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的中國古代歷史,也是一部中國古錢幣發(fā)展衍變史。中國古代錢幣萌發(fā)于夏代的天然海貝,演變出先秦刀幣、布幣、蟻鼻錢、金版、圜錢等多個品種。從秦半兩開始,古錢幣外圓內(nèi)方的形狀長期穩(wěn)定了兩千年,最終被西洋舶來的機器鑄造的銅元、銀幣取代,退出歷史舞臺。筆者剛開始學習研究古錢幣時,沒有互聯(lián)網(wǎng),就靠一本厚厚的《簡明古錢辭典》。書上的專業(yè)術語,完全是自己一邊看書,一邊研究實物摸索清楚的?,F(xiàn)在網(wǎng)絡發(fā)達,資訊傳播可謂迅雷之速。筆者將自己收藏的錢幣和其他錢幣機構、藏家的藏品圖文化,旨在為想涉足古錢幣和剛開始研究古錢幣的朋友提供一份簡明的學習材料,希望有所幫助,請見多識廣的老玩家也不要見笑。 一、 古錢幣形狀 二、 古錢幣結構圖(以主流的方孔圓錢為例) 面: 指錢幣的正面。 背: 指錢幣的背面。 背文:指錢幣背面的文字、圖案、符號的總稱,又稱幕文。錢肉,又稱錢身地張。指錢體除去邊廓和文字所剩下的空余部分。此部分厚實的叫“厚肉”,輕薄者謂“薄肉”。穿:指錢幣的孔,也稱好。方的叫方穿(方孔),圓的叫圓穿(圓孔)。 廣穿:指錢孔較大者。 狹穿:指錢孔較小者。外郭:指錢身外周突出的部分,又稱外緣、外輪、肉郭、邊郭。 內(nèi)郭:指錢孔四周突出的部分,又稱好郭。 廣郭:指內(nèi)郭較寬者。 狹郭:指內(nèi)郭較狹者。 重郭(重好):指二重內(nèi)郭。 寬緣:外郭較寬,又稱寬輪、寬邊。 狹緣:外郭較狹,又稱狹輪、狹邊、細緣。 兩種特殊的錢幣解釋(經(jīng)常被泉友弄反,值得一提): 合背錢:錢的兩面都是面文,仿佛兩枚錢的背面貼合在一起,故稱“合背錢” 合面錢:錢的兩面都是背文,仿佛兩枚錢的正面貼合在一起,故稱“合面錢” 三、 古錢幣文字 歷代古錢文字種類繁多,筆者列舉幾種書法精湛,有代表意義的介紹。 1、玉筯篆小篆的一種。 凡筆畫纖柔勻稱、結構工整、字形特別優(yōu)美典雅者,即可稱“玉 篆”。如六朝北周三泉以及金代泰和重寶之文體,即為玉筯篆。 2、九疊篆篆書之一種。 多見于印章刻寫。筆畫折疊堆砌,均勻對稱;折疊多少依筆畫繁簡而定,稱“九疊”乃指其多。九疊篆盛行于宋、元,故北宋“皇宋通寶”可見九疊篆錢文,宋元寶鈔上亦常見之。 3、瘦金體宋徽宗趙佶獨創(chuàng)的一種書體,自稱“瘦金書”。 以楷書為本,筆畫俊逸挺撥,揮灑自如,不拘一格,剛健有力,故有“鐵劃銀鉤”之稱?;兆谟H書之“大觀通寶”、“崇寧通寶”均為瘦金體錢文之杰出代表。金“大定通寶”等亦仿瘦金體風格。 四、古錢幣的幾種性質(zhì) 1、雕母手工雕刻的母錢,亦稱“祖錢”。 六朝后造錢不再使用大型整體銅、石錢范澆鑄,而改用母錢翻砂造型澆制。最初用銅、錫、牙、木等材料精心雕刻的母本,即為“雕母”。傳世可見歷代銅質(zhì)雕母多種。形體稍大,銅質(zhì)精良,雕工細膩,邊廓峻深,文字纖勁,有刀刻斧劈之感。是為古錢中至珍之品。 2、鑄母一般通稱“母錢”。 系由雕母直接翻砂澆鑄以供成批造錢用的母錢。鑄母雖稍遜于雕母,然其質(zhì)地、品相依舊異常精美。 3、樣錢可分兩類:由造錢主管機關呈送帝王以供審閱、抉擇的樣錢叫“進呈樣錢”,多由銅、蠟、牙、木等雕制而成。 由中央頒發(fā)至各地造鑄爐場當作樣品或母錢的樣錢叫“部頒樣錢”。樣錢亦具母錢精良優(yōu)美的特性。 4、子錢以母錢翻砂大批澆鑄出來的銅錢或鐵錢。 一般正用品及傳世品均系“子錢”。 五、古錢幣的銹色和包漿古錢幣的銹色和包漿 基本分為生坑、傳世熟坑和水坑三種。 1、生坑生坑古錢幣長時間埋于地下,由于所處環(huán)境溫濕度和地理化學性質(zhì)不同,以及金屬本身材質(zhì)配比不一,形成各種豐富多彩的銹色,筆者選擇其中典型舉隅。 (1)綠銹 (2)紅綠銹 (3)藍銹 (4)水銀古 (5)朱砂結晶銹 2、傳世包漿 3、水坑 |
|