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證與風濕病是同義詞,包括骨與骨關節(jié)疾病、結(jié)締組織病、免疫缺陷病,及其他系統(tǒng)疾病伴發(fā)的骨關節(jié)病。 病因 內(nèi)因:腎陽虧虛,氣血失調(diào) 外因:風、寒、濕、熱乘虛而入 襲踞經(jīng)絡,氣血為邪所阻,壅滯 經(jīng)脈,留滯于內(nèi),痹痛乃作。如失治、誤治、病延日久,正虛邪戀,五臟氣血衰少,氣血周流不暢,濕停為痰,血凝為瘀,痰瘀交阻,凝澀不通,邪正混淆,如油入麫,膠著難解,呈現(xiàn)虛中夾實,此時病邪除風、寒、濕、熱外,還兼病理產(chǎn)物痰和瘀。 為此,在辨證施治時,必須抓住以下三個環(huán)節(jié)和三大主癥,充分發(fā)揮中醫(yī)藥多層次、多環(huán)節(jié)、多途徑、多靶點作用于機體的優(yōu)勢,始可取得較佳的療效。 三 個 環(huán) 節(jié) 一、治癥與治病 辨證論治是中醫(yī)學的臨床特色。但如果在辨證的同時,又考慮辨病,有針對病的用藥,其結(jié)果必能提高療效,也就是中醫(yī)的辨證論治和現(xiàn)代醫(yī)學對有關病的認識結(jié)合起來 。 從痹證的辨證來說,實證無非風、寒、濕、熱,頑痰、死血,虛證無非臟腑、氣血、陰陽虧虛,反映了不同疾病的共性,虛補實瀉,乃施治大法,但不同疾病還存在特定的個性,也就是其自身的病理特點,即使辨證為同一證型,其臨床特征也不盡相同,治療用藥應當有所差異。 如類風關屬自身免疫性疾病,常用仙靈脾、露蜂房調(diào)節(jié)機體免疫功能。對血沉、免疫球蛋白、 類風濕因子、C-反應蛋白增高而呈風寒濕痹表現(xiàn)者,多選用川烏、桂枝;對濕熱痹表現(xiàn)者,多選用葎草、寒水石、虎杖。驗之臨床,不僅可改善臨床癥狀,且可降低這四項指標。 從病理變化來說,滑膜炎是RA的主要病變,滑膜細胞顯著增生,淋巴細胞和漿細胞聚集,滑膜內(nèi)血管增多,肉芽組織形成,血管內(nèi)皮腫脹,呈血管炎表現(xiàn),相似于瘀血阻絡的病機。 實驗證明:采用活血化瘀藥,能夠抑制滑膜的增生和血管翳的形成,阻止RA滑膜炎癥的進展和骨質(zhì)侵襲,病模實驗和臨床實際是頗為吻合的。在辨證時參用當歸、赤芍、丹參、水蛭、地鱉蟲、紅花等活血化瘀藥,確能提高療效。化瘀藥還有改善軟骨細胞功能,促進新骨生成及修補。 “ 久必及腎”,“腎主骨”,加用補腎藥如熟地黃、補骨脂、骨碎補、淡蓯蓉、鹿角膠、桑寄生等,對RA的骨質(zhì)破壞、骨質(zhì)疏松不僅有修復作用,且能鞏固療效,防止復發(fā)。 根據(jù)日本木村正康氏報導: 辛夷的有效成分對FA引發(fā)內(nèi)皮細胞多種反應的細胞因子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且可控制血管增生及滑膜細胞增殖,從而控制RA病情進展,其效果不僅不次于氫化可的松,而且還具有對慢性炎癥,尤其是對關節(jié)滑膜炎等選擇性作用的優(yōu)點”。復習文獻,也得到印證的線索。《本經(jīng)》:“主五臟身體寒熱風”,《別錄》:“溫中解肌,利九竅”,《日華子本草》:“通關脈……瘙癢”。辛夷是值得我們進一步實踐應用 的。 增生性關節(jié)炎是關節(jié)軟骨退行性變性,繼而引起新骨增生的一種進行性關節(jié)病變,常用骨碎補、補骨脂、鹿銜草、威靈仙延緩關節(jié)軟骨退變,抑制新骨增生。同時,對于頸椎增生加大劑量葛根;腰椎增生加用川斷,以引諸藥直達病所。痛風性關節(jié)炎屬代謝障礙性疾病,常用大劑量土茯苓、萆解降低血尿酸指標。 強直性脊柱炎,初起多見骶髂關節(jié)炎變,繼則侵及脊柱和大關節(jié),由于椎突關節(jié)狹窄,椎間盤外環(huán)纖維化,以及椎體周圍韌帶鈣化,使脊柱強直畸形,用鹿角、蜂房、山甲、天南星、蘄蛇,活血通督,軟堅散結(jié),除痹起廢。對長期使用激素的患者,在逐漸減量的同時,給予補腎治療,用穿山龍、地黃、仙靈脾等,即可盡快撤除激素,防止反跳。 總之,辨證論治與辨病論治密切結(jié)合,對于研究疾病與證候的關系,探索臨床診治的規(guī)律,擴大治療思路,提高臨床療效,都是很有意義的。 二、扶正與逐邪 痹證的治療原則,不外寒者溫之,熱者清之,留者去之,虛者補之。如初起或病程不長,風寒濕痹,自以溫散、溫通為正治,濕熱痹則以清熱利濕為主。久病則邪未去而正已傷,故其證多錯綜復雜,久病多虛,久痛入絡,而久病亦多痰瘀、寒濕、濕熱互結(jié),如此則邪正混淆,膠著難解,不易取效。當以攻不傷正,補不礙邪為基本指導思想。 張介賓說:“痹證大抵因虛者多,因寒者多,惟氣不足,故風寒得以入之;惟陰邪留滯,故筋脈為之不利,此痹之大端也?!蔽乙搀w會到,痹證之形成,與正氣虧虛密切相關,即其初起,也要充分顧護正氣。 我一般不用防風湯、羌活勝濕湯之類,自擬溫經(jīng)蠲痛湯:當歸,熟地黃,仙靈脾,川桂枝,烏梢蛇,鹿銜草,制川烏,甘草。風勝者加尋骨風、鉆地風;濕勝者加蒼白術、生熟苡仁;關節(jié)腫脹明顯者加白芥子、穿山甲、澤蘭瀉;寒勝者制川、草烏,制附片;痛劇者加炙全蝎,或炙蜈蚣,制南星30?60g,刺痛者加地鱉蟲、三七、延胡索;體虛者仙靈脾加至20~30g,并加炙蜂房;氣血兩虧者加黃芪、黨參。 若病久失治,陰陽氣血虧損,病邪深入經(jīng)隧骨骱,正氣既已不足,諸邪混雜,更難剔除,筋骨損害,疼痛持續(xù),此際應當扶正與逐邪并重,扶正不僅著眼于氣血,更要考慮督脈與腎,蓋腎主骨,而督脈總督一身之陽也。常用黃芪、當歸補氣血;仙靈脾、鹿角片、地黃、蜂房補腎督;逐邪則多用全蝎、蜈蚣、水蛭、地鱉蟲之類蟲蟻搜剔之品,配合川烏、桂枝之溫經(jīng)散寒;蒼術、苡仁、萆解之健脾除濕;俾正氣充足,邪無容身之所,則陽得以運,氣得以煦,血得以行,而頑疾斯愈矣。
病 案 舉 例 周×× 男 68歲 退休工人。 初診 雙側(cè)腰腿疼痛,麻木兩個月,不能行走,邀請出診,頃見口干,便秘,舌質(zhì)紅,苔薄黃,脈弦。CT示:①L4/5椎間盤膨隆退變;②L3/4,L5~S1椎間盤突出;③L2~S1椎管輕度狹窄;④椎體及小關節(jié)增生退變。此腎督虧虛之骨痹,予益腎壯督通絡之劑。生熟地、全當歸、雞血藤、豨薟草、炒延胡、全瓜蔞、補骨脂、骨碎補、烏梢蛇、露蜂房、地鱉蟲、赤白芍、甘草,10劑。 益腎蠲痹丸4g×30包,每次一包,每日三次,飯后服。囑:臥硬板床休息。 二 診 藥后疼痛大減,能自行上下樓梯,口干、便秘亦除。舌紅苔薄黃,脈細小弦。仍以上方加桑寄生、川斷,14劑。 三 診 服藥后疼痛已除,活動自如,惟足趾麻木,夜間下肢痙攣,有時便秘。舌紅苔黃膩,脈細弦,氣血不暢,絡脈欠利,營陰虧耗,續(xù)當調(diào)氣血、和絡脈、養(yǎng)陰液。改擬下方續(xù)治: 生白芍、豨薟草、伸筋草、全瓜蔞、 雞血藤、生地黃、生熟苡仁、宣木瓜、烏梢蛇、地鱉蟲、炙蜂房、川石斛、全當歸、桃仁、紅花、甘草,14劑。 四 診 諸癥均除,黃膩苔亦退,予益腎蠲痹丸連服3~6個月以資鞏固。隨訪未見復發(fā)。
按:椎間盤突出癥一般按寒濕痹或腰腿疼治療,我對此首先注重腎虛之內(nèi)因,因腎虛局部氣血不暢而致椎間盤及纖維環(huán)退變,椎管內(nèi)骨質(zhì)增生,導致椎管狹窄,加之久坐,彎腰工作,更增加其病變程度;其次本病的外因多為感受寒、濕之邪使局部氣血不得流通,絡脈痹阻,而且骨質(zhì)增生對周圍組織的壓迫又加重了絡脈痹阻這一病理改變,此二者相互作用,使纖維環(huán)這原本血供就少的組織更加代謝減慢,退化加速,彈性日漸減退;故一旦遇負重、彎腰、蹦跳或極小的扭身等誘因,均可使纖維環(huán)破裂,髓核突出,壓迫神經(jīng)根或脊髓而諸癥蜂起。 揆其病因病機、臨床表現(xiàn),無疑屬于骨痹、頑痹范圍,以補腎、壯督為主,而用熟地黃、補骨脂、骨碎補、桑寄生、炙蜂房、川續(xù)斷;同時針對病變予以祛瘀通絡,蠲除痹著,而用益腎蠲痹丸及烏梢蛇、地鱉蟲、桃仁、紅花、豨薟草等;疼痛甚者選用延胡索、當歸、赤白芍,活血定痛;偏寒者加制川草烏;偏氣血虛者加黃芪、黨參以補氣養(yǎng)血;如是扶正與逐邪并進,方能達到滿意的療效。當然,有些重癥患者,必須綜合治療,如配合針灸、推拿、牽引等始能獲得顯效。至于活血化瘀之用,即使脈、舌并無瘀癥可辨,但按照本病病理改變必有瘀阻,故蟲蟻之通瘀搜剔亦必不可少。
三、通閉與解結(jié) 痹者閉也,其初起經(jīng)脈即為風寒濕熱之邪阻遏,證見關節(jié)疼痛、腫脹、重著、屈伸不利,所以視其證象,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是為正治,此間還須突出一個“通”字,即流通經(jīng)絡氣血之謂。風寒濕痹,祛風、散寒、逐濕,必溫而通之,即使正虛,選藥如地黃、當歸,亦具流通之性,當歸為血中氣藥,地黃《本經(jīng)》亦言其“逐血痹”,非同一般呆補之品。
熱痹雖以“熱者寒之”為基本原則,但痹證的病理特點是“閉”,雖為熱邪入侵,亦須致氣血痹阻始能發(fā)病,如僅用寒涼清熱,則不能流通氣血,開其痹閉。故治熱痹,多用苦辛寒方,辛即辛通也?!督饏T》白虎加桂枝湯,也多援用于痹證發(fā)熱、關節(jié)腫痛;《圣濟總錄》熱痹門五方,或以犀角、羚羊角配羌活、桂枝,或以生地配附子,或以芍藥、玄參、麥冬配羌活、桂枝;葉天士治熱痹,石膏配桂枝共三條,羚羊角配桂枝共六案,皆其范例。
我治熱痹常佐以溫通之品如制川、草烏、桂枝等。對風寒濕郁久化熱證,曾制“烏桂知母湯”,方以川桂枝、制川、草烏配生地、知母、寒水石。在寒水石與石膏選用上,喜用寒水石,鮮用石膏??己c石膏,均味辛、大寒,味辛能散,大寒能清,兩藥均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然寒水石味咸,入腎走血,所以不但能解肌膚之熱,又可清絡中之熱,肌膚、血絡內(nèi)外皆清,較石膏功效更勝一籌。更以知母清陽明之熱,生地涼血滋陰,佐以烏頭、桂枝溫經(jīng)開痹,入營達衛(wèi),運用多年,療效較佳。 至于溫熱藥與清熱藥之藥量比例,應因證制宜。如風寒濕痰瘀阻絡,郁久有化熱之勢,癥見除關節(jié)疼痛、腫脹的局部癥狀外,主要鑒別點為舌紅、口干、苔燥或苔薄白罩黃。見上述任一表現(xiàn),即在烏桂知母湯中調(diào)整桂枝、知母用量,以防郁熱萌起,桂枝用6g,知母用10~15g。寒濕痰瘀郁久化熱時,除關節(jié)癥狀外,主要鑒別點為口干而苦,口干欲飲,舌紅,苔黃。若上述癥狀中任何兩點可見,即以此湯變通,予桂枝、烏頭配知母或寒水石、地龍、土茯苓,劑量視寒熱進退而增減。
對寒象重而熱象輕的,關節(jié)雖灼熱,但仍以溫為適者,一般制川、草烏各用15g,川桂枝用10~15g,清熱藥選用土茯苓45g、知母10g。如寒熱并重,溫藥用量同前,清熱藥選寒水石20g,廣地龍10g,忍冬藤30g。對寒象輕,熱象重者,制川、草烏各用6~8g,川桂枝6g。清熱藥除甘寒清熱外,還加用黃柏、龍膽草、大黃以苦寒直折。如熱痹兼見脾虛者,加用肉桂、干姜以溫中運脾;如兼見發(fā)熱,血沉、抗鏈“O”增高,可加葎草、虎杖、青風藤,既退熱又降血沉、抗鏈“O”;如大便秘結(jié),大黃可用至15g。
病案舉例(一) 馬×× 女 49歲 工人
初診:雙手指關節(jié)畸形腫痛已4年,右手為甚,晨僵1.5小時??诳嘌试?,余皆正常,苔薄黃膩,脈細弦。輔檢:RF:1:50,CRP 12.7mg/L,IgG 18.8g/L,mp 37,CIC陽性,ESR 48mm/h。此類風關之頑痹也,予蠲痹通絡,散腫止痛。 穿山龍50g,生黃芪、炒延胡、青風藤、澤蘭、澤瀉、雞血藤、威靈仙各30g,炒白芥子20g,烏梢蛇、炙蜂房、炙地鱉蟲、炙僵蠶、廣地龍、全當歸各10g,甘草6g。14劑。益腎蠲痹丸(濃縮丸)4g × 42包,每服4g,每日三次,飯后服用。 二 診 手指腫痛稍減輕,但服丸藥后胃脘脹痛難忍,不能續(xù)服,既往有慢性胃炎史,與之攸關,參用護胃之品。上方加生赭石、蒲公英各30g,莪術、鳳凰衣各6g。14劑。 三 診 藥后手指腫痛輕減,畸形略有好轉(zhuǎn),脘脹痛已除,晨僵時間半小時,惟大便日2~3次,苔薄黃膩,原法繼進,上方加仙靈脾15g,去生赭石。14劑。 四 診 述前藥服后諸癥逐步緩解,除手指畸形未復外,幾一如常人,自以為已愈,故自行停藥不再服。近一周手指腫痛復見,晨僵2小時,兩膝疼痛,苔薄脈細弦。此復發(fā)之征,需堅持服藥,方可穩(wěn)定。穿山龍50g,土茯苓、青風藤、雞血藤、威靈仙各30g,獨活20g,仙靈脾、徐長卿各15g,烏梢蛇、炙蜂房、炙地鱉蟲、炙僵蠶、廣地龍、全當歸各10g,甘草6g。30劑。另益腎蠲痹丸,每次一包,一日三次。
按:患者為類風關,病已四年,雙手指關節(jié)變形腫痛,初診用芪歸以補氣血,復以五種蟲藥配合流通氣血、泄化痰濁 之品,通閉解結(jié);二診后腫痛減輕,晨僵時間亦縮短,惟脘脹不適,乃加調(diào)胃之品。四診時癥狀已基本消失,但停藥四月后腫痛復見,說明對頑痹這樣的病證,即使在臨床癥狀消失后,也還須堅持服藥,以期鞏固療效。
穿山龍是薯蕷科植物穿龍薯蕷的根莖,別名很多,穿龍骨、穿地龍、串山龍、紫黃姜等為常用;產(chǎn)于東北、西北等地,華東地區(qū)藥肆少見,其實這是一味治療風濕類疾病的妙藥,值得弘揚推廣,以提高療效。本品性平味苦,有舒筋活血、止咳定喘、消食利水之功,多用于咳嗽痰喘、納呆腹脹、風濕痹痛等病。由于它含有甾體甙類,總皂甙水解產(chǎn)生薯蕷皂甙元,并含有18種氨基酸,其中氨基酸含量為6.804%。薯蕷皂甙元是合成甾體激素的主要原料之一。 本品對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均有調(diào)節(jié)作用,能調(diào)節(jié)免疫,改善心血管功能,還有鎮(zhèn)咳、化痰、平喘等功效。治療風濕類疾病及慢性腎病、腎功能衰竭等,參用本品頗能提高療效,增強機體抗病能力,但用量需大,少則無效,一般每日用40—50克。因其性平,不論寒、熱、虛、實、均可伍用。實驗證實,用大劑量能控制介質(zhì)釋放,有抗組織胺作用,從而緩解結(jié)締組織疾病的進展,病情得以控制,乃至逐步緩解和穩(wěn)定。
病案舉例(二) 包潔敏 女 40歲 美籍華人 教授 2000年7月15日 初 診 1998年因腰部僵硬疼痛,翻身困難,經(jīng)當?shù)蒯t(yī)院檢查HLA-B27陽性,CT示骶髂關節(jié)炎三級,血沉74m.m/60’,服激素及抗風濕藥乏效,體重日漸減輕,神疲,彎腰受限。乃于三月前回滬治療,經(jīng)針灸、服藥,進展較慢,求愈心切,經(jīng)友人介紹,來通求醫(yī)。面色欠華,神疲,腰部疼痛,活動欠利。苔薄白,脈細澀,腎督虧虛之腎痹也,不易速效,需耐心服藥,始可奏功。予益腎蠲痹法徐圖之。 處方: (1)熟地黃20g,全當歸10g,仙靈脾15g,補骨脂10g,鹿角膠10g(烊沖),桃紅各10g,炙蜂房10g,地鱉蟲10g,淡蓯蓉10g,炒元胡30g,穿山龍50g,徐長卿15g,甘草6g,30帖,每日煎服一帖。 (2)益腎蠲痹丸4g×90包,#1包 tid PO。 (3)薪蛇粉150g,每服2g,日二次。 (4)蝎蚣膠囊450粒,#5 tid。 二 診 2000年8月20日:藥后局部疼痛有所減輕,活動較爽,苔脈無著變,擬回美國繼續(xù)服藥。成藥給半年量,湯藥在美國中藥房配,穿山龍帶6公斤,每日50g同煎服。 三 診 2001年7月1日:上藥繼續(xù)服用后,癥狀日漸好轉(zhuǎn),乃繼續(xù)郵購成藥服用至今,體重由128磅增至140磅,面色紅潤,HLA-B27已轉(zhuǎn)陰,血沉降為29m.m./60’,利用暑假回國復診。目前癥情穩(wěn)定,囑繼續(xù)服藥以期鞏固。 按:強脊炎乃《內(nèi)經(jīng)·痹論》“尻以代踵,脊以代頭”之腎痹也,一般多好發(fā)于青少年,初診多誤診為骨質(zhì)增生、坐骨神經(jīng)痛,而貽誤正規(guī)治療。HLA-B27及X線骶髂關節(jié)攝片,可以確診?;颊叨嘤心I督虧虛之內(nèi)因,以受寒或勞累之外因而誘發(fā),故治療應以益腎壯督治本,蠲痹通絡治標,湯、丸及針灸、推拿綜合施治,收效較速。該患者認為穿山龍很重要,如不加用穿山龍則藥效似較遜,說明穿山龍在痹癥治療中的重要作用。 三 大 主 癥 痹癥的共同特征,均以關節(jié)疼痛、腫脹、拘攣僵直為主癥,由于病情纏綿反復,絕非一般祛風、散寒、燥濕、清熱、通絡、止痛之品所能奏效。且久痛多虛,久痛多瘀,久痛入絡,久必及腎,故在治療上需于常規(guī)辨治基礎上,參用益腎培本,滌痰化瘀,鉆透剔邪之品,始可奏效。茲就疼痛、腫脹、拘攣僵直三個主證,結(jié)合臨床實踐,談談用藥經(jīng)驗。 一、疼 痛 疼痛是痹癥最主要的癥狀之一,如果能夠迅速緩解疼痛,則患者信心增強,病情易趨緩解。根據(jù)疼痛的臨床表現(xiàn),可分為風痛、寒痛、濕痛、熱痛、瘀痛,此五者只是各有側(cè)重,往往多是混雜證型,難以截然分開。 (1)風 痛 其疼痛多呈游走狀,走注無定,因“風者善行數(shù)變”之故。所以《內(nèi)經(jīng)》稱之為“行痹”。祛風通絡以治其痛,是為正治。在辨治基礎上,輕者可以加用獨活,因《名醫(yī)別錄》謂其“治諸風,百節(jié)痛風,無問久新者”;《本草正義》稱:“獨活為祛風通絡之主藥,……故為風痹痿軟諸大證必不可少之藥?!北酒反_有鎮(zhèn)痛、抗炎、鎮(zhèn)靜、催眠之作用,用量以20~30g為佳,惟陰虛血燥者慎用,或伍以養(yǎng)陰生津之品,如當歸、生地、石斛等,始可緩其燥性。 或用海風藤30~45g亦佳,以其善解游走性之疼痛。重證則宜選用蘄蛇,《玉楸藥解》謂其“通關透節(jié),泄?jié)耱?qū)風”;《綱目》稱其“內(nèi)走臟腑,外徹皮膚,無處不到也”。本品透骨搜風之力最強,乃“截風要藥”;不僅善于祛風鎮(zhèn)痛,而且具有促進營養(yǎng)神經(jīng)的磷質(zhì)產(chǎn)生之功,對拘攣、抽搐、麻木等癥有緩解改善作用;還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使抗原、抗體的關系發(fā)生改變,防止組織細胞進一步受損,促使痹癥病情之穩(wěn)定,提高療效。以散劑效佳,每次 2g,每日2次,如入煎劑需用10g。 (2)寒 痛 因寒邪內(nèi)阻經(jīng)脈而致之疼痛,臨床最為多見,受寒加劇,得溫稍舒。由于寒性凝冱,主收引,故其疼痛劇烈,屈伸更甚?!秲?nèi)經(jīng)》稱之為“痛痹”。治宜溫經(jīng)散寒,而止其痛。川烏、草烏、附子、細辛四味乃辛溫大熱之品,善于溫經(jīng)散寒,宣通痹閉,而解寒凝。川烏、草烏、附子均含烏頭堿,有大毒,一般炮制后用,生者應酌減其量,并先煎1小時,以減其毒。 我治痛痹,常以川、草烏配以桂枝、細辛、獨活等溫燥之品,川烏溫經(jīng)定痛作用甚強,凡寒邪重者用生川烏,寒邪較輕而體弱者用制川烏,因各人對烏頭的耐受反應程度不同,故用量宜逐步增加,一般成人每日量由5~8g開始,逐步加至12~18g,且與甘草同用,既不妨礙烏頭的作用,又有解毒之功。草烏治療痹痛之功效較川烏為著,重證可同時并用。 對寒痹患者用川烏、桂枝、仙靈脾等品,有降低抗“O”、血沉之效。我還常用《本事方》中之麝香丸治療急性風濕關節(jié)炎痛甚者,可獲迅速止痛之效。方用生草烏、地龍、黑豆、麝香,研末泛丸如綠豆大,每服7~14粒,日服1~2次,黃酒送服,多在3~5日內(nèi)痛止腫消。慢性頑固者,堅持服用,亦可獲效。細辛可用8~15g,有人曾報道,用60~120g,未見毒副作用,可能與地域、氣候、體質(zhì)有關,仍宜慎重為是。 (3)濕 痛 肢體有重著之感,肌膚麻木。由于濕性重濁,故《內(nèi)經(jīng)》稱之為“著痹”。治當健脾化濕,參用溫陽之品。濕去絡通,其痛自已。生白術45g、蒼術15g、熟苡仁30g、制附子15g,具有佳效?;蛴勉@地風、千年健各30g,善祛風滲濕,疏通經(jīng)脈,以止疼痛。 (4)熱 痛 多見于痹癥急性發(fā)作期,或邪郁已久而化熱者,其關節(jié)紅腫熱痛,得涼稍舒,伴見發(fā)熱、口干、苔黃、脈數(shù)等一派熱象。常用白虎加桂枝湯為主隨證加減,熱盛者加寒水石、黃芩、龍膽草;濕重者加蒼術、蠶砂;痛甚者加乳、沒、玄胡索或六軸子等。
六軸子為杜鵑花科植物羊躑躅的種子,苦溫,有劇毒,善于祛風止痛、散瘀消腫,對風寒濕痹,歷節(jié)疼痛,跌打損傷,癰疽疔毒有著效,不僅能散瘀消腫,尤長于定痛,骨傷科多喜用之。嘗取其加于辨治方中,以鎮(zhèn)咳、定痛,頗為應手,對于風寒濕痹之痛劇者,尤為合拍。但此品有劇毒,用量宜慎,煎劑成人每日用1.5~3g,如入丸、散劑,每日約0.3~0.6g(小兒用成人量的1/3),體弱者忌服。 在此方中配以寒水石,可加速療效。寒水石辛咸而寒,入腎走血,歷代認為功擅清熱降火,利竅,消腫,主治時行熱病、積熱煩渴、吐瀉、水腫、尿閉、齒衄、燙傷等癥。今移治熱痹之熱盛而關節(jié)灼熱腫痛者每獲良效,且用后其抗“O”、血沉均趨下降,乃其善于清泄絡中之熱之功也。 常規(guī)用藥收效不著時,加用羚羊角粉0.6g,分2次吞,可以奏效。黃宮繡《本草求真》明確指出:“歷節(jié)掣痛,羚羊角能舒之?!庇蒙窖蚪腔蛩=?0g亦可代用。關節(jié)紅腫熱痛,如仍不解者,可服用犀黃丸,當能挫解。 有時加用知母20g、寒水石30g亦佳,因其不僅能清絡熱,并善止痛。倘同時外用芙黃散(生大黃、芙蓉葉各等分研細末),以冷茶汁調(diào)如糊狀,取紗布涂敷患處,每日一換;或用鮮鳳仙花莖葉(透骨草)搗爛外敷亦佳,可以加速消腫止痛,縮短療程。 (5) 瘀 痛 久痛多瘀,凡頑痹久治乏效,關節(jié)腫痛,功能障礙,纏綿不愈者,多是病邪與瘀血凝聚經(jīng)隧,膠結(jié)難解,即葉天士所云“絡瘀則痛”是也。常規(guī)用藥,恒難奏效。必須采取透骨搜絡、滌痰化瘀之品,始可搜剔深入經(jīng)隧骨骱之痰瘀,以蠲腫痛。而首選藥品,則以蜈蚣、全蝎、水蛭、僵蠶、地鱉蟲、天南星、白芥子等最為合拍。 其中天南星之功,甚值一提:生天南星苦辛溫有毒,制則毒減,能燥濕化痰,祛風定驚,消腫散結(jié),專走經(jīng)絡,善止骨痛,對各種骨關節(jié)疼痛,具有佳效?!侗窘?jīng)》之“治筋痿拘緩”,《開寶》之“除麻痹”,均已有所啟示。就類風關來說,在體液免疫異常方面,滑膜組織有大量淋巴細胞、漿細胞、巨噬細胞及肥大細胞等集聚;類風濕因子無論是IgM、IgG、IgA,都大多在關節(jié)內(nèi)部產(chǎn)生,這些病理變化,似與痰瘀深結(jié)經(jīng)隧骨骱之機理,相為吻合,南星專止骨痛,是頗有深意的。其用量制南星可用30~60g。
二、腫 脹 “濕勝則腫”,此為關節(jié)腫脹形成之主因。早期可祛濕消腫,但久則由濕而生痰,終則痰瘀交阻,腫脹僵持不消,必須在祛濕之時,參用滌痰化瘀,始可奏效。關節(jié)痛而腫者證情較重;凡見關節(jié)腫脹者定有濕邪,其腫勢與濕邪之輕重則往往是相應的。如腫勢不消,濕邪內(nèi)停,粘著不去,致氣血不暢,痰凝、血瘀,三者膠結(jié),附著于骨,則導致關節(jié)畸形。 正如《素問·生氣通天論》所述:“陽氣者精則養(yǎng)神,柔則養(yǎng)筋,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鄙蚪瘀椧舱f:“久則骨節(jié)蹉跎?!本复硕浴Mǔ6?,“傷科治腫,重在化瘀;痹癥治腫,重在祛濕”。二法同時并用,相得益彰,可提高療效。 腫脹早期,常用二妙、防己、澤瀉、澤蘭、土茯苓等。中后期則需參用化痰軟堅的半夏、南星、白芥子和消瘀剔邪的全蝎、水蛭、地鱉蟲、烏梢蛇等。此外,七葉蓮長于祛風除濕,活血行氣,消腫止痛,并有壯筋骨之效。又劉寄奴、蘇木、山慈姑均擅消骨腫,亦可選用。 三、僵直拘攣 僵直、拘攣乃痹癥晚期之象征,不僅疼痛加劇,而且功能嚴重障礙,生活多不能自理,十分痛苦,所以我以“頑痹”稱之。此時應著重整體調(diào)治,細辨其陰陽、氣血、虛實、寒熱之偏頗,而施以相應之方藥。 凡關節(jié)紅腫僵直,難以屈伸,久久不已者,多系毒熱之邪與痰濁、瘀血,混雜膠結(jié),在清熱解毒的同時,必須加用豁痰破瘀、蟲蟻搜剔之品,方可收效。藥如山羊角、地龍、蜂房、蜣螂蟲、水蛭、山慈姑等,能清熱止痛,緩解僵攣。如肢節(jié)拘攣較甚者,還可加蘄蛇、山甲、僵蠶等品。 如屬風濕痹痛而關節(jié)拘攣者,應重用寬筋藤,一般可用30~45g。偏寒濕者,重用川烏、草烏、桂枝、附子、鹿角片等。此外,青風藤、海風藤善于通行經(jīng)絡,疏利關節(jié),有舒筋通絡之功,與雞血藤、忍冬藤等同用,不僅養(yǎng)血通絡,且能舒攣緩痛。伴見肌肉萎縮者,重用生黃芪、生白術、熟地黃、蜂房、石楠藤,并用蘄蛇粉,每次3g,每日2次,收效較佳。
以上諸癥在辨治時,均需參用益腎培本之品,藥如熟地黃、仙靈脾、仙茅、淡蓯蓉、補骨脂、鹿角片、鹿銜草等,以期標本同治,提高療效。待病情緩解穩(wěn)定后,還需繼續(xù)服用益腎蠲痹丸半年以上,始可鞏固療效,防止復發(fā)。 結(jié)語 風濕病的治療,是比較復雜的,因為迄今為止,還沒有一種特效的方藥,為此在辯證論治時,如能解決好治證與治病、扶正與逐邪、通閉與解結(jié)的三個環(huán)節(jié)和三大主癥,或可提高療效,不妥之處,請予指正。 本文轉(zhuǎn)載自http://user.qzone.qq.com/3544415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