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廖瑋雯 丨 壹心理專欄作家 前段時間一個朋友結(jié)婚,問起他們?nèi)绾蜗嘀鄳?,誠然,我想聽到一個好的愛情故事,然后寫進我的那本拖稿很久的故事書,結(jié)果事情讓我大失所望,因為他們是通過相親認識的。 對于相親這種文藝青年鄙夷至死的相識到相戀的方式,我們一般認為這樣既不浪漫,又無激情。 乍一想,兩個待價而沽的適齡的年輕人,抱著能否湊合在一起過日子的心態(tài),彼此打量對方的容貌,探聽對方的職業(yè),估算對方的身價,考究對方的家庭……,就像一個待售商品一般,去被對方上下打量,左思右想,看看能否打定主意約上一約,試上一試。 對臉皮薄的年輕人而言,相親,意味著自己不能通過正面戰(zhàn)場,通過勾引與被勾引,撩騷與被撩騷,通過面紅心跳,小鹿亂撞,通過一場山無棱天地合的戀愛來解決自己的終身問題,意味著自己是個感情上的loser,意味著自己成為一個被挑剩下的人。 小A向我抱怨,自從她遵從母上之命踏上相親之路,天天見些遭人嫌棄的歪瓜裂棗,各種網(wǎng)上流傳的奇葩之事在她身上屢屢上演,帶著老媽一起上“戰(zhàn)場”的,吃飯后不滿意要求她補償飯錢的,穿著一件背心就來相親的,把鑰匙掛在褲子上叮當作響的…… 無疑,這些全都被她一票否決,再也沒有然后了?!拔椰F(xiàn)在都成面霸120了,真命天子何時才能出現(xiàn)???”她抱怨。 小B是個男生,相親也有不少,除了和小A一樣,抱怨遭遇奇葩之外,他和我探討了另一個話題,相親發(fā)現(xiàn)有感覺的女生要怎么追? 回答怎么追女生前,我想談談我的那個結(jié)婚了的朋友。 他們相親那會,彼此之間有點好感,一邊吃飯一邊閑聊,聊著挺好,然后男方主動買單,女方搶單然后失敗,互相加了微信,然后各回各家,隨后,他們從點贊之交,到相互評論,慢慢發(fā)現(xiàn)彼此之間有著挺多志趣相投的事,然后他們互相探討,慢慢彼此越來越熟悉,越來越交心,后來約著一起出去旅行,然后,就這么自自然地在一起了,談了一年多的戀愛,然后求婚成功,領證,籌備婚禮,按部就班,水到渠成。 看著他們倆口子秀恩愛的樣子,我想,除了他們恰巧適合以外,他們對于成功相親這事,也有些值得一提的經(jīng)驗。 想起前段時間讀者留言,訴說自己工作繁忙,平時較宅,不大可能偶遇異性,公司里的幾無希望,不去相親的話就要孤獨終老,去相親的話又屢戰(zhàn)屢敗。 所以,我想在此總結(jié)一下,相親所需要注意的事項,大家看看是不是這個理。 我的意見就是:別把相親當相親,非誠才擾。 在相親的時候,我們總是容易進入“那個人就是我未來幾十年的伴侶”這個心理模式,認為這樣才算真心實意地去相親,你要這么想的話,眼睛里當然全都是刺,畢竟,這個人可能陪你一生啊,所以,第一眼,沒感覺!第二眼,這不行那不行!他怎么可以穿背心,你看,他的鑰匙,他竟然點菜不問我的意見,一個大男人居然抹香水,他抽煙誒,他有耳洞,他竟然不主動買單…… 任何一點,都能讓你將其打入十八層地獄,永不相見,再也沒有然后。 然而,在我們戀愛時,就會看到對方更多優(yōu)點,雖然長得不怎么樣,可是他細心啊,其實他還挺耐看呢,他穿個背心也很man啊,鑰匙掛在……好吧,這個我是不能忍的,點菜他都安排好了,有擔當又周全…… 總而言之,任何習性都有兩面,并不絕對,話多嘮叨可以是細致耐心,龜毛古板可以是簡潔干凈,憂心忡忡可以是未雨綢繆,大大咧咧可以是樂觀開朗。 作為朋友,你的包容和理解程度會更高一些,特別是對一些不涉及基本三觀的細枝末節(jié),不會太過在意,而且,第一印象常常帶來一定程度上的誤導,讓我們對人產(chǎn)生誤判,相親之所以屢戰(zhàn)屢敗的原因,就在于一些細枝末節(jié)上,你就把一個可能成為優(yōu)質(zhì)伴侶的人給排除了。 其實,相親,只是男男女女千千萬萬種彼此產(chǎn)生聯(lián)系的一種方式而已,我們不要賦予其太多的意義,不要認為自己loser才會相親,不要開始就抱著要和對方過一生的念頭,不要認為接下來還聯(lián)系就意味著要和對方談場戀愛。 相親,不過就是一種普普通通的認識方式,和朋友聚會認識一樣,和同學相交認識一樣,和街頭偶遇認識一樣,和網(wǎng)上聊天認識一樣,認識了,那便交個朋友,聊得來,還不錯,那就談戀愛試試,談得好,愛得來,那就考慮要不要結(jié)婚,期間只要哪一步覺得不適合,那就相忘江湖,真的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至于在戀愛中考慮的事,真的不是相親那會要考慮的。相親那會,就是看看,能不能交個朋友,僅此而已。 那個結(jié)婚了的女生說得很對;相親那會,我們之間就是“進可談戀愛,做夫妻,退可做朋友,談人生”的關系,即使相親那天,他的鑰匙咣咣響吸引了我的目光,然后發(fā)現(xiàn)他連褲鏈都忘了拉。 這你也能忍?嗯哼,交個朋友而已。 至于怎么追女生?向他倆學學唄。 |
|
來自: 李灝 > 《邏輯 思維 心理法則 人生 意識 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