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讀節(jié)氣·立秋》 朗誦:敬一丹 立秋為七月節(jié)。春為生,熟為秋,熟為輕,所以秋為輕盈展翅,由此才稱“飛龍秋,游上天”,有秋高氣爽。春花秋月,花為溫馨,為繁;月為清寒,為簡;由此秋夜明,秋風白,才有碧水秋素,秋水為神玉為骨。而秋明空曠,野色浩無主,也才秋波橫流,秋爽媚人,秋懷難耐。如此理解收成之季才好。
涼風至:立秋之日“涼風至”,“涼風繞曲房,寒蟬鳴高柳”。涼風是西風肅清之風,肅清是為收斂,秋為“揫”,“揫”(jiū)就是斂聚。 白露降:后五日“白露降”,“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清涼風來,露珠晶瑩變白,白是秋之標識。但露尚未凝滯,還能在陽光下滾動,非“相思黃葉落,白露點青苔”之露。東漢劉熙的《釋名》釋露為“慮”,草木感知一年一度將凋零而憂,由此“露紅凝艷數(shù)千枝”,亦成一種壯美悲愴。 寒蟬鳴:再五日“寒蟬鳴”?!磅剀X(chí chú)亦何留,相思無終極。秋風發(fā)微涼,寒蟬鳴我側(cè)。”這是曹植詩。古人硬要分辨寒蟬小而青紫,其實應(yīng)是蟬們秋涼后發(fā)聲困難,知生命將盡的變聲凄切。碧樹未搖落,寒蟬已悲鳴。此時“夜涼枕簟滑,秋燥衣巾輕”了。 貼秋膘 早立秋涼嗖嗖,晚立秋熱烘烘,預(yù)示秋后天氣能涼爽。老北京習俗,立秋日戴楸(qiū)葉(婦女兒童以楸葉剪成花樣,取其秋意),吃蓮蓬、藕,賞苿莉、枙子花,也要吃肉,“貼秋膘”。楸樹下垂的細枝稱“楸線”,陸游的句子:“搖搖楸線風初緊,飐飐荷盤露欲傾”,飐(zhán)是風吹飄搖,新秋初涼,多美! △楸樹花開 七月流火 農(nóng)歷七月,初秋。“七月流火”的“火”其實是指火星的位置從中天西降,意味著暑退秋至。這個火星是古人所說蒼龍七宿中的心宿?!稜栄拧贩Q七月為“相月”,這個“相”,我想是天氣相助的“相”——天氣相助而萬物長成。七月還被稱為“蘭月”,澤蘭七月開瑩瑩白花,有一種溫馨的清香。 以上節(jié)選自《微讀節(jié)氣》(朱偉著) 立秋民俗 從氣候特點看,立秋時節(jié)由于盛夏余熱未消,特別是在立秋前后,很多地區(qū)仍處于炎熱之中。氣象資料表明,這種炎熱的天氣,往往要延續(xù)到9月下旬的秋分節(jié)氣,天氣才會涼快下來。 “立秋”是我國重要的歲時節(jié)日。早在3000年前,古人就有“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的儀式。周代,逢立秋那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舉行祭祀儀式。漢代沿承此俗,并殺牲以祭,表示秋來揚武之意。此時也是軍士們開始勤操戰(zhàn)技,準備作戰(zhàn)的季節(jié)。 “貼秋膘”適度,小心變“秋胖”。伏天人們胃口普遍較差,食欲不振,不少人會瘦一些。瘦了當然就要“補”,因此有了“貼秋膘”的習俗。專家提醒,適當?shù)摹百N秋膘”有益于恢復(fù)體力,但是若貼補過分,相對運動不足,消耗熱量過低,則易導(dǎo)致“秋胖”。 “啃秋”,也稱“咬秋”,在立秋這天吃西瓜、香瓜或桃,寓意炎炎夏日酷熱難熬,時逢立秋,將其咬住。立秋當日買個西瓜回家,全家圍著啃,就是啃秋了。 立秋養(yǎng)生 立秋后,天氣變得涼爽怡人的同時也開始變得比較干燥,再加上不穩(wěn)定的氣溫,給人的身心帶來了一定的影響。另外,由于這個季節(jié)落葉紛飛,花木凋零,一些人,特別是中老年人往往會產(chǎn)生一種凄涼、苦悶之感。要克服悲秋情緒,在精神調(diào)養(yǎng)上,應(yīng)培養(yǎng)樂觀豁達的胸襟,保持心情舒暢,因勢利導(dǎo),宣泄積郁之情。 立秋后,雖然沒有了桑拿天帶給人的黏熱之感,但氣溫仍會很高,暑氣一時難消,在這樣的天氣里,極易發(fā)生腹瀉和感冒。立秋后要格外注意飲食衛(wèi)生,注意氣候冷熱變化,加強鍛煉,增強體質(zhì)。 立秋后,天氣漸涼,晝漸長夜?jié)u短,晝夜溫差逐漸增大,夜間較為涼爽,要小心感冒。中老年人、慢性病者、抵抗力較差的朋友要特別注意,夜間涼爽,晚上蓋好被子,不要長時間吹風扇,空調(diào)不要開得太低,注意通風換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