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陽窯兔毫碗,首都博物館收藏。建窯在今福建陽縣水吉鎮(zhèn)宋時鬥茶風尚盛行,促使了建窯黑瓷的大量生產(chǎn)并聞名于世,歷來有黑建、柴建、烏泥建之稱。此兔毫碗是宋代一種美觀實用的鬥茶佳器,大口小足,斜腹壁,醬黃色釉。施釉不過足,凝聚處呈淚痕狀,在燒制過程中,由于胎體口至底部漸厚,釉水流動使碗口失釉而形成一周赭色色節(jié)。釉面出現(xiàn)豎向排列閃耀銀光的針狀細紋,狀若兔毛的窯變現(xiàn)象,即文獻中所稱的「兔毫」或「兔玉花」,具有自然、交織、和諧的美感,是建窯最富特色的產(chǎn)品
道教壽星像 南宋 景德鎮(zhèn)窯影青印花瓷枕 宋。南京博物館收藏 景德鎮(zhèn)窯影青雙獅子枕 宋。故宮博物院收藏。 湖北漢陽宋墓出土。此枕分上、中、下三部分。上部枕面為如意形,中心內(nèi)凹,刻飾纏枝蓮紋;中部為凸雕雙獅戲球;下部為腰圓形枕座。胎體厚重堅硬,除底部外,均施影青釉,釉色光潤淡雅,有青白玉般的質(zhì)感。枕的紋飾以簡化的獅紋為主題,匠師在刻紋時,不求形態(tài)的逼真,而是從總體上把握對象的神韻,刻劃的線條凝重而又豪放,具有典型的宋代瓷器裝飾風格,是影青瓷的代表作品 青釉三足蟾蜍水注北宋。此器由蟾蜍和托盤兩部分組成。蟾蜍昂首微張口,雙目圓瞪,后背稍隆,體形豐滿。兩眼至頸飾桃葉形紋飾一對,背布乳釘紋,間飾卷云外呢,中心有一注水圓孔。腹光素。三足,前兩足自然支撐,趾間有蹼,后獨足曲蹲作欲躍之勢。托盤薄胎,臥足,盤體淺坦,取荷葉之形,兩側(cè)內(nèi)卷,內(nèi)壁刻織細葉脈紋。蟾蜍傳說為月宮之物,古以蟾為月的代稱,科舉應(yīng)試得中也稱「蟾宮折桂」。此器作為文房用具,造型當有一定的寓意。江西博物館收藏 刻花梅瓶宋,故宮博物院收藏。唇口,短頸,溜肩,肩以下漸收。圈足,足微外撇。瓶身刻劃纏枝花紋,上下各有弦紋一道。器裹外施釉,釉質(zhì)青翠、潤澤。宋代青白瓷產(chǎn)品,其胎體的硬度、釉層的薄度和透明度,均達到了現(xiàn)代硬瓷的標準,代表了宋代瓷器的燒造水平。此時的青白瓷產(chǎn)品由于其質(zhì)地精良已遠銷海外,盛燒不衰,形成了以景德鎮(zhèn)為中心的著名青白瓷窯系。此件梅瓶胎質(zhì)堅硬、胎體輕薄、施釉均勻,釉色青中泛白,白中閃青,積釉處呈水綠色,劃花筆法舒朗、嫻熟,為宋代景德鎮(zhèn)青白瓷的代表作品 印花雙鳳茶花紋碗 宋,故宮博物院收藏。 景德鎮(zhèn)窯青白釉粉盒宋,上海博物館收藏。蓋面鼓起,直口內(nèi)收,蓋面飾綻紋兩道,蓋內(nèi)無釉。盒身子口無釉,收腹,下接圈足外撇。盒內(nèi)以釉接三個小碗,碗之間貼塑枝蔓狀泥條,似包含果實的花蕊,三個小碗可盛放不同的化妝品,構(gòu)思奇巧,系裝飾性和實用性相結(jié)合的產(chǎn)品。胎質(zhì)細潔,盒施青白釉,釉薄瑩潤,圈足內(nèi)施釉,并見墊燒痕。 影青瓷注子、注碗北宋。1976年句容縣陳武公社陳武大隊出土,鎮(zhèn)江博物館收藏,注子直口、筒形頸、圓腹、豐肩、淺圈足,直流微曲,扁平的把手上刻有兩道雙線紋,注蓋蓋頂塑一昂首翹尾的蹲獅形鈕;注碗深形,直口圈足,碗內(nèi)底有五個支釘,與注子底部五個墊燒痕相對。注肩與碗身均印纏枝菊花紋飾一周,注子置于注碗中,注肩花紋與碗身花紋上下呼應(yīng),渾然一體,造型花紋調(diào)和優(yōu)美。注子和注碗是一組酒器,五代時已很盛行,北宋墓出土注子、注碗較多,注子、注碗見于資料的,最晚出于徽宗政和時期,注子多有蓋,蓋頂均有一獅形鈕。此套酒器胎質(zhì)呈白色,較疏松,釉色米黃微閃青,應(yīng)為北宋時安徽繁昌窯的產(chǎn)品 景德鎮(zhèn)窯青白釉貫耳瓶 宋,上海博物館收藏。 蓮瓣小缸 北宋,龍泉市博物館收藏。 北宋龍泉窯生產(chǎn)之蓋罐大多粗糙,而乏精美者。此蓋罐當屬鳳毛麟角,雖祇盈盈尺寸之間,但無論釉色之蒼翠程度,器型之工整程度,紋飾之精美程度都可以算得上美輪美奐,罐身的蓮瓣紋刻得一絲不茍,蓋上的劃花花卉紋淋漓酣暢,這在北宋龍泉窯蓋罐中實在是難得一見。 龍泉窯堆塑蟠龍蓋瓶宋,上海博物館收藏。蓋子口,蓋面扁平,鈕做成伏虎形,昂首翹尾,造型夸張。瓶直口長頸,溜肩鼓腹,下接圈足,下腹刻劃蓮瓣紋。瓶頸部堆塑一條蟠龍,龍身盤曲瓶頸,鱗發(fā)華現(xiàn),生動傳神。瓶外施粉青釉,釉層勻厚,色澤瑩潤?;野咨ィ鬃懵短o釉,泛顯火石紅色。該瓶在拉坯成型的同時,結(jié)合雕塑裝飾,整件作品生動活潑而又不失典雅,是龍泉窯青瓷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盤口雙系長頸瓶北宋,龍泉市博物館收藏。此瓶造型優(yōu)美、裝飾簡練。瓶身僅有兩圈皺疊紋樣,肩有雙系,頸部有三道旋紋,瓶蓋較新奇,造型如蓮池,鈕作蓮蓬狀,活脫一幅蓮塘鴨戲圖。此瓶為灰白釉,胎骨雖然粗糙,但修胎尚屬工整。從其風格來看,此瓶應(yīng)該是北宋前期龍泉窯的精品。 瓜稜水注南宋,龍頸和上口已經(jīng)全部縮成一圈。壺身釉色青翠,四周的瓜稜是拉坯成型后刻出的,這也是北宋龍泉窯瓜稜盤壺的共同點,壺身布滿劃花花草圖案。但與南宋中、晚期那滋潤如玉般的釉色相比,尚顯單薄。泉市博物館收藏。把南宋早期龍泉窯瓜稜壺是少見器型之一,細長的流,保留著北宋盤口壺的長流特點 龍泉釉八折稜杯 宋,豐城市博物館收藏。杯體小巧雅致,呈八折稜狀,圈足微外撇,端莊穩(wěn)重。杯體內(nèi)外施豆青釉,釉厚勻,光瑩溫潤。為龍泉釉精品。經(jīng)省、地專家鑒定為二級文物 青瓷暖碗北宋,浙江省黃巖博物館藏,1986年5月浙江省黃巖沙埠青瓷窯址出土 青瓷八稜瓶北宋。1980年鎮(zhèn)江市東南郊烏龜山北宋墓出土,瓶,通體作八稜形,直頸,聳肩,腹下漸收,暗圈足,器蓋作塔頂式,八面翹角,肩部堆飾兩個對稱的系,有小穿;胎骨灰白,施青綠色釉,器身八稜兩側(cè)及頸部,底部都勾以深綠色釉線條,使器型更顯挺拔。底足內(nèi)有釉并附著四塊疏松的墊餅渣。此瓶造型別致,結(jié)構(gòu)端莊秀麗,釉層均勻,釉色青翠,潤澤如玉,當屬北宋早期越窯精品,為研究宋代越窯提供了極有價值的實物資料 越窯青釉四系蓋壺宋,上海博物館收藏。壺敞口直頸,豐肩鼓腹,用泥條推出出筋,形似瓜稜,圈足,肩部堆塑出四個「圭」形系耳。盔形壺蓋,帶子口,蓋頂為寶珠鈕。壺通體施青釉,釉薄泛黃,胎體厚重,色灰白。整件渾厚淳樸,特別是壺和蓋一起完好保存至今,更是彌足珍貴。 白釉玉壺春式瓶 宋
高26.5厘米 口徑6.7厘米
山西省襄汾縣出土
山西省博物館藏
敞口,細長頸,頸以下漸廣,橢圓形腹,矮圈足,造型勻稱秀美,胎體堅硬細膩,外施化妝土,通體施白釉,釉色潔白。受定窯影響,宋元時期山西地方窯大多都燒制白釉瓷,其中以平定窯、介休窯、霍州窯較為著名,此瓶是山西地方窯白瓷中的精品。
當陽峪窯白釉剔粉雕花瓶 宋
高27厘米 口徑2.5厘米 足徑7.5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瓶體造型為小口圓腹式,通體采用白釉剔刻花紋的手,肩部為捲草紋,腹部主體紋飾為兩條幾何裝飾帶間的一條花葉紋。該瓶為修武當陽峪窯的一件典型之作,特別是剔刻花紋組成的這種帶狀裝飾最具風格,它利用胎釉自然形成的褐白對比色調(diào),使圖案具有一種淺浮雕式的美感。在宋代眾多瓷窯中,其裝飾藝術(shù)之美,令世人嘆服
登封窯白釉刻花水波紋缸 宋
高7.5厘米 口徑12.5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缸直口、圓腹、平底。通體施以白釉。釉下施有一層白色化妝土,口沿下飾弦紋數(shù)道。外腹部刻有多重水波紋,深及胎體,露出褐色胎色。與白色釉子形成色彩對比。此缸紋飾雖然簡單,但具有明顯的裝飾性,給人以動感。
扒村窯白地黑花折沿盆 宋
高11厘米 內(nèi)口徑39.7厘米 外口徑52.1厘米 足徑29.5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扒村窯白地黑花折沿盆,又稱扳沿盆,盆口為扳沿,弧壁,圈足。通體施白釉,以黑褐彩繪為裝飾紋樣。十二朵梅花繪於扳沿之上,內(nèi)腹壁繪有大蓮瓣紋,盆底在一朵梅花周圍繞著一周蓮花。扒村窯位於河南省禹縣,於一九五〇年發(fā)現(xiàn)。創(chuàng)燒於唐,盛於宋,終於元。其繪畫筆意黑彩濃而醇厚,配以潔白色地,紋飾更加突出。這件大盆為扒村窯中不可多得的精致作品。
郊壇官窯方花盆宋,故宮博物院收藏。盆為四方形,委角,折沿,侈口,四垂云紋足,裹外施青釉,釉面開赭色紋片,裹心有五個支釘痕。宋代花盆的生產(chǎn)是為了滿足宮廷陳設(shè)的需要,其造型多樣,規(guī)格齊全。五大官窯中的花盆的制造以鈞窯最為多見,形式有葵花式、海棠式、敞口尊式、六角形、長方形、方形等。此件官窯花盆小巧玲瓏、精致可愛,為官窯器中罕見品。 官窯盞托 宋,故宮博物院收藏。 豋封窯珍珠地劃花人物瓶 宋
高39.7厘米 口徑7厘米 底徑10.1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小口圓唇,短頸,溜肩,腹體呈橄欖形,淺圈足。胎色灰褐,施白色化妝土,外罩透明釉。器身以細線刻劃一醉態(tài)可掬、袒胸露懷、肩挑葫蘆的長衫醉漢,形象極為生動。近足處飾以蓮瓣紋。主題紋飾之外用硬質(zhì)工具戳印密休小圓圈作為地紋,俗稱[珍珠地],系借鑒唐代金銀器工藝而來。珍珠地劃花技法在瓷器上最早出現(xiàn)於河南密縣窯,宋代被磁州窯系諸窯廣泛采用,但刻劃人物紋者絕少。此種橄欖瓶,造型極為優(yōu)美獨特,器型雖大卻秀穎可愛,目前僅見有宋代河南登封窯珍珠地劃花產(chǎn)品,存世稀少
官窯貫耳瓶 宋,上海博物館收藏,1953年上海市青浦縣任氏墓出土,器呈直口,長頸,鼓腹,圈足,口部有對稱管狀雙耳。外壁施青釉,釉色呈青灰色,釉面開有片紋,口沿和圈足顯現(xiàn)出官窯特有的「紫口鐵足」的特征。官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產(chǎn)品供御宮廷。官窯又分為北宋官窯和南宋官窯。此器為南宋官窯的產(chǎn)品,造型古樸典雅,胎薄體輕,胎質(zhì)精細,釉質(zhì)肥厚光潤,細膩平滑,釉面素樸無飾,以釉色取勝,為官窯之珍品 官窯簋式爐南宋,1985年杭州烏龜山南宋官窯窯址出土,杭州市南宋官窯博物館收藏。此爐斂口,凹沿,束頸,鼓腹,大圈足外撇,龍首形雙環(huán)耳,腹上部有兩周弦紋,墊燒,粉青色厚釉,玉質(zhì)感很強,器身遍布紋片,開片大小適中。器物形制系仿商周青銅簋式樣,造型端莊流暢,肅穆大方,屬南宋官窯的經(jīng)典之作,用于宮廷陳設(shè)或禮儀活動。采用多次上釉的方法燒制,具有很高的制作工藝水平。出土后修復(fù)。 耀州窯青釉印花多子盒 宋 高4.9厘米 口徑12.5厘米
甘肅省華池縣李良子出土
甘肅省慶陽地區(qū)博物館藏
此為耀州瓷,瓷盒為扁圓形,低圈足。蓋面模印團菊花兩朵。盒內(nèi)置圓形小杯三個,杯之間各用一條弓形瓷條隔開。釉色青白閃黃。造型別致,秀雅可愛
耀州窯青釉獅托盞 宋
高9.2厘米 口徑10.4厘米
甘肅省天水市文化館藏
盞為花瓣口,盞心模印折枝花卉一朵,盞座為一臥獅。青綠釉顯細碎冰裂紋。此盞造型奇特,做工精細,是宋代印花與雕塑相結(jié)合的代表作品。
定窯白釉[至道元年]刻款蓋罐 宋
高14厘米 腹徑12.3厘米
一九六九年河北省定州城內(nèi)凈眾院塔基地宮出土
河北省定州市博物館藏
蓋母口,平頂斜折,直壁稍鼓。瓶子口,短頸,圓肩,圓腹下收,圈足稍外撇,胎體有明顯的輪旋紋。腹部刻發(fā)愿文:[舍利主僧□媅兩瓶舍利西尊士住人□弟子虧惠巖妻張氏姪男陳留男弟子陳知□妻虧氏女菩薩女□□□差貝佛留至道元年四月□日弟子虧巖記]共六十一字。據(jù)此可知此瓶是佛教弟子在窯場定做的專用品。
定窯白釉孩兒枕 宋
高18.3厘米 長30厘米 寬11.8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枕塑成俯臥的孩兒形。胖孩兩臂交叉俯臥於榻上,頭枕於左臂上,右手持結(jié)帶繡球,額頭開闊,神態(tài)安詳。身著長衫,外套坎肩,衫上印有團花紋。衣紋雕刻自然。胖孩雙目炯炯有神,頭兩側(cè)各有一綹孩兒發(fā),顯示出天真可愛的神情。其下身著長褲,足蹬軟靴。榻的周邊印有螭龍、垂云、卷枝等紋飾。此枕是以嬰孩的脊背作枕面,頗具匠心。其雕塑手法細膩入微,生動地表現(xiàn)出孩童的體態(tài)神情,凝聚了匠師傾注的真、善、美。瓷枕是我國古代的夏令寢具。古人認為瓷枕[最能明目益精,至老可讀細書],所以無論富貴貧賤都極喜好,宋代南北方瓷窯曾大量燒造.河北鉅鹿曾出土一件瓷枕,枕上題有[久夏天難暮,紗樹正午時。忘機堪書寢,一枕最幽宜]五言詩,道出了瓷枕的妙用。此枕作成男孩形狀,或許寓意[宜男]。
汝窯碗 宋
高6.7厘米 口徑17.1厘米 足徑7.7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撇口,深弧腹,圈足外撇。此種造型的碗為汝窯首創(chuàng),明、清景德鎮(zhèn)御窯廠所產(chǎn)[宮碗]式樣即源於此碗。其大小適中,比例合度,是歷代各式瓷碗中,形體最秀美的一種。此種汝窯碗傳世僅有兩件,另一件現(xiàn)存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斐西瓦樂·大維德中國美術(shù)館。這件碗的外底有五個細小支釘痕,并鐫刻乾隆皇帝御題詩,詩日:[秘器仍傳古陸渾,祇今陶穴杳無存。卻思歷久因茲樸,豈必爭華效彼繁?口自中規(guī)非土匭,足猶釘痕異匏尊。盂圓切已近君道,玩物敢忘太保言。]句后署:[乾隆丁酉仲春御題]。
汝窯三足奩 宋
高12.9厘米 口徑18厘米 底徑17.8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傳世汝窯瓷器的造型有盤、碗、碟、洗、瓶、盞托、水仙盆、三足奩等。三足奩存世僅有兩件,這是其中的一件,另一件現(xiàn)存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斐西瓦樂·大維德中國美術(shù)館。其造型仿漢代銅奩式樣,屬溫酒用器。奩之胎體較薄,里外滿施談天青色釉,外底有五枚芝蔴粒大小的支釘痕,釉層開細碎冰裂紋,外壁凸起七道弦紋,使光素的形體產(chǎn)生韻律美。此奩是代表汝窯燒造水平的杰作。
金紅綠彩詩文碗片 金代胎民國掛紅綠彩花卉紋碗 三彩釉虎 金,大同市博物館收藏。1956年大同上皇莊勞教學校附近出土。三件虎皆為模制成型,菱形底座,器內(nèi)中空,除此,其制作和胎釉亦盡相同。造型上可分為兩組,其中一件,取兩幼虎戲鬧之態(tài),兩者交勁扭軀,相向而動,雕塑上雖然較抽象概括,但憨態(tài)可掬,情趣盎然。施釉青綠不至座,虎的頸、背部飾有大塊的紅釉斑紋。另外兩件虎,則分別塑成獨體的造型,姿態(tài)同作回首站立之狀。釉綠色,直頸、背部均飾有紅釉斑。此兩件從做工到施釉稍遜于前一件。 三彩釉劃水草魚紋碟金,故宮博物院收藏。盤敞口,淺式,淺足。盤外施半釉,釉下施白色化妝土。下部及足底素胎無釉。盤裹內(nèi)壁施綠釉。盤裹心施釉之前先刻劃出雙弦紋及水草游魚。再施褐、綠釉。其中雙弦紋內(nèi)及魚紋為黃褐釉,水草為綠釉??坍嫵鲆环靥凉萜 Ⅳ~兒戲于水草之間的富于動感的畫面 三彩釉劃花[蕭何追韓信]枕 金,首都博物館收藏。枕形作銀錠式遍施黃、綠、白三色釉,枕面以寫意筆法描繪兩個策騎人隔林相逐相望。似為表現(xiàn)漢代[蕭何追韓信]故事。枕側(cè)繪垂帳紋。白砂胎。宋代北方民窯燒制。 綠釉劃魚紋洗金,故宮博物院收藏。洗折沿,口沿突起一周圓邊,弧壁,平底,圈足。胎質(zhì)細膩,呈粉紅色,施有一層白色化妝土。洗身飾以綠釉,裹滿釉,外部施釉近底足,邊沿積釉呈墨綠色。洗心刻劃一尾游魚,線條織細,筆法流暢,生動傳神。口沿裝飾數(shù)道水波紋。注水后看去猶如活魚在水中嬉戲。此洗造型優(yōu)美,刻畫生動,體現(xiàn)了藝術(shù)性與實用性的完美結(jié)合。 加彩男俑 金,山東省博物館收藏。 1954年山東省曲阜市楊家院村出土,此俑頭戴黑色幞頭,身著紅色大袖長袍,眉目清秀,須髯飄逸,雙手捧書,一副文人氣派。其胎質(zhì)細膩色白,白釉外又以紅、綠、黑彩釉施繪。這種在燒好的白釉瓷器上,施加紅、綠等彩,再入低溫窯[彩燒]的工藝,稱為[加彩],屬于磁州窯系的產(chǎn)品。由于在山東淄博磁村窯也發(fā)現(xiàn)有類似產(chǎn)品,因而一般認為該加彩俑是淄博磁村窯所生產(chǎn)
耀州窯青釉雕錢紋注壺 金,故宮博物院收藏。壺小口,溜肩,鼓腹,圈足??谂c肩之間有一執(zhí)柄,與其相對的一面為一折流。壺帶一小蓋??谙?、肩以及腹底部分別刻有弦紋兩道、三道和一道。肩部刻下覆的蓮瓣紋,腹部刻線紋。壺器型精巧,釉色為青釉,紋飾清新、規(guī)整,刀工犀利,立體感極強。 耀州窯青釉鋬沿洗金,首都博物館收藏。敞口,口沿釉薄處露胎骨。淺腹,小圈足,洗足無釉??谘匾粋?cè)為月牙形鋬耳,耳下附著一精巧環(huán)飾??谘赝饪逃袃傻老壹y,平添素美之感。釉色青綠,瓷質(zhì)細膩。由于器物有確鑿年代,是研究金代耀州窯器物的珍貴實物資料。 白釉瓜棱壺金,1990年大同鐵路徐龜墓出土。大同市博物館收藏。壺長頸,瓜棱形圓鼓腹,圈足,壺蓋小鈕平面,肩部前出細高彎流,柄仿金屬器扁帶式曲柄。通體施釉,色潔白瑩潤,胎質(zhì)輕巧致密。工藝尤為精細,可謂金代白瓷中之佳作。 白釉點彩小羊金。1956年大同上皇莊勞教學校院內(nèi)出土。大同市博物館收藏,小羊皆為綿羊品種,由手工捏制成型。其取站立之姿,頂盤兩只彎曲的大犄角,后面拖肥腴的尾巴,個個形體簡括,神態(tài)逼真。胎質(zhì)細膩,施半釉,釉色牙白溫潤,或牙白純色,或牙白上點飾褐彩斑紋,給人以活潑可愛的情趣 定窯白釉嬉雞陶塑金,河北省定州市博物館收藏。胎白質(zhì)細,釉白泛灰,釉厚處發(fā)黃綠,底有流釉現(xiàn)象。陶塑呈壺型為雞狀,雞嘴為流,雞尾向上彎曲為壺把。雞身肥碩,昂首挺胸。采用劃刻和捏塑技法,雞之羽毛刻畫豐滿,紋理清晰可辨,兩腿粗壯,曲臥于橢圓形座上。雞背騎一男童,頭戴荷葉帽,赤膊披帛,長褲光足,雙手抱雞脖,面帶微笑,頑皮可愛。兒童腦后呈空洞,為注水處。此壺型陶塑十分奇特,構(gòu)思巧妙,為一件精美藝術(shù)品。 三彩釉印花陶撲滿 遼,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赤峰市翁牛特旗出土,赤峰市博物館收藏。撲滿呈球狀,底無釉微凹。頂正中有一直徑0.35厘米孔,距孔0.2厘米處有一長1厘米、寬0.6厘米唇形孔。通體飾剔牡丹花十三朵,分三組以弦紋間隔,其頂部飾一盛開牡丹,腹與腹下裝飾一周纏枝牡丹花,制作方法上下對接而成。胎體厚,胎土粉白雜砂粒?;鸷蜉^低。牡丹施黃釉,葉施綠釉,白釉襯托,屬典型遼三彩官窯產(chǎn)品 三彩釉印牡丹花八方盤 遼,遼寧省博物館收藏。器呈八角形,折沿,淺腹,斜直壁,平底。淡紅色陶胎,胎質(zhì)堅硬細膩,內(nèi)外壁施黃釉,折沿處施綠彩,內(nèi)底施白、綠、黃三彩釉。此器采用模印制法成型,內(nèi)底中心印四葉牡丹花一朵,周圍印兩層雙葉牡丹花,紋飾均衡對稱,白地、黃花、綠葉,其色彩鮮明,紋飾立體感強,做工極精細,其造型在遼瓷中不多見,堪稱遼瓷中之佳品 三彩釉印花小床 遼。遼寧省博物館收藏。整器呈長方箱形,底未封閉,床面塑長方枕,繞床邊緣置六個柱頭,兩側(cè)面印菱形、變體蝴蝶形、海棠形裝飾,并間以隔段,前后檔板印變體海棠花形紋飾。紅陶胎,上白色化妝土,施黃、綠兩色。黃、綠相間,釉色潤澤。此器制作較粗糙,顯系明器。 綠釉長頸蓋壺 遼。1986年內(nèi)蒙古遼陳國公主墓出土。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蓋、子口,寬邊,蓋面隆起呈斗笠形,蘑菇形鈕。壺身,圓唇,侈口,長頸,溜肩,斜腹,平底微凹。頸部施兩道凸弦紋。胎質(zhì)較粗糙,呈黃白色。器壁內(nèi)外施綠釉,蓋子口及壺底不施釉。綠釉色暗澀,施釉不勻。 黃釉渣斗 遼。故宮博物院收藏。上部撇口斜直壁呈喇叭形,下部圓腹,圈足。胎體粗糙堅實,施有化妝土,外掛黃釉,釉至下腹部,口沿一周釉層較厚。胎體轉(zhuǎn)折處線條流暢,棱角分明,充滿力度,給人一種樸實、沉穩(wěn)之感 [乾二年田]款茶末綠釉雞腿罎 遼。遼寧省博物館收藏。圓體高身,溜肩,腹部微鼓,腹下修長,小唇口,平底?;腋滋?,堅硬,滿施茶末綠釉,底無釉,肩部豎刻[乾二年田]四字款,字體鋼勁有力。[乾二年]即[乾統(tǒng)二年](公元1102年)系遼代天祚帝耶律延禧的年號,[田]應(yīng)為制作者的姓氏。遼代雞腿罎是因其器體細高如雞腿而得名,是契丹族特有的一種貯藏器,在遼墓中常有發(fā)現(xiàn),此器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同類器中的精品。 白釉阿難像遼,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哲里木盟庫倫旗前勿力布格村征集。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博物館收藏,阿難像作默然誦經(jīng)之態(tài)。面部豐滿,隱含笑容,眼眸靜中有動,深沉和善。左手扶膝,右手捻佛珠,神情自若,為少年飽學之士。身穿右袵斜領(lǐng)長衫,外披袈裟,通體施白釉。釉質(zhì)細膩,色澤光瑩,造型栩栩如生,為定窯精品。 白釉剔花大缸遼,1957年大同青瓷窯遺址出土。缸圓唇直口,豐肩,圓腹下部內(nèi)斂較高,平底。缸胎粗砂底,胎質(zhì)硬度略差。施釉牙白,光澤柔潤。肩部剔飾帶狀葉紋圖案,腹壁下側(cè)排列一周燒造時留下的支釘疤痕。此缸器型之大且又完整,較為難得。大同市博物館收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