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jīng)》與交泰丸方解
韓氏醫(yī)通》下卷載交泰丸方一首,由肉桂、黃連二味組成,用治心腎不交,怔忡失眠。藥雖簡潔,然制方卻深蘊《易經(jīng)》天地交泰之理,今試解如下: 欲解交泰丸制方之義,則必先明陰陽、天地、水火相交之理。 一、陰陽相交 中國古代辯證唯物論哲學思想認為:陰陽是對立統(tǒng)一的,相反相成。陰陽變化法則是宇宙的根本法則。
易經(jīng)》,比類取象,以卦 陰陽相交,則陽得陰為之守,是為生陽;陰得陽為之使,是為生陰;如是,則陽生陰長,生化不息。反之,陽氣不下交于陰,則陰為孤陰;陰氣不上交于陽,則陽為獨陽;如是,則孤陰不生,獨陽不長,而生化之機歸于幻滅。 二、天地交泰
“積陽為天”,天為清陽,易卦取象為“ 三、水火既濟
“水火者,陰陽之兆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在物為天地之正氣;在人為氣血之來源,性命之關鍵。故曰:“人非水火,不能有生;物非水火,不能有化。”水火之象:水為陰,陰中藏陽,易卦取象為“ 四.心腎相交與交泰丸 心為神明之主,屬火,陽中有陰;腎為先天之本,屬水,陰中有陽。心陽為君火,主特一身之火;腎陽為命門相火,宣布一身之火;兩火配合,又得陰氣之涵養(yǎng),則為生氣、養(yǎng)神、健身之少火。心陰為陰血,腎陰即陰精,同源而異流,兩陰得陽氣之宣發(fā),調(diào)和于五臟,灑陳于六腑,奉養(yǎng)生身,莫貴于此。 心陽與心陰,腎陰與腎陽,各保持其動態(tài)平衡,則心陰下交于腎陽,心陽亦隨之下交于腎陰;腎陽上交于心陰,腎陰亦隨之而上交于心陽。如是,則心腎上下交通,陰平陽秘,謂之“心腎相交”。如果人體機能因外界或內(nèi)部某種原因,影響心腎之陰陽失調(diào),則心陽有升無降,心陰當降不降,以致心氣不能下交于腎;腎陰有降無升,腎陽當升不升,以致腎氣不能上交于心;謂之“心腎不交”。于是諸癥發(fā)生,其主癥為失眠。 交泰丸僅黃連、肉桂兩味藥組成,一寒一熱,是治療上實下虛、心腎不交之基本方。亦是交通心腎之基本法。因為心屬炎,陽中藏陰,心氣不下交,恒責其陽之偏勝;腎屬水,陰中藏陽,腎氣之不上交,恒責其陽之偏虛。故曰:此法為基本法,此方為基本方。其它治法與處方,可針對病機之陰陽、寒熱、虛實而靈活化裁。 交泰丸之病機是:上焦則心陽偏勝,心陰偏虛,陰不濟陽而生熱,“陰虛者,陽(邪氣)必湊之”,陽邪并于陽,導致心火上炎,是陽實證。“實則瀉之”,故以苦寒瀉火之黃連為主藥以直折其上炎之勢,導引心氣下行。下焦則腎陰偏勝,腎陽偏虛,陽不運陰,導致陰凝不化,應治其虛。“虛則補之”,故佐以辛甘大熱之肉桂以溫腎陽,鼓舞、促進腎氣上升。如此一瀉一補,一清一溫,平衡其陰陽,調(diào)理其升降,則心腎相交,水火既濟,如天地之交泰矣,故曰“交泰丸”。 若心火上亢,系由于陰偏虛,陽偏勝,無外邪湊并于陽,應照顧正氣之虛,宜養(yǎng)陰清熱,不宜重用苦寒之黃連以直折其火?!独硖撛b》以石蓮子易黃連,佐以少量肉桂,以交通心腎。取石連子之清靈純美,既有清心補脾、益腎之功,又無損陽、竊陰、敗胃之弊,可師可法。 陳士鐸在《辨證錄》中治療內(nèi)傷雜病,伴有失眠、遺精等癥者,常佐用黃連、肉桂二三分,以交通晝心腎,名曰“交加散”重藥輕投,取效亦捷。此法亦可對證采用。
|
|
來自: johnney908 > 《私有文檔(不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