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 上海通網(wǎng)站 上海市地情資料庫 上海市的百科全書::::

 田樹瑛 2015-10-26
       
一、震旦大學
震旦大學原名震旦學院,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馬相伯得上海天主教耶穌會襄助,創(chuàng)辦于徐家匯老天文臺。首批學生24人,為蔡元培介紹的南洋公學學生。開始,馬相伯親自主持校務,稱“總教習”,學科為法語、英語、數(shù)學和哲學。次年,法國耶穌會傳教士南從周來校任總教習,企圖掌握學校大權,改變馬相伯創(chuàng)辦初期制訂的章程,遭致學生不滿,紛紛退學。馬相伯另外創(chuàng)辦復旦公學,宣布學院解散。光緒三十一年七月(1905年8月),震旦大學重新開辦,耶穌會委任中國神父李問漁(李杕)任校長,南從周仍任總教習,錄取住宿學生52人。
震旦大學的經(jīng)費來源,有馬相伯當年捐出作為辦學基金的松江、青浦3000畝土地,學校遷盧家灣時又得到英、法租界房地產(chǎn)價值10萬元的捐助,此外,主要靠法國政府的津貼。法國視震旦為“在華之法國大學”,法外交部與教育部直接向震旦提供各種經(jīng)費,僅民國8年(1919年)歐戰(zhàn)結束后,一次就撥給約60萬法郎。
在校務管理方面,震旦大學的領導權一直掌握在法國耶穌會手里。光緒三十四年遷到呂班路(今重慶南路)后,耶穌會即在此建住院,課程逐步完備,師資逐步雄厚,校舍也逐步擴大,成為一所正規(guī)大學,震旦大學醫(yī)學院較著名。
光緒三十四年設院長,總理校政。先后擔任震旦院長的有:
韓紹康(Allain 1908~1910)、孔明道(Lapparand 1910~1914)、南道煌(Fournier 1914~1915)、姚纘唐(Henry 1915~1922)、帥理藹(Sellier 1922~1927)、桑黻翰(Lefebvre 1927~1932)、才爾孟(Germain 1932~1947)、茅若虛(Dumas 1947~1951),他們都是法國耶穌會士。
民國20年,學校成立校董會,有校董9人,其中3人為法國人(法國駐華公使韋禮敦、上海主教惠濟良、震旦院長才爾孟),掌握領導實權,其余6名為中國人(馬相伯、陸伯鴻、王一亭等),馬相伯被邀任董事長,都是空有其名。校董會推舉中國人胡文耀為震旦大學校長,也是掛名的,實權仍操縱在常務校董兼院長的才爾孟手中。
課程方面,學校初辦時僅設哲學與數(shù)理科,宣統(tǒng)三年(1911年)增設法科,民國元年設立醫(yī)科,以介紹法國醫(yī)學為特色,自成一派。民國21年,成立政治經(jīng)濟系,民國22年,又成立牙醫(yī)系,從而奠定了震旦醫(yī)學院、法學院、理工學院的基礎。民國36年,成立文學院,主要設置中國文學課程。
震旦大學新址占地150畝,民國24年,共有校舍10余幢。民國25年,有學生1104人,其中天主教徒320人。民國27年9月,學校開始收錄女生,第一年15人,至1949年,有女生157人,其中天主教徒65人。解放以前,外僑子弟在震旦讀書的較多。民國29年統(tǒng)計,有54名,包括13個不同國籍,其中俄籍最多,有30人;法籍居次,有6人。
震旦醫(yī)學院的畢業(yè)生,不少都在天主教會醫(yī)院工作。據(jù)民國37年統(tǒng)計,全國天主教所辦醫(yī)院中75%以上的醫(yī)生,均是震旦校友。另外,教徒學生學醫(yī)的人數(shù)最多,畢業(yè)后服務全國各教會醫(yī)院,曾組織“中華公教醫(yī)師公會”。民國31年,有會員150多人,會長劉永純,理事有吳云瑞、沈國祚、楊延年等,理事會設在上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國家采取收回教育主權的政策。1951年初,震旦大學改為人民自辦的私立大學,胡文耀任校長,楊士達為教務長。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院系調(diào)整,該校文學院、法學院經(jīng)濟系等并入復旦大學,理工學院并入交通大學,醫(yī)學院則與其他兩所醫(yī)學院合并,改建成上海第二醫(yī)學院,震旦大學就此終止。
1994年3月18日,原震旦大學(現(xiàn)為第二醫(yī)科大學)的院舍建筑,由市政府公布為市級建筑保護單位。
[震旦大學醫(yī)學院教學樓]
二、震旦女子文理學院
震旦女子文理學院是美國圣心修女會在中國創(chuàng)建的天主教內(nèi)唯一的女子大學。創(chuàng)建于民國15年9月。地址在霞飛路(今淮海中路)。先有20多名不同國籍女學生入學,教授英、法文。民國21年,又開辦了中國兒童入學的6年制小學。民國25年,按照中國公教進行會創(chuàng)辦女子大學的提案,上海主教惠濟良交付美國圣心女修會開辦。民國26年9月,震旦女子文理學院開學,民國28年新校舍落成(今向明中學及上海社科院一部分房屋)。學院宗旨之一是“為公教女中培植教員及校長人才”,行政組織名義屬震旦大學,人稱“女震旦”,實際校務全由圣心會修女主管,校長和常務校董由震旦大學校長胡文耀和常務校董才爾孟兼任,教務長和教導主任都是美國修女。1951年,院長為費敬如(S. Fitzgerald),教務長為林集英(Lindsky),教導主任為唐樹德(M. Thornton)。震旦女子文理學院分文學院和理學院,前者設中、英、法等國文學系,及教育學系、歷史學系、經(jīng)濟學系、藝術學系,后者設物理系、化學系、生物系、數(shù)學系、地理系,此外附有政治系、社會學系、哲學系、心理學系等。學生修業(yè)4年畢業(yè)后,授予學士學位。
民國29年有學生120人。1949年達368人。其中94人為天主教徒。30~40年代,該校曾有不少白俄東正教徒學生,后有些人皈依天主教。建國前夕,圣母軍在該院組建、發(fā)展,建立了支團組織。
該院歷來以貴族化與美國化為號召,面向社會上層,故學費昂貴,加以各種名目的雜費(衛(wèi)生費、運動費、圖書館費、實驗費、鋼琴費、家政課烹飪實習費等),民國26年,一學期的費用需200元左右,約合30擔大米,一般家庭根本無法負擔。
1951年,該院改為人民自辦的私立大學后,于同年8月經(jīng)華東教育部批準,并入震旦大學文學院、理工學院和法學院,撤銷女子文理學院建制。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院系調(diào)整時,隨震旦大學并入復旦大學與交通大學。
三、徐匯中學
徐匯中學,原名徐匯公學,法文名圣依納爵公學。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耶穌會傳教士創(chuàng)辦于徐家匯。初時,只有學生12人,校舍簡陋。后在徐家匯鎮(zhèn)南購地造屋,同治十二年(1873年),漸具規(guī)模。光緒四年,建成三層樓房,后稱“老校舍”。民國7年,又落成四層樓新校舍。民國22年,改為6年制完全中學后,定名徐匯中學。
該校初期以中文課程為主。光緒二十六年起,將法文及其他西方科學加入課程中。光緒三十年,學生除學習中文外,增學地理、歷史等科目,并可選擇一種(英、法)外語。該校重視足球運動,校足球隊馳名滬上。該校尤其注意宗教教育,“圣學課”為教徒學生的必修課程;平時以“神業(yè)”作為品德評分之首要項目,規(guī)定信教住宿生每天需望彌撒,念早晚課等,即使例假日也要參加宗教活動后方可離校,對教外學生則利用各種機會進行傳教,發(fā)展教徒。據(jù)民國35年統(tǒng)計,高中部135名教外學生中有36人準備入教,初中部722名教外學生中有260人準備入教。同時,在教徒學生中注意培養(yǎng)修道生源,對有志修道者,授以拉丁文,稱為“拉丁生”或“備修生”。民國23年,設立備修院。民國31年,教區(qū)規(guī)定備修生(高中部)并入小修道院住宿生活,以確保其修道志愿。民國35年統(tǒng)計,高中部教徒生92人中,50人為備修生,超過了半數(shù);初中部教徒生137人中,49人為備修生。上海天主教的神職人員絕大多數(shù)人均出自該校畢業(yè)生。
徐匯中學校規(guī)嚴格,學生在校均需循規(guī)蹈矩,例假回家,需由家長在“到家證”上蓋章。校內(nèi)實行分院管理,各院有耶穌會修士當“監(jiān)學”。學生“犯規(guī)”,當場受到處分,甚至體罰。
徐匯中學作為耶穌會主辦的公學,自道光三十年開辦至1950年的100年中,校長都是由耶穌會任命,最后二位由會內(nèi)任命的校長是中國神父張家樹和張伯達。
1951年,市政府接辦該校,校名仍用徐匯中學,并委任天主教愛國人士楊士達為該校第一任校長。
1994年3月18日,徐匯中學由市政府公布為市級建筑保護單位。
四、徐匯女子中學
創(chuàng)于同治六年,為上海天主教最早的女子學校,初由耶穌會士管理,次年交由法國拯亡會修女掌管,校址設徐家匯圣母院。光緒二十四年取校名“崇德女?!薄T缙趯W生均系圣母院所收孤女,后專收富裕教徒家庭女孩,寄宿就學,故法文稱“寄宿學?!?/span>(Le Pensionnat)。民國元年,改為4年制中學并附屬小學。民國12年改為6年制完全中學,改名徐匯女子中學,開始招收走讀生。
徐匯女中宗教氣氛濃厚,學生中棄俗修道者不少,教內(nèi)出版的《徐匯紀略》載:“青年女子入各修女會修道者,多出自該校。”自同治六年至民國27年的70年間,該校共收學生5162人,后來進各個國際女修會修道的有372人,進獻堂會修道的有586人,合計958人,占了學生總數(shù)的18.5%強。該校一直作為徐家匯圣母院的一部分,校門與圣母院同一大門,直到民國37年9月才改由天鑰橋路啟明女中校門出入。該校一直由圣母院的法國院長姆姆掌握。1951年院長姆姆是馬丹。
徐匯女中歷來限收教徒學生,故學生人數(shù)不多。民國36年,在校學生為220人,1949年有263人。
1951年,市政府接管該校,1952年與啟明女中合并,改名上海市第四女中。1966年,改為上海市第四中學,兼收男女生。
五、啟明女中
是徐家匯拯亡會辦的第二所女子中學,專收非教徒女生。光緒三十年二月,務本女校30余名學生,在校長吳懷疚帶領下,到徐匯女中參觀后有4個女生轉(zhuǎn)學該校,因此,拯亡會決定創(chuàng)辦啟明女校。第一學期僅有11名學生,當時沒有獨立校舍,向徐匯女中借了2間教室和1間臥室。光緒三十二年三月,有學生50人,到9月增加到71人,于是借圣母院孤女院部分房屋,暫作校舍。民國3年,學生達160人,決定自建新校舍。民國6年新校舍落成。
宣統(tǒng)三年啟明女中開始設置宗教課程,聽講學生約占半數(shù),有些人受影響而進教,個別人甚至進拯亡會當修女。
該校設有拯亡會修女分院,院長都由法國人擔任。1951年院長是馬丹。修女們平日對學生管束甚嚴,男教師去該校上課,修女們每每在教室后面監(jiān)課。
1951年,市政府接管該校,1952年8月與徐匯女中合并為第四女中,1966年改為上海市第四中學。
六、中法中學
原名法文書館、中法學堂、中法學校。民國20年改名中法中學(法文名L’Ecole municipale franco-chinoise),光緒十二年,法國耶穌會傳教士梁藩德(Leo Tournade)倡議,由上海法租界公董局主辦,托耶穌會士管理,專收租界里華人子弟,教以法語,經(jīng)費由法租界當局與法國政府供給。校址最初在公館馬路(今金陵東路),光緒十五年遷洋涇浜天主堂街(今四川南路)。是年有法國主母會修士2人到校執(zhí)教,宣統(tǒng)元年由該會接管。這年有學生207人,以后不斷增加。民國2年,法公董局在敏體尼蔭路(今西藏南路)另辟新址,興建校舍。民國11年,法國霞飛將軍到滬訪問時,為新舍奠基。該校課程不遵照國民政府教育部規(guī)定,以致到民國26年,上海教育部門不承認。校內(nèi)附設小學,學生自小學起學法文,中學各課皆用法文講授。民國27年,該校曾獲法國政府獎狀。
1951年市政府接管后,改名光明中學。當時校長為法國修士魏禮圣(Jules Alfred),有學生1019人,其中天主教徒僅34人。
1994年3月18日,光明中學由市政府公布為市級建筑保護單位。
七、圣方濟中學
原名圣方濟學堂、圣方濟學校,英文名St.Francis-Xaverior School。同治十三年由洋涇浜天主堂本堂神父、耶穌會傳教士蘇念澄創(chuàng)辦,當時只有兩間房子在公館馬路(今金陵東路),學生只有4人,后增至17人,都是外國男孩。光緒七年始收中國學生。次年,在南潯路虹口天主堂對面興建新校舍,光緒十年竣工,這年有15個不同國籍的學生196人,其中葡籍60人,英籍49人,中國籍28人。光緒十九年法國主母會修士來此輔助校政,光緒二十一年全部接管。光緒二十六年后,中國學生驟增,至民國28年達到700人,乃在法租界福熙路(今延安中路)設分校,稱圣方濟中學,專收中國學生。民國33年改為總校,虹口部分成為分校。
該校學生畢業(yè)后,多數(shù)在租界洋行、海關、銀行、巡捕房等謀職。美國牛津、劍橋大學在此發(fā)預科文憑及獎學金,畢業(yè)生得以出國深造。
1951年,虹口分校有學生304人,其中天主教徒130人,校長泰雷遐(法籍修士);延安中路總校有學生922人,其中天主教徒僅68人,校長吉格勤(法籍修士),當時學校行政全部歸法國主母會控制。
1952年,市政府接管該校后,虹口分校改名為北虹中學,延安中路總校改名為時代中學。
八、震旦附中
前身為震旦大學預科。民國20年奉國民政府教育部令改辦高中,民國22年獲準立案,同年秋復辦初中,成為震旦大學的附屬中學,校址在勞神父路(今合肥路)。校長由震大校長胡文耀兼,實權歸院長才爾孟(法籍耶穌會士),另設教導主任和訓育主任。龔品梅在民國26~35年曾以無會籍神職人員身份,任該校初中部訓育主任。
1952年該校由市政府接管,并與震旦女中合并,改為向明中學。
九、震旦女中
創(chuàng)于民國25年,由美國圣心會修女管理,校址長樂路141號。校長由震旦大學校長胡文耀兼,實權歸圣心會美國修女院長。該校初辦時,有學生282人;民國38年有學生500人,其中天主教徒85人,院長為美國修女費敬如,教導主任為中國女教徒張?zhí)@墨。1952年,市政府接管后,與震旦附中合并,改名為向明中學。
十、金科中學
原名公撒格學校,英文名為Consaga College。民國20年秋,經(jīng)陸伯鴻倡議,由美國耶穌會士于民國18年來上海創(chuàng)辦,校址初在霞飛路(今淮海中路)1231號。第一年有學生40人左右。民國22年秋,遷至膠州路,辟地50余畝,募集基金,建筑校舍,更名為“金科中學”。該校分高、初中兩部,并附設小學,學生由數(shù)十人,增至300余人,是一所以英語為主要教學的中學。初期校長兼教導主任是美國耶穌會神父斐有文(Thomas Philips)。民國25年獲準立案時,校長改為中國耶穌會神父徐端平,實權仍歸美國院長季祥霖(L.Mcgreal)。民國35年,中國神父龔品梅調(diào)任金科中學校長(兼院長)。從此,該校由教區(qū)神職人員領導。民國38年,該校有學生449人。
1952年市政府接管后,改名為江寧中學。
十一、仿德女中
仿德女中本是一所初級中學,校址在董家渡天主堂西南側(cè),屬該堂管轄,校長由該堂院長神父兼,交中國獻堂會修女管理(該會副會長金純修女曾長期擔任教務主任)。上海淪陷后遷入租界,抗戰(zhàn)勝利后遷回原址。民國36年,增設高中,成為完全中學。1951年,校長為中國神父張懷良,學生有479人,其中165人為天主教徒。1953年市政府接管后,與原天主教正修中學合并,改名為蓬萊中學。
十二、曉明女中
民國16年由拯亡會創(chuàng)辦,校址在洋涇浜拯亡會會院內(nèi)(洋涇浜天主堂對面)。初僅設初中,第一年有學生17人。民國23年,增設高中,是年在全市中學會考中得第一,獲上海市教育局獎狀。民國36年八一三事變時一度停課,改作臨時傷兵醫(yī)院。民國36年學生達683人。自開辦時起,校長一直由拯亡會中國修女趙承俊擔任,實權歸洋涇浜拯亡會法國院長步戴賢。
1953年市政府接管后,與進德女子中學合并,改為上海市第六女子中學,1966年又改為上海市第六中學
十三、善導女中
又名善導女子初級中學,原名善導學堂。光緒二十年由圣家院(即虹口拯亡會)創(chuàng)辦,校址在虹口昆山路224號。有附屬女子小學。
1952年市政府接管后,改名為上海市第五女中。1966年改名為上海市第五中學。
十四、達義中學
原稱達尼公學,是一所附有小學的初級中學,校址在浦東川沙唐鎮(zhèn)北端。光緒二十四年創(chuàng)辦,分男女二校。男校由主母會中國籍修士管理,女校由獻堂會修女管理。宣統(tǒng)三年辛亥革命后,實行7年制小學:初小4年,高小3年。民國17年起改為初小4年、高小2年的6年制小學。民國20年起開辦初中班,成為達義中小學。這時天主教教會法規(guī)不準教徒子女至教外學校讀書,因此在浦東總鐸區(qū)內(nèi),該校是唯一招收寄宿生的中小學,男女兩校的學生,常有500余人,是浦東較為有名的一所學校。
上海解放后,由市政府接辦,改名為唐鎮(zhèn)中學,成為一所完全中學。
十五、正心中學
是天主教松江總鐸區(qū)內(nèi)一所有附屬小學的初級中學。小學分男女二校,男校先由主母會中國籍修士管理,主母會解散后,聘請男教師;女校由獻堂會修女管理。八一三事變中,松江光啟中學被侵滬日機炸毀,乃與正心中學合并上課,因此正心中學也被稱為光啟中學。該校學生主要是天主教松江總鐸區(qū)的教徒的子弟,因此學生眾多。1949年后停辦。
十六、耀蟬中學
是天主教浦南總鐸區(qū)開辦的初級中學,校址在奉賢縣南橋鎮(zhèn)上。創(chuàng)辦于20世紀30年代初,是在小學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耀蟬是拉丁文Joseph的音譯,另一譯名為“若瑟”,故也可稱“若瑟中學”。
當時,上海教區(qū)規(guī)劃,本堂區(qū)創(chuàng)辦一所完全小學,總鐸區(qū)則要創(chuàng)辦一所初級中學,規(guī)定都要招收寄宿生,同時規(guī)定天主教徒子弟,必需到教會學校讀書。
十七、震新中學
是天主教張家樓總鐸區(qū)開辦的一所有附屬小學的初級中學,校址在張家樓48號,創(chuàng)辦于抗日戰(zhàn)爭勝利之后。該校辦學時間較短,1949年后停辦。
1928~1952年上海天主教會舉辦的其他中學
校名創(chuàng)辦年代校址附注
求德女中(原名培德女校)1928新閘路565號(后改延安中路963號)1952年政府接管后,與景德中學合并,改名新成中學
景德中學(初級中學)1940大通路370號(后改延安中路963號)1952年政府接管后與求德女中合并,改名新成中學
正修初級中學(原名正修學校)董家渡路175號(后改董家渡路180號)
一心初級中學(原名一心教養(yǎng)院)1925國貨路239號1951年8月由上海市人民救濟院接管,1952年8月停辦
圣心女中抗戰(zhàn)前國貨路236號1952年改名三八女中,1956年并入大同中學
斯高中學1924初在國貨路,后遷杭州路940號(后改寧國路141號)1951年8月人民政府接管后,改名建設中學
光啟中學1934松江城西馬路橋,后遷松江邱家灣天主堂抗戰(zhàn)時期與正心中學合并
一德初級中學1949中興路935號1949年后停辦
十八、教會小學
上海天主教教會小學多數(shù)屬堂口管轄。在農(nóng)村里,幾乎每個本堂神父的座堂都辦有一所小學,并分男校與女校。晚清時期,這些學校類似私塾,不同的是還向?qū)W生教授經(jīng)文和教義。民國時期,逐漸成為初等小學,其中有的成為初、高等小學,并又在小學的基礎上發(fā)展成為初級中學和6年制小學。
天主教小學的校長一般由本堂神父兼任,教師則由國籍主母會修士、獻堂會修女和曾在教會學校肄業(yè)或畢業(yè)的男女教徒擔任。農(nóng)村教會里一些不結婚的女教師因?qū)橛變航淌诮?jīng)文常被稱為“教經(jīng)姑娘”。
有些天主教小學辦在慈善機構內(nèi),如徐家匯土山灣的慈云小學、南市國貨路的一心小學,往往為窮苦人家的孩子免費供給讀書和住宿,這些孩子在這里得到日后學手藝所需要的基礎教育,從而大都成為天主教會工場廉價勞動力的來源。
十九、外僑子弟學校
1.若翰納公學(St Jeanne d’Arc Collège)
創(chuàng)于民國6年,初由法國耶穌會士管理,民國11年,改由法國主母會修士管理。校址在杜美路(今東湖路)18號,分英語、法語兩部。1949年有學生446人,內(nèi)天主教徒232人。1951年有學生284人,校長為法籍修士Rène Gilbert,另有外國修士12人。
2.彌額爾公學(St Michael’s College)
創(chuàng)于民國31年,由耶穌會士主辦,校址在蒲石路(今長樂路)215號。校長惠仁齊(Frederic Wilcock)為英籍東方禮神父,曾在羅馬耶穌會的俄羅斯學院受訓。學生都是從東北移居上海的白俄子弟,不少人出身于帝俄貴族之家,畢業(yè)后多數(shù)轉(zhuǎn)入震旦或圣約翰大學。1949年有學生93人,內(nèi)天主教徒33人,余為東正教徒。二次大戰(zhàn)前及大戰(zhàn)期間,該處曾為上海俄僑天主教徒的活動中心。
3.索菲亞俄童女校(St Sophia’s School for Russian girls)
創(chuàng)于民國27年,由愛爾蘭籍高隆朋會修女管理。該校與彌額爾公學一樣,都是由羅馬教皇直接指示在上海開辦的,目的乃所謂“在中國也可向俄國進行傳教”。民國30年增建新校舍,校址在長樂路君王堂附近,當時被稱為“全球唯一之天主教俄童女?!?。民國33年統(tǒng)計有俄籍學生90人,另有葡籍學生約80人。民國37年,美國紐約紅衣主教史貝爾曼第二次來華,在滬時曾往該校參觀,并主動提出與該校學生留影。
4.外僑女校(Sacret Heart convent girl School)
民國15年,由圣心會修女創(chuàng)辦。校址在蒲石路(今長樂路)圣心會修女院內(nèi),分中、小學8年,畢業(yè)后可升入英國劍橋大學。該校規(guī)定,英語國家學生主要學法語,法語國家學生主要學英語,學生可在校住宿。民國38年有學生306人,內(nèi)天主教徒162人。
5.勞萊德學校(Loretto School)
創(chuàng)于民國22年,由美國勞萊德會修女主辦,校址原在虹口昆山路118號,民國30年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此間美國修女被集中在蒲石路美國圣心會修女院,學校隨之搬遷,民國35年移到中正西路(今延安西路)736號。該校除普通教育外,附設家政與商業(yè)科。1951年有學生130人,內(nèi)天主教徒103人,校長為美籍修女Maureen O’Connell。
6.若瑟學校(Institution of St. Joseph)和上智學校(Orphanage of Our Lady of Providence)
建于同治十二年,法國拯亡會修女在洋涇浜天主堂對面原法國軍人醫(yī)院內(nèi)創(chuàng)辦若瑟學校,專收外僑女童。光緒元年,在原校旁又另設上智學校,專收外僑孤女、棄兒或混血兒,給以簡單的教育,并授予可供謀生的手藝。民國15年,圣心會修女辦的外僑女校創(chuàng)辦后,取代了若瑟學校,上智學校則依舊保持。民國31年有學生130人,其中有一些波蘭籍的猶太人。
此外,天主教辦的虹口圣方濟學校,起初也是一所外僑子弟學校,后來兼收中國學生。民國28年在法租界上另設分校,專收中國學生,虹口部分仍收外僑學生。金科中學(原名公撒格學校)初辦時,也有不少外僑子弟入學。
二十、專業(yè)學校
1.廣慈護士學校
法文名L’Ecole d’infirmières de I’Hopital Ste Marie,民國16年籌建,民國24年粗具規(guī)模,民國26年正式面向社會。學制3年,畢業(yè)后多數(shù)留在廣慈醫(yī)院工作,其余主要供職于各地天主教會醫(yī)院。因附屬震旦大學,故又名震旦大學附設高級護士學校。校長由震旦大學校長胡文耀兼任,教務主任為震旦醫(yī)學院藥理學教授吳云瑞,日常工作由仁愛會中國修女梁德珍主持,實際領導則歸廣慈醫(yī)院內(nèi)的法國仁愛會院長姆姆。
1950年該校有學生67人,其中天主教徒24人。1951年學校由市政府接管,曾改名為廣慈醫(yī)院附設高級護士學校。
2.圣心護士學校
英文名Sacred Heart Nursing School。曾稱震旦高級護士學校。民國24年,經(jīng)教徒陸伯鴻倡議,由于斌、錢新之、貝淞蓀、吳蘊齋、林康侯等組成董事會,投資40萬元,在朝陽路、眉州路口購地20畝建成4層大廈。民國25年9月,護校開學時,只有學生50人。校務由方濟各會修女主持。八一三事變后,學校遷移到霞飛路(今淮海中路)美國圣心會修院,民國35年又遷到寧國路41號。
自民國25年開辦至民國35年,該校共有畢業(yè)生100余人,其中有8人當了修女。1950年全校學生76人,其中45人為天主教徒。
1949年后由市政府接管,改名楊浦區(qū)衛(wèi)生學校。
3.徐匯師范學校(匯師中學)
原名類思師范學堂。民國9年(一說民國10年)耶穌會中國籍神父潘秋麓(谷聲)創(chuàng)辦,目的培養(yǎng)全國天主教會小學師資。學生來自各教區(qū)。民國14年建校舍于徐家匯博物館南面(今蒲西路),學制3年。由于國民政府規(guī)定不得設立私立師范學校,民國21年起改名匯師中學,并附設小學部,稱匯師小學,但師范學校性質(zhì)未變。是年有學生96人。該校于抗戰(zhàn)初期停辦。
4.斯高工藝學校
民國14年由教徒陸伯鴻捐資交意大利慈幼會教士創(chuàng)辦于南市國貨路286號,后因北伐戰(zhàn)爭影響,一度停辦。民國23年由陸伯鴻、朱志堯等人捐助,又獲法租界公董局貸款2萬元,在楊樹浦杭州路建造校舍。該校設置木工、印刷電機課程。校長由意籍神父擔任,教師多數(shù)也為外籍教士。上海淪陷期間,校方曾逼迫學生為日軍制造手榴彈殼、炮彈殼等。
1951年由楊浦區(qū)教育部門接管,與斯高中學合并改名建設中學。
5.徐家匯圣母院聾啞學校
光緒十九年由法國拯亡會修女馬賽爾(Marcel)創(chuàng)辦。光緒二十一年馬賽爾去世,由獻堂會中國修女朱貞姑續(xù)辦。學制6年,可達初小程度。開始限收天主教堂孤兒,后面向社會,收取學費。民國38年有學生47人,1949年后停辦。
二十一、上海天主教學校宗教課的設置
天主教在中國開辦各種學校,其首要目的是為傳教,因此,上海的天主教中、小學都設有稱為“圣學”課的宗教課,課本有《要理問答》、《教理詳解》、《高中教理講義》等。擔任講課的多系神父、修士、修女,而且這門課往往被列入教徒學生的必修課程。
民國18年8月,國民政府公布了對宗教團體所辦教育事業(yè)的4條辦法,將這類教育事業(yè)區(qū)分為旨在“造就人才”和旨在“傳布宗教”的兩種性質(zhì),規(guī)定惟前者可照私立學校章程,呈報教育部門立案。上海的天主教會學校按照前者提出了申請,被準作為私立學校備案或立案。民國19年3月,教育部又向各省、市教育局發(fā)布命令,明文規(guī)定“私立學校如宗教團體所設立,不得作宗教宣傳,并不得以宗教科目為必修科”,中央社還發(fā)出電文,稱政府“為防止教會學校宣傳宗教而采取嚴厲措施”(1930年3月3日《申報》)。
對此,上海天主教會當局采取了陽奉陰違或置之不理的態(tài)度,政府方面也不加追究,結果這條禁令僅成為一紙空文。至民國26年,上海教區(qū)更對各教會學校宗教課教材作了統(tǒng)一規(guī)定(見1937年9月份《圣教雜志》),并且宣布每年夏季在上海天主教男女初、高中教徒畢業(yè)生中舉行“圣學”會考,由教區(qū)派專人負責,并對應試及格者發(fā)給專門文憑。
抗戰(zhàn)勝利后,天主教會力求通過立法形式將宗教課正式列入學校課程。民國37年2月,在上海舉行的全國公教教育會議上,于斌等人對此呼聲甚高。上海的天主教教務協(xié)進會通過華明新聞社向國民政府行政院施加政治壓力,要求取消上述禁令。行政院新聞局局長董顯光代表政府作出答復,謂該項條文其“立法精神,乃在保障宗教之自由而無強制性,及避免學校教育之被利用于傳教目的,”又聲明“考諸事實,教育部對于前項條文之解釋,極為寬大,教育部對此(指宗教課程設置)迄未加以干涉”(1948年6月份英文《中國傳教士》月刊)。南京國民政府就此事作出了維持原來方針的表示,教會的這一意圖卒未實現(xiàn)。
公董局淮海中路向明中學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