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 又稱鐘鼎文是由甲骨文遞變產(chǎn)生的一種古漢字書體;是中國商朝中期到西周晚期,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它起源于商朝,流行于周朝,因當(dāng)時(shí)把青銅稱為“金”,因此,把這種文字稱為“金文”。 來,“金文”成了這一時(shí)期青銅器銘文的統(tǒng)稱。 當(dāng)時(shí),青銅器的種類繁多,按用途分為:祭器、禮器、食器、水器、酒器、樂器、兵器、車馬器、度、量、衡等器具;按形制又分為:鼎、尊、鐘、盤、角、盂、盆、瓶、爵、壺、杯等等器物。其中,以樂器中的“鐘”和禮器中的“鼎”刻、鑄文字居多,因此,金文又稱為“鐘鼎文”。金文比起甲骨文, 其書法特征更趨完善,用筆的方法更加豐富, 字形也更為完美,其典型代表作有:《頌鼎》、《毛公鼎》、《散氏盤》、《大盂鼎》、《大克鼎》等。
甲骨文形成于商中期的公元前十四世紀(jì),而金文形成于西周中期,定型于西周晚期(約公元前十世紀(jì)至公元前八世紀(jì))。那么,甲骨文遞變成金文,至少經(jīng)歷了五六百年的時(shí)間。此后,金文遞變成大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