反流病有良好療效,可明顯改善臨床癥狀。我們在治療中也發(fā)現(xiàn)在改善胸骨后燒心感和胸口痛兩個方面,結束治療初期,中藥組無明顯優(yōu)勢,但停藥1 月隨訪,中藥組的遠期療效比西藥組明顯。
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
高忠英教授應用烏梅丸加減治療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突出體現(xiàn)以下特點: 本證為本虛標實,療潰止血以治標為急。當歸,白芍是本病治療之要藥,古有治痢“紅痢( 血多) 用當歸,白痢( 膿凍) 用芍藥”的說法,根據(jù)大便情況,出血多用當歸,黏液多用白芍。若血止,膿退重用白芍在潰瘍面上“加膜”,即在腸黏膜表面形成一層保護層,保護再生之上皮及肉芽組織。其二隨癥狀主次變化,酌加補虛藥,有利整體的恢復。根據(jù)患者寒熱的不同程度,調整涼藥和熱藥的比例,并且根據(jù)患者虛實情況,酌情選擇清補藥物,如熱象明顯,補虛藥選用清補之品的太子參。若寒證明顯,選用黨參以溫中補氣。其三因其久病正虛,故治標之藥多選用炭藥,如姜、芩、連及銀花等皆用炭,其優(yōu)點既保存藥力,又可緩解寒熱之性,使之無傷正之慮,且炭藥善于收澀,固腸止血又有療潰之功。其四、肉桂與赤石脂在本方加減運用是高忠英教授用藥的一大特色。肉桂既能溫暖臟腑、散寒止痛,又能助潰瘍愈合,作用特殊。且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肉桂能加速潰瘍面愈合。血便過多時當合用赤石脂以澀腸止血。高忠英教授在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時常以二藥同用,臨床效果很好,有待進一步研究其藥理機制,但畢竟為十九畏,七情之相反藥,不可隨意效仿。
典型病例
病案一、 潰瘍性結腸炎(寒熱錯雜,寒輕熱重型)
患者李某某,女,43 歲,于2011 年2 月19 日,就診北京同仁堂大柵欄門診部。罹患慢性潰瘍性結腸炎20 余年,近2 周加重?,F(xiàn)便不成形,便前腹痛,便中帶血,日行5 ~ 6 次,納差,乏力,面色蒼白。舌淡苔白,脈沉細。中醫(yī)診斷為泄瀉。西醫(yī)診斷為潰瘍性結腸炎。觀其脈證,辨為陽虛運化失健,寒熱混雜損傷腸絡。治以溫陽逐寒,清腸止血為法。予烏梅12 g,黨參15 g,姜炭10 g,黃芩炭10 g,炒黃柏10 g,銀花炭10 g,炒槐花10 g,赤石脂10 g,枳殼10 g,地榆炭10 g,當歸10 g,白芍15 g,肉桂6 g。經四診,服藥2 月余,病情明顯好轉。3 月后隨診,患者情況穩(wěn)定,大便次數(shù)每日1 ~ 2次,便已成形,無腹痛,便血已除,精神尚佳。
按: 本例患者久病,納差、乏力、便溏,面色蒼白、舌淡為久病脾腎虛寒之象; 便中帶血,示寒熱混雜傷于腸絡。寒熱混雜,寒重熱輕。故用烏梅酸澀止瀉、止痛,黨參、當歸、白芍補氣調氣養(yǎng)血; 姜炭、肉桂溫腎散寒; 黃芩炭、銀花炭、地榆炭、炒槐花清熱止血,因患者久病體虛,恐清熱之力太過傷正,故四藥皆用炭炒,緩其性,用其效,用赤石脂澀腸止血,斂瘡生肌,收效甚佳。
病案二、潰瘍性結腸炎(寒熱錯雜,熱重寒輕型)
張某某,男49 歲,2011 年3 月19 日初診?;紳冃越Y腸炎病史14 年,膿血便1 年,間斷治療至今。2011 年11 月始加重。每天膿血便7 ~ 8 次,便前腹痛,瀉后痛減。飲酒后加重。納后無不適,自述耳鳴,聽力下降。舌紅,苔薄黃,脈細滑。電子腸鏡: 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直腸均現(xiàn)潰瘍面。
中醫(yī)診斷: 便血。西醫(yī)診斷: 慢性潰瘍性結腸炎。辨證: 大腸濕熱日久,損傷陽絡。立法: 化濕和中,安絡止血。方藥:烏梅丸加減。烏梅15 g,蒼白術各15 g,赤石脂10 g,銀花炭15 g,升麻炭10 g,黃芩炭10 g,白頭翁10 g,炒槐花10 g,枳殼10 g,白芍15 g,當歸10 g,肉桂6 g 為基礎方,經三診,服藥80 劑,排便正常。2 月后追訪,未復發(fā)。
以上內容摘自:
1、《高忠英教授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臨床經驗》史成和,浙江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8年11月第6期;
2、《健脾和胃法治療胃食管反流病56 例》史成和等,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1年3月第6期;
3、《高忠英教授應用烏梅丸加減治療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經驗》李燕,史成和,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
2012年7月第14期。 史成和是高忠英教授的博士,北醫(yī)三院中醫(yī)科,也是治療脾胃病人的高手。
----------------------------萎縮性胃炎逆轉病案記錄
一親友患萎縮性胃炎吃了國家級名醫(yī)何曉暉的學生陳建章醫(yī)生幾個月的中藥,萎縮性胃炎逆轉。
病歷及處方:
2015年2月2日
胃鏡檢查:1、胃竇部小潰瘍;2、慢性萎縮性胃竇炎。病理:(胃竇)中度慢性萎縮性胃炎伴糜爛。
癥:胃脘脹悶疼痛,食后更甚,伴反酸。大便溏軟,一日行。舌質紅,苔黃膩而干,脈細緩。
枳實15 炒白術15 川楝子5 延胡索15 姜半夏10 黃連4 吳茱萸3木香6 砂仁5后下 竹茹10 茵陳20 萊菔子10 太子參15 白芨15 佩蘭12 3劑
2015年2月5日
反酸減輕,胃脘脹悶疼痛,大便糜,一日二行,舌質紅苔黃膩而干,脈細緩。
上方去萊菔子、白芨,加大腹皮12 干姜4 茵陳改20 竹茹改20 姜半夏改12 4劑
2015年2月9日
胃脘食后脹悶痛,噯氣。大便溏軟,一日一行。舌質紅,苔黃膩而干,脈細緩。
枳實15 炒白術15 川楝子5 延胡索20 姜半夏12 黃連4 吳茱萸3木香6 砂仁5后下 竹茹20 茵陳20太子參15 大腹皮15 佩蘭15 干姜6 7劑
2015-2-16
胃脘食后脹悶,夜寐易醒,大便尚可。舌質紅苔黃膩,脈細緩。
上方去川楝子 延胡索,加萊菔子15 夜交藤30 7劑
2015-2-26
噯氣,食后更甚,多食脹悶,夜寐易醒,大便尚可。舌質紅苔黃膩,脈細緩。
2月9日方去川楝子、佩蘭,加萊菔子20 夜交藤35 茵陳改15 砂仁改8 4劑
2015-3-2
病情同前。舌質紅苔黃膩,脈細緩。
枳實12 炒白術15 延胡索15 姜半夏12 黃連3 吳茱萸2木香6 砂仁8后下 茵陳20 竹茹20 茯苓30干姜6 太子參15大腹皮15 八月扎12 7劑
2015-3-9
胃脘食后脹悶,偶有噯氣,二便尚可。舌質紅苔黃膩,脈細緩
上方去大腹皮,加川楝子5 茯苓改20 八月扎改15 7劑
2015-3-15
胃脘尚舒,多食噯氣,二便尚可。舌質紅苔黃,脈細緩
按3月2日方去大腹皮、茵陳,加雞內金4 白芨20 茯苓改20 竹茹改15 砂仁 6 10劑
2015-3-26
胃脘尚舒,多食作脹,二便尚可。舌質紅苔黃,脈細緩
枳實12 炒白術15 姜半夏12 黃連3 吳茱萸2 萊菔子15 雞內金6八月扎12木香6 砂仁5后下 太子參15 大腹皮15竹茹20 干姜6 丹參12 10劑
2015-4-6
多食作脹,二便尚可。舌質紅苔黃,脈細緩
去竹茹大腹皮 砂仁,加茯苓15 香附6 旋覆花10 10劑
2015-4-16
進食稀飯有時噯氣,精神尚可。兩側臉緣時有作癢,舌質紅苔黃,脈細緩
按3月26日方去大腹皮,加夏枯草12 佩蘭12 茯苓改20 丹參改15 10劑
2015-4-27
胃脘尚舒,偶作脹悶。舌質紅苔黃,脈細緩
枳實12 炒白術15 姜半夏12 黃連3 吳茱萸2 萊菔子15八月扎12木香6 砂仁5后下 太子參15 佩蘭15石見穿15 干姜3 雞內金4 丹參10 10劑
2015-4-30
左肋時有作脹,偶有噯氣,舌質紅苔黃,脈細緩
上方加竹茹15 香附8 旋覆花12 茯苓20 , 去佩蘭 石見穿 7劑
2015-5-13
左肋時有作脹,舌質紅苔黃,脈細緩
枳實12 炒白術15 姜半夏8 萊菔子15 八月扎12 木香6 砂仁5后下 太子參15 佩蘭15 香附8
竹茹15 石見穿15 干姜3 合歡皮15 山藥15 4劑
2015-5-20
左肋脹悶消失,食后胃偶有 舌質紅苔黃,脈細緩
上方竹茹改12 香附改6 萊菔子改12 石見穿改20 4劑
2015-6-24
胃部尚舒,多食稍脹或嘈雜,舌質紅苔黃,脈細緩
5月13日方去香附,加淮山20 合歡皮改20 4劑
2015-7-1
胃部尚舒,多食稍噯氣,大便溏軟,一日 行,舌質紅苔薄黃,脈細緩
枳實12 炒白術15 萊菔子15麥冬15 八月扎12姜半夏12竹茹15石見穿15 米仁20 白芍15合歡皮15太子參1木香6砂仁5后下 干姜3 4劑
2015-7-8
胃部尚舒,偶作脹,舌質紅苔薄黃,脈細緩
上方去木香砂仁竹茹,加葛根30 夜交藤30 雞血藤15 4劑
2015-8-10
胃鏡:“慢性淺表性胃竇炎”,病理診斷:中度慢性淺表性胃竇炎
胃部尚舒,偶作脹,舌質紅苔薄黃膩?,脈弦滑
姜半夏12 黃連3 吳茱萸2 萊菔子12 竹茹15 云苓12 太子參12 木香6 砂仁5后下 佩蘭12 ?6 白茅15
討論:治療處方中包含:枳術丸(枳實12 炒白術15),左金丸(黃連3吳茱萸2),金鈴子散(川楝子5 延胡索12-15),香砂六君子丸:(木香6砂仁5太子參15炒白術15茯苓20姜半夏12),半夏瀉心湯(姜半夏12、干姜3、黃連3、太子參15),
參苓白術散(太子參15白術15茯苓20山藥、薏苡仁)四逆散(枳實15、白芍)
八月札12-15、石見穿20、丹參,有抗癌防癌逆轉萎縮性胃炎的功效
摘錄何曉暉、陳建章醫(yī)生論文 《三步法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120例》如下:
1.2 治療方法 本組病例按患者臨床表現(xiàn)及胃鏡、病理檢查情況,“分三步”(三個階段)辨證論治。
第一步:舍病從證,辨證除癥。對于胃鏡、病理檢查確診為“CAG”,并且臨床癥狀較為突出的患者,何老師認為應不為病拘,根據(jù)患者臨床癥狀各異及輕重不同,舍病從證,辨證除癥。臨床以寒熱虛實挾雜、肝胃不和、脾胃濕熱、胃陰(氣陰)虧虛證為多,常用方為半夏瀉心湯、左金丸、四逆散、連樸飲、金鈴子散等,該階段約需1~1.5個月。
第二步:病證結合,標本同治。經過第一步(階段)治療,患者大部分臨床癥狀得以解除,常消除了“癌變”的恐懼心理,治療信心得以增強,此時進入第二治療階段,采取“病證同治”。一方面以辨證論治用藥,另一方面針對“CAG”的基本病理變化,益氣養(yǎng)陰、活血化瘀、清熱殺菌、養(yǎng)胃護膜等,常用方藥為香砂六君子丸、參苓白術散、沙參麥冬湯、逍遙散等配合丹參、八月札、蒲公英、黃連、大黃、五靈脂、白及等。
第三步:無證從病,逆轉病機。對無癥可辨或通過第一、第二階段的治療,大部分病人的癥狀得以消除,處于無癥可辨狀態(tài),此時,應無證從病。何老師認為本病的病理基礎是脾胃虛弱、氣陰兩虛,氣滯、血瘀、濕阻為病理因素。因此,此階段治療采用健脾益氣、養(yǎng)陰益胃、理氣活血、化瘀抗化、清熱化濕等,以逆轉萎縮的胃粘膜腺體,改善病灶處血液循環(huán),消除炎性細胞浸潤,促進病理性組織向正常方向轉化。常用方有參苓白術散、沙參麥冬湯、六味地黃丸等,配伍刺猬皮、五靈脂、莪術、九香蟲或石見穿、半枝蓮、白花蛇舌草等“化瘀抗化”。
3 典型病例
患者,男,49歲。初診日期:2003年1月22日,有胃病史20年,胃脘痞悶不適,時輕時重。3月前上海某醫(yī)院胃鏡及病理切片報告為“萎縮性胃炎”,HP陰性,久治效差。目前胃脘痞悶,灼熱嘈雜,得食稍緩,但多食則加劇,口苦,口干不思飲,時有噯氣,頭暈,消瘦,面色萎黃,大便稀溏,舌質偏紅,苔黃膩,脈細弦而滑。辨證為濕熱蘊結,脾胃虛弱,治宜化濕清熱、健脾和胃,方擬連樸飲合六君子湯、左金丸加減。藥用黃連4g,厚樸8g,石菖蒲12g,梔子12g,蘆根15g,姜半夏10g,吳茱萸3g,干姜4g,太子參12g,白術15g,茯苓15g,陳皮5g,蒼術8g,萊菔子15g,7劑。二診:灼熱嘈雜、口苦口干減輕,大便溏軟,前方梔子改8g,蘆根改12g。三診:灼熱、口苦已失,苔黃膩見減,前方去梔子、陳皮,石菖蒲改10g,7劑。四診:胃脘仍感痞悶,食后更甚,饑時緩解,大便成形,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帶滑,此濕熱證除,治當結合辨病。前方去石菖蒲、蘆根,加白芍15g,枳殼15g,刺猬皮10g,石見穿12g,7劑。前方進退至八診時,胃脘脹悶已除,能正常飲食,無頭暈,不噯氣,精神好轉,舌淡紅,苔薄黃,脈細弦,治宜健脾益氣養(yǎng)陰糾其體質,行氣活血改善胃粘膜血流,化瘀抗化防腸上皮化生,方取參苓白術散意合左金丸及行氣化瘀抗化之品。處方:太子參30g,白術15g,茯苓15g,山藥20g,白芍15g,百合20g,北沙參12g,姜半夏10g,黃連4g,吳茱萸3g,干姜3g,枳殼15g,萊菔子15g,刺猬皮10g,石見穿15g,7劑。九診時,前方合黃芪、枸杞子、扁豆及胃康4號丸(院內制劑)服藥20天,在上海長海醫(yī)院復查胃鏡示“淺表性胃炎”,病理切片:胃竇粘膜淺表性胃炎,未見腸上皮化生。隨訪半年,胃無所苦,飲食如常,體重增加5kg。
討論:常用處方如半夏瀉心湯、左金丸等。方中半夏一般用姜半夏以和胃,左金丸中黃連、吳茱萸用量宜小,常在3~5g之間,做到苦寒不敗胃,疏肝以和胃。對有些病人即有胃陰不足之癥,又見濕阻中焦之象,應注意養(yǎng)陰不滋膩,燥濕不傷陰,臨床尤為推崇茯苓、山藥、薏苡仁、蘆根等一組既可養(yǎng)胃,又可滲濕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