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惡寒背為陽,腹為陰。背惡寒,陽不足也。陽不足,則陰氣盛。陰氣盛者,口中和。陽氣內(nèi)陷者,口干燥,附子、白虎宜加詳審。 口中和,背惡寒者,屬少陰,附子湯及灸氣海。陽氣內(nèi)陷,口干燥,背惡寒,白虎湯。
寒熱寒熱往來者,陰陽相勝,邪正相爭而作也。蓋陽不足,則陰邪出于表而與之爭,故陰勝而為寒。陰不足,則陽邪入于里而與之爭,故陽勝而為熱。邪居表多,則多寒。邪居里多,則多熱。邪在半表半里,則寒熱相半,乍往乍來而間作也。小柴胡湯專主寒熱,寒多者,加桂;熱多者,加大黃,是大法也。 太陽病八九日,如瘧狀,發(fā)熱惡寒,熱多寒少,不嘔,清便自可,一日二三度發(fā),桂枝麻黃各半湯;脈微緩者,不可汗,宜越婢湯。 病至十余日,熱結(jié)在里,往來寒熱,大柴胡湯。心煩發(fā)嘔,胸膈滿,不欲食,寒熱往來,小柴胡湯。 汗下后不嘔不渴,頭汗出,胸膈滿,小便不利,寒熱往來,柴胡桂姜湯。 熱多寒少,尺脈遲者,榮血不足,黃 建中湯。脈浮大,寒熱往來,宜祛邪。 凡婦人中風(fēng)七八日,續(xù)得寒熱,發(fā)作有時(shí),經(jīng)水適斷,為熱入血室,小柴胡湯。
潮熱潮熱,屬陽明,陽明旺于未申,一日一發(fā),日晡而作也。邪入胃腑,為可下之證。設(shè)或脈浮而緊,潮熱而利,或小便難,大便溏者,熱未入腑,猶帶表邪,先當(dāng)和解其外。如小便利,大便硬,方可攻之。若潮熱于寅卯,寅卯則屬少陽,潮于巳午,則屬太陽,是又不可不辯。 病患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潮熱,脈實(shí),可下,小承氣湯或大柴胡;脈虛者,不可下,桂枝湯。 陽明病,潮熱,大便微硬者,大承氣湯。陽明病,脈浮而緊,必潮熱,發(fā)作有時(shí),但脈浮者,必盜汗出,柴胡桂枝湯。 腹?jié)M,不大便,潮熱,小承氣湯微利之。
似瘧似瘧,一名瘧狀,作止有時(shí),非若寒熱往來無定也。 太陽似瘧,脈浮洪,桂枝湯;清便自可,不嘔,一日二三度發(fā),桂枝麻黃各半湯。 陽明似瘧,煩熱汗出,日晡發(fā)熱,脈浮,桂枝湯;脈實(shí),承氣湯。 婦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jié),亦如瘧狀,小柴胡湯。 熱多寒少,陽乘陰也。若尺脈遲,為血少,先以黃 建中湯養(yǎng)其榮衛(wèi)。脈不遲,卻以小柴胡湯、桂枝湯、越婢湯選用之。 厥陰脈浮緩,囊不縮,必發(fā)熱惡寒,似瘧,為欲愈,桂枝麻黃各半湯。 溫瘧,其脈如平,身無寒但熱,骨節(jié)煩疼,時(shí)嘔,白虎湯加桂;渴者,柴胡加人參栝蔞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