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一、原本漢人 不是胡兒 至元十三年(1276年)深秋,這日,已降元之宋太皇太后謝道清、幼主趙顯、太后全氏、榮王趙與芮將來朝見元世祖及察必皇后,世祖與皇后盛裝以待。 忽鐘磬齊響,鼓鑼歡騰,一行白衣人漸次走入,跪于階下,頭伏得好低好低。 世祖忽必烈朗聲說道:“爾等起來吧,平身?!?/p> 察必皇后更走下臺階,扶起跪于地下之謝道清、全氏等。 謝道清開口說道:“蒙皇上皇后深恩不殺,罪婦感恩涕零之至?!闭f罷又待跪下,察必皇后說:“免禮,賜坐。” 樂聲悠悠,歌鳴舞動。大殿中,食物美酒漸次擺上,伯顏、張弘范、阿里海牙諸將更是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劃拳說笑,手舞足蹈。角落里,默坐的小皇帝與母親祖母等,面無表情,并不舉箸。元世祖忽必烈忽而高聲大笑,忽而低頭細(xì)語,忽而灑落了杯中酒,此時,世祖皇帝竟然把金冠也脫下了!并和眾臣干了一杯又一杯。 酒過三巡,世祖發(fā)現(xiàn)身旁的察必皇后一直默默無語,問道:“皇后為何沉默不樂?昨日朕已答應(yīng)于你,依皇后之言,對這俘入我元庭之宋人小皇帝,不再行那‘青衣侑酒’‘洗爵張蓋’羞辱受俘之禮了。朕今平定江南慶賀,自此以后不再大舉興兵動武,眾臣下等皆盡情歡飲,唯獨你不甚高興,是何緣由?” 察必聞言,跪奏:“臣妾每每閱歷代故事聞知,自古無千歲之國,因而見景生情,假使將來,能使我大元兒孫不如而今之宋朝小皇帝這般成為亡國之君,方幸甚矣?!?/p> 君臣聞此,朝堂一時靜默。 坐于角落的謝道清聞罷,老淚猶如決堤洪水縱橫恣肆,怎么止都止不住,她悄悄地用衣袖擦了又擦。 席散。宋室降王趙與芮更伏地上奏請:“吾皇英明。罪臣更代瀛國公趙顯獻(xiàn)上宋府庫中所有各類珍寶器物,以及罪臣之全部家藏,現(xiàn)列于屋外殿前,恭請皇上皇后前往察看?!薄爸劣谒蝺?nèi)府原藏經(jīng)籍圖書、書畫等均已運至我元大都秘書監(jiān)藏管。” 忽必烈聞言高興萬分,對趙與芮說道:“好,好,聽旨——朕而今封你為我大元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大司農(nóng)、平原郡公。”并招呼:“皇后,你與朕同去觀摩。” 眾人興高采烈,忽必烈更言:“眾將征戰(zhàn)殺伐,風(fēng)霜雨露,不畏艱辛,有功于我大元,而今重重有賞,看上之物,朕全賜予你等。” 察必皇后安靜地看一過,緩緩說道:“皇上,臣妾告退?!鞭D(zhuǎn)身欲離去。 忽必烈問道:“皇后,你不挑幾樣看得過之物么?莫非這些珍玩全不中你意?” 察必答道:“宋朝各代君主歷時三百多載,收集貯有這若干珍寶,并以遺留子孫,而子孫今日保不住,盡歸我朝。臣妾思及此,心中起伏難安,怎忍心取走一物呢?” 謝道清聽了此話,百端交集之中,不禁對眼前這位異族皇后肅然起敬。 忽必烈更言:“亡宋諸人賊心不死。五月,陸秀夫、張世杰、陳宜中更在福州擁立八歲小孩兒趙昰為帝,竟遣吳浚、傅卓、趙溍等人分道出兵,進(jìn)取江西和浙南。愛將張弘范聽旨,朕更命你為大元‘蒙古、漢軍都元帥’,即日起,揮師南下,全面收拾殘宋。” 張弘范抱拳聲若洪鐘答道:“臣領(lǐng)旨?!?/p> 此次元軍凱旋,滅宋先鋒張弘范亦加官進(jìn)爵,忽必烈授予其鎮(zhèn)國上將軍軍階,同時任命其為江東道宣慰使,統(tǒng)領(lǐng)江東事務(wù)。此時張弘范年方四十一,已是武將之中從二品之大員了。 卻說這張弘范,確實非同一般。當(dāng)日元軍建康入城擺酒設(shè)宴慶功,眾人你推我攘、前仆后繼,唯恐自己輪不著,他卻姍姍來遲。統(tǒng)帥伯顏不高興了,沉下臉面帶慍色訓(xùn)斥:“我祖宗傳下來之規(guī)矩:凡是武將臨陣之會,遲到者罪無可恕。即便是近侍貴戚,以及才能卓異勇敢非常之人,均不允許輕易寬赦!你難道連這規(guī)矩也不明白?竟然來遲誤事,令眾將苦苦等待多時!對此你將如何解釋?”與會的武將大都心中忐忑,為張弘范的過失,捏了一把冷汗。更不知伯顏盛怒之下,當(dāng)如何處置。張弘范卻毫無驚慌之態(tài),不急不緩,從容侃侃而言:“吾認(rèn)為武將聚合乃是用刀劍勁弩之戰(zhàn)場上之聚合。在征戰(zhàn)殺戮之場合,吾沖鋒陷陣,身先士卒,從來未曾晚到過。今日的歡聚是領(lǐng)受犒賞,在犒賞之前,吾不敢為天下先。” 丞相伯顏不禁暗自點頭,繃緊的冷若冰霜面孔變得和顏悅色:“此等儒雅漢將,知道進(jìn)退,不貪求,不邀功,竟然仿佛張良再生于世?!?/p> 而后,李庭芝等部拒不投降,浙東一帶更降而復(fù)叛。按蒙古以前慣例,降而復(fù)叛,或者殺使臣,焚燒詔書,是要屠其城的。張弘范自打襄陽以來,目睹中華大地如此慘況,良心稍稍不安,只殺了幾個領(lǐng)頭起事之人作罷,算是為善一回,保全了江南一城人的性命。 此時,忽必烈更言:“愛將勞苦功高,朕賜予你錦衣、玉帶等物,以示嘉獎?!?/p> 張弘范長揖謝恩:“皇上,此非臣下所需,臣請求賜予戰(zhàn)斗所需合用之劍、甲等物,更當(dāng)奮力殺敵,報效國家。” 忽必烈聽罷,深為贊賞,更夸贊道:“愛將此舉,乃為我大元戰(zhàn)士應(yīng)有殺敵沖鋒斬級之義,諸將理當(dāng)引為楷模。左右聽旨,速速取來我大元武庫中最為精良之劍與甲、弓和弩、長槍及馬鞍,并皆陳列于此,任朕愛將張弘范自由挑選?!?/p> 他選了一把青霜寶劍,忽必烈接過,復(fù)又遞還于他,鄭重宣旨:“愛卿聽著,往后,此劍就代表朕,并賜你生殺予奪大權(quán),往后有誰,不聽將令的,你盡可以用此劍斬殺處決。” 張弘范得此“尚方寶劍”,百感交集,深為感佩忽必烈對自己的完全信任。臨行前,張弘范又薦舉有謀有勇的西夏王后裔李恒做自己的副帥。 緊接著,由漢將張弘范掛帥,蒙漢回西夏金等將士混合而組成的南征軍,水陸共二萬人,分道揮師,滾滾南下。 三十二、辛苦遭逢 身世沉浮 聽說臨安危急,正在贛州“修身養(yǎng)性”的文天祥,立馬拉起人馬,直接奔首都勤王。 文天祥來到臨安的日子,是德祐元年(1275年)的秋天。 此時,元兵大軍壓境,幾路出兵逼迫,有一支由伯顏、張弘范帶領(lǐng),由建康而來,已經(jīng)快要打進(jìn)臨安城——逼進(jìn)臨安西北關(guān)隘之獨松關(guān)。臨安危在旦夕,而朝廷上的孤兒寡母,手足無措,肝腸寸斷。文天祥明知道此去送死,此去殺身成仁,他還是義無反顧地踏上了這條不歸路。 張世杰到達(dá)臨安的日子,還要早些,這個善于帶兵打仗的武將,把身邊空無一人寂寞到無可奈何、病榻上奄奄一息的度宗皇帝感動得眼淚汪汪,拉著他的手久久不放,說道:“愛將啊,愛將……實乃我大宋忠臣一個!” 起初,張世杰輔佐夏貴守鄂州,曾以鐵索封鎖新舊二城,夾以火炮勁弩,散布木樁,設(shè)置攻打器具。可是,元軍眨眼功夫,攻破新城。鄂州城破,元軍招降張世杰,他不予理會,拉著部隊避走。 他帶著人馬入衛(wèi)臨安,真正慘烈的戰(zhàn)斗開始了。 焦山可說是臨安門戶,臨安前頭的最后一塊堡壘了。 之前,張世杰與劉師勇等將領(lǐng)率領(lǐng)大隊人馬出師焦山,預(yù)備與元兵你死我活。張世杰命十條船結(jié)為并船,下碇停泊在江中,無令不得啟碇,表示必死的決心。 敵強我弱啊。元主帥阿術(shù)載著張滿弓弩的士兵用火箭攻打并船,張世杰軍隊亂了陣腳,沒人敢啟碇,士兵走投無路之下,只好投江,投江而死的有一萬多人,戰(zhàn)死之人更是不可勝數(shù)。 張世杰大敗,奔逃圌山。向朝廷上奏疏請求救援的軍隊,沒有得到答復(fù)。朝廷無兵可以派,無人可以增援。 元軍到了獨松關(guān)。文天祥入衛(wèi),此時,整個臨安主力部隊是文天祥勤王之幾萬軍隊,而狀元丞相留夢炎逃之夭夭,再不見面。 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元軍迫近臨安,張世杰請轉(zhuǎn)移皇帝、太皇太后、太后三宮進(jìn)入海上,而與文天祥合兵背城一戰(zhàn)。丞相陳宜中奉命正派陸秀夫等向元軍請和,火爆性子張世杰根本不同意,報告太皇太后說:“堂堂大宋,怎可輕易投降?寧可戰(zhàn)死,決不低頭!”沒有多久,和議不成——伯顏更言:“吾此時取宋,如同探囊取物也,何來言和一說?”“宋昔得天下于小兒之手,今亦失于小兒之手。蓋天道也,不必多言?!痹竭_(dá)皋亭山,張世杰于是領(lǐng)兵進(jìn)入定海。此時,都統(tǒng)卞彪奉命勸說張世杰投降。是日,見卞彪來,張世杰很高興,在準(zhǔn)備南下的時節(jié),還有一個兄弟卞彪前來跟隨,多好啊。他舉起大椎,殺了一頭壯牛,吩咐手下料理。肉煮得噴香,酒喝到正酣,卞彪從包包里掏出招降文書,并輔之花言巧語。張世杰勃然大怒:“爾竟敢輕我如此!吾張世杰豈是投降之奴!”隨即割下卞彪的舌頭,在巾子山把他裂尸萬段。 德祐二年初春,宋室投降,之前,更封趙昰為益王,趙昺為衛(wèi)王。四月,陳宜中和張世杰以及兩王利用大宋水軍優(yōu)勢,輾轉(zhuǎn)進(jìn)入福州。 文天祥被扣,成功逃出。聽說益王未立,于是上表勸請即帝位。五月,張世杰與陳宜中尊奉八歲的楊淑妃之子趙昰為君上,是為端宗,改元景炎。張世杰被任命為簽書樞密院事。 端宗以觀文殿學(xué)士、侍讀的官職召文天祥至福州,拜右丞相。不久文天祥與陳宜中等人意見不合,景炎元年七月,離開朝廷,以同都督職出任江南西路,準(zhǔn)備開府南劍川,另有突破,并召集士兵進(jìn)入汀州。 此時,殘山剩水,“朝廷”卻依然紛紛擾擾,爭權(quán)傾軋,內(nèi)斗不斷。隨著文天祥的被排擠,陸秀夫也被擠出核心集團,而元軍卻沒有停止圍剿的腳步。景炎元年十一月,元軍大舉進(jìn)攻福建,知福州府王剛中開城投降。小皇帝端宗被張世杰等護(hù)送至海上,而張世杰自己率領(lǐng)陳吊眼、許夫人等畬族軍隊攻泉州蒲壽庚,無奈沒有攻克。十月,元軍主帥唆都率領(lǐng)軍隊來支援泉州,宋軍于是撤兵退去。不久唆都派人招降端宗,又派經(jīng)歷孫安甫勸說張世杰。張世杰依然大怒,并拘留孫安甫在軍中不讓其返回。元軍招討劉深攻打淺灣,張世杰戰(zhàn)敗,使益王移居井澳,劉深又來攻打井澳,張世杰擊退了劉深,因而遷到硇州。 子昂居吳興。因無任何經(jīng)濟來源,家境日漸敗落,生活維艱,有時,竟然連粥也喝不上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