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的惲南田——張大壯了廬 發(fā)表于2015-09-09 07:34張大壯先生作為一個藝術家他是有幸的。熟悉他繪畫藝術的人都無不對他高超的畫品和人品而心生崇敬,并贊嘆不已。
張大壯先生宗法清代惲南田的“沒骨”繪畫藝術,尤其是到了晚年,他可謂積漸悟為頓悟,豁然縱筆奇恣,出神入化,把惲南田的“沒骨”繪畫藝術創(chuàng)造性地推向了一個又一個新的境界。他創(chuàng)作的新作許多地方與現(xiàn)代西方繪畫藝術暗合,氣息和筆墨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令人耳目一新,被人們譽為“現(xiàn)代的惲南田”。
畫家張大壯
張大壯《春風圖》
張大壯1977年繪《蓮花》
張大壯《帶魚》
張大壯先生作為一個藝術家他是有幸的。熟悉他繪畫藝術的人都無不對他高超的畫品和人品而心生崇敬,并贊嘆不已。這在現(xiàn)代“海派”畫壇上是絕無僅有的。他宗法清代惲南田的“沒骨”繪畫藝術,不僅腴潤清新,筆墨法度又十分精練,線條有柔韌之勁。尤其是到了晚年,他可謂積漸悟為頓悟,豁然縱筆奇恣,出神入化,把惲南田的“沒骨”繪畫藝術創(chuàng)造性地推向了一個又一個新的境界。他創(chuàng)作的新作許多地方與現(xiàn)代西方繪畫藝術暗合,氣息和筆墨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令人耳目一新,被人們譽為“現(xiàn)代的惲南田”。 但作為一個著名畫家,張大壯先生又是最不幸的。這位傳統(tǒng)型的中國畫家,由于恪守著謙退自遜、恬淡無為的傳統(tǒng)道德觀念,與他身處的功利主義極端膨脹的現(xiàn)實社會相去甚遠,故而他那卓越的繪畫藝術在他生前未能得到社會充分的認識,享受到應有的待遇和聲譽。這也許是畫史上像吳鎮(zhèn)、徐渭、惲南田、任伯年那樣書生氣十足的藝術家和文人共同的悲劇。至今,熟悉他的人們提起張大壯先生命運的時候,無不為之嗟嘆和不平。 時代有不合理的,但歷史終究會合理的。 一 張大壯原名頤,又名心源,字養(yǎng)初,號養(yǎng)盧,別署富春山人,后更名“大壯”。浙江省杭州市舊余杭縣人。1903年10月19日生于杭州。1980年6月21日卒于上海。先生生前為上海市中國畫院畫師,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上海分會會員,農工民主黨上海市市委委員。 張大壯先生出身于封建的官宦人家。其父張硯蓀,字蔭椿,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三月在京經禮部會試、殿試為“癸卯科”二甲41名進士。先生三舅父章炳麟,字太炎,為我國近代大學者、民主主義革命家、思想家。先生的父親和母親、親屬于經文、醫(yī)學、金石、書畫,均有著與眾不同的教養(yǎng),使他有幸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熏陶。但不幸的是張大壯先生12歲時因時變家道中落而被迫輟學。先生先學醫(yī),隔兩年,由其三舅父章太炎發(fā)現(xiàn)其自小對書畫的敏悟而改學畫。以后,先生隨其父來上海。先從師研山水后學惲派花卉。先生19歲時因聰明好學十分有幸地為其父的摯友,近代中國最大的書畫收藏家、鑒賞家吳興龐萊臣先生賞識,許入其“虛齋”,繼陸廉夫后為其掌管書畫。這使他有機會接觸眾多的傳世書畫佳作,先生從此日夜浸沉在書林畫海之中。他天性穎悟而勤奮,對藏品一一反復揣摩,力追逼擬,得到了龐萊臣先生的格外器重和厚愛,將珍藏的更多歷史名作供他研究與學習,并親自予以指導。這在他同輩的畫家中是很少有的幸運。經過幾年刻苦、認真地學習和研究,不但造就了他精于鑒賞的能力,而且對筆墨法度的領悟和訓練也達到了運用自如的地步。這種得天獨厚的機遇為張大壯先生以后一生從事中國繪畫藝術的創(chuàng)作奠定了極為良好的基礎。 張大壯先生在“虛齋”時不僅勤于畫學,而且兼攻書法和篆刻。張大壯先生在龐氏“虛齋”所練就的對中國書畫見多識廣的學養(yǎng)和造詣,及卓越的鑒賞能力和運用自如的筆墨法度,連現(xiàn)代大書畫家、鑒賞家吳湖帆先生也為之稱羨和膺服。故而在先生28歲那年,因病離開龐萊臣先生的“虛齋”時,吳湖帆先生曾多次親自轉托另一位書畫大收藏家、鑒賞家孫伯淵先生誠懇延請張大壯先生去其“梅景書屋”共研畫事。但先生因不愿憂勞于人而婉言謝絕,歸家養(yǎng)病。從此始更名“大壯”,以示不息。不幸的是,不久因戰(zhàn)亂,張大壯先生生活日趨動蕩。迫于生計,先生只得勉強抱病賣畫,開始走上了一條以畫為生、貧病交困、坎坷潦倒的藝術道路?;茧y之中,又是吳湖帆先生以各種方式,直接和間接地予以經濟上的接濟和幫助。多次轉托孫伯淵先生以重金收藏張大壯先生新作,可謂兩全其美。吳湖帆先生在他一生中一直把張大壯先生視為藝術上的知己,不以貧賤為嫌時相往來,執(zhí)手相挽,親密無間,得有佳作必先請張大壯、孫伯淵兩位先生共析鑒賞,以至影響后來的陸儼少先生,使他對張大壯先生一直禮儀有加而十分尊重,不敢怠慢。 張大壯先生是個典型傳統(tǒng)型的中國畫家,早先在“虛齋”時受齋主人龐萊臣先生的影響,接受和崇尚董其昌的藝術思想,并身體力行,系統(tǒng)地學習中國歷代南宗一脈“文人畫”的傳世名作。先生早先學研山水,致力于元四家和明董其昌,上及董源、巨然、米家父子、高房山及方方壺,下涉四王吳惲,先生都竭力追求,化而用之。以后又旁及花鳥,主要宗法惲南田及華喦二家,其中,尤醉心于惲南田的“沒骨”繪畫藝術。先生又留心于八大的繪畫作品。張大壯先生重視傳統(tǒng),嚴于法度。先生論畫不多,主張“氣韻第一,逸品為上。畫以清淡為宗,靜為最高。骨法用筆,要筆筆見筆,筆筆要有來歷”……這一切,都是受董其昌的中國繪畫美學思想和筆墨論的影響。所以先生在他一生的繪畫藝術生涯中,從事傳統(tǒng)中國畫創(chuàng)作時間很長,直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因健康上的原因才轉而注意并注重對花卉、蔬果的觀察寫生。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先生的繪畫創(chuàng)作實踐經驗日趨成熟,又有幸受到中國畫創(chuàng)新運動和西方繪畫的影響,識高膽大,解放思想,逐漸將惲南田的“沒骨”繪畫藝術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揮運用,推向新的境界,創(chuàng)作出許多賞心悅目并具有相當藝術含量的“沒骨”花卉、蔬果寫生的新作,達到了他藝術上的高峰。 不知是天性使然還是歷史的淵源,張大壯先生對清惲南田及其創(chuàng)作的“沒骨”繪畫藝術有著自然的喜好和獨特的認識,可謂情有獨鐘。先生不僅崇敬惲南田恬淡一生的處世態(tài)度和謙而不阿的人品,還以他為自己人生的楷模,“貧而志彌篤,窮后畫越工”。先生對惲南田化陽剛為陰柔,腴潤而不媚俗的“沒骨”繪畫藝術進行了十分認真的學習和研究。先生對過目的惲南田傳世作品都一一認真默讀、摹擬、消化為己有。從形象特征的觀察到色彩明晦的變化,從筆墨運用到氣息領悟,手摹心追,做到心似、形似、神似。當年吳湖帆先生珍藏的八幀南田“花卉蔬果”冊頁,其中有一幀只有題詞而沒有畫,幾百年來一直是收藏家們的遺憾。后有人請教張大壯先生,先生從題詞中推敲再三,理解補成“櫻桃”。那一幀畫無論氣息、筆墨和色彩,與其他幾幀如同一轍,讓眾多的鑒賞家、收藏家們都難以分辨,即使明白說了,仍然不信,可見出手之高矣。張大壯先生以惲南田的“沒骨”法寫生、創(chuàng)作的牡丹,更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先生筆下的牡丹、芍藥等花卉寫生,將南田的“沒骨渲染”熟練地變?yōu)椤皼]骨點染”,后來先生又在寫生過程中觀察入微,以中國繪畫的筆墨程式將花卉的每一花瓣形象再逐一分解成大小縱橫不同的筆墨構成,并注意它色彩的明晦變化,然后根據花卉的結構以“沒骨寫意”法用中鋒由里向外縱橫揮灑成高下參差、左右顧盼、大小不同的筆墨構成,畫成每一朵形態(tài)各異的花,繼而再輔之皴、擦、點、染各類用筆。畫面撲朔迷離似是而非,既具象又抽象,讓人不可捉摸,近似西方印象主義繪畫的作品。其花鮮枝嫩蕊如朝露未晞,恬淡和平又如其人,超時變雅,得神盡態(tài)。嚴謹的結構,加上在含而不露及遒勁的筆墨法度下化陽剛為陰柔,使許多崇拜張大壯先生藝術的后學者都望畫興嘆,感到難以認識和入手學習,這也就是張大壯繪畫藝術后繼乏人的主要原因。張大壯先生筆下的牡丹不僅是他創(chuàng)作的主題,同時也是他藝術成就的一個代表。于是,人們習慣地把他創(chuàng)作的這個典型藝術形象與他的名字聯(lián)系在一起,世稱“張牡丹”。在甜俗的“海派”中國畫風中成為一枝甜不俗、生不澀,清奇不敗的鮮花。 張大壯先生繪畫創(chuàng)作的另一個典型藝術形象,就是以惲南田“沒骨”法寫生的蔬果。先生筆下的蔬果,無論是瓜果蔬菜、還是異域名品,寥寥幾筆就將形象把握和刻畫得正確無誤,輔之勾、勒、皴、擦又運用得恰到好處,充分體現(xiàn)出他善于觀察的能力和訓練有素的扎實功夫。這種造型和筆墨功力高度和諧的繪畫作品真叫中國畫家和西方畫家都為難而不敢妄想。張大壯先生筆下的“沒骨”蔬果寫生作品于六法要妙獨辟蹊徑,創(chuàng)出了前人筆下所無的鮮美藝術形象。這一形象在一般民眾溫飽尚艱的時期為人民所喜聞樂見,也是先生創(chuàng)作思想中“平民意識”的強烈體現(xiàn)。 在現(xiàn)代中國畫的創(chuàng)新運動中,張大壯先生天才地將惲南田的“沒骨”繪畫藝術,以中國畫傳統(tǒng)筆墨法度為基礎,以“文人畫”家的氣質,將原來惲南田的“沒骨渲染”發(fā)展成為“沒骨點染”,最后又發(fā)展成為“沒骨寫意”。這不僅是對惲南田“沒骨”一脈繪畫藝術的發(fā)展和貢獻,也是對中國繪畫藝術的發(fā)展和貢獻。尤其在當今,傳統(tǒng)中國繪畫處在因各種干擾而困惑的時期中,張大壯先生為如何正確地認識學習和繼承發(fā)展中國畫,積極地“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提供了成功的范例。這也是我們歷史地重新認識張大壯先生繪畫藝術的意義和價值。 二 張大壯先生早先致力山水畫,不幸的是因健康上的原因,作品不多,為花鳥畫名所淹。先生長年臥病在床,很少出門,缺少對自然界山水的觀察和感受。但晚年偶爾為之,無論大幀小品,先生都能以自己獨特的藝術感覺將早先熟悉的前人畫題、名家風格及筆墨法度,以“文人畫家”的思維,由表及里,去粗存精,用簡括的提煉手段嫻熟地再創(chuàng)作,獨辟蹊徑,開古為新。如小品《苕溪春曉》《鵲華秋色》《疏林亭子》……絕不類于一般傳統(tǒng)山水畫家的仿擬之作而落前人陳式。真正瀟灑地達到了“文人畫家”玩弄筆墨的高超情趣。其中不乏:董源的平淡渾厚、巨然的雄肆宏麗、趙伯駒、趙伯彇的清遠疏朗、米家父子、高房山及方方壺的奇譎幻化、黃大癡的蒼茫簡括、梅道人的圓潤遒勁、倪云林的淡寂超逸、黃鶴山樵的深秀茂美。先生的山水畫先筆后墨,暈染多次,先淡后濃,漸漸遞加,然后施以焦墨破醒一二。這種由濕而干、由疏而密、渾然一體的筆墨技法,實際上就是直接取法于董其昌,并得力于黃大癡、倪云林及八大。以至達到“淡而厚、清疏而遒勁、平淡天真”的境界。先生不多見的山水畫連陸儼少先生也十分服膺,時有請教。 張大壯先生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藝術家,一生除了致力于繪畫藝術的創(chuàng)作外還精于篆刻和書法,不幸的是也因健康原因較之其山水畫更鮮為人知。先生早年在龐萊臣先生的“虛齋”時即注意收集了許多泥封、漢魏六朝將軍雜號與侯印的印花。同時又將明清各流派主要篆刻家散見的印花都收集成冊,并一一都作了銘記。而且手拓了大量的秦漢磚瓦作為資料。張大壯先生的篆刻學習浙派,盡取名家之長,以丁敬身的“切刀法”入手,兼以蔣山堂的“拙出”,方中求圓,拙中求放,力求莊嚴之勢,盡去嬌柔嫵媚之態(tài)。他早年為“虛齋”主人龐萊臣先生所制的收藏印章即以此為之,參以漢印篆法。繼而先生致力于黃小松、陳鴻壽二家,同時兼取奚鐵生、陳秋堂。吸收漢印、泥封、銘文、詔版、錢幣之體。陽文印,力求工穩(wěn)、秀麗、生動。陰文印,奏刀更大膽,有蒼茫渾厚之感。先生為其三舅父章太炎所制“章炳麟印”與“大章之章”,以及為龐萊臣先生74歲以后的年歲印即是其貌。晚年先生盡取趙之謙之勢,并吸收吳昌碩之長,將秦漢碑刻、磚文等種類書體均融會貫通于印,以勢取神,多有變化,刀法也更見沉著,于秀麗處見蒼勁,流暢處見厚樸,在不經意處見功夫。同時兼取皖派鄧石如、吳讓之“切中帶削”和“沖刀法”結合,盡取自然以求表達筆意。先生晚年的自用印即大都以此為之。偶爾也參以吳昌碩、齊白石的“出鋒鈍角”之法玩之,各取所需,變化無窮。先生用印大都己出,不以石質為然,又很少署款,樸質如其人。有不知印之人獻印于先生,先生只是淡然一笑,隨手將印置于水盂之中視同卵石與水仙為伴??梢娤壬讨载?。 張大壯先生一生書法不幸也因健康原因作品不多。見有早先臨漢《夏承碑》《史晨前后碑》的記錄。先生對唐書家顏真卿頗為敬重。論書輒提顏真卿《顏家廟碑》與《郭家廟碑》等,對五代楊凝式的《韭花帖》更是贊不絕口,以為董其昌即得益于此。觀先生遺存不多的書法作品及晚年題畫字,遒勁典雅直接取法于唐孫過庭《書譜》,具晉唐遺風。書中行氣,得益于楊凝式的《韭花帖》。書骨自有唐顏魯公之雄肆,絕無時俗之媚態(tài)。較之以形取勝的畫家字,先生則足可稱“書家”無愧。 三 縱觀張大壯先生一生的藝術生涯,有“有幸”于人,早年有緣得以入龐萊臣先生的“虛齋”,系統(tǒng)地學習、研究中國歷代書畫珍品,取得藝術上的早慧,也有“不幸”于人,中途病纏終身,不能以充沛的精力去積極地從事藝術實踐,同樣也失去了各種機遇。如果命運真給其“大、壯”的生命力,相信憑先生對中國繪畫藝術見多識廣的修養(yǎng),運用自如的筆墨法度功力,聰慧的頭腦及勤奮,一定能在他自己從事的各方面藝術上“古為今用”,創(chuàng)作出更多優(yōu)秀的作品和取得更大的成就,為中國繪畫作出更大的貢獻。 是偶然的巧合,還是命運的安排,歷史上的惲南田與現(xiàn)代的張大壯有驚人相似之處。 張大壯先生不僅在中國繪畫藝術上學習和繼承了清代惲南田的“沒骨”繪畫藝術并有所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而且,在人生的命運和處世為人上都極為相似。 張大壯先生為人閑散清介,真可謂是閑云野鶴。淡泊之心在畫壇傳為佳話。陸儼少、陸抑非兩位先生都曾說過“張大壯是當今畫壇唯一一位有仙氣的人”。觀其畫如見其人,觀其人即知其畫。“文人畫”家那種聊寫胸中逸氣的藝術心態(tài)在他畫里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因為他不屑于個人名利,他的作品中自有一股瀟灑安閑之氣動人心弦。純真的藝術心理使他有著認真的藝術創(chuàng)作態(tài)度。他強調“意在筆先”。創(chuàng)作前沉靜如水,雖臥病在床,但一直在反復深思熟慮,做到胸有成竹。然后在其身體、精神狀態(tài)良好的情況下?lián)褚粋€與自己情緒吻合的日子調節(jié)起興致來,或白天或晚上無論有人無人只要不予干擾,就會鋪紙縱筆揮灑。作畫搦管時先生先安閑恬適掃盡俗腸,默對素幅凝神靜氣,看高下審左右,幅內幅外來去縱橫做到心中有數。揮灑之中又能隨處生發(fā),有意與無意之中讓人不可捉摸,似與不似之間令人驚訝。先生以對歷史負責的態(tài)度認真對待自己的創(chuàng)作。即使一時急需幫人救難的應酬之作也決不敷衍出門。先生因體質孱弱,在每年三九、三伏時節(jié)及一年二十四個節(jié)氣轉換的前后日子,怕氣候變化引發(fā)舊病,他是從不起身和出門的,更談不上作畫。諸多因素導致先生一生之中創(chuàng)作的作品比起其他畫家就少得可憐了。這就是惲南田恬淡的處世態(tài)度和對藝術的虔誠的再現(xiàn)。 張大壯先生是個胸懷磊落的奇男子。由于戰(zhàn)亂時變,加上長年貧病交困的諸多不幸,因而受盡了社會對他的歧視和壓迫,飽嘗了人間辛酸悲苦,看透了世態(tài)炎涼??部赖囊簧顾哂卸床焓狼榈穆敾酆途髲姷纳顟B(tài)度,煉就了一副藝術家的傲骨。先生優(yōu)秀的藝術才華很早就被社會所重視為人民所喜愛,但他從不趨炎附勢與權貴、富人交酬往來,甚至連自己至親至友也如此。他安于自己清貧的生活,即使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寧可長期以典當來維持生活,也不屈從于權貴而應命作畫。在他臥病的時候經常有人攜帶巨款來請他作畫,或邀請他去禮遇非凡的地方享受,他都拒之不允,安于自己清貧的生活。殘酷的生活現(xiàn)實迫使他最后連贖典當的利息都不能償清,還是驚動了單位予以救濟解決。直到逝世,先生除了留下優(yōu)秀的作品,沒有一點生活之外多余的東西。一代著名的大畫家清貧至此,這在現(xiàn)實社會是個多么難覓的奇跡。先生清貧的一生較之四百年前惲南田謙而不阿、坎坷潦倒的生活又多么驚人地相似啊! 張大壯先生是個道德高尚的人。他具有強烈的“平民意識”。他除了敢孤傲地蔑視世間一切權貴富人外,對勞動人民卻充滿了虔誠的熱情,樂意與他們相處并引為知己。在他自己經濟不足以幫助他們的時候,抱病無償為他們作畫,好讓他們去解決各自的困難。晚年得有稿酬的時候,他全部分贈給周圍貧困的鄰友與學生,讓他們共享其樂。一位清貧之人的無私奉獻較之那些富貴人家的慷慨不知要高尚多少倍。最感人的是,當他得知自己身患癌癥之后,還不時地追憶和懷念曾與自己一生中共處患難而不幸慘死的幾位摯友和孤老,含淚囑咐自己學生去玉佛寺為他們一一作了佛事,超度亡靈以寄托他的哀思。其赤子之心與南田無異。 張大壯先生是一位寬宏正直的藝術家。他孤傲而不驕傲,對歷史上優(yōu)秀的藝術家他都由衷地崇敬,鞭策自己,教育學生。歷史上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他都一一熟記,不斷地反復深入研究學習,心摹手追引以為師。對于那些卓有成就的同道畫家,無論是藝術創(chuàng)作上、文才上、見識上,還是為人為事的耿直、公正上,他都推崇備至并與他們切磋共研。先生不尚虛偽,嫌惡勢利,反對嘩眾取寵和在藝術上搞江湖式的宗派,對于那些惡劣的流氓作風一直予以痛斥。病痛消磨不了他健康正直的良心,他以與惲南田一樣的坦蕩一生辭別人間。 惲南田與張大壯二人均有幸出身于素有教養(yǎng)的官宦之家,后因時變而家道中落。南田出家后還俗從藝,大壯孑然一身,直到半百之后才找侶伴以照顧病體,后又復禮佛。二人都有一種佛緣,二人又都先致力于山水后又成就于花卉。他們之間命運的相似,究竟是天力,還是佛力呢? 今天張大壯先生與他生活的時代已成了歷史,是可定論的時候了。當年華君武先生見了張大壯先生的人和畫后,曾說過:張大壯先生的畫品是當代第一流的,張大壯先生人品也是當代第一流的。歷史對他的認識將遠遠超過我們今天對他的認識。 張大壯先生作為一個中國繪畫藝術家,以學習中國傳統(tǒng)繪畫為基礎,最終又能在傳統(tǒng)法度中突破出來,正好說明了張大壯先生在學習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探索出了一條正確的活路。前輩正確的藝術道路正可供我們后人借鑒和學習。當然,由于健康上的原因,先生的創(chuàng)作在整體把握上總有所不足,觀先生畫,局部更勝于整體?!?/p>
錄入編輯:李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