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大黃黃連瀉心湯證 (1)鼻衄案 醫(yī)案:孫××,男,62歲。經常性鼻衄,達6年之久,近日鼻衄又犯,出血量較多,伴見心煩不眠,心下痞滿,小便色黃,大便秘結,舌質發(fā)紫舌尖紅赤,脈弦數。心胃火熾,上犯陽絡,當瀉火氣以安血絡。 大黃 用沸開水泡漬,代茶飲服,一劑而愈。 (2)齒衄案 醫(yī)案:劉××,女,30歲。齒衄半個多月,心煩,夜寐多惡夢,小便黃赤。舌質紅,苔薄黃,脈滑。以瀉心火為先。 大黃 服藥后小便黃色加深而味濃,隨之妞血明一顯減少。 此熱從小便而去,改用清胃滋陰之法。 生石膏 生地 四劑后,諸證皆消。 解說:大黃黃連瀉心湯是治療火熱邪氣痞結于心下而致“火熱痞”的一張名方。仲景用“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共二十余字,就把“火熱痞”的病機,病位,病性,主要脈證,治則與方藥概括無遺。但是,臨床辨證時,僅僅據此還是很不夠的,往往需要參考一些其它癥狀,如火熱邪氣上擾,多見心煩,或衄血吐血咳血等;火熱邪氣迫于小腸則小便黃赤;火熱痞塞心下,影響胃腸氣機不利,可見大便秘結或大便不爽。此外,舌質紅絳,苔黃芩也??梢姷健H绻芫C合多方面的火邪表現,結合主證主脈,則可準確無誤地作出判斷。 從上面二個案例可以看出,本方對于火熱邪氣引起的出血治療效果是很好的,唐容用在《血證淪》中治療血病的第一張方子就是此方。但是,唐容用使用的是煎煮方法,與《傷寒論》的沸水泡漬法不同?!秱摗芬蟆耙月榉袦?st1:chmetcnv w:st="on" unitname="升" sourcevalue="2" hasspace="False" negative="False" numbertype="3" tcsc="1">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分溫再服”。這種方法的主要目的是取藥物寒涼之氣以清中焦無形之邪熱,而不取其苦泄之味以防直走胃腸。唐容用用煎煮法是從《金匱要略·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篇》中的“瀉心湯”而來。瀉心湯的藥物組成及劑量與大黃黃連瀉心湯都一樣,但仲景用煎煮方法,要求“頓服”,來治療由于“心氣不足”所致的吐血、衄血,目的在于取其味厚力大而清泄血分之熱。所以,雖然組成的藥物相同,但煎服法不同,則其效應也各不相同。 (3)牙痛案 醫(yī)案:呂××,男,54歲。與妻子爭吵之后,火氣上攻,牙痛腮腫,吟痛之聲聞于房外。視其牙齦紅腫,舌質紅而苔黃,脈弦大有力。詢知大便己二天未解。 大黃 沸水泡服,一劑后大便日泄4次,牙痛立釋。 (4)驚狂案 醫(yī)案:某司機患精神分裂癥,十多天晝夜不眠,驚惕煩躁,怒目視人。病從氣惱而起,氣火充斥三焦。大便已6日未解,口中臭穢。舌苔黃厚,脈洪大。服大黃黃連瀉心湯一劑,平平無奇;又服一劑后腹痛欲瀉;待三劑服盡后,大便瀉下較多,煩躁雖有減輕但仍處亢奮狀態(tài)。于是增加大黃劑量至 解說:大黃黃連瀉心湯,由于組方用大黃,黃連,黃芩三味藥物,所以又俗稱為三黃瀉心湯。本方雖然見于《傷寒論》中,但很可能由伊尹所創(chuàng)制。在醫(yī)學史上,伊尹是中醫(yī)最早的方劑學著作《湯液經》的作者,所以后世醫(yī)家將本方稱為“伊尹三黃瀉心湯”。從文獻記載來看,最早用本方治療疾病的醫(yī)家是西漢的淳于意,治療中下俱熱的“涌疝”證,這在《史記》中有詳細的描述。書中將此方稱為“火齊湯(“齊”字通“劑”)因而,三黃瀉心湯很可能就是專門治療火熱病證的火劑門的主方。此方傳至東漢末年,被張仲景收人《傷寒雜病論》之中。到了宋朝,《和劑局方》明確指出了本方具有瀉三焦實熱的功效,是火劑中的代表方,可以治療“丈夫婦人,三焦積熱之上焦有熱,攻沖眼目赤腫,頭項腫痛,口舌生瘡;中焦有熱,心膈煩躁,不美飲食;下焦有熱,小便赤澀,大便秘結。五臟俱熱,即生庴癤瘡痍,及治五般痔疾,糞門腫痛,或下鮮血,小兒積熱”。所以,現在臨床上常用來治療火氣內盛,上攻外達所引起的各種火熱病證。 (5)脫發(fā)案 醫(yī)案:余××,男,42歲。患脂溢性脫發(fā),每日晨起枕頭旁落發(fā)成片,用梳子梳頭時頭發(fā)脫落更多,頭頂部毛發(fā)稀疏見禿。頭皮搔癢難忍,以手指揩而嗅之,有一股難聞的臭味。舌質紅絳,脈數。辨為心火上炎,血不榮發(fā)。 大黃 服藥后小便色黃如柏汁,大便瀉利,熱從二便而去,從此頭皮癢止而發(fā)不再落。 解說:發(fā)為血之余而心主于血。心火內盛則血熱,血熱則不能榮于毛發(fā),發(fā)根不固所以脫落。用三黃瀉心湯瀉心火而涼血,所以能堅固毛發(fā),這也是不治而治的一種體現。 |
|
來自: 鐘家臺 > 《名醫(yī)經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